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059884.3

文献号 : CN1066544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廖志强林铮

申请人 : 西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移相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于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且与介质基板之间滑动连接;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第一布线区域中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第一馈电线路包括第一移相线路和第一匹配线路,第一匹配线路布设在始终被第一滑动介质板覆盖或者始终不被第一滑动介质板覆盖的位置;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路径从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的一端至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的另一端。本申请实施例增大了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达到了增大移相器的移相量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

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且与所述介质基板之间滑动连接;

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所述第一布线区域中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所述第一馈电线路包括第一移相线路和第一匹配线路,所述第一匹配线路布设在始终被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覆盖或者始终不被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覆盖的位置;所述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有所述第一馈电线路;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路径从所述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的一端至所述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还包括:第二滑动介质板;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且与所述介质基板之间滑动连接;

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形成有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所述第二布线区域中布设有第二馈电线路,所述第二馈电线路包括第二移相线路和第二匹配线路,所述第二匹配线路布设在始终被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覆盖或者始终不被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覆盖的位置;所述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有所述第二馈电线路;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路径从所述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的一端至所述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包括多个逐个依次拼接的第一滑动介质子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长度小于各个所述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长度之和;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包括多个逐个依次拼接的第二滑动介质子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的长度小于各个所述第二滑动介质子板的长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

各个所述第二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呈条状矩形或条状非规则形状;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子板呈条状矩形或条状非规则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形成于第一固定介质板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且覆盖所述第一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的位置;

所述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形成于第二固定介质板两侧,所述第二固定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且覆盖所述第二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在所述第一固定介质板的中轴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在所述第二固定介质板的中轴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均呈条状平板;

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上层;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下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均呈空心柱状;

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嵌套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外围;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嵌套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内围。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和馈电线路构成传输带线,所述传输带线为悬置带线、同轴带线、微带线、矩形波导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所述馈电线路包括所述第一馈电线路和/或所述第二馈电线路。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线路为包含有内导体的带状线路,或者,所述第一馈电线路为纯金属带状线路;

所述第二馈电线路为包含有内导体的带状线路,或者,所述第二馈电线路为纯金属带状线路。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线路为并联线路;

所述第二馈电线路为并联线路。

说明书 :

移相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相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中,电调天线是覆盖网络的关键设备之一。电调天线通过内部的核心部件移相器调整下倾角度。其中,移相器通过内部的介质改变信号在该移相器中的传播速率,由此可使流经该移相器输出的信号形成连续的线性相位差,从而实现通过移相器调整下倾角度的目的。
[0003]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至少包括:印刷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与该PCB的上表面相对的第一滑动介质板,以及与该PCB的下表面相对的第二滑动介质板。其中,PC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称地附着有以并联形式布线的馈电线路,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以PCB为轴对称设置,且在该PCB的滑槽上滑动。
[0004] 移相器所能提供的移相量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呈正相关关系,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可能会受到附着在PCB表面的馈电线路的影响而缩短,比如:当滑动介质板在滑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区域包括馈电线路中的匹配线路时,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会缩短,进而导致移相器的移相量减小。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受到附着在PCB表面的馈电线路的影响而缩短,导致移相器的移相量减小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
[0006]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于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且与介质基板之间滑动连接;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第一布线区域中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第一馈电线路包括第一移相线路和第一匹配线路,第一匹配线路布设在始终被第一滑动介质板覆盖或者始终不被第一滑动介质板覆盖的位置;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路径从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的一端至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的另一端。
[000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通过在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上设置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由于该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第一馈电线路,使得第一滑动介质板在滑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第一馈电线路中的匹配线路的阻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受到附着在PCB表面的馈电线路的影响而缩短,导致移相器的移相量减小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增大了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由于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与移相器的移相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达到了增大移相器的移相量的效果。
[0008]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移相器还包括第二滑动介质板;第二滑动介质板设置于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且与介质基板之间滑动连接;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形成有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中布设有第二馈电线路,第二馈电线路包括第二移相线路和第二匹配线路,第二匹配线路布设在始终被第二滑动介质板覆盖或者始终不被第二滑动介质板覆盖的位置;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有第二馈电线路;第二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路径从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的一端至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的另一端。
[000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通过在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设置第二滑动介质板,增加了介质基板与滑动介质板之间相对的面积,由于介质基板与滑动介质板之间相对的面积越大,移相器在滑动介质板滑动了单位距离时所能提供的移相量越大,因此,在介质基板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滑动介质板,有助于增加移相器所能提供的移相量。
[0010]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滑动介质板包括多个逐个依次拼接的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第一滑动介质板的长度小于各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长度之和;第二滑动介质板包括多个逐个依次拼接的第二滑动介质子板,第二滑动介质板的长度小于各个第二滑动介质子板的长度之和。
[0011] 通过将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分段设置,保证了每个滑动介质子板与介质基板之间的间隙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了第一滑动介质板与介质基板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滑动介质板与介质基板之间的间隙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解决了当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一体化制成时,该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的长度可能过长,这样,会导致第一滑动介质板与介质基板之间的间隙与理论上的间隙偏差较大,和/或,第二滑动介质板与介质基板之间的间隙与理论上的间隙偏差较大,移相器的电气指标有较大程度的偏差,移相精度降低的问题,提高了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0012]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各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各个第二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
[0013] 由于介质基板布设的移相线路和匹配线路通常沿着该介质基板的宽度方向上下交错分布,因此,通过将各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各个第二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保证了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在滑动过程中不会改变匹配线路的介质覆盖状态,从而保证了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
[0014]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呈条状矩形或条状非规则形状;第二滑动介质子板呈条状矩形或条状非规则形状。
[0015]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形成于第一固定介质板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且覆盖所述第一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的位置;所述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形成于第二固定介质板两侧,所述第二固定介质板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且覆盖所述第二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的位置。
[0016] 通过在第一固定介质板两侧形成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在第二固定介质板两侧形成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提高了介质基板布线的密度,充分利用了介质基板的空间。
[0017]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在所述第一固定介质板的中轴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在所述第二固定介质板的中轴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
[0018] 通过对称分布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降低了移相器的制作难度,简化了计算移相量的复杂程度。
[0019]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移相器包括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对称设置。
[0020]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介质基板、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均呈条状平板;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于介质基板的上层;第二滑动介质板设置于介质基板的下层。
[0021]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介质基板、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均呈空心柱状;第一滑动介质板嵌套设置于介质基板的外围;第二滑动介质板嵌套设置于介质基板的内围。
[0022]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介质基板和馈电线路构成传输带线,传输带线为悬置带线、同轴带线、微带线、矩形波导中的任意一种;其中,馈电线路包括第一馈电线路和/或第二馈电线路。
[0023]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馈电线路为包含有内导体的带状线路,或者,第一馈电线路为纯金属带状线路;第二馈电线路为包含有内导体的带状线路,或者,第二馈电线路为纯金属带状线路。
[0024]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馈电线路为并联线路;第二馈电线路为并联线路。
[0025]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通过在介质基板上设置条状非布线区域,由于该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馈电线路,使得滑动介质板在滑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馈电线路中的匹配线路的阻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受到附着在PCB表面的馈电线路的影响而缩短,导致移相器的移相量减小的问题;本申请增大了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由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与移相器的移相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达到了增大移相器的移相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介质基板的俯视图;
[0029] 图3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有效移动距离的示意图;
[0032] 图6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有效移动距离的示意图;
[0033] 图7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金属化过孔的示意图;
[0034] 图8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通过卡扣连接的示意图;
[0035] 图9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动介质板在介质基板上滑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38] 移相器中的PCB(介质基板)的上下层布设的馈电线路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移相线路和匹配线路,该移相线路用于供移相器对输入信号进行移相,且该移相线路的介质覆盖状态随着移相器中滑动介质板的滑动而改变。匹配线路用于匹配移相器的阻抗。由于在匹配线路上方覆盖的介质发生改变时,该匹配线路的匹配阻抗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便会造成匹配线路与移相器的阻抗失配的问题,因此,匹配线路的介质覆盖状态不能随着移相器中滑动介质板的滑动而改变。其中,介质覆盖状态是指馈电线路被滑动介质板覆盖的程度,该介质覆盖状态至少包括全覆盖、全未覆盖、部分覆盖,通常,匹配线路的介质覆盖状态为全覆盖或全未覆盖。
[0039] 由于现有技术提供的移相器,在设计时未考虑到滑动介质板在滑动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匹配线路的介质覆盖状态的问题,因此,移相器中的滑动介质板可能会受到匹配线路的影响从而缩短了最大滑动距离。由于滑动介质的最大滑动距离与移相器提供的移相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现有技术提供的移相器会由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的缩短导致移相量减小的问题。
[0040] 下面将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共性方面,对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中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该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1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120。
[0042] 第一滑动介质板120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且与介质基板110之间滑动连接。
[0043] 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布线区域111和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结合参考图2所示的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的俯视图,第一布线区域111中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第一馈电线路包括第一移相线路111a和第一匹配线路111b。第一匹配线路111b布设在始终被第一滑动介质板120覆盖或者始终不被第一滑动介质板120覆盖的位置。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中未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最大滑动路径从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一端至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另一端。
[0044]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通过在介质基板的第一侧面上设置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由于该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第一馈电线路,使得第一滑动介质板在滑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第一馈电线路中的匹配线路的阻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受到附着在PCB表面的馈电线路的影响而缩短,导致移相器的移相量减小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增大了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由于第一滑动介质板的最大滑动距离与移相器的移相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达到了增大移相器的移相量的效果。
[0045] 可选地,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基于图1所示的移相器,该移相器还包括第二滑动介质板130。
[0046] 第二滑动介质板130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第二侧面,且与介质基板110之间滑动连接。介质基板110的第二侧面形成有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中布设有第二馈电线路,第二馈电线路包括第二移相线路和第二匹配线路,第二匹配线路布设在始终被第二滑动介质板130覆盖或者始终不被第二滑动介质板覆盖的位置。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中未布设有第二馈电线路。第二滑动介质板130的最大滑动路径从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的一端至第二条状非布线区域的另一端。
[0047]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仅在介质基板的一个侧面设置滑动介质板,有助于节约移相器的成本。
[0048]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介质基板的第二侧面设置第二滑动介质板,增加了介质基板与滑动介质板之间相对的面积,由于介质基板与滑动介质板之间相对的面积越大,移相器在滑动介质板滑动了单位距离时所能提供的移相量越大,因此,在介质基板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滑动介质板,有助于增加移相器所能提供的移相量。
[0049] 下面基于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对该移相器进行具体说明。
[0050] 由于相对于介质基板的一个侧面设置滑动介质板的情况来说,在滑动介质板的两个侧面设置滑动介质板时,该移相器可提供更大的移相量,因此,本实施例以移相器包括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为例进行说明。移相器仅包括第一滑动介质板120时的情况参见下文中对介质基板1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描述,本文不多作赘述。
[0051] 在一个示例中,介质基板110、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均呈条状平板;第一滑动介质板120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上层;第二滑动介质板130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下层,如图3所示。
[0052] 在另一示例中,介质基板110、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均呈空心柱状;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嵌套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外围;第二滑动介质板130嵌套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内围,如图4所示。
[0053] 下文以图3所示的移相器为例进行说明。
[0054] 介质基板110和馈电线路构成传输带线,该传输带线为悬置带线、同轴带线、微带线、矩形波导中的任意一种;其中,馈电线路包括第一馈电线路和第二馈电线路。
[0055] 需要说明的是,当介质基板110仅在第一侧面布设第一馈电线路,在第二侧面未布设第二馈电线路时,即馈电线路仅包括第一馈电线路时,该介质基板110和第一馈电线路构成传输带线;当介质基板110仅在第二侧面布设第二馈电线路,在第一侧面未布设第一馈电线路时,即馈电线路仅包括第二馈电线路时,该介质基板110和第二馈电线路构成传输带线。
[0056] 在通常情况下,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所布设的第一馈电线路和第二侧面所布设的第二馈电线路以介质基板110为对称平面呈镜像对称结构,能够降低移相器的生产制作难度。下面主要对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所布设的第一馈电线路进行介绍,第二馈电线路与第一馈电线路相类似,参见有关第一馈电线路的介绍和说明。
[0057] 请参考图2示出的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的俯视图。第一馈电线路为并联线路。该第一馈电线路可以为包含有内导体的带状线路,或者,也可以为纯金属带状线路。第一馈电线路以介质基板110较长一个侧边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在对称轴两侧呈轴对称分布。也即,第一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分支出的左半部分馈电线路与右半部分馈电线路对称。
[0058] 第一馈电线路中的第一移相线路111a用于供移相器对主馈电线路输入的信号进行移相,且第一移相线路111a的介质覆盖状态随着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滑动而变化。第一匹配线路111b用于匹配移相器的阻抗。由于在第一匹配线路111b上方覆盖的介质发生改变时,该第一匹配线路111b的匹配阻抗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便会造成第一匹配线路111b与移相器的阻抗失配的问题,因此第一匹配线路111b的介质覆盖状态不能随着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滑动而变化。其中,介质覆盖状态是指馈电线路被滑动介质板覆盖的程度,该介质覆盖状态至少包括全覆盖、全未覆盖、部分覆盖,通常第一匹配线路111b的介质覆盖状态为全覆盖或全未覆盖。
[0059]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当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布设有两段第一匹配线路51和52时的俯视图。在图5中,第一匹配线路51之上覆盖了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第一匹配线路52之上未覆盖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当第一滑动介质板120沿着介质基板110滑动时,由于第一匹配线路52不能被滑动介质覆盖,因此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只能滑动到位置53。此时,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最大滑动距离为L1。
[0060] 正是由于第一匹配线路111b的这种介质覆盖的特性,为了保证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最大滑动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预留有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
112。由于该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中未布设有第一馈电线路,因此该第一滑动介质120可由该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一端滑动至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另一端。由于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最大滑动距离越长,移相器所提供的移相量越大,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介质基板的上下层预留条状非布线区域,延长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最大滑动距离,增大了移相器所提供的移相量。
[0061] 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的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面积根据移相器期望提供的移相量进行设计。可选地,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形成于第一固定介质板两侧,该第一固定介质板设置于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且覆盖第一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的位置。通常第一馈电线路的主馈电线路分布在介质基板110较长一个侧边的中线位置,即第一固定介质板设置在该介质基板110较长一个侧边的中线位置,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以该第一固定介质板为轴,在该第一固定介质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
[0062]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当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的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中未布设第一匹配线路111b时的俯视图。在图6中,当第一滑动介质板120沿着介质基板110滑动时,可以由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一端滑动至第一条状非布线区域112的另一端,因此,第一滑动介质板120最大滑动距离为L2,大于L1。
[0063] 可选地,介质基板110还包括连通第一馈电线路和第二馈电线路的金属化过孔,该金属化过孔使得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与介质基板110之间、第二滑动介质板130与介质基板110之间均不会随着相对面积的增大而产生电容效应,从而产生谐振,消耗能量。其中,相对面积是指滑动介质板与介质基板之间相对面的面积,该滑动介质板包括第一滑动介质板
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
[0064] 请参考图7所示的金属化过孔71的示意图,该金属化过孔71可以为圆柱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立体形状。根据图7可知,金属化过孔71穿过了第一馈电线路120、介质基板110和第二馈电线路130。馈电线路中的金属化过孔7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在金属化过孔7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不同的金属化过孔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65] 下面对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进行介绍。
[0066] 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的介电常数均大于1,且该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通过穿过介质基板110的卡扣相连,以使得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可以同时沿着介质基板110的长度方向滑动,该卡扣在介质基板
110上滑过的路径在介质基板110上形成滑槽。具体地,请参考图8所示的第一滑动介质板
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通过卡扣相连的示意图。
[0067] 为了降低移相器的生产制作难度,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中,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与第二滑动介质板130以介质基板110所在的平面为轴,在介质基板110的上下层呈轴对称设置。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侧视图。
由于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以介质基板110所在的平面为轴,在介质基板110的上下层呈轴对称设置,因此第二滑动介质板130的结构与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结构相同,下面主要对第一滑动介质板120进行介绍,有关第二滑动介质板130可参见下述针对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介绍。
[0068] 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在第一固定介质板的中轴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该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包括多个逐个依次拼接的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长度小于各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长度之和。其中,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呈条状矩形或条状非规则形状。
[0069]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介质基板110的第一侧面所布设的第一移相线路111a和第一匹配线路111沿着该介质基板110的宽度方向上下交错分布,请参考图2所示的介质基板110上层布设的第一移相线路111a和第一匹配线路111b,因此为了保证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最大滑动距离,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包括的各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以保证每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在滑动范围内不会改变第一匹配线路111b的介质覆盖状态。
[0070] 具体地,各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拼接是指:对于多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中的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该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较长的下侧边的第一端包括第一卡扣,与该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相邻的第i+1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较长的上侧边的第二端包括第二卡扣,该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相匹配使得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和第i+1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拼接在一起。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较长的下侧边的第二端包括第三卡扣,与该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相邻的第i-1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较长的上侧边的第一端包括第四卡扣,该第三卡扣和第四卡扣相匹配使得第i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和第i-1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拼接在一起。其中,i为大于1的整数。
[0071] 比如:图9中第二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1较长的下侧边A的右端包括凸起,第一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2较长的上侧边B的右端包括凹槽,第三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3较长的上侧边B的左端包括凹槽,该凸起和凹槽相匹配使得第一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2和第二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1拼接在一起,第二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1和第三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93拼接在一起。
[0072]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仅以第一滑动介质子板包括的凸起或凹槽的数量为一个进行说明,在实际实现时,该凸起或者凹槽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73] 由于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在第一固定介质板的中轴线两侧呈轴对称分布,且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包括的多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上下交错分布,因此第一滑动介质子板的数量通常为大于1的奇数,图9中以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包括三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为例进行说明。
[0074] 由于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与介质基板110之间的间隙很小,因此当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一体化制成时,该第一滑动介质板120的长度可能会过长,这样,就会导致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与介质基板110之间的间隙与理论上的间隙不同,从而导致移相器的电气指标有较大程度的偏差,降低移相器的移相精度。其中,电气指标包括回波反射、移相相位、功分比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分段设置,保证了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中每个第一滑动介质子板与介质基板110之间的间隙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了第一滑动介质板120与介质基板110之间的间隙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提高了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0075]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在介质基板110上滑动的俯视图,图(a)为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居中时的俯视图;图(b)为第一滑动介质板220向左滑动时的俯视图;图(c)为第一滑动介质板220向右滑动时的俯视图。
[0076] 可选地,为了提高移相器的移相量,也可以设置介电常数较大的第一滑动介质板1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130。
[0077] 可选地,在介质基板110、第一滑动介质120、第二滑动介质130之外还包括移相器的腔体。该腔体内部侧壁上设有导轨槽,介质基板110经导轨槽固定设置与腔体中。
[0078]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79] 以上所述仅举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