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器具和插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04143.7

文献号 : CN10699901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石崎良辅西家武弘

申请人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摘要 :

插入装置具有: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延伸设置;旋转体,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辅助器具,其以从外周侧包覆所述旋转体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插入部。通过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从所述旋转体的第一突起对所述辅助器具的第二突起作用按压力,从而使所述辅助器具与所述旋转体一同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外部来识别所述第二突起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辅助器具,在插入装置中该辅助器具以从外周侧包覆旋转体的状态安装于插入部,该插入装置具有沿着长度轴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因被传递驱动力而绕着所述长度轴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第一突起朝向外周侧突出,其中,所述辅助器具具有:第二突起,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内周面上朝向内周侧突出,该第二突起因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从所述第一突起接受按压力,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进行旋转,从而使所述辅助器具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进行旋转;以及识别实现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外周面上,使得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外部来识别所述第二突起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的角度位置;

所述识别实现单元具有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进行视觉确认的标识,该标识表示所述第二突起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的所述角度位置;

所述辅助器具还具有露出面,该露出面露出到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所述标识能够在所述露出面上从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进行视觉确认;

所述辅助器具还具有:

第一连结部件;以及

第二连结部件,其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结,

所述标识具有:

第一卡合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上;以及第二卡合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上,该第二卡合部以在所述露出面上露出到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器具,其中,

所述标识位于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与所述第二突起相同的角度位置。

3.一种插入装置,其具有:

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设置;

旋转体,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因被传递驱动力而绕着所述长度轴的轴线进行旋转;

第一突起,其在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朝向外周侧突出;

辅助器具,其以从所述外周侧包覆所述旋转体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插入部;

第二突起,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内周面上朝向内周侧突出,该第二突起因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从所述第一突起接受按压力,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进行旋转,从而使所述辅助器具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进行旋转;以及识别实现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外周面上,使得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外部来识别所述第二突起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的角度位置;

所述识别实现单元具有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进行视觉确认的标识,该标识表示所述第二突起绕着所述长度轴的所述轴线的所述角度位置;

所述辅助器具还具有露出面,该露出面露出到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所述标识能够在所述露出面上从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进行视觉确认;

所述辅助器具还具有:

第一连结部件;以及

第二连结部件,其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结,

所述标识具有:

第一卡合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上;以及第二卡合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上,该第二卡合部以在所述露出面上露出到所述辅助器具的所述外部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部具备具有挠性的皮膜,该皮膜以从所述外周侧包覆所述旋转体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辅助器具之间,所述第一突起经由所述皮膜对所述第二突起作用所述按压力。

说明书 :

辅助器具和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插入装置:通过使设置于插入部的旋转体旋转,而从旋转体的第一突起对辅助器具的第二突起作用按压力,从而使安装于插入部的辅助器具与旋转体一同旋转。并且,涉及设置于该插入装置的辅助器具。

背景技术

[0002] 在国际公开第2013/038720号公报中公开了安装于内窥镜(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螺旋单元(辅助器具)。螺旋单元以从外周侧包覆插入部的状态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插入部,具有呈以长度轴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的螺旋翅片。在插入部上设置有旋转体,旋转体以能够以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插入部的基部。在旋转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突起(第一辊),在螺旋单元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突起(第二辊)。旋转体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从第一突起分别向对应的第二突起在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上作用按压力。通过从第一突起分别向对应的第二突起作用按压力,而将驱动力传递给螺旋单元,使螺旋单元以长度轴为中心相对于基部进行旋转。通过在螺旋翅片被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以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对插入部和螺旋单元作用朝向前端侧或者基端侧的推进力。

发明内容

[0003] 在国际公开第2013/038720号公报的插入装置中,在将螺旋单元(辅助器具)安装于插入部时,将插入部从前端插入到螺旋单元的内部,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向基端侧移动。此时,如果在某个第一突起(第一辊)与某个第二突起(第二辊)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一致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移动,则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与该第一突起一致的第二突起会从前端侧与该第一突起干涉,会限制螺旋单元朝向基端侧的移动。因此,需要在各个第一突起与任意的第二突起绕着长度轴都分开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移动。但是,由于第二突起在螺旋单元的内周面上向内周侧突出,因此无法从螺旋单元的外部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因此,需要一边从螺旋单元的内部侧(内周侧)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一边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移动,将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时的作业性降低。
[0004]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将辅助器具安装于插入部的辅助器具和插入装置。
[0005]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个方式提供一种辅助器具,在插入装置中该辅助器具以从外周侧包覆旋转体的状态安装于插入部,该插入装置具有沿着长度轴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第一突起朝向外周侧突出,其中,所述辅助器具具有:第二突起,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内周面上朝向内周侧突出,该第二突起因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被所述第一突起作用按压力,从而使所述辅助器具与所述旋转体一同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识别实现单元,其使得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外部来识别所述第二突起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
[0006] 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插入装置具有: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设置;旋转体,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突起,其在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朝向外周侧突出;辅助器具,其以从所述外周侧包覆所述旋转体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第二突起,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内周面上朝向内周侧突出,该第二突起因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被所述第一突起作用按压力,从而使所述辅助器具与所述旋转体一同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识别实现单元,其使得能够从所述辅助器具的外部来识别所述第二突起绕着长度轴的角度位置。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概略地示出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内窥镜系统的立体图。
[0008] 图2是在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的状态下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的安装部分及其附近的插入部和螺旋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0009]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0010]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0011] 图5是省略了皮膜而概略地示出供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的安装部分及其附近的插入部的结构的、从插入部的外部观察时的俯视图。
[0012] 图6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3] 图7是示出图6的截面VII的剖视图。
[0014] 图8是概略地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朝向插入部的安装中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向基端侧移动的状态的、从螺旋单元的外部观察时的俯视图。
[0015] 图9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某变形例的螺旋单元的基端部的、从螺旋单元的外部观察时的俯视图。
[0016] 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0017] 图11是沿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
[0018] 图12是概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部的、从螺旋单元的外部观察时的俯视图。
[0019] 图13是以与长度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0020] 图14是沿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0021] 图15是以与长度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某变形例的螺旋单元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0022] 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第一实施方式)
[0024] 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使用作为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2的内窥镜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2具有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3和作为辅助器具的螺旋单元20。内窥镜3具有插入部5,插入部5具有长度轴C。这里,将沿着长度轴C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一侧是前端侧(图1的箭头C1侧),与前端侧相反一侧是基端侧(图1的箭头C2侧)。插入部5沿着长度轴C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在内窥镜3中,在插入部5的基端侧设置有操作部6。并且,内窥镜3具有通用缆线7,该通用缆线7的一端与操作部6连接。在通用缆线7的另一端设置有镜体连接器8。
[0025] 在内窥镜系统1中,作为周边装置具有图像处理器等图像处理装置11、灯等光源装置12、驱动控制装置13、脚踏开关等操作输入装置14以及监视器等显示装置15。通用缆线7经由镜体连接器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光源装置12连接。并且,在内窥镜3中,摄像缆线(未图示)和光导(未图示)穿过插入部5的内部、操作部6的内部以及通用缆线7的内部延伸设置。在插入部5的前端部的内部设置有CCD等摄像元件(未图示)。摄像元件通过设置于插入部5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上的观察窗(未图示)对被摄体进行拍摄。而且,摄像信号经由摄像缆线而被传递给图像处理装置11,在图像处理装置11中进行图像处理。由此,在图像处理装置11中生成被摄体的图像,并且在显示装置15上对所生成的被摄体的图像进行显示。并且,通过光导对从光源装置12射出的光进行引导。而且,被引导来的光从设置于插入部5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上的照明窗(未图示)向被摄体照射。
[0026] 在内窥镜装置2中,在插入部5贯穿插入于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的状态下,螺旋单元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插入部5。在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的状态下,螺旋单元20与插入部5大致同轴。螺旋单元20具有:筒状的管主体21,其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以及螺旋翅片22,其在管主体21的外周面上朝向外周侧突出。螺旋翅片22呈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能够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
[0027] 在内窥镜3中,在操作部6处安装有马达壳体23。在马达壳体23的内部设置有作为驱动部件的电动马达25。电动马达25与电配线(未图示)的一端连接。电配线穿过操作部6的内部和通用缆线7的内部而与驱动控制装置13连接。驱动控制装置13根据操作输入装置14中的操作输入而对朝向电动马达25的驱动电力的供给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对电动马达25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另外,在驱动控制装置13中设置有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者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的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等、以及存储器等存储介质。通过向电动马达25供给驱动电力,而对电动马达25进行驱动,产生使螺旋单元20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公转)的驱动力。
[0028] 图2是示出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的安装部分及其附近的插入部5和螺旋单元20的结构的图。在图2中示出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的状态。并且,在图2中省略了摄像缆线、光导等。如图2所示,插入部5具有前端侧挠性管部31和基端侧挠性管部32,该基端侧挠性管部32设置于比前端侧挠性管部31靠基端侧的位置。基端侧挠性管部32的基端与操作部6连接。在前端侧挠性管部31与基端侧挠性管部32之间设置有由硬质材料形成的基部33。
即,前端侧挠性管部31经由基部33与基端侧挠性管部32连结。在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的状态下,基部33的外周侧被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包覆,螺旋单元20从基部33的外周侧的部位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33是通过将五个连结部件35A~35E连结而形成的,但形成基部33的部件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一个部件一体地形成基部33。
[0029]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因此,图3和图4示出了与长度轴C垂直的截面。如图2至图4所示,在插入部5中,通过基部33而形成空洞36。空洞36在第一开口位置E1朝向外周侧开口,在第二开口位置E2朝向供摄像缆线、光导(均未图示)等延伸设置的空间开口。在空洞36中,驱动齿轮37经由支承部件38而被安装于基部33(连结部件35C)。并且,通道管41在基端侧挠性管部32的内部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通道管41的前端在第二开口位置E2与基部33(连结部件35D)连接。在通道管41的内部,驱动轴42沿着与长度轴C大致平行的驱动轴轴线S延伸设置。驱动轴42的前端从第二开口位置E2被插入到空洞36内而与驱动齿轮37连接。并且,驱动轴42的基端经由齿轮(未图示)等与电动马达25连结。通过驱动电动马达25,而将驱动力传递给驱动轴42,使驱动轴42以驱动轴轴线S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将驱动力传递给驱动齿轮37,使驱动齿轮37旋转。
[0030] 插入部5具有筒状的旋转体45,该旋转体45以从外周侧包覆基部33(连结部件35C)的状态安装于基部33。旋转体45能够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基部33进行旋转。在旋转体45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周齿部46。内周齿部46在绕着长度轴C的整周上延伸设置。驱动齿轮37在空洞36的第一开口位置E1与内周齿部46啮合。因此,因驱动齿轮37旋转而将驱动力传递给旋转体45,使旋转体45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
[0031] 图5示出了在插入部5上安装有螺旋单元20的安装部分及其附近的插入部5的结构。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后述的皮膜47。如图2至图5所示,旋转体45具有筒状旋转部件51和安装于筒状旋转部件51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第一辊(内侧辊)52A~52F。第一辊52A~52F分别经由对应的第一辊轴(53A~53F中的对应的一个)而安装于筒状旋转部件51。筒状旋转部件51具有第一前端侧轴承接部55A~55F和第一基端侧轴承接部56A~56F。第一前端侧轴承接部55A~55F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辊轴(53A~53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前端连接,第一基端侧轴承接部56A~56F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辊轴(53A~53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基端连接。
[0032] 在旋转体45中,第一辊52A~52F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前端侧轴承接部(55A~55F中的对应的一个)和对应的第一基端侧轴承接部(56A~56F中的对应的一个)协同工作而形成对应的第一突起(57A~57F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一突起(内侧突起)57A~57F分别在旋转体45的外周面上朝向外周侧突出,作为中心轴线具有第一突起轴线(P1~P6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一突起轴线P1~P6与长度轴C大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辊轴(内侧辊轴)53A~53F分别沿着对应的第一突起轴线(P1~P6中的对应的一个)延伸设置。而且,第一辊52A~52F分别能够以对应的第一突起轴线(P1~P6中的对应的一个)为中心相对于筒状旋转部件51进行自转(旋转)。即,第一突起轴线P1~P6分别为对应的第一辊(52A~52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自转轴线。多个第一突起57A~57F(第一辊52A~52F)绕着长度轴C彼此分开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57A~57F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0033] 在插入部5上设置有从外周侧包覆旋转体45的筒状的皮膜47。皮膜47例如由橡胶等形成,具有挠性。由皮膜47形成了插入部5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皮膜47的前端位于比旋转体45的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被粘接部件48A固定于基部33(连结部件35B)。并且,皮膜47的基端位于比旋转体45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被粘接部件48B固定于基部33(连结部件35C)。在皮膜47的前端和基端,基部33与皮膜47之间被液密地保持。因此,防止液体从插入部5的外部流入到皮膜47的内周侧,防止液体从插入部5的外部流入到配置有旋转体45的部位和配置有驱动齿轮37的空洞36。另外,旋转体45能够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皮膜47进行旋转。
[0034] 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在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从外周侧包覆皮膜47的状态下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插入部5。因此,皮膜47以从外周侧包覆旋转体45的状态配置于旋转体45与螺旋单元20之间。即,在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安装于插入部5的状态下,螺旋单元20位于比旋转体45和皮膜47靠外周侧的位置,旋转体45位于比皮膜47靠内周侧的位置。在第一突起57A~57F绕着长度轴C所处的角度位置(部位),皮膜47朝向外周侧突出。因此,即使利用皮膜47从外周侧包覆旋转体45,也能够从插入部5的外部来视觉确认(识别)第一突起57~5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35] 螺旋单元20具有:筒状的第一连接器(第一连结部件)26,其与管主体21的基端侧连结;以及筒状的第二连接器(第二连结部件)27,其与第一连接器26的基端侧连结。在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26和第二连接器27位于基部33的外周侧。并且,由第二连接器27形成了螺旋单元20的基端面28。在基部33的连结部件35E上形成有能够与螺旋单元20的基端面28抵接的承接面58。承接面58位于比旋转体45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使螺旋单元20的基端面28与承接面58抵接,而利用承接面58防止螺旋单元20向基端侧移动。
[0036] 并且,在基部33的连结部件35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朝向内周侧凹陷的卡合槽71。卡合槽71位于比旋转体45的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卡合槽71绕着长度轴C在整周上形成。在螺旋单元20的第一连接器26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朝向内周侧突出的卡合爪72。通过将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而使卡合爪72与卡合槽71卡合。由此,限制了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在沿着长度轴C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由于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防止了在螺旋单元20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螺旋单元20从插入部5脱落的情况。
[0037] 图6是示出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的结构的图。图7是示出图6的截面VII的图。如图2至图4、图6、图7所示,在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设置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第二辊(外侧辊)62A~62F,该第二辊(外侧辊)62A~62F安装于第一连接器26和第二连接器27。第二辊62A~62F位于比卡合爪72靠基端侧的位置。第二辊62A~62F分别经由对应的第二辊轴(63A~63F中的对应的一个)而安装于第一连接器26和第二连接器27。在第一连接器26上形成有第二前端侧轴承接部65A~65F,在第二连接器27上形成有第二基端侧轴承接部66A~66F。
第二前端侧轴承接部65A~65F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辊轴(63A~63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前端连接,第二基端侧轴承接部66A~66F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辊轴(63A~63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基端连接。
[0038] 在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中,第二辊62A~62F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前端侧轴承接部(65A~65F中的对应的一个)和对应的第二基端侧轴承接部(66A~66F中的对应的一个)成为一体而形成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二突起(外侧突起)67A~67F分别在螺旋单元20的内周面上朝向内周侧突出,作为中心轴线具有第二突起轴线(Q1~Q6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二突起轴线Q1~Q6与长度轴C大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辊轴(外侧辊轴)63A~63F分别沿着对应的第二突起轴线(Q1~Q6中的对应的一个)延伸设置。而且,第二辊62A~62F分别能够以对应的第二突起轴线(Q1~Q6中的对应的一个)为中心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6和第二连接器27(管主体21)进行自转(旋转)。即,第二突起轴线Q1~Q6分别为对应的第二辊(62A~62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自转轴线。
[0039] 多个第二突起67A~67F(第二辊62A~62F)绕着长度轴C彼此分开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配置。而且,在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的状态下,第二突起67A~67F分别绕着长度轴C配置于第一突起57A~57F中的对应的两个之间,例如第二突起67A绕着长度轴C配置于第一突起57A与第一突起57B之间。
[0040] 如上所述,通过向旋转体45传递驱动力而使旋转体45向绕着长度轴C的一侧(在图3和图4中分别为箭头R1侧)旋转,第一突起57A~57F分别经由皮膜47在旋转体45的旋转方向(在该情况下,在图4中为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上向对应的第二突起(67A~
67F中的对应的一个)作用按压力。例如,第一突起57A经由皮膜47对第二突起67A作用按压力。由此,第二突起67A~67F从旋转体45接受驱动力,使螺旋单元20与旋转体45一同相对于基部33向绕着长度轴C的一侧旋转。
[0041] 并且,通过使旋转体45向绕着长度轴C的另一侧(在图3和图4中分别为箭头R2侧)旋转,第一突起57A~57F分别经由皮膜47在旋转体45的旋转方向(在该情况下,在图4中为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对与旋转体45向绕着长度轴C的一侧旋转的情况不同的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作用按压力。例如,第一突起57A经由皮膜47对第二突起67F作用按压力。由此,第二突起67A~67F从旋转体45接受驱动力,使螺旋单元20与旋转体45一同相对于基部33向绕着长度轴C的另一侧旋转。
[0042] 通过使螺旋单元20在螺旋翅片22被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对插入部5和螺旋单元20作用朝向前端侧或者基端侧(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推进力。并且,在旋转体45和螺旋单元20一同旋转的状态下,皮膜47不旋转。但是,此时,由于第一突起57A~57F分别对应的第一辊(52A~52F中的对应的一个)自转(旋转),因此第一突起57A~57F(第一辊52A~52F)与皮膜47之间的摩擦变小。同样地,由于第二突起67A~67F分别对应的第二辊(62A~62F中的对应的一个)自转(旋转),因此第二突起67A~67F(第二辊
62A~62F)与皮膜47之间的摩擦变小。
[0043] 如图6和图7所示,螺旋单元20具有露出面73,该露出面73露出到螺旋单元20的外部。在第一连接器(第一连结部件)26上在露出面73上设置有朝向内周侧凹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槽76A~76F。槽76A~76F分别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由槽76A~76F分别形成标识(75A~75F中的对应的一个),各个标识75A~75F能够在露出面73上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进行视觉确认。
[0044] 标识75A~75F分别绕着长度轴C位于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同的角度位置。例如,标识75A绕着长度轴C位于与第二突起67A(第二辊62A)相同的角度位置。因此,标识75A~75F分别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因此,通过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各个标识75A~75F而视觉确认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即,通过标识75A~75F分别构成了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的识别实现单元。
[0045] 接下来,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2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使用内窥镜装置2来进行管腔的观察时,将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安装于插入部5,并将插入部5和螺旋单元20向管腔插入。而且,根据操作输入装置14中的操作输入而驱动电动马达25,像上述那样向螺旋单元20传递驱动力。由此,螺旋单元20以长度轴(公转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使螺旋单元20在螺旋翅片22被管腔壁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对插入部5和螺旋单元20作用朝向前端侧或者基端侧(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的一侧)的推进力。通过推进力而提高插入部5在管腔内的移动性。
[0046] 这里,在将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时,将插入部5从前端插入到螺旋单元20的内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沿着长度轴C向基端侧移动。而且,将螺旋单元20向基端侧移动至螺旋单元20的基端面28与基部33的承接面58抵接并且螺旋单元20的卡合爪72与基部33的卡合槽71卡合的位置为止,由此将螺旋单元20安装于插入部5。
[0047] 图8是示出在螺旋单元20朝向插入部5的安装中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的状态的图。如图8所示,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将各个标识75A~75F(槽76A~76F)的角度位置调节为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第一辊52A~52F)都分开的状态。例如,将标识75A的角度位置调节为绕着长度轴C位于第一突起57A与第一突起57B之间的状态,使该标识75A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因此,从标识75A沿着长度轴C向基端侧延伸设置的假想直线Z1穿过绕着长度轴C的第一突起57A与第一突起57B之间,穿过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位置。
[0048] 在第一突起57A~57F绕着长度轴C所处的角度位置(部位),皮膜47朝向外周侧突出,因此能够从插入部5的外部来视觉确认第一突起57~5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并且,由于标识75A~75F在露出面73上露出到螺旋单元20的外部,因此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标识75A~75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因此,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无需从内周侧(内部侧)来视觉确认螺旋单元20,能够容易地将标识75A~75F分别调节至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
[004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75A~75F分别绕着长度轴C位于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同的角度位置,通过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各个标识75A~75F而识别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因此,通过使标识75A~75F分别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而将螺旋单元20的第二突起67A~67F(第二辊62A~62F)分别调节至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
[0050] 通过使第二突起67A~67F分别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防止了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各个第二突起67A~67F从前端侧与第一突起57A~57F干涉的情况。并且,由于通过调节标识75A~75F各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而调节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因此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无需从螺旋单元20的内周侧(内部侧)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安装于插入部5。
[0051] 并且,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各个第二突起67A~67F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不会从前端侧干涉。因此防止了皮膜47被夹在某个第一突起(57A~57F中的任意突起)的前端与某个第二突起(67A~67F中的任意突起)的基端之间。即,防止了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皮膜47在长度方向上被夹在某个第一突起(57A~57F中的任意突起)与某个第二突起(67A~67F中的任意突起)之间。由此,防止了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对皮膜47作用过度的负载。
[0052]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53] 参照图9至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某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以从外部观察到的平面来示出某变形例的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而且,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
[0054]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连接器(第一连结部件)26上设置有朝向基端侧突出的(在本变形例中为三个)卡合片(第一卡合部)77A、77C、77E。而且,在第二连接器(第二连结部件)27上设置有朝向基端侧凹陷的(在本变形例中为三个)卡合槽(第二卡合部)78A、78C、78E。并且,在第一连接器26上设置有从第一连接器26的外周面贯穿至内周面的(在本变形例中为三个)卡合孔(第一卡合部)77B、77D、77F。在第二连接器27上在第二连接器27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在本变形例中为三个)卡合爪(第二卡合部)78B、78D、78F。通过使卡合槽78A、78C、78E分别与对应的卡合片(77A、77C、77E中的对应的一个)卡合并且使卡合爪78B、78D、78F分别与对应的卡合孔(77B、77D、77F中的对应的一个)卡合,而将第二连接器27与第一连接器26连结。
[0055] 卡合槽78A、78C、78E分别以在露出面73上露出到螺旋单元20的外部的状态与对应的卡合片(77A、77C、77E中的对应的一个)卡合。而且,通过各个卡合槽78A、78C、78E与对应的卡合片(77A、77C、77E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卡合部分形成了标识(75A、75C、75E中的对应的一个),各个标识75A、75C、75E能够在露出面73上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进行视觉确认。并且,卡合爪78B、78D、78F分别以在露出面73上露出到螺旋单元20的外部的状态与对应的卡合孔(77B、77D、77F中的对应的一个)卡合。而且,通过各个卡合爪78B、78D、78F与对应的卡合孔(77B、77D、77F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卡合部分而形成了标识(75B、75D、75F中的对应的一个),各个标识75B、75D、75F能够在露出面73上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进行视觉确认。
[0056] 在本变形例中,标识75A~75F也分别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同的角度位置。因此,标识75A~75F分别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因此,通过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各个标识75A~75F而识别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57] 并且,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通过在螺旋单元20的露出面73上所印刷的图案来形成各个标识75A~75F。在该情况下,将箭头等图形、颜色与其他部位不同的线等作为图案而印刷到露出面73上。在本变形例中,标识75A~75F也分别例如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同的角度位置,标识75A~75F分别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58]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设置了与第二突起67A~67F相同的数量的标识75A~75F,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相对于设置六个第二突起(67A~67F),而仅设置三个标识(75A、75C、75E)。在该情况下,标识(75A、75C、75E)也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进行视觉确认,标识(75A、75C、75E)分别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C、67E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59] 而且,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标识(75A)。在该情况下,标识(75A)也能够在露出面73上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进行视觉确认。而且,标识(75A)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相同的角度位置,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在本变形例中,在螺旋单元20朝向插入部5的安装中,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使标识(75A)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由此,第二突起(67A)被调节至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在第一突起(57A~57F)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并且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结构中,通过使一个第二突起(67A)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而使其他的第二突起(67B~67F)分别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
[0060]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螺旋单元(20)上设置有能够从外部进行视觉确认的标识(75A~75F;75A、75C、75E;75A)。而且,标识(75A~75F;75A、75C、75E;75A)分别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67A、67C、67E中的对应的一个;75A)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61] (第二实施方式)
[0062]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是像以下那样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变形而得到的。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3] 图12以从外部观察到的平面示出了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图13示出了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的与长度轴C平行的截面。而且,图14是沿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从外周面(露出面73)到内周面的范围中贯穿第一连接器26的孔
81A~81F形成于第一连接器26。在本实施方式中,孔81A~81F分别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同的角度位置。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通过各个孔81A~81F来视觉确认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因此,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识别)第二突起67A~67F各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64]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单元20上设置有能够从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的可视化部80,在第一连接器26上形成了孔81A~81F作为可视化部80。并且,通过可视化部80构成了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识别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的识别实现单元。
[0065] 在螺旋单元20朝向插入部5的安装中,一边通过孔81A~81F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各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一边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
而且,将第二突起67A~67F分别调节至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螺旋单元20相对于插入部5向基端侧移动时,也无需从内周侧(内部侧)来视觉确认螺旋单元20,能够容易地将第二突起67A~67F分别调节至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一突起57A~5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6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孔81A~81F分别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同的角度位置。因此,孔81A~81F也分别成为表示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的标识。
[0067]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68]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某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孔81A~81F分别位于绕着长度轴C与任意的第二突起67A~67F都分开的角度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通过各个孔81A~81F来视觉确认至少一个第二突起(67A~67F中的至少一个)。
[0069] 并且,孔(81A~81F)的数量不限于六个。例如,可以在某变形例中仅设置三个孔(81A、81C、81E),也可以在另一某变形例中仅设置有一个孔(81A)。在因可视化部80而在螺旋单元20上形成有孔(81A~81F;81A、81C、81E;81A)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通过孔(81A~81F;81A、81C、81E;81A)来视觉确认至少一个第二突起(67A~67F中的至少一个)即可。由此,例如在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结构中,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识别所有的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70] 并且,参照图15和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某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以与长度轴C平行的截面示出了该变形例的螺旋单元20的基端部。而且,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0071]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第一连接器26由例如骨架素材形成。因此,整个第一连接器26是光透射性比螺旋单元20的其他部分(第二连接器27、管主体21等)高的高透射性部分82。在本变形例中,借助高透射性部分82形成了能够从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的可视化部80。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识别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72] 另外,高透射性部分82优选是透明的,但只要具有能够从螺旋单元(辅助器具)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的程度的光透射性,也可以不是透明的。并且,高透射性部分82不需要设置于整个第一连接器26,只要设置于能够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通过高透射性部分82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中的任意突起的位置即可。例如,在某变形例中,高透射性部分82没有绕着长度轴C设置在整周上,而是绕着长度轴C仅设置在一部分的角度范围内。
[0073] 在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螺旋单元(20)上设置有可视化部(80)。而且,能够通过可视化部(80)从螺旋单元(20)的外部来视觉确认第二突起(67A~67F)中的至少一个。
[0074] (其他的变形例)
[0075]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在第一突起57A~57F中分别设置有能够自转的对应的第一辊(52A~52F中的对应的一个),在第二突起67A~67F中分别设置有能够自转的对应的第二辊(62A~62F中的对应的一个),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某变形例中,在第一突起57A~57F中不设置能够自转的辊,将第一突起57A~55F与筒状旋转部件57形成为一体。而且,在第二突起67A~67F中不设置能够自转的辊,将第二突起67A~67F与第一连接器26形成为一体。
[0076] 并且,第一突起(内侧突起)57A~57F的数量和第二突起(外侧突起)67A~67F的数量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某变形例中,在旋转体45上可以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设置三个第一突起(例如57A~57C),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突起(57A)。同样地,在螺旋单元20上可以绕着长度轴C大致等间隔地设置三个第二突起(例如67A~67C),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二突起(67A)。只要是通过旋转体(45)旋转而从第一突起(57A~57F;57A~57C;57A)分别向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67A~67C中的对应的一个;67A)作用按压力从而使作为辅助器具的螺旋单元(20)与旋转体(45)一同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即可。
[0077]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作为安装于插入部(5)的辅助器具以螺旋单元(2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辅助器具不限于螺旋单元(20)。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作为插入设备以内窥镜(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插入设备不限于内窥镜(2)。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的结构应用于使用机械手来作为插入设备的插入手术系统。
[0078] 并且,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在旋转体(45)与辅助器具(20)之间设置皮膜(47)。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旋转体(45)以长度轴(C)为中心旋转,而使第一突起(57A~57F)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接触。由此,从第一突起(57A~57F)分别在旋转体(45)的旋转方向上向对应的第二突起(67A~67F中的对应的一个)作用按压力,使辅助器具(20)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
[0079]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插入装置(2)具有:插入部(5),其沿着长度轴(C)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设置;旋转体(45),其设置于插入部(5),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辅助器具(20),其以从外周侧包覆旋转体(45)的状态安装于插入部(5)。在旋转体(45)的外周面上,第一突起(57A~57F)朝向外周侧突出,在辅助器具(20)的内周面上,第二突起(67A~67F)朝向内周侧突出。通过旋转体(45)的旋转而从第一突起(57A~57F)对第二突起(67A~67F)作用按压力,从而使辅助器具(20)与旋转体(45)一同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通过识别实现单元(75A~75F;80)从辅助器具(20)的外部来识别第二突起(67A~67F)绕着长度轴(C)的角度位置。
[0080] 只要满足上述的结构,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等进行适当变更,也可以适当地部分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等。
[008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