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52693.1

文献号 : CN1067167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芳贺英博佐藤留介山田阳介中原康晶

申请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摘要 :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中,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布线构件、以及对汇流条和布线构件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主体部;底部,其从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以及第1电路板支承部,其从底部向第2侧延伸,从第1侧支承电路板。布线构件具有与电路板电连接的电路板连接端子。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与电路板连接的接触部,并且借助于接触部对电路板从第2侧向第1侧施力。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底部的以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与接触部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包围所述转子,使所述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第1轴承,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第1侧,支承所述轴;

第2轴承,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第2侧,支承所述轴;

筒状的机壳,其对所述定子和所述第1轴承进行保持;

汇流条组件,其对所述第2轴承进行保持,该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

罩,其被固定于所述机壳上,覆盖所述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2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电路板,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第2轴承与所述罩之间,该电路板的所述第

2侧的面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布线构件,其将外部电源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布线构件进行保持,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其在所述第2侧具有开口部;

连接器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

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面向所述径向内侧扩展;

第1电路板支承部,其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从所述第1侧支承所述电路板;以及第1突起部,其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并与所述电路板相固定,所述罩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第2侧,所述布线构件具有:

外部电源连接端子,其被设置于所述连接器部上,并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接触部,并且借助于所述接触部对所述电路板从所述第2侧向所述第1侧施力,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与所述接触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述第1突起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底部上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第2电路板支承部,该第2电路板支承部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且从所述第1侧支承所述电路板,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在所述径向上被配置在所述轴与所述接触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第2侧支承所述电路板的第3电路板支承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焊接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

第1连接部,其从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上的连接端子保持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以及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

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沿所述径向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其从所述第2连接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延伸部延伸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所述第2连接部从所述第1延伸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2延伸部从所述第2连接部向所述第1侧延伸,并与所述接触部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延伸部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延伸部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靠所述第2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是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平行的接触面的板状,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所述布线构件,所述多个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所述布线构件,所述多个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2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一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的另一侧。

说明书 :

马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有时在马达的电路板上通过例如锡焊来固定安装电路板连接端子(例如,日本专利第4794667号公报)。
[0003] 上述文献的电路板在远离与中间导体的固定安装部的位置处与电路主体相固定。因此,在对马达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固定安装部处的电路板的位置有可能大幅变化。由此,固定安装部受到损伤,电路板与中间导体的连接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能够抑制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端子的连接变得不稳定。
[0005]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定子、第1轴承、第2轴承、机壳、汇流条组件、罩以及电路板。转子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包围转子,使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第1轴承被配置于定子的一个方向上的第1侧,对轴进行支承。第2轴承相对于第1轴承被配置于定子的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对轴进行支承。机壳呈筒状,对定子和所述第1轴承进行保持。汇流条组件对第2轴承进行保持,该汇流条组件的第1侧的端部位于机壳的内侧。罩被固定于机壳上,覆盖汇流条组件的第2侧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板在一个方向上被配置在第2轴承与罩之间,该电路板的第2侧的面与一个方向交叉。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布线构件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布线构件将外部电源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对汇流条和所述布线构件进行保持。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主体部、连接器部、底部以及第1电路板支承部。主体部呈筒状,在第2侧具有开口部。连接器部从主体部向中心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底部从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第1电路板支承部从底部向第2侧延伸,从第1侧支承电路板。罩覆盖开口部的第2侧。布线构件具有:外部电源连接端子,其被设置于连接器部上,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其与电路板电连接。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与电路板连接的接触部。并且,电路板连接端子借助于接触部对电路板从第2侧向第1侧施力。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底部的以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与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上。
[0006] 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第2电路板支承部,该第2电路板支承部从底部向第2侧延伸且从所述第1侧支承所述电路板。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
[0007] 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在所述径向上被配置在所述轴与所述接触部之间。
[0008]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第2侧支承所述电路板的第3电路板支承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
[0009] 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焊接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上。
[0010]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第1连接部,其从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上的连接端子保持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以及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
[0011]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沿所述径向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其从所述第2连接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
[0012] 所述第1延伸部延伸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所述第2连接部从所述第1延伸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2延伸部从所述第2连接部向所述第1侧延伸,并与所述接触部连结。
[0013] 所述第2延伸部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延伸部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靠所述第2侧的位置。
[0014] 所述接触部是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平行的接触面的板状。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接触。
[0015]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所述布线构件。所述多个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延伸。
[0016]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所述布线构件。所述多个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2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一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的另一侧。
[0017] 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包围所述转子,使所述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第1轴承,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第1侧,支承所述轴;第2轴承,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第2侧,支承所述轴;筒状的机壳,其对所述定子和所述第1轴承进行保持;汇流条组件,其对所述第2轴承进行保持,该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罩,其被固定于所述机壳上,覆盖所述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2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电路板,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第2轴承与所述罩之间,该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布线构件,其将外部电源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布线构件进行保持。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其在所述第2侧具有开口部;连接器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面向所述径向内侧扩展;以及第1电路板支承部,其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从所述第1侧支承所述电路板。所述罩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第2侧。所述布线构件具有:外部电源连接端子,其被设置于所述连接器部上,并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接触部,并且借助于所述接触部对所述电路板从所述第
2侧向所述第1侧施力。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与所述接触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第2电路板支承部,该第2电路板支承部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且从所述第1侧支承所述电路板。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在所述径向上被配置在所述轴与所述接触部之间。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第2侧支承所述电路板的第3电路板支承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焊接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上。
[0018]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第1连接部,其从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上的连接端子保持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以及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沿所述径向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其从所述第2连接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
[0019] 所述第1延伸部延伸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所述第2连接部从所述第1延伸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2延伸部从所述第2连接部向所述第1侧延伸,并与所述接触部连结。
[0020] 所述第2延伸部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延伸部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靠所述第2侧的位置。
[0021] 所述接触部是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平行的接触面的板状。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接触。
[0022]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所述布线构件。所述多个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延伸。
[0023]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所述布线构件。所述多个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2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一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的另一侧。
[002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能够抑制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端子的连接变得不稳定。
[0025]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0027] 图2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8] 图3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29] 图4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立体图。
[0030] 图5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俯视图。
[0031] 图6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0032] 图7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0033] 图8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另一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4] 图9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另一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性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容易理解,而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
[0036] 在附图中,作为3维正交坐标系而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
[0037]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第2侧)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第1侧)称为“前侧”。另外,后侧和前侧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没有限定实际的马达或构件等的位置关系或方向。若无特别地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Z方向)简称为“周向”。
[0038]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轴向上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中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径向上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中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0039]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马达1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示出马达1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XY面图)。在图3中,省略罩22的图示。
[0040]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机壳21、罩22、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第1轴承51、第2轴承52、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以及多个O型环。多个O型环包含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
[0041] 转子30、定子40、第1轴承51与油封80被收纳在机壳21内。机壳21在后侧(+Z侧)开口。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被插入机壳21的开口部中。汇流条组件60对第2轴承52进行保持。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对轴31的轴向(Z轴方向)上的两侧进行支承。
[0042] 罩22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罩22被固定于机壳21上。罩22具有筒状部22a、盖部22b、罩前表面22c以及后侧凸缘部24。控制装置70被配置在第2轴承
52与罩22之间。前侧O型环81被配置在汇流条组件60与机壳21之间。后侧O型环82被配置在汇流条组件60与罩22之间。以下,详细地说明各部件。
[0043] [机壳]
[0044] 机壳21是筒状的构件,对定子40和第1轴承51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1是两端开口的多阶梯的圆筒形状。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机壳21的材料例如为金属。更详细而言,作为机壳21的材料例如优选为铝或铁合金等。
[0045] 机壳21具有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和油封保持部21d沿着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配置。即,在机壳
21中,前侧凸缘部23被配置在最后侧,油封保持部21d被配置在最前侧。汇流条组件插入部
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分别为同心的圆筒形状。这些构件的直径按照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
21d的顺序变小。
[0046] 前侧凸缘部23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即,机壳21在后侧的端部具有机壳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换言之,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内。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机壳21的内侧。
[0047] 定子40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被嵌合在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上。由此,定子40被保持在机壳21中。前轴承保持部21c对第1轴承51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面与第1轴承51的外侧面嵌合。油封80被保持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
[0048] [转子]
[0049]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在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轴31是圆柱状的构件。轴31可以是实心,也可以是中空的圆筒状的构件。轴31被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线(±θZ方向)旋转。轴31的前侧(-Z侧)的端部突出到机壳21的外部。在油封保持部21d中绕轴31的轴线配置有油封80。
[0050] 转子铁芯是大致圆筒状的构件。转子铁芯32绕轴线(θZ方向)包围轴31,并被固定于轴31上。更详细而言,转子铁芯32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转子铁芯32的贯穿孔内。轴31与转子铁芯32例如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被固定。转子磁铁33被固定在转子铁芯32的沿着绕轴线方向的外侧面上。更详细而言,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33为大致圆环状。转子铁芯32的外侧面与转子磁铁33的内侧面对置。转子磁铁
33与转子铁芯32例如通过粘接等而被固定。另外,转子磁铁33的形状不必一定是圆环状。转子磁铁33也可以由在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上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磁体构成。转子铁芯32和转子磁铁33与轴31一体地旋转。
[0051] [定子]
[0052] 定子40的外形为大致筒状。转子30位于定子40的内部。换言之,定子40绕轴线(θZ方向)包围转子30。转子30能够绕中心轴线J相对于定子40进行相对旋转。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多个齿部42、多个线圈43以及多个绕线架44。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41和齿部42是层叠钢板,该层叠钢板是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的。
[0053] 铁芯背部41的形状为圆筒状。优选铁芯背部41的形状与轴31同心。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上配置有多个齿部42。各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即,轴31侧)延伸。优选齿部42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上在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0054] 绕线架44优选为大致筒状的构件。绕线架44分别被装配于各齿部42上。绕线架44优选由从轴向咬合的2个以上的构件构成。各线圈43分别被配置于各绕线架44上。各线圈43是通过卷绕电导线43a而构成的。另外,电导线43a优选使用圆线或者扁平线。
[0055] [第1轴承和第2轴承]
[0056] 第1轴承51被配置在定子40的前侧(-Z侧)。第1轴承51被保持于前轴承保持部21c中。第2轴承52被配置在定子40的与前侧(-Z侧)相反的后侧(+Z侧)。第2轴承52被保持于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轴承保持部65中。
[0057] 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对轴31进行支承。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是滚珠轴承。然而,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种类的轴承,例如也可以使用套筒轴承或流体动压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并且,第1轴承51的轴承种类也可以与第2轴承52的轴承种类不同。
[0058] [油封]
[0059] 油封80是大致圆环状的构件。油封80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被绕轴31的轴线(θZ方向)装配。更详细而言,油封80被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轴31的轴向下侧的端部穿过油封80的贯穿孔。油封80被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由此,油封80能够抑制水或油等从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侵入机壳部20内。油封80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然而,油封80的结构和材料不限于上述内容,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结构和材料的油封。
[0060] [控制装置]
[0061] 控制装置70控制马达10的驱动。控制装置70具有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即,马达10具有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
[0062] 电路板71被配置在轴31的后侧(+Z侧)的延长线上。电路板71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配置在第2轴承52与罩22之间。电路板71具有位于后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以及位于前侧(-Z侧)的电路板前表面71b。电路板后表面71a和电路板前表面71b是电路板71的主表面。即,电路板前表面71b和电路板后表面71a与中心轴线J(或Z轴)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1的主表面与中心轴线J(Z轴)垂直。电路板后表面71a与罩前表面22c对置。
[0063] 如图3所示,电路板71借助于后述的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和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而被从前侧(-Z侧)支承。在电路板71的主表面的至少一方配置有印刷布线(省略图示)。
在电路板后表面71a上连接有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电路板71例如输出马达驱动信号等。
[0064] 如图2所示,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呈圆环状。轴31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被嵌合在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的中央的孔中。由此,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相对于轴31被定位。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优选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被固定于轴31。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能够与轴31一同旋转。
[0065] 传感器磁铁73b呈圆环状。传感器磁铁73b的N极与S极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传感器磁铁73b被嵌合在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的外周面上。更详细而言,传感器磁铁73b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传感器磁铁73b被保持于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其结果为,传感器磁铁73b在第2轴承52的后侧(+Z侧)被配置为能够在轴31的周围(±θZ方向)与轴31一同旋转。
[0066] 至少1个旋转传感器72被安装于电路板前表面71b。旋转传感器72在轴向(Z轴方向)上与传感器磁铁73b对置。旋转传感器72根据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来检测转子的位置。虽省略图示,但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3个旋转传感器72例如被配置于电路板前表面71b上。另外,作为旋转传感器72例如使用霍尔元件等。
[0067] [汇流条组件]
[0068] 图4和图5是示出汇流条组件60的图。图4是立体图。图5是俯视图。汇流条组件60是从外部电源等向定子40供给驱动电流的单元。如图1至图5所示,汇流条组件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至少1个汇流条91以及布线构件92。另外,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组件60具有多个汇流条91。
[0069] (汇流条保持架)
[0070] 汇流条保持架61是树脂制成的保持架。优选构成汇流条保持架的材料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汇流条保持架61对汇流条91和布线构件92进行保持。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被收纳于筒状部22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被压入于筒状部
22a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前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机壳21的汇流条组件插入部
21a中。
[0071] 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种类就没有特别限定。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通过注射成型而被制造为单一构件。如图4和图5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连接端子保持部64、后轴承保持部65以及连结部66a、66b、66c、66d。
[0072] 如图1和图4所示,主体部62是沿周向(θZ方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筒状。主体部62在后侧(+Z侧)具有开口部62a。主体部62在后侧(+Z侧)具有开口部62a。主体部62沿周向包围转子30的后侧的端部和定子40的后侧的端部。即,转子30和定子40的后侧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62的前侧(-Z侧)的内侧。
[0073] 在主体部后表面62c上配置有槽部62f。槽部62f沿着主体部62的包围开口部62a的外形。后侧O型环82被嵌入于槽部62f中。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外侧面62d的前侧(-Z侧)配置有O型环保持部62e。如图1所示,前侧O型环81被嵌入于O型环保持部62e中。
[0074] 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部62具有圆弧部68a和连接器连结部68b。如图5所示,圆弧部68a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与后轴承保持部65同心且为圆弧形状。该圆弧形状的中心角优选为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弧部68a被压入于罩22的筒状部22a中。
[0075]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器连结部68b与连接器部63连结。连接器连结部68b与圆弧部68a的两端部连接。连接器连结部68b是向连接器部63侧(+X侧)凸出的形状。
[0076] 连接器部63是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63呈筒状。连接器部63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连接器部63从连接器连结部68b的外侧面的一部分朝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X侧)延伸。连接器部63在径向外侧(+X侧)具有开口。即,连接器部63从主体部62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突出。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63的整体露出在罩22的外部。
[0077]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63具有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X侧)开口的电源用开口部63a。在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上配置有汇流条91和后述的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汇流条91和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向汇流条保持架6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X侧)突出。
[0078]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分。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从主体部内侧面(内侧面)62b向径向内侧突出。更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
64从连接器连结部68b的内侧面向与连接器部63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X方向)延伸。保持部后表面64b位于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前侧的位置。并且,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保持部后表面64b位于比主体部62的后侧的主体部后表面62c靠前侧的位置。
[0079] 后轴承保持部65被配置在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如图2所示,后轴承保持部65对第2轴承52进行保持。
[0080] 如图5所示,连结部66a、66b、66c、66d连结主体部62和设置在主体部62的内侧的后轴承保持部65。连结部66a~66d在后轴承保持部65的周围沿周向隔着间隔地配置。
[0081] 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部66a~66d彼此之间配置有间隙66e、66f、66g、66h。即,在后轴承保持部65与主体部62之间配置有间隙66e、66f、66g、66h。间隙66e由连结部66a、连结部66b、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构成。间隙66f由连结部66b、连结部66c、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构成。间隙66g由连结部66c、连结部66d、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构成。间隙66h由连结部66d、后轴承保持部65、连结部66a、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以及主体部62构成。
[0082] 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e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a、91b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f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c、91d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g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e、91f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h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间隙66h的外形是大致长方形。
[0083] 如图4和图5所示,底部61a由连接端子保持部64、后轴承保持部65以及连结部66a~66d构成。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底部61a。底部61a从主体部内侧面62b向径向内侧扩展。
[0084] 如图3所示,通过划分线C1将底部61a分成2个区域。划分线C1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和轴向(Z轴方向)垂直并且与中心轴线J相交。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与划分线C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
[0085] 在底部61a上,将俯视观察(XY面观察)时处于划分线C1的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一侧(+X侧)的区域作为第1区域AR1。即,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1区域AR1是在底部61a上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处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一侧(+X侧)的区域。
[0086] 在底部61a上,将俯视观察(XY面观察)时划分线C1的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侧)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AR2。即,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2区域AR2是在底部61a上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侧)侧的区域。
[0087] 在底部61a的后侧(+Z侧)的面上配置有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第1突起部69a、69b、第2突起部69c、69d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2个第1突起部69a、69b、第2突起部69c、69d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有时将第2突起部69c、69d称为第3电路板支承部69c、69d。
[0088] 如图4所示,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从底部61a向后侧(+Z侧)延伸。如图2所示,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从前侧(-Z侧)支承电路板71。即,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的后侧的端部与电路板前表面71b接触。对于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也是一样的。
[0089] 如图3所示,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被配置于第1区域AR1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和后述的接触部95e在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在径向上被配置于轴31与接触部95e之间。
[0090]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被配置在构成底部61a的部分中的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Z侧)的面上。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被配置在间隙66h的中心轴线J侧(-X侧)的边缘处。
[0091] 如图3所示,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和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被沿着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配置。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在划分线方向上被配置在与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Y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在划分线方向上被设置在与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Y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
[0092] 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的一部分在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即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接触部95e的排列方向(规定的方向)上被配置在多个接触部95e的一侧(+Y侧)。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的一部分在划分线方向上被配置在多个接触部95e的另一侧(-Y侧)。
[0093] 在图3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的俯视观察形状为矩形状。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的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的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状、矩形状、多边形状。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沿着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即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接触部95e的排列方向(规定的方向)延伸。
[0094] 如图4所示,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从底部61a向后侧(+Z侧)延伸。如图2所示,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从前侧(-Z侧)支承电路板71。即,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的后侧的端部与电路板前表面71b接触。
[0095] 如图3所示,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被配置在第2区域AR2中。如图5所示,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被配置在构成底部61a的部分中的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Z侧)的面上。在图3中,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的俯视观察形状是沿周向延伸的形状。与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一样,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的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在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上被配置在与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中央部相同的位置。
[0096] 如图4所示,第1突起部69a、69b从底部61a向后侧(+Z侧)延伸。如图3所示,第1突起部69a、69b沿着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配置。第1突起部69a、69b被配置在第1区域AR1中。如图5所示,第1突起部69a被配置在构成底部61a的部分中的连结部66a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起部69b被配置在构成底部61a的部分中的连结部66d处。
[0097] 第1突起部69a与中心轴线J之间的径向上的距离大于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a~91f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中心轴线J之间的径向上的距离。即,第1突起部69a被配置在比线圈连接部91a~91f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1突起部69a与线圈连接部91a~91f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重叠。对于第1突起部69b也是一样的。如图3所示,第1突起部69a、69b与设置于电路板71上的缺口嵌合。
[0098] 如图2所示,第1突起部69b的后侧(+Z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电路板71靠后侧的位置。第1突起部69b中的比电路板后表面71a向后侧突出的部分通过热而熔融,与电路板后表面71a相焊接。第1突起部69b的所焊接的部分的形状例如是半球状。对于第1突起部69a也是一样的。由此,第1突起部69a、69b被固定在电路板71上。其结果为,第1突起部69a、69b能够从后侧支承电路板71。
[0099] 如图4所示,第2突起部69c、69d从底部61a向后侧(+Z侧)延伸。如图3所示,第2突起部69c、69d被沿着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配置。第2突起部69c、69d被配置在第2区域AR2中。如图5所示,第2突起部69c、69d被配置在构成底部61a的部分中的后轴承保持部65中。如图3所示,第2突起部69c、69d与设置于电路板71上的缺口嵌合。
[0100] 如图2所示,第2突起部69d的后侧(+Z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电路板71靠后侧的位置。第2突起部69d中的比电路板后表面71a向后侧突出的部分通过热而熔融,与电路板后表面71a相焊接。即,第2突起部69d被焊接在电路板后表面71a上。第2突起部69d的所焊接的部分的形状例如为半球状。对于第2突起部69c也是一样的。由此,第2突起部69c、69d与电路板71相固定。其结果为,第2突起部69c、69d能够从后侧支承电路板71。
[0101] 如图4所示,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从底部61a向后侧(+Z侧)延伸。如图3所示,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沿着划分线方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被配置在第2区域AR2中。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的后侧的端部被插入到设置于电路板71上的孔部中。
[0102] (汇流条)
[0103] 汇流条91是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等)构成的薄板状的构件。汇流条91与定子40直接或者间接地电连接。从外部电源等经由汇流条91向定子40供给驱动电流。虽然省略图示,但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汇流条91被安装于定子40。例如,如果是3相马达,则优选至少3枚汇流条91被安装于定子40。并且,也可以根据线圈的接线方法的差异将汇流条
91的枚数适当变更为4枚以上等。各汇流条91被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上。如图1所示,汇流条91的一端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汇流条91的一端露出在罩22的外部。在汇流条
91的该露出于外部的一端例如连接外部电源。
[0104] 如图5所示,多个汇流条91具有线圈连接部91a、91b、91c、91d、91e、91f。线圈连接部91a~91f被配置于多个汇流条91的另一端。线圈连接部91a~91f从主体部内侧面62b突出。更详细而言,线圈连接部91a~91f从主体部内侧面62b中的圆弧部68a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图2所示的线圈连接部91c借助于连接构件(省略图示)而与线圈43电连接。由此,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在上述的方面中,线圈连接部91a、91b、91d~91f的结构与线圈连接部91c的结构相同。
[0105] (布线构件)
[0106] 布线构件92被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布线构件92的一部分被埋设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中。布线构件92将外部电源(省略图示)和电路板71电连接起来。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布线构件92被设置有多个。换言之,汇流条组件60具有多个布线构件92。布线构件92具有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和电路板连接端子95。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和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汇流条保持架61露出。
[0107] 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被配置在连接器部63内。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电连接。
[0108] 如图2所示,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保持部内侧面64a突出。电路板连接端子95具有第1连接部95a、第1延伸部95b、第2连接部95c、第2延伸部95d以及接触部95e。
[0109] 第1连接部95a从保持部内侧面64a向径向内侧突出。即,第1连接部95a从连接端子保持部64向径向内侧延伸。第1连接部95a被配置在比电路板7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110] 第1延伸部95b从第1连接部95a向后侧(+Z侧)延伸。更详细而言,第1延伸部95b从第1连接部95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后侧延伸。第1延伸部95b延伸到电路板71的后侧。即,第1延伸部95b的后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
[0111] 第2连接部95c从第1延伸部95b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部95c从第1延伸部95b向径向内侧延伸。更详细而言,第2连接部95c从第1延伸部95b的后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0112] 第2延伸部95d从第2连接部95c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延伸部95d从第2连接部95c向前侧(-Z侧)延伸。更详细而言,第2延伸部95d从第2连接部95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前侧延伸。第2延伸部95d的前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第1延伸部95b的前侧的端部靠后侧(+Z侧)的位置。第2延伸部95d与接触部95e连结。
[0113] 接触部95e从第2延伸部95d的前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接触部95e被配置在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接触部95e呈板状,在前侧具有与电路板后表面71a平行的接触面95f。
[0114] 接触面95f与电路板后表面71a接触。接触部95e例如借助于锡焊而与电路板71相固定(省略图示)。由此,接触部95e与电路板71连接。即,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电路板71电连接。其结果为,布线构件92与电路板71电连接。
[0115] 如图3所示,多个布线构件92中的接触部95e在电路板后表面71a内沿规定的方向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95e沿着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排列。
[0116] 电路板连接端子95借助于接触部95e而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对电路板71施力。即,在取下了电路板71的状态下,接触部95e中的接触面95f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配置在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前侧的位置。
[0117] 在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电路板71连接的状态下,例如电路板连接端子95在轴向(Z轴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作为一例,第1延伸部95b在轴向上延伸,轴向上的尺寸大。第2延伸部95d在轴向上缩短,轴向上的尺寸小。
[0118] 如图5所示,在中心轴线J的周向(θZ方向)上,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位置与线圈连接部91a~91f的位置不同。
[0119] [前侧O型环和后侧O型环]
[0120] 如图1所示,前侧O型环81被配置在机壳21的内侧。前侧O型环81被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O型环保持部62e。前侧O型环81与机壳21的内侧面和主体部62的外侧面在整周上接触。即,前侧O型环81在整周上与主体部62和机壳21接触。前侧O型环81被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内侧面作用应力。
[0121] 后侧O型环82被配置在罩22的内侧。后侧O型环82被嵌入于槽部62f中。后述的罩22在盖部22b的前侧(-Z侧)具有罩前表面22c。后侧O型环82的整周与后述的罩前表面22c接触。后侧O型环82被从罩前表面22c作用应力。
[0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例如由包含硅橡胶等的树脂等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具有圆截面的细长的硅橡胶被加工成环状,制造出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然而,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的构造或材料等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
[0123] [罩]
[0124] 罩22被安装于机壳21的后侧(+Z侧)。罩22的材料例如是金属。更详细而言,作为罩22的材料例如使用铝或SUS等铁合金。如上所述,罩22具有筒状部22a、盖部22b、罩前表面
22c以及后侧凸缘部24。
[0125] 筒状部22a在前侧(-Z侧)开口。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更详细而言,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换言之,在筒状部22a的内部配置有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筒状部
22a借助于前侧凸缘部23和后侧凸缘部24而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结。
[0126] 盖部22b与筒状部22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呈平板状。盖部22b在前侧(-Z侧)具有罩前表面22c。盖部22b将开口部62a闭塞。即,罩22覆盖开口部62a的后侧。罩前表面22c与后侧O型环82的整周接触。由此,罩22在开口部62a的周围的整周上借助于后侧O型环82而与主体部后表面62c间接地接触。
[0127] 后侧凸缘部24从筒状部22a的前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前侧凸缘部23的至少一部分与后侧凸缘部24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且接合,由此机壳21与罩22被组合在一起。
[0128] 在马达10上借助于连接器部63例如连接外部电源。汇流条91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所连接的外部电源与汇流条91和布线构件92电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借助于汇流条91和布线构件92向线圈43以及旋转传感器72供给驱动电流。旋转传感器72检测转子磁铁的磁通。供给到线圈43的驱动电流例如根据转子30的旋转位置而被控制,所述转子30的旋转位置是基于检测出的转子磁铁的磁通而计算出的。当向线圈43供给驱动电流时,线圈43产生磁场。换言之,当向线圈43供给驱动电流时,在转子30与定子40之间产生转矩。具有轴31的转子30通过该转矩而旋转。这样,马达10得到旋转驱动力。
[0129] 电路板连接端子95借助于接触部95e而从后侧向前侧对电路板71施力。因此,能够将电路板连接端子95和电路板71牢固地固定。并且,在电路板后表面71a的厚度、即轴向上的尺寸具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不接触。
[0130] 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被配置在第1区域AR1中。因此,能够在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连接部位、即接触部95e的附近支承电路板71。由此,在马达10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在电路板71上的与接触部95e连接的部位处,能够减小电路板71的移位量。因此,能够抑制将电路板71和接触部95e连接的部分、例如被锡焊的部分受到损伤,能够抑制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连接变得不稳定。
[0131] 在沿轴向观察时,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被配置在与接触部95e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在接触部95e与电路板71连接时,例如由锡焊等引起的热不容易传递给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因此,能够抑制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因热而变形。其结果为,能够通过该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稳定地支承电路板71。
[0132] 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被配置在第2区域AR2中。由此,能够通过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和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在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的第1区域AR1和第2区域AR2中支承电路板7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电路板71。
[0133] 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在径向上被配置在轴31与接触部95e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将电路板71从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与接触部95e之间插入至接触部95e的前侧。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安装电路板71。
[0134] 当电路板71借助于接触部95e而受到向前侧的力时,以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为支点,电路板71产生旋转力矩。由此,电路板71的姿势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0135]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突起部69c、69d被配置在第2区域AR2中。并且,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被配置在轴31与接触部95e之间。因此,通过第2突起部69c、69d而以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为支点在电路板71上产生与基于接触部95e的旋转力矩相反方向的旋转力矩。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稳定地支承电路板71。
[0136] 第2突起部69c、69d由于被焊接在电路板后表面71a上,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固定电路板71。
[0137] 电路板连接端子95具有向后侧延伸的第1延伸部95b。因此,第1延伸部95b在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对电路板71从后侧向前侧施力。
[0138] 电路板连接端子95具有向后侧延伸的第2延伸部95d。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电路板连接端子95在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电路板71的厚度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后侧向前侧对电路板71过度地施力。
[0139] 第1延伸部95b延伸到电路板71的后侧。第2连接部95c从第1延伸部95b向径向内侧延伸。第2延伸部95d从第2连接部95c向前侧延伸。由此,第2延伸部95d与接触部95e连接。因此,容易将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在电路板后表面71a上。
[0140] 第2延伸部95d的前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第1延伸部95b的前侧的端部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电路板71配置在比电路板连接端子95被保持于连接端子保持部64上的位置靠后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设置电路板71,能够容易地在电路板71上连接电路板连接端子95。并且,容易通过电路板连接端子95对电路板71从后侧向前侧施力。
[0141] 电路板连接端子95具有板状的接触部95e。接触面95f与电路板后表面71a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增大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电路板71的接触面积,能够稳定地固定电路板连接端子95和电路板71。
[0142] 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沿着接触部95e的排列方向延伸。即,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沿着在电路板71中借助于接触部95e而从电路板连接端子95受力的部分的排列方向延伸。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稳定地支承电路板71。
[0143] 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设置有2个。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多个接触部95e的划分线方向上的一侧(-Y侧)。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的一部分位于多个接触部95e的划分线方向上的另一侧(+Y侧)。因此,能够通过2个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稳定地支承电路板71。并且,能够将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和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在划分线方向上分离地设置。因此,能够增大供传感器磁铁73b配置的空间。由此,例如在传感器磁铁73b容易变大的情况下(在作为旋转传感器72使用霍尔元件的情况下等),能够容易地配置传感器磁铁73b。
[0144] 在沿轴向观察时,第1突起部69a、69b在周向上与线圈连接部91a~91f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即,能够使焊接电路板71的部分的径向位置处于更外侧。由此,能够增大电路板71的主表面的面积。并且,在配置电路板71时,能够容易地使第1突起部69a、69b与电路板71的缺口嵌合。
[01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0146] 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的整体也可以在划分线方向上配置在多个接触部95e的一侧(-Y侧)。并且,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的整体也可以在划分线方向上配置在多个接触部95e的另一侧(+Y侧)。
[0147] 如图6所示,第1电路板支承部也可以仅配置1个。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0148] 如图6所示,汇流条组件1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161。汇流条保持架161具有1个第1电路板支承部167、1个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2个第1突起部69a、69b、2个第2突起部69c、69d以及2个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
[0149] 第1电路板支承部167沿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延伸。像图3和图5中所示的那样,第1电路板支承部167例如呈在划分线方向上将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和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连起来而得的形状。第1电路板支承部167的其他的结构与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的结构相同。
[0150] 根据该结构,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电路板71。并且,作为旋转传感器72可以采用能够减小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阻元件。由此,能够提高旋转传感器72的分辨率。
[0151] 在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上,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的位置与第1电路板支承部67b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为不同。
[0152] 如图7所示,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保持部后表面64b上。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例如也可以被配置在第1区域AR1的任意的位置上。
[0153] 图7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汇流条组件260的俯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0154] 如图7所示,汇流条组件2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261。汇流条保持架261具有1个第1电路板支承部267、1个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2个第1突起部69a、69b、2个第2突起部69c、69d以及2个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
[0155] 第1电路板支承部267被配置在保持部后表面64b上。第1电路板支承部267沿划分线方向(Y轴方向)延伸。第1电路板支承部267的其他的结构与图3和图5等中所示的第1电路板支承部67a、67b的结构相同。
[0156] 在图7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267仅配置有1个。然而,在该结构中,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第1电路板支承部。
[0157] 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也可以配置2个以上。也可以不配置第2电路板支承部67c。
[0158] 关于第2突起部69c、69d,可以仅设置任意一方,也可以设置双方。对于第1突起部69a、69b也是一样的。
[0159] 第2突起部69c、69d也可以不焊接在电路板71上。对于第1突起部69a、69b也是一样的。
[0160] 在上述说明中,电路板71被配置在轴31的后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轴31被插入至设置在电路板71上的贯穿孔中,轴31的后侧的端部向电路板71的后侧突出。
[0161] 电路板连接端子95只要对电路板71从后侧向前侧施力,则结构未被特别地限定。例如,作为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图8所示的结构。图8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另一例的马达310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0162] 如图8所示,马达310具有汇流条组件360。汇流条组件360具有布线构件392。布线构件392具有电路板连接端子395。电路板连接端子395具有第1连接部395a、第1延伸部395b以及接触部395c。电路板连接端子395相对于电路板连接端子95,在连接部和延伸部分别仅设置有1个这一点上不同。
[0163] 第1连接部395a从保持部内侧面64a向径向内侧突出。第1连接部395a被配置在比电路板7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1延伸部395b从第1连接部395a向后侧(+Z侧)延伸。更详细而言,第1延伸部395b从第1连接部395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后侧延伸。
[0164] 接触部395c从第1延伸部395b的后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接触部395c被配置在电路板连接端子39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上。接触部395c呈板状,在前侧(-Z侧)具有与电路板后表面71a平行的接触面395d。接触面395d与图2中所示的接触面95f相同。
[0165] 接触部395c的其他的结构与图2中所示的接触部95e相同。马达310的其他的结构与图1等中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
[0166] 根据图8所示的结构,电路板连接端子395中连接部和延伸部分别仅具有1个。因此,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形状相比,电路板连接端子395的形状简单。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制造电路板连接端子395。
[0167] 用于提高旋转传感器72和传感器磁铁73b的位置精度的构造也可以被配置在电路板71上。图9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0168] 马达410具有电路板471。电路板471具有电路板孔471c。电路板孔471c在电路板471上被配置在多个电路传感器72的中央。
[0169] 马达410具有轴431。轴431在后侧(+Z侧)的端部具有中心孔431A。中心孔431A从轴431的后侧(+Z侧)的端部朝向前侧(-Z侧)凹陷。
[0170] 在第1突起部69a、69b和第2突起部69c、69d被焊接之前,电路板471有可能从规定的位置活动。然而,根据上述的结构,如图3所示,将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69f插入至配置在电路板71上的孔部中。由此,能够抑制电路板471活动。并且,电路板471与轴431的定位也变得容易。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安装在电路板471上的旋转传感器72和以能够与轴431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轴431上的传感器磁铁73b的位置精度。根据图9所示的结构,能够使电路板471直接与轴431定位。由此,能够提高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的定位精度。若更详细地说明,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1被汇流条保持架61定位。因此,电路板71在与传感器磁铁73b之间具有多个部件。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71被保持于轴
431。因此,电路板471在与传感器磁铁73b之间仅具有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由此,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制造马达10时所产生的尺寸误差,能够提高位置精度。
[0171] 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孔471c的内径与中心孔431A的内径大致相等。将具有与电路板孔471c的内径和中心孔431A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工具插入电路板孔471c和中心孔431A中。其结果为,能够进行电路板471与轴431的高精度的定位。由此,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的位置精度提高,旋转传感器的位置检测精度提高。中心孔431通常是在加工棒状的构件时所设置的中心孔。因此,不需要对轴431实施特别的加工,能够使用以往的构造。
[0172] 用于提高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的位置精度的构造不限于上述的构造。在上述的构造中,多个旋转传感器72(例如,霍尔传感器)也可以在电路板上被配置成圆形。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的位置精度。例如,在旋转传感器73b(例如,MR传感器)被配置在电路板上的中心轴线上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轴的外形的构造、或利用轴承的构造等。
[0173] 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组合。
[0174] 标号说明
[0175] 10、110、310:马达;21:机壳;22:罩;30:转子;31:轴;40:定子;51:第1轴承;52:第2轴承;60、160、260、360:汇流条组件;61、161、261:汇流条保持架;61a:底部;62:主体部;62a:开口部;62b:主体部内侧面(内侧面);63:连接器部;64:连接端子保持部;67a、67b、
167、267:第1电路板支承部;67c:第2电路板支承部;69c、69d:第2突起部(第3电路板支承部);71:电路板;91:汇流条;92、392:布线构件;94: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5、395:电路板连接端子;95a、395a:第1连接部;95b、395b:第1延伸部;95c:第2连接部;95d:第2延伸部;95e、
395c:接触部;95f、395d:接触面;J:中心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