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循环钻井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158588.7

文献号 : CN1069307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贺志刚李怀仲徐扬

申请人 : 新疆格瑞迪斯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循环钻井方法,其步骤为:将反循环钻具伸入钻井内,利用地面空压机向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高压压缩空气通过反循环钻具的单向阀进入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后上返,在反循环钻具第一通道与反循环钻具、钻井壁的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形成气举效应;操作地面的泥浆换向阀,将泥浆泵从反循环钻具、钻井壁之间的环空持续泵入钻井液,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反循环钻具的钻头及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气举作用下持续推动返出地面,实现反循环钻井。本发明钻井方法简单,设计巧妙,其在钻遇漏失地层时,钻井液也可从反循环钻具中通过,实现反循环钻井。

权利要求 :

1.一种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反循环钻具伸入钻井内,利用地面空压机向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高压压缩气体通过反循环钻具的单向阀进入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后上返,在反循环钻具第一通道与反循环钻具、钻井壁的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形成气举效应;

(2)操作地面的泥浆换向阀,通过泥浆泵从反循环钻具、钻井壁之间的环空持续泵入钻井液,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反循环钻具的钻头及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气举作用下持续推动返出地面,实现反循环钻井;

所述步骤(1)中的反循环钻具由上向下依次由上插式反循环装置、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钻铤和钻头连接组成,所述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由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反循环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及与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多个第二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多个第三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连通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是由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内孔与反循环内筒机构的内腔、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内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孔连通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反循环钻具由上向下依次由下插式反循环装置、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钻铤和钻头连接组成,所述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由下插式反循环装置的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反循环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及与内插式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多个第二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多个第三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连通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是由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内孔与反循环内筒机构的内腔、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内孔、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内孔、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的内腔及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的内孔连通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包括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及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穿置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的内腔,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的上端均连接于所述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下端,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的下端均与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的上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上安装有多个单向阀,控制高压压缩气体由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流入第一通道,流动方向不可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循环钻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泥浆换向阀与泥浆泵之间设置有循环罐。

说明书 :

反循环钻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钻井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反循环钻井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石油、地质钻探、完井作业等领域,现有钻井模式均为正循环钻井,即钻井液从钻具内孔泵入,从钻头流出后进入井筒,携带钻屑由钻具与井壁之间的环空返回地层,经地面净化系统除砂等处理维护后再次泵入钻具内孔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
[0003] 当钻遇漏失地层时,钻井液从井底上返时从漏层进入地层,无法正常返出地层,从而造成一系列井下复杂与事故。特别是浅层或者表层钻井,由于地层埋深浅,岩层破碎、疏松,经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仍然堵漏失败,造成钻井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循环钻井方法,其钻井方法简单,设计巧妙,其在钻遇漏失地层时,钻井液也可从反循环钻具中通过,实现反循环钻井。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0006] (1)将反循环钻具伸入钻井内,利用地面空压机向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高压压缩空气通过反循环钻具的单向阀进入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后上返,在反循环钻具第一通道与反循环钻具、钻井壁的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形成气举效应;
[0007] (2)操作地面的泥浆换向阀,将泥浆泵从反循环钻具、钻井壁之间的环空持续泵入钻井液,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反循环钻具的钻头及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气举作用下持续推动返出地面,实现反循环钻井。
[0008]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中的反循环钻具由上向下依次由上插式反循环装置、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钻铤和钻头连接组成,所述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由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反循环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及与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多个第二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多个第三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连通组成。
[0009]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中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是由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内孔与反循环内筒机构的内腔、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内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孔连通组成。
[0010]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中的反循环钻具由上向下依次由下插式反循环装置、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钻铤和钻头连接组成,所述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由下插式反循环装置的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反循环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及与内插式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多个第二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多个第三导流孔、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连通组成。
[0011]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中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是由下插式反循环装置的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内孔与反循环内筒机构的内腔、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内孔、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孔连通组成。
[0012]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包括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及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穿置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的内腔,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的上端均连接于所述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下端,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的下端均与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的上端连接。
[0013]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上安装有多个单向阀,控制流体由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流入第一通道,流动方向不可逆。
[0014] 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的泥浆换向阀与泥浆泵之间设置有循环罐。
[0015]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通过利用反循环钻具的两个独立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从第二通道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使压缩空气经由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单向阀进入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后上返,同时通过泥浆换向阀,泥浆泵把钻井液从环空泵入,高压压缩气体从第一通道上返,形成气举效应,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与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钻头及第一通道,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持续推动上返,实现反循环钻井,该过程与正循环钻井过程正好相反,本发明利用第二通道在易漏地层中进行反循环钻井,使得在易漏地层中也能正常进行石油钻井,该反循环钻井方法简单,设计巧妙,其在钻遇漏失地层时,钻井液可从反循环钻具中通过,实现反循环钻井。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实施例一所用的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的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是本发明的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是本发明的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是本发明的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2] 图7是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0023] 图8是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实施例二所用的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9是本发明的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下插式反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0是本发明的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1是本发明的上插式反循环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如图1所示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本发明主要用于钻遇漏失地层时采用,该反循环钻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 (1)将上插式反循环钻具伸入钻井1内,打开空压机阀门2,利用地面空压机3向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5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高压压缩空气通过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单向阀6进入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后上返,在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与上插式反循环钻具、钻井壁的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形成气举效应;
[0030] (2)操作地面的泥浆换向阀,使泥浆换向阀的第一阀门7关闭,第二阀门8打开,将泥浆泵9从上插式反循环钻具、钻井壁之间的环空持续泵入钻井液,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钻头10、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气举作用下持续推动返出地面,循环罐11前的第三阀门12打开,第四阀门13关闭,钻井液进入循环罐进行地面净化、处理后再进入泥浆泵9,实现反循环钻井。
[0031] 结合图2所示,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上插式反循环装置14、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15、钻铤16及钻头10。结合图3所示,上插式反循环装置14由上向下依次包括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反循环内筒机构17、反循环外筒18及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
[0032] 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包括上短节本体19,上短节本体19的中心沿轴线方向设有上短节内孔20,上短节内孔20为三段式圆柱形通孔,上短节内孔20的上腔孔径大于上短节内孔20的中腔及下腔孔径,上短节内孔20的下腔孔径大于中腔孔径。结合图4所示,上短节本体19沿周向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的第一导流孔21,第一导流孔21的轴心线与上短节内孔20的轴心线平行,上短节内孔20位于多个第一导流孔21之间,上短节内孔20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一导流孔21围成的圆形形状的中心线重合。第一导流孔21的上端与上短节内孔20的上腔连通。上短节内孔20的上腔底部及上短节本体的下端分别设有环状第一导流槽22和环状第二导流槽23,第一导流槽22、第二导流槽23分别与多个第一导流孔21连通,第一导流槽22、第二导流槽23的轴心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流孔21的轴心线平行。上短节内孔20的上腔壁上设有第一内螺纹。上短节内孔20的上腔为朝开口端呈渐扩的锥体结构。上短节本体
19的外表面下端设有第一外螺纹。上短节本体19的外表面下端通过第一外螺纹与反循环外筒18的上端连接,上短节内孔20的下腔连接反循环内筒机构17,反循环内筒机构17穿置于反循环外筒18的内腔,反循环外筒18与反循环内筒机构17的下端连接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反循环内筒机构17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反循环内筒24,反循环内筒24的外表面上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密封槽25,各密封槽25内分别安装有密封圈26。反循环内筒24的上部通过密封圈26密封连接于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上短节内孔20的下腔。反循环内筒24的外表面下部设置有第二外螺纹。反循环内筒24通过第二外螺纹与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连接。反循环内筒24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扶正块27。多个扶正块27的设置用于保证反循环内筒机构
17在反循环外筒18内居中。反循环外筒18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第二内螺纹,反循环外筒18的外表面下端设置有第三外螺纹,反循环外筒18通过第二内螺纹与上短节本体19的第一外螺纹螺接固定,反循环外筒18通过第三外螺纹与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连接。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包括下短节本体28,结合图5所示,下短节本体28的中心沿轴线方向设有上部大下部小的一级阶梯形下短节内孔29,下短节本体28沿周向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的第二导流孔
30,第二导流孔30与下短节内孔29的轴心线平行,下短节内孔29位于多个第二导流孔30之间,下短节内孔29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导流孔30围成的圆形形状的中心线重合。第二导流孔30的上端与下短节内孔29的上腔连通。下短节内孔29的上腔壁设有第三内螺纹,下短节内孔29的下腔壁上部设有第四内螺纹,下短节内孔29的上腔、下短节内孔29的下腔上部形状均为朝开口端为渐扩的锥体结构。下短节内孔29的上腔底部及下短节本体28的下端分别设有环状第三导流槽31和环状第四导流槽32,第三导流槽31、第四导流槽32分别与多个第二导流孔30连通,第三导流槽31、第四导流槽32的轴心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流孔30的轴心线平行。下短节本体28的外表面下端设有第四外螺纹。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通过第三内螺纹与反循环内筒机构17的外表面下部的第二外螺纹螺接固定,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通过第四内螺纹与反循环外筒外表面下端的第三外螺纹螺接固定。上短节内孔20、反循环内筒
24的内腔及下短节内孔29上、下相通,多个第一导流孔21的下端与反循环内筒机构17的外壁和反循环外筒18内壁之间的环空相通,该环空又与其下端的多个第二导流孔30相通。
[0033] 结合图6所示,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15由上向下依次包括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及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包括第二上短节本体35,第二上短节本体35的中心沿轴线方向设有第二上短节内孔36,第二上短节内孔36为三段式圆柱形通孔,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上腔孔径大于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中腔孔径及下腔孔径,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下腔孔径大于中腔孔径,第二上短节本体35沿周向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的第三导流孔37,第三导流孔37的轴心线与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轴心线平行,第二上短节内孔36位于多个第三导流孔37之间,且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轴心线与多个第三导流孔37围成的圆形形状的轴心线重合。第三导流孔37的上端与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上腔连通。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上腔底部及第二上短节本体35的下端分别设有环状第五导流槽38和环状第六导流槽39,第五导流槽38、第六导流槽39分别与多个第三导流孔37连通,第五导流槽38、第六导流槽39的轴心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导流孔37的轴心线平行。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上腔壁上设有第五内螺纹,第二上短节本体35的外表面下端设有第五外螺纹,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通过第五内螺纹与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第四外螺纹螺接固定。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通过第五外螺纹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上端连接。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穿置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内腔,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外表面上部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槽41,各第二密封槽41内分别安装有第二密封圈42。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外表面下部设置有第六外螺纹,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上端插接于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内腔下部,多个第二密封圈41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与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密封连接。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外表面下部安装有多个单向阀6。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扶正块43,多个第二扶正块43的设置用于保证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在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内居中。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第六内螺纹,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外表面下端设置有第七外螺纹,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通过第六内螺纹与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第五外螺纹螺接固定。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包括控制短节本体44,控制短节本体44的中心沿轴线方向设有上部大下部小的一级阶梯形控制短节内孔45,控制短节内孔
45的上腔壁设有第七内螺纹,控制短节内孔45的下腔壁上部设有第八内螺纹。控制短节本体44的外表面下端设有第八外螺纹。控制短节本体44通过第七内螺纹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第七外螺纹螺接固定,控制短节本体44通过第八内螺纹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上的第六外螺纹螺接固定,控制短节本体44通过第八外螺纹与钻铤16连接。
[0034] 该上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是由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上短节内孔20、反循环内筒机构17的内腔、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下短节内孔29、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第二上短节内孔36、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的内腔及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的控制短节内孔45连通组成。第二通道5是由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21、反循环内筒机构17与反循环外筒18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及与旋扣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多个第二导流孔30、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多个第三导流孔37、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连通组成。
[0035] 如图7所示本发明反循环钻井方法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本发明主要用于钻遇漏失地层时采用,该反循环钻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6] (1)将下插式反循环钻具伸入钻井1内,打开空压机阀门2,利用地面空压机3向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二通道5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高压压缩空气通过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单向阀6进入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后上返,在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与下插式反循环钻具、钻井壁的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形成气举效应;
[0037] (2)操作地面的泥浆换向阀,使泥浆换向阀的第一阀门7关闭,第二阀门8打开,将泥浆泵9从下插式反循环钻具、钻井壁之间的环空持续泵入钻井液,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钻头10、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气举作用下持续推动返出地面,循环罐11前的第三阀门12打开,第四阀门13关闭,钻井液进入循环罐进行地面净化、处理后再进入泥浆泵9,实现反循环钻井。
[0038] 结合图8所示,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下插式反循环装置46、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15、钻铤16及钻头10。结合图9所示,下插式反循环装置46由上向下依次包括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反循环内筒机构17’、反循环外筒18’及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
[0039] 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包括上短节本体47,上短节本体47的中心设有上部大下部小的一级阶梯形上短节内孔48,结合图10所示,上短节本体47沿周向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的第一导流孔49,第一导流孔49与上短节本体47的轴心线平行,上短节内孔48位于多个第一导流孔49之间,并且上短节内孔48的轴心线与多个第一导流孔49围成的圆形形状的中心线重合。第一导流孔49的上端与上短节内孔48的上腔连通。上短节内孔48的上腔底部及上短节本体47的下端分别设有环状第一导流槽50和环状第二导流槽51,第一导流槽50、第二导流槽51分别与多个第一导流孔49连通,第一导流槽50、第二导流槽51的轴心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流孔49的轴心线平行。上短节内孔48的上腔壁设有第一内螺纹,上短节内孔48的下腔壁下部设有第二内螺纹,上短节本体47的外表面下端设有第一外螺纹。上短节本体47的外表面下端通过第一外螺纹与反循环外筒18’的上端连接,上短节内孔48的下腔通过第二内螺纹与反循环内筒机构17’连接,反循环内筒机构17’穿置于反循环外筒18’的内腔,反循环外筒18’与反循环内筒机构17’的下端连接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的上端。该反循环内筒机构17’、反循环外筒18’的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反循环内筒机构17、反循环外筒18旋转180后的结构,此处不再对其详细结构赘述。
[0040] 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包括下短节本体52,下短节本体52的中心沿轴线方向设有由下向上呈渐扩的两级阶梯形下短节内孔53,结合图11所示,下短节本体52沿周向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的第二导流孔54,第二导流孔54的轴心线与下短节内孔53的轴心线平行,下短节内孔53位于多个第二导流孔54之间,并且下短节内孔53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导流孔54围成的圆形形状的轴心线重合。第二导流孔54的上端与下短节内孔53的上腔连通。下短节内孔53的中腔上端及下短节本体52的下端分别设有环状第三导流槽55和环状第四导流槽56,第三导流槽55、第四导流槽56分别与多个第二导流孔54连通,第三导流槽55、第四导流槽56的轴心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流孔54的轴心线平行。下短节内孔53的上腔壁上设有第四内螺纹,下短节内孔53通过第四内螺纹与反循环外筒18’的第三外螺纹螺接,下短节本体
52的外表面下端设有第四外螺纹。
[0041] 参见图6所示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15的结构与本实施例的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结构上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端与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下端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上端插接于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第二上短节内孔36的内腔下部,控制短节本体44的上端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的下端通过螺纹螺接固定,控制短节本体44的上端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40的下端通过螺纹螺接固定,控制短节本体44通过螺纹连接钻铤16。
[0042] 该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是由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的上短节内孔48、反循环内筒机构17’的内腔、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的下短节内孔53、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第二上短节内孔36、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的内腔及反循环单向控制短节的控制短节内孔45连通组成。第二通道5是由旋扣式反循环上短节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49、反循环内筒机构17’与反循环外筒18’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及与内插式反循环下短节的多个第二导流孔54、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内插式反循环上短节的多个第三导流孔37、反循环单向控制内筒机构33与反循环单向控制外筒34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连通组成。
[0043] 本发明上述两个实施例分别通过利用上插式反循环钻具或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两个独立通道:第一通道4和第二通道5,通过从第二通道5持续泵入高压压缩气体,使压缩空气经由反循环单向控制装置的单向阀6进入上插式反循环钻具或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后上返,同时通过泥浆换向阀,泥浆泵9把钻井液从环空泵入,高压压缩气体从第一通道4上返,形成气举效应,上插式反循环钻具或下插式反循环钻具的第一通道4与环空之间形成负压差,钻井液从环空到达井底、携带钻屑进入钻头10及第一通道4,在高压压缩气体的持续推动上返,实现反循环钻井,该过程与正循环钻井过程正好相反,本发明利用第二通道6在易漏地层中进行反循环钻井,使得在易漏地层中也能正常进行石油钻井,该反循环钻井方法简单,设计巧妙,其在钻遇漏失地层时,钻井液可从上插式反循环钻具或下插式反循环钻具中通过,实现反循环钻井。
[004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