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059962.8

文献号 : CN10702082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有村荣次郎

申请人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墨盒(1)利用可填充预定的墨的由热塑性膜材料形成的墨容器(10)、可供墨容器(10)插入的作为外箱的外包装体(20)、以及设在墨容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可与印刷装置(100)的盒安装机构(130)卡合的卡合部(30)形成。此外,在设于墨容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墨供给部(13)的内部设有用于封闭或者开放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的中栓(15),并且以无论有无墨盒(1)装卸时的滑动都始终覆盖杆部(15b)的状态设有用于保护该中栓(15)的杆部(15b)的包覆构件(17)。

权利要求 :

1.一种墨盒,该墨盒可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其包括:盒状的外包装体;

墨容器,其收纳在所述外包装体的内部;以及卡合部,其以插入到收纳有所述墨容器的所述外包装体的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包装体的一端,该墨盒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容器设有墨供给部,该墨供给部包括: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并且卡合于所述卡合部;

中栓,其具有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且用于开放、封闭所述供给口部的栓部和从所述栓部延伸设置的杆部;

施力部件,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向封闭的方向施力;以及包覆构件,其用于限制所述中栓的滑动方向,并且覆盖所述杆部的后端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其不与因墨残余量变少而缩瘪了的所述墨容器的内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构件覆盖在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墨盒时滑动的所述中栓中的、所述杆部的自所述供给口部露出的部分的后端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构件沿所述杆部的轴向延伸设置,且具有包覆部,所述包覆部具有控制所述杆部的滑动姿势的引导用内径,所述引导用内径比所述包覆部的位于所述杆部的后端侧的除引导用内径以外的部分的内径小。

说明书 :

墨盒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相对于喷墨印刷装置装卸的墨盒,该喷墨印刷装置用于向被印刷介质喷出墨而印刷图像。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用于在作为被印刷介质的纸张上印刷所期望的图像的喷墨印刷装置中,为了向喷墨头供给墨而使用了喷墨记录装置用墨盒(以下简称作“墨盒”),该喷墨记录装置用墨盒收纳有具有墨导出部和墨收纳部的墨容器。
[0003] 作为该墨盒,存在如下期望:相对于喷墨印刷装置容易装卸,针对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落下、输送时的振动等具有耐受性,且希望能够廉价地制作。因此,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本申请人提供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墨盒。
[0004] 如图6(a)所示,以往的墨盒200是可相对于印刷装置沿水平方向(装卸操作方向)装卸的呈长方体形状的细长的壳体,其利用填充有墨的由热塑性膜材料形成的液体收纳容器210、设于液体收纳容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可与印刷装置的盒安装机构卡合的树脂或金属制的卡合面220、以及插入有液体收纳容器210的作为外箱的纸制(瓦楞板纸)的外包装体230形成。
[0005] 此外,如图6(b)所示,在卡合面220的大致中央配置有墨供给口240,其作为可与印刷装置侧的盒安装机构300的保持部310嵌合的装卸机构发挥功能。通过该墨供给口240与保持部310嵌合,墨盒200和印刷装置互相连接,能够从墨盒200向印刷装置供给墨。
[0006] 在墨供给口240设有可与保持部310嵌合的接头部241。接头部241的内部为中空形状,在其内部,用于封闭墨供给口240的中栓242在施力部件(弹簧)的施力的作用下被朝向墨流出方向(图中右方向,与向印刷装置装填的装填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也就是说,成为通过将中栓242的顶端的扩径部分向供给口的开口部内侧按压而封闭墨供给口240的结构。
[0007] 此外,在墨供给口240要卡合的保持部310上突出设有插入轴311,在接头部241卡合时,该插入轴311将中栓242向接头部241的内方推入。于是,在将墨盒200装填在印刷装置中时,通过插入轴311推入中栓242使墨供给口240开放而与设于盒安装机构300的墨路径320连通,容器内的墨能够向印刷装置流入。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29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2] 像上述那样,当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墨盒200装填在印刷装置中时,中栓242克服施力部件的施力而杆部向与装填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脱离方向移动。在使墨盒200自印刷装置脱离时,中栓242利用施力部件的施力使杆部向装填方向移动。
[0013]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墨盒中,如图6(b)所示,中栓242的杆部在液体收纳容器内以露出的状态设置。此外,液体收纳容器210为薄膜制,不具有塑料外壳那样的刚性,以随着墨的残余量变少而容器自身缩瘪的方式成形。
[0014] 因此,在墨残余量变少而液体收纳器缩瘪了时,中栓242的杆部与容器内表面接触,墨有可能从因该接触而产生的龟裂泄漏。特别是,由于在墨盒200的装卸动作时中栓242滑动,因此,易于产生龟裂,墨泄漏的危险性进一步升高。
[0015] 因此,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相对于印刷装置进行装卸动作的情况下也不会由于中栓而损伤墨容器的墨盒。
[0016]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7]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墨盒,该墨盒可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其包括:
[0018] 盒状的外包装体;
[0019] 墨容器,其收纳在所述外包装体的内部;以及
[0020] 卡合部,其以插入到收纳有所述墨容器的所述外包装体的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包装体的一端,
[0021] 该墨盒的特征在于,
[0022] 在所述墨容器设有墨供给部,该墨供给部包括:
[0023]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并且卡合于所述卡合部;
[0024] 中栓,其具有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且用于开放、封闭所述供给口部的栓部和从所述栓部延伸设置的杆部;
[0025] 施力部件,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向封闭的方向施力;以及[0026] 包覆构件,其用于限制所述中栓的滑动方向,并且保护整个所述杆部。
[0027]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构件设为覆盖所述杆部的一部分以使其不与所述墨容器接触。
[0028] 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构件覆盖在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墨盒时滑动的所述中栓中的、所述杆部的自所述供给口部露出的部分。
[0029] 发明的效果
[0030] 采用第1技术方案的墨盒,由于在设于墨容器的墨供给部以无论有无墨盒装卸时的滑动都始终覆盖中栓的杆部的状态设有包覆构件,因此,即使在例如墨残余量变少且墨容器缩瘪了时,杆部的端部和墨容器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
[0031] 由此,包覆构件作为保护墨容器的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由在以往的墨盒中发生的墨容器的损伤引起的墨泄漏防止于未然。
[0032] 采用第2技术方案的墨盒,即使在墨容器内的墨量变少且逐渐缩瘪了时,杆部的端部和墨容器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因此,没有由于中栓而损伤墨容器的危险性。因而,使用者能够在不用在意操作的前提下使用墨盒。
[0033] 采用第3技术方案的墨盒,在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墨盒时,即使在墨量变少且墨容器缩瘪了时,由于杆部的端部被包覆构件所覆盖,因此,也没有因中栓的滑动而损伤墨容器的危险性。因而,使用者能够在不用在意操作的前提下使用墨盒。

附图说明

[0034] 图1(a)是表示装填本发明的墨盒的喷墨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1(b)是该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1(c)是该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0035] 图2(a)是表示该墨盒的外观和内部的概略透视图,图2(b)是从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
[0036] 图3(a)是该墨盒的卡合部的主视图,图3(b)是将该卡合部附近局部放大的概略侧剖视图。
[0037] 图4(a)是将该墨盒装填到印刷装置之前的状态的卡合部附近的概略剖视图,图4(b)是将该墨盒装填到印刷装置的状态的卡合部附近的概略剖视图。
[0038] 图5(a)是从作为卡合部的表面的抵接面的背侧观察到的概略立体图,图5(b)是从抵接面侧观察卡合部的概略俯视图,图5(c)是从背面侧观察卡合部的概略俯视图。
[0039] 图6(a)是以往的墨盒的概略透视图,图6(b)是将该墨盒的卡合面局部放大的概略侧剖视图。
[0040] 附图标记说明
[0041] 1、墨盒;10、墨容器;11、热塑性膜;12、终端部;13、墨供给部;14、供给口部(14a、开口;14b、突起部);15、中栓(15a、栓部;15b、杆部;15c、卡合承受部;15d、O形密封圈);16、施力部件;17、包覆构件(17a、支承部;17b、包覆部);18、供给部侧接头部;20、外包装体;21、凹部;22、分隔构件;23、切口;30、卡合部(30a、抵接面);31、标签贴;32、嵌合肋;33、嵌合部;34、遮蔽凸部;35、通信标签;36、标签剥下孔;100、印刷装置(100a、装置主体);110、控制部;
120、设定操作部;130、盒安装机构;131、保持部;132、保持部侧接头部(132a、外边缘);133、按压部;134、墨路径;140、上面装置;A、装卸方向(A1、装填方向;A2、脱离方向);B、墨流出方向;200、以往的墨盒;210、液体收纳容器;220、卡合面;230、外包装体;240、墨供给口;241、接头部;242、中栓;300、盒安装机构;310、保持部;311、插入轴;320、墨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方式可考虑到的能够实施的其他的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43]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参照了所附的各图进行的以下的说明中,在为了表示方向乃至位置而使用了上、下、左、右这些用语的情况下,其与使用者像图示那样观看各图的情况下的上、下、左、右一致。
[0044] 此外,将把本发明的墨盒1相对于印刷装置100水平地装卸的方向设为“装卸方向A”,将把墨盒1插入印刷装置100而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的方向设为“装填方向A1”,将把墨盒1自印刷装置100脱离拆卸的方向设为“脱离方向A2”。
[0045] 并且,装填方向A1成为与填充在墨盒1中的墨向印刷装置100流出的方向(以下称作“墨流出方向B”)同向,将墨容器10收纳在外包装体20中时插入的方向成为与脱离方向A2同向。
[0046] [1.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
[0047] 如图1(a)~图1(c)中的任一者所示,可装填本方式的墨盒1的印刷装置100以喷墨方式的行式彩色印刷机为例进行说明,其具备多个喷墨头,各喷墨头形成有多个喷嘴,从各个喷墨头喷出不同颜色的墨而以行为单位进行印刷,将多个图像以互相叠合的方式形成在由输送带输送的被印刷介质(纸张)上。
[0048] 另外,在本方式中,设有四个线型的喷墨头,从各喷墨头喷出黑(K)、青色(C)、品红(M)、黄(Y)这四种颜色的墨而形成图像,但喷墨头的数量、墨的色数·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0049] 此外,在印刷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10,该控制部110用于综合地控制构成该装置的各部而使与印刷作业相应的印刷处理执行。利用该控制部110,除了进行上述的喷墨头的印刷处理、输送机构的驱动控制之外,也进行与从墨盒1供给墨相关的控制。
[0050] 并且,在控制部110上连接有包括输入设备的设定操作部120,该输入设备由例如操作键、显示/输入面板等构成,通过该设定操作部120能够受理使用者的指示、设定操作。
[0051] 如图1(a)、图1(c)所示,在印刷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00a的上部按照每个喷墨头设有多个(在图中,与喷墨头的数量相匹配是四个)用于安装墨盒1的盒安装机构130。
[0052] 此外,配设有上面装置140,以覆盖盒安装机构130的上方。在装填墨盒1时,通过沿水平方向(装填方向A1)插入到该上面装置140的下表面和印刷装置100的主体的上表面之间来进行。在该上面装置140配设例如上述设定操作部120、伴随着输送被放置到ADF(自动输稿器,auto document feeder)的原稿而进行光学读取来进行数字数据化的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
[0053] 并且,在盒安装机构130上设有保持部131,在将墨盒1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该保持部131与后述的卡合部30嵌合。
[0054] 如图4(a)、图4(b)所示,保持部131具备保持部侧接头部132,该保持部侧接头部132以覆盖被组装于卡合部30的后述的墨供给部13的方式与设于该供给部13的后述的供给部侧接头部18嵌合。此外,在保持部侧接头部132的内部形成有墨路径134,该墨路径134在保持部侧接头部132与供给部侧接头部18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与墨供给部13连通,使墨向印刷装置100内的墨罐(未图示)流入。
[0055] 此外,在保持部131朝向脱离方向A2突出设有按压部133,该按压部133在卡合的状态下插入到供给口部14,将中栓15向内方推入。按压部133通过与中栓15的卡合承受部15c抵接而克服施力部件16的施力将中栓15整体推入,墨供给部1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与墨路径134之间的墨流出通路开通。由此,墨容器10内的墨向墨流出方向B流出。
[0056] [2.墨盒的整体结构]
[0057]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墨盒1的结构。
[0058] 如图2(a)或图2(b)所示,墨盒1是可沿着相对于印刷装置100的水平方向即装卸方向A装卸的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细长的壳体。墨盒1利用可填充预定的墨的由热塑性膜材料形成的墨容器10、可供墨容器10插入的作为外箱的外包装体20、以及设在墨容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可与印刷装置100的盒安装机构130卡合的卡合部30形成。
[0059] <2-1.墨容器>
[0060] 墨容器10是可封入墨的袋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两张长方形状的热塑性膜11重叠,在后述的墨供给部13介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状态下利用热熔接将其周围接合而形成的。墨容器10通过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插入,将组装有墨供给部13的卡合部30嵌合于开口部而制作为墨盒1。
[0061] 此外,墨容器10的终端部12通过将与包含墨容器10向外包装体20贯穿的贯穿方向(脱离方向A2)在内的水平面平行的一对面、即向印刷装置100装填的状态下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下互相粘合而形成尖形。
[0062] 终端部12处的上下表面的粘合部分利用热熔接形成为直线状,该线状部分位于包含墨流出方向B的延长线和利用薄膜的热熔接粘合的终端部12的线在内的水平面内。
[0063] 这样,通过墨容器10的终端部12形成为尖形,在墨容器10内的墨残余量变少时,能够利用终端部12的尖形确保用于使墨流出的梯度,能够使墨没有残留地流出。此外,通过利用热熔接使终端部12的粘合部分成为线状,能够可靠地维持终端部12的尖形。并且,墨容器10的终端部12形成为尖形,在将墨容器10插入到外包装体20时,终端部12与设置在外包装体20内的分隔构件22接触,从而能够使墨容器10在外包装体20内部位置固定。
[0064] 此外,如图2(a)所示,在墨容器10的装填方向A1侧的端部安装有墨供给部13,该墨供给部13用于在被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供给被填充在容器内的墨。
[0065] 在制作墨容器10时,在墨供给部13介于薄膜11之间的预定部位的状态下利用热熔接安装该墨供给部13,其在该状态下与卡合部30卡合组装。
[0066] 此外,如图3(b)放大所示,墨供给部13利用使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供给口部14、用于使供给口部14的连通开放或者封闭的中栓15、用于对中栓15向墨流出方向B施力而封闭供给口部14的施力部件16、以及用于沿着装卸方向A引导中栓15随着墨盒1的装卸而产生的滑动的包覆构件17构成。
[0067] 供给口部14在墨容器10插入到外包装体20的状态下位于卡合部30的中央。供给口部14在其开口14a朝向装填方向A1的状态下与卡合部30卡合。
[0068] 若中栓15向开放的方向滑动,则开口14a开放,供给口部14使墨供给部1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由此,墨容器10内的墨能够向墨流出方向B流出。
[0069] 此外,在供给口部14的顶端设有突起部14b,在将墨盒1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该突起部14b用于在开口14a和保持部侧接头部之间设置微小的间隙而将墨的流出量优化为恒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在开口14a的周围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设有三个突起部14b。
[0070] 中栓15利用顶端与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抵接而将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封闭的栓部15a、从栓部15a的后端侧(与同供给口部14抵接的一侧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延伸设置的杆部15b、设于栓部15a的顶端且可与盒安装机构130的按压部133卡合的卡合承受部15c、以及嵌入到栓部15a的周围且在封闭开口14a时填埋栓部15a和供给口部14之间的间隙的O形密封圈15d形成。
[0071] 中栓15利用施力部件16的施力使栓部15a的顶端侧的面与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抵接而封闭供给口部14。此外,O形密封圈15d填埋栓部15a和供给口部14之间的间隙。由此,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被阻断,墨不会流出到外部。
[00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前,通过利用施力部件16的施力朝向开口14a按压栓部15a,成为开口14a被堵塞且利用O形密封圈15d填埋栓部15a和供给口14之间的间隙而封闭供给口部14的状态。
[0073] 此外,在沿着装填方向A1将墨盒1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中栓15通过盒安装机构130的按压部133和栓部15a卡合而克服施力部件16的施力向脱离方向A2滑动,栓部15a自开口14a分开。由此,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开放,墨能够沿着墨流出方向B流出到外部。
[007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在将墨盒1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通过设于栓部15a的顶端的卡合承受部15c与盒安装机构130的按压部133卡合,栓部15a克服施力部件16的施力而被按压,供给口部14开放。
[0075] 施力部件16由弹簧、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其从栓部15a的后端侧向封闭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的方向(即装填方向A1)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16使用弹簧。
[0076] 包覆构件17利用在顶端支承施力部件16的支承部17a和从支承部17a延伸设置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包覆部17b形成。包覆构件17以如下状态固定设置,即,利用支承部17a支承施力部件16,并且在栓部15a的后方将杆部15b的自供给口部14露出的部分(即,在图3(b)中,自杆部15b的大致中央部分到后端的部分)全部覆盖。
[0077] 由于包覆部17b以无论中栓15是否滑动都将杆部15b的自供给口部14露出的部分全部覆盖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使在例如墨残余量变少而墨容器10缩瘪了时,杆部15b的端部和墨容器10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由此,没有由于中栓15而损伤墨容器10的危险性,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不用在意操作的前提下使用墨盒1。
[0078] 此外,如图3(b)所示,包覆部17b在从杆部15b的大致中央部分起到预定距离为止的范围内被设为将其与杆部15b的间隙缩窄到能够滑动的程度的内径(引导用内径),从而能够正确地维持杆部15b的滑动姿势。由此,杆部15b在墨盒1的装卸时能够沿着装卸方向A以正确的姿势滑动。
[0079] 并且,如图3(b)所示,包覆部17b的从其大致中央部分到与支承部17a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终端之间的部分的内径形成得比引导用内径大出预定长度。
[0080] 为了正确地维持杆部15b滑动时的姿势,需要将引导用内径的部分成形预定长度。但是,由于该引导用内径需要成形为内表面不与杆部15b的端部接触且在引导杆部15b的同时使其顺畅地滑动,因此,存在被要求较高的精度、制造成本升高这样的问题。因而,在本发明中,通过包覆部17b中的不需要引导用内径的部分的内径比引导用内径大出预定长度,不在不必要的范围内成形成为引导用内径的部分,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081] 并且,在墨供给部13的供给口部14的周围设有可与保持部侧接头部132嵌合的凹状的供给部侧接头部18。如图4(b)所示,在墨盒1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该供给部侧接头部18与保持部侧接头部132的凸状的外边缘132a嵌合。
[0082] <2-2.外包装体>
[0083] 外包装体20通过将设定于纸制(例如,瓦楞板纸)的片构件的折边弯曲并将抹胶部分粘合而被组装成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呈有底的空心长方体的盒状。
[0084]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形成为与包含墨盒1的装卸方向A在内的水平面平行的横边和与该水平面垂直的纵边之比为约2比1的长方形状。换言之,如图3(a)所示,在将墨盒1向装填方向A1安装于印刷装置100地操作时,若将作为印刷装置100侧的卡合部30设为正面,则墨盒1的宽度w与高度h之比为约2比1。
[0085] 此外,可与印刷装置100侧的盒安装机构130卡合的卡合部30嵌入到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墨盒装填时的印刷装置100侧的开口部),成为与印刷装置100的盒安装机构130抵接的抵接面。
[0086] 并且,如图2(b)所示,在外包装体20的下表面形成有贯通外包装体20的表面的拉拔用的凹部21。该凹部21是通过在外包装体20的凹部形成部位形成预定的切口并在外包装体20的构件表面上将切开的部分向内表面侧、且朝向终端侧弯折而形成的。
[0087] 此外,在外包装体20的内部终端配置有分隔构件22,该分隔构件22用于确保外包装体20的内表面和墨容器10的终端部12的尖形外表面之间的内部空间的形状。由该分隔构件22确保的空间的侧截面为三角形,并且在外包装体20的内部成为与凹部21的背面相对应的位置。
[008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外包装体20在形成凹部21时弯折的一部分位于由分隔构件22确保的内部空间内并且朝向外包装体20的终端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切口。此外,就分隔构件22而言,例如在封闭终端侧之前将分隔构件22以配置在外包装体20的终端的方式插入并在装入之后封闭即可。
[0089] 这样,在墨盒1中,在外包装体20的内部具备分隔构件22,在外包装体20的表面具备凹部21,使用者在装卸操作墨盒时能够抓住外包装体20终端的凹部21拉出墨盒,墨盒1的装卸变容易,操作性上升。此外,在使用者抓住凹部21装卸墨盒1时,使用者的手不直接碰到墨容器10,因此,能够防止墨盒装卸时由于使用者的手、装饰品等的接触对墨容器10造成的损伤。
[0090] 并且,由于墨容器10相对于外包装体20的插入方向、装卸方向A以及墨补给时的墨流出方向B位于同一个轴线上,因此,外包装体20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应力,能够降低墨供给部13、保持部131等装卸机构、外包装体20主体损伤的可能性。
[0091] 此外,如图2(a)所示,在外包装体20的顶面以与后述的标签贴31的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有标签贴剥下用的切口23。该切口23的一部分成为弯折部,其他的部分断裂,在与外包装体20相连的状态下形成在外包装体20的表面侧。切口23在被使用者的手指朝向内方推入时,在标签贴31的一部分粘接着的状态下使外包装体20的一部分断裂弯折。
[0092] 因而,使用者通过用手指将切口23向外包装体20的内方推入,抓住断裂的部分将标签贴31和外包装体20之间剥离,标签贴31能够与外包装体20的断裂的一部分一起剥下,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分离作业。
[0093] <2-3.卡合部>
[0094] 卡合部30由树脂或者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在其与保持部131抵接的抵接面30a朝向装填方向A1、将墨盒1装填在印刷装置100中时,该卡合部30作为与保持部131卡合的装卸机构发挥功能。此外,卡合部30为了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嵌合而以与该开口部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成形。
[0095] 如图2(a)、图2(b)所示,卡合部30在嵌合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之后,利用在背面具有粘合性的封缄(日文:シール)状的标签贴31(例如像薄膜法合成纸那样在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合成纸的背面涂覆有粘接剂的片状物)粘贴固定。该标签贴31通过在使卡合部30嵌合于外包装体20的状态下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侧面经过卡合部30的抵接面30a跨绕到相反侧的开口部侧面,将卡合部30组装固定于外包装体20。
[0096] 此外,如图5(a)、图5(c)所示,在卡合部30的与保持部131抵接的抵接面30a的背面侧周缘竖立设有嵌合肋32。该嵌合肋32起到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嵌合时的引导件的作用和防止嵌合后自外包装体20脱离的作用。
[0097] 并且,如图5(b)所示,在卡合部30的中央部上下形成有嵌合部33,该嵌合部33以被设于印刷装置100侧的把持部件(未图示)把持的方式与把持部件嵌合。在该嵌合部33配置有三角形状的凸部,与设于印刷装置100的保持部131的把持部件嵌合。该把持部件具有以利用弹性力夹持上下一对凹部的方式进行把持的机构,通过在该把持部件之间将嵌合部33的凸部压入把持部件的凹部之间,嵌合部33伴随着咔哒感而嵌合。
[0098] 另外,在卡合部30的上部突出地设置有一对遮蔽凸部34。该遮蔽凸部34仅设置于一个端缘,以便在安装盒之际不弄错上下。遮蔽凸部34在被嵌合到印刷装置100之际会被设于印刷装置100侧的未图示的安装检测传感器检测到。
[0099] 具体而言,安装检测传感器是发光受光传感器那样的光学传感器,由于受光被阻断,从而检测到其遮蔽物的存在。遮蔽凸部34在安装时靠近安装检测传感器,阻断传感器的受光,从而其安装被检测到。
[0100] 并且,如图5(c)所示,在形成于卡合部30的背面侧的粘合区域D粘贴有通信标签35,该通信标签35用于与设于印刷装置100侧的非接触通信部(未图示)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0101] 通信标签35由例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形成,利用从非接触通信部接收的电波产生内部电力,利用该电力相对于存储器读取/写入数据,并且通过天线接收/发送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盒的墨的颜色、水性·油性的种类、装卸次数等,在盒安装机构130中检测到装填时开始与非接触通信部通信,发送自身所存储的数据。
[0102] 粘合区域D与要粘合的通信标签35的形状相匹配地成形。即,粘合区域D形成为具有定位边Da和圆弧部Db的半圆形状,该定位边Da与后述的通信标签35的弦抵接而在粘合通信标签35时对其定位,该圆弧部Db与通信标签35的圆弧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c)所示,定位边Da以与设于卡合部30的左侧端部的嵌合肋32的基端相接的状态形成。由此,只要在将通信标签35的弦定位于定位边Da的状态下进行粘合,就能够将通信标签35粘合在粘合区域D的适当的位置。
[0103] 此外,为了在废弃墨盒1时容易地进行卡合部30和通信标签35的分离作业,在粘合区域D中形成有标签剥下孔36,该标签剥下孔36用于供棒状构件从抵接面30a侧插入而使粘合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自通信标签35的粘接面侧剥离浮起。使用者通过从卡合部30的抵接面30a侧向标签剥下孔36中插入螺丝刀这样的棒状构件,能够将粘合在粘合区域D的通信标签35的一部分剥离而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0104]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的墨盒1,由于墨供给部13的用于保护中栓15的杆部15b的包覆构件17设为无论在墨盒1装卸时有无滑动都始终以覆盖杆部15b的状态保护该杆部15b,因此,即使在例如墨残余量变少且墨容器缩瘪了时,杆部15b的端部和墨容器10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由此,包覆构件17作为保护墨容器10的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由在以往的墨盒中发生的墨容器10的损伤引起的墨泄漏防止于未然。
[0105] 此外,对于包覆构件17的包覆部17b的内径而言,将用于维持杆部15b的滑动时的姿势而需要的引导用内径部分设为预定长度,使除此之外的部分的内径大于引导用内径,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以准确地维持中栓15的滑动时的姿势的状态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