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889099.4

文献号 : CN10699492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柴田裕司黑野哲生西川直志田村充徳

申请人 : 纽维尔品牌日本合同会社

摘要 :

一种儿童座椅,该儿童座椅对具有地板下储物空间的汽车也能够设置支撑腿。支撑腿包括第一筒状构件、第二筒状构件、第三筒状构件、抵接部、用以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第二筒状构件的拉伸长度的第一调节构件、用以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第三筒状构件的拉伸长度的第二调节构件。第一调节构件包含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操作部,第一连接部用以将第一筒状构件和第二筒状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第一操作部设置在抵接部并控制第一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变位;第二调节构件包含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操作部,第二连接部用以将第二筒状构件和第三筒状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第二操作部设置在抵接部并控制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变位。

权利要求 :

1.一种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

包括儿童座椅本体和支撑腿,其中,所述儿童座椅本体被固定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所述支撑腿的上方端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能够对应从所述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而调节高度;

所述支撑腿包括第一筒状构件、第二筒状构件、第三筒状构件、抵接部、第一调节构件、第二调节构件,其中,所述第一筒状构件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被承接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内,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被承接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抵接所述地板,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用以调节从所述第一筒状构件拉出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的拉伸长度,所述第二调节构件用以调节从所述第二筒状构件拉出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拉伸长度;

所述第一调节构件包含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操作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设置并用以对应其位置将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并控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变位;

所述第二调节构件包含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操作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设置并用以对应其位置将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和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并控制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变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座椅,其中,

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承接孔,所述第一调节构件包含第一锁定构件,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变位、在嵌入所述第一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所述第一承接孔退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承接孔,所述第二调节构件包括第二锁定构件,所述第二锁定构件对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变位、在嵌入所述第二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所述第二承接孔退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座椅,其中,

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配置有第一运动转换要素,所述第一运动转换要素将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转换成所述第一锁定构件的水平方向的动作并向所述第一锁定构件传递,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配置有第二运动转换要素,所述第二运动转换要素将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转换成所述第二锁定构件的水平方向的动作并向所述第二锁定构件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运动转换要素包含第一长孔和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其中,所述第一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并向斜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长孔内并作为轴起作用,所述第二运动转换要素包含第二长孔和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其中,所述第二长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锁定构件并向斜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二长孔内并作为轴起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儿童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的宽度方向上重叠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所述第二锁定构件位于所述开口并贯通所述第二承接孔。

说明书 :

儿童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支撑腿的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在急刹车或前方发生冲撞时,为了防止儿童座椅前倾而不稳定,在儿童座椅的底座构件的前方端安装有支撑腿。
[0003] 由于从汽车的地板到座位的高度根据车型等不同,因此,支撑腿通常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
[0004] 例如,日本特开2003-94994号公报(专利文献1)揭示了能够通过外管和内管两个构件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揭示了使内管相对于外管滑动,调节其拉伸长度。
[0005] 另一方面,日本特开2009-166767号公报(专利文献2)揭示了支撑构件和辅助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被安装在儿童座椅的底座构件并延伸至抵接汽车的地板的位置,所述辅助构件可上下移动地被收纳于支撑构件的上端并支撑座位本体。揭示了支撑构件包括外管和内管,对应从底座构件到汽车地板的距离,通过操作杆调整支撑构件的长度。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特开2003-94994号公报(专利4898037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特开2009-166767号公报(专利52471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 如上所述,由于支撑腿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因此,能够向多种车型的汽车安装。但是,存在有一种在后方座位的地板下形成地板下储物空间的汽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地板下储物空间的外罩的强度较弱,因此无法在地板下储物空间的外罩上设置支撑腿。另一方面,如果要在地板下储物空间内直接设置支撑腿,则现有技术的支撑腿将无法对应。
[0012]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具有地板下储物空间的汽车也能够设置支撑腿儿童座椅。
[0013]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4] 为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包括儿童座椅本体和支撑腿,其中,儿童座椅本体被固定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支撑腿的上方端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能够对应从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而调节高度;支撑腿包括第一筒状构件、第二筒状构件、第三筒状构件、抵接部、第一调节构件、第二调节构件,其中,第一筒状构件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筒状构件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被承接在第一筒状构件内,第三筒状构件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被承接在第二筒状构件内,抵接部连接第三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抵接地板,第一调节构件用以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的拉伸长度,第二调节构件用以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的拉伸长度;第一调节构件包含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操作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在第三筒状构件内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设置并对应其位置将第一筒状构件和第二筒状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第一操作部设置在抵接部并控制第一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变位;第二调节构件包含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操作部,其中,第二连接部在第三筒状构件内可上下方向变位地设置并对应其位置将第二筒状构件和第三筒状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第二操作部设置在抵接部并控制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变位。
[0015] 优选,在第一筒状构件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承接孔,第一调节构件包含第一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对应第一连接部的变位、在嵌入第一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一承接孔退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二筒状构件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承接孔,第二调节构件包括第二锁定构件,第二锁定构件对应第二连接部的变位、在嵌入第二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二承接孔退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
[0016] 优选,在第二筒状构件配置有第一运动转换要素,第一运动转换要素将第一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转换成第一锁定构件的水平方向的动作并向第一锁定构件传递;在第三筒状构件配置有第二运动转换要素,第二运动转换要素将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转换成第二锁定构件的水平方向的动作并向第二锁定构件传递。
[0017] 优选,第一运动转换要素包含第一长孔和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其中,第一长孔设置在第一锁定构件并向斜方向延伸,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位于第一长孔内并作为轴起作用;第二运动转换要素包含第二长孔和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其中,第二长孔设置在第二锁定构件并向斜方向延伸,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位于第二长孔内并作为轴起作用。
[0018] 优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三筒状构件内的宽度方向上重叠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第二锁定构件位于开口并贯通第二承接孔。
[0019] (发明效果)
[0020]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对具有地板下储物空间的汽车也能够设置支撑腿的儿童座椅。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儿童座椅的侧面图;
[0022]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最大长度的支撑腿的主视图;
[0023] 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到将第三筒状构件收容于第二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支撑腿的主视图;
[0024]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到将第二筒状构件收容于第一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的主视图;
[0025] 图5是图2所示的支撑腿的纵截面图;
[0026] 图6是沿着图2的线VI-VI观察的截面图;
[0027] 图7是图3所示的支撑腿的纵截面图;
[0028] 图8是沿着图3的线VIII-VIII观察的截面图;
[0029] 图9是图4的支撑腿的纵截面图;
[0030] 图10是沿着图4的线X-X观察的截面图;
[0031] 图11是对应表示第一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9的纵截面图;
[0032] 图12是对应表示第一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10的截面图;
[0033] 图13是表示第二调节构件的锁定状态的纵截面图;
[0034] 图14是沿着图13的线XIV-XIV观察的截面图;
[0035] 图15是对应表示第二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13的纵截面图;
[0036] 图16是对应表示第二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14的截面图。
[0037] 附图标记说明:
[0038] 1、座位
[0039] 10、儿童座椅本体
[0040] 10a、底座构件
[0041] 10b、座位本体
[0042] 12、支撑腿
[0043] 13、地板下储物空间
[0044] 14、15、地板
[0045] 20、第一筒状构件
[0046] 21、22、第一承接孔
[0047] 30、第二筒状构件
[0048] 31、32、第二承接孔
[0049] 33、34、贯通孔、
[0050] 40、第三筒状构件
[0051] 41、42、贯通孔
[0052] 50、第一调节构件
[0053] 51、第一连接部
[0054] 52、第一操作部
[0055] 53、第一锁定机构
[0056] 54、55、第一锁定构件
[0057] 56、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
[0058] 60、第二调节构件
[0059] 61、第二连接部、
[0060] 62、第二操作部
[0061] 63、第二锁定机构
[0062] 64、65、第一锁定构件
[0063] 66、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
[0064] 70、抵接部
[0065] 80、指示器
[0066] 100、儿童座椅
[0067] 201、301、401、前侧面
[0068] 202、302、402、左侧面
[0069] 203、303、403、右侧面
[0070] 204、304、404后侧面
[0071] 510、第一本体部
[0072] 511、下端部
[0073] 512、上端部
[0074] 513、开口
[0075] 514、弹簧
[0076] 520、按压部
[0077] 521、旋转轴
[0078] 522、上推部
[0079] 531、上方构件
[0080] 532、弹簧
[0081] 540、550、第一锁定部
[0082] 541、551第一长孔
[0083] 611、下端部
[0084] 560、轴
[0085] 561、支承部
[0086] 610、第二本体部
[0087] 614、弹簧
[0088] 620、按压部
[0089] 621、旋转轴
[0090] 622、上推部
[0091] 631、固定轴
[0092] 640、650、第二锁定部
[0093] 641、651、第二长孔
[0094] 642、652、横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95]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不作反复的说明。
[0096] (儿童座椅的概要)
[0097]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概要。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对应汽车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从汽车的前方观察的左右方向。
[0098] 儿童座椅100包括被固定安装在汽车的座位1上的儿童座椅本体10和向儿童座椅本体10的前方端连接了其上方端的支撑腿12。儿童座椅本体10也可以包括汽车的座位1上的底座构件10a和被安装在底座构件10a上的座位本体10b。
[0099] 支撑腿12具有对应从底座构件10a到汽车地板的距离而调节高度的功能。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能够对应从底座构件10a的前方下端面到地板14的距离h1而变更支撑腿12的长度。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汽车的后方座位1的地板下具有地板下储物空间13时,支撑腿12构成为能够伸展至对应从底座构件10a的前方下端面到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底面15的距离h2的长度。由此,能够在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底面15上设置支撑腿12。
[0100] (支撑腿的构成)
[0101] 进一步参照图2~图10,详细说明支撑腿12的构成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底面15也定义为“地板”。因此,在下述中,也称底面15为地板15。
[0102] 支撑腿12包括第一筒状构件20、第二筒状构件30、第三筒状构件40、抵接部70,其中,所述第一筒状构件20连接底座构件10a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筒状构件30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被承接在第一筒状构件20内,所述第三筒状构件40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被承接在第二筒状构件30内,所述抵接部70连接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下方端。另外,支撑腿12还包含第一调节构件50和第二调节构件60,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构件50用以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30的拉伸长度,所述第二调节构件60用以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40的拉伸长度。
[0103] 也可向抵接部70的底面设置用以确认支撑腿12是否确实地被设置在地板14、15上的一对指示器(Indicator)80。
[0104] 在图2中表示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双方被拉出的最大长度的支撑腿12,在图4中表示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双方被收容的状态下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12。在图3中表示仅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的长度(以下称为“中间长度”)的支撑腿12。支撑腿12的高度(长度)优选至少能够在270mm~525mm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另外,由于存在将支撑腿12后倾地设置在汽车的地板14、15的情况,因此,所述范围并不限定于对应图1所示的垂直长度的范围内。
[0105] 第一~第三筒状构件20、30、40具有例如大致长方形的截面。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三筒状构件20、30、40的构成例如下所述。
[0106] 第一筒状构件20具有前侧面201、左侧面202、右侧面203和后侧面204。在第一筒状构件20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例如8对第一承接孔21、22。一侧的承接孔21在左侧面202被设置成一排,另一侧的承接孔22在右侧面203被设置成一排。在左侧面202和右侧面203中,在前后方向上仅偏离后述的第一锁定构件54、55的厚度的量而设置第一承接孔21、
22。
[0107] 第二筒状构件30具有前侧面301、左侧面302、右侧面303和后侧面304。在第二筒状构件30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例如8对第二承接孔31、32。一侧的承接孔31在左侧面302被设置成一排,另一侧的承接孔32在右侧面303被设置成一排。在左侧面302和右侧面303中,在前后方向上仅偏离后述的第二锁定构件64、65的厚度的量而设置第二承接孔31、
32。另外,在左侧面302和右侧面303的上端部的相互对向的位置设置一对贯通孔33、34。
[0108] 第三筒状构件40具有前侧面401、左侧面402、右侧面403和后侧面404。在左侧面402和右侧面403的上端部的相互对向的位置设置有一对贯通孔41、42。
[0109] 在本实施方式中,承接孔21、22、31、32为贯通孔。
[0110] 第一调节构件50具有切换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调节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的高度的功能。此外,当支撑腿12为图3所示的中间长度时以及图4所示的最小长度时,第一调节构件50起作用,而当支撑腿12为图2所示的最大长度时,第一调节构件50则不起作用。
[0111] 第一调节构件50包括第一连接部51、第一操作部52、第一锁定机构5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51在第三筒状构件40内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51用以对应其位置将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在锁定状态以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操作部52设置在抵接部70并控制第一连接部51的上下方向的变位,所述第一锁定机构53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端并对应第一连接部51的变位向水平方向移动。
[0112] 在第三筒状构件40内,第一连接部51沿着左侧面40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第一连接部51与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第一连接部51包括第一本体部510和设置在第一本体部510的下端部511并使第一本体部510向下方偏置的弹簧514。在第一本体部510的上方側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513。开口513为了贯通后述的第二锁定构件64、
65而向左右方向开口。开口513比第二锁定构件64、65的上下方向长度稍大地形成。由此,当使第二锁定构件64、65成为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时,第一连接部51不会成为妨碍。另外,当第一连接部51向上方变位时,第一连接部51的上端部512比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端向更上方突出。
[0113] 特别参照图2、图6、图8、图10、图12,第一操作部52设置在抵接部70的左侧,包括按压部520、旋转轴521、位于第一连接部51的下方端的上推部522。按压部520是通过手按压的部分,通过将按压部520按压,第一连接部51被向上方顶起。具体来说,当将按压部520按压时,如图12所示,第一操作部52整体以旋转轴521为中心旋转,上推部522向上方移动,第一连接部51与上推部522的移动一起被向上方顶起。
[0114] 参照图5,第一锁定机构53具有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端的一对第一锁定构件54、55。第一锁定构件54、5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设置。第一锁定构件54、55是例如平坦的平板形状。具体来说,第一锁定构件54、55具有第一锁定部540、550,所述第一锁定部540、550对应第一连接部51的变位、在貫通第一筒状构件20而嵌入第一承接孔21、22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一承接孔21、22退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一锁定部540、550即使在锁定解除状态下也贯通贯通孔33、34。于此相对地,第一锁定部540、550仅在锁定状态下贯通第一承接孔21、22。有关第一锁定机构53的详细结构将于后述。
[0115] 第二调节构件60包括第二连接部61、第二操作部62、第二锁定机构63,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61在第三筒状构件40内可向上下方向变位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61用以对应其位置将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在锁定状态以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二操作部62设置在抵接部70并控制第二连接部61的上下方向的变位,所述第二锁定机构63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端并对应第二连接部61的变位向水平方向移动。
[0116] 在第三筒状构件40内,第二连接部61沿着右侧面403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61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地设置。第二连接部61与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第二连接部61包括第二本体部610和设置在第二本体部610的下端部611并使第二本体部610向下方偏置的弹簧614。
[0117] 特别参照图2、图14、图16,第二操作部62设置在抵接部70的右侧,包括按压部620、旋转轴621、位于第二连接部61的下方端的上推部622。按压部620是通过手按压的部分,通过将按压部620按压,按压部620如图16所示地以旋转轴621为中心旋转,上推部622向上方移动,第一连接部51与上推部622的移动一起被向上方顶起。
[0118] 如上所述,第二锁定机构63具有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端的一对第二锁定构件64、65。第二锁定构件64、6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设置,并且左右对称地配置。第二锁定构件64、65是例如平坦的平板形状。具体来说,第二锁定构件64、65具有第二锁定部640,所述第二锁定部640对应第二连接部61的变位、在贯通第二筒状构件30并嵌入第二承接孔32、31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二承接孔32,31退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锁定部640、650即使在锁定解除状态下也贯通于贯通孔42、41。于此相对地,第二锁定部640、650仅在锁定状态下贯通相互对向的承接孔32、31。此外,第二锁定部640、650向第二承接孔32、31的貫通方向与第一锁定部540、550向第一承接孔22、21的貫通方向为相同方向。有关第二锁定机构63的详细结构将于后述。
[0119] 在第一连接部51的第一本体部510的上方设置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513,第二锁定构件64、65位于开口513,贯通第二承接孔32、31。由此,能够独立地进行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的锁定操作以及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的锁定操作。
[0120] 如上所述,支撑腿12具有作为棒状的构件的第一筒状构件20、第二筒状构件30、第三筒状构件40这三个筒状构件。因此,比现有的支撑腿的高度调整范围更广,能够适用于具有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车辆,能够增加汽车的适用范围。
[0121] 进而,无须在最细的第三筒状构件40上设置贯通孔,而且,通过在最细的第三筒状构件40内设置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61,能够使第三筒状构件40具有充分的强度。由此,能够扩大支撑腿12的高度调节范围并且提高安全性。另外,在设置支撑腿12时,由于抵接部70是必须用手操作的部分,因此,在抵接部70设置操作部52、62较为实用。
[0122] 参照图9~图12说明第一锁定机构53的构成例。图9是图4的支撑腿的纵截面图。图10是沿着图4的线X-X观察的截面图。图11是对应表示第一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9的纵截面图。图12是对应表示第一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10的截面图。
[0123] 第一锁定机构53具有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端的一对第一锁定构件54、55和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56。
[0124] 第一锁定构件54除了上述第一锁定部540,还具有设置在第一锁定构件54的大致中央部并向斜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孔541。第一长孔541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的左侧面302下降。第一锁定构件55除了上述第一锁定部550,还具有设置在第一锁定构件55的大致中央部并向斜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孔551。第一长孔551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的右侧面303下降。此外,斜方向是指相对于铅直方向具有一定角度的方向。
[0125] 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56具有位于第一长孔541、551内的轴560和将轴560支承的支承部561。轴560分别贯通第一长孔541、551前后方向。如图10所示,支承部56的侧面图为“口”字形状。由于支承部561将轴560支承,因此,支承部561和轴560一体地向上下方向移动。支承部561具有朝向左右方向开口的开口,第一锁定构件54、55位于开口内。当支承部561被第一连接部51的上端部512推动而向上方移动时,轴560沿着第一锁定部540、550的第一长孔541、55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一锁定部540从第一承接孔22被拔出,第一锁定部550从第一承接孔21被拔出。
[0126] 由此,第一锁定构件54、55的第一长孔541、551和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56具有作为第一运动转换要素的的功能。第一运动转换要素将第一连接部51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转换成第一锁定部540、550的水平方向的动作并向第一锁定部540传递。
[0127] 此外,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缘的上方构件531和轴560之间设置有一对弹簧532。由此,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56向下方偏置。
[0128] 如上所述,第一调节构件50在支撑腿12为图3所示的中间长度的情况下以及图4所示的最小长度的情况下起作用。也就是说,第一调节构件50在第二锁定机构63贯通被设置于最上方的第二承接孔31、32的情况下起作用。具体来说,当用手向图12所示的方向按压第一操作部52的按压部520时,第一操作部52的上推部522向上方移动,第一连接部51被向上方顶起,上端部512抵接支承部561,支承部561被向上方顶起,由此,轴560沿着第一长孔54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第一锁定部540、550从第一承接孔22、21被拔出。由此,第一锁定部540与承接孔22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第一锁定部550与第一承接孔21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也就是说,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0129] 当手从第一操作部52放开时,第一操作部52通过弹簧514的偏置力恢复至图10所示的位置,第一锁定部540、550贯通第一承接孔22、21。由此,第一调节构件50成为锁定状态。
[0130] 参照图13~16,说明第二锁定机构63的结构。图13是表示第二调节构件的锁定状态的纵截面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线XIV-XIV观察的截面图。图15是对应表示第二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13的纵截面图。图16是对应表示第二调节构件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14的截面图。在图13~16中,为了容易理解,省略第一筒状构件20、第二筒状构件30以及第一调节构件50的图示。
[0131] 第二锁定机构63具有设置于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端的一对第二锁定构件64、65和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66。
[0132] 参照图5,第二锁定构件64包括第二锁定部640、第二长孔641、横孔642,其中,所述第二锁定部640嵌入第二承接孔32,所述第二长孔641设置在第二锁定构件64的大致中央部并向斜方向延伸,所述横孔642设置在第二锁定构件64的上方并向斜方向延伸。第二长孔641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左侧面402下降。第二锁定构件65包括第二锁定部650、第二长孔
651、横孔652,其中,所述第二锁定部650嵌入第二承接孔31,所述第二长孔651设置在第二锁定构件65的大致中央部并向斜方向延伸,所述横孔652设置在第二锁定构件64的上方并向斜方向延伸。第二长孔651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右侧面403下降。此外,斜方向是指相对于铅直方向具有一定角度的方向。在横孔642、652设置有贯通前侧面401和后侧面404的固定轴631。
[0133] 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66为轴形状,如图14、图16所示地架设在第二连接部61的上方。因此,当第二连接部61向上方移动时,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66也沿着第二长孔641、65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二锁定部640从第二承接孔32被拔出,第二锁定部650从第二承接孔31被拔出。
[0134] 像这样,第二锁定构件64、65的第二长孔641、651和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66具有作为第二运动转换要素的功能。第二运动转换要素将第二连接部61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转换成第二锁定部640、650的水平方向的动作并向第二锁定部640、650传递。
[0135] 此外,在第二锁定构件64、65的横孔642、652设置有贯通第三筒状构件40的前侧面401和后侧面404的固定轴631。由此,限制第二锁定构件64、65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0136] 当用手向图16所示的方向按压第二操作部62的按压部620时,通过上推部622向上方移动,第二连接部61的下端部611被向上方顶起,第二本体部610整体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二上下方向移动构件66向第二长孔641、651的上方移动,第二锁定部640、650从第二承接孔32、31被拔出。由此,第二锁定部640与承接孔32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第二锁定部650与承接孔31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也就是说,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0137] 当手从第二操作部62的按压部620放开时,第二操作部62通过弹簧614的偏置力恢复至图10所示的位置,第二锁定部640、650贯通第二承接孔31、32。由此,第二调节构件60成为锁定状态。
[0138] (使支撑腿从最小长度向中间长度移动时的动作)
[0139] 使支撑腿12从图9、图10所示的最小长度向图7、图8所示的中间长度移动时的动作如下所述。
[0140] 首先,用手按压位于抵接部70的左侧的第一调节构件50的第一操作部52,使第一锁定部540、550分别脱出位于下方的第一承接孔22、21。在该状态下,将第二筒状构件30拔出至所期望的位置,从第一操作部52上放开手。第一操作部52通过弹簧514的偏置力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一对第一锁定部540、550贯通位于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的第一承接孔22,21,禁止第一筒状构件20与第二筒状构件30的相对移动。
[0141] (使支撑腿从中间长度向最大长度移动时的动作)
[0142] 使支撑腿12从图7、图8所示的中间长度向图5、图6所示的最大长度移动时的动作如下所述。
[0143] 首先,按压位于抵接部70的右侧的第二调节构件60的第二操作部62,使第二锁定部640、650分别脱出位于下方的第二承接孔32、31。在该状态下,将第三筒状构件40拔出至所期望的位置,从第二操作部62上放开手。第二操作部62通过弹簧614的偏置力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一对第二锁定部640、650贯通位于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的第二承接孔32、31,禁止第二筒状构件30与第三筒状构件40的相对移动。
[0144] 当向汽车的座位1设置儿童座椅100时,向座位1上设置底座构件10a,配合从图1所示的汽车的地板14、15到座位1的落座面的高度,首先通过上述方法解除第一调节构件50的锁定状态,将第二筒状构件30锁定在所期望的拉伸长度。当长度还是不够时,将第三筒状构件40锁定在所期望的拉伸长度。另外,虽然也可以仅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并锁定,但当仅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时,第一连接部51的上端部512和第一上下方向移动构件56的支承部561不会抵接,因此,将无法使用第一锁定机构53。因此,较为理想的是首先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当长度不够时再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
[0145]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构成第一运动转换要素的第一长孔541、551设置在第一锁定构件54、55,构成第二运动转换要素的第二长孔641、651设置在第二锁定构件64、65。但是,第一长孔541、551以及第二长孔641、651无须设置在第一锁定构件54、55以及第二锁定构件64、65,也能以与第一锁定构件54、55以及第二锁定构件64、65不同的构件构成。
[0146] 另外,虽然说明了第一运动转换要素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端部,第二運動変換构件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运动转换要素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第二运动转换要素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下端部。
[0147]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三筒状构件20、30、4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
[014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构成支撑腿的3个棒状构件是筒体(筒状构件),但也可以是截面为“U”字形状的构件等。
[014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承接孔21、22、31、32是贯通孔,但只要第一承接孔21、22能够与第一锁定部540、550卡合,第二承接孔31、32能够与第二锁定部640、650卡合,承接孔也可以是凹部等。
[0150] 另外,虽然说明了第一锁定部540、550贯通第一筒状构件20的承接孔22、21的方向和第二锁定部640、650贯通第二筒状构件30的承接孔32、31的方向在圆周方向上分别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但是,第一承接孔21、22和第二承接孔31、32也可以配置在垂直相交的位置。
[0151]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与本发明的相同范围或均等范围内施加各种修改或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