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232454.7

文献号 : CN10659234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群

申请人 : 陈群

摘要 :

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轨道板、轨枕,所述轨枕架设在所述轨道板上,所述道床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所述轨道板、轨枕均设置在所述凹坑内部,所述轨枕的顶面与所述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两侧与所述道床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两侧与所述道床中间形成缓冲带,所述缓冲带内填制有减震棉。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道床的落差区域内堆积,亦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轨枕的落差区域内堆积。

权利要求 :

1.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1)、轨道板(2)、轨枕(3),所述轨枕(3)架设在所述轨道板(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1)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4),所述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所述凹坑(4)内部,所述轨枕(3)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2)两侧与所述道床(1)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形成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所述缓冲带(5)由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51)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6),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的设置方向为以下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上侧、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下侧、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左侧、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带(5)的间距为30cm—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枕(3)呈“凹”状,具体由设置在两侧的凸起部以及设置在中间的凹陷部组成,所述凹陷部开有若干个第一预埋孔(8),所述轨道板(2)上与所述第一预埋孔(8)对应位置开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8)对接的第二预埋孔(9);所述第一预埋孔(8)与第二预埋孔(9)内无缝填制有相互对接的预埋套管(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架设在所述轨枕(3)上的钢轨(11)以及用于将所述钢轨(11)固定在所述轨枕(3)上的扣件(12),所述钢轨(11)由固定部(110)、连接部(111)以及主体部(112)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所述固定部(1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8)、第二预埋孔(9)同等规格的第三预埋孔(13),所述扣件包括若干螺栓(120)、螺母(121)以及平垫圈(1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轨(11)与所述轨枕(3)架设后的剩余空间内填制有浇灌而成的钢筋混泥土层,且浇灌后的钢筋混泥土层的顶面与所述轨枕(3)的顶面、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说明书 :

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铁路轨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铁路线路通过风沙线路,如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新疆及南疆地区铁路交通线的特有现象,每年受风沙作用严重,给铁路线路基础设施带来一系列病害,其主要分为路基吹蚀和线路积沙两种:当风力达到起沙风而作用于路基时,沙植被风吹扬带走,产生路基风蚀,风蚀过程中形成的风沙流不断地撞击地表,继续将沙粒扬起,纳入运动的气流之中,使风蚀过程逐渐扩展;另一方面,路基本身又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物,导致风速降低,在线路上形成旋涡,丧失其前进速度,所携带的沙粒在线路上沉落,引起线路发生积沙现象。
[0003] 在很多荒漠地带的铁路或者公路旁一般都设置有阻沙墙,阻沙墙是一种用于阻挡风沙的屏障,多设于多风沙区段需要保护的交通线路两旁,通过阻沙来降低风对沙的搬运和沉积能力,从而防止风沙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已有的铁路阻沙墙多是将阻沙墙与生态措施组合使用,阻沙墙起到的作用多是临时性的,一般两年到三年的时间阻沙墙就会损坏,墙体常常由于沙子的迅速堆积需要不断加高,还没有等到生态植被培养好,现有阻沙墙将不再其维护作用。
[0004] 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推出一种新方案,通过将道床与轨道板置于同一平面内,从而克服风沙在轨道板与道床的落差区域内堆积的缺陷,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阻隔风沙的堆积,例如,置于轨道板上方的轨枕两侧,依旧会堆积大量风沙。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目的: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问题。
[0006] 技术方案: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轨道板、轨枕,所述轨枕架设在所述轨道板上,所述道床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所述轨道板、轨枕均设置在所述凹坑内部,所述轨枕的顶面与所述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两侧与所述道床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两侧与所述道床中间形成缓冲带,所述缓冲带内填制有减震棉;所述缓冲带由第一缓冲带与第二缓冲带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所述第一缓冲带为弹性混泥土浇筑而成。
[000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缓冲带与第二缓冲带的设置方向为以下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上侧、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下侧、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左侧、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右侧。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缓冲带的间距为30cm—50cm。
[000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轨枕呈“凹”状,具体由设置在两侧的凸起部以及设置在中间的凹陷部组成,所述凹陷部开有若干个第一预埋孔,所述轨道板上与所述第一预埋孔对应位置开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对接的第二预埋孔;所述第一预埋孔与第二预埋孔内无缝填制有相互对接的预埋套管。
[001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架设在所述轨枕上的钢轨以及用于将所述钢轨固定在所述轨枕上的扣件,所述钢轨由固定部、连接部以及主体部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第二预埋孔同等规格的第三预埋孔,所述扣件包括若干螺栓、螺母以及平垫圈。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轨与所述轨枕架设后的剩余空间内填制有浇灌而成的钢筋混泥土层,且浇灌后的钢筋混泥土层的顶面与所述轨枕的顶面、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0012] 本发明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0013] 1、将轨道板、轨枕均设置在道床的凹坑内部,轨枕的顶面与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即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道床的落差区域内堆积,亦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轨枕的落差区域内堆积。
[0014] 2、在轨枕两侧与道床中间形成缓冲带,并在缓冲带内填制减震棉,避免轨枕经列车压力膨胀时与道床发生摩擦以损伤轨枕表面,起到有效缓冲作用,并且降低震动,保障轨枕平整。
[0015] 3、在第一缓冲带内浇筑弹性混泥土,在第二缓冲带内填制减震棉,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对道床与轨枕的结构进行稳固,避免发生位移。
[0016] 4、经扣件固定后的钢轨,由于凹坑内剩余空间浇筑了钢筋混泥土,使得钢轨一半在钢筋混泥土内部,一半在地面上,使得钢轨的放置更加稳固牢靠;并且形成除钢轨外的一平面,没有结构上的落差(具体为没有道床与轨道板的落差,亦没有轨道板与轨枕的落差,更没有轨枕与钢轨的落差),有效避免风沙的堆积。

附图说明

[0017]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剖面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钢轨以及扣件结构图;
[0023]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俯视图;
[0024]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道床结构示意图。
[0025] 其中:1. 道床,2. 轨道板,3. 轨枕,4. 凹坑,5. 缓冲带,50,第一缓冲带,51. 第二缓冲带,6. 减震棉,7. 弹性混泥土,8. 第一预埋孔,9. 第二预埋孔,10. 预埋套管,11. 钢轨,110. 固定部,111.连接部,112,主体部,12. 扣件,120. 螺栓,121. 螺母,122. 平垫圈,13. 第三预埋孔,14.路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 实施例一
[0028] 参考图1以及图8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道床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1、轨道板2、轨枕3,所述轨枕3架设在所述轨道板2上,所述道床1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4,所述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所述凹坑4内部,所述轨枕3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2两侧与所述道床1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形成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
[0029] 其中,所述道床1内的凹坑4设置成两个,置于所述凹坑4内的所述轨道板2以及轨枕3均对应设置成两个。
[0030] 所述道床1的顶面与路基14位于同一平面上,道床1、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路基14的下面,所述道床1的两侧与土壤紧密接触,使得道床1、轨道板2、轨枕3处于下埋状态。
[0031] 在实际应用中,轨枕3用于支承钢轨、保持钢轨的位置、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列车经过时,轨枕3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列车过后,轨枕3恢复原状。在本申请中,由于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将轨枕3暴露在空间中,而是将所述轨枕3置于所述道床1的凹坑4内,因此不将所述轨枕3与所述道床1接触,而是在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设置所述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的间距为30cm—50cm,并在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当列车经过时,所述轨枕3受到钢轨传出的压力而向两侧膨胀,膨胀过程中,所述轨枕3两侧接触到所述减震棉6,所述减震棉6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道床1,由于在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了减震棉6,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轨枕3与所述道床1直接接触而造成的变形,避免所述轨枕3与所述道床1发生摩擦以损伤轨枕表面,起到有效缓冲作用,并且降低震动,保障轨枕3平整。
[0032] 实施例二
[0033] 参考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上内容一致,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带5由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51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6,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的设置方向为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上侧,所述缓冲带5分为上半部与下半部,即所述缓冲带5的上半部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的第一缓冲带50,下半部为减震棉6填制而成的第二缓冲带51,所述弹性混泥土7浇筑后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轨枕3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列车经过时,所述轨枕3受到钢轨传出的压力而向两侧膨胀,膨胀过程中,所述轨枕3两侧的上半部接触到所述弹性混泥土7、下半部接触到所述减震棉6,所述弹性混泥土7以及减震棉6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道床1,使得所述道床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对道床1与轨枕3的结构进行稳固,避免发生位移。
[0034] 实施例三
[0035] 参考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上内容一致,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带5由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51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6,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的设置方向为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下侧,所述缓冲带5分为上半部与下半部,即所述缓冲带5的下半部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的第一缓冲带50,上半部为减震棉6填制而成的第二缓冲带51,所述减震棉6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轨枕3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列车经过时,所述轨枕3受到钢轨传出的压力而向两侧膨胀,膨胀过程中,所述轨枕3两侧的下半部接触到所述弹性混泥土7、上半部接触到所述减震棉6,所述弹性混泥土7以及减震棉6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道床1,使得所述道床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对道床1与轨枕3的结构进行稳固,避免发生位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所述减震棉6的上面再浇筑一层弹性混泥土7,这样可避免风沙或雨水对所述减震棉6的侵蚀与破坏。
[0036] 实施例四
[0037] 参考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上内容一致,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带5由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51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6,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的设置方向为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左侧,所述缓冲带5分为左半部与右半部,即所述缓冲带5的左半部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的第一缓冲带50,右半部为减震棉6填制而成的第二缓冲带51,所述弹性混泥土7以及减震棉6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轨枕3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列车经过时,所述轨枕3受到钢轨传出的压力而向两侧膨胀,膨胀过程中,所述轨枕3两侧的接触到所述减震棉6,所述减震棉6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弹性混泥土7,所述弹性混泥土7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道床1,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对道床1与轨枕3的结构进行稳固,避免发生位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所述减震棉6的上面再浇筑一层弹性混泥土7,这样可避免风沙或雨水对所述减震棉6的侵蚀与破坏。
[0038] 实施例五
[0039] 参考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上内容一致,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带5由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51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6,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的设置方向为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右侧,所述缓冲带5分为左半部与右半部,即所述缓冲带5的右半部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的第一缓冲带50,左半部为减震棉6填制而成的第二缓冲带51,所述弹性混泥土7以及减震棉6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轨枕3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列车经过时,所述轨枕3受到钢轨传出的压力而向两侧膨胀,膨胀过程中,所述轨枕3两侧的接触到所述弹性混泥土7,所述弹性混泥土7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减震棉6,所述减震棉6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道床1,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对道床1与轨枕3的结构进行稳固,避免发生位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所述减震棉6的上面再浇筑一层弹性混泥土7,这样可避免风沙或雨水对所述减震棉6的侵蚀与破坏。
[0040] 实施例六
[0041] 参考图1以及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钢轨以及扣件结构图。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上内容一致,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轨枕3呈“凹”状,具体由设置在两侧的凸起部以及设置在中间的凹陷部组成,所述凹陷部开有若干个第一预埋孔8,所述轨道板2上与所述第一预埋孔8对应位置开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8对接的第二预埋孔9;所述第一预埋孔8与第二预埋孔9内无缝填制有相互对接的预埋套管10。所述无砟轨道构造还包括架设在所述轨枕3上的钢轨11以及用于将所述钢轨11固定在所述轨枕3上的扣件12,所述钢轨11由固定部110、连接部111以及主体部112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所述固定部1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8、第二预埋孔9同等规格的第三预埋孔13,所述扣件包括若干螺栓120、螺母121以及平垫圈122。
[0042] 在将钢轨11进行安装时,首先将所述平垫圈122套设在所述螺栓120上,再将所述螺母121套设在上述螺栓120上,使所述螺母121位于所述平垫圈122的下方,然后将所述螺栓121从所述钢轨11的固定部110的所述第三预埋孔12穿出,沿着所述第一预埋孔8以及第二预埋孔9插入,使得所述螺栓120进入所述预埋套管10内,所述预埋套管10内部具有螺纹,所述120表面也具有与所述预埋套管10内配合使用的螺纹,接着使用扳手将所述螺栓120向下拧动,使得所述钢11与所述轨枕3固定,拧动结束后,所述螺栓120的底部与所述预埋套管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内。为了提高牢靠性,还可将所述螺栓120加长,使其插入所述轨道板2下方的土壤。
[004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轨11与所述轨枕3架设后的剩余空间内填制有浇灌而成的钢筋混泥土层,且浇灌后的钢筋混泥土层的顶面与所述轨枕3的顶面、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0044] 参考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俯视图。安装完成后的所述无砟轨道形成一与路基14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平板样式,平面上只架设有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所述钢轨11,没有道床1与轨道板2的落差,亦没有轨道板2与轨枕3的落差,更没有轨枕3与钢轨11的落差,有效避免风沙的堆积,也使得所述无砟轨道更加具有美观性。
[0045]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