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和采煤机摇臂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306119.5

文献号 : CN10695873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章立强王振乾董超钱立全胡滔刘耀海胡璟宋振周常飞郭岱乐南更刘凯刘天宝

申请人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和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设有高、低速端润滑泵,高速端润滑泵出油孔通过高低向油道与低速端润滑泵油池、内侧润滑点及传动系统中近低速端的若干轴组的润滑点相通,低速端润滑泵出油孔通过低高向油道与高速端润滑泵油池、内侧润滑点及余下各轴组的润滑点相通,高、低速端润滑泵其各自泵轴上的齿轮分别与高、低速端轴组齿轮啮合。所述采煤机摇臂采用所述双向互润滑系统,高速端润滑泵出油孔与第五、六、七、八轴组的润滑点相通,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与第一、二、三、四轴组的润滑点相通。本发明能解决采煤机长摇臂大范围摆动角度后长时间停留出现的高位润滑泵及各轴组轴承润滑难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所述高速端润滑泵通过高低向油道将油液送至摇臂的传动系统中靠近低速端的若干个轴组各自的润滑点和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以及喷射到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所述低速端润滑泵通过低高向油道将油液送至所述传动系统中余下的靠近高速端的若干个轴组各自的润滑点和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以及喷射到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各自泵轴上固定安装的齿轮分别与所述传动系统的高速端轴组齿轮和低速端轴组齿轮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为如下任意一种结构型式:结构型式(1)所述高低向油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摇臂的壳体中的高低向主油道和高低向分支油道,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一一对应相连通的出口,其中通往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有喷嘴,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经由所述喷嘴的阻尼孔与相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相通,通往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出口经高速端卸载孔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油池相通,所述高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垂直指向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所述高速端卸载孔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所有喷嘴的阻尼孔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也小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所述低高向油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低高向主油道和低高向分支油道,所述低高向主油道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低速端向高速端延伸,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一一对应相连通的出口,其中通往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有喷嘴,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经由所述喷嘴的阻尼孔与相应的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相通,通往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出口经低速端卸载孔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油池相通,所述低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垂直指向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所述低速端卸载孔与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所有喷嘴的阻尼孔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也小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结构型式(2):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上各处流通截面积均匀一致或仅存在渐变式过渡,所述高低向油道通向各润滑点和泵轴的各支路流通截面积最小值之和小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所述低高向油道通向各润滑点和泵轴的各支路流通截面积最小值之和小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包括双孔阻尼喷嘴和单孔阻尼喷嘴,对于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对应一个润滑点的情况,相应的所述喷嘴采用单孔阻尼喷嘴,对于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对应两个润滑点的情况,相应的所述喷嘴采用双孔阻尼喷嘴,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两个阻尼孔分别相互独立地连通其所在的主油道和相应分支油道上通往两个润滑点的不同油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的所述出口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的所述出口是自其所在主油道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孔状结构;

所述单孔阻尼喷嘴的基体下部为圆柱体段,其阻尼孔有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上端开口于所述基体上部顶面以外的区域,下端开口于所述圆柱体段的底面,所述单孔阻尼喷嘴的安装方式为:其所在出口的孔状结构的上部设置成沉孔,所述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沉孔中,所述基体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贴合并抵靠在相应主油道的顶面和所述沉孔的底面上;

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基体设有上圆柱体段和下圆柱体段,上、下圆柱体段之间为周向环槽,其阻尼孔有两个,且相互独立,两个所述阻尼孔的上端均开口于所述基体上部顶面以外的区域,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下端开口于所述下圆柱体段的底面,另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下端开口于所述周向环槽的槽内表面,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安装方式为:其所在出口的孔状结构的下端与一横向油孔相通,所述横向油孔与位于其下方的两个竖向油孔相通,其中一个所述竖向油孔的上口与所述开口正对,该竖向油孔的上部设置成沉孔,所述上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出口的孔状结构中,所述下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沉孔中,所述周向环槽与所述横向油孔相通,所述基体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贴合并抵靠在相应主油道的顶面和所述沉孔的底面上。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中的各轴组还进一步采用如下结构:

(1)所述传动系统中两端支撑结构轴组的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端盖,所述端盖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所述端盖的外侧面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端盖的内侧面设有轴向外凸的环形凸缘,所述凸缘的径向内、外圆周面上分别设有径向内环槽和径向外环槽,所述凸缘的上部设有若干将所述径向外环槽和径向内环槽相贯通的通孔,所述径向外环槽与相应轴组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的末端相接相通,所述端盖的内侧面朝向相应轴组的相应端支撑轴承的外端面;

(2)所述传动系统中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的中心轴上设有中心盲孔,所述中心轴的中部和近根部各设有与所述中心盲孔相通的径向油孔,近根部上还设有径向外环槽,所述径向外环槽与相应轴组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的末端相接相通,近根部的所述径向油孔的对外开口开设在所述径向外环槽内,中部的所述径向油孔的对外开口开设在该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的中间两组支撑轴承在所述中心轴上的安装位置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上的所述通孔由上至下指向相应端盖的内侧面,或者,所述通孔沿径向延伸,或者,所述通孔的下口与相应端盖的内侧面相贴合。

7.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辅助冷却系统,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包括以下结构型式:

结构型式(a):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对于结构型式(2)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

结构型式(b):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设有至少两条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的水道,两条所述水道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水道上间隔设有若干水喷嘴,所述水道的一端与水孔相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水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开口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1)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和/或结构型式(b),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2)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辅助冷却系统,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包括以下结构型式:

结构型式(a):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对于结构型式(2)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

结构型式(b):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设有至少两条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的水道,两条所述水道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水道上间隔设有若干水喷嘴,所述水道的一端与水孔相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水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开口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1)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和/或结构型式(b),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2)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辅助冷却系统,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包括以下结构型式:

结构型式(a):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对于结构型式(2)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

结构型式(b):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设有至少两条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的水道,两条所述水道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水道上间隔设有若干水喷嘴,所述水道的一端与水孔相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水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开口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1)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和/或结构型式(b),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2)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

10.一种采煤机摇臂,其特征在于:其润滑系统采用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种所述双向互润滑系统,所述传动系统设有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第四轴组、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所述第一轴组由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轴组为高速端轴组,所述第八轴组为低速端轴组,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所述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和第四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

11.一种采煤机摇臂,其特征在于:其润滑系统采用权利要求3或4所述双向互润滑系统,所述传动系统设有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第四轴组、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所述第一轴组由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轴组为高速端轴组,所述第八轴组为低速端轴组,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所述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和第四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分别靠近所述摇臂的煤壁侧和采空侧,所述第二轴组、第四轴组和第七轴组为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所述第一轴组、第三轴组、第五轴组、第六轴组和第八轴组为两端支撑结构轴组,高低向主油道上通往所述第七轴组和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内侧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单孔阻尼喷嘴,通往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和第八轴组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双孔阻尼喷嘴,低高向主油道上通往第二轴组、第四轴组和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单孔阻尼喷嘴,通往第一轴组和第三轴组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双孔阻尼喷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采煤机摇臂,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支撑,内端轴承为相应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外端轴承为相应润滑泵的外侧润滑点,所述泵轴为螺旋轴,靠近外端轴承的部分泵轴被包围在壳体上设置的圆柱筒状腔室内,靠近内端轴承的部分泵轴暴露于油池中,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孔设置于壳体中,所述出油孔的上端与相应的主油道相通,下端与所述圆柱筒状腔室相通且靠近所述外端轴承。

说明书 :

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和采煤机摇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煤机摇臂润滑系统,特别是无论采煤机摇臂处于上摆还是下摆状态,摇臂的高端和低端之间均能够相互提供润滑的系统,属于采煤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为满足开采需要,采煤机适应宽范围煤层开采的能力要求正逐步提高,采煤机摇臂设计的摆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但是带来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现有的扁薄型长臂架摇臂在大角度摆动上扬后,出现高点末端传动系统轴承的润滑问题,尤其是现代化大长度工作面的较长时间开采时摇臂更得不到良好的润滑而故障频繁,有的大倾角厚煤层开采更是带来摇臂的润滑问题。
[0003] 虽然业内针对摇臂的润滑问题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有的在高速低端安装润滑泵对上摆摇臂的高端实现润滑,但该设置不能满足摇臂下摆状态时的润滑;有的在大倾角工作面的下端安装润滑泵但宽范围开采时也不能满足摇臂的润滑需要;有的在摇臂两端都安装润滑泵,但处于高端的润滑泵容易长时间缺油,因此寿命很低,从而严重影响摇臂的整体可靠性。在于宽范围煤层开采工况环境下,上述大量的技术措施均不能很好地解决采煤机摇臂的润滑问题,难以适应采煤机现代化开采的发展。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和采煤机摇臂,可解决采煤机长摇臂大范围摆动角度后长时间停留出现的高端位置润滑泵及各轴组轴承的润滑难题,提高采煤机摇臂的工作可靠性和对宽范围煤层开采的适应性。
[0005]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有:
[0006] 一种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设有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所述高速端润滑泵通过高低向油道将油液送至摇臂的传动系统中靠近低速端的若干个轴组各自的润滑点和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以及喷射到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所述低速端润滑泵通过低高向油道将油液送至所述传动系统中余下的靠近高速端的若干个轴组各自的润滑点和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以及喷射到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各自泵轴上固定安装的齿轮分别与所述传动系统的高速端轴组齿轮和低速端轴组齿轮啮合。
[0007] 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结构型式:结构型式(1)所述高低向油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摇臂的壳体中的高低向主油道和高低向分支油道,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优选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一一对应相连通的出口,其中通往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有喷嘴,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经由所述喷嘴的阻尼孔与相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相通,通往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出口经高速端卸载孔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油池相通,所述高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垂直指向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所述高速端卸载孔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所有喷嘴的阻尼孔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也小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0008] 所述低高向油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低高向主油道和低高向分支油道,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优选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低速端向高速端延伸,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一一对应相连通的出口,其中通往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有喷嘴,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经由所述喷嘴的阻尼孔与相应的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相通,通往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出口经低速端卸载孔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油池相通,所述低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垂直指向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所述低速端卸载孔与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所有喷嘴的阻尼孔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也小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0009] 结构型式(2)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上各处流通截面积均匀一致或仅存在渐变式过渡,所述高低向油道通向各润滑点和泵轴的各支路流通截面积最小值之和小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所述低高向油道通向各润滑点和泵轴的各支路流通截面积最小值之和小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0010] 所述喷嘴包括双孔阻尼喷嘴和单孔阻尼喷嘴,对于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对应一个润滑点的情况,相应的所述喷嘴采用单孔阻尼喷嘴,对于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对应两个润滑点的情况,相应的所述喷嘴采用双孔阻尼喷嘴,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两个阻尼孔分别相互独立地连通其所在的主油道和相应分支油道上通往两个润滑点的不同油路。
[0011] 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的所述出口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的所述出口优选为自其所在主油道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孔状结构;
[0012] 所述单孔阻尼喷嘴的基体下部为圆柱体段,其阻尼孔有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上端开口于所述基体上部顶面以外的区域,下端开口于所述圆柱体段的底面,所述单孔阻尼喷嘴所在出口的孔状结构的上部设置成沉孔,所述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沉孔中,所述基体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贴合并抵靠在相应主油道的顶面和所述沉孔的底面上;
[0013] 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基体设有上圆柱体段和下圆柱体段,上、下圆柱体段之间为周向环槽,其阻尼孔有两个,且相互独立,两个所述阻尼孔的上端均开口于所述基体上部顶面以外的区域,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下端开口于所述下圆柱体段的底面,另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下端开口于所述周向环槽的槽内表面,所述双孔阻尼喷嘴所在出口的孔状结构的下端与一横向油孔相通,所述横向油孔与位于其下方的两个竖向油孔相通,其中一个所述竖向油孔的上口与所述开口正对,该竖向油孔的上部设置成沉孔,所述上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出口的孔状结构中,所述下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沉孔中,所述周向环槽与所述横向油孔相通,所述基体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贴合并抵靠在相应主油道的顶面和所述沉孔的底面上。
[0014] 所述传动系统中的各轴组还可以进一步采用如下结构:
[0015] (1)所述传动系统中两端支撑结构轴组的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端盖,所述端盖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所述端盖的外侧面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端盖的内侧面设有轴向外凸的环形凸缘,所述凸缘的径向内、外圆周面上分别设有径向内环槽和径向外环槽,所述凸缘的上部设有若干将所述径向外环槽和径向内环槽相贯通的通孔,所述径向外环槽与相应轴组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的末端相接相通,所述端盖的内侧面朝向相应轴组的相应端支撑轴承的外端面;
[0016] (2)所述传动系统中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的中心轴上设有中心盲孔,所述中心轴的中部和近根部各设有与所述中心盲孔相通的径向油孔,近根部上还设有径向外环槽,所述径向外环槽与相应轴组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的末端相接相通,近根部的所述径向油孔的对外开口开设在所述径向外环槽内,中部的所述径向油孔的对外开口开设在该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的中间两组支撑轴承在所述中心轴上的安装位置之间。
[0017] 所述凸缘上的所述通孔可以由上至下指向相应端盖的内侧面,或者,所述通孔沿径向延伸,或者,所述通孔的下口与相应端盖的内侧面相贴合。
[0018] 所述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还优选设有辅助冷却系统,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型式:
[0019] 结构型式(a):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对于结构型式(2)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
[0020] 结构型式(b):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至少两条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的水道,两条所述水道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水道上间隔设有若干水喷嘴,所述水道的一端与水孔相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水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开口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0021] 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1)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和/或结构型式(b),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2)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采用结构型式(a)。
[0022] 一种采煤机摇臂,其润滑系统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所述双向互润滑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可以设有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第四轴组、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所述第一轴组由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轴组为高速端轴组,所述第八轴组为低速端轴组,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所述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和第四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
[0023] 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优选为分别靠近所述摇臂的煤壁侧和采空侧,所述第二轴组、第四轴组和第七轴组为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所述第一轴组、第三轴组、第五轴组、第六轴组和第八轴组为两端支撑结构轴组,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通往所述第七轴组和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内侧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单孔阻尼喷嘴,通往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和第八轴组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双孔阻尼喷嘴,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通往第二轴组、第四轴组和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单孔阻尼喷嘴,通往第一轴组和第三轴组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双孔阻尼喷嘴。
[0024] 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支撑,内端轴承为相应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外端轴承为相应润滑泵的外侧润滑点,所述泵轴为螺旋轴,靠近外端轴承的部分泵轴被包围在所述壳体上设置的圆柱筒状腔室内,靠近内端轴承的部分泵轴暴露于所述油池中,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孔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出油孔的上端与相应的主油道相通,下端与所述圆柱筒状腔室相通且靠近所述外端轴承。
[00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6] 本发明的双向互润滑系统实现了无论摇臂两端的哪一端处于高位或低位,摇臂两端润滑泵都能够进行相互润滑,同时还保证了摇臂传动系统两端各轴组轴承的润滑,极大地提高了采煤机摇臂对宽范围煤层开采的适应性。
[0027] 由于设置了辅助冷却系统,实现对高低向油道与低高向油道内部的油液的强化水冷,显著降低了摇臂的发热,提高了摇臂的可靠性。
[0028] 通过在轴组的端盖上设置特定的径向外环槽、径向内环槽和通孔等结构,不仅是对油液进入润滑点的有效导流,还充分利用端盖与油液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散热,特别对于外露端盖,通过设置所述通孔的位置和方向,充分利用了风冷,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摇臂的散热能力。本发明采用一套结构,获得了双向互润滑和辅助冷却的双重功能系统。
[0029] 通过在轴组的端盖、中心轴上设置一次沉积槽和二次沉积槽结构,促进了油液中杂质的沉积,使润滑用油液更清洁,不仅提高润滑效果,更进一步提高了摇臂的工作可靠性。
[0030] 本发明解决了采煤机长摇臂大范围摆动角度后长时间停留出现的高位润滑泵及各轴组轴承的润滑难题,同时还提高了摆臂的散热能力,显著提高了采煤机摇臂的可靠性和对宽范围煤层开采的适应性,尤其是应用在大倾角厚煤层的中矮机身采煤机上更具有显著效果。

附图说明

[0031] 图1a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一个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
[0033] 图2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润滑泵与传动系统剖视图;
[0034] 图3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的主油道的示意图(隐去水道);
[0035] 图4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的水道的示意图(隐去主油道);
[0036] 图5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的高速端润滑泵A-A剖视图;
[0037] 图6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的低速端润滑泵B-B剖视图;
[0038] 图7a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五轴组的煤壁侧润滑油路示意图;
[0039] 图7b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五轴组的C-C剖视图;
[0040] 图7c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五轴组的采空侧润滑油路示意图;
[0041] 图8a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七轴组的D-D剖视图;
[0042] 图8b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七轴组的中心轴润滑油路示意图;
[0043] 图9a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三轴组的煤壁侧润滑油路示意图;
[0044] 图9b是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三轴组的E-E剖视图;
[0045] 图9c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三轴组的采空侧润滑油路示意图;
[0046] 图10a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四轴组的F-F剖视图;
[0047] 图10b为本发明的采煤机摇臂的第四轴组的中心轴润滑油路示意图;
[0048] 图11为本发明的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49] 图12为本发明的所述单孔阻尼喷嘴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50] 附图标记:
[0051] Z1.第一轴组;Z2.第二轴组;Z3.第三轴组;Z4.第四轴组;Z5.第五轴组;Z6.第六轴组;Z7.第七轴组;Z8.第八轴组;
[0052] 1.高速端润滑泵;11.高速端润滑泵外端轴承;12.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13.高速端润滑泵内端轴承;14.高速端润滑泵齿轮;15.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
[0053] 2.高低向主油道;21.高低向垂直油孔;22.高低向油槽;23.高低向横向油孔;24.高低向横向油孔筋板;
[0054] 3.双孔阻尼喷嘴;31.第五轴组用双孔阻尼喷嘴;32.第六轴组用双孔阻尼喷嘴;33.第八轴组用双孔阻尼喷嘴;34.第三轴组用双孔阻尼喷嘴;35,第一轴组用双孔阻尼喷嘴;3111.长斜孔;3112.长中心孔;3113.侧孔;3114.环槽;3115.顶面;3116.长上圆柱体段;
3117.长下圆柱体段;
[0055] 4.单孔阻尼喷嘴;41.第七轴组用单孔阻尼喷嘴;42.低速端润滑泵用单孔阻尼喷嘴;43.第四轴组用单孔阻尼喷嘴;44.第二轴组用单孔阻尼喷嘴;45.高速端润滑泵用单孔阻尼喷嘴;4111.斜孔;4112.中心孔;4113.顶面;4114.圆柱体段;
[0056] 5.高速端(润滑泵)卸载孔;
[0057] 6.低速端润滑泵;61.低速端润滑泵外端轴承;62.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63.低速端润滑泵内端轴承;64.低速端润滑泵齿轮;65.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
[0058] 7.低高向主油道;71.低高向垂直油孔;72.低高向油槽;73.低高向横向油孔;74.低高向横向油孔筋板;
[0059] 8.低速端(润滑泵)卸载孔;
[0060] 9.辅助冷却结构;911.水孔;912.煤壁侧水道;913.采空侧水道;914.水喷嘴;921.煤壁侧端盖;9211.煤壁侧端盖一次沉积槽;9212.煤壁侧端盖二次沉积槽;9213.煤壁侧端盖入油孔;9214.煤壁侧端盖内侧面;922.采空侧端盖;9221.采空侧端盖一次沉积槽;9222.采空侧端盖二次沉积槽;9223.采空侧端盖入油孔;9224.采空侧端盖内侧面;93.传动系统;
[0061] ZXZ1.中心轴采空侧二次沉积槽;ZXZ2.中心轴采空侧一次沉积槽;ZXZ3.中心轴采空侧上端入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如图1-12所示,设有高速端润滑泵1和低速端润滑泵6,所述高速端润滑泵通过高低向油道将油液送至摇臂的传动系统93中靠近低速端的若干个轴组各自的润滑点和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靠近所述摆臂的壳体的边缘为外侧,靠近所述壳体的心部为内侧),以及喷射到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所述低速端润滑泵通过低高向油道将油液送至所述传动系统中余下的靠近高速端的若干个轴组各自的润滑点和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以及喷射到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各自的泵轴12和62上固定安装的齿轮14和64分别与所述传动系统的高速端轴组齿轮和低速端轴组齿轮啮合。所述传动系统启动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在高速端轴组和低速端轴组的带动下同时获得动力开始运转。高速端润滑泵除了为靠近低速端的若干轴组提供润滑外,还为低速端润滑泵供油以及为其内侧润滑点提供润滑,同时,低速端润滑泵除了为靠近高速端的若干轴组提供润滑外,还为高速端润滑泵供油以及为其内侧润滑点提供润滑。油液或油雾喷射到相应泵轴上,可以使泵轴所在的润滑泵一直有进油,泵轴旋转一方面将油液带入相应润滑泵的外侧润滑点,只要泵轴保持旋转,外侧润滑点就能实时处于良好的润滑状态,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相应润滑泵持续地向外输出油液。
[0063] 本发明实现了摇臂两端润滑泵的相互润滑,避免了处于高位的润滑泵长期缺油现象,同时还保证了传动系统中各轴组轴承的润滑,提高了采煤机摇臂对宽范围煤层开采的适应性。这里所谓的高速端和低速端分别是指所述传动系统依动力传递方向的首端和末端,用于区分所述润滑泵是所述摆臂上哪一端的润滑泵。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既可以是外接管路,也可以是所述摇臂的壳体中开设的孔道,或者二者的结合。
[0064] 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可以采用如下任意一种结构型式:
[0065] 结构型式(1):所述高低向油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摇臂的壳体中的高低向主油道2和高低向分支油道。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优选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图1a所示的上部,下同)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一一对应相连通的出口,其中通往润滑点的出口处优选设置有喷嘴,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经由所述喷嘴的阻尼孔与相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相通,使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对相应各润滑点的出油形成高压,通往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出口经高速端卸载孔5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油池相通。所述高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垂直指向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所述高速端卸载孔的流通截面积应足够小,使得该处能形成高压油喷向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使得高速端润滑泵可以不受摆臂各摆动位置的影响而正常工作。所述高速端卸载孔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所有喷嘴的阻尼孔流通截面积之和优选小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也小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高压即使是在由低位向高位喷油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给油效果。
[0066] 同理,所述低高向油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低高向主油道7和低高向分支油道。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优选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低速端向高速端延伸。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一一对应相连通的出口,其中通往润滑点的出口处优选设置有喷嘴,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经由所述喷嘴的阻尼孔与相应的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相通,通往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出口经低速端卸载孔8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油池相通。所述低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垂直指向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所述低速端卸载孔与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所有喷嘴的阻尼孔流通截面积之和优选小于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也小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所述高速端卸载孔和低速端卸载孔的出口优选为竖直方向设置,当所述摆臂处于图1所示方位时,即使所述高速端卸载孔或低速端卸载孔的出口压力较小或甚至没有压力,油液也能自然落到所述低速端润滑泵或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上。
[0067] 采用上述技术措施,无论摆臂哪一端在高位或低位均能保证其各润滑点得到较好的润滑。当然,所述高速端卸载孔、低速端卸载孔以及各所述喷嘴的阻尼孔的流通截面积也应不低于一定值,以将它们各自的出口油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可以将所述高速端卸载孔和低速端卸载孔的出口油压控制在0.5-1.5Mpa,将所有喷嘴的出口油压控制在1-2Mpa。
[0068] 结构型式(2):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上各处流通截面积均匀一致或仅存在渐变式过渡,所述高低向油道通向各润滑点和泵轴的各支路流通截面积最小值之和小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所述低高向油道通向各润滑点和泵轴的各支路流通截面积最小值之和小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的流通截面积。
[0069] 一个所述轴组的所有润滑点通常对应用到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一个低高向分支油道。所述低速端润滑泵(或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用到单独一个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
[0070] 对于上述结构型式(1),所述喷嘴包括双孔阻尼喷嘴3和单孔阻尼喷嘴4,对于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对应一个润滑点的情况,相应的所述喷嘴采用单孔阻尼喷嘴。对于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对应两个润滑点的情况,相应的所述喷嘴可以采用单孔阻尼喷嘴,该喷嘴的阻尼孔用于连通其所在的主油道和相应分支油道上通往两个润滑点的油路的公共部分。图7b和图9b所示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双孔阻尼喷嘴,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两个阻尼孔分别相互独立地连通其所在的主油道和相应分支油道上通往两个润滑点的不同油路。
[0071] 图7b所示轴组的两端轴承的润滑对应用到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该高低向分支油道包括一条高低向横向油孔23和两条高低向垂直油孔21。其中,所述高低向横向油孔可以设在所述壳体上朝向轴组向下凸出的高低向横向油孔筋板24中,采用该筋板结构,既可以保证高低向横向油孔的强度,又不需要大面积增加壳体上部的厚度。
[0072] 图9b所示轴组的两端轴承的润滑对应用到一个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该低高向分支油道包括一条低高向横向油孔73和两条低高向垂直油孔71。其中,所述低高向横向油孔可以设在所述壳体上朝向相应轴组向下凸出的低高向横向油孔筋板74中。
[0073] 图8a所示轴组的中间轴承的润滑对应用到一个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该高低向分支油道包括一条高低向横向油孔23和一条高低向垂直油孔21。图10a所示轴组的中间轴承的润滑对应用到一个所述低高向分支油道,该低高向分支油道包括一条低高向垂直油孔71。
[0074] 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的所述出口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的所述出口可以是自其所在主油道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孔状结构。
[0075] 如图8a、10a、12所示,所述单孔阻尼喷嘴的基体下部为圆柱体段4114,其阻尼孔有一个,可以由斜孔4111和中心孔4112组成,所述阻尼孔的上端开口于所述基体上部顶面以外的区域,下端开口于所述圆柱体段的底面,所述单孔阻尼喷嘴的安装方式为:其所在出口的孔状结构的上部设置成沉孔,所述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沉孔中,所述基体的顶面4113和底面分别贴合并抵靠在相应主油道的顶面和所述沉孔的底面上;
[0076] 如图7b、9b、11所示,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基体设有上圆柱体段3116和下圆柱体段3117,上、下圆柱体段之间为周向环槽3114。其阻尼孔有两个,且相互独立。两个所述阻尼孔的上端均开口于所述基体上部顶面以外的区域,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下端开口于所述下圆柱体段的底面,该阻尼孔可以由长斜孔3111和长中心孔3112组成,另一个所述阻尼孔的下端开口于所述周向环槽的槽内表面(例如可以是所述周向环槽的上壁面和/或槽底面),如图中的侧孔3113。所述双孔阻尼喷嘴的安装方式为:其所在出口的孔状结构的下端与一横向油孔相通,所述横向油孔与位于其下方的两个竖向油孔相通,其中一个所述竖向油孔的上口与所述开口正对,该竖向油孔的上部设置成沉孔,所述上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出口的孔状结构中,所述下圆柱体段紧配合于所述沉孔中,所述周向环槽与所述横向油孔相通,所述基体的顶面3115和底面分别贴合并抵靠在相应主油道的顶面和所述沉孔的底面上。
[0077] 对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的上述两种结构型式,优选采用结构型式(1),其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的流通截面积可以设置得大一些,便于加工,方便冷却,也有利于降低堵塞的发生率,提高摆臂的可靠性。
[0078] 所述传动系统中两端支撑结构轴组的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端盖,如图7、9所示,所述端盖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所述端盖的外侧面外露于壳体,该外侧面可以与所述壳体的相应外表面平齐。所述端盖优选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端盖的内侧面设有轴向外凸的环形凸缘,所述凸缘的径向内、外圆周面(可以为圆柱面或圆锥面)上分别设有径向内环槽和径向外环槽,所述凸缘上设有若干将所述径向外环槽和径向内环槽相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凸缘的上部,优选为靠近所述凸缘的顶部,以便将油液从上向下引流。所述通孔可以沿径向延伸,优选为由上至下指向相应端盖的内侧面,或者,所述通孔的下口与相应端盖的内侧面相贴合,以使得油液从所述通孔流出后沿所述端盖的内侧面流下,以便于同端盖进行热交换散热。所述径向外环槽与相应轴组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的末端相接相通,所述端盖的内侧面朝向相应轴组的相应端支撑轴承的外端面。油液从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依次经径向外环槽、通孔和径向内环槽,从相应端支撑轴承的外端面进入轴承对其进行润滑。采用上述端盖结构,不仅实现了两端支撑结构轴组的两端轴承的润滑引流,而且还加强了油液的冷却。特别是其中至少一端端盖的外侧面外露于所述壳体,更加有利于端盖与壳体外空气的热交换,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0079] 以图7所示的第五轴组为例,煤壁侧端盖921上的径向外环槽还充当一次沉积槽9211,油液自上向下流经该槽时油内杂质可留存于该槽中,其上的所述通孔为入油孔9213,与煤壁侧端盖内侧面9214呈锐角倾斜向下设置,倾斜方向是所述通孔由上至下指向所述煤壁侧端盖内侧面的方向,以保持油液沿端盖内侧面流下,与端盖热交换充分,同时将油液杂质保持在径向内环槽即二次沉积槽9212内(参见图7a)。采空侧端盖922上的径向外环槽充当一次沉积槽9221,油液自上向下流经该槽时油内杂质可留存于该槽中,其上的所述通孔为入油孔9223,可与采空侧端盖内侧面9224呈锐角倾斜向下设置,倾斜方向是所述通孔由上至下指向所述采空侧端盖内侧面的方向,以保持油液沿端盖内侧面流下,与端盖热交换充分,同时将油液杂质保持在径向内环槽即二次沉积槽9222内(参见图7c)。第五轴组的两端端盖均外露。沉积槽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润滑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摆臂的工作可靠性。
[0080] 以图9所示的第三轴组为例,煤壁侧端盖921可以为内、外端盖装配而成的组合式端盖。径向外环槽还充当一次沉积槽9211,设置在外端盖上。径向内环槽还充当二次沉积槽9212,设置在内端盖上。所述通孔为入油孔9213,设置在内端盖上,与内端盖的内侧面9214呈锐角倾斜向下设置,或者所述通孔的下口与相应端盖的内侧面相贴合。内、外端盖间相对的圆周面间留有间隙,外端盖上设有若干径向延伸的外通孔,外通孔连通所述径向外环槽和所述间隙。油液自上向下流经所述径向外环槽时油内杂质可留存于该槽中,油液依次经所述外通孔、间隙、通孔,沿内端盖的内侧面流下,与内端盖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同时将油液杂质保持在径向内环槽内(参见图9a)。采空侧端盖922上的径向外环槽充当一次沉积槽
9221,油液自上向下流经该槽时油内杂质可留存于该槽中,其上的所述通孔为入油孔9223,可与采空侧端盖内侧面呈锐角倾斜向下设置,倾斜方向是所述通孔由上至下指向所述采空侧端盖内侧面的方向,或者所述通孔的下口与相应端盖的内侧面相贴合,以保持油液沿端盖内侧面流下,与端盖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同时将油液杂质保持在径向内环槽即二次沉积槽9222内(参见图9c)。第三轴组的煤壁侧端盖为外露端盖。采用组合式端盖,内、外端盖的局部结构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以适应相应轴组端部以及壳体上对应位置的结构的特点。
[0081] 如图8、10所示,所述传动系统中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的中心轴优选采用如下结构:所述中心轴上设有中心盲孔,作为二次沉积槽ZXZ1,所述中心轴的中部和近根部各设有与所述中心盲孔相通的径向油孔,近根部上还设有径向外环槽,该径向外环槽作为一次沉积槽ZXZ2,所述径向外环槽与相应轴组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分支油道或低高向分支油道的末端相接相通。近根部的所述径向油孔作为入油孔ZXZ3,其对外开口开设在所述径向外环槽内,中部的所述径向油孔的对外开口开设在该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的中间两组支撑轴承在所述中心轴上的安装位置之间。油液依次经所述径向外环槽、近根部的所述径向油孔、中心盲孔、中部的所述径向油孔流向中间两组支撑轴承,在此过程中,油液中的杂质可以先后经过两次沉积,分别沉积在径向外环槽和中心盲孔中。
[0082] 所述采煤机摇臂双向互润滑系统还优选设有辅助冷却系统,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可以为以下结构型式:
[0083] 结构型式(a):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的一部分;对于结构型式(2)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分别设置与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相对应的冷却器,用所述冷却器的放热介质通道充当其所对应的所述高低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和所述低高向油道的主干路的一部分。
[0084] 结构型式(b):对于结构型式(1)的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辅助冷却结构9,其中包括至少两条布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由高速端向低速端延伸的水道,两条所述水道与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相互间隔布置,所述水道上间隔设有若干水喷嘴914,所述水道的一端与水孔911相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水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开口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冷却水经所述水孔后进入两条所述水道,再由所述水道上的各个水喷嘴喷出,水流带动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低高向主油道强化冷却,更好地改善了散热效果。
[0085] 所述水孔作为所述水道的供水通道,可以与所述水道的靠近高速端的一端相通。
[0086] 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1)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可以采用结构型式(a)和/或结构型式(b),当所述高低向油道和低高向油道采用结构型式(2)时,所述辅助冷却系统可以采用结构型式(a)。另外,对于大功率作业的摆臂,适宜于通过设置结构型式(a)的辅助冷却系统显著提升冷却效果。
[0087] 本发明同时还公开了一种采煤机摇臂,其润滑系统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所述双向互润滑系统。图1、2所示的采煤机摇臂中,所述传动系统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轴组Z1、第二轴组Z2、第三轴组Z3、第四轴组Z4、第五轴组Z5、第六轴组Z6、第七轴组Z7和第八轴组Z8,所述第一轴组由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轴组为高速端轴组,所述第八轴组为低速端轴组。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即第五轴组、第六轴组、第七轴组和第八轴组的润滑由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完成,所述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和第四轴组各自的润滑点与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相通,即第一轴组、第二轴组、第三轴组和第四轴组的润滑由所述低速端润滑泵完成。
[0088] 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分别靠近所述摇臂的煤壁侧和采空侧,相应地,所述水道可以包括煤壁侧水道912和采空侧水道913,主油道和水道间隔设置。所述高低向主油道和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优选设置成L形,前面大部呈直线延伸,并于末端处向对侧弯折,这样可以缩短自主油道到泵轴和润滑泵内侧润滑点的距离,因此可以简化相应的油路结构。例如图5、6中相应油路仅仅采用竖向油孔与相应主油道直接相通即可。
[0089] 所述高低向主油道(或所述低高向主油道)可以是在所述壳体的顶面开设高低向油槽22(或低高向油槽72),再在槽口的上部固定油槽焊板封闭所述槽口制成。这种情况下,所述喷嘴的基体的顶面则贴合并抵靠在相应油槽焊板的底面上。
[0090] 所述第二轴组、第四轴组和第七轴组均为中间段支撑结构轴组,结构相似,相应的润滑油路可以参照图8和10。所述第一轴组、第三轴组、第五轴组、第六轴组和第八轴组为两端支撑结构轴组,结构相似,相应的润滑油路可以参照图7和9。所述高低向主油道上通往所述第七轴组和所述低速端润滑泵的内侧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单孔阻尼喷嘴,分别为41和42,通往所述第五轴组、第六轴组和第八轴组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双孔阻尼喷嘴,分别为31、32和33。所述低高向主油道上通往第二轴组、第四轴组和所述高速端润滑泵的内侧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单孔阻尼喷嘴,分别是44、43和45,通往第一轴组和第三轴组的润滑点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双孔阻尼喷嘴,分别是35和34。
[0091] 如图5、6所示,所述高速端润滑泵和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支撑,内端轴承13和63为相应润滑泵的内侧润滑点,外端轴承11和61为相应润滑泵的外侧润滑点。内端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上,外端轴承支撑在泵端盖上,所述泵端盖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泵轴12和62为螺旋轴。靠近外端轴承的部分泵轴被包围在所述壳体上设置的圆柱筒状腔室内,靠近内端轴承的部分泵轴暴露于所述油池中,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孔15和65可以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出油孔的上端与相应的主油道相通,下端与所述圆柱筒状腔室相通且靠近所述外端轴承。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经过高速端卸载孔后喷向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低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旋转带动油液润滑低速端润滑泵外端轴承,同时还经过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泵出,形成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同理,低速端润滑泵的出油经过低速端卸载孔后喷向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高速端润滑泵的泵轴旋转带动油液润滑高速端润滑泵外端轴承,同时还经过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孔泵出,形成高速端润滑泵的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