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092645.8

文献号 : CN10667712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俊周璟

申请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该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上或者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所述堤岸挡墙设置于河道的岸边,该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躲避单元,所述躲避单元为框架结构,所述躲避单元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躲避部底面槽体。本发明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至少一个躲避单元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躲避部底面槽体,躲避单元构成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主体,躲避单元、连接通道件、净化通道件能够进行组合,构成了供两栖动物在水域与陆域之间的运动通道,净化通道件能够净化岸边地面的径流。

权利要求 :

1.一种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其特征在于,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或者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10),所述堤岸挡墙(10)设置于河道的岸边,该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躲避单元(100),所述躲避单元(100)为框架结构,所述躲避单元(100)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躲避部底面槽体(110);所述躲避单元(100)的底部包括基础支撑部(101)和与所述基础支撑部(101)连接的上斜部(102),所述上斜部(102)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躲避部底面槽体(110)包括设置于所述基础支撑部(101)的底部且向下凹陷的基础部槽体(111)和设置于所述上斜部(102)的底部且向下凹陷的上斜槽体(1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净化通道件(200),所述净化通道件(200)为一中空容置腔体,所述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和远离所述堤岸挡墙(10)的净化件迎水部(202)上均设有贯通孔,所述净化通道件(200)中填充净化体(400);所述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下端与所述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躲避单元(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件(300);

所述连接通道件(300)为框架结构,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设有向下凹陷的通道部底面槽体(310);

所有所述躲避单元(10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300)将相邻所述躲避单元(100)连接,形成依次向上连通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件(300),所述连接通道件(300)为框架结构,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设有向下凹陷的通道部底面槽体(310),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下端与所述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净化通道件(200),所述净化通道件(200)为一中空容置腔体,所述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和远离所述堤岸挡墙(10)的净化件迎水部(202)上均设有贯通孔,所述净化通道件(200)中填充净化体(400);所述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下端与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上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躲避单元(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有所述躲避单元(10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300)将相邻所述躲避连接,处于两个所述躲避单元(100)之间的所述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上端与处于该连接通道件(300)上方的所述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低的一端连接。

7.采用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设置于所述堤岸挡墙(10)上;

当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10)时,所述堤岸挡墙(10)上设有与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相应的凹槽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10)时,所述堤岸挡墙(10)上设有将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堤岸挡墙(10)的顶面连通的水陆连通部。

说明书 :

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一些河道为了降低洪水通行的风险,对于河道堤岸采用硬质挡墙和硬质底板的结构型式,此型式可以增加洪水的过流速度,但上述技术的应用也给水生生物的栖息带来困难,由于是硬质的结构,水生动物缺乏躲避的场所,水生植物缺乏扎根的场所。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河道中投放鱼槽等方式以构建水生动物的躲避场,但其又对过流断面产生了缩窄,影响到洪水过流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上或者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所述堤岸挡墙设置于河道的岸边,该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躲避单元,所述躲避单元为框架结构,所述躲避单元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躲避部底面槽体。
[0005] 优选地,所述躲避单元的底部包括基础支撑部和与所述基础支撑部连接的上斜部,所述上斜部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躲避部底面槽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基础支撑部的底部且向下凹陷的基础部槽体和设置于所述上斜部的底部且向下凹陷的上斜槽体。
[0006] 优选地,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还包括净化通道件,所述净化通道件为一中空容置腔体,所述净化通道件的净化件顶部和远离所述堤岸挡墙的净化件迎水部上均设有贯通孔,所述净化通道件中填充净化体;所述净化通道件的净化件顶部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净化通道件的净化件顶部的下端与所述躲避单元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0007] 进一步地,当所述躲避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件;所述连接通道件为框架结构,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通道部底面槽体;所有所述躲避单元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将相邻所述躲避单元连接,形成依次向上连通的结构。
[0008] 优选地,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件,所述连接通道件为框架结构,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通道部底面槽体,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的下端与所述躲避单元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还包括净化通道件,所述净化通道件为一中空容置腔体,所述净化通道件的净化件顶部和远离所述堤岸挡墙的净化件迎水部上均设有贯通孔,所述净化通道件中填充净化体;所述净化通道件的净化件顶部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净化通道件的净化件顶部的下端与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的上端连接。
[0010] 进一步地,当所述躲避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有所述躲避单元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连接通道件将相邻所述躲避连接,处于两个所述躲避单元之间的所述连接通道件的底部的上端与处于该连接通道件上方的所述躲避单元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低的一端连接。
[0011]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采用所述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使用方法,当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上时,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设置于所述堤岸挡墙上;当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时,所述堤岸挡墙上设有与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相应的凹槽组件。
[0012] 优选地,当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时,所述堤岸挡墙上设有将所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堤岸挡墙的顶面连通的水陆连通部。
[0013]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 本发明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上或者内嵌于所述堤岸挡墙,该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至少一个躲避单元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躲避部底面槽体,躲避单元构成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主体,躲避单元、连接通道件、净化通道件能够进行组合,构成了供两栖动物在水域与陆域之间的运动通道,净化通道件能够净化岸边地面的径流。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显示为实施例1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躲避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显示为实施例2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显示为实施例2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净化通道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显示为实施例2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净化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显示为实施例3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6显示为实施例3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连接通道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7显示为实施例4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8显示为实施例5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9显示为实施例7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0显示为实施例5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1显示为实施例5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堤岸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0026] 附图标号说明
[0027] 10                     堤岸挡墙
[0028] 100                    躲避单元
[0029] 110                    躲避部底面槽体
[0030] 111                    基础部槽体
[0031] 112                    上斜槽体
[0032] 101                    基础支撑部
[0033] 102                    上斜部
[0034] 103                    躲避件迎水部
[0035] 104                    躲避件上侧部
[0036] 105                    躲避件背水部
[0037] 106                    躲避件下侧部
[0038] 1061                   下侧部实体
[0039] 1062                   下侧部镂空
[0040] 107                    躲避单元的顶部
[0041] 200                    净化通道件
[0042] 201                    净化件顶部
[0043] 202                    净化件迎水部
[0044] 203                    净化件上侧部
[0045] 204                    净化件背水部
[0046] 205                    净化件下侧部
[0047] 206                    净化通道件的底部
[0048] 300                    连接通道件
[0049] 310                    通道部底面槽体
[0050] 301                    连接通道件的底部
[0051] 302                    连接件迎水部
[0052] 303                    连接件上侧部
[0053] 304                    连接件背水部
[0054] 305                    连接件下侧部
[0055] 306                    连接通道件的顶部
[0056] 400                    净化体
[0057] 410                    净化单体
[0058] 411                    净水填料
[0059] 412                    排水管
[0060] 413                    净水收集口
[0061] 414                    净水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63]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64] 实施例1
[006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或者内嵌于堤岸挡墙10内,堤岸挡墙10设置于河道的岸边,该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躲避单元100,躲避单元100为框架结构,躲避单元100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躲避部底面槽体110。
[0066] 躲避单元100的底部包括基础支撑部101和与基础支撑部101连接的上斜部102,上斜部102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躲避部底面槽体110包括设置于基础支撑部101的底部且向下凹陷的基础部槽体111和设置于上斜部102的底部且向下凹陷的上斜槽体112。
[0067] 躲避单元100的侧部包括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设置的躲避件迎水部103、躲避件上侧部104、躲避件背水部105和躲避件下侧部106,躲避件迎水部103与躲避件背水部105相对设置,躲避件迎水部103与躲避件背水部105相比,躲避件迎水部103较为远离堤岸挡墙10;躲避件迎水部103、躲避件上侧部104、躲避件背水部105和躲避件下侧部106的上部均与躲避单元100的顶部107连接,躲避件迎水部103、躲避件上侧部104、躲避件背水部105和躲避件下侧部106的下部均与躲避单元100的底部连接。
[0068] 躲避部底面槽体110的槽口朝上,躲避部底面槽体110为实体结构,躲避部底面槽体110内能够填充种植土体。
[0069] 上斜槽体1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一般小于45°。上斜槽体112的槽口也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上斜槽体112为实体结构。
[0070] 躲避单元100是由15根躲避件柱体组成的框架结构,躲避件柱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材料制成,15根躲避件柱体采用预制或焊接等方式制成。15根躲避件柱体的其中5根躲避件柱体是连接了躲避件迎水部103与躲避件背水部105,这5根躲避件柱体内部设置沿着躲避件柱体的轴向设有中空通道,每个中空通道设置相应的活动锚杆。
[0071] 本实施例的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使用方法,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设置于堤岸挡墙10上;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堤岸挡墙10上设有与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相应的凹槽组件。
[0072] 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由于躲避单元100为框架结构,也就是说躲避件迎水部103、躲避件上侧部104、躲避件背水部105、躲避件下侧部106、躲避单元100的顶部107、基础支撑部101和上斜部102上均设有镂空结构。该结构能够使水流通过镂空结构,防止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躲避单元100对水流的阻挡;此时,活动锚杆用于将躲避单元100固定在堤岸挡墙10的墙体迎水面上;躲避件柱体的轴向与水平面平行。
[0073] 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凹槽组件包括供躲避单元100嵌入的躲避凹槽,活动锚杆用于将躲避单元100固定在躲避凹槽的凹槽迎水面上;此时,躲避单元100的顶部107为实体面,增加对堤岸内部土体挤压的防护;当只有一个躲避单元100,或者躲避单元100相互不连接时,躲避件下侧部106为实体面,当多个躲避单元100依次由上至下设置且相互连通时,处于最下方的躲避单元100的躲避件下侧部106为实体面,其它躲避单元100的躲避件下侧部106包括处于上方的下侧部实体1061和处于下方的下侧部镂空1062;
躲避件上侧部104、躲避件迎水部103上均设有镂空结构;躲避件背水部105为实体面,以增加对堤岸内部土体挤压的防护。
[0074] 躲避单元100是本组件的核心单元,具有以下功能和优点:
[0075] 躲避单元100构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主体;躲避单元100的基础部槽体111和上斜槽体112内可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栖息地的效果;躲避单元100的上斜部102利于两栖动物运动。躲避单元100作为单体,能够与连接通道件300、净化通道件200组合使用;躲避单元100为框体结构,当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
[0076] 实施例2
[0077]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还包括净化通道件200,净化通道件200为一中空容置腔体,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和远离堤岸挡墙10的净化件迎水部202上均设有贯通孔,净化通道件200中填充净化体400;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下端与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0078] 由于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则净化通道件200形成斜坡式的布置的结构,该结构利于两栖型水生动物在水域和陆域之间的活动场所的转换。净化体400的设置使得净化通道件200具有净化功能,净化通道件200能够净化来自堤岸顶部陆域的面源径流。堤岸顶部的水流通过净化件顶部201进入净化通道件200中,净化通道件200中的净化体400将水流净化后,水流从净化件迎水部202排出。
[0079] 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上端与堤岸挡墙10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以便于动物在水域和陆域之间运动,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上端一般位于河道正常水位的上方。
[0080] 净化通道件200的侧部包括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设置的净化件迎水部202、净化件上侧部203、净化件背水部204和净化件下侧部205,净化件迎水部202与净化件背水部204相对设置,净化件迎水部202与净化件背水部204相比,净化件迎水部202较为远离堤岸挡墙10;净化件迎水部202、净化件上侧部203、净化件背水部204和净化件下侧部205的上部均与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连接,净化件迎水部202、净化件上侧部203、净化件背水部
204和净化件下侧部205的下部均与净化通道件200的底部206连接。
[0081] 净化通道件200是由12根净化件柱体组成的框架构成,净化通道件200的底部206、净化件下侧部205和净化件背水部204为实体面,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净化件上侧部203和净化件迎水部202上均设有贯通孔。净化件柱体可以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材料预制或焊接等方式制成。净化通道件200的框架结构可以当净化通道件200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
[0082] 12根净化件柱体的其中4根净化件柱体用于连接了净化件迎水部202与净化件背水部204,这4根净化件柱体内部设置沿着躲避件柱体的轴向设有中空通道,每个中空通道设置相应的活动锚杆。
[0083] 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活动锚杆用于将躲避单元100固定在堤岸挡墙10的墙体迎水面上;躲避件柱体的轴向与水平面平行。
[0084] 当述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凹槽组件还包括供净化通道件200嵌入的净化凹槽,且为了便于两栖动物运动运动到陆地,堤岸挡墙10上设有将栖息地型生态组件的顶部与堤岸挡墙10的顶面连通的水陆连通部,本实施例中,堤岸挡墙10上设有将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与堤岸挡墙10的顶面连通的水陆连通部。
[0085] 净化件迎水部202与净化件背水部204上能够增加相对于水平面为竖直设置的躲避件柱体,以增加使用时的固定效果。
[0086] 净化体400包括多个净化单体410,净化单体410中填充有净水填料411,净水填料411为陶粒等材质。每个净化单体410采用立方体的外型,净化单体410是顶面为透水面,净化单体410的其余面均为不透水面,净化单体410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排水管412,排水管
412上设有净水收集口413和净水排出口414。净水排出口414连通净化体400的侧面上设置的排水口,排水口中的水流入水域中。净水收集口413为多个,净水收集口413设置于排水管
412的管体上,净水收集口413的中轴线与排水管412的中轴线垂直,净水排出口414设置于排水管412的端头上。净化通道件200内的净化单体410可以整体更换,便于净化效率的保障。
[0087] 实施例3
[0088] 如图1、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当躲避单元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栖息地型生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件300;连接通道件300为框架结构,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设有向下凹陷的通道部底面槽体310;所有躲避单元10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连接通道件300将相邻躲避单元100连接,形成依次向上连通的结构。
[0089] 连接通道件300是不同高程下的躲避单元100的联系单元,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相对于水平面为向上倾斜设置,则连接通道件300形成斜坡式结构的布置形式,这有利于两栖型水生动物在不同躲避单元100之间运动;连接通道件300直接与躲避单元100相通利于两栖型水生动物寻找到运动的途径。
[0090] 连接通道件300的侧部包括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设置的连接件迎水部302、连接件上侧部303、连接件背水部304和连接件下侧部305,连接件迎水部302与连接件背水部304相对设置,连接件迎水部302与连接件背水部304相比,连接件迎水部302较为远离堤岸挡墙10;连接件迎水部302、连接件上侧部303、连接件背水部304和连接件下侧部305的上部均与连接通道件300的顶部306连接,连接件迎水部302、连接件上侧部303、连接件背水部304和连接件下侧部305的下部均与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连接。通道部底面槽体310为实体结构。
[0091] 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小于45°
[0092] 连接通道件300是由12根连接件柱体组成的框架构成。净化件柱体可以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材料预制或焊接等方式制成。净化通道件200的框架结构可以当净化通道件200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12根连接件柱体的其中4根躲避件柱体是连接了连接件迎水部302与连接件背水部304,这4根连接件柱体内部设置沿着连接件柱体的轴向设有中空通道,每个中空通道设置相应的活动锚杆。
[0093] 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由于连接通道件300为框架结构,也就是说连接件迎水部302、连接件上侧部303、连接件背水部304、连接件下侧部305、连接通道件300的顶部306和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上均设有镂空结构。该结构能够使水流通过镂空结构,防止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时,连接通道件300对水流的阻挡,此时,活动锚杆用于将连接通道件300固定在堤岸挡墙10的墙体迎水面上。连接件上侧部303的尺寸与躲避单元100的下侧部镂空1062的尺寸相同。连接件下侧部305的尺寸与躲避单元100的躲避件上侧部104的尺寸相同。
[0094] 当栖息地型生态组件内嵌于堤岸挡墙10时,凹槽组件还包括供连接通道件300嵌入的连接凹槽,活动锚杆用于将连接通道件300固定在连接凹槽的凹槽迎水面上;连接通道件300的顶部306为实体面,以增加对堤岸内部土体挤压的防护;连接件背水部304为实体面,以增加对堤岸内部土体挤压的防护。连接通道件300的框体结构在内嵌于堤岸墙体时,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
[0095] 实施例4
[0096] 如图1至图4、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在躲避单元100与净化通道件200之间设有一实施例3中的连接通道件300,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下端与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通道件300的连接件下侧部305与躲避单元100的躲避件上侧部104连接,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下端与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使得躲避单元100的上斜部102、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连成一个平面,便于两栖动物运动。
[0097] 实施例5
[0098] 如图1、图2、图3、图5、图6、图8、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处于最上方的躲避单元100上设有一实施例2中的净化通道件200,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下端与处于最上方的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当躲避单元100为两个,连接通道件300为一个时,处于下方的躲避单元100的上斜部102、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处于上方的躲避单元100的基础支撑部101、上斜部102和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连成一个平面,便于两栖动物运动。
[0099] 实施例6
[0100] 如图1、图2、图3、图5、图6、图8、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处于最上方的躲避单元100与净化通道件200之间设有一实施例3中的连接通道件300,处于最上方的连接通道件300的连接件下侧部305与处于最上方的躲避单元100的躲避件上侧部104连接,净化通道件200的净化件顶部201的下端与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0101] 实施例7
[0102] 如图1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躲避单元100的躲避件上侧部104连接一实施例3中的连接通道件300,连接通道件300的底部301的下端与躲避单元100的底部的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连接。
[0103] 本发明的躲避单元100可与连接通道件300、净化通道件200分别组合使用、也可联合组合使用。本发明的组件可外挂于堤岸挡墙10上也可内嵌于堤岸挡墙10的内部。躲避单元100构成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主体,躲避单元100、连接通道件300、净化通道件200的组合构成了两栖动物在水域与陆域之间的运动通道,净化通道件200可以净化堤岸顶部地面的径流。
[0104] 以多次平均实验数据为例:过水流量为300m3/h,外部水体SS、NH3-N、TP平均浓度分别依次为45mg/L、0.55mg/L、0.22mg/L,净化型通道单元出水SS、NH3-N、TP平均浓度分别依次为15mg/L、0.42mg/L、0.14mg/L,则SS、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依次为67%、24%、36%。
[0105] 综上,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106]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