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横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206040.5

文献号 : CN1068941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付洪平傅建新谢李平

申请人 : 浙江丰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横机,涉及针织机械技术领域,包括针床、驱动机构和牵引机构,针床上设有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插片,插片前端的下方设有齿口片,相邻插片间设有织针,齿口片的上方设有沉降片,驱动机构驱使织针往复移动实现编织,沉降片的前端设有按压杆,沉降片活动设于插片上,牵引机构在织针退圈时驱使沉降片前移,沉降片前移到位后朝齿口片转动使按压杆压住线圈。本发明中,沉降片上按压杆的头部在牵引机构的驱动下可以越过两块针床的对称中线,按压杆的头部在沉降片转动到位后能完全伸入两个相邻的齿口片之间。因此,不论线圈以何种状态浮搭在齿口片上,按压杆的头部均能稳定、可靠的压住线圈,辅助织针顺利实现退圈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针织横机,包括针床、驱动机构和牵引机构,针床上设有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插片,插片前端的下方设有齿口片,相邻插片间设有织针,齿口片的上方设有沉降片,驱动机构驱使织针往复移动实现编织,沉降片的前端设有按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片活动设于插片上,牵引机构在织针退圈时驱使沉降片前移,沉降片前移到位后朝齿口片转动使按压杆压住线圈;所述插片上设有与沉降片匹配的容纳槽和导引面,导引面由容纳槽的底壁形成,沉降片活动设于容纳槽内且沉降片的底壁贴触于导引面,牵引机构驱使沉降片沿导引面往复移动;所述沉降片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沉降片移动方向的导引槽,插片上设有与导引槽匹配的导引柱,导引柱伸入导引槽内且贴触于导引槽的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前端竖向的一侧设有凹缺,相邻插片间固定有与凹缺对应的隔片,隔片与凹缺围合的空间形成容纳槽,凹缺的底壁形成导引面,沉降片设于凹缺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柱呈圆柱形,导引柱的轴向垂直于导引槽的长度方向,导引槽的后端呈与导引柱匹配的半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床上固定有穿过各插片且呈细长圆形的导引钢丝,导引钢丝的轴向垂直于导引槽的长度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插片间的导引钢丝形成导引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片的底部开设有连通于导引槽底部的槽口,沉降片底部在靠近槽口后侧的位置处设有连通于槽口的退让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上设有限位柱,沉降片的顶部设有向上凸出的限位凸起,限位柱设于限位凸起的前方且贴触于沉降片的顶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床上固定有穿过各插片且呈细长圆形的限位钢丝,限位钢丝的轴向垂直于导引槽的长度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插片间的限位钢丝形成限位柱。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片的后端设有向后延伸且连接于牵引机构的片踵,沉降片包括交替并排设置的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第一沉降片上的片踵和第二沉降片上的片踵错开设置。

说明书 :

一种针织横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针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织横机。

背景技术

[0002] 针织横机是一种双针板舌针纬编织织机,针床上的三角装置犹如一组平面凸轮,织针的针脚可进入凸轮的槽道内,移动三角迫使织针在针床的针槽内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能将纱线编织成编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打
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垫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
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出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并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
多织针织成的多个线圈串互相联结形成编织物。
[0003] 针织横机设置有沉降片机构,沉降片机构上的沉降片在针织横机的成圈过程中对线圈进行按压或阻挡,因而大大增加了针织横机的编织功能,丰富了编织物的花型。织针进
行退圈时,沉降片的钩部沿靠近针床对称中线的方向运行,沉降片的钩部处于闭合状态但
保留有间隙以免发生碰撞或干涉,钩部阻挡或按压织针上的线圈,当织针上移时不能一并
上移,达到线圈从针舌上脱离的退圈目的。当织针进行多次局部编织或长虚线填充物编织
时,织针上的线圈或长虚线不能受到针织横机上牵拉机构所施加的牵拉力,线圈或长虚线
浮搭在齿口片上,当沉降片钩部闭合时,不能有效、可靠地按压住织针上的线圈或长虚线,
往往是钻入线圈或长虚线中,线圈随织针一同上移,不能脱离织针的针舌,线圈不能退圈,
织针不能完成编织,编织物将出现破损。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编织比较复杂的花型组织时能稳定、可靠地阻挡或按压线圈的针织横机。
[0005]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包括针床、驱动机构和牵引机构,针床上设有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插片,插片前端的下方设有齿口片,相邻插片间设有织针,齿口片的上方设有沉降
片,驱动机构驱使织针往复移动实现编织,沉降片的前端设有按压杆,所述沉降片活动设于
插片上,牵引机构在织针退圈时驱使沉降片前移,沉降片前移到位后朝齿口片转动使按压
杆压住线圈。
[0006] 优选的,所述插片上设有与沉降片匹配的容纳槽和导引面,导引面由容纳槽的底壁形成,沉降片设于容纳槽内且沉降片的底壁贴触于导引面,牵引机构驱使沉降片沿导引
面往复移动。
[0007] 优选的,所述插片前端竖向的一侧设有凹缺,凹缺形成容纳槽,凹缺的底壁形成导引面,沉降片设于凹缺内。
[0008] 优选的,所述沉降片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沉降片移动方向的导引槽,插片上设有与导引槽匹配的导引柱,导引柱伸入导引槽内且贴触于导引槽的内壁。
[0009] 优选的,所述导引柱呈圆柱形,导引柱的轴向垂直于导引槽的长度方向,导引槽的后端呈与导引柱匹配的半圆弧形。
[0010] 优选的,所述针床上固定有穿过各插片且呈细长圆形的导引钢丝,导引钢丝的轴向垂直于导引槽的长度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插片间的导引钢丝形成导引柱。
[0011] 优选的,所述沉降片的底部开设有连通于导引槽底部的槽口,沉降片底部在靠近槽口后侧的位置处设有连通于槽口的退让缺口。
[0012] 优选的,所述插片上设有限位柱,沉降片的顶部设有向上凸出的限位凸起,限位柱设于限位凸起的前方且贴触于沉降片的顶面。
[0013] 优选的,所述针床上固定有穿过各插片且呈细长圆形的限位钢丝,限位钢丝的轴向垂直于导引槽的长度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插片间的限位钢丝形成限位柱。
[0014] 优选的,所述沉降片的后端设有向后延伸且连接于牵引机构的片踵,沉降片包括交替并排设置的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第一沉降片上的片踵和第二沉降片上的片踵错
开设置。
[001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提供的针织横机具有如下优点:
[0016] 1、本发明提供的针织横机,对现有针织横机上的沉降片进行了改进,将沉降片活动设于插片上。织针进行退圈时,牵引机构在沉降片转动压住线圈之前驱使沉降片前移,沉
降片前移到位后再转动使按压杆压住线圈。如此,沉降片前端的按压杆在压住线圈之前基
本处于齿口片的上方,不会对织针的运动造成干涉。现有针床基座上一般固定有两块按
“八”字形对称设置的针床,退圈时,沉降片上按压杆的头部在牵引机构的驱动下可以越过
两块针床的对称中线,按压杆的头部在沉降片转动到位后能完全伸入两个相邻的齿口片之
间。因此,不论线圈以何种状态浮搭在齿口片上,按压杆的头部均能稳定、可靠的压住线圈,
辅助织针顺利地实现退圈目的。尤其在编织较为复杂的花型时,本发明中沉降片上按压杆
的头部不会钻入线圈或长虚线内,避免发生织针不能及时退圈的情况,有利于提高针织横
机的编织功能。
[0017] 2、插片上设置容纳槽和导引面,沉降片设于容纳槽内,牵引机构驱使沉降片沿导引面往复移动。如此,导引面对沉降片起到支撑作用和导向作用,使沉降片在往复移动过程
中保持平稳,避免沉降片对织针的移动造成干涉。
[0018] 3、容纳槽由凹缺和隔片围合形成,有利于降低容纳槽的加工难度。另外,由于沉降片直接安装在插片上的凹缺和隔片之间,无需设置专用于装设沉降片的沉降片床,有利于
简化针织横机的整体结构,降低整机的生产成本。
[0019] 4、沉降片上设置导引槽,插片上设置导引柱,导引柱伸入导引槽内且贴触于导引槽的内壁。导引柱通过与导引槽的配合对沉降片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能进一步使沉降片
在往复移动过程中保持平稳。
[0020] 5、导引柱呈圆柱形,导引槽的后端设置成半圆弧形。织针退圈时,沉降片前移到位后,导引槽后端的内壁贴触于导引柱表面,且两者间的配合面呈弧形。沉降片朝齿口片转动
压住线圈时,导引槽后端的内壁始终贴触于导引柱表面且呈弧形,两者间的接触面积大,能
有效保证沉降片转动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针织横机整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0021] 6、导引柱由固定于针床上且呈细长圆形的导引钢丝形成,有利于简化插片的结构,降低插片的加工难度。同时,有利于保证各导引柱的同轴度,使同步运动的若干沉降片
在运动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进而有利于提高针织横机整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0022] 7、沉降片的底部开设槽口,有利于降低沉降片的安装难度,提高针织横机的装配效率。沉降片在槽口的后侧设置退让缺口,避免对沉降片的转动造成干涉,使沉降片在前移
到位时能顺利转动,同时,槽口也可避免沉降片转动时因触碰到插片产生干涉,保证沉降片
上按压杆的头部在沉降片转动到位时能完全伸入两个相邻的齿口片之间。
[0023] 8、插片上设置限位柱,沉降片的顶部设置限位凸起,限位柱位于限位凸起的前方且贴触于沉降片的顶面。沉降片的底面抵触于导引面上,限位柱抵触于沉降片的顶面,沉降
片在导引面和限位柱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竖向的限位,能有效提高沉降片来回移动时的稳定
性,进而提高沉降片按压线圈的效果。
[0024] 另外,限位柱和导引柱结合限制了沉降片转动的幅度,当沉降片转动至限位凸起触碰限位柱时,沉降片转动到位,使沉降片的转动幅度符合有效按压线圈的使用目的。
[0025] 9、限位柱由固定于针床上且呈细长圆形的限位钢丝形成,有利于简化插片的结构,降低插片的加工难度。同时,如此有利于保证各限位柱的同轴度,使各沉降片的转动幅
度一致,有利于提高沉降片按压线圈的稳定性。
[0026] 10、根据织针的排布方式布置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上的片踵错开设置,便于使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分别有效的连接于牵引机构,避免
相互之间造成干涉。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针床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针床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针床部分的侧视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沉降片的侧视图;
[003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沉降片的立体图;
[0032]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沉降片的侧视图;
[0033]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沉降片的立体图;
[0034]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插片的立体图;
[0035]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沉降片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示意图;
[0036]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沉降片前移到位待转动时的示意图;
[0037]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沉降片转动压住线圈时的示意图。
[0038] 图中,1-针床,11-插槽,2-插片,21-凹缺,22-导引面,23-导引柱,24-限位柱,25-下缺口,26-通孔,27-圆弧孔,3-齿口片,4-织针,5-第一沉降片,51-第一按压杆,511-第一
按压部,52-第一导引槽,53-第一槽口,54-第一退让缺口,55-第一限位凸起,56-第一片踵,
6-第二沉降片,61-第二按压杆,611-第二按压部,62-第二导引槽,63-第二槽口,64-第二退
让缺口,65-第二限位凸起,66-第二片踵,71-导引钢丝,72-限位钢丝,8-隔片,9-针床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
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
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0] 实施例一
[004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针织横机,包括针床1、驱动机构和牵引机构,针床顶面设有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插片2,插片前端的下方设有齿口片3,齿口片固
定于针床的前端。相邻插片之间设有织针4,驱动机构驱使织针往复移动实现编织。齿口片
的上方设有沉降片,沉降片的前端设有按压杆。沉降片活动设于插片2上且传动连接于牵引
机构,牵引机构在织针4退圈时驱使沉降片前移,沉降片前移到位后朝齿口片3转动使按压
杆压住线圈。
[0042] 沉降片前端的按压杆在压住线圈之前基本处于齿口片的上方,不会对织针的运动造成干涉。按压杆的头部在沉降片转动到位后能完全伸入两个相邻的齿口片之间。因此,不
论线圈以何种状态浮搭在齿口片上,按压杆的头部均能稳定、可靠的压住线圈,辅助织针顺
利地实现退圈目的。
[0043] 本实施例中的沉降片包括第一沉降片5和第二沉降片6,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交替并排设置。根据针床每个单位长度内织针4的数量布置相同数量的第一沉降片,然后布
置相同数量的第二沉降片,再布置相同数量的第一沉降片,如此重复。举例来说,若针床每
个单位长度内织针4的数量为八根,则并排布置八块第一沉降片5,然后并排布置八块第二
沉降片6,再并排布置八块第一沉降片,如此重复。
[0044] 如图4、图5所示,第一沉降片5的前端设有斜向下延伸的第一按压杆51,第一按压杆的头部设有呈钩状的第一按压部511。第一沉降片5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针床1表面的
第一导引槽52,第一沉降片的底部设有连通于第一导引槽底部的第一槽口53。第一沉降片5
底部在靠近第一槽口后侧的位置处设有连通于第一槽口的第一退让缺口54,避免对第一沉
降片的转动造成干涉,使第一沉降片在前移到位时能顺利转动。
[0045] 第一沉降片5的顶部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限位凸起55,第一限位凸起大致位于第一沉降片顶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位,第一沉降片后端的顶部设有向后延伸的第一片踵
56,第一片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针床1的顶面。
[0046] 如图6、图7所示,第二沉降片6的前端设有斜向下延伸的第二按压杆61,第二按压杆的头部设有呈钩状的第二按压部611。第二沉降片6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针床1表面的
第二导引槽62,第二沉降片的底部设有连通于第二导引槽底部的第二槽口63。第二沉降片6
底部在靠近第二槽口后侧的位置处设有连通于第二槽口的第二退让缺口64,避免对第二沉
降片的转动造成干涉,使第二沉降片在前移到位时能顺利转动。
[0047] 第二沉降片6的顶部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65,第二限位凸起大致位于第二沉降片顶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位,第二沉降片后端的中部或下部设有向后延伸的第二
片踵66,第二片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针床1的顶面。
[0048] 如图8所示,插片2上设有与第一沉降片5或第二沉降片6匹配的容纳槽和导引面,导引面由容纳槽的底壁形成。本实施例中,插片2前端竖向的一侧设有凹缺21,相邻插片2间
固定有与凹缺对应的隔片8,隔片朝向凹缺的侧壁和凹缺的内壁围合形成容纳槽,凹缺的底
壁形成导引面22,沉降片设于凹缺内,第一沉降片5的底壁或第二沉降片6的底壁贴触于导
引面22,牵引机构驱使沉降片沿导引面往复移动。
[0049] 容纳槽由凹缺和隔片围合形成,有利于降低容纳槽的加工难度。由于沉降片直接安装在插片上的凹缺和隔片之间,无需设置专用于装设沉降片的沉降片床,有利于简化针
织横机的整体结构。
[0050] 插片2上设有与第一导引槽52或第二导引槽62匹配的导引柱23,导引柱伸入第一导引槽或第二导引槽内,且导引柱贴触于第一导引槽的内壁或第二导引槽的内壁。
[0051] 本实施例中,导引柱23呈圆柱形,导引柱的轴向垂直于第一导引槽52或第二导引槽62的长度方向,第一导引槽和第二导引槽的后端呈与导引柱匹配的半圆弧形。
[0052] 插片2上还设有限位柱24,限位柱位于第一限位凸起55或第二限位凸起65的前方,且限位柱贴触于第一沉降片5或第二沉降片6的顶面。
[0053] 导引柱23通过与第一、二导引槽52、62的配合对第一、二沉降片5、6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能使沉降片在往复移动过程中保持平稳。第一、二沉降片5、6的底面抵触于导引面
22上,限位柱抵触于第一、二沉降片的顶面,第一、二沉降片在导引面和限位柱的共同作用
下实现竖向的限位,能有效提高沉第一、二降片来回移动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沉降片按压
线圈的效果。限位柱24和导引柱23结合限制了第一、二沉降片转动的幅度,当第一、二沉降
片转动至第一、二限位凸起触碰限位柱时,第一、二沉降片转动到位,使第一、二沉降片的转
动幅度符合有效按压线圈的使用目的。
[0054] 本实施例中,针床1上固定有穿过各插片2且呈细长圆形的导引钢丝71,导引钢丝的轴向垂直于第一、二导引槽52、62的长度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插片间的导引钢丝形成导引
柱23。针床1还固定有穿过各插片2且呈细长圆形的限位钢丝72,限位钢丝平行于导引钢丝
71且位于导引钢丝的上方,位于相邻两个插片间的限位钢丝形成限位柱24。有利于简化插
片的结构,降低插片的加工难度。同时,有利于保证各导引柱和各限位柱的同轴度,使同时
动作的第一、二沉降片的幅度一致,有利于提高沉降片按压线圈的稳定性。
[0055] 插片2前端的下部设有与齿口片3对应的下缺口25,避免对齿口片的安装造成干涉。插片前端的上部设有供导引钢丝71穿过的通孔26,插片前端的顶部设有供限位钢丝72
穿过的圆弧孔27。
[0056] 隔片8的底部设有供导引钢丝71穿过的凹孔,隔片的顶部设有供限位钢丝72穿过的另一凹孔。隔片除了与凹缺21配合形成容纳槽外,还能使相邻插片2间的间隙保持稳定,
有利于提高插片的安装稳定性。
[0057] 如图4、图6所示,第一按压杆51与第一沉降片5移动方向间的夹角α和第二按压杆61与第二沉降片6移动方向间的夹角β一致,本实施例中,45°≤α≤75°。
[0058] 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杆51的前侧和第一按压部511做减厚处理,即第一按压杆前侧的厚度和第一按压部的厚度均小于第一沉降片5其他部位的厚度。第二按压杆61的前侧
和第二按压部611也做减厚处理,即第二按压杆前侧的厚度和第二按压部的厚度均小于第
二沉降片6其他部位的厚度。如此,可以避免第一按压杆51或第二按压杆52在按压线圈时对
织针4的运动造成干涉。
[0059] 本实施例中,针床1上并排间隔设有若干插槽11,插片2固定插设于插槽11内。
[0060] 下面以第一沉降片5为例说明按压线圈的具体过程,第二沉降片6的按压动作与第一沉降片的按压动作相同。
[0061] 如图9所示,针织横机上针床基座9的顶面呈“八”字形,针床基座9上固定有两块按“八”字形对称设置的针床1。起始状态下,导引钢丝71贴触于第一导引槽52的前端,第一沉
降片5完全位于织针4的上方。
[0062] 当织针4退圈时,牵引机构通过第一片踵56驱使第一沉降片5前移。如图10所示,当第一沉降片5前移至第一导引槽52后端的内壁贴触于导引钢丝71时,第一沉降片5前移到
位。此时,第一按压杆51前端的第一按压部511越过两块针床的对称中线。
[0063] 如图11所示,当第一沉降片5前移到位后,牵引机构通过第一片踵56驱使第一沉降片以导引钢丝71的轴心为转动圆心朝齿口片3转动。当第一沉降片5转动至第一限位凸起55
触碰限位钢丝72时,第一沉降片转动到位。第一按压杆51前端的第一按压部511在第一沉降
片转动到位时压住线圈,辅助织针4顺利实现退圈的目的。
[0064] 在织针4退圈后并形成新的线圈之前,牵引机构驱动第一沉降片5先朝远离齿口片3的方向转动复位,第一沉降片转动至底壁贴触于导引面22时转动到位。随后,牵引机构带
动第一沉降片5后移,第一沉降片后移至导引钢丝71贴触于第一导引槽52前端的内壁时后
移到位,完成一个工作来回,如此往复。
[0065] 上述记载的各部件的“前端”指靠近齿口片3的一端,各部件的“后端”指远离齿口片的一端。各运动部件“前移”的方向指织针斜向上运动带动纱线成圈的运动方向,各运动
部件“后移”的方向指织针斜向下退圈时运动的方向。各部件的“前侧”指靠近齿口片的一
侧,各部件的“后侧”指远离齿口片的一侧。一部件位于另一部件的“前方”指一部件较另一
部件而言更加靠近齿口片3。
[0066]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所定
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