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196744.9

文献号 : CN10668107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慧俊

申请人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和驱动芯片,数据信号传输线用于向各数据线传输显示驱动信号;至少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该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为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长度之和,第一走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金属电极,第一透明电极覆盖第一金属电极向第一透明电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走线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大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且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包含的第二走线的长度小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包含的第二走线的长度。该显示面板可以提升显示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

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

由所述数据线和所述栅极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每个像素区域包括一个像素电极和与该像素电极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

公共电极;

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和驱动芯片,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多条数据线和所述驱动芯片,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用于向各所述数据线传输显示驱动信号,且各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相互绝缘;

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和有源层,所述栅极包括叠置的第一栅极电极和第二栅极电极;

所述像素电极包括叠置的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

至少一条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且该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之和,其中,所述第一走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金属电极,且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覆盖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第二走线包括第二透明电极;

所述第一金属电极、所述第一栅极电极以及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位于第一金属层;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二栅极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且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栅极电极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相互绝缘;

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位于第二金属层,所述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且所述有源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连接电极,所述连接电极与所述公共电极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连接电极与所述公共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和所述有源层之间,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

所述漏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连接电极电连接;

所述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且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包含的第二走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包含的第二走线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随包含所述第二走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的递增而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二走线的长度为d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最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长度差为ΔL,其中d与ΔL成正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沿垂直于所述数据线且靠近所述驱动芯片的方向依次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走线延伸方向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利用同一个半色调掩膜版曝光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为块状电极,多个所述公共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呈阵列排布,各所述公共电极在触控阶段复用为触控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信号线,各所述公共信号线与所述公共电极对应电连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说明书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设备的分辨率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分辨率的提升,显示设备中的像素数量、为像素提供显示驱动信号的数据线数量逐步增多。
[0003] 现有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内设有驱动芯片,驱动芯片的尺寸一般小于非显示区的宽度,为了利用驱动芯片向数据线提供显示驱动信号,在非显示区内多条用于向数据线传输显示驱动信号的信号线呈扇形,距离驱动芯片较远的走线与距离驱动芯片较近的信号线的长度差异较大,使得各信号线的电阻差异大,导致驱动芯片提供的信号传输至各数据线时的衰减量不相同,从而影响了显示效果。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显示面板通过在非显示区内使距离驱动芯片较近的部分走线采用弯曲走线的方式来增大其电阻值,进而使得各数据线的电阻趋于均一。但这种走线方式无法完全弥补各数据线之间的电阻差异,并且会使非显示区的光透过率下降,从而引起封框胶的固化不足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0006]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由数据线和栅极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每个像素区域包括一个像素电极和与该像素电极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公共电极;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和驱动芯片,数据信号传输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多条数据线和驱动芯片,数据信号传输线用于向各数据线传输显示驱动信号,且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相互绝缘;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和有源层,栅极包括叠置的第一栅极电极和第二栅极电极;像素电极包括叠置的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至少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且该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为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长度之和,其中,第一走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金属电极,且第一透明电极覆盖第一金属电极向第一透明电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走线包括第二透明电极;第一金属电极、第一栅极电极以及第一子像素电极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一透明电极、第二透明电极、第二栅极电极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且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相互电连接,第一栅极电极与第一透明电极、第二透明电极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相互绝缘,第二子像素电极与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相互绝缘;源极和漏极位于第二金属层,有源层位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且有源层与第一金属层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连接电极,连接电极与公共电极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连接电极与公共电极相互绝缘,第二金属层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和有源层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与第二金属层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漏极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连接电极电连接,第二子像素电极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连接电极电连接;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大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且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包含的第二走线的长度小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包含的第二走线的长度。
[0007]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二走线的长度随包含第二走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的递增而递减。
[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走线的长度为d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最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长度差为ΔL,其中d与ΔL成正比。
[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沿垂直于数据线且靠近驱动芯片的方向依次递减。
[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二走线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交。
[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向第一透明电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分别位于第二走线延伸方向的两端。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电极、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利用同一个半色调掩膜板曝光形成。
[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公共电极为块状电极,多个公共电极在显示面板上呈阵列排布,各公共电极在触控阶段复用为触控电极。
[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信号线,各公共信号线与公共电极对应电连接。
[0015]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0016]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由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一金属电极层叠置形成的第一走线和仅由第一透明电极层形成的第二走线,且在长度较长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长度较短的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的第二走线的长度小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的第二走线的长度,由于第一透明电极层的材料与第一金属层的材料电阻率差异较大,该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有效地缩小连接至驱动芯片的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差异,提升显示效果。此外,由于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光透过率较高,可以改善封框胶固化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8] 图1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的区域X的一种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21] 图4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沿图2所示AA’和沿图3所示BB’的截面示意图;
[0022] 图5a至图5h是制作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对应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0023] 图6a至图6d是制作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中各步骤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8是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区域Y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 图9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0a是图9所示显示面板中数据信号传输线9061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0b是沿图10a所示CC’的截面示意图;
[0029]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003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32]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10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102以及由数据线101和栅极线102交叉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每个像素区域包括一个像素电极103和一个与该像素电极103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10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相互垂直。
[0034]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公共电极(图1未示出)、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106和驱动芯片105。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一一对应电连接多条数据线101和驱动芯片105,可选地,各数据线101可以通过显示驱动电路111与对应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电连接,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与驱动芯片105的引脚电连接。
[0035] 上述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用于向各数据线101传输显示驱动信号,且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相互绝缘。
[0036] 驱动芯片105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沿第一方向的对称轴上,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较小,为了将各数据信号传输线连接至驱动芯片105,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走线可以呈扇形,如图1所示。与靠近显示面板边缘区域的数据线101电连接的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的长度大于与靠近显示面板中心区域的数据线101电连接的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的长度。可选地,沿着与第二方向平行且由显示面板的边缘向中心的方向,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的长度递减。
[0037] 在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106中,至少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106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例如图1所示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和1062。该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或1062的长度为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长度之和。
[0038]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9] 上述显示面板中的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包括第一走线1061A和第二走线1061B,其中第一走线1061A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106a和第一金属电极106b,且第一走线1061A中的第一透明电极106a覆盖第一金属电极106b向第一透明电极106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走线1061B包括第二透明电极106c。
[0040] 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包括第一走线1062A和第二走线1062B,其中第一走线1062A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106d和第一金属电极106e,且第一走线1062A中的第一透明电极106d覆盖第一金属电极106e向第一透明电极106d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走线
1062B包括第二透明电极106f。
[0041] 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可以采用电阻率较高的透明导电材料制作,例如可采用ITO(氧化铟锡)制作,第一金属电极可以采用电阻率低于第一透明电极的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可以采用铝、银等材料制作。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远大于金属材料的电阻率。在第一走线中,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金属电极相互并联连接,则第一走线的总电阻小于第一金属电极的电阻,第二走线的总电阻为第二透明电极的电阻。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的第一走线的长度越大,则数据信号传输线总电阻值越小,或者说,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的第二走线的长度越小,则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总电阻越小。
[004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的长度大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的长度,且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所包含的第二走线1061B的长度小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所包含的第二走线1062B的长度。利用这种方案,使得长度较长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和长度较短的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1062的总电阻值趋于一致,有效地补偿了不同长度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差异,从而无需在数据信号传输线上设置多个弯折角以增加其长度,有利于缩小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占用的面积,提升了数据信号传输线走线区域的光透过率,进而改善了封框胶固化不良的问题。
[0043] 继续参考图3和图4,图3示出了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的一个局部X的俯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所示显示面板沿图2所示AA’和沿图3所示BB’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像素电极103、与两个像素电极103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数据线、栅极线以及公共电极的局部结构。
[0044] 如图3和图4所示,薄膜晶体管104包括栅极1041、源极1042、漏极1043以及有源层1044。其中栅极1041包括叠置的第一栅极电极1041a和第二栅极电极1041b。像素电极103包括叠置且电连接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
[0045] 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包括第一走线1061A和第二走线1061B。第一走线1061A包括相互叠置且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106a和第一金属电极106b,第一透明电极106a覆盖第一金属电极106b向第一透明电极106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走线1061B包括第二透明电极106c,第一透明电极106a和第二透明电极106c形成于同一透明电极层且相互连接。
[0046] 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区401和非显示区402。公共电极107、像素电极103和薄膜晶体管104位于显示区401,数据信号传输线1061位于非显示区402。第一金属电极106b、第一栅极电极1041a以及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位于第一金属层42,第一透明电极
106a、第二透明电极106c、第二栅极电极1041b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且第一透明电极106a与第二透明电极106c相互电连接,第一栅极电极1041a与第一透明电极106a、第二透明电极106c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相互绝缘,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与第一透明电极106a和第二透明电极106c相互绝缘。
[0047] 源极1042和漏极1043位于第二金属层43,有源层1044位于第一金属层42和第二金属层43之间,且有源层1044与第一金属层42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44。
[0048]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连接电极108,连接电极108与公共电极107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45,且连接电极108与公共电极107相互绝缘。第二金属层43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45和有源层1044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45与第二金属层43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46。
[0049] 漏极1043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46的第一过孔108a与连接电极108电连接,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44和第二绝缘层46的第二过孔108b与连接电极108电连接。这样,漏极1043通过与公共电极107同层设置的连接电极108连接至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实现了薄膜晶体管104与像素电极103的电连接,并且,由于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形成于电导率高于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第一金属层42,从而提升了像素电极103的电导率,使薄膜晶体管104与像素电极103之间的信号传输更稳定。
[0050]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金属电极106b、第一透明电极106a以及上述第二透明电极106c利用同一个半色调掩膜版曝光形成。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金属电极106b、第一透明电极106a、上述第二透明电极106c、上述第一栅极电极1041a、上述第二栅极电极1041b、上述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以及上述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利用同一个半色调掩膜版曝光形成。
[0051] 具体地,请参考图5a至图5h,以及图6a至图6d。其中图5a至图5h示出了制作上述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中各步骤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a至图6d示出了制作上述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中各步骤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52] 如图5a所示,首先在衬底基板40上沉积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一金属层42,之后在第一金属层42远离衬底基板40的一侧形成第一光刻胶层410,并利用第一半色调掩膜版M1对第一光刻胶层410进行曝光。其中第一半色调掩膜版M1包括不透光区M11、部分透光区M12和透光区M13。不透光区M11覆盖待形成栅极1041、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和第一走线1061A的区域;部分透光区M12覆盖待形成第二栅极电极1041b且不与第一栅极电极1041a相交叠的区域、待形成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且不与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相交叠的区域、以及待形成第二透明电极106c的区域。透光区M23覆盖其他区域。然后对曝光后的第一光刻胶层
410进行刻蚀,形成栅极1041、像素电极103、第一走线1061A和第二走线1061B的图形,如图
5b所示。
[0053] 图6a示出了图5b对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位于第二子像素电极103b靠近栅极1041一侧的边缘处,且面积较小,这样,在保证像素电极103的电导率的同时,减小被第一金属层遮挡的区域的面积,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
[0054] 接着,如图5c所示,在第一金属层42远离衬底基板40的一侧沉积第一绝缘层44,该第一绝缘层44可以为平坦化层。然后在第一绝缘层44上沉积半导体层144和第二金属层43,并在第二金属层43远离衬底基板40的一侧形成覆盖第二金属层43的第二光刻胶层420。然后利用第二半色调掩膜版M2对第二光刻胶420进行曝光。第二半色调掩膜版M2包括不透光区M21、部分透光区M22以及透光区M23。不透光区M21覆盖待形成源极1042和漏极1043的区域,部分透光区M22覆盖待形成有源层1044中位于源极1042和漏极1043之间的沟道区,其他区域被透光区M23覆盖。然后对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420进行刻蚀,形成源极1042、漏极1043以及有源层1044的图形,如图5d所示。
[0055] 图6b示出了图5d对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b所示,漏极1043可以形成于靠近第一像素子电极103a的一侧,使得漏极和第一像素子电极之间的距离较短,可以缩小后面的工艺中连接电极的尺寸。
[0056] 接着,如图5e所示,在第二金属层43远离衬底基板40的一侧沉积第二绝缘层46,并在第二绝缘层上覆盖第三光刻胶层430。然后利用第三掩膜版M3对第三光刻胶层430进行曝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掩膜版M3包括不透光区M31和透光区M32。其中,透光区M32覆盖待形成第一过孔108a和第二过孔108b的区域。
[0057] 之后,对曝光后的第三光刻胶层430进行显影,去除经过曝光的第三光刻胶层430中被透光区M32覆盖的部分,接着刻蚀去除第一绝缘层44、第二绝缘层46中未被第三光刻胶层430显影后形成的图案覆盖的区域以形成第一过孔108a和第二过孔108b,直到第一过孔108a露出漏极1043,第二过孔108b露出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如图5f所示。
[0058] 图6c示出了形成第一过孔108a和第二过孔108b后的显示面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每个漏极对应的位置均形成一个第一过孔108a,每个第一子像素电极103a对应的位置均形成一个第二过孔108b。
[0059] 接着,参考图5g,在第二绝缘层46远离衬底基板40的一侧沉积第二透明电极层45,并在第二透明电极层45上覆盖第四光刻胶层440。然后利用第四掩膜版M4对第四光刻胶层440进行曝光。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掩膜版M4包括不透光区M41和透光区M42。其中,不透光区M41覆盖待形成连接电极108和公共电极107的区域。
[0060] 之后,对曝光后的第四光刻胶层440进行显影,去除经过曝光的第四光刻胶层440中被透光区M42覆盖的部分,接着刻蚀去除第二透明电极层45中未被第四光刻胶层440显影后形成的图案覆盖的区域,从而形成连接电极108和公共电极107,如图5h所示。
[0061] 图6d示出了形成公共电极107和连接电极108后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电极108将漏极1043和对应的像素电极103对应电连接。
[0062] 可选地,上述公共电极107可以包括多个沿数据线101延伸方向的长条状开口107a。公共电极107和像素电极103在每个开口区域都可以形成横向电场,从而使液晶分子在横向电场的作用下,沿与阵列基板平行的方向旋转,实现画面显示。
[0063] 通过以上图5a至图5h以及图6a至图6d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制作集成在栅极和像素电极的制作工艺中,从而在不增加工艺复杂度的前提下缩小了不同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电阻差异。进一步地,由两个相互接触的导电层形成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利用同一个半色调掩膜版制成,节约了制作成本。
[0064]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公共电极107可以为块状电极,每块公共电极107向衬底基板40的正投影可以覆盖多个像素电极103和多个薄膜晶体管104。上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信号线,每个公共电极可以与至少一条公共电极线对应电连接,各公共信号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进一步地,多个公共电极可以在显示面板上呈阵列排布,且各公共电极在触控阶段可以复用为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在触控阶段接收触控扫描信号,并感应触控操作生成感应信号,之后向驱动芯片返回感应信号以供驱动芯片根据返回的感应信号确定触控位置。
[0065]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70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10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102、位于由数据线101和栅极线102交叉形成的像素区域内的像素电极103和薄膜晶体管104、驱动芯片105、公共电极(图7未示出)以及连接电极(图7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700还包括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706,各数据信号传输线706与驱动芯片105电连接,用于向各数据线101传输显示驱动信号,且各数据信号传输线706相互绝缘。
[0067] 显示面板700的剖视结构与显示面板100的剖视结构类似,此处不做赘述。
[0068]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区域Y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三条数据信号传输线1071、1072、1073的局部的示意性结构。
[0069] 数据信号传输线7061可以包括第一走线7061A和第二走线7061B,该数据信号传输线7061的长度为第一走线7061A与第二走线7061B的长度之和。第一走线7061A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金属电极,第二走线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其中第一金属电极与栅极线设置在同一金属层,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与像素电极103设置在同一透明电极层,且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相互电连接,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与像素电极相互绝缘。第一透明电极覆盖第一金属电极向第一透明电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0070]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走线的长度随包含第二走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的递增而递减。例如图7中,数据信号传输线7061中的第二走线7061B的长度为d1、数据信号传输线7062中的第二走线7062B的长度为d2,数据信号传输线7063中的第二走线7063B的长度为d3,数据信号传输线7061、7062、7063的长度依次递减,d1、d2、d3依次递增。
[0071] 在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第一走线的总电阻为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一透明电极并联后的电阻值,第二走线的总电阻为第二透明电极的电阻值。由于透明电极材料(例如氧化铟锡)的电阻率远大于金属的电阻率,则单位长度的第一走线的电阻远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二走线的电阻。本实施例中,各第二走线的长度随包含其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的递增而递减,则可以使得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总电阻值趋于均一,显示驱动信号在由驱动芯片传输至各数据线过程中的衰减量的差异缩小,从而提升了显示亮度的均一性。
[0072] 进一步地,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线的总长度之间具有差异,第二走线的长度为d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最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长度差为ΔL,d与ΔL成正比。
[0073] 假设两条数据信号传输线a和b的长度分别为L1和L2,其与最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长度差分别为ΔL1和ΔL2。数据信号传输线a和b中的第二走线的长度分别为d1’和d2’。若第一走线的等效电阻率为ρ1,第二走线的等效电阻率为ρ2。则数据信号传输线a的总电阻R1为:
[0074]
[0075] 数据信号传输线b的总电阻R2为:
[0076]
[0077] 其中s为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则数据信号传输线a和数据信号传输线b的差异ΔR为:
[0078]
[0079] 若最长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为L,则L1=L-ΔL1,L2=L-ΔL2,代入式(3)得:
[0080]
[0081] 由于d与ΔL成正比,则d1’-d2’与ΔL1-ΔL2成正比,则d1’-d2’=k×(ΔL1-ΔL2),其中k为大于零的常数,代入式(4)可得:
[0082]
[0083] 当k=ρ1/ρ2时,ΔR=0,即各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电阻差异为0。这样,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总电阻值相同,从而消除了显示驱动信号在传输至数据线过程中的信号衰减差异。
[0084]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各数据信号传输线706的长度沿垂直于数据线且靠近驱动芯片的方向依次递减,则对应的各第二走线的长度沿垂直于数据线且靠近驱动芯片的方向依次递增。
[0085] 进一步地,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走线在靠近显示区的数据线部分呈扇形,在靠近驱动芯片的部分呈矩形。在扇形区域内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走线方向可以与数据线相交。上述第二走线可以设置于扇形区域内,即各第二走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为了减小边框面积,数据信号传输线在扇形区域内的走线长度大于在矩形区域内的走线长度。利用扇形区域内的走线来补偿不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差异,有利于更灵活地对第二走线的长度和位置进行设计。
[0086]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面板900包含的数据线101、栅极线102、像素电极103、薄膜晶体管104、驱动芯片105等结构与显示面板700和显示面板100类似,此处不做赘述。
[0087] 在本实施例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906包括第一走线906A和第二走线906B。其中第一走线906A包括相互叠置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一透明电极,第二走线906B包括第二透明电极。第一透明电极、第二透明电极与第二子像素电极位于同一层,且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相互电连接。
[0088] 图10a示出了图9所示显示面板中的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9061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b示出了沿图10a所示CC’的截面示意图。
[0089] 本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传输线9061包括第一走线9061A和第二走线9061B。其中第一走线9061A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金属电极91和第一透明电极92,第二走线9061B包括第二透明电极93。与图7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电极91包括第一子电极911和第二子电极912,第一子电极911向第一透明电极9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子电极912向第一透明电极9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并且第一子电极911和第二子电极912位于第二走线9061B延伸方向的两端。进一步可选地,第一透明电极92可以包括第三子电极921和第四子电极922,第三子电极921和第四子电极922不交叠,第三子电极921和第四子电极922与第二透明电极93同层且位于第二透明电极93延伸方向的两端。
[0090]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仅包含透明电极的第二走线设置于包含金属电极的第一走线的两部分之间,有利于提升数据信号传输线与驱动芯片105、与数据线101或与显示驱动电路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009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1所示,该显示装置110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显示设备等。可以理解,显示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封装膜、保护玻璃等公知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0092]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