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299070.5

文献号 : CN1070624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涂运冲

申请人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形成有风道,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道包括进风口,进风口包括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连通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当空调室内机正置时,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进风口上方,第二进风口小于第一进风口。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器、驱动部和控制器。换热器包括用于遮挡第一进风口的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和用于遮挡第二进风口的第二板状换热元件。驱动部用于驱动换热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换热器处于第一状态时遮挡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换热器处于第二状态时遮挡进风口的面积。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部以使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当所述空调室内机正置时,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所述第二进风口小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用于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和用于遮挡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二板状换热元件;

用于驱动所述换热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的驱动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遮挡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遮挡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均与所述进风口确定的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第二进风口配合;

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与所述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相对于所述进风口面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与所述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第一进风口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保持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静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和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凹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凹槽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两个子驱动部,所述两个子驱动部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每个所述子驱动部包括:驱动齿轮;

与所述驱动齿轮配合的驱动齿条;和

连接所述驱动齿条和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或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的连接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风机;和

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鼓风效率小于所述第一风机的鼓风效率。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制冷控制模块,所述制冷控制模块用于在启动后控制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在当前室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制热控制模块,所述制热控制模块用于在启动后控制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在当前室内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说明书 :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室内机形成有风道,为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器设置在风道前,然而如此,空气进入风道会受到换热器的阻碍,导致进风量较小从而最终导致出风量及出风速度小,无法满足某些需要大风量和高出风速度的场合要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实施方式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实施方式需要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
[0004]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当所述空调室内机正置时,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所述第二进风口小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0005]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用于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和用于遮挡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二板状换热元件;
[0006] 用于驱动所述换热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的驱动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遮挡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遮挡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和
[0007]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0008] 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板状换热元件可转动,当客户需要大风量和高出风速度时,可以通过减小第二板状换热元件遮挡第二进风口的面积来减小换热器对空气进入风道的阻碍,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
[000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与所述进风口确定的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第二进风口配合;
[0010] 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相对于所述进风口面倾斜。
[001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与所述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第二进风口配合。
[001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保持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静止。
[001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0014] 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一板状元件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和
[0015] 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进风口面平行,所述第二板状元件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001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凹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凹槽转动连接。
[0017]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包括两个子驱动部,所述两个子驱动部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和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每个所述子驱动部包括:
[0018] 驱动齿轮;
[0019] 与所述驱动齿轮配合的驱动齿条;和
[0020] 连接所述驱动齿条和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或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的连接臂。
[002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0022] 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风机;和
[0023] 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鼓风效率小于所述第一风机的鼓风效率。
[002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制冷控制模块,所述制冷控制模块用于在启动后控制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在当前室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002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制热控制模块,所述制热控制模块用于在启动后控制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在当前室内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板状换热元件转动。
[0026]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7]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8]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换热器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侧面示意图。
[0029]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换热器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侧面示意图。
[0030]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换热器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侧面示意图。
[0031]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2]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3]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4]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5]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6]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7]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8]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39]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40]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41]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组件和驱动部的立体示意图。
[0042] 图15是图14中ⅩⅤ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43]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44]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45]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图。
[0046]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47]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48] 主要元件及符号说明:
[0049] 空调室内机100、风道10、第一风道102、第二风道104、进风口12、第一进风口122、第二进风口124、进风口面P、换热器组件20、换热器22、第一转轴222、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第二转轴226、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支撑件24、第一凹槽242、第二凹槽244、驱动部
30、子驱动部32、驱动齿轮322、驱动齿条324、连接臂326、控制器40、制冷控制模块42、制热控制模块44、蜗壳50、前壳60、出风孔62、后壳70、进风孔72、第一风机80、第一电机82、第一风轮84、电机盖86、第二风机90、第二电机92、第二风轮94。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3]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定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定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54]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0形成有风道10,风道10形成有进风口12。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换热器组件20。换热器组件20包括换热器22和驱动部30。换热器22转动设置在进风口12。驱动部30用于驱动换热器2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大于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
[0055] 上述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器22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以改变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进而当客户需要快速制冷或制热时,可以通过增大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以使得换热器22与空气换热更充分,当客户需要大风量和高出风速度时,可以通过减小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来减小换热器22对空气进入风道10的阻碍,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
[0056] 具体地,驱动部30可以驱动换热器22转动以实现换热器2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可以是指在进风口12确定的进风口面P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理解,当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较大时,空气进入风道10时受到换热器22的阻力较大,当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较小时,空气进入风道10时受到换热器22的阻力较小。
[0057] 请再参阅图1和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22包括第一转轴222,第一转轴靠近进风口12设置。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可绕第一转轴222转动,第一转轴222与进风口12确定的进风口面P平行。
[0058] 如此,通过变换换热器22的状态,换热器22可以达到基本上完全遮挡进风口12状态。
[0059] 优选地,在安装空调室内机100时,可调整安装角度使得进风口面P为竖直的平面,第一转轴222与进风口面P平行,第一转轴222可以是水平安装。具体地,第一转轴222可以是连续延伸的棒状的转轴,第一转轴222也可以包括多段间隔设置的转轴且多段间隔设置的转轴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0060] 具体地,第一转轴222可以是与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一端转动连接,例如下端或上端,第一转轴222也可以是与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
[0061] 请参阅图1和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在进风口面P的正投影的面积最大,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在进风口面P的正投影的面积最小。
[0062] 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在进风口面P的正投影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面P平行,此时,空气进入风道10前基本都需要穿过换热器22,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较高。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在进风口面P的正投影的面积最小,也就是说,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面P垂直,此时,空气进入风道10前基本都不需要穿过换热器22,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量较大。
[0063] 请再参阅图1及图2,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面P平行,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形状和大小与进风口12配合。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
[0064] 具体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形状和大小与进风口12配合是指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12形状相似,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大小可以略小于进风口12,使得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基本伸入进风口12中。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远离风道10倾斜,如图2所示;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靠近风道10倾斜,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一部分远离风道10倾斜而另一部分靠近风道10倾斜,如图5所示。
[0065]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22还包括靠近进风口12设置的第二转轴226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可绕第二转轴226转动。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分别位于第一转轴222和第二转轴226的两侧。
[0066] 具体地,第二转轴226可以与第一转轴222平行设置,更具体地,请参阅图6,第二转轴226可以靠近第一转轴222且设置在进风口12的中间位置,且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位于第一转轴222和第二转轴226的两侧。请参阅图7,第二转轴226与第一转轴222也可以分别位于进风口12的上方和下方,且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位于第一转轴222和第二转轴226之间的两侧。
[0067] 请参阅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222和第二转轴226重合。
[0068] 如此,换热器22的结构简单。
[0069] 请参阅图6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在进风口面P的正投影的面积最大,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在进风口面P的正投影的面积最小。
[0070] 请参阅图6,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面P平行且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与进风口面P平行,此时,空气进入风道10前基本都需要穿过换热器22,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较高。请参阅图9,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
224与进风口面P垂直且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与进风口面P垂直,此时,空气进入风道10前基本都不需要穿过换热器22,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量较大。
[0071] 请参阅图6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之间的夹角a为180度,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的形状和大小与进风口12配合。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或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
[0072] 具体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的形状和大小与进风口12配合是指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组成的形状与进风口12的形状相似,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共同的大小可以略小于进风口12,使得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基本伸入进风口12中。换热器22处于第二状态时,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与进风口面P平行,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面P平行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也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均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
[0073] 请参阅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风道10包括第一风道102和第二风道104,进风口12包括与第一风道102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和与第二风道104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4。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用于遮挡第一进风口12,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用于遮挡第二进风口124。
[0074] 具体地,第一风道102与第二风道104间隔,第一风道102的进风量与第二风道104的进风量互不影响,也就是说,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可以与进风口面P平行以遮挡第一进风口12,以使得进入第一风道102的空气与第一板状换热器22进行较为充分的换热,同时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可以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以使得空气进入第二风道104的量较大,当然,也可以是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与进风口面P平行同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
[0075] 优选地,当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时,可以关闭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冷媒流路,也就使得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不再与流入第一风道102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节约能源。当然,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时,也可以关闭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的冷媒流路。
[007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口124位于第一进风口12的上方。
[0077] 请再参阅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24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基本相同。
[0078] 请参阅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口124大于第一进风口12,可以理解,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用于遮挡第二进风口124,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的形状和大小可与第二进风口124配合,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用于遮挡第一进风口12,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形状和大小可与第一进风口12配合,由于第二进风口124大于第一进风口12,故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大于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
[0079] 请参阅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口124小于第一进风口12,同理,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小于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
[0080] 请参阅图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驱动部30包括两个子驱动部32,两个子驱动部32用于分别驱动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转动。每个子驱动部32包括驱动齿轮322、驱动齿条324和连接臂326。驱动齿条324与驱动齿轮322配合。连接臂326连接驱动齿条324和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或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
[0081] 请参阅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组件20包括支撑件24,支撑件24开设有第一凹槽242和第二凹槽244,第一转轴222与第一凹槽242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26与第二凹槽244转动连接。
[0082] 具体地,驱动齿轮322可在驱动电机(图未示)的驱动下转动,驱动齿轮322带动驱动齿条324移动,驱动齿条324可以大至呈弧形,驱动齿条324通过连接臂326带动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或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转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子驱动部32设置在板状换热元件上与转轴222,226相对的一端。当然,子驱动部32也可以设置在板状换热元件224,228的中间位置等其他位置。
[0083] 第一凹槽242与第二凹槽244可以是分别开设在支撑件24的下表面和上表面。
[0084] 请参阅图11-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风机80和第二风机90。第一风机80设置在第一风道102内,第二风机90设置在第二风道104内。请参阅图11,当第一进风口12与第二进风口124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时,第一风机80的鼓风效率可以是与第二风机90的鼓风效率相同。请参阅图12,当第二进风口124大于第一进风口12时,第二风机90的鼓风效率可以是大于第一风机80的鼓风效率。请参阅图13,当第二进风口124小于第一进风口12时,第二风机90的鼓风效率可以是小于第一风机80的鼓风效率。
[0085] 请参阅图16和图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蜗壳50、前壳60和后壳70。蜗壳50形成有第一风道102和第二风道104。后壳70开设有进风孔72,前壳60开设有出风孔62。空气从进风孔72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再从第一进风口12或第二进风口124进入风道10,最后从出风孔62流出空调室内机100。
[0086] 第一风机80包括第一电机82和第一风轮84,第一电机82用于驱动第一风轮84,第二风机90包括第二电机92和第二风轮94,第二电机92用于驱动第二风轮94,第一风轮84和第二风轮94均可以是贯流风轮。第一电机82和第二电机92还包括电机盖86,电机盖86用于保护第一电机82和第二电机92。
[0087] 请参阅图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控制器40。
[008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用于控制驱动部30以使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对应转动。
[0089]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对应转动指的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在转动过程中,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进风口面P的夹角c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与进风口面P的夹角d相等。第一状态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均与进风口面P平行,而第二状态可以是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与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均相对于进风口面P倾斜。
[009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还用于控制驱动部30以使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或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独立转动。
[0091] 请参阅图19,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包括制冷控制模块42,制冷控制模块42用于在启动后控制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且在当前室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转动。
[0092] 制冷控制模块42启动后控制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例如此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均与进风口面P平行,此时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较大以使得大部分空气需经过换热器22后再进入风道10,换热器22与空气之间换热较充分,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效果较好。而当室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此时用户的对于空气的制冷需求有所下降,而往往希望能增加室内空气的流动性,也就是希望空调室内机100能有更大的风量,制冷控制模块42控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转动,进而减小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遮挡的第一进风口12的面积,以使得空气可从第一进风口12直接进入第一风道
102。
[0093] 同时,控制器40可关闭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的冷媒流路以节约能源。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还用于控制驱动部30以保持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静止,从第二进风口124进入第二风道104的空气依然需要穿过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由第二风道104的冷风和第一风道102的室内空气混合组成,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舒适度,同时混合空气能吹得更远。
[0094] 进一步地,针对需要常年在温度较高环境下使用时,例如热带地区的室内或者发热量较大的机房,可以优选地使用如图1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100,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时能保持较高的制冷效率。
[0095] 请参阅图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包括制热控制模块44,制热控制模块44用于在启动后控制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且在当前室内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转动。
[0096] 制热控制模块44启动后控制换热器22处于第一状态,例如此时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和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均与进风口面P平行,此时换热器22遮挡进风口12的面积较大以使得大部分空气需经过换热器22后再进入风道10,换热器22与空气之间换热较充分,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热效果较好。而当室内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此时用户的对于空气的制热需求有所下降,而往往希望能增加室内空气的流动性,也就是希望空调室内机100能有更大的风量,制热控制模块44控制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转动,进而减小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遮挡的第二进风口124的面积,以使得空气可从第二进风口124直接进入第二风道
104。
[0097] 同时,控制器40可关闭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的冷媒流路以节约能源。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还用于控制驱动部30以保持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静止,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风道102的空气依然需要穿过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由第一风道102的热风和第二风道104的室内空气混合组成,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舒适度,同时混合空气能吹得更远。
[0098] 进一步地,针对需要常年在温度较低环境下使用时,例如寒带地区的室内,可以优选地使用如图1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100,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在制热时能保持较高的制热效率。
[0099] 另外,当减小第一板状换热元件224遮挡第一风道102的面积或当减小第二板状换热元件228遮挡第二风道104的面积时,从进风孔72进入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的量加大,使得原本位于空调室内机100下方的空气流动较滞缓的区域内的空气的流动性增强,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010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可以是空调室内机100在出厂时设置好默认值,用户可以在后期的使用时调整,例如第一温度阈值可以是二十摄氏度,二十一摄氏度等,第二温度阈值可以是二十三摄氏度,二十四摄氏度等。
[0101]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02]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103]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