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545770.8

文献号 : CN1072691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宋战美

申请人 : 安徽卓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包括壳体、电机座、伺服电机、转轴、沿所述转轴平行布置数量为2件的齿轮、齿条导向机构、支撑座、夹头、加强盒体、密封刷帘,工作时,伺服电机带通过转轴带动齿轮转动设定角度,从而带动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沿导向块右移,进而带动夹头右移设定位置,从而有效限制隔离门发生偏移或晃动,密封刷帘位于加强盒体和夹头之间,用于防止灰尘等进行壳体内,从而提高传动部件的使用寿命。该装置结构简单,能限制隔离门发生偏移或晃动,提高隔离门安全性能,同时防尘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机座、伺服电机、转轴、沿所述转轴平行布置数量为2件的齿轮、齿条导向机构、支撑座、夹头、加强盒体、密封刷帘,所述的电机座位于壳体内侧下端,所述的电机座与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伺服电机位于电机座下端,所述的伺服电机与电机座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位于伺服电机上端,所述的转轴与伺服电机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贯穿齿轮,所述的齿轮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位于齿轮一侧且位于壳体内侧,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与齿轮啮合相连且与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支撑座位于壳体内侧上端且被转轴贯穿,所述的支撑座与壳体螺纹相连且与转轴转动相连,所述的夹头位于齿条导向机构右侧且贯穿壳体,所述的夹头与齿条导向机构螺纹相连且与壳体活动相连,所述的加强盒体位于壳体右侧且被夹头贯穿,所述的加强盒体与壳体铆接相连且与夹头活动相连,所述的密封刷帘位于加强盒体内侧且位于夹头外侧,所述的密封刷帘与加强盒体粘接相连与夹头活动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还包括导向块、齿条、挡座、防撞块,所述的导向块位于壳体内侧,所述的导向块与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齿条贯穿导向块且位于齿轮一侧,所述的齿条与导向块间隙相连且与齿轮啮合相连,所述的齿条还设有挡座,所述的挡座与齿条螺纹相连,所述的防撞块位于挡座左侧,所述的防撞块与挡座螺纹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块的材质为橡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为直齿圆柱齿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头材质为铝合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头还设有防撞内衬,所述的防撞内衬位于夹头内侧,所述的防撞内衬与夹头粘接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内衬材质为橡胶。

说明书 :

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防护屏是指安装在自助营业网点ATM机前一米线位置、提高安防效果的安防设施,现有营业柜台前防护屏多使用绳索进行简单的防护,全凭客户自己自觉遵守,并不能有效地将办理业务的客户和其他人员隔离开,极易造成客户密码、资料、财物被剽窃和偷盗。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简单的防护屏,其一般结构为:两件对称布置的隔离屏形成的通道,并配有自动隔离门,客户通过刷卡的方式打开隔离门进入柜台或ATM机进行取款操作。现有隔离门的开关往往通过电机驱动隔离门打开或关闭,没有配备锁门机构,由于隔离门与电机形成悬臂结构,客户轻推隔离门远端即可有一定缝隙产生,降低防护效果。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来解决现有防护屏用隔离门部配备锁门机构导致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包括壳体、电机座、伺服电机、转轴、沿所述转轴平行布置数量为2件的齿轮、齿条导向机构、支撑座、夹头、加强盒体、密封刷帘,所述的电机座位于壳体内侧下端,所述的电机座与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伺服电机位于电机座下端,所述的伺服电机与电机座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位于伺服电机上端,所述的转轴与伺服电机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贯穿齿轮,所述的齿轮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位于齿轮一侧且位于壳体内侧,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与齿轮啮合相连且与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支撑座位于壳体内侧上端且被转轴贯穿,所述的支撑座与壳体螺纹相连且与转轴转动相连,所述的夹头位于齿条导向机构右侧且贯穿壳体,所述的夹头与齿条导向机构螺纹相连且与壳体活动相连,所述的加强盒体位于壳体右侧且被夹头贯穿,所述的加强盒体与壳体铆接相连且与夹头活动相连,所述的密封刷帘位于加强盒体内侧且位于夹头外侧,所述的密封刷帘与加强盒体粘接相连与夹头活动相连。
[0005]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0006] 进一步的,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还包括导向块、齿条、挡座、防撞块,所述的导向块位于壳体内侧,所述的导向块与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齿条贯穿导向块且位于齿轮一侧,所述的齿条与导向块间隙相连且与齿轮啮合相连,所述的齿条还设有挡座,所述的挡座与齿条螺纹相连,所述的防撞块位于挡座左侧,所述的防撞块与挡座螺纹相连。
[0007]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块的材质为橡胶,防撞块用于防止齿条与壳体直接相撞。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的齿轮为直齿圆柱齿轮。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夹头材质为铝合金。
[0010] 进一步的,所述的夹头还设有防撞内衬,所述的防撞内衬位于夹头内侧,所述的防撞内衬与夹头粘接相连。
[0011]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内衬材质为橡胶,防撞内衬801用于保护隔离门,防止夹头8将隔离门撞坏。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工作时,伺服电机带通过转轴带动齿轮转动设定角度,从而带动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沿导向块右移,进而带动夹头右移设定位置,从而有效限制隔离门发生偏移或晃动,密封刷帘位于加强盒体和夹头之间,用于防止灰尘等进行壳体内,从而提高传动部件的使用寿命。该装置结构简单,能限制隔离门发生偏移或晃动,提高隔离门安全性能,同时防尘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3] 图1示出本发明主视图
[0014] 图2示出本发明齿条导向机构俯视图
[0015] 图3示出本发明夹头俯视图
[0016] 壳体      1    电机座       2
[0017] 伺服电机  3    转轴         4
[0018] 齿轮      5    齿条导向机构 6
[0019] 支撑座    7    夹头         8
[0020] 加强盒体  9    密封刷帘     10
[0021] 导向块    601  齿条         602
[0022] 挡座      603  防撞块       604
[0023] 防撞内衬  801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包括壳体1、电机座2、伺服电机3、转轴4、沿所述转轴4平行布置数量为2件的齿轮5、齿条导向机构6、支撑座7、夹头8、加强盒体9、密封刷帘10,所述的电机座2位于壳体1内侧下端,所述的电机座2与壳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伺服电机3位于电机座2下端,所述的伺服电机3与电机座2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4位于伺服电机3上端,所述的转轴4与伺服电机3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4贯穿齿轮5,所述的齿轮5与转轴4紧配相连,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6位于齿轮5一侧且位于壳体1内侧,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6与齿轮5啮合相连且与壳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支撑座7位于壳体1内侧上端且被转轴4贯穿,所述的支撑座7与壳体1螺纹相连且与转轴4转动相连,所述的夹头8位于齿条导向机构6右侧且贯穿壳体1,所述的夹头8与齿条导向机构6螺纹相连且与壳体1活动相连,所述的加强盒体9位于壳体1右侧且被夹头8贯穿,所述的加强盒体9与壳体1铆接相连且与夹头8活动相连,所述的密封刷帘10位于加强盒体9内侧且位于夹头8外侧,所述的密封刷帘10与加强盒体9粘接相连与夹头8活动相连,所述的齿条导向机构6还包括导向块601、齿条602、挡座603、防撞块604,所述的导向块601位于壳体1内侧,所述的导向块601与壳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齿条602贯穿导向块601且位于齿轮5一侧,所述的齿条602与导向块601间隙相连且与齿轮5啮合相连,所述的齿条602还设有挡座603,所述的挡座603与齿条602螺纹相连,所述的防撞块604位于挡座603左侧,所述的防撞块604与挡座603螺纹相连,所述防撞块604的材质为橡胶,防撞块604用于防止齿条602与壳体1直接相撞,所述的齿轮5为直齿圆柱齿轮,所述夹头8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的夹头8还设有防撞内衬801,所述的防撞内衬801位于夹头8内侧,所述的防撞内衬801与夹头8粘接相连,所述防撞内衬801材质为橡胶,防撞内衬
801用于保护隔离门,防止夹头8将隔离门撞坏,该用于智能防护屏的锁门机构,工作时,伺服电机3带通过转轴4带动齿轮5转动设定角度,从而带动与齿轮5啮合的齿条602沿导向块
601右移,进而带动夹头8右移设定位置,从而有效限制隔离门发生偏移或晃动,密封刷帘10位于加强盒体9和夹头8之间,用于防止灰尘等进行壳体1内,从而提高传动部件的使用寿命。该装置结构简单,能限制隔离门发生偏移或晃动,提高隔离门安全性能,同时防尘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0025]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