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193757.2

文献号 : CN10670318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郝际平寇跃峰田黎敏秦梦浩

申请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包括楼板及两组柱子;所述楼板包括原竹墙梁及若干钢梁,各钢梁从前到后依次分布,其中,一根钢梁与第一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相对应,且第一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的左侧,第二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的右侧;柱子包括竖直分布的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第八原竹、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及第十二原竹,该体系能够实现柱子与竹楼板的连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楼板及两组柱子;

所述楼板包括原竹墙梁(4)及若干钢梁(6),各钢梁(6)从前到后依次分布,其中,一根钢梁(6)与第一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相对应,且第一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4)的左侧,第二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4)的右侧;

第一组柱子中的各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各柱子均包括竖直分布的第一原竹(11)、第二原竹(12)、第三原竹、第四原竹(13)、第五原竹(14)、第六原竹(15)、第七原竹(16)、第八原竹(17)、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及第十二原竹;第一原竹(11)、第二原竹(12)、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13)呈矩形分布,第五原竹(14)及第九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一原竹(11)与第二原竹(12)之间,第六原竹(15)及第十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二原竹(12)与第三原竹之间,第七原竹(16)及第十一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三原竹与第四原竹(13)之间,第八原竹(17)及第十二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一原竹(11)与第四原竹(13)之间,第八原竹(17)与第十二原竹之间有第一间隙,第六原竹(15)与第十原竹之间有第二间隙,钢梁(6)的端部依次穿过对应柱子中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

第五原竹(14)与第九原竹之间有第三间隙,第七原竹(16)与第十一原竹之间有第四间隙,原竹墙梁(4)的左侧套接并固定于第一组柱子中的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原竹墙梁(4)的右侧套接于并固定于第二组柱子中的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

最前侧的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前侧之间、相邻两个钢梁(6)之间、以及最后侧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后侧之间均通过第十三原竹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原竹墙梁(4)由自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最上层原竹结构(31)、中间层原竹结构及最下层原竹结构(32)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

第一螺栓(21)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五原竹(14)的侧面及第二原竹(2)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第五原竹(14)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

第二螺栓(22)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第七原竹(16)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第三原竹及第七原竹(16)相连接;

第三螺栓(23)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钢梁(6)的侧面及第四原竹(13)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钢梁(6)及第四原竹(13)相连接;

第四螺栓(24)依次穿过第二原竹(12)的侧面、钢梁(6)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12)、钢梁(6)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第五螺栓(25)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八原竹(17)的侧面及第四原竹(13)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第八原竹(17)及第四原竹(13)相连接;

第六螺栓(26)依次穿过第二原竹(12)的侧面、第六原竹(15)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12)、第六原竹(15)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七螺栓(27)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13)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及第四原竹(13)相连接;

第八螺栓(28)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将第一原竹(11)、第九原竹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

第九螺栓(29)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第十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第十一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第十螺栓(210)依次穿过第二原竹(12)的侧面、第十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12)、第十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第十一螺栓(211)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上层原竹结构(31)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原竹墙梁(4)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

第十二螺栓(212)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下层原竹结构(32)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原竹墙梁(4)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

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上层原竹结构(31)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原竹墙梁(4)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第十四螺栓(213)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下层原竹结构(32)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原竹墙梁(4)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6)为工字型钢,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前侧上,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各工字型钢的腹板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后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6)为方钢管,方钢管的前侧面及后侧面上均设有搭板(5),搭板(5)上设置有限位槽;

第十三原竹分为三组,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位于最前侧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前侧之间,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前侧上,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固定于最前侧钢梁(6)上的限位槽中,第二组第十三原竹均匀分布于相邻两个钢梁(6)之间,且第二组第十三原竹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钢梁(6)上的限位槽内;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位于最后侧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后侧之间,且,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后侧上,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固定于最后侧钢梁(6)的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其特征在于,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及限位槽的底部将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固定于限位槽内。

说明书 :

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梁楼板体系,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

背景技术

[0002] 在全球木材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竹子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同时,竹材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建筑原材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竹建筑拔地而起。由于原竹本身截面尺寸以及材性柔韧的限制,现有原竹楼板跨度不大,极大的限制了原竹建筑的多样性,同时圆筒状的原竹使得原竹楼板及梁与柱子的连接存在较多问题,以上诸多问题制约了原竹建筑的发展与推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该体系能够实现原竹楼板的大跨度,同时能够实现竹楼板、梁及柱子的良好连接。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包括楼板及两组柱子;
[0005] 所述楼板包括原竹墙梁及若干钢梁,各钢梁从前到后依次分布,其中,一根钢梁与第一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相对应,且第一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的左侧,第二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的右侧;
[0006] 第一组柱子中的各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各柱子均包括竖直分布的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第八原竹、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及第十二原竹;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呈矩形分布,第五原竹及第九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一原竹与第二原竹之间,第六原竹及第十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二原竹与第三原竹之间,第七原竹及第十一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三原竹与第四原竹之间,第八原竹及第十二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一原竹与第四原竹之间,第八原竹与第十二原竹之间有第一间隙,第六原竹与第十原竹之间有第二间隙,钢梁的端部依次穿过一个柱子中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
[0007] 第五原竹与第九原竹之间有第三间隙,第七原竹与第十一原竹之间有第四间隙,原竹墙梁的左侧套接并固定于第一组柱子中的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原竹墙梁的右侧套接于并固定于第二组柱子中的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
[0008] 最前侧的钢梁与原竹墙梁的前侧之间、相邻两个钢梁之间、以及最后侧钢梁与原竹墙梁的后侧之间均通过第十三原竹相连接。
[0009] 原竹墙梁由自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最上层原竹结构、中间层原竹结构及最下层原竹结构组成。
[0010] 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二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第五原竹及第二原竹相连接;
[0011] 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原竹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第三原竹及第七原竹相连接;
[0012] 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钢梁的侧面及第四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钢梁及第四原竹相连接;
[0013] 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原竹的侧面、钢梁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钢梁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14] 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第八原竹的侧面及第四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第八原竹及第四原竹相连接;
[0015] 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原竹的侧面、第六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第六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16] 第七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第十二原竹及第四原竹相连接;
[0017] 第八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二原竹将第一原竹、第九原竹及第二原竹相连接;
[0018] 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原竹的侧面、第十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第十一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19] 第十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原竹的侧面、第十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第十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20] 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原竹墙梁中最上层原竹结构的侧面及第二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原竹墙梁及第二原竹相连接;
[0021] 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原竹的侧面、原竹墙梁中最下层原竹结构的侧面及第二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原竹墙梁及第二原竹相连接;
[0022] 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原竹的侧面、原竹墙梁中最上层原竹结构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原竹墙梁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23] 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原竹的侧面、原竹墙梁中最下层原竹结构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原竹墙梁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24] 所述钢梁为工字型钢,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的前侧上,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各工字型钢的腹板固定于原竹墙梁的后侧上。
[0025] 所述钢梁为方钢管,方钢管的前侧面及后侧面上均设有搭板,搭板上设置有限位槽;
[0026] 第十三原竹分为三组,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位于最前侧钢梁与原竹墙梁的前侧之间,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的前侧上,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固定于最前侧钢梁上的限位槽中,第二组第十三原竹均匀分布于相邻两个钢梁之间,且第二组第十三原竹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钢梁上的限位槽内;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位于最后侧钢梁与原主框架的后侧之间,且,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的后侧上,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固定于最后侧钢梁的限位槽内。
[0027] 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及限位槽的底部将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固定于限位槽内。
[0028]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包括楼板及柱子,其中楼板包括原竹墙梁及若干钢梁,柱子包括八根原竹,通过八根原竹实现钢梁及原竹墙梁的夹持及固定,实现钢梁与原竹墙梁的固定,同时最前侧的钢梁与原竹墙梁的前侧之间、相邻两个钢梁之间、以及最后侧钢梁与原竹墙梁之间均通过第十三原竹相连接,实现钢梁与原竹墙梁的连接,使柱子、梁及竹楼板良好连接,实现原竹楼板的大跨度,为竹建筑的高层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并且设计较为合理,同时竹楼板采用钢梁为骨架,承载力较强,并且柱子以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为主体,从而使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压能力得到大幅的提高,进而提高竹建筑安全性及可靠性,延长竹建筑的使用寿命。
[0030] 进一步,本发明中通过螺栓将原竹墙梁与柱子、柱子与钢梁、以及柱子中的各原竹相连接,从而使原主框架、柱子及钢梁的连接节点得到加固,避免该连接节点出现断裂的风险,提高钢梁楼板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32] 图2为本发明中钢梁6、柱子及原竹墙梁4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0033] 其中,11为第一原竹、12为第二原竹、13为第四原竹、14为第五原竹、15为第六原竹、16为第七原竹、17为第八原竹、21为第一螺栓、22为第二螺栓、23为第三螺栓、24为第四螺栓、25为第五螺栓、26为第六螺栓、27为第七螺栓、28为第八螺栓、29为第九螺栓、210为第十螺栓、211为第十一螺栓、212为第十二螺栓、213为第十四螺栓、31为最上层原竹结构、32为最下层原竹结构、4为原竹墙梁、5为侧板、6为钢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5] 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包括楼板及两组柱子;所述楼板包括原竹墙梁4及若干钢梁6,各钢梁6从前到后依次分布,其中,一根钢梁6与第一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一个柱子相对应,且第一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4的左侧,第二组柱子位于原竹墙梁4的右侧;第一组柱子中的各柱子及第二组柱子中的各柱子均包括竖直分布的第一原竹11、第二原竹12、第三原竹、第四原竹13、第五原竹14、第六原竹15、第七原竹16、第八原竹17、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及第十二原竹;第一原竹11、第二原竹12、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13组成呈矩形分布,第五原竹14及第九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一原竹11与第二原竹12之间,第六原竹15及第十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二原竹12与第三原竹之间,第七原竹16及第十一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三原竹与第四原竹13之间,第八原竹17及第十二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固定于第一原竹11与第四原竹13之间,第八原竹17与第十二原竹之间有第一间隙,第六原竹15与第十原竹之间有第二间隙,钢梁6的一端依次穿过一个柱子中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钢梁6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另一个柱子中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第五原竹14与第九原竹之间有第三间隙,第七原竹16与第十一原竹之间有第四间隙,原竹墙梁4的左侧套接并固定于第一组柱子中的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原竹墙梁4的右侧套接于并固定于第二组柱子中的第三间隙及第四间隙中;最前侧的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前侧之间、相邻两个钢梁6之间、以及最后侧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后侧之间均通过第十三原竹相连接。
[0036] 原竹墙梁4由自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最上层原竹结构31、中间层原竹结构及最下层原竹结构32组成。
[0037] 第一螺栓21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五原竹14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第五原竹14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第二螺栓22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第七原竹16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第三原竹及第七原竹16相连接;第三螺栓23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钢梁6的侧面及第四原竹13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钢梁6及第四原竹13相连接;第四螺栓24依次穿过第二原竹12的侧面、钢梁6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12、钢梁6及第三原竹相连接;第五螺栓25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八原竹17的侧面及第四原竹13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第八原竹17及第四原竹13相连接;
第六螺栓26依次穿过第二原竹12的侧面、第六原竹15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
12、第六原竹15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38] 第七螺栓27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13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及第四原竹13相连接;第八螺栓28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将第一原竹11、第九原竹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第九螺栓29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第十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第十一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第十螺栓210依次穿过第二原竹12的侧面、第十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12、第十原竹及第三原竹相连接;第十一螺栓211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上层原竹结构31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原竹墙梁4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第十二螺栓212依次穿过第一原竹11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下层原竹结构32的侧面及第二原竹12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1、原竹墙梁4及第二原竹12相连接;
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原竹13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上层原竹结构31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原竹墙梁4及第三原竹相连接;第十四螺栓213依次穿过第四原竹
13的侧面、原竹墙梁4中最下层原竹结构32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13、原竹墙梁4及第三原竹相连接。
[0039] 钢梁6为工字型钢或方钢;当钢梁6为工字型钢,工字型钢的端部穿过柱子中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前侧上,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各工字型钢的腹板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后侧上。
[0040] 当钢梁6为方钢管,方钢管的端部穿过柱子中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方钢管的前侧面及后侧面上均设有搭板5,搭板5上设置有限位槽;第十三原竹分为三组,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位于最前侧钢梁6与原竹墙梁4的前侧之间,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前侧上,第一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固定于最前侧钢梁6上的限位槽中,第二组第十三原竹均匀分布于相邻两个钢梁6之间,且第二组第十三原竹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钢梁6上的限位槽内;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位于最后侧钢梁6与原主框架4的后侧之间,且,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一端固定于原竹墙梁4的后侧上,第三组第十三原竹中各第十三原竹的另一端固定于最后侧钢梁6的限位槽内;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及限位槽的底部将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固定于限位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