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055750.4

文献号 : CN1065977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焰靳林芳

申请人 :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能够防止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的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的导热薄膜,该导热薄膜包括反射片和均热层,反射片位于导光板和均热层之间,均热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该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并且该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该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权利要求 :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的导热薄膜,所述导热薄膜包括反射片和均热层,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均热层之间;

所述均热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所述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所述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所述反射片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的每个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为片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包括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纳米片和氮化硼纳米片中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2、5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层的厚度为8微米~25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2、5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上的扩散片。

8.根据权利要求1-2、5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

所述光源,用于发射光线到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扩散均匀后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射出。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模组提供背光。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发光层和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的第一表面上的导热薄膜,所述导热薄膜包括阵列基板和均热层,所述阵列基板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均热层之间,所述均热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所述阵列基板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所述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所述阵列基板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的第二表面上的密封层。

说明书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等)功能的不断增加,显示装置的功耗也越来越大,从而显示装置内部的温度也越来越高,为保证显示装置正常工作,亟需解决显示装置的散热问题。
[0003] 通常,以LCD为例,如图1所示的LCD中,可以在反射片10上通过粘接胶11粘贴均热层12,然后将粘贴有均热层12的反射片10安装到LCD的背光模组13上,进而将背光模组13与显示模组14组装成LCD,如此,均热层12可以使得LCD内部的热量扩散到周边,从而改善LCD的散热问题。
[0004] 然而,上述通过粘接胶11在散射片10上粘贴均热层12的方法中,由于粘接胶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会使得粘贴有均热层的反射片的韧性变差,从而在粘贴有均热层的反射片受到外力时,粘贴有均热层的反射片可能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能够防止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的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的包括反射片和均热层的导热薄膜,该反射片位于该导光板和该均热层之间,该均热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并且该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0008]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反射片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申请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09] 进一步地,由于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010]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沿垂直于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0011]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0012] 本申请中,由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因此沿垂直于反射片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即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脱落。
[0013]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二表面上的扩散片。
[0014]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光源,该光源用于发射光线到导光板,导光板用于将光源发射的光线扩散均匀后从导光板的第二表面射出。
[0015] 其中,上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和导光板的第二表面为导光板上不同的两个表面。
[0016] 本申请中,上述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具体用于将光源发出的点光源或者线光源扩散为均匀的面光源,然后从导光板的第二表面射出到达扩散片,扩散片可以进一步使得面光源分布地更加均匀。
[0017] 本申请中,上述导热薄膜中的反射片用于将导光板底部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中,从而防止光源外漏,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用于将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产生的热量导出,以对背光模组散热。
[0018]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和如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为显示模组提供背光。
[0019] 本申请中,将第一方面中包括导热薄膜的背光模组应用在显示装置中,由于该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的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反射片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申请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如此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20] 进一步地,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021] 本申请中,该显示装置可以为LCD。即上述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背光模组可以为LCD中的背光模组。
[0022]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层和设置在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一表面上的包括阵列基板和均热层的导热薄膜,该阵列基板位于该有机发光层和该均热层之间,该均热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并且该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阵列基板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阵列基板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0023]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阵列基板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阵列基板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阵列基板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阵列基板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24] 进一步地,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阵列基板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025] 本申请中,该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显示装置。
[0026]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沿垂直于有机发光层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0027] 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0028] 本申请中,由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因此沿垂直于阵列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即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脱落。
[0029] 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有机发光层的第二表面上的密封层。
[0030] 本申请中,密封层通常为具有水氧阻挡作用的透明有机玻璃板,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接触水和空气而发生化学变化。
[0031]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配制包括二维材料粒子和溶剂的混合物,该二维材料粒子分散在该溶剂中;并将该混合物涂覆在基片上,以在基片上形成湿膜;且对湿膜进行热处理,得到固态薄膜;以及对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
[0032] 本申请中,将二维材料粒子和溶剂配制成的混合物直接涂覆在基片上,制备成导热薄膜,该导热薄膜中,由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总面积)比较大,因此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基片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即压实后的固态薄膜(即上述的均热层)与基片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从而可以将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基片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申请提供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基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贴,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申请提供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33]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由于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基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申请提供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034] 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混合物还包括表面活性剂,其中,二维材料粒子在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0035] 本申请中,表面活性剂可以促使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并使得该二维材料粒子在溶液的表面能更好地定向排列,从而使得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0036] 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二维材料粒子占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90%。
[0037] 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二维材料粒子占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
[0038] 本申请中,上述二维材料粒子占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较大(超过某一临界值,例如15%)时,可使得该混合物中的二维材料粒子自发地在溶剂中形成一致取向(一致方向排列)。
[0039] 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和水中的至少一种。
[0040] 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对湿膜进行热处理,得到固态薄膜的方法具体包括:对湿膜进行烘干处理,以使湿膜中的溶剂挥发,得到固态薄膜。
[0041] 在第四方面的第六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对湿膜进行烘干处理的方法具体包括:在100℃~200℃的氮气中对湿膜进行烘干处理。
[0042] 本申请中,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通常比空气稳定,因此,在氮气中对湿膜进行烘干处理可以避免该混合物发生化学变化。
[0043] 在第四方面的第七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对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之后,该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导热薄膜上设置保护层。
[0044] 本申请中,在导热薄膜的均热层上涂覆一层保护层,该保护层可以用于保护导热薄膜,如此可以避免导热薄膜中的固态薄膜(即上述的均热层)发生脱落。
[0045] 在第四方面的第八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基片可以为反射片、阵列基板或铜箔。
[0046] 可选的,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上述均热层的厚度可以为5微米~50微米。
[0047] 进一步可选的,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上述均热层的厚度为8微米~25微米。
[0048] 本申请中,均热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时,由均热层和反射片(或阵列基板)形成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韧性,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即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49] 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的每个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为片状。
[0050] 本申请中,上述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为片状时,由于相邻的两个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比较大,因此在沿基片(反射片或者阵列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具有更好的范德华力。
[0051] 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上述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包括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纳米片和氮化硼纳米片中至少一种。
[0052] 本申请中,由于石墨粒子是具有较好的导电功能的材料,氮化硼是具有较好的绝缘功能的材料,因此本申请中可以采用上述二维材料粒子中的至少一种制备成具有不同性能(例如具有导电性或者绝缘性)的导热薄膜。

附图说明

[0053]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
[0055]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二维材料粒子层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二;
[0058]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三;
[0059]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60]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61]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62]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0063]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示意图一;
[0064]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示意图二;
[0065]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67]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006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二维材料粒子。
[0069] 下面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中涉及的一些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0070] 二维材料:是指电子仅可在两个维度的非纳米尺度上自由运动(平面运动)的材料,常见的二维材料有石墨烯、氮化硼以及二硫化钼等。
[0071] 二维材料粒子:是指具有粒子形状的二维材料,如球状、片状或其他形状的粒子。
[0072]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材料所具有的总面积,材料的比表面积越大,则该材料的吸附能力越强。大多数情况下,比表面积通常指的是固体材料的比表面积,例如粉末、纤维、颗粒、片状以及块状等物料。
[0073] 范德华力:是指分子或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其产生于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0074] 目前,在解决显示装置的散热问题时,以LCD为例,如图1所示的LCD中,可以在反射片10上通过粘接胶11粘贴均热层12,然后将粘贴有均热层12的反射片10安装到LCD的背光模组13上,进而将背光模组13与显示模组14组装成LCD。然而,由于粘接胶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会使得粘贴有均热层的反射片的韧性变差,从而在粘贴有均热层的反射片受到外力时,粘贴有均热层的反射片可能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
[007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
[0076]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的导热薄膜,该导热薄膜包括反射片和均热层,且该反射片位于该导光板和该均热层之间,该均热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反射片上形成导热薄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如此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77]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078]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分别进行示例性地描述。
[0079]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面板或者显示设备,显示设备通常可以为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下面以显示装置为显示面板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地描述。
[008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可以为LCD中的背光模组。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200的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200包括:导光板20和设置在导光板20的第一表面201上的导热薄膜21,导热薄膜21包括反射片22和均热层23,反射片22位于导光板20和均热层23之间。
[0081] 结合图2,如图3a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均热层23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230,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230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其中,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0082] 示例性的,以上述如图3a所示的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的均热层23中的一个二维材料粒子层230为例,图3b示出了一个二维材料粒子层2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b所示,该二维材料粒子层230可以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231,该多个二维材料粒子231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231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0083]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如图2所示的均热层23中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该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0084]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因此上述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如此无需采用粘接胶将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粘贴在反射片上。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中,由于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可以提升该导热薄膜的散热效果。
[008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均平行于上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该平行可以是大致平行,应当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为准,不应该理解为数学中的绝对平行。
[0086] 本发明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图2和图3a,上述图3a所示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230沿垂直于导光板20的第一表面201方向(例如如图2所示的A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0087] 可选的,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也是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的。
[0088]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是在平面方向上一致取向的,即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依次相接,整齐排列。
[0089]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因此沿垂直于反射片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即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脱落。
[0090]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每个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可以为片状。
[0091] 本发明实施例中,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为片状时,由于相邻的两个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比较大,因此在沿垂直于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具有更好的范德华力。
[009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可以为片状,也可以为其他满足使用需求的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取所需要形状的二维材料粒子,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0093]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可以包括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纳米片和氮化硼纳米片中至少一种。
[0094]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石墨粒子是常用的具有较好的导电功能的材料,氮化硼是常用的具有较好的绝缘功能的材料,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二维材料粒子中的至少一种制备成具有不同性能(具有导电性或者绝缘性)的导热薄膜。
[0095] 可选的,上述均热层的厚度可以为5微米~50微米。
[0096] 进一步可选的,上述均热层的厚度可以为8微米~25微米。该厚度范围内的均热层与反射片形成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韧性,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即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097] 可选的,结合图2,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2上的扩散片24。
[0098] 可选的,结合图4,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光源25,光源25用于发射光线到导光板20,导光板20用于将光源25发射的光线扩散均匀后从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2射出。
[0099]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如图5所示的光源25是LCD的背光源,由于LCD本身并不能发光,因此可以采用光源为LCD提供背光。
[0100]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如图5所示的光源25可以为侧光式光源,侧光式的光源是将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边做成的背光源;光源也可以为直下式光源,直下式光源是将光源置于导光板、反射片等其他部件的底部做成的背光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光源,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010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如图5所示的导光板20具体用于将光源25发出的点光源或者线光源扩散为均匀的面光源,然后从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2射出到达扩散片24,扩散片24可以进一步使得面光源分布地更加均匀。
[0102]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如图5所示的导热薄膜21中的反射片22用于将导光板20底部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中,从而防止光源外漏,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导热薄膜21中的均热层23用于将背光模组200中的光源25产生的热量导出,以对背光模组散热。
[01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反射片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104]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10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LCD和OLED显示装置,下面本发明实施例以这两个显示装置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地描述。
[01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LCD。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300包括:显示模组30和背光模组200,该背光模组200为显示模组30提供背光。
[0107] 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0中的背光模组200可以为上述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对于显示装置300中的背光模组200的描述具体可以参见对于上述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08]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具有触摸功能的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如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300还可以包括触控模组31。其中,显示模组30位于背光模组200和触控模组31之间。
[010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LCD)的背光模组中,由于背光模组的导热薄膜中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反射片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反射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反射片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110]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反射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11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400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400包括:有机发光层40,设置在有机发光层40的第一表面401上的导热薄膜41,该导热薄膜41包括阵列基板42和均热层43。阵列基板42位于有机发光层40和均热层43之间。
[0112]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的均热层43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包括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0113]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图8所示的OLED显示装置中的均热层43与上述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中的均热层23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上述如图8所示的均热层43中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对如图3a和3b所示的均热层23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14]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如图8所示的均热层43中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阵列基板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该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为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阵列基板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层。
[0115]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因此上述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阵列基板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如此无需采用粘接胶将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粘贴在阵列基板上。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中,由于均热层和阵列基板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可以提升该导热薄膜的散热效果。
[0116]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均平行于上述有机发光层的第一表面,该平行可以是大致平行,应当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为准,不应该理解为数学中的绝对平行。
[0117] 本发明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图8和图3a,上述如图3a所示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230沿垂直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第一表面401的方向(例如如图8所示的B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0118] 可选的,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也是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的。
[0119]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每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多个二维材料粒子是在平面方向上一致取向的,即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依次相接,整齐排列。
[0120]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因此沿垂直于阵列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即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相邻的两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脱落。
[0121]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多个二维材料粒子中每个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可以为片状。
[01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描述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背光模组的均热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形状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23]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可以包括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纳米片和氮化硼纳米片中至少一种。
[012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对实施例中对背光模组的均热层中的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25] 可选的,上述均热层的厚度可以为5微米~50微米。
[0126] 进一步可选的,上述均热层的厚度可以为8微米~25微米。该厚度范围内的均热层与阵列基板形成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韧性,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即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127] 可选的,结合图8,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有机发光层40的第二表面402上的密封层44。
[0128] 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层是由有机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和金属电极构成的,当有机发光层上有电流通过时,有机材料可以发光;密封层通常为具有水氧阻挡作用的透明有机玻璃板,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接触水和空气而发生化学变化。
[012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显示装置)中,由于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形成均热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层中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且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中与阵列基板相邻的第一二维材料粒子层与阵列基板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多个二维材料粒子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均热层,进而可以将该均热层直接设置在阵列基板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阵列基板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接,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130]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阵列基板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131] 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0132] S101、将二维材料粒子和溶剂配制成混合物,使得二维材料粒子分散在溶剂中。
[0133] 本发明实施例中,取指定质量的二维材料粒子,并将该二维材料粒子置于溶剂中,使得二维材料粒子分散在溶剂中,然后搅拌均匀,配制成混合物,该混合物可以为膏状或者凝胶状的混合物。
[0134]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二维材料粒子占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90%。
[0135] 进一步可选地,该二维材料粒子占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0%~60%。
[0136]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二维材料粒子占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超过某一临界值(例如15%)时,可使得该混合物中的二维材料粒子自发地在溶剂中形成一致取向(一致方向排列)。
[0137]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二维材料粒子可以为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该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具体可以包括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纳米片和氮化硼纳米片中至少一种。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用于制备具有不同性能的导热薄膜,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0138]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或石墨纳米片也可以称为片状石墨粒子。
[0139]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0140] 进一步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0纳米。
[0141] 进一步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0.5纳米。
[014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可以为多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多层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00纳米,也可以小于或等于10纳米,上述片状的二维材料粒子可以为单层的二维材料粒子,单层的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5纳米。
[014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维材料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后,二维材料粒子的表面会形成化学官能团,该化学官能团的类型可以为-OH、-COOH、-SO3H、-NH2或-SH等。在二维材料粒子分散在水或有机溶剂中时,位于该二维材料粒子表面的化学官能团有助于两个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使得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可以结合在一起。二维材料粒子表面的化学官能团的类型取决于该二维材料粒子分散的溶剂,通常,不同的溶剂对应不同类型的化学官能团。例如,在有机溶剂为环氧树脂的情况下,该二维材料粒子表面的化学官能团可以为-NH2。
[0144]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溶剂可以为有机溶剂或水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溶剂用于配制混合物,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0145] 示例性的,上述有机溶剂可以为醇类(例如乙醇)、酯类(例如环氧树脂)、硅油或氨类等有机溶剂;上述水可以为去离子水。
[0146]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混合物中还可以包括表面活性剂,二维材料粒子可以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更好地分散在溶剂中。
[0147] 上述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溶液中加入少量即能使该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在上述溶液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促使相邻的二维材料粒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并使得该二维材料粒子在溶液的表面能更好地定向排列,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0148] 示例性的,上述表面活性剂可以为具有亲水性或疏水性、且挥发性良好的材料。例如,具有亲水性、且挥发性良好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具有疏水性、且挥发性良好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为硅烷偶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0149] S102、将混合物涂覆在基片上,以在基片上形成湿膜。
[0150]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上述配制好的混合物采用刷涂、辊涂等方式均匀地涂覆在基片上,并施加一定的应力,使得混合物中的二维材料粒子层叠接触,形成湿膜。
[015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基片可以为上述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中的反射片22,也可以为上述如图8或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400中的阵列基板42,还可以为铜箔等其他满足使用需求的材料,本发明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152] S103、对湿膜进行热处理,得到固态薄膜。
[0153]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涂覆有上述混合物的基片(即湿膜)进行热处理,使得基片上的混合物变为固态,从而形成固态薄膜。
[0154] S104、对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
[0155]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经过热处理得到的固态薄膜可能仍处于蓬松的状态,且固态薄膜与基片可能没有紧紧地吸附在一起,因此可以对该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具体的,使用辊压设备在该固态薄膜和基片上施加一垂直于其所在平面方向的压力,对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处理,以提高固态薄膜的密度,且使得固态薄膜和基片能够紧紧地吸附在一起。进一步地,经过压实处理的固态薄膜中,二维材料粒子的取向会更加接近该固态薄膜所在的平面方向。
[0156] 至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导热薄膜。具体的,对于导热薄膜的描述可以参见对于上述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中的导热薄膜21或如图8或图9所示显示装置400中的导热薄膜4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5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备成的导热薄膜中,由于二维材料粒子的厚度通常为纳米级尺寸,而纳米级尺寸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的二维材料粒子的总面积)比较大,因此二维材料粒子层与基片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即压实后的固态薄膜(即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均热层)与基片之间具有良好的范德华力,从而可以将均热层直接设置在基片上形成导热薄膜。如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基片之间无需再通过粘接胶粘贴,可以使得导热薄膜的厚度较小,即导热薄膜的韧性较好,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可以防止该导热薄膜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永久性地形变,例如在导热薄膜受到外力导致导热薄膜形变时,在去掉外力后,导热薄膜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0158]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导热薄膜中的均热层和基片之间不再有粘接胶(粘接胶具有一定的热阻),因此该导热薄膜不再受热阻的影响,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159] 结合图10,如图11所示,上述S103,即对湿膜进行热处理,得到固态薄膜,具体可以通过S103a实现:
[0160] S103a、在100℃~200℃的氮气中对湿膜进行烘干处理,使湿膜中的溶剂挥发,得到固态薄膜。
[0161]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上述湿膜进行热处理,具体可以是在100℃~200℃的氮气中对该湿膜进行烘干处理。
[0162]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溶剂可能对应不同的热处理温度,比如水和有机溶剂对应的热处理温度可能是不同的。通常,该热处理的温度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200℃。
[0163]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通常比空气稳定,因此,在氮气中对湿膜进行烘干处理可以避免该混合物发生化学变化。
[0164] 结合图11,如图12所示,上述S104,即对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之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S105:
[0165] S105、在导热薄膜上设置保护层。
[0166]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导热薄膜制备完成之后,可以在导热薄膜的均热层上涂覆一层保护层,该保护层用于保护导热薄膜,可以避免导热薄膜的均热层发生脱落。
[0167] 示例性的,上述保护层可以为有机层,该有机层可以为环氧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等中的至少一种制成的薄膜层。
[0168]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对导热薄膜的特性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导热薄膜可以为具有导电性的导热薄膜,也可以为具有绝缘性的导热薄膜,下面分别以应用于LCD中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为例详细地介绍两种不同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
[0169] 结合图10,应用于LCD中具有导电性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170] S201、取20g(克)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300g石墨纳米片、0.6L去离子水、0.6L乙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混合并搅拌均匀,配制成膏状混合物。
[017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平均厚度为2纳米~3纳米,长度为5微米~10微米,含氧量为20%~40%;石墨纳米片的厚度为5纳米~10纳米,长度为5微米~15微米,含氧量小于4%;将0.6L去离子水和0.6L乙醇作为溶剂;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08%。
[0172] S202、采用刷涂方式将混合物涂覆在反射片上,形成湿膜。
[0173]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反射片的厚度可以为65微米,在反射片上涂覆的混合物的厚度可以为4毫米。
[0174] S203、将涂覆好的湿膜在100℃~150℃的氮气中进行烘干,得到固态薄膜。
[0175] S204、采用辊压设备将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
[0176]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压实后得到的导热薄膜的均热层(即固态薄膜)的厚度可以为25微米。
[0177]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S201-S204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对S101-S1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78] 至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导热薄膜之后,可以使用激光闪射(Laser Flash)法测试经过压实处理后的导热薄膜的平面导热系数,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压实处理后的导热薄膜的平面导热系数可达到900瓦/米·度(W/MK)。并且可-1以测试该导热薄膜的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导热薄膜的电阻率为10 欧姆·厘米(ohm·cm),即表示该导热薄膜具有导电性。
[0179]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通过上述S201-S204制备的导热薄膜应用于LCD的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的结构)上,再将该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等其他部件组装成LCD之后,将该LCD装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热测试,测试结果表明:LCD的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降低5℃~7℃,即表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180] 结合图10,应用于LCD中具有绝缘性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181] S301、取2g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200g氮化硼纳米片、0.6L去离子水、0.6L乙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混合并搅拌均匀,配制成膏状混合物。
[0182]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石墨烯纳米片的平均厚度为2纳米~3纳米,长度为5微米~10微米,含氧量为20%~40%;氮化硼纳米片的厚度为5纳米~10纳米,长度为5微米~15微米;将0.6L去离子水和0.6L乙醇作为溶剂;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
[0183] S302、采用刷涂方式将混合物涂覆在反射片上,形成湿膜。
[0184]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反射片的厚度可以为65微米,在反射片上涂覆的混合物的厚度可以为5毫米。
[0185] S303、将涂覆好的湿膜在100℃~150℃的氮气中进行烘干,得到固态薄膜。
[0186] S304、采用辊压设备将固态薄膜和基片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
[0187]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压实后得到的导热薄膜的均热层(即固态薄膜)的厚度可以为30微米。
[0188]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S301-S304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对S101-S1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89] 至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导热薄膜之后,可以使用激光闪射(Laser Flash)法测试经过压实处理后的导热薄膜的平面导热系数,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压实处理后的导热薄膜的平面导热系数可达到60W/MK。并且可以测试该导热10
薄膜的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导热薄膜的电阻率为10 ohm·cm,即表示该导热薄膜具有绝缘性。
[0190] 将通过上述S201-S204制备的导热薄膜应用于LCD的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参见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的结构)上,再将该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等其他部件组装成LCD之后,将该LCD装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热测试,测试结果表明:LCD的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降低3℃,即表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19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OLED显示装置中,两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与LCD中上述两种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类似,不同的是OLED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的基片为阵列基板,因此对于OLED显示装置的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参见上述S201-S204和S301-S3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92]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导热薄膜中的基片为铜箔时,该导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193] S401、取20g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300g石墨纳米片、0.6L去离子水、0.6L乙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混合并搅拌均匀,配制成膏状混合物。
[0194]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平均厚度为2纳米~3纳米,长度为5微米~10微米,含氧量为20%~40%;石墨纳米片的厚度为5纳米~10纳米,长度为5微米~15微米,含氧量小于4%;将0.6L去离子水和0.6L乙醇作为溶剂;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08%。
[0195] S402、采用刷涂方式将混合物涂覆在铜箔上,形成湿膜。
[0196]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铜箔的厚度可以为25微米,在铜箔上涂覆混合物的厚度可以为4毫米。
[0197] S403、将涂覆好的湿膜在100℃~150℃的氮气中进行烘干,得到固态薄膜。
[0198] S404、采用辊压设备将固态薄膜和铜箔进行压实,得到导热薄膜。
[0199]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压实后得到的导热薄膜的均热层(即固态薄膜)的厚度可以为25微米。
[0200]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S401-S404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对S101-S1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201]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通过上述S401-S404制备的导热薄膜制成柔性电路板,并采用该柔性电路板连接LCD的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例如LED灯组),从而可以将光源周围的热量传递到LCD的其他部位,能够提升LCD的散热效果。
[0202] 将通过上述S401-S404制备的导热薄膜应用于LCD的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参见如图2、图4或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200的结构)上,再将该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等其他部件组装成LCD之后,将该LCD装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热测试,测试结果表明:LCD的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降低1℃,即表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薄膜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203] 可选的,上述S401-S404所示的方法制成的导热薄膜还可以用于制备具有导热功能的电路板,以改善电路板的散热效果。
[0204]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将上述通过S401-S404制作的导热薄膜和上述通过S201-S204或S301-S304制备的导热薄膜应用于LCD的背光模组上,从而进一步提高LCD的散热效果。
[0205]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将上述通过S401-S404制作的导热薄膜和上述通过S201-S204或S301-S304制备的导热薄膜应用于OLED显示装置上,从而进一步提高OLED显示装置的散热效果。
[020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