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化气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806317.9

文献号 : CN1067535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彤艾抚宾乔凯祁文博袁毅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化气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将液化气与氢气以并流方式通过加氢反应器,与加氢催化剂接触进行反应;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内包括两个以上的加氢催化剂床层,氢气分别从不同的进料口进入到两个以上的加氢催化剂床层中;其中进入各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分别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量的5 v%~95 v%,除最后一个加氢催化剂床层以外,进入其他各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总氢气量之和小于反应所需要的化学氢耗量。本发明方法,通过控制进入不同催化剂床层内的氢分压,有效地控制反应速度,实现对转化率的精确控制;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内各段催化剂床层的反应温升,从而减缓了催化剂的积炭速度,延长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

1.一种液化气加氢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将液化气与氢气以并流方式通过加氢反应器,与加氢催化剂接触进行反应;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内包括两个以上的加氢催化剂床层,氢气分别从不同的进料口进入到两个以上的加氢催化剂床层中;其中进入各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分别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量的5 v%~95 v%,除最后一个加氢催化剂床层以外,进入其他各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总氢气量之和小于反应所需要的化学氢耗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反应器的总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1~8倍。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反应器的总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1 2.5倍。

~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液化气的进料方向,进入第一个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15v%~50v%。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液化气的进料方向,在相邻的两个催化剂床层中,进入下游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比进入上游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增加15~50个百分数,进入最后一段催化剂床层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30v%~95v%。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内包括3个催化剂床层,沿液化气的进料方向,各催化剂床层的装填体积比例分别为5%~40 %、15%~50 %和20%~

60%。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催化剂床层的装填体积比例分别为15%~25 %、25%~35 %和45%~55%。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内包括4个催化剂床层,沿液化气的进料方向,各催化剂床层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40%、10%~45%、15%~55%和20%~65 %。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催化剂床层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15 %、10%~20%、20%~30%和45%~55 %。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工艺条件包括:反应压力为

0.5MPa~10MPa,反应入口温度为120℃~280℃,液化气液时体积空速为0.1~10.0 h-1。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工艺条件包括:反应压力为

2.5MPa~8MPa,反应入口温度为140℃~260℃,液化气液时体积空速为0.5~4.0 h-1。

12.按照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液化气进料的同时,同时往反应器内引进一股馏分油,所述的馏分油在反应条件下至少部分为液相,所述馏分油的体积空速为0.1~4.0 h-1,馏分油与液化气的体积比为0.5:1~10:1。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馏分油的初馏点为50~300℃,终馏点为180~400℃。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馏分油为精制石脑油、非芳汽油、直馏煤油、直馏柴油或加氢柴油。

15.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馏分油中不含二烯烃,所含单烯烃不大于4.0 wt%。

1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所用氢气的氢纯度为55v%~99v%。

1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型加氢催化剂或体相加氢催化剂。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负载的活性金属组分;载体为多孔耐熔无机氧化物或活性炭,活性金属组分选自贵金属或非贵金属,贵金属选自Pt,以金属计贵金属的重量含量为0.1~2.0 wt%;非贵金属选自W、Mo、Ni和Co中的一种或几种,以金属氧化物计,非贵金属组分的含量为5 wt%~35 wt%。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贵金属包括W和/或Ni。

20.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体相加氢催化剂含有Mo、W、Ni三种金属组分,其中W、Ni以复合氧化物形态存在:NixWyOz,z=x+3y,Mo以氧化物MoO3形态存在;复合氧化物NixWyOz中x和y的比例为1∶8~8∶1,复合氧化物NixWyOz和氧化物MoO3的重量比为1∶10~10∶1;催化剂中复合氧化物NixWyOz和氧化物MoO3的总重量含量为40%~100%。

说明书 :

一种液化气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化气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涉及通过反应器分段进氢从而调节反应氢分压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炼油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催化裂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炼厂气的深加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炼厂气的利用有多种途径,其中液化气加氢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之一。液化气加氢后会有许多用途,比如,用作乙烯原料、合成顺酐的原料、车用液化气,其中液化气加氢用作乙烯原料因为其用量较大、涉及生产装置众多,所以备受关注。
[0003] 就乙烯原料而言,尽管多年以来,世界乙烯原料的构成基本稳定,并且一直以石脑油和轻烃为主,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各国资源的不同, 原料市场的变化,乙烯原料出现了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以丁烷作为乙烯原料的方法就是乙烯原料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在美国以丁烷作为乙烯原料已占到3%~5%,用此作为乙烯原料的调剂与补充。
[0004] 国内近几年来石化企业新建、扩建了多套大型乙烯生装置,造成了乙烯原料的短缺,现实状况迫使企业寻找新的乙烯原料来填补这个缺口,液化气加氢作乙烯原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0005] 我国炼化企业众多,液化气资源丰富,液化气加氢作乙烯原料这一项研究工作既能使炼厂气得以综合利用,又能对乙烯原料的短缺做一补充和调剂。 工业C4馏份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就是将工业C4馏份中的烯烃、二烯烃加氢,使之成为烷烃。
[0006] CN01114163.8介绍了一种液化石油气加氢制备车用液化石油气的方法,但此法采用的催化剂是贵金属类型(Pd/α-Al2O3),该催化剂不耐硫;而炼厂中的液化气原料大多数含有硫,因此该方法在原料适应性方面有所局限。
[0007] CN102311760A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化石油气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采用分段装填催化剂的方法,催化剂分3~5段装填,每个催化剂体积用量依次比相邻上一段催化剂增加5~30个百分点。采用这种方法虽然扩展了氢源,降低了氢气成本,解决了由于热力学控制等因素造成的加氢后产品烯烃含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当液化气原料中的烯烃含量较高(35v%~50v%)时,反应的温升较高,通过该种稀释装填方法只是部分解决了反应温升问题,而且浪费了反应器的有效体积,使得反应床层各段温度不易控制,从而导致催化剂容易积炭,影响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
[0008] CN102311783A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化石油气与焦化汽油加氢组合工艺方法,将焦化汽油加氢反应段流出物与液化石油气原料混合进入液化石油气加氢反应段,液化石油气加氢反应段的反应流出物经过分离,得到加氢液化石油气和加氢焦化汽油。该方法解决了C4馏分加氢过程的稳定性,解决了焦化汽油加氢装置得到的加氢焦化汽油中烯烃含量高,不易达到蒸汽裂解原料质量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业装置中当液化石油气原料中的烯烃含量较高(35v%~50v%)时,热点温度(或温包)过高容易造成催化剂床层积炭速度较快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影响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段进氢调节氢分压的液化气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的方法。
[0010] 通过对液化气加氢反应的系统研究,获得如下认识:
[0011] (1)该项反应为强放热反应,以含烯烃在50v%的C4馏分为例,将其全部烯烃加氢时的反应热为58.69KJ/mol,绝热反应温升可达198℃。
[0012] (2)该项反应为快速加氢反应,放热量集中。由该项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可知,在通过催化剂床层反应时,反应停留时间在整个停留时间的1/4~1/3时,反应的转化率可达总转化率的80%~85%,即反应放热是极其不均匀的,物料在通过催化剂床层高度1/4~1/3的过程中,其放热量就已达到整个反应热的80%~85%。
[0013] (3)受热力学平衡影响。在工业C4馏分中反-2-丁烯的含量最高,以此为例,其反应温度与平衡常数关系列于表1中。
[0014] 表1 反应温度与平衡常数关系
[0015]
[0016] 由表1中数据可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随之降低。当反应温度在分别高于250℃、300℃、340℃之后,反应平衡常数出现了迅速减小的现象。
[0017] 从理论上来说,烯烃加氢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控制步骤为反应控制,如果反应温度较低,尽管反应平衡常数较大,但是反应速度较慢;反之,如果反应温度较高,尽管反应速度较大,但是反应平衡常数较小。对于该项而言,反应热的扩散如果不能很好的效控(或者说反应温升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将反应控制转为扩散控制,使反应的转化率降低。
[0018]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反应温度超过340℃之后,因受化学平衡的影响,其反应产物中烯烃含量不降反升。所以,对于工业C4馏份加氢制备乙烯裂解料项目来说,在工业生产中其反应热的移出(有效扩散)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0019] (4)实验中我们发现,当液化气原料中的烯烃含量较高时(35v%~50v%),反应的温升更高,为了可以更好地控制各段床层温升,实际运转过程中,通过减小进氢气量调节氢分压这个手段,能够有效快速的控制反应床层的各段温升,使催化剂各段床层的“温包”大为平缓,从而减缓各段床层催化剂的积炭速度,延长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
[0020] 这是因为液化气加氢反应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反应,当提高反应系统的压力时,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反应系统的氢分压,既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也能抑制催化剂积炭的生成。
[0021] 上述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催化剂分段装填和液化气与焦化汽油混合进料的方法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能采取一种手段,再采用反应器分段进氢气控制反应的氢分压的方法,最终达到控制反应速度,延缓反应热的放出,就能够使催化剂床层温度较均匀,各段床层反应温升大幅度减小,从而减缓各段床层催化剂的积炭速度,延长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
[0022] 基于上述发现,本发明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0023] 一种液化气加氢方法,将液化气与氢气以并流方式通过加氢反应器,与加氢催化剂接触进行反应;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内包括两个以上(串联)的加氢催化剂床层,氢气分别从不同的进料口进入到两个以上的加氢催化剂床层中;其中进入各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分别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量的5 v%~95 v%,除最后一个加氢催化剂床层以外,进入其他各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总氢气量之和小于反应所需要的化学氢耗量。
[0024] 本发明的方法中,其中进入反应器的总氢气量大于或等于反应所需的化学氢耗量,一般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1~8倍,优选为1 2.5倍。~
[0025] 本发明的方法中,按照液化气的进料方向,进入第一个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一般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15v%~50v%,优选25v%~30v%。沿液化气的进料方向,在相邻的两个催化剂床层中,进入下游加氢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比进入上游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增加15v%~50v%,优选25v%~30v%。进入最后一段催化剂床层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
30v%~200v%,优选50v%~120v%。
[0026] 本发明的方法中,加氢反应器内一般包括3~4个催化剂床层。当反应器内包括3个催化剂床层时,沿液化气的进料方向,各催化剂床层的装填体积分数一般分别为5%~40 %、15%~50 %和20%~60%,优选为15%~25 %、25%~35 %和45%~55%。当反应器内包括4个催化剂床层时,沿液化气的进料方向,各催化剂床层的装填体积分数一般分别为5%~40%、10%~
45%、15%~55%和20%~65 %,优选为5%~15 %、10%~20%、20%~30%和45%~55 %。
[0027]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液化气进料的同时,还可以同时往反应器内引进一股馏分油,所述的馏分油在反应条件下至少部分为液相。通过引入的馏分油,可以携带走反应放出的热量,并降低催化剂床层的温升(温包)。
[0028] 反应中所引入的馏分油要保证在反应条件下至少部分呈液相。所述的馏分油可以是精制石脑油、非芳汽油、直馏煤油、直馏柴油或加氢柴油,或在反应条件下至少部分呈液体的其它馏分油。所述的馏分油优选为加氢精制过程或加氢裂化过程得到的馏分油。馏分油中不可含二烯烃,所含单烯烃不大于4.0 wt%。所述馏分油的初馏点一般为50℃~300℃,终馏点一般为180℃~500℃。优选,馏分油的初馏点为65℃~285℃,终馏点为220℃~400℃。
[0029] 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的加氢工艺条件包括:反应压力为0.5MPa~10MPa,优选为2.5MPa~8.0MPa;反应入口温度为120℃~280℃,优选140℃~260℃平均反应温度130℃~-1 -1
390℃,优选150℃~320℃。液化气的液时体积空速为0.1~10.0 h ,优选0.5~4 h 。如果同时引入馏分油,则馏分油的液时体积空速为0.1~4.0 h-1,优选为0.1~1.0 h-1,最优选为0.1~0.5 h-1。馏分油与液化气的体积比为0.5:1~10:1(均为液态时的体积比),优选为
1:1~5:1。
[0030] 本发明中,反应所用氢气的氢纯度一般为55v%~99v%。所用氢气可以是炼厂的低分气、高分气(58v%~88v%)、重整氢或者合成氨厂的合成气(氢:75v%~95v%,余为氮气)。
[0031] 本发明方法中所使用的加氢催化剂,可以选择本技术领域中的常规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的加氢催化剂可以为负载型加氢催化剂或体相加氢催化剂。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负载的活性金属组分。所述载体一般为多孔耐熔无机氧化物或活性炭。具体的说,载体通常选自Al2O3、含SiO2的Al2O3、TiO2、含分子筛的Al2O3和活性炭构成的一组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活性金属组分选自贵金属或非贵金属。贵金属通常包括Pt、Pa和Re的一种或几种,非贵金属通常选自W、Mo、Ni和Co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中,非贵金属优选包括W和/或Ni。以金属氧化物计,贵金属的含量一般为0.1~2.0 wt%;非贵金属组分的含量一般为5 wt%~35 wt%。
[0032] 体相加氢催化剂含有Mo、W、Ni三种金属组分,其中W、Ni以复合氧化物形态存在:NixWyOz,z=x+3y,Mo以氧化物形态存在:MoO3。复合氧化物NixWyOz中x和y的比例(原子摩尔比)为1∶8~8∶1,优选为1∶4~4∶1。复合氧化物NixWyOz和氧化物MoO3的重量比为1∶10~10∶
1,优选为1∶5~5∶1。体相催化剂中复合氧化物NixWyOz和氧化物MoO3的总重量含量为40%~
100%,优选为50%~8%。(上述催化剂组成为氧化态时的组成,催化剂在使用时需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进行硫化处理)。
[0033] 上面所述的加氢催化剂可以选择现有的商业催化剂产品,或者可以根据本领域的已知方法进行制备。
[0034] 本发明的方法中,液化气经过加氢后,反应产物中烯烃含量一般小于等于1 mol%。
[0035] 本发明中,“液化石油气”、“液化气”及“LPG”所指含义相同,即为炼油厂得到的炼厂气,尤其是催化裂化装置得到的液化气。由炼厂气得到的液化气,其主要组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烃的混合物),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物杂质。
[0036] 在本发明中,氢气既是参加反应的物料,在反应中又可以通过调节反应进氢量的大小来调节反应的氢分压,以氢分压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和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反应床层各段加氢深度得到有效控制。
[0037] 本发明中,采用分段进氢的目的是灵活有效地控制反应各段的反应热在四个床层的放出,但是液化气加氢反应的深度是一定的,因此总的反应放热量是一定的,总的反应温升也是一定的,采用分段进氢的方法不能减少总的放热量。因此,本发明中又采用CN102311783A专利中的方法,优选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的馏分油,该馏分油在反应条件下至少部分呈液相。
[0038] 通过馏分油与液化气原料混合后在后续的加氢段中,吸收并携带走反应的热量,减少了反应温升,有利于烯烃的加氢饱和反应。这样可以辅助本发明方法中液化气加氢反应床层反应热的取出。
[003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法具有以下突出技术效果:
[0040] 1、将氢气按反应所需的化学氢耗分段进入反应器内,控制不同催化剂床层内的氢分压,可以有效地控制反应速度,实现对转化率的精确控制,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内各段催化剂床层的反应温升,使得催化剂床层的“温包”大为平缓。
[0041] 2、本发明中采用分段装填催化剂,同时又采用分段进氢的方法,由于大幅度降低了反应器上部催化剂床层的温升,从而减缓了各个催化剂床层的积炭速度,延长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从而能够减少投资,节约成本。
[0042] 3、本发明中采用分段进氢的方法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反应各个床层的温度,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避免催化剂床层飞温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3]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图(反应器包括四个加氢催化剂床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5] 如图1所示,在加氢反应器3内包括4个催化剂床层,按照进料方向,分别为第一催化剂床层4、第二催化剂床层5、第三催化剂床层6和第四催化剂床层7。液化石油气经过管线1,一部分氢气经过管线2,任选的馏分油经过管线12,一起并行进入第一催化剂床层4,第一段的反应流出物与经过管线8的氢气混合后进入第二催化剂床层5,第二段的反应流出物与经过管线9的氢气混合后进入第三催化剂床层6,第三段的反应流出物与经过管线10的氢气混合后进入第四催化剂床层7。所得反应流出物经过管线11离开反应器3,进入下游的分离单元。
[0046]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液化石油气原料的性质见表2。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为硫化型加氢催化剂,其物性见表3。
[0047] 实施例1
[0048] 反应采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料方式。催化剂分四段装填,自上至下,各段催化剂体积分数依次为:10%、15%、25%、50%。反应分四段进氢气,各段床层的进氢量分别为:第一段进入第一个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30v%,第二段进入第二个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30v%,第三段进入第三个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30v%,第四段进入第四个催化剂床层的氢气量为反应所需化学氢耗的50v%。反应进料除了液化气之外,同时还有焦化汽油,其进料与液化气并行进料。焦化汽油的主要性质见表4。反应条件及结果见表5。运转后催化剂床层各段的积炭量见表6。
[0049] 表2  液化气原料组成
[0050]
[0051] 表3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0052]
[0053] 表4 焦化汽油的主要性质
[0054]
[0055] 表5  液化气加氢反应器操作条件及结果
[0056]
[0057] 表6  运转后各段床层催化剂的积炭分析数据
[0058]
[0059] 由表5、6中的反应结果可知,当采用本发明方案中分段进氢的方法后,催化剂床层各段温升较均匀,反应温升大较小,并且实验累计运转1050h后反应器各段床层的积炭量并未显著增加,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反应速度,延缓反应热的放出并且可以减缓反应器床层各段催化剂的积炭速度,从而延长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加氢后反应产物中烯烃含量小于1.0%。
[0060] 实施例2
[0061] 本实施例所用原料、催化剂同实施例1。反应过程中并未通入馏分油(焦化汽油)。加氢工艺条件及结果列于表7。运转后催化剂床层各段的积炭量见表8。
[0062] 表7 液化气加氢反应器操作条件及结果
[0063]反应条件  
压力/MPa 5.0
液化气体积空速/h-1 1.5
1段床层入口温度/℃ 165
1段床层出口温度/℃ 237
1段床层温升/℃ 72
2段床层入口温度/℃ 237
2段床层出口温度/℃ 305
2段床层温升/℃ 68
3段床层入口温度/℃ 305
3段床层出口温度/℃ 346
3段床层温升/℃ 41
4段床层入口温度/℃ 346
4段床层出口温度/℃ 384
4段床层温升/℃ 38
反应结果  
反应产物中烯烃含量,mol% ≯1.0
[0064] 表8 运转后各段床层催化剂的积炭分析数据
[0065]反应器各段床层积炭 积炭,%
1段床层 2.91
2段床层 2.64
3段床层 2.21
4段床层 1.74
累计运转时间,h 1050
[0066] 由表7、8中的反应结果可知,采用本发明方案中分段进氢的方法,反应过程中并未通入馏分油(焦化汽油)。催化剂床层各段温升较实施例1中温升均有所提高,并且实验累计运转1050h后反应器各段床层的积炭量未有显著增加,所以采用这种分段进氢方法可以有效地减缓反应器床层各段催化剂的积炭速度,从而延长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加氢后反应产物中烯烃含量小于1.0%。
[0067] 比较例1
[0068] 反应采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料。所用催化剂及原料同实施例1。比较例中不采用分段进氢的方法。反应进料除了液化气之外,同时还有焦化汽油,其进料与液化气并行进料。焦化汽油的主要性质见表4。反应条件及结果见表9。反应后的催化剂积炭分析见表10。
[0069] 表9液化气加氢反应器操作条件及结果
[0070]
[0071] 表10 运转后各段床层催化剂的积炭分析数据
[0072]              反应器各段床层积炭              积炭,%
1段床层 3.88
2段床层 3.50
3段床层 2.91
4段床层 2.27
累计运转时间,h 1050
[0073] 由表9、10中的反应结果可知,比较例未采用分段进氢的方法,反应床层各段的温升明显高于实施例1、2中的各段温升,床层的热点温度也较高;另外,由表10中数据还可知,不采用分段进氢的方法,催化剂积炭显著增加,长时间运转易导致催化剂的快速积碳失活,不利于延长催化剂单程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