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管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506107.7

文献号 : CN1070913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丁群吴阑阑夏道彩

申请人 : 安徽智汇乐享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管束,它包括环形管箍、支撑杆以及支撑组件,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动机构与环形管箍相连,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自复位机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设于支撑杆的两侧,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底端分别与支撑杆转动相连,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顶端分别抵靠在环形管箍的表面上,自复位机构的一端与支撑杆相连,自复位机构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中部相连。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在环形管箍与支撑杆之间采用柔性连接,在环形管箍与支撑杆相接处不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避免了造成管道脱落的情况发生。

权利要求 :

1.一种改进型管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管箍(1)、支撑杆(2)以及支撑组件(3),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通过转动机构(4)与所述环形管箍(1)相连,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以及自复位机构(33),所述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分别设于所述支撑杆(2)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2)转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顶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环形管箍(1)的表面上,所述自复位机构(33)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2)相连,所述自复位机构(3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中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球头(41)和球窝(42),所述球窝(42)固定设于环形管箍(1)上,所述球头(41)固定设于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所述球头(41)转动设于所述球窝(4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2)以所述支撑杆(2)的轴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分别包括撑杆(34)、转轴(35)以及承托板(36),所述撑杆(34)的底端与所述转轴(35)相连,所述撑杆(34)的顶端与所述承托板(36)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进型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36)的上端面与所述环形管箍(1)的外表壁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改进型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36)包括承托板本体(361)以及设于所述承托板本体(361)的上端面上的缓冲垫(362)。

说明书 :

一种改进型管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抗震支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管束。

背景技术

[0002] 在建筑物的水平管道铺设时,一般在支架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管束,通过管束将管道固定,现有的管束一般包括环形管箍和支撑杆,环形管箍与支撑杆之间是刚性连接的,在管道受撞击或发生地震后发生晃动时,管束的环形管箍与支撑杆相接处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造成管道脱落的情况发生。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管束的管箍与支撑杆相接处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型管束。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型管束,包括环形管箍、支撑杆以及支撑组件,所述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动机构与所述环形管箍相连,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自复位机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转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顶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环形管箍的表面上,所述自复位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相连,所述自复位机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中部相连。
[0005] 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球头和球窝,所述球窝固定设于环形管箍上,所述球头固定设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所述球头转动设于所述球窝中。
[0006]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以所述支撑杆的轴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包括撑杆、转轴以及承托板,所述撑杆的底端与所述转轴相连,所述撑杆的顶端与所述承托板相连。
[0008] 优选的,所述承托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环形管箍的外表壁面接触。
[0009] 优选的,所述承托板包括承托板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承托板本体的上端面上的缓冲垫。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0011] 本发明提出的改进型管束中,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动机构与环形管箍相连,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设于支撑杆的两侧,在管道由于受撞击或发生地震而出现晃动时,环形管箍会随管道在支撑杆上发生晃动,环形管箍会由原始状态转到活动状态,而位于支撑杆的两侧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能够限制环形管箍在支撑杆上晃动的幅度,而在管道和环形管箍晃动到预定的最大幅度后,自复位机构能够促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由活动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管道和环形管箍会再一次静止在支撑杆上。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在环形管箍与支撑杆之间采用柔性连接,在环形管箍与支撑杆相接处不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避免了造成管道脱落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1-环形管箍,2-支撑杆,3-支撑组件,4-转动机构,31-第一支撑件,32-第二支撑件,33-自复位机构,34-撑杆,35-转轴,36-承托板,361-承托板本体,362-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6]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改进型管束,包括环形管箍1、支撑杆2以及支撑组件3,支撑杆2的顶端通过转动机构4与环形管箍1相连,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以及自复位机构33,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分别设于支撑杆2的两侧,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底端分别与支撑杆2转动相连,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顶端分别抵靠在环形管箍1的表面上,自复位机构33的一端与支撑杆2相连,自复位机构3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中部相连。
[0017] 本实施例在环形管箍1与支撑杆2之间采用柔性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环形管箍1具有两种状态,即原始状态与活动状态,在管道没有受撞击或没有发生地震时,环形管箍1处于原始状态下,在管道由于受撞击或发生地震而出现晃动时,环形管箍1会随管道在支撑杆2上发生晃动,环形管箍1会由原始状态下转到活动状态下,而位于支撑杆2的两侧的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能够限制环形管箍1在支撑杆2上晃动的幅度,而在管道和环形管箍
1晃动到预定的最大幅度后,自复位机构33能够促使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由活动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管道和环形管箍1会再一次静止在支撑杆2上。
[0018] 如图1所示,转动机构4可以为转轴、铰链铰接等多种形式,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4包括球头41和球窝42,球窝42固定设于环形管箍1上,球头41固定设于支撑杆2的顶端,球头41转动设于球窝42中。
[0019] 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2以支撑杆2的轴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分别包括撑杆34、转轴35以及承托板36,撑杆34的底端与转轴35相连,撑杆34的顶端与承托板36相连。
[0020] 如图1所示,承托板36的上端面与环形管箍1的外表壁面接触。这样在环形管箍1晃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以及自复位机构33能够尽快的促使环形管箍1静止下来,且承托板36与环形管箍1的接触面积大,这样有助于分散对环形管箍1的外表壁的冲击力。
[0021] 如图1所示,承托板36包括承托板本体361以及设于承托板本体361的上端面上的缓冲垫362。在环形管箍1晃动的过程中,缓冲垫362能够减缓承托板本体361与环形管箍1的外表壁接触时对其造成的伤害。
[0022] 如图1所示,自复位机构33可以有多种形式,本实施例中,自复位机构33为一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撑杆2和第一支撑件31或第二支撑件32,这种方式的自复位机构33实现起来更容易,成本也低。
[0023]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