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63051.1

文献号 : CN10707621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石井彻

申请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上互相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力矩,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被驱动轴中的一个轴直接、或者在固定在该一个轴的部件,在其内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外径侧凹凸部,在另一个轴直接、或者在固定在该另一个轴的部件,在其外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内径侧凹凸部,使所述外径侧凹凸部与该内径侧凹凸部以存在周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架设有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能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传递力矩。

权利要求 :

1.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上互相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力矩,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被驱动轴中的一个轴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在其内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外径侧凹凸部,在另一个轴上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另一个轴的部件上,在其外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内径侧凹凸部,使所述外径侧凹凸部与该内径侧凹凸部以存在周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架设有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能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传递力矩,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在轴向配置的柱部,

该柱部的轴向两端部卡止在卡止凹部,所述卡止凹部分别形成于从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和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偏离的部分,所述柱部在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和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的周围设有多条,在所述一个轴的端面中央部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的端面中央部,设有凹部,在该凹部的内周面设有所述外径侧凹凸部,并且在该一个轴的端部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设有向外凸缘状的第一凸缘部,在所述另一个轴的端部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另一个轴的部件的外周面,设有所述内径侧凹凸部,并且在该另一个轴的中间靠近部分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另一个轴的部件,设有向外凸缘状的第二凸缘部,在互相对置的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轴向侧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个部位设有各所述卡止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各所述柱部由圆板状或者圆轮状的连结板部连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隔着所述连结板部,抵接在所述连结板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所述卡止凹部包括扩宽部,其宽度比所述柱部接触并卡止的部分更大,与所述柱部之间形成间隙。

5.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壳体,其被不能旋转地支持在固定的部分;

转向用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利用方向盘的操作而旋转,并随着旋转对转向轮赋予转向角;

蜗轮,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在所述转向用旋转轴的一部分,与该转向用旋转轴同心地被支持,与所述转向用旋转轴一起旋转;

蜗杆,在蜗杆轴的轴向中间部设有蜗杆齿而成,在使所述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分别利用轴承将所述蜗杆轴的轴向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壳体;以及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蜗杆进行旋转驱动,利用力矩传递用接头,将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和所述蜗杆轴能传递力矩地连接,其中,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是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在所述蜗杆轴的末端部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将所述蜗杆朝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的预压赋予机构。

说明书 :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力矩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和利用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在对转向轮(除了铲车等特殊车辆外,通常为前轮)赋予转向角时,用于实现减轻驾驶者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的装置,广泛使用助力转向装置。在这样的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近年来开始普及。已知各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构造,但无论是哪种构造,都是利用方向盘的操作而旋转,经由减速器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赋予给随着旋转对转向轮赋予转向角的旋转轴。作为该减速器,一般使用蜗杆减速器。在使用了蜗杆减速器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使被电动马达旋转驱动的蜗杆、以及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的蜗轮啮合,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自如传递至该旋转轴。在该蜗杆减速器中,由于存在于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的侧隙,在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有的情况下会产生称为打齿声的令人不快的异常噪声。
[0003] 作为抑制该打齿声产生的构造,以往考虑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将蜗杆朝向蜗轮弹性地按压。图9、10示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利用方向盘1向预定方向旋转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被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壳体3的内侧,并将蜗轮4固定在该部分。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设置有与该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被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利用深槽型滚珠轴承等1对滚动轴承9a、9b旋转自如地被支持在壳体3内。按压件10外嵌在蜗杆轴6的末端部与滚动轴承9a相比突出的部分,在该按压件10与壳体3之间设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部件。而且,利用该螺旋弹簧11,经由按压件10,将设在蜗杆轴6的蜗杆齿5朝向蜗轮4按压。利用该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侧隙,抑制产生打齿声。
[0004] 在上述的以往构造中,抑制了在蜗杆齿5与蜗轮4的啮合部产生打齿声,但不能抑制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异常噪声。下面说明这一点。在图10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以在该蜗杆轴6的基端面开口的状态形成花键孔13。
[0005] 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形成花键轴部14。而且,使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花键卡合,将输出轴12与蜗杆轴6能传递力矩地结合。
[0006] 如果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周向无间隙(没有侧隙)地花键卡合,那么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花键卡合部)不会产生异常噪声。但实际上,在该花键卡合部回存在侧隙。特别是,在利用图10所示的构造,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侧隙的构造中,由于需要使蜗杆轴6摇动位移,因此不能完全消除花键卡合部的侧隙,难以防止异常噪声的产生。
[0007] 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构造:通过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蜗杆轴经由金属制的圆柱状的动力传递部件来结合,能够顺利进行蜗杆轴的摇动位移。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使蜗杆轴摇动位移,在动力传递部件的两端部所设置的花键轴部(阳花键)、与蜗杆轴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各端部所设置的花键孔(阴花键)的花键卡合部,分别存在侧隙。因此,在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有可能产生异常噪声。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13]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改变驱动轴的旋转方向时能够防止产生异常噪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构造。
[0014]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上互相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力矩。
[0016] 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被驱动轴中的一个轴直接、或者在固定在该一个轴的部件,在其内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外径侧凹凸部,在另一个轴直接、或者在固定在该另一个部件的部件,在其外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内径侧凹凸部。而且,使所述外径侧凹凸部与该内径侧凹凸部以存在周向的间隙(设有侧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架设有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能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传递力矩。
[0017] 此外,所述弹性部件可以包括在轴向配置的柱部。而且,该柱部的轴向两端部可以卡止在卡止凹部(包含将该部分在轴向贯通的卡合孔),所述卡止凹部分别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和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偏离的部分。
[0018] 该情况下,所述柱部可以在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和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的周围设有多条。
[0019] 另外,所述各柱部可以由圆板状或者圆轮状的连结板部连结。
[0020] 另外,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可以隔着所述连结板部,抵接在所述连结板部。
[0021] 另外,所述卡止凹部可以包括扩宽部,其宽度比所述柱部接触并卡止的部分更大,与所述柱部之间形成间隙。
[0022] 另外,可以在所述一个轴的端面中央部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的端面中央部,设有在轴向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的内周面设有所述外径侧凹凸部。可以在所述另一个轴的端部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另一个轴的部件,设有向外凸缘状的凸缘部,在该凸缘部的外周面设有所述内径侧凹凸部。而且,可以在所述凹部的底面、和对置于该底面的所述凸缘部的轴向侧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个部位设有所述各卡止凹部。
[0023] 或者,可以在所述一个轴的端面中央部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的端面中央部,设有在轴向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的内周面设有所述外径侧凹凸部,并且在该一个轴的端部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设有向外凸缘状的第一凸缘部。可以在所述另一个轴的端部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一个轴的部件的外周面,设有所述内径侧凹凸部,并且在该另一个轴的中间靠近部分外周面直接、或者在固定于该另一个部件的部件,设有向外凸缘状的第二凸缘部。而且,可以在互相对置的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轴向侧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个部位设有所述各卡止凹部。
[0024]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壳体、转向用旋转轴、蜗轮、蜗杆、电动马达。
[0025] 所述壳体被支持在固定的部分且不旋转(被不能旋转地支持)。
[0026] 所述转向用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利用方向盘的操作而旋转,并随着旋转对转向轮赋予转向角。
[0027] 所述蜗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在该转向用旋转轴的一部分,与该转向用旋转轴同心地被支持,与该转向用旋转轴一起旋转。
[0028] 所述蜗杆在蜗杆轴的轴向中间部设有蜗杆齿而成,在使该蜗杆齿所述蜗轮和啮合的状态下,分别利用轴承将所述蜗杆轴的轴向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壳体。
[0029] 所述电动马达对所述蜗杆旋转驱动。
[0030] 利用力矩传递用接头,将该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蜗杆轴能传递力矩地连接。
[0031] 此处,将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为上述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该情况下,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相当于所述驱动轴,所述蜗杆轴相当于所述被驱动轴。
[0032] 此外,可以在所述蜗杆轴的末端部(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结合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将所述蜗杆朝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的预压赋予机构。
[0033] 发明的效果
[0034] 根据上述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在改变驱动轴的旋转方向时,能够防止产生异常噪声。
[0035] 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的力矩比较小的情况下,该驱动轴的旋转力矩经由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传递至被驱动轴。
[0036] 与之相对,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之间传递的力矩大时,所述弹性部件在周向弹性变形(弹性地压扁)。构成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被驱动轴中的一个轴所设置的外径侧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另一个轴所设置的内径侧凹凸部凸部的周向侧面聚合(抵接)。由于该聚合的动量因为所述弹性部件而减弱,因此,能够防止随着聚合在所述外径侧、内径侧两凹凸部彼此的卡合部产生刺耳的打齿声等异常噪声。在该状态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力矩的大部分利用所述外径侧、内径侧两个凹凸部的卡合传递至所述被驱动轴。这样,能够将所述驱动轴与该被驱动轴之间的力矩的传递特性,根据传递的力矩的大小而分开为至少2个阶段。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主要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8] 图2是示出驱动侧传递部件的端面图(A)和(A)的a-a剖视图(B)。
[0039] 图3是示出被驱动侧传递部件的端面图(A)和(A)的b-b剖视图(B)。
[0040] 图4是示出弹性部件的端面图(A)和(A)的c-c剖视图(B)。
[0041]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主要局部放大剖视图。
[0042] 图6是示出驱动侧传递部件的端面图(A)和(A)的d-d剖视图(B)。
[0043] 图7是示出被驱动侧传递部件的端面图(A)和(A)的e-e剖视图(B)。
[0044] 图8是示出弹性部件的端面图(A)和(A)的f-f剖视图(B)。
[0045] 图9是示出车用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部分垂直剖面侧视图。
[0046] 图10是示出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9的放大g-g剖视图。
[0047] 图1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与图1同样的图。
[0048] 图1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与图1同样的图。
[0049] 图1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与图1同样的图。
[0050]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51] 1:方向盘
[0052] 2:转向轴
[0053] 3:壳体
[0054] 4:蜗轮
[0055] 5:蜗杆齿
[0056] 6、6a、6b:蜗杆轴
[0057] 7:电动马达
[0058] 8:蜗杆
[0059] 9a、9b:滚动轴承
[0060] 10:按压件
[0061] 11:螺旋弹簧
[0062] 12、12a、12b:输出轴
[0063] 13:花键孔
[0064] 14:花键轴部
[0065] 15:预压赋予机构
[0066] 16、16a:力矩传递用接头
[0067] 17:输出轴主体
[0068] 18、18a:驱动侧传递部件
[0069] 19、19a:弹性部件
[0070] 20:圆筒部
[0071] 21:底板部
[0072] 22、22a:驱动侧凹凸部
[0073] 23:驱动侧嵌合筒部
[0074] 24、24a:驱动侧卡合孔
[0075] 25、25a:蜗杆轴主体
[0076] 26、26a:被驱动侧传递部件
[0077] 27、27a:被驱动侧嵌合筒部
[0078] 28:凸缘部
[0079] 29:嵌合孔
[0080] 30、30a:被驱动侧凹凸部
[0081] 31、31a:被驱动侧卡合孔
[0082] 32:圆板部
[0083] 33、33a:柱部
[0084] 34:凹部
[0085] 35:底部
[0086] 36:驱动侧凸缘部
[0087] 37:被驱动侧凸缘部
[0088] 38:圆轮部
[0089] 40:弹性部件
[0090] 41:销
[0091] 42:销插入孔
[0092] 43:扩宽部
[0093] 44:扩宽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94] [实施方式的第1例]
[0095] 图1~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本例实现了在改变驱动轴即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时能够防止产生打齿声等异常噪声的构造。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与图9~10所示的以往构造同样,利用方向盘1向预定方向旋转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壳体3的内侧,且蜗轮4固定在该部分。在蜗杆轴6a的轴向中间部设置有与该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被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被1对滚动轴承9a、9b旋转自如地被支持在壳体3内。在外嵌在蜗杆轴6a的末端部的滚动轴承9a与壳体3之间设有预压赋予机构15,将设在蜗杆轴6a的蜗杆齿5朝向蜗轮4按压。利用该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侧隙,抑制产生打齿声。
[0096]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末端部(图1的左端部)与蜗杆轴6a的基端部(图1的右端部),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16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因此,以阻止相对于该输出轴主体17的相对旋转的状态,将与该输出轴主体17分开设置的驱动侧传递部件18固定在输出轴12a的输出轴主体17的末端部。驱动侧传递部件18包括:驱动侧嵌合筒部23;从驱动侧嵌合筒部23的轴向端部(蜗杆轴6a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伸长的圆轮状的底板部21;从该底板部21的外周缘部在轴向向蜗杆轴6a侧伸长的圆筒部20。输出轴主体17的末端部以过盈嵌合内嵌固定在驱动侧嵌合筒部23的内侧。在底板部21的径向中间部,驱动侧卡合孔
24、24以分别在轴向将底板部21贯通的状态设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在圆筒部20的内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外径侧凹凸部即驱动侧凹凸部22。
在本例的情况下,该驱动侧凹凸部22为阴花键齿。驱动侧传递部件18由比弹性材料更难以弹性变形(刚性高)的合成树脂、烧结金属等材料制造,该弹性材料是构成后述力矩传递用接头16的弹性部件19的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等的弹性材料。
[0097] 以阻止相对于蜗杆轴主体25的相对旋转的状态,将与蜗杆轴主体25分开设置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支持固定在蜗杆轴6a的蜗杆轴主体25的基端部。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由比构成弹性部件19的弹性材料更难以弹性变形(刚性高)的合成树脂、烧结金属等材料制造。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包括:被驱动侧嵌合筒部27;形成于该被驱动侧嵌合筒部27的轴向端部(输出轴12a侧的端部)外周面的向外凸缘状的凸缘部28。蜗杆轴主体25的基端部以过盈嵌合内嵌固定在被驱动侧嵌合筒部27的内侧。
[0098] 在凸缘部28的外周面设有将凹部与凸部遍及全周交替配置而成的内径侧凹凸部即被驱动侧凹凸部30。另外,在凸缘部28的径向中间部,被驱动侧卡合孔31、31以分别在轴向将凸缘部28贯通的状态设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在本例的情况下,被驱动侧凹凸部30为阳花键齿。
[0099] 弹性部件19利用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将整体一体形成。弹性部件19设有:圆板部32;在圆板部32的外周缘部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状态的圆柱状的柱部33、33。换言之,将配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的这些各柱部33、33的轴向中间部彼此利用圆板部32互相连结。这些各柱部33、33配置在输出轴12a和蜗杆轴6a的中心轴的周围。
[0100]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输出轴12a的末端部所设置的驱动侧传递部件18、和蜗杆轴6a的基端部所设置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经由弹性部件19能传递力矩地组合,构成力矩传递用接头16。即,使驱动侧凹凸部22与被驱动侧凹凸部30以存在周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将构成弹性部件19的柱部33、33的轴向一端部(图1的右端部)卡止(以缩径状态进行内嵌)在各驱动侧卡合孔24、24,同样将轴向另一端部(图1的左端部)卡止(以缩径状态进行内嵌)在各被驱动侧卡合孔31、31。另外,本例的力矩传递用接头16使底板部21的底面和凸缘部28的轴向侧面(和蜗杆轴主体25的基端面)分别隔着轴向间隙与构成弹性部件19a的圆板部32的轴向两个侧面对置。
[0101] 在上述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传递的力矩比较小的情况下,该输出轴12a的旋转力矩从各驱动侧卡合孔24、24与各柱部33、33的轴向一端部的卡合部(嵌合部)传递至弹性部件19。而且,传递至该弹性部件19的力矩通过各柱部33、33的轴向另一端部与各被驱动侧卡合孔31、31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轴6a。
[0102] 与之相对,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传递的力矩大时,使得弹性部件19在周向弹性变形。即,构成该弹性部件19的各柱部33、33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被弹性地压扁(周向宽度尺寸减小)。而且,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30的凸部的周向侧面贴合(抵接)。由于该贴合的动量因弹性部件19的弹性变形而减弱,因此,能够防止随着贴合而在驱动侧凹凸部22与被驱动侧凹凸部30的卡合部(花键卡合部)产生刺耳的打齿声等异常噪声。而且,在该状态下,输出轴12a的旋转力矩的大部分通过驱动侧凹凸部22与被驱动侧凹凸部30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轴6a。
[0103] 根据如上所述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将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的力矩传递经由包括弹性部件19的力矩传递用接头16来进行,从而能够根据传递的力矩的大小,将力矩的传递特性分开为2个阶段,能够使方向盘1(参照图9)的操作感良好。即,一般而言,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例如由于路面坑洼等,从车轮侧对转向轴2施加振动负荷时,会对固定在该转向轴2的蜗轮4施加力矩。而且,力矩传感器检测到该力矩后,未图示的控制器会利用电动马达7来产生抵消该力矩的方向的力矩。由此,能够使方向盘1的操作感良好。此处,具有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的蜗杆轴6a处于利用施加在该蜗轮4的力矩的反作用力而旋转的倾向,但在对于使该蜗杆轴6a与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相对旋转的阻力(扭曲刚性)高的情况下,对于蜗杆轴6a旋转的阻力会增大。由于基于施加在转向轴2的振动负荷而施加在蜗轮4的力矩比较小,因此蜗杆轴6a的旋转阻力大时,有可能影响方向盘1的操作感。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16在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进行力矩传递,从而能够在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的传递力矩小的情况下,降低扭曲刚性,在传递力矩大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扭曲刚性,能够使方向盘1的操作感良好。
[0104] 由于在驱动侧凹凸部22与被驱动侧凹凸部30之间存在周向的间隙,因此,能够容许蜗杆轴6a摇动位移,或者该蜗杆轴6a的中心轴与输出轴12a的中心轴偏心等不一致,能够在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顺利进行力矩传递。
[0105] 在实施本例的情况下,可以变更构成弹性部件19的柱部33、33的条数、尺寸、形状。即,可以使这些各柱部33、33为5条以上,或者2条或3条,也可以使这些各柱部33、33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椭圆形。这些各柱部33、33的条数、尺寸、形状根据由弹性部件19传递的力矩的大小、扭曲刚性的大小来设定地决定。
[0106]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输出轴主体17的末端部支持固定有与输出轴主体17分开设置的驱动侧传递部件18,在输出轴12a的末端部设有在内周面设有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圆筒部20和底板部21),但也可以将该凹部与输出轴主体一体设置而构成。同样,也可以将在外周面设有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缘部与蜗杆轴主体一体设置而构成。
[0107] [实施方式的第2例]
[0108] 图5~8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本例的力矩传递用接头16a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b与蜗杆轴6b之间传递的力矩比较小的情况下,将输出轴12b的旋转力矩经由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19a传递至蜗杆轴6b。与之相对,在输出轴12b与蜗杆轴6b之间传递的力矩比较大的情况下,将输出轴12b的旋转力矩通过设在输出轴12a的驱动侧凹凸部22a与设在蜗杆轴6a的被驱动侧凹凸部30a的卡合部,传递至该蜗杆轴6b。因此,以阻止相对于输出轴主体17的相对旋转的状态,将与输出轴主体17分开设置的驱动侧传递部件18a,支持固定在输出轴12b的输出轴主体17的末端部。驱动侧传递部件18a在末端面(在轴向与蜗杆轴6a对置的面)设有在轴向凹陷的凹部34,在该凹部34的内周面设有阴花键齿即驱动侧凹凸部22a。并且,在该凹部34的底部35的中央部以将该底部35在轴向贯通的状态设有嵌合孔29,输出轴主体17的末端部以过盈嵌合内嵌固定在嵌合孔29。在驱动侧传递部件18a的末端部外周面设有向外凸缘状的驱动侧凸缘部36。在驱动侧凸缘部36的径向中间部,驱动侧卡合孔24a、24a以分别将该驱动侧凸缘部36在轴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
[0109]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蜗杆轴6b的蜗杆轴主体25a的基端部外周面直接形成阳花键齿即被驱动侧凹凸部30a。在蜗杆轴主体25a的靠中间部分,以阻止相对于该蜗杆轴主体25a的相对旋转的状态,将与蜗杆轴主体25a分开设置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a支持固定。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a包括:被驱动侧嵌合筒部27a;形成于被驱动侧嵌合筒部27a的基端部外周面的向外凸缘状的被驱动侧凸缘部37。将蜗杆轴主体25a的靠基端部分以过盈嵌合内嵌固定在被驱动侧嵌合筒部27a的内侧。在被驱动侧凸缘部37的径向中间部,被驱动侧卡合孔31a、31a以分别将该被驱动侧凸缘部37在轴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
[0110] 弹性部件19a将整体一体形成,设有:圆轮板状的圆轮部38;在圆轮部38的外周缘部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状态的圆柱状的柱部33a、33a。换言之,将配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的这些各柱部33a、33a的轴向中间部彼此利用圆轮部38互相连结。
[0111] 本例的力矩传递用自由接头16a使驱动侧凹凸部22a与被驱动侧凹凸部30a以存在周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将构成弹性部件19a的柱部33a、33a的轴向一端部卡止在各驱动侧卡合孔24a、24a,同样将轴向另一端部卡止在被驱动侧卡合孔31a、31a而构成。
[0112] 在上述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b与蜗杆轴6b之间传递的力矩比较小的情况下,输出轴12b的旋转力矩从各驱动侧卡合孔24a、24a与各柱部33a、33a的轴向一端部的卡合部(嵌合部)传递至弹性部件19a。而且,传递至弹性部件
19a的力矩通过各柱部33a、33a的轴向另一端部与各被驱动侧卡合孔31a、31a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轴6b。
[0113] 与之相对,输出轴12b与蜗杆轴6b之间传递的力矩大时,使得弹性部件19a在周向弹性变形。即,构成弹性部件19a的各柱部33a、33a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被弹性地压扁。而且,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a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30a的凸部的周向侧面贴合(抵接)。该贴合的动量因弹性部件19a的弹性变形而减弱。而且,在该状态下,输出轴12b的旋转力矩的大部分从驱动侧凹凸部22a与被驱动侧凹凸部30a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轴
6b。
[0114] 其他部分的构成和作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0115]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0116] 图11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0117] 如图11所示,在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底板部21的蜗杆轴侧将销41在同一圆周上以圆周方向等间隔设有6条。在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6的凸缘部28与销41对置的位置,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的6个部位设有销插入孔42。在销41的外周面或者销插入孔42的内周面粘接有管状的弹性部件40,使销41与销插入孔42经由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等弹性部件40嵌合。
[0118] 利用该变形例1的构成,得到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0119]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120] 图12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121] 如图12所示,输出轴12a的输出轴主体17的末端部、和蜗杆轴6a的蜗杆轴主体25的末端部隔着弹性部件19的圆板部32,在轴向抵接于圆板部32。根据该构成,能够限制弹性部件19在轴向的移动。
[0122]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0123] 图13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0124] 如图13所示,驱动侧卡合孔24包括扩宽部43,其宽度比弹性部件19的柱部33接触并卡止的部分更大,与柱部33之间形成间隙。另外,被驱动侧卡合孔31也同样包括扩宽部44,其宽度比弹性部件19的柱部33接触并卡止的部分更大,与柱部33之间形成间隙。
[0125] 蜗杆轴6a摇动位移、或者蜗杆轴6a的中心轴与输出轴12a的中心轴偏心等而不一致时,弹性部件19进行伸缩从而吸收该位移。根据变形例3的构成,由于在柱部33与驱动侧卡合孔24的扩宽部43、以及柱部33与被驱动侧卡合孔31的扩宽部44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弹性部件19能够伸缩的区域变大,容易吸收蜗杆轴6a的位移。
[0126]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241030和2015年2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申请号2015―029124,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