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机及编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005356.X

文献号 : CN1067025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宫井卓哉胁村和宏森田真人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摘要 :

一种横编机及编织方法。横编机具备起口装置,即使一边由起口针捕捉起口部地下拉一边使编织的编织物在编织宽度方向靠近,也能使加在编织纱线上的张力不变大。起口装置(12)在起口针床(14)上具备两个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16)和横驱动机构(17)的组合,并且还具备包含不移动的动作板部(19)的起口针床。能一边由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下拉编织物的起口部一边使动作板部与通过由针床进行的编织物的靠近产生的移动一致地移动,使得加在编织纱线上的张力不变大。另外,由于在使用不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下拉编织物之中的先行地编织的部分的起口部后,能使向编织物的剩余部的位置移动的动作板部移动地升降,当编织剩余部时下拉起口部,所以能不需要松眼横列。

权利要求 :

1.一种横编机,其作为被设置在针床的下方的起口装置具备: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可切换编织物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起口针的起口针床;

使起口针床进行升降移动的纵驱动机构;和

对由起口针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切换进行驱动的保持释放机构,该横编机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起口针床包含动作板部,该动作板部并列设置起口针,可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起口装置还具备将该动作板部相对于起口针床在编织宽度方向驱动的横驱动机构,起口针与动作板部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相伴地一起移动。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起口装置具备上述动作板部和上述横驱动机构的组合,并且上述组合为两个。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起口装置除了包含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床以外,还具备包含在编织宽度方向不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床,上述纵驱动机构使起口针床之中的一个进行升降移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释放机构具备:

相对于上述起口针进行切换上述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驱动的驱动源;和设置在包含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床上,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起口针传递,包含在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槽和与该槽卡合的凸部的传递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横驱动机构对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上述动作板部,以与通过由针床的横移产生的摆动进行移动的编织物在相同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驱动。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针床的下方具备下拉装置,该下拉装置可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分成多个区间地切换将被编织的编织物以接触的闭状态下拉、以离开间隔的开状态使上述动作板部可通过的情况,在下拉装置中,当由并列设置于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下拉上述起口部时,使与动作板部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位置有关的区间成为开状态。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两个中心环构件和弹簧,上述至少两个中心环构件在编织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于可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上述动作板部,可相对于动作板部在起口针的延伸方向移动,在动作板部的上升时与针床的里面抵接而停止,并以起口针从齿口的中央突出的方式引导动作板部,上述弹簧将中心环构件相对于动作板部在起口针的延伸方向加载。

8.一种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使用横编机,该横编机作为被设置在针床的下方的起口装置具备: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可切换编织物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起口针的起口针床;

使起口针床进行升降移动的纵驱动机构;和

对由起口针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切换进行驱动的保持释放机构,相对于编织宽度方向,以前后身大片为中间,在前后身大片的两侧将袖分别作为独立的筒状编织物从下摆侧开始编织,一边使袖靠近前后身大片一边接合,以无缝制方式一体地编织针织品,该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起口装置上至少预先具备两个动作板部和两个横驱动机构,该动作板部可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并列设置起口针,

该横驱动机构使动作板部相对于起口针床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在开始了针织品的前后身大片的编织后,进行两袖的编织,当一边由两个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保持起口部使起口针床下降一边使袖靠近前后身大片侧而与之接合时,在与由针床的横移产生的袖的移动相同的方向由横驱动机构使两个动作板部分别向前后身大片侧移动。

说明书 :

横编机及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编织物的起口装置的横编机及使用这样的横编机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横编机中,当由针床开始编织物的编织时,使用如下的起口装置:其设置在针床之间的齿口下方,具备起口针,包含进行升降移动的起口针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当开始编织物的编织时,在齿口中形成编织物的起口部,并且使起口针床上升,使起口针进入齿口,由起口针捕捉起口部。编织物,一边由起口针保持捕捉的起口部地使起口针床下降一边编织。这样,通过预先由起口装置在编织物上加上规定的张力,能容易地编织编织物。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起口针的起口装置,该起口针通过使被设置在导针片的上端的钩从被设置在针主体的上端的突起离开或者容纳在一片起口梳(起口针床)中,能切换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起口装置,该起口装置在多张起口针床上预先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不同的区间中分别具备起口针,可先开始编织物的一部分的编织,然后开始其它部分的编织。
[0004] 图8概要地表示由横编机一体地开始作为以无缝制方式可编织的编织物制品的一例的半袖的针织品1的编织的编织方法。针织品1,从下摆2侧开始编织,将前后身大片3编织成筒状。比前后身大片3短的袖4、5,以先附加松眼横列6、7的方式开始编织。在前后身大片3的两侧,袖4、5也分别编织成筒状,一边使袖4、5靠近前后身大片3一边接合。横编机,具备专利文献1的起口装置和从前后方向的两侧将向齿口下方垂下的编织物下拉的下拉装置8(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下拉装置8,对于编织宽度方向可分成多个区间地开闭,起口针床为了下拉起口部,处于上方的区间打开,如果起口针床下降而通过下拉装置8,则从起口针释放前后身大片3和松眼横列6、7的起口部,关闭下拉装置8,向由下拉装置8进行的下拉转移。当使袖4、5靠近时,打开下拉松眼横列6、7的区间,使袖4、5能容易向前后身大片3侧移动。
[0005] 图9,表示横编机的起口装置如专利文献2的那样能局部地开始编织物的编织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与针床的一部分的区间对应地并列设置了起口针9的部分起口针床10被用于开始袖4、5的编织时的起口部的下拉。如图9(1)所示,由于在使作为同一编织物的一部分的前后身大片3先行地开始在针床13中的编织,然后从后由部分起口针床10编织剩余部的袖4、5,所以不再需要图8的那样的松眼横列6、7。如图9(2)所示,如果短的袖4、5在通过下拉装置8前开始靠近,则当靠近时,袖4、5的起口部在由起口针9保持的状态下,将袖4,5的上部靠近前后身大片3侧,以无缝制方式形成图9(3)的那样的进行了一体化的针织品1。下拉装置8,在与存在部分起口针床10的位置的区间中打开,下拉前后身大片3的区间关闭。由下拉装置8关闭的区间施加剖面线来表示。
[0006] 在先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10046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47-49789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757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2] 如果开始短的袖长的针织品1的编织,则在图8中需要松眼横列6、7,在图9中,当使袖4、5靠近前后身大片3侧时,如(2)的那样能成为部分起口针床10未下降到通过下拉装置8的情形。在此情形中,在部分起口针床10的起口针9保持袖4、5的起口部而静止的状态下,由于袖4、5通过针床的横移而靠近前后身大片3侧,所以加在编织纱线上的张力变大,存在编织纱线被拉伸或者断开的危险。因此,仅通过在多张起口针床上分别预先具备进行编织宽度方向的不同的区间的起口的起口针9,在这样的情形下不是有效的。
[001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起口装置的横编机,该起口装置即使一边由起口针捕捉起口部地下拉一边编织的编织物靠近编织宽度方向,使得加在编织纱线上的张力也不变大。
[0014]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 本发明是一种横编机,其作为被设置在针床的下方的起口装置具备:
[0016] 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可切换编织物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起口针的起口针床;
[0017] 使起口针床进行升降移动的纵驱动机构;和
[0018] 对由起口针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切换进行驱动的保持释放机构,[0019] 该横编机的特征在于,
[0020] 至少一个起口针床包含动作板部,该动作板部并列设置起口针,可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
[0021] 起口装置还具备将该动作板部相对于起口针床在编织宽度方向驱动的横驱动机构。
[0022]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起口装置具备两个上述动作板部和上述横驱动机构的组合。
[0023]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起口装置与包含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床不同地具备包含在编织宽度方向不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床,[0024] 上述纵驱动机构使起口针床之中的一个进行升降移动。
[0025]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释放机构具备:
[0026] 相对于上述起口针进行切换上述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驱动的驱动源;和[0027] 设置在包含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床上,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起口针传递,包含在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槽和与该槽卡合的凸部的传递部。
[0028]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横驱动机构对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上述动作板部,以与通过由针床的横移产生的摆动进行移动的编织物在相同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驱动。
[0029]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针床的下方具备下拉装置,该下拉装置可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分成多个区间地切换将被编织的编织物以接触的闭状态下拉、以离开间隔的开状态使上述动作板部可通过的情况,
[0030] 在下拉装置中,当由并列设置于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下拉上述起口部时,使与动作板部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位置有关的区间成为开状态。
[0031] 另外,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两个中心环构件和弹簧,[0032] 上述至少两个中心环构件在编织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于可在上述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上述动作板部,可相对于动作板部在起口针的延伸方向移动,在动作板部的上升时与针床的里面抵接而停止,并以起口针从齿口的中央突出的方式引导动作板部,[0033] 上述弹簧将中心环构件相对于动作板部在起口针的延伸方向加载。
[0034] 进而,本发明,是一种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使用横编机,该横编机作为被设置在针床的下方的起口装置具备:
[0035] 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可切换编织物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起口针的起口针床;
[0036] 使起口针床进行升降移动的纵驱动机构;和
[0037] 对由起口针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切换进行驱动的保持释放机构,[0038] 相对于编织宽度方向,以前后身大片为中间,在前后身大片的两侧将袖分别作为独立的筒状编织物从下摆侧开始编织,一边使袖靠近前后身大片一边接合,以无缝制方式一体地编织针织品,
[0039] 该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0040] 在起口装置上至少预先具备两个动作板部和两个横驱动机构,
[0041] 该动作板部可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并列设置起口针,
[0042] 该横驱动机构使动作板部相对于起口针床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
[0043] 在开始了针织品的前后身大片的编织后,进行两袖的编织,当一边由两个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保持起口部使起口针床下降一边使袖靠近前后身大片侧而与之接合时,在与由针床的横移产生的袖的移动相同的方向由横驱动机构使两个动作板部分别向前后身大片侧移动。
[0044] 发明的效果
[0045] 根据本发明,即使一边由起口针捕捉起口部地下拉一边将编织的编织物靠近编织宽度方向,横驱动机构也能使动作板部与编织物在相同方向移动。由此移动,使得加在编织纱线上的张力不变大,能防止编织纱线被拉伸或者断开。另外,由于也可自由地改变动作板部的位置,所以在对编织物的一部分先开始编织后,也可以使动作板部移动,然后开始编织物的不同的部分的编织。
[0046]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由横驱动机构个别地驱动两个动作板部,自由地设定各自的动作板部的位置。如在开始编织前后身大片后开始编织针织品的两袖的情况的那样,在将编织物分成两个区间后开始编织,当由针床使编织物靠近时能使动作板部追随编织物地在相同方向移动。另外,也能使两个动作板部邻接地扩大由起口针保持编织物的起口部地下拉的区间。
[0047]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编织物之中,对于先行地开始编织的部分,在使用在编织宽度方向不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将起口部下拉后,能使动作板部移动到编织物的剩余部的位置,一边保持剩余部的编织物的起口部一边下拉。
[0048]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用于从移动的动作板部的外部驱动由起口针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传递部上,包含在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槽和与该槽卡合的凸部。由于槽和凸部进行滑动,所以即使动作板部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也能将用于切换的驱动力可靠地向并列设置在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传递。
[0049]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开始编织物的编织,一边由起口针保持起口部地下拉一边进行由针床的横移产生的靠近,也能由横驱动机构使动作板部与被靠近的编织物的移动在相同方向移动,防止编织纱线被拉伸或者断开。
[0050] 另外,根据本发明,如果在使下拉装置成为闭状态地下拉先行编织的编织物的同时,由并列设置于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的起口针保持后续的部分的编织物的起口部地下拉,并一边下拉后续的部分一边将与编织物在相同方向移动的位置加在下拉装置的闭状态的区间中,则能使该区间成为开状态,使动作板部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
[0051]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由中心环构件进行的动作板部的引导,起口针从齿口的中央突出,所以能由起口针可靠地捕捉并下拉编织物的起口部。
[0052] 进而,根据本发明,由于与通过由针床的横移产生的摆动进行移动的袖相应地使并列设置了保持袖的起口部地下拉的起口针的动作板部向前后身大片侧移动,所以即使是短的袖的针织品,也能在开始编织前后身大片后,以无松眼横列的方式开始编织,一边由起口针下拉袖一边使其靠近前后身大片侧地与之接合。

附图说明

[0053]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横编机11具备的起口装置12的概要的结构的简化了的主视图。
[0054] 图2是局部地表示图1的起口装置12的起口针床14的结构的主视图。
[0055] 图3是图1的横编机11的简化了的侧面剖视图。
[0056] 图4是表示图2的起口针床14的传递部30的结构及动作的局部的主视图。
[0057] 图5是表示起口针9和图4的传递部30的结构及动作的侧面剖视图。
[0058] 图6是表示由图1的横编机11开始编织的针织品1的编织方法的简化了的主视图。
[0059] 图7是表示由图1的横编机11开始编织的针织品41的编织方法的简化了的主视图。
[0060] 图8是表示附加松眼横列6、7地开始半袖的针织品1的编织的以往的编织方法的简化了的主视图。
[0061] 图9是表示先开始编织前后身大片3,然后开始编织袖4、5的以往的编织方法的简化了的主视图。
[0062] 图10是表示设置在图2的动作板部16的一侧方的中心环构件60和弹簧61的组合的局部的主视图及右侧视图。
[0063] 图11是表示构成图10的中心环构件60的抵接块62及升降件63的形状的主视图及右侧视图。
[0064] 图12是表示由图10的中心环构件60进行的动作板部16上升時的引导状态的右侧面剖视图。
[0065] 图13是表示在全宽度的动作板部19的中央设置中心环构件66的结构的简化了的局部的主视图及右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0067] 下面,在图1至图5及图10至图13中,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横编机11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表示。但是,对于在说明对象的图中没有记载的部分,存在附加在其它的图中记载的参照符号来言及的情况。在图6及图7中,表示由横编机11开始编织的编织物的例。在与图8及图9对应的部分上,存在附加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
[0068] 实施例1
[0069]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横编机11具备的起口装置12的概要的结构。横编机11,由前后的针床13编织编织物。起口装置12被设置在前后的针床13之间的齿口下方。本实施例的起口装置12,包含起口针床14和纵驱动机构15。起口针床14,包含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可切换编织物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起口针9的动作板部16。动作板部16,相对于起口针床14,可进行向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纵驱动机构15使起口针床14进行升降移动。起口针床14还具有在编织宽度方向驱动动作板部16的横驱动机构17。
[0070] 图2对于右侧部分分别缩短由平行的双点点划线之间表示的编织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一部分来表示图1的起口装置12的起口针床14的结构。起口针床14的左侧部分,就横编机1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而言,成为与右侧部分对称。在动作板部16的上部,并列设置了与针床13的全编织宽度的一部分的区间对应的起口针9。动作板部16,沿横移动导向件14a可进行作为编织宽度方向的图的横向的移动。用于驱动此横向的移动的横驱动机构17包含马达17a、蜗杆17b、涡轮17c、皮带轮17d、17e、皮带17f。安装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7a的输出轴上的蜗杆17b与涡轮17c啮合。在与涡轮17c同轴地安装的皮带轮17d和在编织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相向的皮带轮17e之间挂皮带17f,动作板部16的下部经连接构件17g与皮带
17f连接。作为横驱动机构17,也能利用滚珠丝杠、齿条-小齿轮等使动作板部16移动。
[0071] 图1的起口装置12,在起口针床14上具备两个同样的动作板部16和横驱动机构17的组合,并且在起口针床14的后方还具备另一个起口针床18。在起口针床14上,也可以仅具备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动作板部16。在起口针床14上仅具备一个动作板部16的情况下,也能使编织宽度的整体可移动。起口针床18,在与针床13的全宽度对应的范围内并列设置起口针9,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包含不移动的动作板部19。动作板部19,也可以在比全宽度窄的范围内并列设置起口针9。另外在具备多个移动的动作板部16的情况下,并列设置起口针9的范围也可以不同。也可以与起口针床14、18不同地设置包含移动的动作板部16、不移动的动作板部19在内的起口针床。另外,起口针床18,也可以在起口针床14的前后。
[0072] 起口针床14、18的下部,在针床13的下方,在横编机11的前后方向空开间隔地被收容在被设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保持架20内。保持架20,由选择机构21在前后方向移动。选择机构21切换到设置了纵驱动机构15的位置,以便起口针床14、18之中的任一个进行移动。选择机构21,只要是可选择任何一个起口针床14、18,无论是怎样的形态均可,也可以在纵驱动机构15上设置选择机构21。纵驱动机构15具有由升降导向件15a引导进行升降的升降托架15b,由升降托架15b带走由选择机构21选择的起口针床14或者起口针床18而使其进行升降移动,以便起口针9在齿口中捕捉保持起口部。起口针床14、18,例如,也可以如在日本特开平9-31805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分别具备与升降导向件15a及升降托架15b相当的结构,使得它们的任一个进行升降。另外,也可以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在起口针床14、18的各自上具备与升降导向件15a相当的结构,与升降托架15b相当的结构选择任一个起口针床14、18而使其升降。
[0073] 由起口针9进行的编织物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的切换,由设置在针床13的下方的保持释放机构22进行。保持释放机构22,由在升降方向及编织宽度方向不移动地停止的驱动源22a的进行摆动的杆22b进行编织宽度方向的驱动。由步进马达、螺线管等进行的杆22b的摆动,相对于下方的基端而言,使上方的自由端在成为图的左右的编织宽度方向移动。杆22b的自由端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经钢丝22c、22d,分别传递给起口针床14、18的从动部22e、22f。即使由选择机构21选择的起口针床14、18由纵驱动机构15上升,钢丝22c、
22d也柔软地进行变形,维持可由驱动源22a进行的起口针9的驱动的状态。
[0074] 如图2所示,在起口针床14上,设置了向动作板部16的起口针9传递从动部22e接受的来自驱动源22a的驱动力的传递部30。传递部30,为了将相对于从动部22e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驱动变换成升降方向的驱动,包含横移动构件30a、槽三角30b、三角从动件30c、连结板30d、纵移动构件30e。在纵移动构件30e的上端,设置了在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凸部30f。凸部30f,被设置在动作板部16的下部,和与凸部30f相向地在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槽16a卡合。
[0075] 另外,在动作板部16的两侧,设置中心环构件60。中心环构件60,在动作板部16的上升时,通过由弹簧61进行的加载上升。中心环构件60的上升,如果与针床13的齿口13a附近的里面抵接则停止。针床13,在表面上具有收容编织针的针槽。即使中心环构件60停止上升,动作板部16也一边压缩弹簧61一边继续上升。在此上升时,中心环构件60对动作板部16进行引导。通过此引导,起口针9从齿口13a的中央突出。在起口针床14的刚性因轻量化等而变低的那样的情况下,最好设置中心环构件60。下面,就图3至图7而言,省略与中心环构件60有关的记载。
[0076] 图3,对于图1的横编机11,以如下的状态表示简化了的侧面结构:选择起口针床14,动作板部16的起口针9上升到针床13之间的齿口13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齿口13a形成了编织物的起口部。如果将起口针9切换成可保持起口部的状态,由纵驱动机构15使起口针床14下降,则起口针9捕捉起口部,一边保持捕捉的起口部一边下降,将编织的编织物向齿口13a下方下拉。在被下拉的编织物的两侧,设置了辅助辊31、下拉装置8及排出辊32,当动作板部16上升时它们成为空出前后方向的间隔的开状态。辅助辊31、下拉装置8及排出辊32,如果动作板部16下降,起口针9通过,则成为前后方向的间隔变窄的闭状态,可进行对编织物的下拉。下拉装置8,如果成为与编织物接触的闭状态,则能由在表面上具备朝下的针的捕捉构件8a和推压板8b夹着编织物地下拉。图表示离开间隔的开状态。但是,就捕捉构件8a而言,也由虚线表示闭状态。在下拉装置8中,在编织宽度方向分成多个区间地设置捕捉构件8a及推压板8b,并可分成多个区间地分别切换开闭。在下拉装置8中,当由并列设置在起口针床14的动作板部16的起口针9下拉起口部时,直到动作板部16与下拉装置8相比在下方通过为止,使与动作板部16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位置有关的区间成为开状态。另外,由起口装置12下拉起口部后的编织物的下拉,即使是由辊夹着卷下的那样的下拉装置,只要也可分成区间地进行辊之间的开闭和辊的旋转驱动就能使用。
[0077] 图4表示图2的起口针床14的传递部30的局部的正面结构及动作。图5表示起口针9和图4的传递部30的局部的侧面结构及动作。在图5(a)中,表示使传递部30的主要部分从动作板部16向前方离开的状态。如以下说明的那样,由于能从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16的外部驱动由起口针9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所以能防止动作板部16的厚度的增大,能使得在向从齿口13a附近到下方的窄的空间的上升中不产生障碍。
[0078] 通过由保持释放机构22的钢丝22c进行的驱动,如图4(a)所示,如果传递部30的横移动构件30a向右方移动,则槽三角30b也向右方移动。由于槽三角30b向左下倾斜,所以与槽三角30b嵌合的三角从动件30c下降。支承三角从动件30c的连结板30d也下降,安装了连结板30d的纵移动构件30e也下降。如图5(b)(c)所示,在起口针9中,在相对于动作板部16可进行升降移动的导针片35上,组合了被固定在动作板部16上的针主体36。在导针片35的上端,设置了可捕捉起口部的钩35a,在针主体36的上端,设置了钩容纳用突起36a。另外,这样的由起口针9进行的起口部的保持和释放,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的同样。但是,作为起口针9,例如也可以使用在日本特开平5-71051号公报中公开了的那样的起口针。进而,起口针,除了在前端具有钩的结构以外,只要起口针是能切换保持起口部的状态和释放起口部的状态的结构即可,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结构。
[0079] 如果动作板部16的驱动构件16b经与纵移动构件30e的上端的凸部30f卡合的槽16a下降,则如图5(b)所示,起口针9的导针片35以下降的方式被驱动,钩35a从针主体36的钩容纳用突起36a出来,可捕捉起口部。如图4(b)所示,如果横移动构件30a向左方移动,则如图5(c)所示,导针片35经槽三角30b、三角从动件30c、连结板30d及纵移动构件30e以上升的方式被驱动。导针片35的钩35a,上升到针主体36的钩容纳用突起36a的位置而成为被容纳的状态。被钩35a捕捉后被保持的起口部,沿钩容纳用突起36a的倾斜从钩35a脱离并被释放。因为通过由槽16a和凸部30f进行的卡合,即使动作板部16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此卡合部分也进行滑动,所以无论移动到哪个位置,也能进行起口针9的导针片35和针主体36之间的构件之间的相对的升降方向的驱动。另外,也可以将与槽16a相当的结构设置在纵移动构件30e上,将与凸部30f相当的结构设置在动作板部16上。另外,在移动的一侧设置凸部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是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凸部,也可以是在编织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的销。进而,连结板30d和纵移动构件30e也可以是一体的结构。
[008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由在静止状态下设置在下方的保持释放机构22的驱动源22a及杆22b同时驱动起口针床14、18,所以可同时切换动作板部16、19的起口针9的保持和释放。虽然即使是不由选择机构21选择的一方的起口针床14、18的起口针9也可切换保持和释放,但是,由于没有捕捉起口部,所以没有影响。另外,驱动源22a、杆22b,也能由曲柄、凸轮等其它的机构实现。另外,驱动源22a、杆22b,也能搭载在任一方的起口针床14、18上。另外,也可以在各起口针床14、18上分别设置驱动源22a,直接驱动横移动构件30a。进而,也可以在动作板部16、19上直接搭载与驱动源22a相当的结构。
[0081] 图6表示成为由图1的横编机11的起口装置12的起口针9捕捉编织物的起口部而使其向下方移动的一例的针织品1的编织方法。下拉装置8,施加剖面线表示捕捉构件8a及推压板8b的闭状态,没有剖面线表示开状态。图6(1),表示在由下拉装置8下拉针织品1的前后身大片3的状态下使起口针床14上升并由动作板部16的起口针9下拉袖4、5的起口部的状态。前后身大片3,预先使下拉装置8成为开状态,由并列设置在起口针床18的动作板部19的起口针9从下摆2侧先行地预先下拉起口部。如果起口针床18与下拉装置8相比下降,则从起口针9释放起口部,使下拉装置8成为闭状态,由下拉装置8下拉编织物。但是,当使动作板部16上升时,通过下拉装置8的区间成为开状态。在并行地编织前后身大片3和袖4、5的情况下,因供纱的关系,前后身大片3和袖4、5需要预先空开间隔。这样,使用使半袖的针织品1的两袖4、5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16,在从前后身大片3在编织宽度方向离开的位置分别开始编织,并下拉起口部。即使袖4、5的袖长短,也不需要松眼横列。
[0082] 如图6(2)及图6(3)所示,当使袖4、5靠近前后身大片3侧而在腋附近接合以无缝制方式进行一体化时,与通过由针床13的横移产生的摆动进行移动的编织物相应地,由横驱动机构17使动作板部16向与编织物相同方向的前后身大片3侧移动。动作板部16的移动量,最好做成与编织物的移动量等同。使袖4、5靠近前后身大片3侧的方向,虽然对于袖4来说成为右方而对于袖5来说成为左方不同,但是,由于相对于两个动作板部16分别设置了横驱动机构17,所以动作板部16也能同时分别向右方及左方移动。另外,即使将横移动机构17做成一个,如果经离合器进行两个动作板部16的驱动,则也能使动作板部16分别独立地移动。
[0083] 在下拉装置8中,当由并列设置在起口针床14的动作板部16的起口针9下拉起口部时,在与动作板部16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位置有关的区间中使下拉装置8的捕捉构件8a及推压板8b成为开状态。这样,能使下拉装置8成为闭状态地下拉先行开始编织的前后身大片3,同时一边由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16的起口针9保持后续的部分的编织物的起口部地下拉一边编织下去。当由动作板部16使后续的部分移动时,如果落入下拉装置8的闭状态的区间中,则能使该区间成为开状态而避免干涉。另外,即使动作板部16向前后身大片3侧移动而与前后身大片3的侧方接触,前后身大片3也能柔软地凹陷。如图6(4)所示,如果袖4、5挂在下拉装置8上,则能使起口针9释放,袖4、5也与前后身大片3一起由下拉装置8下拉。
[0084] 图7表示成为由图1的横编机11的起口装置12的起口针9捕捉编织物的起口部而使其向下方移动的另一例的长袖的针织品41的编织方法。针织品41,在将一方例如右袖42从袖口编织成筒状后,使前后身大片43成为横向而在将右侧方关闭的状态下开始编织。前后身大片43,由前后的针床13作为前后的编织物分开地编织,关闭肩侧,打开下摆侧。前后身大片43的前后的编织物,在左侧方进行关闭的处理而结束编织。在前后身大片43中关闭的部分的左侧上部预先打开,将左袖44作为筒状的编织物开始编织,在前端的袖口结束编织。由起口针床14的动作板部16的一方进行右袖42的起口部的下拉,前后身大片43的起口部的下拉能使在右袖42的起口部的下拉中使用的动作板部16移动,使两个动作板部16并列地进行。在右袖42的袖长长的情况下,即使前后身大片43的编织宽度比由一个动作板部16能对应的编织宽度大,也能通过排列两个动作板部16对应。另外,右袖42,也能使用与全宽度对应的动作板部19的起口针9的一部分捕捉起口部。可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16,由于能改变位置地通过几次下拉编织物的起口部,所以也能通过反复的移动来顺序下拉在起口部存在台阶的编织物、大的宽度的编织物的起口部。
[0085] 如上所述,通过一边由在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板部16下拉编织物的起口部一边与在针床13中的编织物的移动一致地使动作板部16在相同方向移动的简单的结构,能防止编织纱线被拉伸或者断开。另外,由于能一边使起口针床18的动作板部19上升来保持编织物之中的先行编织的编织物的起口部一边下拉,然后使起口针床14的动作板部16向编织物的剩余部的位置移动地上升,一边保持剩余部的编织物的起口部一边下拉,所以能不需要松眼横列。
[0086] 图10表示设置在图2的动作板部16的右方的中心环构件60和弹簧61的组合。在动作板部16的左方,也设置同样的中心环构件60。中心环构件60是使上方的抵接块62和下方的升降件63组合而形成的。本实施例的抵接块62,在上部具有倾斜的抵接部62a、62b。抵接部62a、62b的形状,只要与针床13的里面的形状一致,在抵接时偏移被限制即可。升降件63,由上部的结合部63a与抵接块62结合。抵接块62和结合部63a的结合,是将销60a压入被固定。
[0087] 如图10(a)所示,在并列设置起口针9的动作板部16的右方,形成了升降槽16c。升降槽16c,以在起口针9的延伸方向可进行升降移动的状态收容升降件63。在动作板部16中,在升降槽16c的下部形成了弹簧收容凹部16d。弹簧收容凹部16d收容弹簧61,由盖件61a覆盖。弹簧61,是可压缩变形的线圈弹簧。由于在弹簧61的上部插入了升降件63的下部的加载部63b,所以弹簧61能在起口针9的延伸方向对升降件63进行加载。
[0088] 如图10(b)所示,升降件63被收容在升降槽16c内的部分,由金属带16e、16f覆盖。金属带16e、16f能得使升降件63不向升降槽16c开口的左方脱落。中心环构件60,在图10(b)中使得成为横向的宽度预先成为与动作板部16同等以下。如果是这样的中心环构件60,则能在图3所示的开状态的下拉装置8的前后之间与动作板部16的升降一起无障碍地通过。
[0089] 图11,在(a)中表示构成图10的中心环构件60的抵接块62的形状,在(b)中表示升降件63的形状。抵接块62,最好将树脂压制成型而形成。升降件63,最好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切削加工而形成。如果在升降件63的结合部63a的外侧形状上附加与抵接部62a、62b同等的部分,则也能仅由升降件63作为中心环构件使用。
[0090] 图12表示由图10的中心环构件60进行的动作板部16上升時的引导状态。如果使图2的起口针床14上升,则设置在动作板部16的侧方的中心环构件60上的抵接部62a、62b与针床13的里面抵接。另外,在将沉降片65固定在针床13的齿口13a侧使用的情况下,能使抵接部62a、62b与沿针床13的下面延伸的沉降片65的固定片65a抵接。在不使用具有这样的固定片65a的沉降片65的情况下,只要使抵接部62a、62b与针床13的基板抵接即可。
[0091] 如图12(a)所示,直到抵接部62a、62b与针床13的里面抵接为止,如果动作板部16上升,则中心环构件60也通过经弹簧61的加载上升。如果抵接部62a、62b与针床13的里面抵接,则中心环构件60的上升停止。动作板部16继续上升,压缩弹簧61。中心环构件60的升降件63,就前后方向而言,由升降槽16c的底面和金属带16e、16f限制以便不偏移。在针床13的里面,在前后方向限制偏移的中心环构件60,如图12(b)所示,以起口针9从齿口13a沿中央线13c突出的方式对动作板部16进行引导。即使通过由横移动机构17进行的移动使动作板部16升降的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变化,通过由中心环构件60进行的引导,也能使起口针9从齿口13a的中央突出。从齿口13a的中央突出的起口针9,能可靠地捕捉编织物的起口部,通过动作板部16的下降下拉起口部。
[0092] 如图13所示,在起口针床18中,也能在全宽度的动作板部19的中央设置中心环构件66。如图13(a)所示,在动作板部19形成升降槽19c。在升降槽19c内,以在起口针9的延伸方向可进行升降移动的状态收容中心环构件66。在中心环构件66的下部设置弹簧67。弹簧67,和图2的弹簧61同样,是可压缩的线圈弹簧,在起口针9的延伸方向对中心环构件66进行加载。如图13(b)所示,在中心环构件66的上部,设置抵接部66a、66b。这样的中心环构件66,能在金属板上实施冲压加工、切削加工而一体地形成。即,中心环构件66,仅由与升降件63相当的部分将图10所示的中心环构件60的抵接块62和升降件63的组合进行了一体化。由中心环构件66收容在升降槽19c内的部分,由金属带19e、19f覆盖。相对于中心环构件66而言的升降槽19c及金属带19e、19f,分别具有与相对于图10所示的升降件63而言的升降槽16c及金属带16e、16f同样的作用。
[0093] 在动作板部19的两侧方,与图2同样,能设置中心环构件60。由中心环构件66进行的动作板部19上升時的引导状态,也能使抵接部66a、66b与针床13的里面抵接,并与图12同样地进行。另外,在动作板部19在编织宽度方向长的情况下,中心环构件66只要在编织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在多个部位即可。在将中心环构件66设置在多个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两侧的中心环构件60。在图2所示的动作板部16中,中心环构件66也可以与中心环构件60并用,另外,也可以在编织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仅使用多个中心环构件66。进而,在仅使用单一的起口针床18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全宽度的动作板部19设置中心环构件60、66。
[0094] 符号的说明:
[0095] 1、41:针织品
[0096] 3、43:前后身大片
[0097] 4、5:袖
[0098] 8:下拉装置
[0099] 8a:捕捉构件
[0100] 9:起口针
[0101] 11:横编机
[0102] 12:起口装置
[0103] 13:针床
[0104] 13a:齿口
[0105] 14、18:起口针床
[0106] 15:纵驱动机构
[0107] 16、19:动作板部
[0108] 16a:槽
[0109] 17:横驱动机构
[0110] 21:选择机构
[0111] 22:保持释放机构
[0112] 22a:驱动源
[0113] 30:传递部
[0114] 30f:凸部
[0115] 60、66:中心环构件
[0116] 61、67:弹簧
[0117] 62:抵接块
[0118] 63:升降件
[0119] 62a、62b、66a、66b:抵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