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传递机构、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252305.5

文献号 : CN1073040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门胁英明

申请人 : 夏普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机构、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驱动传递机构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该驱动传递机构具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其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滑动保持部件,其将辊保持为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自由滑动;以及单向离合器,其夹设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与滑动保持部件之间,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另一方面,允许滑动保持部件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沿规定的旋转方向相对旋转。

权利要求 :

1.一种驱动传递机构,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所述驱动传递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其被驱动而沿预先确定的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

滑动保持部件,其将所述辊保持为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自由滑动;以及单向离合器,其夹设于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与所述滑动保持部件之间,所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将来自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滑动保持部件,另一方面,允许所述滑动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沿所述规定的旋转方向相对旋转,所述滑动保持部件具有:滑动保持部件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滑动保持部件主体的轴部件,所述单向离合器夹设于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并将来自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所述轴部件传递至所述滑动保持部件主体,所述轴部件相对于所述滑动保持部件主体自由装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保持部件主体以及所述轴部件相互进行凹凸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离合器具备: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外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并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滚动部件,所述轴部件形成为刚性部件,并构成为穿过所述外圈的内周面并且所述轴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滚动部件接触并与所述滚动部件一起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形成为所述刚性部件的所述轴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离合器固定于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靠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在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内侧端部具有对所述滑动保持部件的端部进行接受的接受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为齿轮,

所述齿轮的齿轮齿为斜齿。

7.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所述辊为排出片材的排出辊,并构成为在利用所述排出辊排出所述片材时,使所述排出辊沿该排出辊的旋转轴线方向换位移动。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

说明书 :

驱动传递机构、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0001]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4月1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6-08308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的驱动传递机构、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及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驱动传递机构,例如,除了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辊的驱动传递机构之外,还有不仅单单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辊而且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的驱动传递机构。
[0004] 例如,作为辊具备排出记录纸等片材的排出辊并构成为在利用排出辊排出片材时使排出辊沿该排出辊的旋转轴线方向换位移动的片材排出装置有时具备上述驱动传递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91677号公报)。
[0005] 另外,作为具备片材排出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有具备在图像形成后对由片材排出装置排出的片材进行预先设定的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此,作为后处理装置,例如能够例示包括装订装置,具体而言,在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上开孔的冲孔处理装置、钉合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的钉合处理装置、折叠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折叠处理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装置的后处理装置。
[0006] 然而,在驱动传递机构中,有时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沿规定的旋转方向被旋转驱动的辊强制旋转。对此,以下,举在下述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具备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排出装置具备驱动传递机构,并以在排出片材的中途使片材排出速度变得更快(具体而言变得比导入片材时的片材搬运速度快)的方式使该片材排出。
[0007] 即,作为后处理装置,根据后处理的种类不同,有时进行后处理的速度亦即处理速度比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进行图像形成的速度亦即图像形成速度(处理速度)快。在这种后处理装置中,要求以比图像形成速度快的速度搬运片材来节省时间,由此使图像形成速度与后处理速度对准或者尽可能对准而使图像形成速度与后处理速度具有一致性。
[0008] 关于这方面,在日本特开2002-30849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具备以在旋转轴线方向被固定了的状态排出纸张(片材)的排纸辊(排出辊)、和设置于排纸辊的上游侧的纸张搬运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排纸辊以比纸张搬运辊的圆周速度快的圆周速度排出纸张,并利用单向离合器将纸张搬运辊与动力传递机构之间连结(参照日本特开2002-308494号公报的[0041]、[0046]段)。
[0009] 然而,日本特开2002-308494号公报仅公开了在排出辊以在旋转轴线方向被固定的状态排出片材的结构中利用单向离合器将纸张搬运辊与动力传递机构之间连结的结构,而针对使排出辊沿旋转轴线方向换位移动的结构并未做任何表示,自不必说,日本特开2002-30849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并未考虑在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的驱动传递机构中,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沿规定的旋转方向被旋转驱动的辊强制旋转的方式,例如,在使排出辊沿旋转轴线方向换位移动的结构中,以在排出片材的中途使片材排出速度变得更快的方式使该片材排出的方式。
[0010]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8-91677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考虑了在进行换位移动的排出辊中的辊轴与辊侧齿轮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但在该情况下,沿排出辊的旋转轴线方向(推力方向)向单向离合器施加负荷,从而导致单向离合器的寿命降低。另外,考虑了在传递来自驱动马达等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的驱动轴与将来自该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排出辊的驱动侧齿轮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但在该情况下,驱动侧齿轮的齿宽(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延长了与排出辊的换位移动对应的量(参照日本特开平8-91677号公报的图6),因此需要使用延长了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的单向离合器、或者沿旋转轴线方向设置多个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较短的单向离合器,从而相应地成本增高并且结构复杂化。另外,考虑了利用单向离合器所包括的齿轮组来驱动进行换位移动的排出辊旋转,但在该情况下,齿轮数量变多,从而相应地结构大型化。

发明内容

[0011]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驱动传递机构、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驱动传递机构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能够抑制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单向离合器施加负荷,而且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同时具有简单并且紧凑的结构,并且能够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的辊强制旋转。
[0012]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供如下驱动传递机构、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0013] (1)驱动传递机构
[0014] 本发明的驱动传递机构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沿旋转轴线方向进行换位移动的辊,该驱动传递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其被驱动而沿预先确定的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滑动保持部件,其将上述辊保持为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沿上述旋转轴线方向自由滑动;以及单向离合器,其夹设于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与上述滑动保持部件之间,上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将来自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滑动保持部件,另一方面,允许上述滑动保持部件相对于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沿上述规定的旋转方向相对旋转。
[0015] (2)片材排出装置
[0016] 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的驱动传递机构,上述辊为排出片材的排出辊,并构成为在利用上述排出辊排出上述片材时,使上述排出辊沿该排出辊的旋转轴线方向换位移动。
[0017] (3)图像形成装置
[0018]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
[0019]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滑动保持部件具有:滑动保持部件主体、以及设置于上述滑动保持部件主体的轴部件,上述单向离合器夹设于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与上述轴部件之间,并将来自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上述轴部件传递至上述滑动保持部件主体。
[0020]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单向离合器具备:设置于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外圈、以及设置于上述外圈的内周面并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滚动部件,上述轴部件形成为刚性部件,并构成为穿过上述外圈的内周面并且上述轴部件的外周面与上述滚动部件接触并与上述滚动部件一起旋转。
[0021]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即:形成为上述刚性部件的上述轴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0022]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单向离合器固定于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靠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的端部。
[0023]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为齿轮,上述齿轮的齿轮齿为斜齿。
[0024] 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抑制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单向离合器施加负荷,而且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同时具有简单并且紧凑的结构,并且能够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的辊强制旋转。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0026]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中的排出辊部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简要侧视图。
[0027] 图3是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系统框图。
[0028] 图4是从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侧观察图1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中的片材分类部的简要侧视图。
[0029] 图5是从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的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的简要立体图。
[0030] 图6是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0031] 图7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中除去排出引导部件并将局部表示为截面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0032] 图8是从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的简要侧视图。
[0033] 图9是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的沿着图8所示的C-C线的简要剖视图。
[0034] 图10是表示图7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的靠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部分的简要立体图。
[0035] 图11是放大表示图7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中的驱动传递机构部分的简要立体图。
[0036] 图12是分解表示构成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驱动传递机构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7] 图13是表示驱动传递机构中的滑动保持部件的滑动保持部件主体以及轴部件的立体图。
[0038] 图14是表示轴部件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卡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9] 图15是表示将一个排出辊换位移动至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状态下的驱动传递机构部分以直角切开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0040] 图16是表示一个排出辊换位移动至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状态下的驱动传递机构部分的沿着图8所示的C-C线的简要剖视图。
[0041] 图17是驱动传递机构部分的沿着图8所示的C-C线的简要剖视图且是用于对设置于滑动保持部件的靠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的接近部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中的接受部的内周面的间隙状态进行说明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3]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0044]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简要剖视图。
[0045]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根据从外部传递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纸张等片材P(在本例中为记录纸张)上形成多色以及单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原稿读取装置108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图像形成部102和片材搬运系统103。
[0046] 图像形成部102具备:曝光单元1、多个显影单元2~2、多个感光体鼓3~3、多个清洁部4~4、多个带电器5~5、中间转印带单元6、多个调色剂盒单元21~21以及定影单元7。
[0047] 另外,片材搬运系统103具备:供纸托盘81、手动供纸托盘82、排出托盘15以及片材排出装置400。
[0048]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置有载置原稿(省略图示)并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载置台92,在原稿载置台9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的光学单元90。另外,在原稿载置台92的上侧设置有原稿读取装置108。原稿读取装置108在原稿载置台92之上自动搬运原稿。另外,原稿读取装置108以在前侧打开且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并能够通过将原稿载置台92的上方敞开而依靠手动放置来载置原稿。
[0049] 原稿读取装置108能够读取被自动搬运的原稿或者载置于原稿载置台92上的原稿。由原稿读取装置108读取的原稿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被发送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将基于图像数据形成的图像记录于片材P。
[0050]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了多色(在本例中为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各色)的彩色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因此,显影单元2~2、感光体鼓3~3、清洁部4~4、带电器5~5以及调色剂盒单元21~21分别被设定为多个(在本例中各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多种(在本例中为四种)图像,并利用这些机构构成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图像站。
[0051] 带电器5~5是用于使感光体鼓3~3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的带电机构,除图1所示那样的充电型之外,还能够使用接触式亦即辊式、刷式带电器。
[0052] 曝光单元1作为具备激光射出部以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而构成。在曝光单元1设置有扫描激光束的多角镜、和用于将由多角镜反射的激光引导至感光体鼓3~3的透镜(Lenses)、镜(Mirror)等光学元件。
[0053] 曝光单元1根据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已带电的感光体鼓3~3分别进行曝光,由此将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各个感光体鼓3~3的表面。
[0054] 调色剂盒单元21~21是收容调色剂的单元,向显影单元2~2的显影槽供给调色剂。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从调色剂盒单元21~21向显影单元2~2的显影槽供给的调色剂被控制成使该显影槽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变得恒定。
[0055] 显影单元2~2是利用四色(Y、M、C、K)的调色剂将形成于各个感光体鼓3~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单元。另外,清洁部4~4除去并回收在显影以及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鼓3~3上的表面的调色剂。
[0056] 配设于感光体鼓3~3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带单元6具备:作为中间转印体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64~64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
[0057] 与Y、M、C、K各色对应地设置有四根中间转印辊64~64。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以及中间转印辊64~64一起架设中间转印带61,驱动中间转印带61旋转,从而中间转印带61沿移动方向M进行环绕移动,与此相伴,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以及中间转印辊64~64从动旋转。
[0058] 各中间转印辊64~64施加用于将形成于感光体鼓3~3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转印偏压。
[0059] 中间转印带61被设置为与感光体鼓3~3接触。中间转印带61通过将形成于感光体鼓3~3的各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并转印,而在表面形成彩色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
[0060] 从感光体鼓3~3向中间转印带61转印调色剂像是利用与中间转印带61的里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4~64进行的。为了转印调色剂像而向中间转印辊64~64施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高电压〕。
[0061] 如已叙述那样,与各色相对应地被显影于各感光体鼓3~3上的调色剂像被层叠于中间转印带61上。被层叠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环绕移动,利用构成在片材P与中间转印带61间的接触位置配设的二次转印机构部的转印辊10被转印于片材P上。
[0062] 此时,转印辊10以在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有转印辊隙的状态,被施加用于使调色剂转印于片材P的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高电压〕。转印辊10以及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被相互压接,从而在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转印辊隙。在此,在利用转印辊10从中间转印带61上向片材P上转印调色剂像时,未被转印于片材P上而残存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除去并回收。
[0063] 供纸托盘81是预先收容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片材P的托盘,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曝光单元1的下方。另外,在手动供纸托盘82载置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片材P。
[0064] 排出托盘15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图像形成部102的上方,并以面朝下的方式收集图像形成(印刷)完毕的片材P。排出托盘15构成为在片材P的排出方向Y1上载置片材P的载置面15a的上游侧低于下游侧。
[0065]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用于将从供纸托盘81以及手动供纸托盘82输送来的片材P经由转印辊10以及定影单元7输送至排出托盘15的片材搬运路S。在片材搬运路S的附近配设有拾取辊11a、11b、多个(在本例中为第一~第四)搬运辊12a~12d、定位辊13、转印辊10、定影单元7中的加热辊71、加压辊72、排出前辊14以及排出辊部31。
[0066] 第一~第四搬运辊12a~12d是用于促进并辅助搬运片材P的小型辊。第一、第二搬运辊12a、12b沿片材搬运路S进行设置,第三、第四搬运辊12c、12d设置于在分支部Sa从片材搬运路S分支出的反转搬运路Sr。另外,在供纸托盘81的靠片材供给侧的附近具备拾取辊11a,该拾取辊11a从供纸托盘81一张一张地拾取片材P并将其供给至片材搬运路S。同样,在手动供纸托盘82的靠片材供给侧的附近具备拾取辊11b,从手动供纸托盘82一张一张地拾取片材P并将其供给至片材搬运路S。
[0067] 另外,定位辊13是临时保持沿片材搬运路S被搬运的片材P的机构。而且,定位辊13在使感光体鼓3~3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与片材P的沿搬运方向Y的下游侧端(前端P1)对齐的时刻将片材P搬运至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的转印辊隙。
[0068] 排出前辊14设置于片材搬运路S中的相比分支部Sa更靠片材P的沿搬运方向Y的下游侧、并且相比排出辊部31更靠片材P的沿搬运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排出前辊14将从第二搬运辊12b经由分支部Sa被输送来的片材P朝向排出辊部31搬运。
[0069] 定影单元7是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P的单元,并具备作为定影辊发挥作用的加热辊71以及加压辊72。加热辊71被驱动而旋转,由此与从动旋转的加压辊72一起夹持片材P并且搬运片材P。另外,加热辊71由设置于内侧的加热器71a加热,并基于来自温度检测器71b的信号被维持为规定的定影温度。由加热器71a加热后的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一起将被转印于片材P的多色调色剂像热压接于片材P,由此将多色调色剂像熔融、混合、压接并热定影于片材P。
[0070]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对片材P要求单面印刷时,从供纸托盘81或者手动供纸托盘82供给片材P,并利用沿片材搬运路S设置的第一搬运辊12a将片材P搬运至定位辊13。接下来,在将片材P的前端P1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对准的时刻利用转印辊10搬运片材P,在片材P上转印调色剂像。之后,使片材P通过定影单元7从而依靠热量将片材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熔融、固定,并将片材P经由第二搬运辊12b、排出前辊14以及排出辊部31排出至排出托盘15上。
[0071]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2~图7对片材分类部300进行说明,但之后对于图1中未说明的符号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0072] 片材分类部
[0073]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的排出辊部31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简要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系统框图。图4是从片材P的排出方向Y1上游侧观察图1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的片材分类部300的简要侧视图。图5是从片材P的排出方向Y1上游侧的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的简要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的简要俯视图。另外,图7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除去排出引导部件410并将局部表示为截面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0074] 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排出装置400构成为具备排出片材P的一对排出辊32、33,并在利用一对排出辊32、33排出片材P时,使一对排出辊32、33沿一对排出辊32、33的旋转轴线方向X换位移动(shift movement)。
[0075] 片材排出装置400具备片材分类部300。片材分类部300通过使将片材P朝向规定的排出方向Y1(在本例中为向排出托盘15)排出的一对排出辊32、33沿旋转轴线方向X(推力方向)换位移动而对由一对排出辊32、33排出的片材P进行分类。应予说明,片材排出装置400也可以具备排出托盘15。
[0076] 片材分类部300具备:具有排出辊部31的排出辊换位单元30、旋转驱动装置40(参照图3以及图4)、以及换位驱动装置50(参照图3~图5以及图7)。
[0077] 排出辊换位单元30被设置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沿排出辊部31的旋转轴线方向X自由往复移动。在本例中,排出辊换位单元30经由沿旋转轴线方向X自由往复移动的滑动部件30b(具体而言为滑动轨道)(参照图2)被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应予说明,滑动部件30b能够形成为现有公知结构,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0078] 另外,在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片材排出装置400的主体的一个例子),设置有由位置检测部SNp(参照图3以及图4)检测的被检测片30c(具体而言为被检测片)(参照图4)。
[0079] 排出辊部31是将片材P向排出托盘15排出的机构。具体而言,排出辊部31具备由驱动侧的一方的排出辊32(辊的一个例子)以及从动侧的另一方的排出辊33构成的一对排出辊32、33。应予说明,在本例中,将一对排出辊32、33中的一方的排出辊32形成为驱动辊,将另一方的排出辊33形成为从动辊,但也可以将一方的排出辊32以及另一方的排出辊33的双方形成为驱动辊。
[0080] 详细而言,一方的排出辊32具备辊轴32a(参照图4~图7)、和固定于辊轴32a的同一轴上的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辊部件32b~32b。另一方的排出辊33具备辊轴33a(参照图4)、和与一方的排出辊32中的辊部件32b对置地固定于辊轴33a的同一轴上的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辊部件33b~33b。另外,排出辊部31还具备对另一方的排出辊33中的辊部件33b朝向一方的排出辊32中的辊部件32b施力的施力部件34(在本例中为螺旋弹簧)(参照图4)。
[0081] 一对排出辊32、33以及施力部件34设置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一对排出辊32、33中的至少一方(在本例中为一方的排出辊32)的至少一个端部(在本例中为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的端部)与旋转驱动装置40连接。
[0082] 具体而言,一方的排出辊32中的辊轴32a形成为单一的轴,并被设置为相对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绕旋转轴线α(参照图4)自由旋转。
[0083] 另一方的排出辊33中的辊轴33a沿旋转轴线方向X并列设置有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并且分别固定有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辊部件33b、33b。另一方的排出辊33中的辊轴33a、33a被设置为以与辊部件33b、33b所对应的一方的排出辊32中的辊部件32b、32b对置的方式相对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绕旋转轴线自由旋转、并且沿上下方向Z自由往复移动。而且,排出辊部31形成为以在一方的排出辊32与另一方的排出辊33之间的辊隙部N(参照图2以及图4)利用另一方的排出辊33按压片材P的状态夹持片材P并且搬运片材P。
[0084] 施力部件34与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另一方的排出辊33中的辊轴33a、33a对应地由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施力部件34、34构成。施力部件34、34对另一方的排出辊33朝向一方的排出辊32施力。施力部件34、34配置于另一方的排出辊33中的辊轴33a、33a、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的与一方的排出辊3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之间。应予说明,利用施力部件34、34将另一方的排出辊33向一方的排出辊32按压的按压力形成为适当搬运片材P的程度的压力。
[0085] 旋转驱动装置40是驱动一方的排出辊32旋转的装置。旋转驱动装置40具备旋转驱动部〔在本例中为排出驱动马达41(具体而言为步进马达)〕(参照图3以及图4)、和将来自排出驱动马达4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一方的排出辊32的驱动传递机构42(参照图3~图7)。
[0086] 排出驱动马达41以旋转轴41a(参照图4)沿着旋转轴线方向X的方式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排出驱动马达41的旋转轴41a固定有驱动齿轮41b(参照图4)。驱动齿轮41b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参照图4、图5以及图7)啮合。另外,在驱动齿轮41b设置有圆板状的限制部件41b1,该限制部件41b1限制驱动齿轮41b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间的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距离变短的情况(图4参照)。在本例中,驱动齿轮41b与限制部件41b1形成为一体。
[0087] 驱动传递机构42具有基于来自排出驱动马达41的旋转驱动力使一方的排出辊32绕旋转轴线α旋转,并且允许一方的排出辊32沿旋转轴线方向X滑动移动且支承一方的排出辊32的功能。应予说明,也可以在驱动齿轮41b与驱动传递机构42之间设置一个齿轮或者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组并使之与驱动齿轮41b以及驱动传递机构42啮合。之后对驱动传递机构42详细进行说明。
[0088] 换位驱动装置50是驱动排出辊部31(在本例中为排出辊换位单元30)换位使驱动排出辊部31沿旋转轴线方向X(换位方向)换位移动的装置。换位驱动装置50具备换位驱动部〔在本例中为换位驱动马达51(在本例中为步进马达)〕(参照图3~图5以及图7)、和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换位移动的换位机构52(参照图3、图4以及图7)。
[0089] 换位驱动马达51以旋转轴51a(参照图4、图5以及图7)沿着与旋转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本例中为上下方向Z)的方式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主体框架110a(参照图4、图5以及图7)。在换位驱动马达51的旋转轴51a固定有驱动齿轮51b(参照图4以及图7)。
[0090] 换位机构52由将旋转方向的驱动转换为直线方向的驱动的齿轮齿条副式齿轮构成,并具备沿旋转轴线方向X延伸的齿条式齿轮52a(参照图4以及图7)、和小齿轮式齿轮52b(参照图4以及图7)。
[0091] 齿条式齿轮52a沿旋转轴线方向X设置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小齿轮式齿轮52b自由旋转地设置于支承轴54,并与驱动齿轮51b以及齿条式齿轮52a的双方啮合,其中,该支承轴54沿与旋转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本例中为上下方向Z)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主体框架110a(参照图4以及图7)。由此,通过换位驱动马达51的旋转轴51a向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旋转,能够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以及另一侧X2往复移动。
[0092] 分类控制
[0093]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控制部200(参照图3)、第一检测部SN1(参照图2以及图3)、第二检测部SN2(参照图2以及图3)以及位置检测部SNp(参照图3以及图4)。应予说明,控制部200也可以具备于片材排出装置400。
[0094] 如图3所示,控制部200具备CPU等处理部210和存储部220,该存储部220包括: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AM
[0095] (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OM能够储存处理部210所执行的处理的步骤亦即控制程序。RAM能够提供作业用的工作区域。
[0096] 控制部200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片材分类部300的时刻控制而进行针对旋转驱动装置40以及换位驱动装置50的时刻控制。片材排出装置400可以进行上述时刻控制,但以下,举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上述时刻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0097] 第一检测部SN1是对片材P是否通过了一对排出辊32、33进行检测的机构。具体而言,第一检测部SN1形成为带有促动器的透光型检测开关,在排出方向Y1配置于一对排出辊32、33的下游侧附近。第一检测部SN1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由此,第一检测部SN1能够将表示片材P未通过一对排出辊32、33的片材未通过信号(在本例中为关闭信号)或者表示片材P通过了一对排出辊32、33的片材通过信号(在本例中为打开信号)向控制部200输出。
[0098] 第二检测部SN2是对片材P是否通过了配设于在排出方向Y1相比一对排出辊32、33更靠上游侧的最近位置的最近辊〔在本例中为排出前辊14(参照图2)〕进行检测的机构。具体而言,第二检测部SN2形成为带有促动器的透光型检测开关,在排出方向Y1配置于最近辊(在本例中为排出前辊14)的下游侧附近。第二检测部SN2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由此,第二检测部SN2能够将表示片材P未通过最近辊(在本例中为排出前辊14)的片材未通过信号(在本例中为关闭信号)或者表示片材P通过了最近辊(在本例中为排出前辊14)的片材通过信号(在本例中为打开信号)向控制部200输出。
[0099] 位置检测部SNp是对排出辊换位单元30是否位于基准位置(具体而言为旋转轴线方向X的中央位置,即未进行分类的标准位置)进行检测的机构。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SNp形成为对设置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的被检测片30c(参照图4)进行检测的透光型传感器。位置检测部SNp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由此,位置检测部SNp能够将表示排出辊换位单元30位于基准位置的单元有信号(在本例中为关闭信号)或者表示排出辊换位单元30未位于基准位置的单元无信号(在本例中为打开信号)向控制部200输出。
[0100] 详细而言,控制部200将指示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在本例中为排出片材P的方向)(参照图2、图5以及图7)旋转的旋转指示信号向排出驱动马达41发送而使排出驱动马达41进行驱动。由此,控制部200能够经由驱动传递机构42驱动排出辊换位单元30中的一方的排出辊32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
[0101] 另外,控制部200将指示旋转的移动指示信号向换位驱动马达51发送而使换位驱动马达51进行脉冲驱动,其中,该旋转是指以基准位置为基准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右侧方向)移动(在本例中移动15mm)的旋转、以及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左侧方向)移动(在本例中移动15mm)的旋转。由此,控制部200能够经由换位机构52驱动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一侧X1以及另一侧X2换位。
[0102]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基于来自控制部200的旋转指示信号驱动排出驱动马达41,从而将来自排出驱动马达41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传递机构42,由此,驱动一方的排出辊32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进行旋转。而且,在利用排出辊部31排出片材P时,在不进行分类动作的情况下,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位于基准位置,另一方面,在进行分类动作的情况下,在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基于移动指示信号驱动换位驱动马达51,从而将来自换位驱动马达51的驱动力传递至换位机构52,由此,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一侧X1或者另一侧X2换位移动。因此,在具备片材分类部300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在利用一对排出辊32、33使片材P沿排出方向Y1排出时,能够利用片材分类部300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以及/或者另一侧X2(在本例中为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以及另一侧X2)进行换位移动。在此,控制部200可以一边利用片材分类部300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一侧X1或者另一侧X2换位移动一边将片材P沿排出方向Y1排出,也可以在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向一侧X1或者另一侧X2换位移动之后,沿排出方向Y1搬运片材P。
[0103] 应予说明,片材分类部300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任何结构。
[0104] 驱动传递机构
[0105]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2~图17对驱动传递机构42进行说明。
[0106] 图8是从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观察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的简要侧视图。图9是图5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的沿着图8所示的C-C线的简要剖视图。图10是表示图7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部分的简要立体图。图11是放大表示图7所示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的驱动传递机构42部分的简要立体图。图12是分解表示构成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驱动传递机构42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驱动传递机构42中的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以及轴部件4222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轴部件4222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将一方的排出辊32换位移动至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的最外侧的状态下的驱动传递机构42部分以直角切开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图16是表示一方的排出辊32换位移动至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的最外侧的状态下的驱动传递机构42部分的沿着图8所示的C-C线的简要剖视图。图17是驱动传递机构42部分的沿着图8所示的C-C线的简要剖视图且是用于对设置于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的端部的外周面422a的接近部422b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内周面4211a的间隙状态进行说明的简要剖视图。应予说明,在图9中,省略图示施力部件34。
[0107] 驱动传递机构的结构
[0108] 驱动传递机构42是向沿旋转轴线方向X换位移动的一方的排出辊32(以下,简称为排出辊32。)传递旋转驱动力的机构。驱动传递机构42具备: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参照图2、图5、图7、图8、图10~图15)(在本例中为片材P的排出方向Y1)旋转的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参照图4、图5、图7~图12、图15~图17)、将排出辊32保持为绕旋转轴线α旋转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X自由滑动的滑动保持部件422(参照图4、图7、图9~图17)、以及被夹设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与滑动保持部件422之间的单向离合器423(One way clutch)(参照图4、图7、图9~图12、图15~图17)。
[0109] 在此,作为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例如能够举出与其他齿轮啮合的齿轮、或者供带或链架挂等的带轮等。在本例中,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形成为齿轮。
[0110] 而且,单向离合器423构成为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422,另一方面,允许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相对旋转。即,对于单向离合器423而言,允许旋转的方向形成为排出方向Y1,并且禁止旋转的方向(不旋转的方向)形成为与排出方向Y1相反的方向。
[0111] 在片材排出装置400中,在使排出辊32沿旋转轴线方向X换位移动时,驱动换位驱动装置50而利用换位机构52使排出辊换位单元30沿旋转轴线方向X换位移动。此时,排出辊32中的辊轴32a在滑动保持部件422中沿旋转轴线方向X往复移动。另外,在使排出辊32绕旋转轴线α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时,驱动旋转驱动装置40而利用驱动传递机构42(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单向离合器423以及滑动保持部件422)使排出辊32绕旋转轴线α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
[0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滑动保持部件422将排出辊32保持为绕旋转轴线α旋转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X自由滑动。由此,能够容易实现紧凑且用于使排出辊32绕旋转轴线α旋转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X换位移动的结构(参照除图10以外的附图)。并且,单向离合器423被夹设于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的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与滑动保持部件422之间。由此,能够抑制沿旋转轴线方向X向单向离合器423施加负荷,而且不制约旋转轴线方向X的长度,因此,能够使用比较短的单一的单向离合器423,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同时能够实现简单并且紧凑的驱动传递机构42。并且,单向离合器423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422。由此,能够以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圆周速度驱动排出辊32旋转。在本例中,能够利用经由单向离合器423以及滑动保持部件422被传递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的排出辊32将片材P以预先确定的规定的片材排出速度〔具体而言为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进行图像形成的速度亦即图像形成速度(处理速度)〕排出。而且,单向离合器423构成为允许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
421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相对旋转。由此,能够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的排出辊32强制旋转而不对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给予影响。在本例中,即便在排出片材P的中途(具体而言在片材P的后端P2通过了排出前辊14之后)使片材排出速度变快(具体而言变得比导入片材P时的片材搬运速度快),也能够使片材P可靠地排出。
[0113]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沿旋转轴线方向X向单向离合器423施加负荷,而且实现低成本的同时使驱动传递机构42具有简单并且紧凑的结构,并且能够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的排出辊32强制旋转。在本例中,即使以在排出片材P的中途使片材排出速度变快(具体而言变得比导入片材P时的片材搬运速度快)的方式排出了片材P,也能够使片材P可靠地排出。例如,在进行后处理的速度亦即处理速度比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图像形成速度快的后处理装置500(参照图3)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情况下,为了使图像形成速度与后处理速度对准或者尽可能对准,而以在片材P的后端P2通过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排出前辊14之后,在排出片材P的中途使片材排出速度变得比图像形成速度快(例如以后处理速度比图像形成速度快的大小加速)的方式排出了片材P,即便如此也能够使片材P可靠地排出。
[0114] 第一实施方式
[0115] 滑动保持部件422具有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参照图4、图7、图9~图17)、和设置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的轴部件4222(参照图4、图7、图9~图17)。单向离合器423构成为被夹设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与轴部件4222之间,并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轴部件4222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
[0116] 由此,不仅具有使用了轴部件4222的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够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轴部件4222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
[0117] 然而,从实现更紧凑的驱动传递机构42的观点出发,作为单向离合器423,优选使用具备设置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外圈、和设置于外圈的内周面并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滚动部件的机构(无内圈构造的单向离合器)。
[0118] 在这方面,单向离合器423形成为具备设置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外圈4231(参照图16)、和设置于外圈4231的内周面4231a(参照图16)并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滚动部件4232(在本例中为多个滚动部件4232~4232)(例如滚子以及/或者滚珠)(参照图16)的单向离合器(无内圈构造的单向离合器)。在此,无内圈构造的单向离合器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结构,在此省略详细说明。而且,轴部件4222形成为刚性部件(具体而言为硬度与滚动部件
4232~4232的硬度同等程度或者比滚动部件4232~4232的硬度大的刚性部件)。轴部件
4222构成为穿过外圈4231的内周面4231a并且外周面4222a(参照图7、图13~图16)与滚动部件4232接触并与滚动部件4232一起旋转。
[0119] 由此,能够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单向离合器423的外圈4231以及滚动部件4232并经由形成为刚性部件的轴部件4222以及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传递至排出辊32。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滚动部件4232允许滑动保持部件422以及排出辊3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相对旋转。而且,通过使用这种具备外圈
4231和滚动部件4232的无内圈构造的单向离合器423,能够实现更紧凑的驱动传递机构42。
[0120] 具体而言,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形成为沿旋转轴线方向X贯通的中空构造的部件。单向离合器423的外周面423a(参照图15~图17)被固定于(在本例中为推入)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内周面421a(参照图15~图17)。
[0121] 然而,在使用具备外圈4231和滚动部件4232的无内圈构造的单向离合器423的情况下,有产生如下问题的顾虑。即,容易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在作为轴部件4222而使用比较柔软的树脂之类的部件或对与滚动部件4232接触的接触部实施了电镀处理的部件的情况下,轴部件4222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单向离合器423中的外圈4231以及滚动部件4232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422中的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与此相伴轴部件4222的与滚动部件4232接触的接触部磨削。由此,导致轴部件42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向两个方向自由旋转,而无法赋予用于使片材P相对于排出辊32排出的驱动力。
[0122] 在这方面,轴部件4222形成为刚性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轴部件4222的与滚动部件4232接触的接触部磨削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无法赋予用于使片材P相对于排出辊32排出的驱动力的问题。
[0123] 应予说明,以上结构不仅能够适合使用于无内圈构造的单向离合器,而且还能够适合使用于有内圈的单向离合器的情况。即,对于有内圈的单向离合器而言,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轴部件4222因卡合松动而磨削等方面也有效。
[0124] 在本例中,形成为刚性部件的轴部件4222由金属材料构成。由此,能够容易实现将轴部件4222形成为刚性部件的结构。
[0125] 作为金属材料,例如能够举出有不锈钢、钛合金以及碳钢等。由此,能够容易制造轴部件4222,能够比较廉价并且容易实现将轴部件4222形成为刚性部件的结构。在本例中,轴部件4222由不锈钢构成。应予说明,作为刚性部件,除了金属材料之外,例如能够举出有碳树脂或陶瓷等。
[0126] 轴部件的装卸结构
[0127] 轴部件4222形成为相对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自由装卸。由此,能够提高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与轴部件4222间的组装作业性能。应予说明,也可以通过压入等来固定轴部件4222。
[0128] 详细而言,轴部件4222相对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以沿旋转轴线方向X自由插入或脱离、并且无法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的方式(以在规定的旋转方向W以及与旋转方向W相反的方向被固定的方式)进行卡合。
[0129] 由此,能够依靠轴部件4222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卡合这种简单的结构实现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轴部件4222向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传递。
[0130] 在本例中,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与轴部件4222分别具有止转部4221b、4222b,该止转部4221b、4222b通过相互卡合而使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以及轴部件4222相伴旋转(参照图7、图12~图15)。
[0131] 由此,能够将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与轴部件4222以轴部件4222不相对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的方式可靠地卡合。
[0132] 另外,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的止转部4221b设置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设置于轴部件42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
[0133] 由此,能够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在旋转轴线方向X的紧凑化。
[0134] 具体而言,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以及轴部件4222相互进行凹凸卡合。可以将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的止转部4221b形成为凹部、并且将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形成为凸部,也可以将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的止转部4221b形成为凸部、并且将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形成为凹部。
[0135] 在此,作为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能够例示有底的圆筒形状(有底圆筒形状)的部件、使中空部贯通的圆筒形状(贯通圆筒形状)的部件。另外,作为轴部件4222,能够例示圆柱形状的部件、有底的圆筒形状(有底圆筒形状)的部件、使中空部贯通的圆筒形状(贯通圆筒形状)的部件。
[0136] 在轴部件4222为圆柱形状的部件或者有底圆筒形状的部件的情况下,从旋转轴线方向X观察能够将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形成为非圆形状的凸部或者凹部〔例如D字形的凸部或者凹部(所谓的D切口)、多边形状、椭圆形状或者草袋形状的凸部或者凹部〕,从旋转轴线方向X能够观察将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的止转部4221b形成为与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的形状对应的非圆形状的凹部或者凸部。
[0137] 在轴部件4222为贯通圆筒形状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将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端部形成为沿周向在一个位置或者多个位置向旋转轴线方向X突出(例如在周向均匀地突出)的凸部、或者沿周向在一个位置或者多个位置向旋转轴线方向X凹陷(例如在周向均匀地凹陷)的凹部。另外,能够将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的止转部4221b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为沿周向在一个位置或者多个位置向旋转轴线方向X凹陷(例如在周向均匀地凹陷)的凹部、或者沿周向在一个位置或者多个位置向旋转轴线方向X突出(例如在周向均匀地突出)的凸部。
[0138] 在本例中,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形成为贯通圆筒形状的部件。轴部件4222形成为贯通圆筒形状的部件。轴部件4222中的止转部4222b将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端部形成为沿周向在两个位置在周向均匀地(以在直径方向对齐的方式)向旋转轴线方向X突出的凸部。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的止转部4221b将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的端部形成为沿周向在两个位置在周向均匀地(以在直径方向对齐的方式)向旋转轴线方向X凹陷的凹部(具体而言从旋转轴线方向X观察为草袋形状的卡止孔)。
[0139] 接受部件
[0140] 驱动传递机构42还具备接受部件424(具体而言为罩部件),该接受部件424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一起经由单向离合器423将绕旋转轴线α旋转的轴部件4222支承为自由旋转(参照图5~图12、图15~图17)。
[0141] 由此,能够利用接受部件424可靠地支承绕旋转轴线α旋转的轴部件4222。
[0142] 详细而言,接受部件424具有限制部424a,该限制部424a限制轴部件4222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移动(参照图5、图7~图12、图15~图17)。轴部件4222具有卡合部4222c,该卡合部4222c与接受部件424中的限制部424a卡合(参照图7、图9~图17)。
[0143] 由此,能够利用轴部件4222中的卡合部4222c允许轴部件4222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并且利用接受部件424中的限制部424a有效地防止轴部件4222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移动(具体而言是轴部件4222脱离)。
[0144] 具体而言,接受部件424能够卸下地被固定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
[0145] 在本例中,接受部件424利用一个或者多个固定部件SC(在本例中为两个外螺纹件)(参照图5)固定于主体框架30a。在主体框架30a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设置有驱动传递机构42的一侧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对固定部件SC、SC进行固定的一个或者多个固定部30a1(在本例中为两个位置的内螺纹孔)(参照图5以及图7)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定位部30a2(在本例中为一个定位突起)(参照图5以及图8)。在接受部件424且在与主体框架30a中的固定部30a1、30a1以及定位部30a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424b~424b(参照图5、图7、图8、图10~图12、图15)。能够利用固定部件SC、SC将接受部件424可靠地固定于主体框架30a。
[0146] 排出辊的止转部件
[0147] 在排出辊32设置有止转部件32c,该止转部件32c与滑动保持部件422卡合而使滑动保持部件422相伴旋转(参照图4、图7、图9~图12、图15~图17)。止转部件32c设置于排出辊32中的辊轴32a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端部(靠设置有滑动保持部件422的一侧的端部)。详细而言,止转部件32c设置于辊轴32a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的端面的内侧的附近(从该端面分离了能够设置止转部件32c的程度的规定距离的内侧)。止转部件32c构成为在排出辊32换位移动至最外侧时与轴部件4222接近(具体而言是以不与轴部件4222接触的程度位于轴部件4222的附近)。
[0148] 由此,能够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在旋转轴线方向X的进一步紧凑化。
[0149] 具体而言,止转部件32c形成为直径小于辊轴32a直径的销。止转部件32c的长度大于辊轴32a的直径,并且形成为穿过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的程度的尺寸。在辊轴32a设置有供止转部件32c贯通的贯通孔32a1(参照图10~图12、图15~图17)。止转部件32c被固定于(在本例中为压入)辊轴32a中的贯通孔32a1。止转部件32c沿辊轴32a的径向从辊轴32a均匀地突出。
[0150] 轴部件的接受部
[0151] 详细而言,在轴部件42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设置有接受部4222d(参照图12~图14、图16以及图17),该接受部4222d在排出辊32换位移动至最外侧时,接受排出辊32中的辊轴32a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的端部32a2(参照图16以及图17)。
[0152] 由此,能够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在旋转轴线方向X的进一步紧凑化。
[0153] 在本例中,轴部件4222在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使内径随着趋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而阶梯式(在本例中为两阶梯式)变小。
[0154] 滑动保持部件的卡止引导部
[0155] 另外,在滑动保持部件422(具体而言为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设置有卡止引导部4221c,该卡止引导部4221c将排出辊32的辊轴32a中的止转部件32c在排出辊32的旋转方向W卡止、并且对止转部件32c沿旋转轴线方向X进行引导(参照图7、图9~图17)。
[0156] 由此,能够利用滑动保持部件422将排出辊32可靠地保持为一边绕旋转轴线α顺畅地旋转一边沿旋转轴线方向X自由滑动。
[0157] 具体而言,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构成为圆筒部件422x(参照图13以及图14)、与箱体422y(在本例中为中空的长方体)(参照图13以及图14)在同一轴上合为一体。箱体422y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尺寸小于圆筒部件422x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尺寸。另外,箱体422y的沿径向的一侧的尺寸大于圆筒部件422x的沿径向的外形的尺寸,并且箱体422y的沿径向的另一侧的尺寸小于圆筒部件422x的沿径向的外形的尺寸。而且,箱体422y的从圆筒部件422x突出的突出部构成卡止引导部4221c。另外,在滑动保持部件422(具体而言为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中,卡止引导部4221c、与轴部件4222中的和止转部4222b卡合的止转部
4221b交叉(在本例中以直角或者大致直角进行交叉)。
[0158] 卡止引导部的敞开部
[0159] 另外,在卡止引导部4221c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的端部(在本例中为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的端部),设置有沿排出辊32的径向敞开的敞开部4221d(参照图13以及图14)。
[0160] 由此,能够在卡止引导部4221c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的端部实现卡止引导部4221c的在径向的紧凑化。
[0161]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以及滑动保持部件的材料
[0162]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与滑动保持部件422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和滑动保持部件422所要求的功能相对应。
[0163]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材料
[0164] 例如,由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在功能上要求强度,所以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由具有强度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提高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强度。作为能够用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有聚甲醛(POM:PolyOxyMethylene)、聚酰胺(PA:PolyAmide)以及聚苯硫醚(PPS:PolyPhenyleneSulfide)等。另外,从能够降低因与对象侧的驱动传递部件(在本例中为驱动齿轮41b)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所引起的噪声的观点出发,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也可以由滑动级材料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因旋转驱动传递部件
421与对象侧的驱动传递部件(在本例中为驱动齿轮41b)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相应地降低噪声。作为滑动级材料,代表性地,能够例示有含有滑动性能优异的润滑剂的树脂材料(例如氟化合物、包含含油聚乙烯等润滑剂的聚甲醛、所谓的聚甲醛滑动级材料)。
[0165] 滑动保持部件的材料
[0166] 另外,由于滑动保持部件422在功能上要求滑动性能,所以滑动保持部件422由具有滑动性能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提高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滑动性能。作为能够用于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有聚甲醛(POM:PolyOxyMethylene)、聚酰胺(PA:PolyAmide)以及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等。
[0167]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卡合部
[0168] 在本例中,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具备:基部421x(参照图12、图15以及图16)、和遍及整周地设置于基部421x的外周部并与对象侧的旋转驱动传递部件(在本例中为驱动齿轮41b)卡合的卡合部421y(参照图12、图15以及图16)(在本例中为齿轮齿)。基部421x以及卡合部421y形成为一体。
[0169] 卡合部421y可以设置于基部421x中的外周面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任何位置,但在本例中,卡合部421y设置于基部421x中的外周面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而且,在基部421x的相比卡合部421y更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设置有座421x1,该座421x1与驱动齿轮41b中的限制部件41b1抵接而规定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与驱动齿轮41b间的齿轮间的距离(参照图12、图15以及图16)。在本例中,座421x1与卡合部421y邻接地设置。基部421x、卡合部421y以及座421x1形成为一体。
[0170] 单向离合器的配设位置
[0171] 单向离合器423可以设置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任何位置,但在本例中,单向离合器423固定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
[0172] 由此,能够扩大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空间,因此,能够将上述空间形成为排出辊32中的辊轴32a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移动空间,从而能够相应地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在旋转轴线方向X的紧凑化。
[0173] 具体而言,单向离合器423设置于基部421x中的内周面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
[0174]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接受部
[0175] 在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设置有接受部4211,该接受部4211对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进行接受(参照图5、图7~图12、图15以及图16)。
[0176] 由此,能够使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可靠地穿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
[0177] 详细而言,滑动保持部件422中的敞开部4221d包括卡止引导部4221c的穿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部分。另外,在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且在接受部4211的外周面设置有卡合部421y。
[0178] 滑动保持部件的接近部
[0179] 然而,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的外周面422a(参照图16以及图17)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内周面4211a(参照图16以及图17)接触的情况下,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
421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时,因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而容易产生异响(滑动接触声)。另一方面,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的外周面422a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内周面
4211a过度分离的情况下,因负荷变动而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容易变大(换言之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容易变大),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时,有因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而产生异响(例如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震动声)的情况。
[0180] 在这方面,在滑动保持部件422(在本例中为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的外周面422a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设置有接近部422b,该接近部
422b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内周面4211a接近(参照图13、图14以及图
17)。
[0181] 由此,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时,即便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而产生异响。并且,能够通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与滑动保持部件422中的接近部422b滑动接触来抑制因负荷变动而产生的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换言之能够减小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由此,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绕旋转轴线α相对旋转时,能够抑制因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而产生异响(例如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震动声)。在此,因负荷变动而产生的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倾斜时的滑动保持部件422中的接近部422b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滑动接触声例如低于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始终滑动接触时的异响(滑动接触声)的大小以及/或者产生频率。
[0182] 详细而言,接近部422b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的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对置的对置区域β(参照图17的整体图)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为一部分)中的沿旋转轴线方向X的至少两端部422b1、422b1〔在本例中为突起部(参照图13、图14以及图17的放大图)〕与接受部4211最接近。具体而言,接近部422b以不与接受部4211接触的程度并以与接受部4211隔开预先确定的规定的间隙d(参照图17的放大图)的方式接近接受部4211。在此,作为滑动保持部件422中的接近部422b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内周面4211a的间隙d,例如能够例示0.3mm以下程度。
[0183] 应予说明,在本例中,接近部422b设置于滑动保持部件422的外周面422a,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或在此基础上,设置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中的接受部4211的内周面4211a。
[0184] 另外,接受部4211与接近部422b的相互对应的区域在旋转轴线方向X具有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宽度h(参照图17的放大图)。
[0185] 由此,能够限制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量(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而产生的异响。
[0186] 接近部的肋结构
[0187] 接近部422b中的两端部422b1、422b1由肋构成。
[0188] 由此,即便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也能够减小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间的滑动接触部的面积,从而能够相应地抑制因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异响。
[0189] 详细而言,由肋构成的两端部422b1、422b1形成为以旋转轴线α为中心或者大致中心的圆板状。另外,由圆板状的肋构成的两端部422b1、422b1沿旋转轴线方向X隔开规定的间隔在同一轴上配设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
[0190] 在此,两端部422b1、422b1的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对置的前端部可以形成为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线接触。例如,两端部422b1、422b1的前端可以形成为曲面(具体而言剖视呈圆弧形状或者椭圆弧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尖锐状(具体而言剖视呈三角形形状等多边形状)。
[0191] 由此,即便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间的滑动接触部的面积,从而相应地抑制因滑动保持部件422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异响。
[0192] 轴部件的形状
[0193]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轴部件4222形成为贯通圆筒形状,能够在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在旋转轴线方向X的紧凑化的基础上,将轴部件4222形成为最佳形状。另外,将轴部件42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的卡合部4222c中的贯通孔部4222e(参照图13以及图14)形成为凹部,并且将接受部件424中的限制部424a形成为凸部,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
[0194] 应予说明,通过轴部件4222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也能够在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在旋转轴线方向X的紧凑化的基础上,将轴部件4222形成为最佳形状。在该情况下,将轴部件42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的卡合部4222c形成为凹部或者凸部,并且将接受部件中的限制部形成为凸部或者凹部,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
[0195] 滑动保持部件的形状
[0196] 滑动保持部件422在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的端部使外径随着趋向外侧而阶梯式(在本例中为三阶梯式)变小。
[0197]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滑动保持部件422穿过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
[0198]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的形状
[0199] 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使外径随着趋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而阶梯式(在本例中为三阶梯式)变小。并且,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使内径随着趋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X1)而阶梯式(在本例中为三阶梯式)变小。
[0200] 由此,能够确保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外侧(在本例中为一侧)的端部处的靠径向的外侧的空间。
[0201] 轴承部件
[0202] 具备将排出辊32支承为自由旋转的轴承部件30d(参照图4~图7、图9~图12、图16以及图17)。
[0203] 由此,能够利用轴承部件30d使排出辊32绕旋转轴线α稳定地旋转。
[0204] 在本例中,排出辊32经由多个(在本例中为三个)轴承部件30d~30d设置于排出辊换位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
[0205] 滑动保持部件的旋转支承
[0206] 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422c(参照图7、图10~图16以及图17的整体图)绕旋转轴线α自由旋转地被支承于轴承部件30d。
[0207] 由此,能够使将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422c支承为绕旋转轴线α自由旋转的支承部件兼作轴承部件30d,因此,无需另外设置该支承部件,从而能够相应地实现驱动传递机构42的紧凑化。
[0208] 在本例中,在轴承部件30d(设置于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端的轴承部件30d),设置有沿旋转轴线方向X突出的管状的卡合部30d1(参照图7、图10~图12、图16以及图17)。轴承部件30d中的卡合部30d1以卡合部30d1的外周面与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422c的内周面对置的方式穿过。另外,在滑动保持部件422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在本例中为另一侧X2)的端部422c,设置有限制滑动保持部件422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的限制部422c1(参照图12、图16以及图17的整体图)(在本例中为凹部)。由此,能够利用限制部422c1限制滑动保持部件422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而且,滑动保持部件422由轴承部件30d以及接受部件424支承为绕旋转轴线α自由旋转。
[0209] 由此,能够使滑动保持部件422绕旋转轴线α稳定地旋转。另外,能够减少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轴线α的倾斜量(滑动保持部件422的摆动量)。
[0210] 详细而言,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内侧的端部422c绕旋转轴线α自由旋转地被支承于轴承部件30d中的卡合部30d1,并且与滑动保持部件主体4221卡合的轴部件4222中的卡合部4222c绕旋转轴线α自由旋转地被支承于接受部件424中的限制部424a。由此,能够利用限制部422c1限制滑动保持部件422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并且能够利用接受部件424中的限制部424a限制滑动保持部件422向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移动并且使滑动保持部件422能够绕旋转轴线α旋转。
[0211] 第二实施方式
[0212] 然而,在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为齿轮的情况下,齿轮的齿轮齿可以为正齿,但在该情况下,在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正齿与对象侧的齿轮(在本例中为驱动齿轮41b)的正齿之间噪声容易变大。因此,齿轮的齿轮齿优选形成为在其与对象侧的齿轮的齿轮齿之间噪声不易变大的斜齿。在此,斜齿是指沿相对于旋转轴线α倾斜的方向形成的齿。
[0213] 在这方面,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为齿轮,齿轮的齿轮齿为斜齿,在现有结构(日本特开平8-91677号公报的结构)中,无法采用斜齿的齿轮作为进行换位移动的旋转驱动传递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42的结构中,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不进行换位移动,因此能够采用斜齿的齿轮作为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由此,能够在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斜齿与对象侧的齿轮(在本例中为驱动齿轮41b)的斜齿之间将噪声抑制得较低。
[0214] 第三实施方式
[0215]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进行预先设定的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500(参照图3)。
[0216] 后处理装置500与控制部200电连接。后处理装置500构成为进行后处理的速度亦即处理速度比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图像形成速度(处理速度)快,因此,以比图像形成速度快的速度搬运从片材排出装置400排出的片材P。
[0217] 详细而言,控制部200在接收到由第一检测部SN1检测出的表示片材P通过了一对排出辊32、33的片材通过信号时,接收到由第二检测部SN2检测出的表示片材P未通过最近辊(在本例中为排出前辊14)的片材未通过信号的状态下,在后处理装置500中,以比图像形成速度快的速度驱动搬运从片材排出装置400排出的片材P。控制部200在后处理装置500中进行驱动搬运时或者驱动搬运以后,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停止旋转驱动装置40对排出辊32的旋转驱动。
[0218] 这样,构成为:即便后处理装置500以比图像形成速度快的速度搬运从片材排出装置400排出的片材P,单向离合器423也将来自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滑动保持部件422,另一方面允许滑动保持部件422相对于旋转驱动传递部件421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相对旋转。因此,能够以更快的圆周速度使被驱动而沿规定的旋转方向W旋转的排出辊32强制旋转,由此,能够使片材P从片材排出装置400可靠地排出。因此,在后处理装置500中,能够以比图像形成速度快的速度搬运片材P而节省时间,由此,能够使图像形成速度与后处理速度对准或者尽可能对准而使图像形成速度与后处理速度具有一致性。
[0219] 其他实施方式
[0220]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驱动一对排出辊32、33中的一方的排出辊32,但可以构成为驱动一对排出辊32、33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在一对排出辊32、33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旋转驱动装置40(驱动传递机构42)。另外,能够在一对排出辊32、33中的被驱动的排出辊的靠旋转轴线方向X的一侧X1以及另一侧X2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设置旋转驱动装置40(驱动传递机构42)。
[02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传递机构42构成为应用于将片材P向外部(在本例中为排出托盘15)排出的排出辊32,但也可以构成为应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在后续工序中搬运片材P的搬运辊。在该情况下,驱动传递机构42能够具备搬运片材的片材搬运装置。
[0222]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各方面都仅仅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性地进行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说明书正文不进行任何约束。并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全部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