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393712.8

文献号 : CN1071438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司鹏陈茂顺黄志飞

申请人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在蒸汽发生器中,腔体开设有蒸汽发生室,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蒸汽发生室内的喷水口,第一电加热元件安装在腔体上,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与蒸汽发生室隔开的第一电加热膜,喷水口朝向第一电加热膜,第一电加热膜用于加热由喷水口喷淋至第一电加热元件上的水,第二电加热元件与第一电加热元件分开设置,第二电加热元件包括第二电加热膜,第二电加热膜安装在腔体的导热的安装板上,安装板隔开第二电加热膜及蒸汽发生室,第一电加热膜与第二电加热膜隔开,第二电加热膜相对于蒸汽发生室的顶部更靠近蒸汽发生室的底部,第二电加热膜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

权利要求 :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开设有蒸汽发生室,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喷水口;

第一电加热元件,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腔体上,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与所述蒸汽发生室隔开的第一电加热膜,所述喷水口朝向所述第一电加热膜,所述第一电加热膜用于加热由所述喷水口喷淋至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上的水;

与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分开设置的第二电加热元件,所述第二电加热元件包括第二电加热膜,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安装在所述腔体的导热的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隔开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及所述蒸汽发生室,所述第一电加热膜与所述第二电加热膜隔开,所述第二电加热膜相对于所述蒸汽发生室的顶部更靠近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加热膜用于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

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及所述第二电加热元件,在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在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导通以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小于第二预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断开以停止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所述第二预设水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水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包括液位腔室及加热腔室,所述液位腔室的底部与所述加热腔室的底部连通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液位腔室内的液位计,所述液位计与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面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自所述蒸汽发生室的顶面向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面延伸并将所述蒸汽发生室分隔成所述液位腔室及所述加热腔室,所述隔板与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面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位,所述安装孔位与所述液位腔室连通,所述液位计通过所述安装孔位而嵌入所述液位腔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加热膜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第一电加热膜的功率密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导热的基板,所述第一电加热膜固定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基板隔开所述第一电加热膜及所述蒸汽发生室,所述基板在所述第一电加热膜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电加热膜,所述喷水口与所述基板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形成有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导流面,所述喷水口与所述导流面相对,所述导流面靠近所述喷水口的一侧相对于所述腔体朝远离所述腔体方向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导热的亲水的涂层,所述涂层覆盖所述导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上形成有凹凸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侧面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为安装板,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长边腰为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

14.一种蒸汽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

说明书 :

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蒸汽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相关技术中,蒸汽发生器通过电加热元件直接与蒸汽发生器内部容积腔内的水接触而将水加热成水蒸气以进行加热。但是,每次蒸汽发生器加热结束后会在容积腔的底
部产生残留水,残留水存留时间过长,容易滋生细菌,影响人体健康。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
[0004]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包括腔体、第一电加热元件及第二电加热元件,所述腔体开设有蒸汽发生室,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喷水口,所述第
一电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腔体上,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与所述蒸汽发生室隔开的第一
电加热膜,所述喷水口朝向所述第一电加热膜,所述第一电加热膜用于加热由所述喷水口
喷淋至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上的水,所述第二电加热元件与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分开设
置,所述第二电加热元件包括第二电加热膜,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安装在所述腔体的导热的
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隔开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及所述蒸汽发生室,所述第一电加热膜与所
述第二电加热膜隔开,所述第二电加热膜相对于所述蒸汽发生室的顶部更靠近所述蒸汽发
生室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加热膜用于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
[0005]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中,由于第二电加热膜相对于蒸汽发生室的顶部更靠近蒸汽发生室的底部,这样第二电加热元件可通过第二电加热膜实现加热在蒸汽发生
室内的积水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减少蒸汽发生室内残留水的量,从而有效防止了细菌的
滋生,保证了蒸汽发生室内的清洁。
[000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及所述第二电加热元件,在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
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水。
[0007]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在所述
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
加热膜导通以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
[000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的水位小于第二预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断开以停止加热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积水,所述第二
预设水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水位。
[000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加热膜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加热膜断开。
[001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室包括液位腔室及加热腔室,所述液位腔室的底部与所述加热腔室的底部连通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液位腔室内的液位计,所
述液位计与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面隔开。
[001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自所述蒸汽发生室的顶面向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面延伸并将所述蒸汽发生室分隔成所
述液位腔室及所述加热腔室,所述隔板与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底面隔开。
[001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位,所述安装孔位与所述液位腔室连通,所述液位计通过所述安装孔位而嵌入所述液位腔室内。
[001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加热膜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第一电加热膜的功率密度。
[001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导热的基板,所述第一电加热膜固定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基板隔开所述第一电加热膜及所述蒸汽发生室,所述基板在所
述第一电加热膜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电加热膜,所述喷水口与所述基板相对。
[001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形成有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导流面,所述喷水口与所述导流面相对,所述导流面靠近所述喷水口的一侧相对于所述腔体朝远离所述腔体
方向倾斜。
[001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包括导热的亲水的涂层,所述涂层覆盖所述导流面。
[0017]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面上形成有凹凸结构。
[001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器的侧面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为安装板,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长边腰为所述第一电加热元件。
[0019]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蒸汽发生器。
[0020]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中,由于第二电加热膜相对于蒸汽发生室的顶部更靠近蒸汽发生室的底部,这样第二电加热元件可通过第二电加热膜实现加热在蒸汽发
生室内的积水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减少蒸汽发生室内残留水的量,从而有效防止了细菌
的滋生,保证了蒸汽发生室内的清洁。
[0021]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3]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平面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再一平面示意图。
[0027]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分解示意图。
[0028] 图6是图5的蒸汽发生器的Ⅰ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9]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第一电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第一电加热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2]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第一电加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0033]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第一电加热元件的第一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安装板与第二电加热元件的安装示意图。
[0035]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第二电加热元件的第二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模块示意图。
[0037]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8] 蒸汽发生器100;
[0039] 腔体10、安装板10a、侧板10b、侧面101、螺栓102、蒸汽发生室11、液位腔室111、加热腔室112、顶面113、底面114、安装孔位115、喷水口12、出气口13、出气管131、安装面14;
[0040] 第一电加热元件20、基板21、第一电加热膜22、导流面23、表面23a、第一导热层24、第一子导热层241、第二子导热层242、第一电阻电路25、第一子电阻电路251、第一导电介质
252、第一电极26、涂层27、凹凸结构28、储水槽281;
[0041] 第二电加热元件30、第二电加热膜31、第二电阻电路32、第二子电阻电路321、第二导电介质322、第二电极33、进水管40、进水口41、控制器50、液位检测装置51、液位计511、隔
板52。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
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
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
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
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5] 请一并参阅图1~图14,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100包括腔体10、第一电加热元件20及第二电加热元件30。
[0046] 腔体10开设有蒸汽发生室11。蒸汽发生器100包括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的喷水口12。第一电加热元件20安装在腔体10上。第一电加热元件20包括与蒸汽发生室11隔开的第
一电加热膜22。喷水口12朝向第一电加热膜22。第一电加热膜22用于加热由喷水口12喷淋
至第一电加热元件20上的水。
[0047] 第二电加热元件30与第一电加热元件20分开设置。第二电加热元件30包括第二电加热膜31。第二电加热膜31安装在腔体10的导热的安装板10a上。安装板10a隔开第二电加
热膜31及蒸汽发生室11。第一电加热膜22与第二电加热膜31隔开。第二电加热膜31相对于
蒸汽发生室11的顶部更靠近蒸汽发生室11的底部。第二电加热膜31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室11
内的积水。
[0048]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100中,由于第二电加热膜31相对于蒸汽发生室11的顶部更靠近蒸汽发生室11的底部,这样第二电加热元件30可通过第二电加热膜31实现
加热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减少蒸汽发生室11内残留水的量,从
而有效防止了细菌的滋生,保证了蒸汽发生室11内的清洁。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喷水口12
靠近蒸汽发生室11的顶面113,这样水由喷水口12进入蒸汽发生室11后,喷到第一电加热元
件20上后能够沿第一电加热元件20向下流动,并能够在吸收由第一电加热膜22产生的热量
后得到汽化,从而形成水蒸汽。其中,“向下流动”指的是蒸汽发生器10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
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另外,在一些例子中,喷水口12可呈隙缝状,这样
水由喷水口12形成片状而喷入蒸汽发生室11内。如此,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的覆盖面积较
大,并且容易汽化。在一些例子中,喷水口12包括一排孔。
[0049] 当然,可以理解,喷水口12也可包括多个喷口(图未示出)。多个喷口间隔设置。如此,由每个喷口喷出的水的流量较小,从而易于汽化,并且多个喷口喷出的水能够形成较大
的接触面积。可以理解,为了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分布更加均匀,多个喷口也可呈条状
分布。
[0050] 另外,第一电加热元件20和第二电加热元件30可同时工作,即第一电加热膜22可与第二电加热膜31同时工作。这时,第二电加热膜31还提高了蒸汽发生器100的整体加热功
率,从而能够保证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汽化。当然,第二电加热元件30
也可单独工作。例如,在一些例子中,在蒸汽发生室11内残留的积水较多时,可单独启动第
二电加热元件20工作以通过第二电加热膜31加热残留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
[0051] 第一电加热膜22也可直接通过腔体10的导热的其它侧板(不同于安装板10a)实现与蒸汽发生室11内的水的热交换。
[0052]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加热膜31主要用于加热残留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
[005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腔体10由金属材料构成。如此,腔体10不易于腐蚀且导热效率高。
[0054] 在一个例子中,腔体10可由食品级的不锈钢材料构成。如此,腔体10内形成的水蒸气可直接与食品接触而加热食品,这样可将蒸汽发生器100应用于日常煮食中,保证了用户
的健康。
[0055] 请结合图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控制器50。控制器50电性连接第一电加热元件20及第二电加热元件30。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
一预设水位时,控制器50用于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加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
[0056] 如此,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控制器50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加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从而可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对蒸汽发
生室11内的积水的快速去除,并能提高蒸汽发生器100的蒸汽量。
[0057] 具体地,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再通过第二电加热膜31加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方式可避免第二电加热膜31处于长期的持续
加热状态,从而可减缓第二电加热膜31的损耗,并可节省电量。
[0058]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预设水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些例子中,第一预设水位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电加热膜31的高度。如此,开始加热时,第二电
加热膜31可整体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这样水可通过安装板10a与第二电加热
膜31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接触面积大),加热效率快,而且也能有效防止第二电加热膜31在
工作时产生部分干烧现象。这样可将第二电加热膜31的加热功率设置的较大,进而可实现
对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较快速加热。其中,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高度”所依据
的是蒸汽发生器10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005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控制器50可用于控制第一电加热膜22工作,也可加快积水的去除。
[006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可通过液体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具体地,
[0061] 蒸汽发生器100包括液位检测装置51。液位检测装置51与控制器50电性连接。液位检测装置51用于检测蒸汽发生室11内的水的水位。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大于或
等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控制器50用于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导通以加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
水。
[0062] 如此,液位检测装置51能够直接检测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实时水位,从而便于实现对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实时检测及控制。例如,在一些例子中,在蒸汽发生室11
内的积水的水位小于第一预设水位时,控制器50用于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断开以停止加热
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
[006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小于第二预设水位时,控制器50用于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断开以停止加热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第二预设水位小于
第一预设水位。
[0064] 如此,由于第二预设水位小于第一预设水位,这样可将第二预设水位的水位设置的较低,从而使得在第二电加热膜31导通并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二电加热膜31能够充分地
去除残留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
[006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电加热膜31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时,控制器50用于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断开。
[0066] 如此,这样可将预设时间设置得较长,从而使得第二电加热膜31加热的时间较长,第二电加热膜31能够充分的去除残留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
[0067]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006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室11包括液位腔室111及加热腔室112。液位腔室111的底部与加热腔室112的底部连通。液位检测装置51包括位于液位腔室111内的液位计511。
液位计511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隔开。
[0069] 如此,液位检测装置51可通过液位计511实现对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实时水位的检测,并且控制器50能够根据液位计511的反馈信号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的通断,这样
的检测及控制方式更加便捷且准确。再有,由于液位腔室111与加热腔室112连通,这样可构
成连通器,液位腔室111内的水的液位与加热腔室112内的水的液位相同。同时,加热腔室
112里的水溅或水位波动不会或较小地影响液位计511的检测结果,使得液位计511的检测
结果更准确。
[0070] 进一步地,设置有第一电加热膜22的第一电加热元件20的位置与加热腔室112对应,这样与液位腔室111对应的第一电加热元件20的位置没有覆盖第一电加热膜22,在第一
电加热膜22进行加热时,水的加热沸腾尽量发生在加热腔室112内进行,不会影响或进一步
减少对液位腔室111内的水位的影响,进一步保证了液位计511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71] 需要说明的是,液位计511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隔开,这样不仅可防止液位计511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接触而影响液位计511的测量准确性,还可防止漏电。
[0072]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当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水位达到第一预设水位时,液位计511反馈相应信号,控制器50根据相应信号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通电以加热蒸汽发生
室11内的积水,当蒸汽发生室11内积水的水位降低到第二预设水位时,液位计511反馈相应
信号,控制器50控制第二电加热膜31断开。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位于蒸
汽发生室11内的隔板52。隔板52自蒸汽发生室11的顶面113向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延伸
并将蒸汽发生室11分隔成液位腔室111及加热腔室112。隔板52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
隔开。
[0073] 如此,通过隔板52以简单的方式形成了液位腔室111及加热腔室112,并且隔板52可充分隔开液位腔室111的上部与加热腔室112的上部,从而可有效防止加热腔室112内的
水蒸汽进入液位腔室111内而影响液位计511测试的准确性。
[0074] 需要说明的是,液位腔室111的体积与加热腔室112的体积的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较佳地,加热腔室112的体积大于液位腔室111的体积,这样可保证蒸汽发生室11
内的水得到充分的加热。
[007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图3,腔体10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位115。安装孔位115与液位腔室111连通。液位计511通过安装孔位115而嵌入液位腔室111内。
[0076] 如此,这样便于液位计511的安装及固定。
[0077] 需要说明的,可使得液位计511伸入液位腔室111内的部分不接触到液位腔室111的壁,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液位计511测试的准确度。
[007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液位计511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隔开的距离范围在2mm-5mm。
[0079] 如此,液位计511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隔开的距离适中,这样可充分保证液位计511测试的准确性。
[0080] 在一些例子中,液位计511与蒸汽发生室11的底面114隔开的距离为2mm、3mm、4mm或5mm。
[008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加热膜31的功率密度大于第一电加热膜22的功率密度。如此,由于第二电加热膜31的功率密度大,即第二电加热膜31的加热功率较大,这样第
二电加热膜31可实现较快速的加热,从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得
到充分汽化。而第一电加热膜22的加热功率较小,这样可保证在第一电加热膜22加热时,受
热的水不会由于汽化速度过快而导致第一电加热膜22处于干烧状态。
[008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功率密度”指的是电加热膜单位面积下的发热功率。第二电加热膜31的功率密度大,说明第二电加热膜31具有较大的发热功率。第一电加热膜22的
功率密度小,说明第一电加热膜22具有较小的发热功率。
[008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加热元件20包括导热的基板21。第一电加热膜22固定在基板21的一侧。基板21隔开第一电加热膜22及蒸汽发生室11。基板21在第一电加热膜22
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电加热膜22。喷水口12与基板21相对。
[0084] 如此,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顺着基板21向下流动,从而通过基板21实现与第一电加热膜22的热交换。并且,由于基板21在第一电加热膜22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电加热膜
22,这样基板2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电加热膜22与水进行热交换的交
换效率,从而保证蒸汽产生量。
[0085] 另外,基板21为覆盖第一电加热膜22,即基板21的面积可较第一电加热膜22的面积大,当第一电加热膜22设置在基板21上时,基板21还存在没有设置第一电加热膜22的位
置,如图2所示,这样的好处是,当水经喷水口12喷出时,大部分水会流动到基板21较低的位
置而被第一电加热膜22加热,保证了蒸汽产生量。
[0086] 需要说明的是,基板21可由不锈钢材料、铜材料、铝材料、微晶玻璃材料或陶瓷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加热元件20包括设置在最外层的第一
隔热元件(图未示出),第二电加热元件30包括设置在最外层的第二隔热元件。第一隔热元
件覆盖第一电加热膜22,第一电加热膜22位于第一隔热元件及基板21之间。第二隔热元件
覆盖第二电加热膜31,第二电加热膜31位于第二隔热元件及安装板10a之间。如此,可减小
第一电加热元件20及第二电加热元件30产生的热量的损失。
[0087] 另外,安装板10a的材料也可采用上述基板21所述的材料。
[008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板21形成有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的导流面23。喷水口12与导流面23相对。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相对于腔体10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
[0089] 如此,由于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为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这样由喷水口12喷向导流面23的水可顺着倾斜的导流面23向下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23,从而使得由
第一电加热膜22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由导流面23上的水吸收,从而可加快蒸汽产生量
并能有效防止第一电加热元件20产生干烧现象。
[0090] 可以理解,由于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相对于腔体10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这样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直接落在导流面23上,并能够沿着导流面23流动而
充分覆盖导流面23。同时,倾斜设置的导流面23使得在导流面23上流动的水不容易出现沟
流现象,即水能够充分覆盖导流面23,这样第一电加热膜22产生干烧现象的概率得到了有
效降低。
[0091]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面23相对于腔体10倾斜的角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例如,可根据第一电加热膜22的发热功率及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的流量设置导流面23相对于腔体
10倾斜的角度。在一个例子中,第一电加热膜22的发热功率较大,而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的
流量较大时,可将导流面23相对于腔体10倾斜的角度加大(例如倾斜的角度为60度),以保
证水在导流面23上流动的时间较长,并能够充分覆盖导流面23,甚至能够在导流面23上形
成一定厚度的水膜,以有效防止第一电加热膜22出现干烧现象。
[009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室11在腔体10的侧面的投影为直角梯形结构。导流面23在腔体10的侧面101的投影构成直角梯结构的长边腰。安装板10a在腔体10的侧面101
的投影构成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
[0093] 如此,第一电加热元件与水接触的面积较大,能够充分地将第一电加热膜22的热量传递至覆盖在第一电加热元件20上的水,从而使得水得到充分的加热。在本发明示例中,
腔体10包括平行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侧板10b),安装板10a连接两个第一侧板10b的内表
面,第一电加热元件20连接两个第一侧板10b,第一电加热元件20与安装板10a相对。
[0094] 在一个例子中,蒸汽发生室11的宽度(如图1的X轴方向所示)沿腔体10的长度方向(如图1的Y轴方向所示)渐扩变化。如此,蒸汽发生室11的上部空间的体积大于蒸汽发生室
11的下部空间体积,这样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在蒸汽发生室11的上部空间便能够得到
充分的汽化。同时,蒸汽发生室11的下部空间的积水的水位也较容易上升。
[0095] 可以理解,第一电加热元件20基本呈长方体状。第一电加热元件20安装在腔体10上并构成蒸汽发生器100的侧板。腔体10的安装板形成有外侧安装面14。第二电加热膜31可
通过烧结的方式形成在外侧安装面14上。如此,第二电加热膜31的形成方式简单,并且结构
稳定。
[0096] 需要指出的是,“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指的是蒸汽发生器10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0097] 在一个例子中,喷水口12相对于安装面14更靠近导流面23。如此,喷水口12离导流面23的距离较近,这样可保证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充分地落在导流面23上。
[0098] 请结合图1及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组装蒸汽发生器100时,可先将腔体10通过螺栓102垂直固定,此时安装面14平行于铅垂面m,然后再将第一电加热元件20通过第三
螺栓(图未示出)以一定角度相对于安装面14倾斜固定在腔体10的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侧
板10b)上,如此便完成了蒸汽发生器100的组装。
[0099]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电加热元件20相对于安装面14倾斜固定在腔体10上时,导流面23与安装面14之间的夹角为夹角b,即如图1所示的导流面23与铅垂面m之间的夹角。夹
角b的范围可为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如此,可保证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沿着导流面23
均匀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23。
[0100] 在一些例子中,夹角b为5度、10度、20度、30度、40度、50度、60度、70度或80度等。
[0101]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其他设备上,其他设备例如为蒸汽加热设备。腔体1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电加热元件20连接。因
此,蒸汽发生器1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组装方式。
[010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加热元件20包括导热的亲水的涂层27。涂层27覆盖导流面23。
[0103] 如此,由于在导流面23上形成有一层导热的亲水的涂层27,这样水在顺着导流面23上的涂层27流动时,水能够有效地吸附在涂层27上并能够在涂层27上形成水膜,这样使
得由第一电加热膜22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通过基板21并由涂层27上的水吸收,从而可
有效防止第一电加热膜22产生干烧现象。
[010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涂层27以烧结的方式形成在导流面23上。
[0105] 如此,涂层27与导流面23结合紧密,并且通过烧结形成涂层27的方式不仅易于实现,并且使得涂层27分布较为均匀,这样利于水均匀地分散在涂层27上以形成一层水膜。
[010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涂层27包括丙烯酸类层(图未示出)、氧化钛层(图未示出)、有机硅层(图未示出)或无机硅层(图未示出)中的一层或多层。
[0107] 如此,涂层27的表面包含较多的羟基等亲水基团,即具有较佳的亲水性能,利于在涂层27上形成一层较厚的水膜。
[0108] 在一些例子中,可通过烧结的方式在导流面23上形成丙烯酸类层、氧化钛层、有机硅层或无机硅层中的一层或多层。丙烯酸类层、氧化钛层、有机硅层及无机硅层均包括亲水
性基团,例如羟基或羧基。其中,丙烯酸类层指的是以丙烯酸作为功能性单体而制备形成的
具有亲水性能的亲水涂层。例如,可将丙烯酸通过均聚或共聚的方式制备成高聚物,然后再
将高聚物以烧结的方式形成丙烯酸类层。
[0109] 需要说明的是,涂层27的组成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涂层27可只包括一层丙烯酸类层,或者只包括一层氧化钛层,或者只包括一层有机硅层,或者只包括一层无机
硅层。涂层27也可同时包括丙烯酸类层及氧化钛层,或者同时包括氧化钛层及有机硅层等。
涂层27也可同时包括多层的丙烯酸类层或者多层的氧化钛层或者多层的有机硅层等。也就
是说,涂层27的组成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置,即涂层27的组成的方式并不仅限于上
述所列举的组成方式。
[011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涂层27包括多个亲水的纳米级的颗粒(图未示出)。如此,涂层27的亲水性能较强,更利于水均匀地的分散在涂层27上。
[0111] 需要说明的是,纳米级的颗粒的尺寸范围在1nm~100nm。纳米级的颗粒还可提高涂层27的抗老化性能及强度。纳米级的颗粒可为氧化物颗粒,例如为二氧化硅颗粒。
[0112] 在一些例子中,颗粒的尺寸为20nm、30nm、40nm、60nm、70nm或90nm。颗粒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例子中列举的值。
[0113] 请参阅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流面23上形成有凹凸结构28。
[0114] 如此,由于在导流面23形成有凹凸结构28,凹凸结构28增大了导流面23的表面积,这样水在顺着导流面23上的凹凸结构28流动时,凹凸结构28能够提高第一电加热膜22与水
进行传热的有效面积,从而提高蒸汽发生器100的蒸汽产生效率。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蒸
汽发生器包括涂层27和凹凸结构28,涂层27覆盖导流面23及凹凸结构28的表面。如此,水能
够较好地覆盖导流面23及凹凸结构28,由第一电加热膜22各处产生的热量可更加充分地由
涂层27上的水吸收。
[0115] 可以理解,为了提高涂层27与导流面23及凹凸结构28结合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烧结的方式在导流面23及凹凸结构28形成一层涂层27。
[0116] 可以理解,凹凸结构28的结构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置。凹凸结构28既可以包括相对于导流面23内凹的部分,也可以包括相对于导流面23凸出的部分,只需要满足水能
够覆盖凹凸结构28即可。较佳地,凹凸结构28包括相对于导流面23内凹的部分。凹凸结构28
的其他部分相对于导流面23较为平整。这样可避免在水流量较小时出现沟流现象。
[0117]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凹凸结构28包括多个储水槽281。多个储水槽281间隔设置。
[0118] 如此,储水槽281可存储部分的水,使更多的水在凹凸结构28及导流面23上的停留时间较长,从而进一增加水与第一电加热膜22进行热交换的时间。
[011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流面23通过表面改性工艺形成凹凸结构28。如此,形成凹凸结构28的方式易于实现。
[0120] 需要说明的是,表面改性工艺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表面修饰方法在导流面23上形成凹凸结构28。在一些例子中,通过刻蚀方法或者压花方法等表面改性工艺在导流面
23上形成凹凸结构28,其中,刻蚀方法可为物理溅镀方法或电化学刻蚀方法等。
[0121] 请结合图8、图9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加热元件20包括绝缘的第一导热层24。第一电加热膜22包括第一电阻电路25。第一导热层24连接基板21和第一电阻电路
25。第一导热层24包括第一子导热层241及至少一个第二子导热层242。至少一个第二子导
热层242、第一电阻电路25及第一子导热层241依次堆叠在基板21上。
[0122] 如此,多个导热层既能够进行充分的导热,又能够有效地将第一电阻电路25与外界隔开,从而可避免外界的灰层或水等物质进入第一电阻电路25而对第一电阻电路25产生
漏电等负面影响。
[0123] 具体地,第一导热层24包括5个第二子导热层242。在组装第一电加热元件20时,可先将5个第二子导热层242依次堆叠在基板21的与导流面23相背的表面23a上,然后再将第
一电阻电路25堆叠在5个第二子导热层242中距离基板21最远的一个第二子导热层242上,
然后再将第一子导热层241堆叠在第一电阻电路25,使得第一电阻电路25夹设于第一子导
热层241和距离基板21最远的第二子导热层242之间。其中,在第一电加热元件20整个组装
的过程中,第一子导热层241、第一电阻电路25及5个第二子导热层242之间可通过烧结的方
式进行固定。
[012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导热层241在第一电阻电路25的正投影面积覆盖第一电阻电路25。这样第一子导热层241能够充分避免外界的灰层或水直接滴落在第一电阻电
路25上。
[012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阻电路25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电阻电路251。多个第一子电阻电路251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阻电路251通过第一导电介质252连
接。
[012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阻电路25的具体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的实施方式,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应的设置。
[0127] 在一些例子中,第一子电阻电路251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
[0128] 如此,在同等的导热面积条件下,电阻电路的表面热负荷较大,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
[0129] 优选的,第一子电阻电路251由微晶玻璃粉、微细铝粉、无机粘结相有机溶剂载体和稀土氧化物组成。如此,电阻电路既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又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0130]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热层24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
[0131] 如此,在同等的导热面积条件下,第一导热层24具有更大的表面热负荷,同时第一导热层24的导热效率更高,并且更加节能,同时可保证由第一电阻电路25产生的热量能够
均匀地由第一导热层24导出至基板21。
[0132] 具体地,第一导热层24由稀土介质浆料制得。稀土介质浆料由固相成分与有机溶剂载体构成,固相成分包括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稀土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溶剂
载体包括松油醇、柠檬酸三丁酯及乙基纤维素。
[0133] 如此,由稀土介质浆料制得的第一导热层24具有适中的强度,并且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0134] 在一些例子中,第一电加热元件20包括两个第一电极26。两个第一电极26设置在第一导热层24上。两个第一电极26通过导电性介质(图未示出)与第一电阻电路25连接。
[0135] 如此,第一电阻电路25通过导电性介质与第一电极26实现连接,导电性介质可保证第一电阻电路25导电的稳定性。
[0136] 优选的,第一电极26呈片状,第一电极26例如为铜片。如此,第一电极26具有较佳的导电效果。
[0137]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加热元件30包括绝缘的第二导热层(图未示出)。第二电加热膜31包括第二电阻电路32。第二导热层连接安装板10a和第二电阻电路32。第二导热
层包括第三子导热层(图未示出)及至少一个第四子导热层(图未示出)。至少一个第三子导
热层、第二电阻电路32及第四子导热层依次堆叠在安装板10a上。
[0138] 如此,多个导热层既能够进行充分的导热,又能够有效地将第二电阻电路32与外界隔开,从而可避免外界的灰层或水等物质进入第二电阻电路32而对第二电阻电路32产生
漏电等负面影响。
[0139] 具体地,第二导热层可包括5个第四子导热层。在组装第二电加热元件30时,可先将5个第四子导热层依次堆叠在安装板10a的表面上,然后再将第二电阻电路32堆叠在5个
第四子导热层中距离安装板10a最远的一个第四子导热层上,然后再将第三子导热层堆叠
在第二电阻电路32,使得第二电阻电路32夹设于第三子导热层和距离安装板10a最远的第
四子导热层之间。其中,在第二电加热元件30整个组装的过程中,第三子导热层、第二电阻
电路32及5个第四子导热层之间可通过烧结的方式进行固定。
[014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子导热层在第二电阻电路32的正投影面积覆盖第二电阻电路32。这样第三子导热层能够充分避免外界的灰层或水直接滴落在第二电阻电路32上。
[014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阻电路32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电阻电路321。多个第二子电阻电路321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阻电路321通过第二导电介质322连
接。
[014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阻电路32的具体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的实施方式,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应的设置。
[0143] 在一些例子中,第二子电阻电路321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
[0144] 如此,在同等的导热面积条件下,电阻电路的表面热负荷较大,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
[0145] 优选的,第二子电阻电路321由微晶玻璃粉、微细铝粉、无机粘结相有机溶剂载体和稀土氧化物组成。如此,电阻电路既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又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0146]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层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
[0147] 如此,在同等的导热面积条件下,第二导热层具有更大的表面热负荷,同时第二导热层的导热效率更高,并且更加节能,同时可保证由第二电阻电路32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
地由第二导热层导出至安装板10a。
[0148] 具体地,第二导热层由稀土介质浆料制得。稀土介质浆料由固相成分与有机溶剂载体构成,固相成分包括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稀土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溶剂载
体包括松油醇、柠檬酸三丁酯及乙基纤维素。
[0149] 如此,由稀土介质浆料制得的第二导热层具有适中的强度,并且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0150] 在一些例子中,第二电加热元件30包括两个第二电极33。两个第二电极33设置在第二导热层上。两个第二电极33通过导电性介质(图未示出)与第二电阻电路32连接。
[0151] 如此,第二电阻电路32通过导电性介质与第二电极33实现连接,导电性介质可保证第二电阻电路32导电的稳定性。
[0152] 优选的,第二电极33呈片状,第二电极33例如为铜片。如此,第二电极33具有较佳的导电效果。
[015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进水管40。进水管40的一端开设有位于腔体10外的进水口41。进水管40的另一端开设有喷水口12。喷水口12连通进水口41。喷水口12
相对于第二电加热膜31更靠近第一电加热膜22。
[0154] 如此,水可直接从进水口41进入进水管40内,然后再由喷水口12喷向第一电加热膜22一侧,由于喷水口12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并且靠近第一电加热膜22,这样喷水口12与
第一电加热膜22之间的距离较近,并使得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与第一电加热膜22进行充
分的热交换,从而可充分受热而汽化。同时,通过在进水管40上开口以形成喷水口12的方式
易于实现,利于制造。
[0155] 可以理解,喷水口12也可直接开设在腔体10上,并呈缝隙状。
[015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腔体10开设有连通蒸汽发生室11的出气口13。出气口13位于喷水口12的下方。出气口13相对于腔体10的下端更靠近腔体10的上端。
[0157] 如此,由于出气口13的位置更靠近腔体10的上端,这样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蒸汽向上流动后能够较为及时并充分地由出气口13排出。
[0158] 可以理解,为了提高出气口13出气的均匀性,并提高出气口13出气的流量,出气口13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出气口13间隔设置。
[0159] 在本发明示例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出气管131。出气管131连通出气口13。多个出气口13沿腔体10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如此,出气口13出气较为均匀,并且每个出气口13
的出气压力基本一致。
[0160]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00。
[0161]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中,由于第二电加热膜31相对于蒸汽发生室11的顶部更靠近蒸汽发生室11的底部,这样第二电加热元件30可通过第二电加热膜31实现加
热在蒸汽发生室11内的积水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减少蒸汽发生室11内残留水的量,从而
有效防止了细菌的滋生,保证了蒸汽发生室11内的清洁。
[0162] 在一个例子中,蒸汽加热设备为蒸汽炉,即可使用蒸汽进行烹饪。
[016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汽加热设备包括内胆(图未示出)。内胆形成有加热腔室(图未示出),加热腔室用于放置待加热的食物。加热腔室连通蒸汽发生室11。如此,由蒸汽发生
器100产生水蒸气可进入加热腔室内以对待加热的食物进行加热。
[0164] 蒸汽发生器100可安装在内胆的侧板外表面上。
[0165]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
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
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
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166]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
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
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
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
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167]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
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
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
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6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
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