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012592.2

文献号 : CN10702083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大塚一雄田村哲也五十岚人志

申请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为记录装置。在具有多个纸张供给路径的记录装置中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化。记录装置具有:介质收纳部,其收纳介质;翻转路径,其使从所述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运送构件,其在所述翻转路径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翻转路径的顶部低的位置,向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侧运送介质;以及输送辊,其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向下游侧输送,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翻转路径重叠。

权利要求 :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具有:介质收纳部,其收纳介质;

翻转辊,所述翻转辊构成翻转路径,所述翻转路径使从所述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并向下游侧运送;

运送构件,其在所述翻转路径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翻转路径的顶部低的位置,该运送构件向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运送介质;

输送辊,所述输送辊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从上方将所述介质向下游侧输送;

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形成介质引导路径,该介质引导路径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所述介质朝向所述运送构件引导;以及诱导部,其设置于能够与离开所述翻转辊朝向所述运送构件的介质的前端抵接的位置,并且将介质的前端向离开所述翻转辊的方向诱导,所述引导部的下部具有限制所述诱导部的自由端朝向上方移位的限制部,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翻转路径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构成所述记录部的滑架,该滑架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滑架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整体和所述翻转路径整体位于比所述滑架的顶部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装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路径被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装卸的单元体,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单元体设置于装置里侧,

通过卸下所述单元体而露出所述引导部,并且所述引导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装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构成所述翻转路径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装置主体的上部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

8.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具有:介质收纳部,其收纳介质;

翻转辊,所述翻转辊构成翻转路径,所述翻转路径使从所述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并向下游侧运送;

运送构件,其在所述翻转路径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翻转路径的顶部低的位置,该运送构件向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侧运送介质;

滑架,其构成所述记录部且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输送辊,所述输送辊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向下游侧输送;

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形成介质引导路径,该介质引导路径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所述介质朝向所述运送构件引导;以及诱导部,其设置于能够与离开所述翻转辊朝向所述运送构件的介质的前端抵接的位置,并且将介质的前端向离开所述翻转辊的方向诱导,所述引导部的下部具有限制所述诱导部的自由端朝向上方移位的限制部,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滑架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装置主体的上部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

说明书 :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尤其涉及具有使从收纳介质的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的翻转路径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以传真机和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采用以下的结构:在装置底部具有收纳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的纸张盒,从该纸张盒送出纸张,利用大径的翻转辊(在专利文献1中为中间辊33)使该纸张翻转,并朝向记录头近前的运送构件(在专利文献1中为输送辊对40)运送。
[0003] 并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记录装置具有手动用的输送路径。构成手动用的输送路径的手动托盘(在专利文献1中为手动托盘50)配置于翻转辊的正上方且图像读取部的后侧的位置。
[0004] 并且,在手动用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由一对辊构成的负载赋予机构52。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0185号公报
[0006] 近年来,作为记录装置,期求更进一步的小型化,但像专利文献1记载的记录装置那样,除了中间辊33还具有手动用的输送路径,而且在手动用的输送路径上设置一对辊(负载赋予机构52),在该结构中,尤其高度方向的装置尺寸容易变大,成为小型化的阻碍。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多个纸张供给路径的记录装置中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000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具有:介质收纳部,其收纳介质;翻转路径,其使从所述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运送构件,其在所述翻转路径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翻转路径的顶部低的位置,该运送构件向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侧运送介质;以及输送辊,其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向下游侧输送,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翻转路径重叠。
[0009] 根据本方式,在使从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的翻转路径的基础上,在翻转路径与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朝向运送构件运送的输送辊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翻转路径重叠,因此在装置高度方向尺寸上所述输送辊的尺寸与所述翻转路径的尺寸不叠加,从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010]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构成所述记录部的滑架,该滑架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滑架重叠。
[0011] 根据本方式,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构成所述记录部的滑架在装置高度方向上重叠,其中,滑架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因此,在装置高度方向尺寸上所述输送辊的尺寸与所述滑架的尺寸不叠加,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012]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整体和所述翻转路径整体位于比所述滑架的顶部低的位置。
[0013]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整体和所述翻转路径整体位于比所述滑架的顶部低的位置,因此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和所述翻转路径不从所述滑架突出,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014]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所述介质朝向所述运送构件引导的介质引导路径,所述介质引导路径具有对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装卸。
[0015]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引导路径具有对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装卸,因此在所述介质引导路径上产生卡纸时,卡纸处理作业变得容易。
[0016]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路径被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装卸的单元体,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单元体设置于装置里侧,通过卸下所述单元体而露出所述引导部,并且所述引导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装卸。
[0017] 根据本方式,为了卸下所述引导部,需要卸下所述单元体。即,为了接近比所述引导部靠装置里侧的位置,需要首先卸下所述单元体,接着卸下所述引导部。由此,能够抑制容易接近装置内部的结构要素的情况,从而保护装置内部的结构要素。
[0018]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四或第五方式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构成所述翻转路径的一部分。
[0019] 根据本方式,所述引导部不仅构成所述介质引导路径,还构成所述翻转路径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单化和低成本化。
[0020]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介质收纳部,其收纳介质;翻转路径,其使从所述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运送构件,其在所述翻转路径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翻转路径的顶部低的位置,该运送构件向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侧运送介质;滑架,其构成所述记录部且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以及输送辊,其在所述翻转路径与所述运送构件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向下游侧输送,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滑架重叠。
[0021] 根据本方式,在使从介质收纳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的翻转路径的基础上,在翻转路径与运送构件之间运送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的输送辊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滑架重叠,因此在装置高度方向尺寸上所述输送辊的尺寸与所述滑架的尺寸不叠加,从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022]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基础上,特征在于,在装置主体的上部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
[0023] 根据本方式,在装置主体的上部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在该结构中,能够得到上述的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方式所述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0025]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的介质的运送路径的侧视剖视图。
[0026] 图3是示出来自装置背面侧上方的介质的运送路径的侧视剖视图。
[0027] 图4是示出介质的运送时的诱导部与介质的关系的侧视剖视图。
[0028] 图5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打印机时的立体图。
[0029] 图6是具有翻转辊的单元体的立体图。
[0030] 图7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8是示出将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下的介质的运送路径的侧视剖视图。
[0032] 图9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引导部和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33] 图10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引导部和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34] 图11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引导部和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0035] 图12是对反向运送介质时的介质与引导部和诱导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侧视剖视图。
[0036] 标号说明
[0037] 10:打印机;12:装置主体;14:扫描部;16:操作部;18:显示构件;20、24、32、70:盖;21:排纸托盘;26:介质引导路径;28:输送口;30:原稿台;34:介质收纳部;42:拾取辊;44:转动轴;46:介质运送路径;48:翻转辊;51a、51b、51c;76:从动辊;53:运送辊对;53a:运送驱动辊;53b:运送从动辊;54:记录部;56:滑架;56a:顶部;58:记录头;60:介质支承部;62:排出辊对;64:引导部;64a:第一引导面;64b:第二引导面;64c:限制部;64d:反向运送引导面;
66:输送辊;68:单元体;68a:背面侧端部;68b:倾斜面;72:锁定解除杆;74、74’:诱导部;
74a:基端侧;74b:末端侧;75:路径部件;P:介质;PE:后端;PF、PF’:前端;S1: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实施例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这之后的实施例中省略该结构的说明。
[0039]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的介质的运送路径的侧视剖视图,图3是示出来自装置背面侧上方的介质的运送路径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示出介质的运送时的诱导部与介质的关系的侧视剖视图,图5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打印机时的立体图,图6是具有翻转辊的单元体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0] 图8是示出将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下的介质的运送路径的侧视剖视图,图9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引导部和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引导部和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将引导部和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12是对反向运送介质时的介质与引导部和诱导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侧视剖视图。
[0041] 并且,在各图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是扫描部的输送机构部的原稿的运送方向并且是记录装置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读取机构部的主扫描方向并且是记录装置的进深方向,Z方向示出了装置高度方向。另外,在各图中,设+X方向侧为装置左侧,设-X方向侧为装置右侧,设-Y方向为装置正面侧,设+Y方向侧为装置背面侧,设+Z轴方向侧为装置上方侧,设-Z轴方向侧为装置下方侧。
[0042] ■■■实施例■■■■
[0043] <<<打印机的概要>>>
[0044] 参照图1至图3,打印机10具有装置主体12和作为“图像读取部”的扫描部14(参照图2)。操作部16以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装置正面侧。在操作部16设置有显示面板等显示构件18。
[0045] 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正面侧,在操作部16的下方配置有盖20。并且,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排纸托盘21。排纸托盘21构成为能够在收纳于装置主体12内的状态(参照图2)和向装置主体12的装置正面侧展开的状态(参照图1中的双点划线部)之间切换。
[0046] 并且,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上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盖24。盖24构成为能够在图1所示的相对于装置主体12闭合的状态和图3所示的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之间切换。如图3所示,当使盖24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时,后述的介质引导路径26的输送口28露出。而且,能够沿图1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向输送口28插入介质P(参照图3)。
[0047] 并且,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12的上部设置有扫描部14。在扫描部14设置有原稿台30。原稿台30作为一例由透明的玻璃板形成,构成为能够将原稿载置于原稿台30的上表面上。
[0048] 并且,在扫描部14设置有使扫描部14的上部打开和闭合的盖32。盖32在闭合的状态(参照图1和图2)下覆盖原稿台30,在打开的状态(未图示)下使原稿台30露出。即,使盖32相对于原稿台30转动以设为打开的状态,从而使原稿台30露出,将原稿放置在原稿台30上的表面上,再将盖32闭合,由此能够在原稿台30处读取原稿。另外,在原稿台30的下方设置有能够读取放置在原稿台30上的原稿的读取部(未图示)。
[0049] <<<介质运送路径的概要>>>
[0050]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4对打印机10中的介质的运送路径进行说明。在装置主体12的下部设置有收纳介质P的介质收纳部34。在本实施例中,介质收纳部34构成为能够从装置正面侧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并且,盖20以能够相对于介质收纳部34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
[0051] 而且,在装置主体12内的背面侧,在介质收纳部34的上方设置有拾取辊42。拾取辊42构成为能够以转动轴44为支点进行转动。拾取辊42通过与收纳于介质收纳部34内的介质P接触而沿着作为“翻转路径”的介质运送路径46将收纳于介质收纳部34内的介质中的最上位的介质P向运送方向下游侧运送。另外,图2中的粗线示出了沿着介质运送路径46被运送的介质P的路径。
[0052] 在介质运送路径46上,在拾取辊42的下游侧设置有翻转辊48。从动辊51a、51b、51c分别以能够相对于翻转辊48进行从动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翻转辊48的周围。
[0053] 而且,拾取辊42所运送的介质P经由翻转辊48和从动辊51a、51b被向设置于运送方向下游侧的作为“运送构件”的运送辊对53运送。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运送辊对53具有:运送驱动辊53a,其从未图示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而进行旋转驱动;以及运送从动辊53b,其相对于运送驱动辊53a进行从动旋转。并且,运送辊对53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在比翻转辊48的顶部低的位置。
[0054] 并且,在运送辊对53的运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记录部54。在本实施例中,记录部54具有滑架56、记录头58以及介质支承部60。在本实施例中,滑架56构成为能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往复运动。而且,在滑架56的下部设置有记录头58。在本实施例中,记录头58构成为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喷出墨水。
[0055] 并且,在记录头58的下方,在与记录头58对置的区域设置有介质支承部60。介质支承部60对由运送辊对53向与记录头58对置的区域运送来的介质P的下表面(与记录面相反一侧的面)进行支承。而且,记录头58对由介质支承部60支承的介质P喷出墨水,在介质P的记录面上执行记录。
[0056] 而且,执行了记录的介质P被设置于记录部54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的排出辊对62夹着朝向排纸托盘21(参照图1)排出,其中,排纸托盘21向装置正面侧突出。
[0057] 接着,参照图3,当使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盖24为打开的姿势时,介质引导路径26的输送口28露出。介质引导路径26具有引导部64和输送辊66。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引导路径2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设置于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另外,图3中的粗线示出了沿着介质引导路径26被运送的介质P的引导路径。
[0058] 而且,介质引导路径26构成为利用输送辊66将从输送口28插入的介质P输送到介质运送路径46上的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输送辊66以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的至少一部分与滑架56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装置主体12内。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整体和介质运送路径46整体位于比滑架56的顶部56a低的位置。
[0059]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辊66以输送辊66的至少一部分与介质运送路径46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装置主体12内。而且,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翻转辊48、引导部64、输送辊66以及滑架56各自的一部分以全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装置主体12内。
[0060] 而且,被引导到介质运送路径46上的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的介质P被运送辊对53向记录部54运送,并在记录部54被执行记录,然后被排出辊对62朝向排纸托盘21排出。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介质引导路径26设置于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因此能够缩短介质引导路径26的路径长,从而也能够应对长度短的介质。并且,由于使输送辊66相对于输送口28位于装置主体12内的里侧,因此,在名片、L尺寸(L判)横放等长度较短的介质的情况下,在将这些长度较短的介质插入到输送口28后,能够在使盖24闭合的状态下进行输送。由此,能够抑制灰尘和异物进入装置主体12内。
[0062] 并且,在记录部54中要在介质P的第一面(记录面)上执行了记录后,接着在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下表面)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运送驱动辊53a倒转,将介质P向运送方向上游侧运送。向运送方向上游侧被运送的介质P通过引导部64的下方,被翻转辊48和从动辊51c夹着。而且,介质P利用翻转辊而第一面和第二面被翻转,然后被再次向记录部54运送,在记录部54执行了第二面的记录后,朝向排纸托盘21被排出。
[0063] <<<关于单元体和引导部>>>
[0064]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2至图12对单元体68和引导部64进行说明。首先,先对单元体68进行说明。如图6和图11所示,在单元体68中设置有翻转辊48和从动辊51a、51c。而且,如图5所示,单元体68构成为能够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
[0065] 如图5所示,单元体68的背面侧的端部68a在单元体68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构成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外观的一部分。并且,盖7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背面侧的端部68a。如图9所示,当将盖70从端部68a卸下时,一对锁定解除杆72露出。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单元体68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将一对锁定解除杆72朝向相靠近的方向即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方向按压时,单元体68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从而能够将单元体68从装置主体12卸下。
[0066] 并且,在单元体68的装置进深方向正面侧设置有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且朝向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延伸的倾斜面68b。如图2至图4所示,倾斜面68b在单元体68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构成介质运送路径46的路径的一部分。
[0067] 而且,参照图4和图6,在单元体68的倾斜面68b的下端部设置有向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突出的多个诱导部74。在本实施例中,诱导部74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二对。具体而言,一对诱导部74相对于单元体68的装置宽度方向中心呈左右对称地配置在单元体68的靠近装置宽度方向中央部,另一对诱导部74相对于单元体68的装置宽度方向中心呈左右对称地配置在装置宽度方向两端部。
[0068] 并且,诱导部74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与介质的两端部接触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设置于装置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对诱导部74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与A4尺寸的介质的两端部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单元体68。由此,能够矫正介质P的两端部的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的卷曲(curl),从而能够抑制卡纸。
[0069] 在本实施例中,诱导部74构成为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片状部件。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诱导部74以与引导部64对置的一侧为基端侧74a,基端侧74a安装于单元体68的下部。而且,诱导部74从基端侧74a朝向引导部64突出,能够以末端侧74b为自由端进行变形。
另外,图4中的标注了标号74’的虚线部示出了以基端侧74a为支点而末端侧74b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发生了变形的诱导部74。
[0070] <<<关于引导部>>>
[0071] 参照图2至图12,对引导部64进行说明。参照图2至图4,引导部6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而且,引导部64在装置主体12内缩窄了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的区间。在本实施例中,在引导部64的装置正面侧设置有形成介质引导路径26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导面64a。即,在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构成为从装置高度方向上方被供给的介质的供给路径。并且,在引导部64的装置背面侧设置有形成介质运送路径46的一部分的作为“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64b。
[0072] 在第一引导面64a上可转动地安装有能够与输送辊66抵接的从动辊76。并且,在第二引导面64b上设置有能够与翻转辊48抵接的从动辊51b。
[0073] 而且,第一引导面64a向装置高度方向斜下方延伸,作为将从输送口28输送来的介质朝向运送辊对53引导的引导面发挥功能。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面64b向装置高度方向斜下方延伸,作为与离开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P的记录面对置并对介质P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0074]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6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当将单元体68从装置主体12卸下时,如图7和图8所示,引导部64的背面侧即第二引导面64b在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露出。即,通过将单元体68从装置主体12卸下,能够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接近(access)引导部64。
[0075] 而且,如图9至图11所示,能够将引导部64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卸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将引导部64从装置主体12卸下后的状态下,从动辊76与引导部64一同被从装置主体12卸下,输送辊66留在装置主体12侧(尤其参照图11)。
[0076]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在将引导部64从装置主体12卸下时将输送辊66留在装置主体12侧的结构,从而无需解除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的输送辊66与向其传递驱动力的驱动机构(未图示)的连接,能够避免装置的复杂化。
[0077] 并且,在采用了将输送辊66从装置主体12卸下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将输送辊66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时,在设置于输送辊66侧的齿轮与设置于所述驱动机构侧的齿轮啮合时,有可能由于齿轮彼此的碰撞导致齿轮破损。在本实施例中,无需解除输送辊66与驱动机构的连接,因此能够避免齿轮的破损。
[0078] 并且,在采用将输送辊66从装置主体12卸下的结构的情况下,无法设置对输送辊66上产生的挠曲进行支承的部件,有可能产生由于输送辊66与从动辊76的夹持点的位置偏移引起的介质的输送错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是输送辊66留在装置主体12侧的结构,因此能够设置支承挠曲的部件,能够抑制输送辊66与从动辊76的夹持点的位置偏移从而减少介质的输送错误。
[0079] 参照图11,当将单元体68和引导部64从装置主体12卸下时,运送辊对53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露出。即,能够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接近运送辊对53。
[0080] 并且,再次参照图4,在引导部64的下部设置有凹状的限制部64c,该限制部64c收容诱导部74的末端侧74b。在单元体68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限制部64c限制诱导部74的末端侧74b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的移位。而且,诱导部74的末端侧74b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至与第二引导面64b交叉的位置,被限制部64c收容。并且,如图12所示,诱导部74被设置成位于通过翻转辊48与从动辊51b的接触位置(夹持点)的翻转辊48和从动辊51b的切线S1上。
[0081] 参照图4,当介质P的前端PF与诱导部74(参照实线部)接触时,前端PF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按压诱导部74,使诱导部74的末端侧74b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移位(参照标注了标号74’的虚线部)。此时,介质P的前端PF’被移位后的诱导部74’按压而被向离开翻转辊48的方向即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参照双点划线部)诱导。由此,能够减缓介质P的前端PF’与要抵靠的路径部件75(参照图4)抵靠时的角度。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翻转辊48到运送辊对53的范围内的介质P的运送。
[0082]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诱导部74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在介质P的前端PF到达运送辊对53后,在使介质P在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挠曲以消除偏斜时诱导部74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确保介质P进行挠曲的空间。
[0083] 并且,如图4和图12所示,引导部64的下部构成为反向运送引导面64d。在从记录部54利用运送辊对53向运送方向上游侧对介质进行反向运送时,反向运送引导面64d作为介质的引导面发挥功能。这里,诱导部74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位于比反向运送引导面64d靠上方的位置。而且,诱导部74在没有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截断介质运送路径46上的朝向倾斜面68b侧的路径。
[0084] 如图12所示,在对介质P进行反向运送时,介质P的后端PE变为前端,朝向运送方向上游侧。此时,后端PE有时在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卷曲的状态下被运送。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后端PE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卷曲,由于诱导部74位于比反向运送引导面64d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介质P的后端PE卡住的可能性。
[0085] 并且,诱导部74在介质运送路径46上截断朝向倾斜面68b侧的路径,并且末端侧74b被限制部64c限制了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的移位。因此,即使介质P的后端PE与诱导部
74接触,诱导部74也不容易被介质P的后端PE上推,从而能够防止介质P的后端PE即介质P进入到朝向倾斜面68b侧的路径。因此,能够防止介质P没有进入到与反向运送的路径不同的路径,即能够防止介质P误入到从运送辊对53朝向倾斜面68b侧的路径而没有进入到从运送辊对53朝向从动辊51c的路径。
[0086] <<<实施例的变更例>>>
[0087] (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将诱导部74设置于单元体68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将诱导部74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结构。
[0088] (2)在本实施例中,诱导部74构成为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片状部件,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在单元体68设置利用弹簧等施力构件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施力的树脂制的挡板部件的结构。
[0089] (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设置扫描部14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不设置扫描部14,而在装置主体12的上部可转动地安装盖32。
[0090] (4)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将引导部64和单元体68分别以能够进行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将引导部64和单元体68一体构成,并使它们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的结构。
[0091] 汇总上述说明,打印机10具有:介质收纳部34;其收纳介质P;翻转辊48,其使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运送辊对53,其在翻转辊48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翻转辊的顶部低的位置,将介质P向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54侧运送;引导部64,其具有第二引导面64b,该第二引导面64b与离开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P的记录面对置且向斜下方向延伸;以及诱导部74,其设置于能够与离开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P的前端PF抵接的位置,并且将介质P的前端PF向离开翻转辊48的方向诱导。
[0092]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使被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的翻转辊48的打印机10具有:引导部64,其具有第二引导面64b,该第二引导面64b与离开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P的记录面对置且向斜下方向延伸;以及诱导部74,其设置于能够与离开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P的前端PF抵接的位置,并且将介质P的前端PF向离开翻转辊48的方向诱导。借助第二引导面64b,离开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P的通过轨迹不容易被介质种类和介质前端的卷曲状态左右,从而稳定。
[0093] 而且,在该状态下,介质P的前端PF被诱导部74向离开翻转辊48的方向诱导,因此能够减缓介质P的前端PF与路径部件75(介质P的前端PF要抵靠的路径部件)抵靠时的角度,进而能够避免伴随着介质P的前端PF的屈曲而造成的卡纸。即,在具有使介质P翻转的介质运送路径46的打印机10中,能够实现更可靠的介质运送。
[0094] 诱导部74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根据该结构,在使介质P在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挠曲以进行偏斜矫正时,通过诱导部74进行弹性变形,能够确保介质P进行挠曲的空间。即,能够适当地进行偏斜矫正。
[0095] 诱导部74由如下的片状部件构成,该片状部件以与引导部64对置的一侧为基端侧74a,从基端侧74a朝向引导部64突出,以末端侧74b为自由端而进行变形。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诱导部74构造简单且低成本地构成。
[0096] 引导部64的下表面构成为对从运送辊对53向上游侧被反向运送的介质P进行引导的反向运送引导面64d,诱导部74位于比反向运送引导面64d靠上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为了在介质P的两面上进行记录而进行反向运送时介质P卡在诱导部74。
[0097] 在侧视介质运送路径46时,诱导部74延伸至与第二引导面64b交叉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或避免在为了在介质P的两面上进行记录而进行反向运送时介质P进入到不适当的路径的不良情况。另外,这里的不适当的路径是指从介质收纳部34经由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的运送路径、即朝向倾斜面68b侧的路径。
[0098] 引导部64具有限制诱导部74的末端侧74b朝向上方移位的限制部64c。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或可靠地避免在为了在介质P的两面上进行记录而进行反向运送时,介质P推开诱导部74而进入不适当的路径的不良情况。另外,这里的不适当的路径与上述同样地是指从介质收纳部34经由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的介质的运送路径、即朝向倾斜面68b侧的路径。
[0099] 翻转辊48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的单元体68,诱导部74设置于单元体68。根据该结构,诱导部74的维修变得容易。
[0100] 翻转辊48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的单元体68,诱导部74设置于装置主体12。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终端用户容易接近诱导部74的情况,从而能够保护诱导部74。
[0101] 引导部64形成介质引导路径26,该介质引导路径26是在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P的供给路径。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部64形成多个介质供给路径,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0102] 诱导部74设置于与介质P的两端部接触的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对容易卷曲的介质P的两端部进行诱导,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卡纸的产生。
[0103] 具有与翻转辊48接触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51b,在侧视介质P的介质运送路径46时诱导部74位于通过翻转辊48与从动辊51b的接触位置的翻转辊48和从动辊51b的切线S1上。根据该结构,介质P的前端能够可靠地与诱导部74抵接,进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卡纸的产生。
[0104] 汇总上述说明,打印机10具有:介质收纳部34,其收纳介质P;介质运送路径46,其使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运送辊对53,其在介质运送路径46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介质运送路径46的顶部低的位置,将介质P向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54侧运送;以及介质引导路径26,其在介质运送路径46与运送辊对53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P朝向运送辊对53引导,介质引导路径26具有将介质P向下游侧输送的输送辊66,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的至少一部分与介质运送路径46重叠。
[0105] 根据上述结构,打印机10除了使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的介质运送路径46之外,还具有在介质运送路径46与运送辊对53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P朝向运送辊对53引导的介质引导路径26,在该打印机10中,设置于介质引导路径26上的输送辊66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介质运送路径46重叠,因此在装置高度方向尺寸上输送辊66的尺寸与介质运送路径46的尺寸不叠加,从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106] 打印机10具有构成记录部54的滑架56,该滑架56具有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58,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的至少一部分与滑架56重叠。根据该结构,在装置高度方向尺寸上输送辊66的尺寸与滑架56的尺寸不叠加,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107] 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整体和介质运送路径46整体位于比滑架56的顶部56a低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和介质运送路径46不从滑架56突出,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108] 介质引导路径26具有对介质P进行引导的引导部64,引导部64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根据该结构,在介质引导路径26上产生了卡纸时,卡纸处理作业变得容易。
[0109] 介质运送路径46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的单元体68,引导部64相对于单元体68设置于装置里侧,通过将单元体68卸下而引导部64露出,并且引导部64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根据该结构,为了卸下引导部64,需要卸下单元体68。即,为了接近比引导部64靠装置里侧的位置,需要首先卸下单元体68,接着卸下引导部64。由此,能够抑制容易接近装置内部的结构要素的情况,从而能够保护装置内部的结构要素。
[0110] 引导部64构成介质运送路径46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单化和低成本化。
[0111] 打印机10具有:介质收纳部34,其收纳介质P;介质运送路径46,其使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运送辊对53,其在介质运送路径46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介质运送路径的顶部低的位置,将介质P向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54侧运送;
滑架56,其构成记录部54并具有记录头58,该记录头58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以及介质引导路径26,其在介质运送路径46与运送辊对53之间将从上方供给的介质P朝向运送辊对53引导,介质引导路径26具有将介质P向下游侧输送的输送辊66,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输送辊66的至少一部分与滑架56重叠。
[0112] 根据该结构,打印机10除了具有使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的介质运送路径46之外,还具有在介质运送路径46与运送辊对53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P朝向运送辊对53引导的介质引导路径26,在该打印机10中,设置于介质引导路径26上的输送辊66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滑架56重叠,因此在装置高度方向尺寸上输送辊66的尺寸与滑架56的尺寸不叠加,从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
[0113] 在装置主体12的上部具有读取图像的扫描部14。根据该结构,在装置主体12的上部具有读取图像的扫描部14的结构中,能够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0114] 汇总上述说明,打印机10具有:介质收纳部34,其收纳介质P;翻转辊48,其使从介质收纳部34送出的介质P弯曲翻转;以及运送辊对53,其在翻转辊48的下游,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比翻转辊48的顶部低的位置,将介质向在介质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54侧运送,翻转辊48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的单元体68,在运送辊对53与翻转辊48之间设置有引导部64,该引导部64缩窄了装置内部的运送辊对53与翻转辊48之间的空间并且形成从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被运送的介质P的路径,通过卸下单元体68而引导部64露出,该引导部64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装卸。
[0115]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运送辊对53与翻转辊48之间设置有引导部64,该引导部64缩窄装置内部的运送辊对53与翻转辊48之间的空间并且形成从翻转辊48朝向运送辊对53被运送的介质P的路径,因此能够稳定地将介质P从翻转辊48向运送辊对53运送。并且,同时能够抑制容易接近装置内部的情况,从而保护装置内部的结构要素。
[0116] 而且,由于引导部64是能够装卸的,因此在装置内部的较深位置产生了卡纸时,其处理变得容易。而且,要想装卸引导部64,首先需要卸下单元体68,因此能够将接近装置内部的较深位置的情况抑制为最小限度。通过以上内容,能够实现兼顾在装置内部的较深位置产生了卡纸时的处理的容易性、和容易接近装置内部的较深位置的情况的抑制。
[0117] 具有在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将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P朝向运送辊对53引导的介质引导路径26,引导部64构成介质引导路径26。根据该结构,引导部64不仅构成从翻转辊48至运送辊对53的介质运送路径46,还在翻转辊48与运送辊对53之间构成从上方供给来的介质的介质引导路径26,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低成本化。
[0118] 介质引导路径26具有将介质P向下游侧输送的输送辊66和在与输送辊66之间夹着介质地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76,从动辊76构成为,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引导部64与装置主体12一起进行装卸,并且在将引导部64和从动辊76从装置主体12卸下后的状态下,输送辊66留在装置主体12。根据该结构,由于构成为在将引导部64和从动辊76从装置主体12卸下后的状态下,输送辊66留在装置主体12,因此无需例如断开用于对输送辊66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系统。由此,出于无需进行齿轮彼此的啮合和啮合解除等各种观点,是优选的。
[0119] 在将单元体68和引导部64从装置主体12卸下后的状态下,能够接近运送辊对53。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容易接近运送辊对53的情况,从而保护运送辊对53。
[0120] 打印机10具有构成记录部54的滑架56,该滑架56具有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58,在装置高度方向上翻转辊48、引导部64、输送辊66、滑架56各自的一部分都重叠。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尺寸,实现装置的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