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及机箱装配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144218.8

文献号 : CN1068814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宋波张鹏徐永忠

申请人 : 杭州凯贝奈特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及机箱装配系统,包括第一升降载物台、钻孔装置、第二升降载物台和电气控制柜,第一升降载物台抬升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至预定高度并输送到钻孔装置的工作台上;钻孔装置将由第一升降载物台抬升并输送上来的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或打孔;第二升降载物台接收已经过钻孔后的机箱外壳,并将这些机箱外壳抬升或下降至预定高度进入输送工位上;电气控制柜驱动第一、第二升降载物台的上升或者下降运动,以及驱动钻孔装置进行钻孔。本发明能够准确地调整到所要求的位置对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机箱外壳上所钻的孔呈中心对称状,这样便于在机箱装配系统中后续工位中的拧螺丝以及其他装配环节。

权利要求 :

1.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升降载物台、钻孔装置、第二升降载物台和电气控制柜,其中:第一升降载物台用于抬升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至预定高度并输送到钻孔装置的工作台上;钻孔装置用于将由第一升降载物台抬升并输送上来的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或打孔;第二升降载物台用于接收已经过钻孔或打孔处理后的机箱外壳,并将这些机箱外壳抬升或下降至预定高度进入输送工位上;电气控制柜用于驱动第一升降载物台和第二升降载物台的上升或者下降运动,以及驱动钻孔装置进行钻孔或打孔;

所述第一升降载物台包括第一升降座(103)、第一支撑架(104)、第一支撑底座(111)和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用以稳定支撑第一升降座(103)的第一支撑架(104)固定在第一支撑底座(111)上,第一升降座(103)通过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与第一支撑底座(111)连接,其中: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撑底座(111)上,第一活塞杆(108)的顶端通过第一鱼眼接头(109)与第一升降座(103)底端上设有的第一接头连接座(110)铰接;

在第一升降座(103)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滚落或者滑落的第一护栏杆(101),在第一升降座(103)内并排设有两组用于驱动机箱外壳向前滚动或者滑动的第一辊轮(102),在第一升降座(103)的四个角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支撑架(104)滑动配合的第一滚轮(106);

第一支撑架(104)包括并排设置的四根第一导轨(105),每根第一导轨(105)内设有与第一滚轮(106)滑动配合的导槽;在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一升降座(103)上的第一滚轮(106)沿着第一支撑架(104)上四根第一导轨(105)内的导槽进行上下移动,并根据所需高度的要求将第一升降座(103)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所述第二升降载物台包括第二升降座(123)、第二支撑架(124)、第二支撑底座(131)、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和平衡座(133),用以稳定支撑第二升降座(123)的第二支撑架(124)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131)上,第二升降座(123)通过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与第二支撑底座(131)连接,其中: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底端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131)上,第二活塞杆(128)的顶端通过第二鱼眼接头(129)与第二升降座(123)底端上设有的第二接头连接座(130)铰接;

用以平衡第二支撑架(124)以及在第二支撑架(124)内的第二升降座(123)平衡座(133)与第二支撑架(124)之间并排连接设置,在第二升降座(123)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滚落或者滑落的第二护栏杆(121),在第二升降座(123)内并排设有两组用于驱动机箱外壳向前滚动或者滑动的第二辊轮(122),在第二升降座(123)同一侧的两个角端上分别设有与第二支撑架(124)滑动配合的一组第二滚轮(126);这两组第二滚轮(126)分别固定在滚轮座(134)上,两个滚轮座(134)分别通过加强筋板(135)固定在第二升降座(123)底面上;

第二支撑架(124)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第二导轨(125),每根第二导轨(125)内设有与对应一组第二滚轮(126)滑动配合的导槽;

在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二升降座(123)上的第二滚轮(126)沿着第二支撑架(124)上两根第二导轨(125)内的导槽进行上下移动,并根据所需高度的要求将第二升降座(123)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装置包括第一转轮(157)、第二转轮(158)、定心部(162)、钻孔台座(152)、转轮左右驱动装置和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转轮(157)包括用于连接第一钻头的第一转轮接口(1572)、第一转轮适配器(1573)和第一伸缩支杆(1574),第一伸缩支杆(1574)通过第一转轮适配器(1573)与第一转轮接口(1572)连接;

所述第二转轮(158)包括用于连接第二钻头的第二转轮接口(1582)、第二转轮适配器(1583)和第二伸缩支杆(1584),第二伸缩支杆(1584)通过第二转轮适配器(1583)与第二转轮接口(1582)连接,第一伸缩支杆(1574)、第二伸缩支杆(1584)在第四气缸(159)驱动作用下进行上下往复伸缩运动,以实现带动位于第一转轮接口(1572)上的第一钻头、第二转轮接口(1582)上的第二钻头进行上下往复移动;

定心部(162)与钻孔台座(152)固定连接,并设置在第一转轮(157)与第二转轮(158)的正中间位置上;

所述转轮左右驱动装置包括第三气缸(141)、第一齿条(144)、中间齿轮(145)、第二齿条(147)和横向导轨(150),第三气缸(141)通过其前端设有的第三活塞杆(142)与用于固定第一转轮的第一转轮支架(143)连接,第一转轮支架(143)通过支架固定座与第一齿条(144)固定连接,第一转轮支架(143)和第一齿条(144)分别通过第一滑块(148)嵌套在横向导轨(150)上,在第三气缸(141)驱动作用下,实现第一转轮支架(143)以及与该第一转轮支架(143)固定连接的第一齿条(144)一起沿着横向导轨(150)左右往复滑动;

用于固定第二转轮的第二转轮支架(146)通过支架固定座与第二齿条(147)固定连接,第二转轮支架(146)和第二齿条(147)分别通过第二滑块(149)嵌套在横向导轨(150)上,第一齿条(144)和第二齿条(147)均与中间齿轮(145)相啮合;

在第三气缸(141)驱动第一齿条(144)向左或向右滑动过程中,由于第一齿条(144)与中间齿轮(145)相啮合、第二齿条(147)与中间齿轮(145)相啮合,第一齿条(144)带动中间齿轮(145)进行自转,从而实现中间齿轮(145)传动第二齿条(147)向内或向外滑动;在第三气缸(141)驱动作用下,第一转轮支架(143)和第二转轮支架(146)能够同时向内或者向外滑动,从而实现设置在第一转轮支架(143)上的第一转轮和设置在第二转轮支架(146)上的第二转轮同时向内或者向外滑动;

所述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包括第五气缸(163)、第五活塞杆(164)、连接板(166)、第三滑块(153)和纵向导轨(154),连接板(166)与钻孔台座(152)固定连接,第五气缸(163)通过其顶端设有的第五活塞杆(164)与连接板(166)底端设有的连接头(165)连接,钻孔台座(152)通过其设有的第三滑块(153)与固定在支撑框体(167)上的纵向导轨(154)滑动配合连接,以实现在第五气缸(163)驱动连接板(166)上下往复运动的同时,钻孔台座(152)沿着纵向导轨(154)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三气缸(141)通过气缸固定座固定在钻孔台座(152)一侧;在气缸固定座与第一转轮支架(143)之间还设置有隔离板块(151)。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导轨(150)与第一滑块(148)内设有的导槽、第二滑块(149)内设有的导槽嵌套配合连接;所述纵向导轨(154)与第三滑块(153)内设有的导槽嵌套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框体(167)靠近钻孔台座(152)一侧面上设有上限位挡块(155)和下限位挡块(156);所述上限位挡块(155)、下限位挡块(156)分别位于钻孔台座(152)的上方、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框体(167)内设置有用以平衡钻孔装置(14)的平衡重块(168)。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机箱外壳调整至合适位置和角度的旋转操作平台,所述旋转操作平台包括转盘(171)、工作台(210)、用于驱动转盘(171)进行大角度自转的第二旋转控制器和用于准确调整转盘(171)旋转角度的旋转微调控制器,在转盘(171)的圆周边沿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齿槽口(1710),所述转盘(171)嵌置在工作台(210)中间的圆形槽孔内,在工作台(210)的四个角端设有并排且能够朝着同方向进行自转的四组第三辊轮(172);

所述第二旋转控制器用于驱动转盘(171)进行自转,第二旋转控制器包括第二伺服电机(191)、第二主动转轴(192)、第二同步传送带、蜗杆(193)和蜗轮,其中:蜗杆(193)与蜗轮啮合传动,蜗轮与第一传动轴(183)同心连接,且第一传动轴(183)与转盘(171)同心连接;

第二主动转轴(192)通过第二同步传送带与蜗杆(193)连接,第二伺服电机(191)驱动第二主动转轴(192)进行自转;蜗杆(193)通过蜗轮驱动转盘(171)进行自转,在第二伺服电机(191)驱动作用下以及第二同步传送带传动作用下,蜗杆(193)、蜗轮和转盘(171)随同第二主动转轴(192)一起进行自转;

所述旋转微调控制器包括第六气缸(201)、第六活塞杆(202)、导轮(203)、弹性伸缩推块(204)和固定板(205),第六气缸(201)设置在固定板(205)底面上,弹性伸缩推块(204)夹持在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导轮(203)内,第六气缸(201)通过其前端设有的第六活塞杆(202)与弹性伸缩推块(204)连接,弹性伸缩推块(204)的前端头部呈锥形状;弹性伸缩推块(204)在第六气缸(201)驱动作用下进行前后往复移动的延伸方向与转盘(171)法线方向呈30~

60°倾斜角;

在第六气缸(201)前后驱动作用下,沿着导轮(203)前后往复移动的弹性伸缩推块(204)朝向转盘(171)上的齿槽口(1710),弹性伸缩推块(204)的前端头部推动转盘(171)上的齿槽口(1710)进行微调转盘(171)旋转角度,以实现对转盘(171)角度的准确调控。

8.一种机箱装配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

说明书 :

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及机箱装配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箱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及机箱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端路由器、万兆以上网络交换机、监控器、网络数据贮存系统、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数字电视服务器及机顶盒等互联网或者物联网设备已经大规模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和装配。
[0003] 应用于这些互联网或者物联网设备的机械外壳或机箱主体需要进行钻孔操作,然而,现有的机械外壳或机箱主体钻孔装置,使用的是车间的电力,没有独立的电源,使用较为麻烦,没有设置收缩杆,在工作时不易调整位置,降低了工作效率,当然,也没有滑动板,工作人员在为机械外壳或机箱主体打孔的时候,较为费力,且工作效率也不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产品中不足,提供准确、高效的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及机箱装配系统。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 本发明提出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包括第一升降载物台、钻孔装置、第二升降载物台、旋转操作平台、机箱外壳输送装置和电气控制柜,其中:第一升降载物台用于抬升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至预定高度并输送到钻孔装置的工作台上;钻孔装置用于将由第一升降载物台抬升并输送上来的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或打孔;第二升降载物台用于接收已经过钻孔或打孔处理后的机箱外壳,并将这些机箱外壳抬升或下降至预定高度进入输送工位上;旋转操作平台用于将位于工作台上的机箱外壳调整至合适位置和角度;机箱外壳输送装置用于将已经过钻孔或打孔的机箱外壳输送至后续组装工位上;电气控制柜用于驱动第一升降载物台和第二升降载物台的上升或者下降运动,驱动钻孔装置进行钻孔或打孔,驱动旋转操作平台进行自转以调整机箱外壳位置和角度,驱动机箱外壳输送装置将已经过钻孔或打孔的机箱外壳输送至后续组装工位。
[0007] 所述第一升降载物台包括第一升降座、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底座和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用以稳定支撑第一升降座的第一支撑架固定在第一支撑底座上,第一升降座通过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与第一支撑底座连接,其中: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一支撑底座上,第一活塞杆的顶端通过第一鱼眼接头与第一升降座底端上设有的第一接头连接座铰接;在第一升降座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滚落或者滑落的第一护栏杆,在第一升降座内并排设有两组用于驱动机箱外壳向前滚动或者滑动的第一辊轮,在第一升降座的四个角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支撑架滑动配合的第一滚轮;第一支撑架包括并排设置的四根第一导轨,这四根第一导轨两两相对设置,形成两对第一导轨;每根第一导轨内设有与第一滚轮滑动配合的导槽;在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一升降座上的第一滚轮沿着第一支撑架上四根第一导轨内的导槽进行上下移动,并根据所需高度的要求将第一升降座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08]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第一升降座通过第一气缸与第一支撑底座连接,其中:第一气缸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一升降座上,第一气缸顶端向上延伸有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的顶端通过第一鱼眼接头与第一升降座底端上设有的第一接头连接座铰接;在第一气缸驱动作用下,第一升降座在第一支撑架内进行上下移动,并将第一升降座上升或下降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09] 作为优选:在每个第一滚轮的底端设有用于清扫导槽内障碍物体的第一扫平塞,第一扫平塞和第一滚轮一起沿着第一导轨内导槽上下往复滑行运动。
[0010] 作为优选:在第一导轨上还设有用于限制的第一升降座下降高度的限位挡块;第一限位挡板能够抵住沿着导槽向下滑动的第一滚轮。
[0011] 所述第二升降载物台包括第二升降座、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底座、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和平衡座,用以稳定支撑第二升降座的第二支撑架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上,第二升降座通过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与第二支撑底座连接,其中: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上,第二活塞杆的顶端通过第二鱼眼接头与第二升降座底端上设有的第二接头连接座铰接;用以平衡第二支撑架以及在第二支撑架内的第二升降座平衡座与第二支撑架之间并排连接设置,具体地说:该平衡座与第二升降座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架的不同一侧,使得第二升降座在负荷机箱外壳时,能够保证第二支撑架始终保证平衡稳固;
[0012] 在第二升降座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滚落或者滑落的第二护栏杆,在第二升降座内并排设有两组用于驱动机箱外壳向前滚动或者滑动第二辊轮,在第二升降座同一侧的两个角端上分别设有与第二支撑架滑动配合的一组第二滚轮;这两组第二滚轮设置在第二升降座的同一侧边,这两组第二滚轮分别固定在滚轮座上,两个滚轮座分别通过加强筋板固定在第二升降座底面上;第二支撑架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第二导轨,每根第二导轨内设有与对应一组第二滚轮滑动配合的导槽;在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二升降座上的第二滚轮沿着第二支撑架上两根第二导轨内的导槽进行上下移动,并根据所需高度的要求将第二升降座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第二升降座通过第二气缸与第二支撑底座连接,其中:第二气缸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上,第二气缸顶端向上延伸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的顶端通过第二鱼眼接头与第二升降座底端上设有的第二接头连接座铰接;在第二气缸驱动作用下,第二升降座沿着第二支撑架上两根第二导轨进行上下移动,并将第二升降座上升或下降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14] 作为优选:在每组第二滚轮的底端设有用于清扫导槽内障碍物体的第二扫平塞,第二扫平塞和第二滚轮一起沿着第二导轨内导槽上下往复滑行运动。
[0015] 作为优选:在第二导轨上还设有用于限制的第二升降座下降高度的限位挡块;第二限位挡板能够抵住沿着导槽向下滑动的第二滚轮。
[0016] 所述钻孔装置包括第一转轮、第二转轮、用于固定住机箱外壳中心部位的定心部、钻孔台座、转轮左右驱动装置和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转轮包括用于连接第一钻头的第一转轮接口、第一转轮适配器和第一伸缩支杆,第一伸缩支杆通过第一转轮适配器与第一转轮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转轮包括用于连接第二钻头的第二转轮接口、第二转轮适配器和第二伸缩支杆,第二伸缩支杆通过第二转轮适配器与第二转轮接口连接,第一伸缩支杆、第二伸缩支杆在第四气缸驱动作用下进行上下往复伸缩运动,以实现带动位于第一转轮接口上的第一钻头、第二转轮接口上的第二钻头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在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底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钻头的转轮接口,以满足根据机箱外壳上不同孔径大小通孔的设置需要,可以随时进行调整钻头的大小。
[0017] 所述定心部与钻孔台座固定连接,并设置在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的正中间位置上;定心部能够随同钻孔台座上下往复移动,在定心部向下移动过程中,定心部对准并抵住机箱外壳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证机箱外壳在被钻孔或者打孔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稳定。
[0018] 所述转轮左右驱动装置包括第三气缸、第一齿条、中间齿轮、第二齿条和横向导轨,第三气缸通过其前端设有的第三活塞杆与用于固定第一转轮的第一转轮支架连接,第一转轮支架通过支架固定座与第一齿条固定连接,第一转轮支架和第一齿条分别通过第一滑块嵌套在横向导轨上,在第三气缸驱动作用下,实现第一转轮支架以及与该第一转轮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一齿条一起沿着横向导轨左右往复滑动;
[0019] 用于固定第二转轮的第二转轮支架通过支架固定座与第二齿条固定连接,第二转轮支架和第二齿条分别通过第二滑块嵌套在横向导轨上,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与中间齿轮相啮合;
[0020] 在第三气缸驱动第一齿条向左或向右滑动过程中,由于第一齿条与中间齿轮相啮合、第二齿条与中间齿轮相啮合,第一齿条带动中间齿轮进行自转,从而实现中间齿轮传动第二齿条向内或向外滑动;在第三气缸驱动作用下,第一转轮支架和第二转轮支架能够同时向内或者向外滑动,从而实现设置在第一转轮支架上的第一转轮和设置在第二转轮支架上的第二转轮同时向内或者向外滑动;这样保证了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能够始终保持呈中心对称结构状对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进行钻孔或打孔。
[0021] 所述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包括第五气缸、第五活塞杆、连接板、第三滑块和纵向导轨,连接板与钻孔台座固定连接,第五气缸通过其顶端设有的第五活塞杆与连接板底端设有的连接头连接,钻孔台座通过其设有的第三滑块与固定在支撑框体上的纵向导轨滑动配合连接,以实现在第五气缸驱动连接板上下往复运动的同时,钻孔台座沿着纵向导轨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0022] 作为优选:第三气缸通过气缸固定座固定在钻孔台座一侧;在气缸固定座与第一转轮支架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防止第一转轮支架在第三气缸驱动作用下在向外滑动过程中对第三气缸或者气缸固定座发生碰撞或者冲击的隔离板块。
[0023]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导轨与第一滑块内设有的导槽、第二滑块内设有的导槽嵌套配合连接;所述纵向导轨与第三滑块内设有的导槽嵌套配合连接。
[0024] 作为优选:在支撑框体靠近钻孔台座一侧面上设有用于限制钻孔台座上下移动空间的上限位挡块和下限位挡块;所述上限位挡块、下限位挡块分别位于钻孔台座的上方、下方。
[0025] 作为优选:在支撑框体内设置有用以平衡钻孔装置的平衡重块。
[0026] 所述旋转操作平台包括转盘、工作台、用于驱动转盘进行大角度自转的第二旋转控制器和用于准确调整转盘旋转角度的旋转微调控制器,在转盘的圆周边沿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齿槽口,所述转盘嵌置在工作台中间的圆形槽孔内,在工作台的四个角端设有并排且能够朝着同方向进行自转的四组第三辊轮;所述第二旋转控制器用于驱动转盘进行自转,第二旋转控制器包括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主动转轴、第二同步传送带、蜗杆和蜗轮,其中: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蜗轮与第一传动轴同心连接,且第一传动轴与转盘同心连接;第二主动转轴通过第二同步传送带与蜗杆连接,第二伺服电机驱动第二主动转轴进行自转;蜗杆通过蜗轮驱动转盘进行自转,在第二伺服电机驱动作用下以及第二同步传送带传动作用下,蜗杆、蜗轮和转盘随同第二主动转轴一起进行自转;
[0027] 所述旋转微调控制器包括第六气缸、第六活塞杆、导轮、弹性伸缩推块和固定板,固定板的上表面与工作台的上表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第六气缸设置在固定板底面上,弹性伸缩推块夹持在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导轮内,第六气缸通过其前端设有的第六活塞杆与弹性伸缩推块连接,弹性伸缩推块的前端头部呈锥形状;弹性伸缩推块在第六气缸驱动作用下进行前后往复移动的延伸方向与转盘法线方向呈30~60°倾斜角;即弹性伸缩推块前后移动的延伸方向与齿槽口呈30~60°倾斜角;在第六气缸前后驱动作用下,沿着导轮前后往复移动的弹性伸缩推块朝向转盘上的齿槽口,弹性伸缩推块的前端头部推动转盘上的齿槽口进行微调转盘旋转角度,以实现对转盘角度的准确调控。
[0028] 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台通过多个支撑柱与底座固定连接,该底座用于支撑住第一传动轴和转盘。
[0029]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承载框架固定在工作台底面上。
[0030] 所述机箱外壳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装置、机械手和第二输送装置,第一输送装置用于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输送到钻孔装置上;机械手用于将已经过钻孔或者拧螺丝处理后的机箱外壳搬运到第二输送装置上;第二输送装置用于这些将已经过钻孔或者拧螺丝处理后的机箱外壳输送到目的货车架上;
[0031] 其中:第二输送装置包括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和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运动方向与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运动方向呈90°弯角,以及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运动方向与物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运动方向呈90°弯角,且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运动方向与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运动方向相反;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包括并排多根的辊筒Ⅰ和驱动这些辊筒Ⅰ滚动的电机Ⅰ,以及一个圆形轮盘和驱动该圆形轮盘旋转运动的电机Ⅱ;所述圆形轮盘位于该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出料端上;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一辊筒Ⅱ和驱动这些第一辊筒Ⅱ滚动的第一电机Ⅲ;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二辊筒Ⅱ和驱动这些第二辊筒Ⅱ滚动的第二电机Ⅲ;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出料端朝向并衔接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进料端和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进料端;该结构的设计,主要是将位于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内的机箱外壳在被输送到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末端位置时,通过圆形轮盘施加一个侧向移动的作用力,使得机箱外壳发现适当的偏转,实现机箱外壳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平稳地过渡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或者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而且考虑到机箱外壳一般都是呈矩形结构的,这样能够保持机箱外壳的较窄一端始终位于移动前端,实现90°弯角的平稳过渡。
[0032] 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一侧端面上固定有侧挡板Ⅰ,其另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夹板,夹板外侧面通过并排的多根气缸导杆与对应的气缸连接,这些气缸能够驱动夹板朝向侧挡板Ⅰ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0033] 在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侧挡板Ⅱ,该第一侧挡板Ⅱ的作用是主要为了将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进入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向前方向上移动冲击力缓冲或者抵消掉,同时能够将刚进入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并排整齐沿该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动。
[0034] 在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出口端上设有第一输出导向口,该第一输出导向口是由第一内导向板和第一外导向板相对夹持形成的,且第一外导向板的内侧面与第一侧挡板Ⅱ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35] 在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二侧挡板Ⅱ,该第二侧挡板Ⅱ的作用是主要为了将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进入到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向前方向上移动冲击力缓冲或者抵消掉,同时能够将刚进入到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并排整齐沿该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动。
[0036] 在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出口端上设有第二输出导向口,该第二输出导向口,是由第二内导向板和第二外导向板相对夹持形成的,且第二外导向板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挡板Ⅱ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37] 作为优选: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进料端上设有挡板Ⅰ;该挡板Ⅰ通过支架Ⅰ固定在底架Ⅰ上。该挡板Ⅰ的作用是主要为了防止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回旋倒转时将机箱外壳带离出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以保证机箱外壳始终保持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上。
[0038] 作为优选:气缸通过气缸安装板固定在底架Ⅰ上,所述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固定在底架Ⅰ上。
[0039] 作为优选:电机Ⅱ驱动圆形轮盘进行周期性正向自转和反向自转。
[0040] 作为优选:辊筒Ⅰ自转线速度为V1,圆形轮盘的外径边沿自转线速度为V3,第一辊筒Ⅱ和第二辊筒Ⅱ自转线速度均为V2,V1、V2和V3之间存在着数学关系是:0.5V1≤V2<V1,V1≤V3<2V1。该结构的设计,并结合圆形轮盘的周期性正向自转和反向自转,以实现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上物流包裹周期性地分流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和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
[0041] 作为优选:上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五气缸、第六气缸以及其他气缸均由电气控制柜实现电气控制进行驱动操作。
[0042] 本发明还提出包括以上所述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的一种机箱装配系统。
[004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44]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定心部向下移动时,定心部对准并抵住机箱外壳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证机箱外壳在被钻孔或者打孔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稳定;同时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在转轮左右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能够准确地调整到所要求的位置对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或者打孔,由于定心部始终位于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的正中间位置上,这样保证了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上的钻孔在机箱外壳上所钻的孔或者所打的孔呈中心对称状,这样便于在机箱装配系统中后续工位中的拧螺丝以及其他装配环节。

附图说明

[0045]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机箱装配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7]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升降载物台、钻孔装置、第二升降载物台和电气控制柜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4~6为本发明中第一升降载物台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7~9为本发明中第一升降载物台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0~12为本发明中钻孔装置和旋转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13~17为本发明中旋转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8为本发明的旋转操作平台中旋转微调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19~20为本发明的钻孔装置中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1~22为本发明的钻孔装置中转轮左右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23为本发明中机箱外壳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57] 如图1~23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的具体实施例,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包括第一升降载物台、钻孔装置、第二升降载物台、旋转操作平台、机箱外壳输送装置和电气控制柜,其中:第一升降载物台用于抬升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至预定高度并输送到钻孔装置的工作台上;钻孔装置用于将由第一升降载物台抬升并输送上来的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或打孔;第二升降载物台用于接收已经过钻孔或打孔处理后的机箱外壳,并将这些机箱外壳抬升或下降至预定高度进入输送工位上;旋转操作平台用于将位于工作台上的机箱外壳调整至合适位置和角度;机箱外壳输送装置用于将已经过钻孔或打孔的机箱外壳输送至后续组装工位上;电气控制柜用于驱动第一升降载物台和第二升降载物台的上升或者下降运动,驱动钻孔装置进行钻孔或打孔,驱动旋转操作平台进行自转以调整机箱外壳位置和角度,驱动机箱外壳输送装置将已经过钻孔或打孔的机箱外壳输送至后续组装工位。
[0058] 如图4~6所示:所述第一升降载物台包括第一升降座103、第一支撑架104、第一支撑底座111和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用以稳定支撑第一升降座103的第一支撑架104固定在第一支撑底座111上,第一升降座103通过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与第一支撑底座111连接,其中: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一支撑底座111上,第一活塞杆108的顶端通过第一鱼眼接头109与第一升降座103底端上设有的第一接头连接座110铰接;在第一升降座103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滚落或者滑落的第一护栏杆101,在第一升降座103内并排设有两组用于驱动机箱外壳向前滚动或者滑动的第一辊轮102,在第一升降座103的四个角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支撑架104滑动配合的第一滚轮106;第一支撑架104包括并排设置的四根第一导轨105,这四根第一导轨105两两相对设置,形成两对第一导轨105;每根第一导轨105内设有与第一滚轮106滑动配合的导槽;在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一升降座103上的第一滚轮106沿着第一支撑架104上四根第一导轨105内的导槽进行上下移动,并根据所需高度的要求将第一升降座103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59] 如图4或5所示:所述第一升降座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107,第一升降座103通过第一气缸107与第一支撑底座111连接,其中:第一气缸107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一升降座103上,第一气缸107顶端向上延伸有第一活塞杆108,第一活塞杆108的顶端通过第一鱼眼接头109与第一升降座103底端上设有的第一接头连接座110铰接;在第一气缸107驱动作用下,第一升降座103在第一支撑架104内进行上下移动,并将第一升降座103上升或下降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60] 如图5所示:在每个第一滚轮106的底端设有用于清扫导槽内障碍物体的第一扫平塞113,第一扫平塞113和第一滚轮106一起沿着第一导轨105内导槽上下往复滑行运动。
[0061] 如图6所示:在第一导轨105上还设有用于限制的第一升降座103下降高度的限位挡块112;第一限位挡板112能够抵住沿着导槽向下滑动的第一滚轮106。
[0062] 如图6所示,在第一升降载物台中的第一升降座能够将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提升到预定高度,然后驱动两组并排的第一辊轮进行自转带动位于第一辊轮上端面的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向前移动到钻孔工作台上;而且在第一升降座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滑落的第一护栏杆,所述第一升降载物台整体安全性能高、操纵效率高而且又能够承载住一定重量的负荷。
[0063] 如图7~9所示:所述第二升降载物台包括第二升降座123、第二支撑架124、第二支撑底座131、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和平衡座133,用以稳定支撑第二升降座123的第二支撑架124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131上,第二升降座123通过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与第二支撑底座
131连接,其中: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131上,第二活塞杆128的顶端通过第二鱼眼接头129与第二升降座123底端上设有的第二接头连接座
130铰接;用以平衡第二支撑架124以及在第二支撑架124内的第二升降座123平衡座133与第二支撑架124之间并排连接设置,具体地说:该平衡座133与第二升降座123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架124的不同一侧,使得第二升降座123在负荷机箱外壳时,能够保证第二支撑架124始终保证平衡稳固;在第二升降座123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滚落或者滑落的第二护栏杆121,在第二升降座123内并排设有两组用于驱动机箱外壳向前滚动或者滑动第二辊轮102,在第二升降座123同一侧的两个角端上分别设有与第二支撑架124滑动配合的一组第二滚轮126;这两组第二滚轮126设置在第二升降座123的同一侧边,这两组第二滚轮126分别固定在滚轮座134上,两个滚轮座134分别通过加强筋板135固定在第二升降座
123底面上;第二支撑架124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第二导轨125,每根第二导轨125内设有与对应一组第二滚轮126滑动配合的导槽;在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二升降座
123上的第二滚轮126沿着第二支撑架124上两根第二导轨125内的导槽进行上下移动,并根据所需高度的要求将第二升降座123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64] 如图7或图8所示:所述第二升降座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127,第二升降座123通过第二气缸127与第二支撑底座131连接,其中:第二气缸127底端通过缸体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撑底座131上,第二气缸127顶端向上延伸有第二活塞杆128,第二活塞杆128的顶端通过第二鱼眼接头129与第二升降座123底端上设有的第二接头连接座130铰接;在第二气缸127驱动作用下,第二升降座123沿着第二支撑架124上两根第二导轨125进行上下移动,并将第二升降座123上升或下降调整到预定的高度上。
[0065] 如图8所示:在每组第二滚轮126的底端设有用于清扫导槽内障碍物体的第二扫平塞,第二扫平塞113和第二滚轮126一起沿着第二导轨125内导槽上下往复滑行运动。在第二导轨125上还设有用于限制的第二升降座123下降高度的限位挡块112;第二限位挡板132能够抵住沿着导槽向下滑动的第二滚轮126。在第二升降载物台中的第二升降座能够将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提升到预定高度,主要用于接收在钻孔工作台上已经过钻孔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同时驱动两组并排的第二辊轮进行自转带动位于第二辊轮上端面的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向前移动;将这些已进行相关加工处理后的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传输到下一操作工位上例如机械手搬运或者输送装置传送;而且在第二升降座的两侧边沿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滑落的第二护栏杆,本专利技术方案整体安全性能高、操纵效率高而且又能够承载住一定重量的负荷。
[0066] 如图10~12所示:所述钻孔装置F包括第一转轮157、第二转轮158、用于固定住机箱外壳中心部位的定心部162、钻孔台座152、转轮左右驱动装置和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
[0067] 如图12和图21所示:所述第一转轮157包括用于连接第一钻头的第一转轮接口1572、第一转轮适配器1573和第一伸缩支杆1574,第一伸缩支杆1574通过第一转轮适配器
1573与第一转轮接口1572连接;所述第二转轮158包括用于连接第二钻头的第二转轮接口
1582、第二转轮适配器1583和第二伸缩支杆1584,第二伸缩支杆1584通过第二转轮适配器
1583与第二转轮接口1582连接,第一伸缩支杆1574、第二伸缩支杆1584在第四气缸159驱动作用下进行上下往复伸缩运动,以实现带动位于第一转轮接口1572上的第一钻头、第二转轮接口1582上的第二钻头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在第一转轮157和第二转轮158底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钻头的转轮接口,以满足根据机箱外壳上不同孔径大小通孔的设置需要,可以随时进行调整钻头的大小。
[0068] 如图12和图21所示:所述定心部162与钻孔台座152固定连接,并设置在第一转轮157与第二转轮158的正中间位置上;定心部162能够随同钻孔台座152上下往复移动,在定心部162向下移动过程中,定心部162对准并抵住机箱外壳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证机箱外壳在被钻孔或者打孔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稳定。
[0069] 如图21~22所示:所述转轮左右驱动装置包括第三气缸141、第一齿条144、中间齿轮145、第二齿条147和横向导轨150,第三气缸141通过其前端设有的第三活塞杆142与用于固定第一转轮的第一转轮支架143连接,第一转轮支架143通过支架固定座与第一齿条144固定连接,第一转轮支架143和第一齿条144分别通过第一滑块148嵌套在横向导轨150上,在第三气缸141驱动作用下,实现第一转轮支架143以及与该第一转轮支架143固定连接的第一齿条144一起沿着横向导轨150左右往复滑动;用于固定第二转轮的第二转轮支架146通过支架固定座与第二齿条147固定连接,第二转轮支架146和第二齿条147分别通过第二滑块149嵌套在横向导轨150上,第一齿条144和第二齿条147均与中间齿轮145相啮合;在第三气缸141驱动第一齿条144向左或向右滑动过程中,由于第一齿条144与中间齿轮145相啮合、第二齿条147与中间齿轮145相啮合,第一齿条144带动中间齿轮145进行自转,从而实现中间齿轮145传动第二齿条147向内或向外滑动;在第三气缸141驱动作用下,第一转轮支架143和第二转轮支架146能够同时向内或者向外滑动,从而实现设置在第一转轮支架143上的第一转轮和设置在第二转轮支架146上的第二转轮同时向内或者向外滑动;这样保证了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能够始终保持呈中心对称结构状对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进行钻孔或打孔。
[0070] 如图19~20所示:所述钻孔台座上下驱动装置包括第五气缸163、第五活塞杆164、连接板166、第三滑块153和纵向导轨154,连接板166与钻孔台座152固定连接,第五气缸163通过其顶端设有的第五活塞杆164与连接板166底端设有的连接头165连接,钻孔台座152通过其设有的第三滑块153与固定在支撑框体167上的纵向导轨154滑动配合连接,以实现在第五气缸163驱动连接板166上下往复运动的同时,钻孔台座152沿着纵向导轨154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其中:第三气缸141通过气缸固定座固定在钻孔台座152一侧;在气缸固定座与第一转轮支架143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防止第一转轮支架143在第三气缸141驱动作用下在向外滑动过程中对第三气缸141或者气缸固定座发生碰撞或者冲击的隔离板块151。所述横向导轨150与第一滑块148内设有的导槽、第二滑块149内设有的导槽嵌套配合连接;所述纵向导轨154与第三滑块153内设有的导槽嵌套配合连接。在支撑框体167靠近钻孔台座152一侧面上设有用于限制钻孔台座152上下移动空间的上限位挡块155和下限位挡块156;所述上限位挡块155、下限位挡块156分别位于钻孔台座152的上方、下方。
[0071] 如图19所示:在支撑框体167内设置有用以平衡钻孔装置14的平衡重块168。
[0072] 在定心部162向下移动时,定心部162对准并抵住机箱外壳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证机箱外壳在被钻孔或者打孔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稳定;同时第一转轮157和第二转轮158在转轮左右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能够准确地调整到所要求的位置对机箱外壳进行钻孔或者打孔,由于定心部162始终位于第一转轮157与第二转轮158的正中间位置上,这样保证了第一转轮157和第二转轮158上的钻孔在机箱外壳上所钻的孔或者所打的孔呈中心对称状,这样便于在机箱装配系统中后续工位中的拧螺丝以及其他装配环节。
[0073] 如图10~12和图13~18所示:所述旋转操作平台包括转盘171、工作台210、用于驱动转盘171进行自转的大角度旋转控制器和用于准确调整转盘171旋转角度的旋转微调控制器,在转盘171的圆周边沿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齿槽口1710,所述转盘171嵌置在工作台210中间的圆形槽孔内,在工作台210的四个角端设有并排且能够朝着同方向进行自转的四组第三辊轮172;所述大角度旋转控制器可以采用第一旋转控制器或者采用第二旋转控制器,其中:如图13~17所示,所述第一旋转控制器用于驱动转盘171进行自转,第一旋转控制器包括第一伺服电机181、第一主动转轴182、第一同步传送带和第一传动轴183,第一主动转轴182通过第一同步传送带与第一传动轴183连接,第一伺服电机181驱动第一主动转轴
182进行自转,第一传动轴183与转盘171同心连接,在第一伺服电机181驱动作用下以及第一同步传送带传动作用下,第一传动轴183、转盘171随同第一主动转轴182一起进行自转;
[0074] 如图13~17所示,所述第二旋转控制器用于驱动转盘171进行自转,第二旋转控制器包括第二伺服电机191、第二主动转轴192、第二同步传送带、蜗杆193和蜗轮,其中:蜗杆193与蜗轮啮合传动,蜗轮与第一传动轴183同心连接,且第一传动轴183与转盘171同心连接;第二主动转轴192通过第二同步传送带与蜗杆193连接,第二伺服电机191驱动第二主动转轴192进行自转;蜗杆193通过蜗轮驱动转盘171进行自转,在第二伺服电机191驱动作用下以及第二同步传送带传动作用下,蜗杆193、蜗轮和转盘171随同第二主动转轴192一起进行自转;
[0075] 如图18所示,所述旋转微调控制器包括第六气缸201、第六活塞杆202、导轮203、弹性伸缩推块204和固定板205,固定板205的上表面与工作台210的上表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第六气缸201设置在固定板205底面上,弹性伸缩推块204夹持在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导轮203内,第六气缸201通过其前端设有的第六活塞杆202与弹性伸缩推块204连接,弹性伸缩推块
204的前端头部呈锥形状;弹性伸缩推块204在第六气缸201驱动作用下进行前后往复移动的延伸方向与转盘171法线方向呈30~60°倾斜角;即弹性伸缩推块204前后移动的延伸方向与齿槽口1710呈30~60°倾斜角。在第六气缸201前后驱动作用下,沿着导轮203前后往复移动的弹性伸缩推块204朝向转盘171上的齿槽口1710,弹性伸缩推块204的前端头部推动转盘171上的齿槽口1710进行微调转盘171旋转角度,以实现对转盘171角度的准确调控。
[0076] 如图13~14所示:所述工作台210通过多个支撑柱212与底座211固定连接,该底座211用于支撑住第一传动轴183和转盘171。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91通过电机承载框架213固定在工作台210底面上。
[0077] 先通过四组第三辊轮172将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移送到预定的工作台210上,同时通过设置在工作台210中间的圆形槽孔内的转盘171带动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进行一起旋转,由于第一旋转控制器或者第二旋转控制器能够带动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进行大角度地旋转,接着又通过旋转微调控制器带动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进行细微角度地调整,使得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转动至预定角度上,这样便于在机箱装配系统中后续工位中对机箱外壳或者机箱主体的定心固定、钻孔以及其他装配环节。
[0078] 如图1和图23所示,所述机箱外壳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装置J、机械手和第二输送装置H,第一输送装置J用于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输送到钻孔装置上;机械手用于将已经过钻孔或者拧螺丝处理后的机箱外壳搬运到第二输送装置H上;第二输送装置H用于这些将已经过钻孔或者拧螺丝处理后的机箱外壳输送到目的货车架上;
[0079] 其中:第二输送装置H包括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和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B,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的运动方向与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的运动方向呈90°弯角,以及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的运动方向与物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B的运动方向呈90°弯角,且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的运动方向与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B的运动方向相反;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包括并排多根的辊筒Ⅰ311和驱动这些辊筒Ⅰ311滚动的电机Ⅰ,以及一个圆形轮盘32和驱动该圆形轮盘32旋转运动的电机Ⅱ;所述圆形轮盘32位于该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的出料端上;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一辊筒Ⅱ351A和驱动这些第一辊筒Ⅱ351A滚动的第一电机Ⅲ;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B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二辊筒Ⅱ351B和驱动这些第二辊筒Ⅱ351B滚动的第二电机Ⅲ;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的出料端朝向并衔接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的进料端和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B的进料端;该结构的设计,主要是将位于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内的机箱外壳在被输送到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的末端位置时,通过圆形轮盘施加一个侧向移动的作用力,使得机箱外壳发现适当的偏转,实现机箱外壳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平稳地过渡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或者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而且考虑到机箱外壳一般都是呈矩形结构的,这样能够保持机箱外壳的较窄一端始终位于移动前端,实现90°弯角的平稳过渡。
[0080] 其中: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一侧端面上固定有侧挡板Ⅰ34,其另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夹板37,夹板37外侧面通过并排的多根气缸导杆与对应的气缸381连接,这些气缸381能够驱动夹板37朝向侧挡板Ⅰ34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在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侧挡板Ⅱ333A,该第一侧挡板Ⅱ的作用是主要为了将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进入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向前方向上移动冲击力缓冲或者抵消掉,同时能够将刚进入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并排整齐沿该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动。
[0081] 在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A的出口端上设有第一输出导向口36A,该第一输出导向口36A是由第一内导向板362A和第一外导向板362A相对夹持形成的,且第一外导向板362A的内侧面与第一侧挡板Ⅱ333A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
35B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二侧挡板Ⅱ333B,该第二侧挡板Ⅱ的作用是主要为了将由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进入到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向前方向上移动冲击力缓冲或者抵消掉,同时能够将刚进入到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的机箱外壳并排整齐沿该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动。
[0082] 在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35B的出口端上设有第二输出导向口36B,该第二输出导向口36B,是由第二内导向板362B和第二外导向板361B相对夹持形成的,且第二外导向板362B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挡板Ⅱ333B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83] 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的进料端上设有挡板Ⅰ331;该挡板Ⅰ331通过支架Ⅰ391固定在底架Ⅰ392上。该挡板Ⅰ的作用是主要为了防止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回旋倒转时将机箱外壳带离出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以保证机箱外壳始终保持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上。气缸381通过气缸安装板382固定在底架Ⅰ392上,所述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31固定在底架Ⅰ392上。电机Ⅱ驱动圆形轮盘32进行周期性正向自转和反向自转。
[0084] 如图23所示:辊筒Ⅰ311自转线速度为V1,圆形轮盘32的外径边沿自转线速度为V3,第一辊筒Ⅱ351A和第二辊筒Ⅱ351B自转线速度均为V2,V1、V2和V3之间存在着数学关系是:0.5V1≤V2<V1,V1≤V3<2V1。该结构的设计,并结合圆形轮盘的周期性正向自转和反向自转,以实现在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Ⅰ上物流包裹周期性地分流到第一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和第二机箱外壳滑行轨道Ⅱ上。
[0085] 第一输送装置J能够完成将待加工处理的机箱外壳输送到钻孔装置上,接着由机械手将已经过钻孔处理后的机箱外壳搬运到第二输送装置H上;然后由第二输送装置H将这些将已经过钻孔处理后的机箱外壳输送到目的货车架上;而且在第二输送装置H上实现了周期性地对机箱外壳或者主体进行了分流输送的技术效果。
[008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包括以上所述一种机箱外壳钻孔机构的一种机箱装配系统。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