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式腰部护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050017.7

文献号 : CN10669048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江岳桦吴明芝庄富麟

申请人 : 彪仕医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调整式腰部护具,包含两条束带、两个支撑总成、一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及一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各束带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两束带的第一端相对且左右间隔,两个支撑总成分别设置于两束带上并邻近于第一端,每一支撑总成包括一上端、一下端及多个导引件,导引件数量为奇数,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包括一第一拉绳,第一拉绳穿设于其中一个支撑总成并缠绕在两支撑总成的所述导引件中邻近于上端的一部分,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包括一第二拉绳,第二拉绳穿设于另一个支撑总成并缠绕在两支撑总成的所述导引件中邻近于下端的一部分。借此,两束带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的束紧程度可分别调整,束紧过程中两束带确实地服贴于腰部曲线。

权利要求 :

1.一种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

该调整式腰部护具包含两条束带、两个支撑总成、一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及一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每一束带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相反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该两条束带的第一端相对且左右间隔,该两条束带邻近该第二端处可分离地相互接合,该两个支撑总成分别设置于该两条束带上并邻近于该第一端,每一支撑总成包括一上端、一下端,及多个位于该上端与该下端间且彼此上下相间隔排列的导引件,所述导引件数量为奇数,该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包括一形成回圈的第一拉绳,该第一拉绳穿设于其中一个支撑总成并缠绕在该两个支撑总成的所述导引件中邻近于该上端的一部分,该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包括一形成回圈的第二拉绳,该第二拉绳穿设于另一个支撑总成并缠绕在该两个支撑总成的所述导引件中邻近于该下端的一部分,每一支撑总成还包括一支撑板,及一可拆卸地接合于该支撑板的盖板,该支撑板形成有多个相间隔的卡孔,每一导引件形成有一枢接孔,该盖板包含多个相间隔的接合件,每一接合件穿设于对应的该枢接孔并卡接于对应的该卡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件分别为一中间导引件、一间隔位于该中间导引件上方的上导引件、及一间隔位于该中间导引件下方的下导引件,该第一拉绳缠绕在另一个支撑总成的中间导引件并且交错地缠绕在该两个支撑总成的上导引件,该第二拉绳缠绕在其中一个支撑总成的中间导引件并且交错地缠绕在该两个支撑总成的下导引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每一导引件为一可转动的滚轮,该第一、第二拉绳分别缠绕在对应的导引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板包含一内板面,及一外板面,每一卡孔贯穿该内板面与该外板面,每一卡孔具有一形成于该内板面的锥形孔部,该锥形孔部是由该支撑板的一内锥面界定而出,该锥形孔部孔径由该内板面朝向该外板面方向逐渐缩小,每一接合件包括两个相间隔的卡钩,该两个相间隔的卡钩穿设于对应的该锥形孔部内并卡扣于该内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撑总成还包括多个填塞件,每一填塞件可移离地填塞于对应的该接合件的该两个相间隔的卡钩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每一卡孔还具有一形成于该外板面的容置孔部,该盖板包含一面向该外板面的内表面,该内表面形成有多个环形凹槽,每一导引件的两相反侧分别容置于对应的该容置孔部内及对应的该环形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每一卡孔还具有一连通于该容置孔部与该锥形孔部间的通孔部,及一肩部,该通孔部用以供该两个相间隔的卡钩穿设,该容置孔部的孔径大于该通孔部的孔径,该肩部形成于该容置孔部与该通孔部间,每一卡钩具有一用以接触该肩部的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穿槽,该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穿槽用以供该第一拉绳或该第二拉绳穿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还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一拉绳一端的第一拉环,该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还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二拉绳一端的第二拉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环形成有一供该第一拉绳绕设的第一槽道,该第二拉环形成有一供该第二拉绳绕设的第二槽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环具有一用以供该第一拉绳缠绕的第一滚轮,该第二拉环具有一用以供该第二拉绳缠绕的第二滚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环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一定位槽,该第一拉绳具有两个分别卡接于该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一定位槽内的第一打结部,该第二拉环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二定位槽,该第二拉绳具有两个分别卡接于该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二定位槽内的第二打结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束带形成有一邻近于该第二端的插槽,该插槽具有一面向该第一端的侧开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束带还包括一界定出该插槽的套带体,该套带体呈倾斜并具有一邻近该第二端的上固定端,及一远离该第二端的下固定端。

说明书 :

调整式腰部护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腰部护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束缚在使用者腰部并可调整束缚松紧度的调整式腰部护具。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调整式腰部护具通常包含两条用以环绕在使用者腰部的束带、两个分别设置于两束带上且彼此相邻的支撑板、两条绳索,及两个用以供使用者拉动的拉动件。各绳索缠绕在两支撑板的多个凸部上,两拉动件分别连接于各绳索的两相反端。借由拉动两拉动件朝前移动,两绳索会拉动两支撑板相互靠近以缩小两支撑板相对端间的间距,借此,以调整两束带的束紧程度。
[0003] 前述两绳索拉动两支撑板相互靠近的过程中,两支撑板相对端大致上是呈平行地相互靠近,两支撑板靠近的过程中会同时带动两束带相对端大致上呈平行地相互靠近。由于使用者的腰部是呈曲线状,两束带在束紧的过程中无法沿着使用者的腰部曲线弯曲,因此,两束带无法确实地服贴于使用者的腰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整式腰部护具,能分别对两束带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程度的调整,以使两束带的内侧面能紧密且确实地服贴使用者的腰部。
[000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整式腰部护具,其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及拆卸。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调整式腰部护具包含两条束带、两个支撑总成、一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及一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
[0007] 每一束带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相反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该两束带的第一端相对且左右间隔,该两束带邻近该第二端处可分离地相互接合,该两支撑总成分别设置于该两束带上并邻近于该第一端,每一支撑总成包括一上端、一下端,及多个位于该上端与该下端间且彼此上下相间隔排列的导引件,所述导引件数量为奇数,该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包括一形成回圈的第一拉绳,该第一拉绳穿设于其中一个该支撑总成并缠绕在该两支撑总成的所述导引件中邻近于该上端的一部分,该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包括一形成回圈的第二拉绳,该第二拉绳穿设于另一个该支撑总成并缠绕在该两支撑总成的所述导引件中邻近于该下端的一部分。
[0008] 所述导引件分别为一中间导引件、一间隔位于该中间导引件上方的上导引件,及一间隔位于该中间导引件下方的下导引件,该第一拉绳缠绕在另一个该支撑总成的中间导引件并且交错地缠绕在该两支撑总成的上导引件,该第二拉绳缠绕在其中一个该支撑总成的中间导引件并且交错地缠绕在该两支撑总成的下导引件。
[0009] 每一导引件为一可转动的滚轮,该第一、第二拉绳分别缠绕在对应的该导引件。
[0010] 每一支撑总成还包括一支撑板,及一可拆卸地接合于该支撑板的盖板,该支撑板形成有多个相间隔的卡孔,每一导引件形成有一枢接孔,该盖板包含多个相间隔的接合件,每一接合件穿设于对应的该枢接孔并卡接于对应的该卡孔。
[0011] 该支撑板包含一内板面,及一外板面,每一卡孔贯穿该内板面与该外板面,每一卡孔具有一形成于该内板面的锥形孔部,该锥形孔部是由该支撑板的一内锥面界定而出,该锥形孔部孔径由该内板面朝向该外板面方向逐渐缩小,每一接合件包括两个相间隔的卡钩,该两卡钩穿设于对应的该锥形孔部内并卡扣于该内锥面。
[0012] 每一支撑总成还包括多个填塞件,每一填塞件可移离地填塞于对应的该接合件的该两卡钩间。
[0013] 每一卡孔还具有一形成于该外板面的容置孔部,该盖板包含一面向该外板面的内表面,该内表面形成有多个环形凹槽,每一导引件的两相反侧分别容置于对应的该容置孔部内及对应的该环形凹槽内。
[0014] 每一卡孔还具有一连通于该容置孔部与该锥形孔部间的通孔部,及一肩部,该通孔部用以供该两卡钩穿设,该容置孔部的孔径大于该通孔部的孔径,该肩部形成于该容置孔部与该通孔部间,每一卡钩具有一用以接触该肩部的斜面。
[0015] 该盖板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穿槽,该两穿槽用以供该第一拉绳或该第二拉绳穿设。
[0016] 该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还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一拉绳一端的第一拉环,该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还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二拉绳一端的第二拉环。
[0017] 该第一拉环形成有一供该第一拉绳绕设的第一槽道,该第二拉环形成有一供该第二拉绳绕设的第二槽道。
[0018] 该第一拉环具有一用以供该第一拉绳缠绕的第一滚轮,该第二拉环具有一用以供该第二拉绳缠绕的第二滚轮。
[0019] 该第一拉环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一定位槽,该第一拉绳具有两个分别卡接于该两第一定位槽内的第一打结部,该第二拉环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二定位槽,该第二拉绳具有两个分别卡接于该两第二定位槽内的第二打结部。
[0020] 每一束带形成有一邻近于该第二端的插槽,该插槽具有一面向该第一端的侧开口部。
[0021] 每一束带还包括一界定出该插槽的套带体,该套带体呈倾斜并具有一邻近该第二端的上固定端,及一远离该第二端的下固定端。
[002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两支撑总成、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及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的设计,能分别对两束带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程度的调整,使两束带在束紧过程中能沿着使用者的腰部曲线弯曲,借此,以达到两束带的内侧面能紧密且确实地服贴于腰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束带的前视图,说明第二黏贴件接合于内侧面;
[0025] 图3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总成的立体分解图,说明支撑板、盖板、导引件、填塞件及黏贴片间的组装关系;
[0026] 图4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盖板的立体图;
[0027] 图5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总成的剖视分解图;
[0028] 图6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总成的剖视组合图,说明支撑板、盖板、导引件、填塞件及黏贴片间的组装关系;
[0029] 图7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后视图,说明第一、第二拉绳缠绕于两支撑总成的导引件的缠绕方式;
[0030] 图8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后视图,说明第一拉绳缠绕于两支撑总成的导引件的缠绕方式;
[0031] 图9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后视图,说明第二拉绳缠绕于两支撑总成的导引件的缠绕方式;
[0032] 图10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完整的立体分解图,说明第一拉环及第二拉环的细部结构;
[0033] 图11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说明两束带束缚于使用者的腰部;
[0034] 图12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说明两束带束缚于使用者的腰部,且第二黏贴件黏贴于第一黏贴件;
[0035] 图13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说明第一、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分别对两束带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程度的调整;
[0036] 图14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说明第一、第二拉环分别黏贴于两束带的第一黏贴件;
[0037] 图15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二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后视图,说明第一、第二拉绳的第二缠绕绳部分别缠绕于第一、第二滚轮;及
[0038] 图16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三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后视图,说明第一、第二拉绳的第一、第二打结部分别卡接于第一、第二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40] 参阅图1及图2,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一实施例,调整式腰部护具100包含两条束带1、1’、两个支撑总成2、2’、一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3,及一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4。
[0041] 各束带1、1’包括一束带体11、一第一黏贴件12,及一套带体13。束带体11是由可挠性材质所制成,束带体11呈长形并包含一第一端111、一相反于第一端111的第二端112、一内侧面113,及一相反于内侧面113的外侧面114。两束带1、1’的第一端111相对且左右相间隔。第一黏贴件12为一通过缝纫方式固定地接合于外侧面114的毛面黏扣带。套带体13通过缝纫方式固定地接合于第一黏贴件12并邻近于第二端112,套带体13包含一接合于第一黏贴件12的上固定端131,及一接合于第一黏贴件12的下固定端132,套带体13界定一位于上固定端131与下固定端132间的插槽133,插槽133具有一面向第一端111的侧开口部134。使用者5的手指52(如图12所示)可经由侧开口部134插入插槽133内,使套带体13套住手指52。此外,束带1还包括一第二黏贴件14,第二黏贴件14为一通过缝纫方式固定地接合于内侧面
113且邻近第二端112的钩面黏扣带,束带1的第二黏贴件14用以黏贴于束带1’的第一黏贴件12。
[0042]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套带体13呈倾斜,套带体13的上固定端131邻近于第二端112,而下固定端132则远离第二端112,因此,侧开口部134是呈倾斜地朝向上方,以方便使用者5观看到侧开口部134的位置。借此,使用者5能方便且迅速地将手指52经由侧开口部
134插入插槽133内,使用者5能通过手指52带动束带1、1’翻转,以进行围绕束缚或拆卸的动作。
[0043] 参阅图1、图3、图4及图5,两支撑总成2、2’分别设置于两束带1、1’上并邻近于第一端111,各支撑总成2、2’包括一支撑板21、一盖板22、多个导引件23、多个填塞件24,及一黏贴片25。支撑板21为一硬质板,其包含一内板面211、一外板面212、一上端213,及一下端214。支撑板21形成有多个位于上端213与下端214间且彼此上下相间隔排列的卡孔215,卡孔215的数量为奇数个。各卡孔215贯穿内板面211与外板面212并具有一形成于内板面211的锥形孔部216、一形成于外板面212的容置孔部217、一连通于锥形孔部216与容置孔部217间的通孔部218,及一肩部210。锥形孔部216是由支撑板21的一内锥面219界定而出,锥形孔部216孔径是由内板面211朝向外板面212方向逐渐缩小,且锥形孔部216是以孔径最小的一端与通孔部218相连通。容置孔部217的孔径大于通孔部218的孔径,肩部210形成于容置孔部217与通孔部218间。
[0044] 盖板22为一硬质板,盖板22包含一内表面220、一凸设于内表面220的分隔壁221,及多个凸设于内表面220的接合件222。内表面220与分隔壁221共同界定多个上下相间隔排列的容置槽223,及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穿槽224。容置槽223的数量为奇数个,所述容置槽223位于盖板22的一侧呈开放状。两个穿槽224连通于位于中间位置的容置槽223,且两穿槽224位于盖板22的另一相反侧呈开放状。各接合件222位于对应的容置槽223内,各接合件222包括一凸设于内表面220的周壁225,及两个凸设于周壁225内端且相间隔的卡钩226,各卡钩226用以穿设于对应卡孔215,且各卡钩226具有一用以卡扣于内锥面219的钩部227。此外,各接合件222的周壁225与两卡钩226共同界定一收容槽228。盖板22的内表面220形成有多个环形凹槽229,各环形凹槽229围绕在对应接合件222的周壁225外周围。
[0045] 导引件23数量为奇数个,各导引件23为一可转动地枢接于对应接合件222的滚轮,各导引件23形成有一枢接孔231,及一环形导槽232。各填塞件24呈柱状,各填塞件24用以填塞于对应接合件222的收容槽228内。黏贴片25为一通过黏贴方式固定地接合于支撑板21的内板面211的钩面黏扣带,黏贴片25用以黏贴于对应束带1、1’的第一黏贴件12上。
[0046] 参阅图7,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3包括一形成回圈的第一拉绳31,及一连接于第一拉绳31一端的第一拉环32,第一拉绳31穿设于支撑总成2的两穿槽224内,第一拉绳31缠绕在对应导引件23并且位于对应导引件23的环形导槽232内。参阅图9,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4的结构与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3的结构相同,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4包括一形成回圈的第二拉绳41,及一连接于第二拉绳41一端的第二拉环42,第二拉绳41穿设于支撑总成2’的两穿槽224内,第二拉绳41缠绕在对应导引件23并且位于对应导引件23的环形导槽232内。
[0047] 参阅图5及图6,欲将各支撑总成2、2’的组成元件组装在一起时,首先,将各导引件23套设于对应接合件222,使各接合件222的卡钩226穿设于对应导引件23的枢接孔231,且卡钩226的钩部227穿出对应导引件23一侧。接着,即可将第一拉绳31或第二拉绳41缠绕在对应导引件23上,关于第一拉绳31及第二拉绳41的详细缠绕方式容后再述。随后,将各接合件222的两卡钩226对齐于支撑板21的对应卡孔215的通孔部218后,把盖板22朝支撑板21方向移动。当各卡钩226的钩部227的一斜面230接触到对应卡孔215的肩部210时,肩部210施予斜面230的分力会促使两卡钩226内缩变形并蓄积复位弹力。当两卡钩226的钩部227穿过通孔部218并移动至锥形孔部216内时,借由复位弹力带动两卡钩226复位,使得两卡钩226的钩部227能自动地卡扣于内锥面219,此时,盖板22固定地接合于支撑板21,且各导引件23的两相反侧分别容置于对应容置孔部217内及对应环形凹槽229内。
[0048] 之后,将各填塞件24填塞于对应接合件222的收容槽228内,各填塞件24与对应收容槽228间可通过例如紧配合方式相接合。借由各填塞件24阻挡在对应接合件222的两卡钩226间,能防止卡钩226弯折变形进而造成钩部227移离内锥面219,以确保钩部227能稳固地卡扣于内锥面219。最终,将各黏贴片25黏贴于对应支撑板21的内板面211,即完成各支撑总成2、2’的组装。组装完成后的各支撑总成2、2’能通过黏贴片25黏贴于对应束带1、1’的第一黏贴件12上。
[0049] 需说明的是,由于各导引件23的两相反侧分别容置于对应容置孔部217内及对应环形凹槽229内,因此,能防止第一、第二拉绳31、41卡在导引件23与支撑板21的外板面212间的空隙或者是导引件23与盖板22的内表面220间的空隙,借此,以确保第一、第二拉绳31、41能顺畅地相对于对应的导引件23滑动。
[0050] 欲拆卸各支撑总成2、2’的支撑板21与盖板22时,将各黏贴片25先撕离对应支撑板21的内板面211。接着,将各填塞件24拔离对应接合件222的收容槽228后,把盖板22朝远离支撑板21的方向拉动,内锥面219施予两卡钩226的钩部227的分力会促使两卡钩226内缩变形并蓄积复位弹力。当两卡钩226的钩部227穿过通孔部218并移离卡孔215时,便能将盖板
22拆离支撑板21。由于各支撑总成2、2’的盖板22与支撑板21间能方便且迅速地进行组装与拆卸,因此,能降低组装或拆卸的工时。再者,若第一拉绳31或第二拉绳41有磨损或断裂的情形发生时,将盖板22拆离支撑板21后便能进行第一拉绳31或第二拉绳41的更换,能增添更换上的方便性。
[0051] 参阅图7及图8,图7是显示第一拉绳31及第二拉绳41同时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导引件23的后视示意图,而图8是显示第一拉绳31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导引件23的后视示意图。第一拉绳31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所述导引件23中邻近于上端21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各支撑总成2、2’的所述导引件23分别为一中间导引件、两个间隔位于前述中间导引件上方的上导引件,及两个位于前述中间导引件下方的下导引件。第一拉绳31具有两连接绳部311、一第一缠绕绳部312,及一第二缠绕绳部313。两连接绳部311上下相间隔且分别穿设于其中一个支撑总成2的两穿槽224(如图4所示)。第一缠绕绳部312连接于两连接绳部311一端,第一缠绕绳部312缠绕在另一个支撑总成2’的中间导引件23并且交错地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上导引件23。第一缠绕绳部312由下方的连接绳部311延伸而出后,先缠绕在支撑总成2’的中间导引件23,接着,交错地缠绕在支撑总成2、2’的上导引件23后,再连接至上方的连接绳部311。第二缠绕绳部313连接于两连接绳部311另一端,第二缠绕绳部313用以缠绕在第一拉环32。
[0052] 参阅图7及图9,图9是显示第二拉绳41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导引件23的后视示意图。第二拉绳41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所述导引件23中邻近于下端214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二拉绳41具有两连接绳部411、一第一缠绕绳部412,及一第二缠绕绳部413。两连接绳部411上下相间隔且分别穿设于另一个支撑总成2’的两穿槽224(如图4所示)。第一缠绕绳部412连接于两连接绳部411一端,第一缠绕绳部412缠绕在其中一个支撑总成2的中间导引件23并且交错地缠绕在两支撑总成2、2’的下导引件23。第一缠绕绳部412由上方的连接绳部411延伸而出后,先缠绕在支撑总成2的中间导引件23,接着,交错地缠绕在支撑总成2、2’的下导引件23后,再连接至下方的连接绳部411。第二缠绕绳部413连接于两连接绳部
411另一端,第二缠绕绳部413用以缠绕在第二拉环42。
[0053] 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总成2、2’的上导引件23数量及下导引件23数量虽然是以两个为例,但是上导引件23数量及下导引件23数量可视实际需求设为一个或两个以上,不以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数量为限。
[0054] 参阅图10,第一拉环32具有一第一环体321,及一第一黏贴片322。第一环体321形成有一呈U形状的第一槽道323,第一槽道323用以供第一拉绳31的第二缠绕绳部313绕设。第一黏贴片322为一通过黏贴方式固定地接合于第一环体321内侧面的钩面黏扣带,第一黏贴片322用以黏贴于束带1的第一黏贴件12(如图1所示)。第二拉环42具有一第二环体421,及一第二黏贴片422。第二环体421形成有一呈U形状的第二槽道423,第二槽道423用以供第二拉绳41的第二缠绕绳部413绕设。第二黏贴片422为一通过黏贴方式固定地接合于第二环体421内侧面的钩面黏扣带,第二黏贴片422用以黏贴于束带1’的第一黏贴件12。
[0055] 参阅图11及图12,在使用调整式腰部护具100时,使用者5可先将两手的部分手指52分别经由两套带体13的侧开口部134插入插槽133内,接着,将两束带1、1’置于一腰部51背面,并使两束带1、1’的内侧面113贴靠在腰部51背面。随后,通过两手的部分手指52分别带动两束带1、1’向前翻转,以使两束带1、1’围绕束缚在腰部51。通过束带1的第二黏贴件14黏贴于束带1’的第一黏贴件12上,使得两束带1、1’能定位于束缚于腰部51的位置。当两束带1、1’黏贴固定在一起后,使用者5便能方便且迅速地将手指52抽离插槽133。由于两支撑总成2、2’位于腰部51背面,且两支撑总成2、2’的支撑板21为硬质板,因此,可通过支撑板21的硬度来达到支撑使用者5的背部的效果。
[0056] 参阅图13及图14,当使用者5欲调整两束带1、1’的束紧程度时,借由两手将第一拉环32及第二拉环42分别朝一箭头I及一箭头II方向拉动。由于第一拉绳31缠绕在支撑总成2’的中间导引件23以及两支撑总成2、2’的上导引件23,因此,第一拉环32沿箭头I方向拉动第一拉绳31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两支撑总成2、2’邻近上端213的区域相互靠近,且两束带
1、1’对应于支撑总成2、2’的上端213的区域也会相互靠近。借此,能对两束带1、1’的上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的调整。当两束带1、1’的上半部区域调整至所需的束紧程度后,通过第一拉环32带动第一拉绳31的两连接绳部311围绕在束带1上,再将第一拉环32的第一黏贴片322(如图10所示)黏贴在束带1的第一黏贴件12,即完成两束带1、1’的上半部区域束紧程度的调整。
[0057] 此外,由于第二拉绳41缠绕在支撑总成2的中间导引件23以及两支撑总成2、2’的下导引件23,因此,第二拉环42沿箭头II方向拉动第二拉绳41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两支撑总成2、2’邻近下端214的区域相互靠近,且两束带1、1’对应于支撑总成2、2’的下端214的区域也会相互靠近。借此,能对两束带1、1’的下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的调整。当两束带1、1’的下半部区域调整至所需的束紧程度后,通过第二拉环42带动第二拉绳41的两连接绳部411围绕在束带1’上,再将第二拉环42的第二黏贴片422(如图10所示)黏贴在束带1、1’的第一黏贴件12,即完成两束带1、1’的下半部区域束紧程度的调整。
[0058] 需说明的是,借由各导引件23为一滚轮的设计,能降低第一缠绕绳部312、412与对应导引件23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一缠绕绳部312、412能顺畅地相对于对应导引件23滑动。此外,借由第一拉绳31的第一缠绕绳部312可滑动地缠绕在对应导引件23,使得第一拉环32沿箭头I方向拉动第一拉绳31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缠绕绳部312需呈紧绷状态且同时均匀地施力于所缠绕的导引件23后,才能平衡地带动两支撑总成2、2’邻近上端213的区域相互靠近移动。同样地,借由第二拉绳41的第一缠绕绳部412可滑动地缠绕在对应导引件23,使得第二拉环42沿箭头II方向拉动第二拉绳41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缠绕绳部412需呈紧绷状态且同时均匀地施力于所缠绕的导引件23后,才能平衡地带动两支撑总成2、2’邻近下端214的区域相互靠近移动。借此,两支撑总成2、2’能平衡地分别带动两束带1、1’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束紧于使用者5的腰部51,两束带1、1’的内侧面113会随着腰部51曲线变化而弯曲,使得两束带1、1’的内侧面113能确实地服贴于腰部51。
[0059] 当使用者5欲放松两束带1、1’时,将第一拉环32的第一黏贴片322撕离第一黏贴件12,以及将第二拉环42的第二黏贴片422撕离第一黏贴件12。接着,将第一拉环32及第二拉环42分别朝两支撑总成2、2’移动,借由第一拉绳31及第二拉绳41释放张力,使得两束带1、
1’的第一端111能相互远离,借此,以达到放松两束带1、1’的效果。
[0060] 借由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3及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4分别用以调整两支撑总成2、2’邻近上端213区域的松紧度,以及两支撑总成2、2’邻近下端214区域的松紧度,因此,能分别对两束带1、1’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程度的调整,使得两束带1、1’在束紧过程中能沿着使用者5的腰部51曲线弯曲。借此,使得两束带1、1’的内侧面113能紧密地服贴在腰部51。
[0061] 参阅图15,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第一拉环32及第二拉环42的结构。
[006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体321形成有一第一容室324,第一拉环32还具有一位于第一容室324内且枢接于第一环体321的第一滚轮325。第一拉绳31的第二缠绕部313缠绕于第一滚轮325,借此,能降低第二缠绕部313与第一拉环32间的摩擦力。第二环体421形成有一第二容室424,第二拉环42还具有一位于第二容室424内且枢接于第二环体421的第二滚轮425。第二拉绳41的第二缠绕部413缠绕于第二滚轮425,借此,能降低第二缠绕部413与第二拉环42间的摩擦力。
[0063] 参阅图16,是本发明调整式腰部护具的第三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第一、第二拉环32、42结构及第一、第二拉绳31、41结构。
[006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体321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一定位槽326,各连接绳部311具有一卡接于对应第一定位槽326内的第一打结部314。第二环体421形成有两个上下相间隔的第二定位槽426,各连接绳部411具有一卡接于对应第二定位槽426内的第二打结部414。
[0065] 归纳上述,各实施例的调整式腰部护具100,借由两支撑总成2、2’、第一松紧度调整总成3,及第二松紧度调整总成4的设计,能分别对两束带1、1’的上半部区域及下半部区域进行束紧程度的调整,使两束带1、1’在束紧过程中能沿着使用者5的腰部51曲线弯曲,借此,以达到两束带1、1’的内侧面113能紧密且确实地服贴于腰部51的效果,确实能达到本发明所诉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