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69233.X

文献号 : CN1071080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樽野真辅江口铁明内桥健太郎吉田攻一郎

申请人 : 京洛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设置支承环就能够抑制安装盖使的容器的变形的层叠剥离容器。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和从上述收容部排出上述内容物的口部,且上述收容部和上述口部具备外层和内层,随着内容物的减少,由上述内层构成的内袋收缩,上述口部具备对安装于上述口部的盖进行卡合的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卡合部靠近上述收容部侧的位置且向上述口部的内侧缩颈的缩颈部,上述口部具备从上述缩颈部的上壁的外侧端相对于上述上壁以45~135度的角度延伸的立设壁,在上述上壁的上述内层与上述立设壁的上述内层之间设有间隙。

权利要求 :

1.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和从所述收容部排出所述内容物的口部,且所述收容部和所述口部具备外层和内层,随着内容物的减少,由所述内层构成的内袋收缩,所述口部具备对安装于所述口部的盖进行卡合的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比所述卡合部靠近所述收容部侧的位置且向所述口部内侧缩颈的缩颈部,所述口部具备从所述缩颈部的上壁外侧端相对于所述上壁以45~135度的角度延伸的立设壁,在所述上壁的所述内层与所述立设壁的所述内层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上壁在相对于所述口部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立设壁相对于所述上壁的角度为60~12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从所述立设壁的上侧端向所述口部内侧延伸的对置壁,在所述上壁的所述内层与所述对置壁的所述内层之间设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对置壁相对于所述上壁的角度为-

10~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口部具备所述盖的内环所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设置在比所述卡合部更靠近所述口部的排出口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口部沿周向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所述第1区域设有所述缩颈部,所述第2区域不设置所述缩颈部或者设有缩颈量比第1区域的缩颈部小的小缩颈部,所述口部的第2区域设有用于向所述外层与所述内层之间的中间空间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外气导入孔设置在比所述上壁更靠近所述口部的排出口的位置。

9.一种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是对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该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将所述盖安装于所述口部时,在使支承所述口部的支承件抵接于所述上壁的下表面而支承所述口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盖安装于所述口部。

说明书 :

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层叠剥离容器

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内层从外层剥离并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以及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安装于饮料用瓶的盖的构成。这种盖通常在工厂中,为了抑制瓶子的变形,在用支承件支承设置于瓶口部的支承环的状态下安装于瓶口部。
[0003] 另外,还已知有通过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内层从外层剥离并收缩来抑制空气进入容器内部的层叠剥离容器(例如,专利文献2~3)。这样的层叠剥离容器具备由内层构成的内袋和由外层构成的外壳。对于层叠剥离容器,通常将具有止回阀的盖安装于容器主体口部来使用。
[0004] 这样的容器主体通常使用圆筒状的层叠型坯并采用吹塑成型来制造。另外,在容器主体的底部设有熔敷层叠型坯的一端时的密封部,但该密封部不耐冲击,因此为了提高强度而设置成从容器底面突出。专利文献3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密封部的强度,使密封部的熔敷层以通过多个陷入部相互啮合的方式熔接。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2112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50175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3401519号【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第1观点)
[0012] 本发明人等为了在层叠剥离容器中也可以抑制安装盖时的容器的变形,研究了将与专利文献1相同构成的支承环设置于容器口部。但是,在层叠剥离容器中,口部也为内层与外层的二层构成,若在口部设置支承环,则在支承环的部位内层被外层夹持,因而可知会产生内层难以从外层剥离的现状。
[0013] 本发明的第1观点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不设置支承环就能够抑制安装盖时的容器变形的层叠剥离容器。
[0014] (第2观点)
[0015] 另外,容器内的内容物因压缩外壳而从设置于容器口部的盖排出。由于在盖上设有止回阀,所以即使随之内容物的排出而内袋内的内容物的容量减少,外气也不会导入到内袋内,因此内袋收缩。另一方面,为了在不对外壳施加压缩力的状态下外壳可恢复到本来的形状,设置用于将外气导入外壳与内袋之间的空间的外气导入孔。但是,在容器尺寸小的情况下,有时内袋不会顺利收缩。
[0016] 本发明的第2观点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内袋可顺利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
[0017] (第3观点)
[0018] 为了实现专利文献3的构成,需要在模具中配设按压型坯熔接层的销,因而模具结构变得复杂,生产成本增加。因此,期望以更简单的构成来强化密封部。
[0019] 本发明的第3观点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生产率优异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0020] (第4观点)
[0021] 另外,容器内的内容物会因压缩外壳而从设置于容器口部的盖排出。由于在盖上设有止回阀,所以即使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内袋内的内容物的容量,外气也不会导入到内袋内,因此内袋收缩。另一方面,为了在不对外壳施加压缩力的的状态下外壳恢复到本来的形状,设置用于将外气导入外壳与内袋之间的空间的外气导入孔。但是,因容器形状、外气导入孔的位置,有时内袋难以收缩或者外壳形状难以复原。
[0022] 本发明的第4观点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内袋迅速收缩且外壳迅速恢复到本来形状的层叠剥离容器。
[0023]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0024] 以下,对解决上述第1~第4观点的课题的技术手段进行说明。以下提出的第1~第4观点的解决手段可相互组合。
[0025]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和将上述收容部从上述内容物排出的口部,且上述收容部和上述口部具备外层和内层,随着内容物的减少,由上述内层构成的内袋收缩,上述口部具备对安装于上述口部的盖进行卡合的卡合部和设置在比上述卡合部靠近上述收容部侧的位置且向上述口部的内侧缩颈的缩颈部,上述口部具备从上述缩颈部的上壁的外侧端相对于上述上壁以45~135度的角度延伸的立设壁,在上述上壁的上述内层与上述立设壁的上述内层之间设有间隙。
[0026] 本发明人等对不设置支承环而用支承件支承容器主体口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安装于口部的盖进行卡合的卡合部的下侧设置朝向口部内侧缩颈的缩颈部来代替设置法兰状的支承环,并用支承件支承该缩颈部的上壁,能够抑制安装盖时的容器的变形。
[0027] 此外,通过设置从缩颈部的上壁外侧端相对于上壁以45度~135度角度延伸的立设壁,并在上壁的内层与立设壁的内层之间设置间隙,能够防止内层被外层夹持,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的第1观点。
[0028]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0029] 优选上述上壁在相对于上述口部的中心轴以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0030] 优选上述立设壁相对于上述上壁的角度为60~120度。
[0031] 优选具备从上述立设壁的上侧端向上述口部内侧延伸的对置壁,并在上述上壁的上述内层与上述对置壁的上述内层之间设置间隙。
[0032] 优选上述对置壁相对于上述上壁的角度为-10~80度。
[0033] 优选上述口部具备上述盖的内环所抵接的抵接部,上述抵接部设置于比上述卡合部更靠近上述口部的排出口的部位。
[0034] 优选上述口部沿周向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该第1区域设有上述缩颈部,该第2区域不设置上述缩颈部或者设有缩颈量小于第1区域的缩颈部的小缩颈部,上述口部的第2区域设有用于将外气导入上述外层与上述内层之间的中间空间的外气导入孔。
[0035] 优选上述外气导入孔设置于比上述上壁更靠近上述口部的排出口的位置。
[0036]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其它观点,提供一种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是对上述记载的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该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将上述盖安装于上述口部时,在使支承上述口部的支承件抵接于上述上壁的下表面而支承上述口部的状态下,将上述盖安装于上述口部。
[0037] 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上述内袋收缩,构成上述内袋的内层具备接触上述内容物的最内层和可相对于上述最内层滑动的被覆层。
[0038] 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层叠剥离容器成为如下构成:内层具备接触内容物的最内层和可相对于上述最内层滑动的被覆层。以往通常采用由氧阻隔性高的EVOH树脂等构成的被覆层粘合于最内层而成为一体的构成,但由于EVOH树脂的刚性高,所以相应地,被覆层与最内层一体化而成的内层难以变形,内袋无法顺利收缩。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2观点中,最内层不粘合于被覆层,且最内层可相对于被覆层滑动。因此,即使被覆层的刚性高,最内层也可比较自由地变形,所以内袋可顺利收缩。
[0039]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0040] 优选上述被覆层由EVOH树脂构成。
[0041] 根据本发明的第3观点,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上述内袋收缩,上述容器主体具有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和从上述收容部排出上述内容物的口部,且具有上述收容部的底面的大致中央所设置的中央凹区域和设置于其周围的周边区域,上述中央凹区域比周边区域更向上述口部凹陷,所述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密封部形成工序,将对具备构成上述外壳的外层和构成上述内袋的内层的筒状的层叠型坯进行吹塑成型时的上述层叠型坯的密封部,于上述中央凹区域以超过由上述周边区域规定的面而突出的方式形成薄膜形状;以及密封部加工工序,以上述密封部收容于上述中央凹区域内的方式对上述密封部进行弯折加工或熔融加工。
[0042] 本发明的第3观点中,通过以从容器主体的收容部的底面设置的中央凹区域突出的方式形成压缩层叠型坯而形成的薄膜形状的密封部,对该密封部实施弯折加工或熔融加工,能够将密封部強化,并且将密封部收纳在中央凹区域内。在层叠剥离容器为眼药水容器之类的小型容器的情况下,中央凹区域的凹陷量也变小,因而将密封部收纳在中央凹区域内并不容易,但在本发明的第3观点中,由于密封部为薄膜形状,所以容易将密封部弯折或熔融而收纳在中央凹区域内。
[0043]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第3观点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0044] 优选上述密封部以其最大厚度为上述层叠型坯的壁厚的1/3以下的方式形成。
[0045] 优选上述密封部以其整体厚度均匀的方式形成。
[0046] 根据本发明的第4观点,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上述内袋收缩,上述容器主体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和从上述收容部排出上述内容物的口部,上述外壳在上述收容部具备将上述外壳与上述内袋之间的中间空间和上述外部空间连通的外气导入孔,上述收容部具备高刚性部和刚性低于上述高刚性部的低刚性部,上述外气导入孔设置于上述低刚性部侧。
[0047] 本发明的第4观点中,在对层叠剥离容器进行压缩时,低刚性部优先被压入且大幅度变形,因而低刚性部侧的内层剥离显著。另外,由于外气导入孔设置在低刚性部侧,所以低刚性部侧的内层剥离时外气被迅速导入,由此内层剥离进行的更快,外壳很快恢复原状。
[0048]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第4观点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0049] 优选上述收容部具有筒状的筒状部和使上述筒状部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面板部,上述面板部为上述高刚性部,上述筒状部为低刚性部。
[0050] 优选上述外气导入孔在上述筒状部设置于与上述面板部对置的位置。【附图说明】
[0051] (本发明的第1~第4观点的实施方式的附图)
[005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结构的立体图。
[0053] 图2是表示对图1的容器主体3安装阀部件4且对密封部27a实施弯折加工而形成了底密封部27的状态的截面图。
[0054] 图3(a)~(c)表示对图1~图2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安装盖23的工序,是与图2对应的截面图。
[0055] 图4(a)~(c)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口部9和盖23,是与图3(a)~(c)对应的截面图。
[0056] 图5(a)~(c)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口部9和盖23,是与图3(a)~(c)对应的截面图。
[0057] 图6(a)是筒体5的正面图,图6(b)是筒体5的底面图,图6(c)是A-A截面图,图6(d)是B-B截面图,图6(e)是阀部件4的截面图,图6(f)是表示将阀部件4安装于外壳12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g)是表示移动体6抵接于止动部5h而使空洞部5g闭塞的状态的截面图。
[0058] 图7(a)~(b)是表示使用密封部件8作为被覆部件的例子的截面图。
[0059] 图8是表示内层13的构成的截面图。
[0060]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图9(a)是与图2中的A-A截面对应的截面图,图9(b)~(c)是图9(a)中的B-B截面图和C-C截面图。
[0061] 图10(a)~(b)是表示图9(b)~(c)的口部9安装有盖23的状态的截面图。
[0062] 图11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图11(a)表示图2中的A-A截面对应的截面图,图11(b)~(c)是(a)中的B-B截面图和C-C截面图。
[0063] 图12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图12(a)是与图2中的A-A截面对应的截面图,图12(b)~(c)是(a)中的B-B截面图和C-C截面图。
[0064] 图13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图13(a)是与图2中的A-A截面对应的截面图,图13(b)~(c)是(a)中的B-B截面图和C-C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特征事项可相互组合。另外,各特征独立构成发明。
[0066] (本发明的第1~第4观点的实施方式)
[0067] 1.第1实施方式
[0068]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容器主体3和阀部件4。容器主体3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7和从收容部7排出内容物的口部9。
[0069] 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3在收容部7和口部9具备外层11和内层13,外壳12由外层11构成,内袋14由内层13构成。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层13离开外层11,从而内袋14离开外壳12而收缩。应予说明,有时在将内容物收容于收容部7之前进行将内层13从外层11剥离的预剥离工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预剥离后对收容部7内吹入空气或收容内容物而使内层13接触外层11。然后,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层13离开外层11。另一方面,在不进行预剥离工序的情况下,排出内容物时内层13从外层11剥离而离开外层11。
[0070] 口部9设有卡合部9d。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口部9安装有如图3所示的塞式的盖23,卡合部9d是卡合于盖23的卡合部23c的环状突起。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口部9安装具有内螺纹的盖、泵等,在这种情况下,卡合部9d由外螺纹部构成。
[0071] 另外,口部9在比卡合部9d靠近收容部7侧的位置设有朝向口部9内侧缩颈的缩颈部9c。缩颈部9c的上壁9e在相对于口部9的中心轴C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有从上壁9e的外侧端相对于上壁9e以45度~135度的角度延伸的立设壁9f。立设壁9f相对于上壁9e的角度优选为60度~120度,进一步优选为75~105度。本实施方式中,立设壁9f相对于上壁9e大致垂直地延伸。在上壁9e的内层13e与立设壁9f的内层13f之间设有间隙,且内层13e与内层13f非一体化。也可表达为内层13不被上壁9e的外层11e和立设壁9f的外层11f夹持。
[0072] 另外,设有从立设壁9f的上侧端向口部9内侧(朝向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的对置壁9g。对置壁9g相对于上壁9e的角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0~80度,本实施方式中为约30度。在上壁9e的内层13e与对置壁9g的内层13g之间设有间隙,因而内层13e与内层13g非一体化。也可表达为内层13不被上壁9e的外层11e和对置壁9g的外层11g夹持。
[0073]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口部9,内层13不被外层11束缚,因此内层13可顺利地从外层11剥离。
[0074] 接着使用图3对在口部9安装盖23的方法进行说明。要装着的盖23具备:盖主体(主体部)23a、设置于盖主体23a的排出口23b、设置于从盖主体23a以圆筒状延伸的筒部(外周部)23f的大致前端的卡合部23c、在筒部23f内侧从盖主体23a以圆筒状延伸的内环23d、设置于内环23d的内侧且与排出口23b连通的流通路23g、以及设置于流通路23g的止回阀23e。在盖23安装于口部9的状态下,收容部7内的内容物通过流通路23g被从排出口23b排出。另一方面,由于止回阀23e阻断外气从排出口23b流入,所以外气不会侵入容器主体3的内袋14内,内容物的劣化得到抑制。应予说明,这里示出的盖23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采用具有其他构成的止回阀的盖23。
[0075] 安装盖23时,首先,为了抑制收容部7因安装盖23时的冲击而变形,如图3(a)所示,使支承件10抵接于缩颈部9c的上壁9e下表面,在该状态下,如图3(b)~(c)所示,使盖23的卡合部23c卡合于口部9的卡合部9d。从图3(b)的状态卡合部23c越过卡合部9d时,盖23的筒部23f以扩径的方式挠曲,并且口部9以缩颈的方式挠曲,因此口部9越容易挠曲,盖23越容易安装,但本实施方式的口部9未设有如日本特开平11-292112号公报所公开的支承环,而是使支承件10抵接于缩颈部9c的上壁9e下表面来支承口部9,因此口部9容易挠曲,盖23容易安装。另外,由于口部9容易挠曲,所以内袋14容易挠曲至容器出口的附近,容易将内容物用尽到最后。
[0076] 另外,口部9a设有内环23d的外表面所抵接的抵接部9a,通过内环23d的外表面抵接于口部9的抵接部9a,可防止内容物的漏出。本实施方式中,口部9的前端设有扩径部9b,由于扩径部9b的内径比抵接部9a的内径大,所以内环23d的外表面不会接触到扩径部9b。在口部9不设置扩径部9b的情况下,口部9的内径因制造时的偏差多少会有些变小,此时会产生内环23d进入外层11与内层13之间这种不良情况,但在口部9设有扩径部9b的情况下,口部9的内径即使有一些偏差也不会产生这种不良情况。
[0077] 另外,即使在口部9设有扩径部9b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内层13因内环23d与抵接部9a的摩擦而从外层11剥离。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抵接部9a更靠近收容部7的位置设有缩颈部9c,缩颈部9c可抑制内层13的脱落,因此可抑制内袋14脱落到外壳12内。这样,缩颈部9c具有抑制内层13脱落的功能,并且在安装盖23时具有作为支承件10在口部9的支承部位的功能。
[0078] 这里,使用图4~图5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口部9和盖23。
[0079] 图4所示的变形例1与图3的构成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抵接部9a的位置不同。图3的构成中,抵接部9a位于比卡合部9d更靠近容器出口的位置,与此相对,图4的构成中,抵接部9a比卡合部9d更远离容器出口而设置在卡合部9d与缩颈部9c之间。虽然这两种构成均可实施,但图3的构成在如下方面是有利的:能够有效利用容器主体3内的容积,此外由于内层11能够剥离至接近容器出口的位置,所以容易使内容物排出直到最后。
[0080] 图5所示的变形例2与图3的构成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对置壁9g相对于上壁9e大致平行,且由上壁9e、立设壁9f和对置壁9g形成大致“コ”字的形状(横向的U字形状)。这样的构成中,在内层13e、13f、13g之间设有间隙,因而它们并非一体化,因此可得到与图3的构成相同的作用效果。应予说明,在图5的构成的情况下,若上壁9e与对置壁9g之间的距离短,则内层13e容易与内层13g接触而一体化,因此,上壁9e的下表面与对置壁9g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为上壁9e壁厚(外层11e与内层13e的合计厚度)的2.5倍以上。此时,会在内层13e与内层13g之间形成上壁9e壁厚的大约一半厚度的间隙。
[0081] 如图1~图2所示,收容部7为大致圆筒状,具有筒状的筒状部7b和使筒状部7b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面板部7c。容器主体3是通过对筒状(例:圆筒状)的层叠型坯进行吹塑成型而形成的,因此对于容器主体3的各部分的壁厚而言,吹塑比越大的部位(距离中心轴C的距离越远的部位)越小。由于面板部7c比筒状部7b更靠近中心轴C,所以壁厚大于筒状部7b。因此,面板部7c的刚性比筒状部7b高,面板部7c成为高刚性部,筒状部7b成为低刚性部。
[0082] 收容部7内的内容物通过压缩收容部7使其变形而排出,但若夹着筒状部7b和面板部7c来压缩收容部7,则刚性低的筒状部7b将优先变形,因此筒状部7b的变形量比面板部7c大。而且,由于内层13在变形量大的部位容易从外层11剥离,因此筒状部7b的内层13的剥离优先进行。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2于收容部7设有将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21和容器主体3的外部空间S连通的外气导入孔15,由于外气导入孔15设置在筒状部(低刚性部)7b侧,所以在内层13剥离时,外气被顺利导入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21,内层13从外层11顺利剥离。因此,压缩收容部7时内袋14顺利收缩,并且若解除压缩力,则外壳12会顺利恢复原状。
[0083] 外气导入孔15可设置在筒状部(低刚性部)7b的任意位置,但优选设置在与面板部7c对置的位置。这是因为夹着筒状部7b和面板部7c压缩收容部7时,在与面板部7c对置的位置,筒状部7b变形的幅度最大。
[0084]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外气导入孔15设有调节中间空间21与外部空间S之间的空气的进出的阀部件4。阀部件4安装于设置在收容部7的阀部件安装凹部7a。阀部件4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在压缩收容部7时关闭并阻断从中间空间21向外部空间S的空气的流动,从而提高中间空间21内的压力,施加于外壳12的压力容易被传递到内袋14。因此,即使在内袋14内的收容物变少时也能够容易地排出内容物。另一方面,阀部件4具有如下功能:在解除了施加于收容部7的压缩力时打开而使从外部空间S向中间空间21的空气通过。因此,外气被导入中间空间21内,外壳12顺利恢复原状。即使没有阀部件4,通过使外壳12大幅度变形也可通过外壳12而直接压缩内袋14,因此阀部件4并不是必需的构成。
[0085] 如上所述,阀部件4具有可开闭外气导入孔15的功能即可,作为其构成例,可举出以如下方式构成的构成:在阀部件4本体上设置贯通孔和可开闭的阀门,利用该阀门的动作来开闭贯通孔,由此对外气导入孔15进行开闭;或者利用阀部件4的移动而对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与阀部件4之间的间隙进行开闭,由此阀部件4对外气导入孔15进行开闭。对于前者的阀部件4,即使在外气导入孔15的尺寸多少有些的偏差的情况下,阀部件4也可正常地发挥功能,因此特别适用于眼药水等小型容器。
[0086] 这里,使用图2和图7对阀部件4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阀部件4具备:具有以使外部空间S与中间空间21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空洞部5g的筒体5、和可移动地收容在空洞部5g内的移动体6。筒体5和移动体6采用注射成型等形成,以越过后述的止动部5h的方式将移动体6压入空洞部5g内,从而能够使移动体6配置在空洞部5g内。本实施方式中,空洞部5g为大致圆柱形状,移动体6为大致球形,但只要是能够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空洞部5g的横截面(图6(d)的截面)的直径稍大于移动体6所对应的截面的直径,成为移动体6可沿图6(c)的箭头B方向自由移动的形状。由空洞部5g的横截面直径/移动体6所对应的截面的直径规定的比值优选为1.01~1.2,更有选为1.05~1.15。若该值过小,则妨碍移动体6的顺畅移动,若该值过大,则包围空洞部5g的面5j与移动体6之间的间隙变得过大,从而压缩容器主体3时施加于移动体6的力容易变得不充分。
[0087] 筒体5具有:配置于外气导入孔15内的轴部5a、设置于轴部5a的外部空间S侧且防止筒体5进入中间空间21的卡止部5b、设置于轴部5a的中间空间21侧且防止筒体5从容器主体3的外侧被拔出的膨径部5c。轴部5a成为朝向中间空间21侧前端变细的形状。换言之,轴部5a的外周面为锥面。而且,通过使轴部5a的外周面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密合而使筒体5安装于容器主体3。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减小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与筒体5之间的间隙,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压缩容器主体3时中间空间21内的空气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与筒体5之间的间隙流出。应予说明,由于筒体5通过轴部5a的外周面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密合而安装于容器主体3,所以膨径部5c未必必须。
[0088] 在包围空洞部5g的面5j设有移动体6从中间空间21侧向外部空间S侧移动时将移动体6卡止的止动部5h。止动部5h由环状的突起构成,若移动体6抵接于止动部5h,则通过空洞部5g的空气的流通被阻断。
[0089] 另外,筒体5的前端为平坦面5d,在平坦面5d设有与空洞部5g连通的开口部5e。开口部5e具有在平坦面5d的中央设置的大致圆形的中央开口部5e1和从中央开口部5e1呈放射状扩展的多个狭缝部5e2。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移动体6抵接于空洞部5g底部的状态下也不会妨碍空气的流动。
[0090] 如图6(f)所示,对于阀部件4,若从膨径部5c侧插入外气导入孔15内且卡止部5b被推入至抵接于外壳12外表面的位置,则在轴部5a的外周面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密合的状态下被保持于外壳12。若在空气进入中间空间21的状态下压缩外壳12,则中间空间21内的空気通过开口部5e进入空洞部5g内,并将移动体6推升而抵接于止动部5h。若移动体6抵接于止动部5h,则通过空洞部5g的空气的流动被阻断。
[0091] 若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压缩外壳12,则中间空间21内的压力升高,其结果是内袋14被压缩,内袋14内的内容物被排出。另外,若解除对外壳12的压缩力,则外壳12因其自身的弹性而复原。随着外壳12的复原,中间空间21内的压力降低,从而如图6(g)所示,容器内侧方向的力FI施加于移动体6。由此,移动体6向空洞部5g底移动而成为图6(f)所示的状态,外气通过移动体6与面5j的间隙和开口部5e导入中间空间21内。
[0092] 阀部件4可通过在膨径部5c扩张外气导入孔15的同时将膨径部5c插入中间空间21内而安装于容器主体3。因此,膨径部5c的前端优选为前端变细的形状。这样的阀部件4由于仅将膨径部5c从容器主体3外侧按入中间空间21内即可安装,因此生产率优异。应予说明,由于在筒体5的前端设有平坦面5d,所以将阀部件4按入中间空间21内时,即使阀部件4的前端碰撞到内袋14,内袋14也不易损伤。
[0093] 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安装有阀部件4的状态下,设置覆盖阀部件4和外气导入孔15的周围而防止外气导入中间空间21内的被覆部件。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制造工序中可防止工厂内的有味气体侵入中间空间21内。例如,可以在将内容物填充于内袋14内后,在清洁的气氛下安装被覆部件。另外,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用高温蒸汽对容器进行灭菌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蒸汽从外气导入孔15侵入中间空间21而导致水分残留在中间空间21内。在被覆部件覆盖阀部件4和外气导入孔15的状态下,外气不会导入中间空间21,在压缩外壳12后不会恢复原状,因此假设用户在取下被覆部件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0094] 作为具体的构成例,如图7(a)~(b)所示,可举出设置粘合于阀部件4和外气导入孔15的周围的密封部件8的例子。图7(a)的例子中,在以包围阀部件安装凹部7a的方式设置的环状凸部7d上贴附有密封部件8。图7(b)的例子中,在阀部件安装凹部7a内以包围阀部件4和外气导入孔15的方式设置的环状凸部7d上贴附有密封部件8。图7(b)的例子中,可避免密封部件8从外壳12的表面突出。
[0095] 如图1~图2所示,在收容部7的底面29设有中央凹区域29a和设置于其周围的周边区域29b,如图2所示,中央凹区域29a设有从底面29突出的底密封部27。底密封部27的形成方法如下所述。
[0096] 首先,如图1(b)所示,将对具备外层11和内层13的筒状的层叠型坯进行吹塑成型时的上述层叠型坯的密封部27a,于中央凹区域29a,以超出由周边区域29b规定的面P(图2所示)而突出的方式形成为薄膜形状(密封部形成工序)。密封部27a可通过在吹塑成型时用组合模具夹持层叠型坯27a来进行压缩而形成。优选密封部27a以如下方式形成:其最大厚度为上述层叠型坯的壁厚的1/3以下(优选1/4或1/5以下)。密封部27a的厚度例如为0.1~0.4mm,优选为0.2~0.3mm。在一个例子中,壁厚为1.5mm的圆筒状的层叠型坯在密封部27a处被压缩至0.25mm。优选密封部27a以其整体厚度均匀的方式形成。
[0097] 接着,如图2所示,以密封部27a收容于中央凹区域29a内的方式对密封部27a进行弯折加工,形成底密封部27。由于密封部27a是极薄的薄膜形状,所以容易弯折而收纳在中央凹区域29a内。另外,也可以对密封部27a实施熔融加工来代替弯折加工。由于密封部27a是极薄的薄膜形状,所以容易熔融而收纳在中央凹区域29a内。
[0098] 通过对密封部27a进行弯折加工或熔融加工而形成底密封部27,可提高容器主体3的底面29的耐冲击性。另外,由于底密封部27不从面P突出,所以将层叠剥离容器1竖立时,可防止底密封部27从面P伸出而阻碍层叠剥离容器1的自立性能。
[0099] 另外,如图1(b)所示,底面29的凹区域设置为沿密封部27a的长边方向横过底面29整体。换言之,中央凹区域29a与周边凹区域29c相连。通过这样的构成,使密封部27a容易弯折。
[0100] 接着,对容器主体3的层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容器主体3具备外层11和内层13。为提高复原性,外层11形成得壁厚大于内层13。
[0101] 外层11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构成。应予说明,容器的直径为30mm以下时,优选构成为外层11含有低密度聚乙烯。根据该构成,用于使内容液排出的挤压变得容易。例如,外层11可由低密度聚乙烯的单层构成。另外,外层11也可由低密度聚乙烯与使用成型时的毛刺得到的再生材料的多层构成。
[0102]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内层13具备接触内容物的最内层13a和可相对于最内层13a滑动的被覆层13b。通常采用由氧阻隔性高度EVOH树脂构成的被覆层13b粘合于最内层13a而成为一体的构成,但由于EVOH树脂的刚性高,所以相应地被覆层13b与最内层13a一体而成的内层13难以变形,内袋14无法顺畅地收缩。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最内层13a不与被覆层13b粘合,且最内层13a可相对于被覆层13b滑动。因此,即使在被覆层13b的刚性高的情况下,最内层13a也能够较自由低变形,所以内袋14可顺畅地收缩。另外,由于最内层13a与被覆层13b分离,所以在形成外气导入孔15时,即使误伤到被覆层13b,只要最内层13a不被损伤就不会发生问题。
[0103] 在最内层13a与被覆层13b非粘合的情况下,外气导入孔15也可以以贯通外层11和被覆层13b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外气将被导入最内层13a与被覆层13b之间的空间。
[0104] 最内层13a是与层叠剥离容器1的内容物接触的层,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烃、EVOH树脂等构成。构成最内层13a的树脂的拉伸弹性模量优选为50~300MPa,更优选为70~200MPa。拉伸弹性模量在这样的范围的情况下,最内层13a特别柔软。拉伸弹性模量具体而言例如为50、100、150、200、250、300Mpa,也可以是这里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应予说明,内容物为药液时,为了使药液成分不易吸附于最内层13a,最内层13a优选聚丙烯或EVOH树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内层更柔软,从而内层的收缩可顺利进行且可防止针孔等的产生,因此作为最内层13a特别优选使用聚丙烯。另外,从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作为最内层13a,特别优选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无规共聚物为丙烯与其他单体之间的无规共聚物,丙烯以外的单体含量小于50mol%,优选为5~35mol%。其含量具体而言例如为5、10、15、
20、25、30mol%,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作为与丙烯共聚的单体,特别优选乙烯。在为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的情况下,乙烯的含量优选为5~
30mol%,具体而言例如为5、10、15、20、25、30mol%,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0105] 被覆层13b是出于赋予氧阻隔性的目的而设置的层,优选由EVOH树脂构成。被覆层13b由EVOH树脂构成时,外层11与内层13之间的剥离性良好。
[0106] EVOH树脂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可通过乙烯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水解而得到。EVOH树脂的乙烯含量例如为25~50mol%,从氧阻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2mol%以下。乙烯含量的下限没有特别规定,但乙烯含量越少,EVOH树脂的柔软性越容易降低,因此优选为25mol%以上。另外,EVOH树脂优选含有氧吸收剂。通过使EVOH树脂含有氧吸收剂,能够进一步提高EVOH树脂的氧阻隔性。
[0107] EVOH树脂的融点优选比构成外层11的树脂的融点高。在使用加热式的穿孔装置在外层11形成外气导入孔15的情况下,通过使EVOH树脂的融点比构成外层11的树脂的融点高,在外层11形成外气导入孔15时,能够防止孔到达内层13。从该观点出发,优选(EVOH的融点)-(构成外层11的树脂的融点)之差大,优选为15℃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该融点之差例如为5~50℃,具体而言,例如为5、10、15、20、25、30、35、40、45、50℃,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0108] 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不对内层的构成进行限定的情况下,内层13的构成没有限定,此时,可以在最内层13a与被覆层13b之间设置粘合层。粘合层是具有将被覆层13b与最内层13a粘合的功能的层,例如添加有对上述聚烯烃导入了羧基的酸改性聚烯烃(例: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的层或者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粘合层13的一个例子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与酸改性聚乙烯的混合物。
[0109] 2.第2实施方式
[0110] 使用图9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类似,主要区别点在于:外气导入孔15设置在口部9、缩颈部9c的构成不同、以及在盖23设置止回阀23i来代替阀部件4。以下,围绕区别点进行说明。
[0111] 第1实施方式中,在口部9遍及口部9整周以缩颈量均匀的方式设有缩颈部9c,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如下构成:在口部9沿周向设有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在第1区域R1设置缩颈部9c,第2区域R2不设置缩颈部9c。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缩颈部9c仅设置在口部9的周向局部。外气导入孔15设置在第2区域R2。
[0112] 盖23具备以将外气导入孔15和外部空间S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流通路23h和设置于流通路23h内的止回阀23i。止回阀23i具有如下功能:压缩收容部7时关闭流通路23h而中间空间21内的压力升高,且解除了施加于收容部7的压缩力时打开流通路23h而使从外部空间S向中间空间21的空气通过。为了容易与设置于盖23的流通路23h连通,外气导入孔15优选设置在比上壁9e更靠近口部9的排出口附近的位置,进一步优选设置在比对置壁9g更靠近口部9的排出口附近的位置。
[0113]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不设置缩颈部9c的第2区域R2设有外气导入孔15,因此在设置于口部9的外气导入孔15与收容部7之间不存在缩颈部9c。因此,在外气导入孔15和收容部7的外层11与内层13之间的中间空间21之间容易形成外气的流通路,容易将外气导入中间空间21内。
[0114]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0115] 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口部9的周向交替地各设有2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设置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的角度范围分别约为90度,但在变形例1中,如图11所示,在口部9的周向分别各设有1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这种形态也能够在第2区域R2设置外气导入孔15,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16]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117] 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2区域R2设置缩颈部9c,但如图12所示,变形例2中,在第2区域R2设置缩颈量比缩颈部9c小的小缩颈部9c1。本变形例中,小缩颈部9c1存在于外气导入孔15与收容部7之间,但由于小缩颈部9c1的缩颈量小,所以不易妨碍在外气导入孔15与中间空间21之间形成外气的流通路。因此,本变形例也可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18]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0119] 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在大致圆筒状的口部9的第1区域R1,口部9的缩颈部9c上侧的侧壁向径向外侧突出,因而在第1区域R1设有缩颈部9c。因此,缩颈部9c的口部9的外周形状为大致圆形。另一方面,变形例3中,如图13所示,在大致圆筒状的口部9的第1区域R1,口部9的缩颈部9c的侧壁向径向内侧凹陷,因而在第1区域R1设有缩颈部9c。因此,缩颈部9c的口部9的外周形状为非圆形,立设壁9f的口部9的外周形状为大致圆形。
[0120] 本变形例中,由于在外气导入孔15与收容部7之间不存在缩颈部9c,所以也可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本变形例中,第2区域R2的从口部9的中心轴C到内层13的距离大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因此相应地内层13变薄而刚性降低。因此,本变形例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比,有内层13容易从外层11剥离的优点。
[0121] 【符号说明】
[0122] 1:层叠剥离容器,3:容器主体,4:阀部件,5:筒体,6:移动体,7:收容部,9:口部,11:外层,12:外壳,13:内层,14:内袋,15:外气导入孔,21:中间空间,23:盖,27:底密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