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523504.5

文献号 : CN1073312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倩伍黄尧邹龙生沈柏平

申请人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其中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多条信号引线;设置在非显示区的绑定区,绑定区包括多个导电衬垫;设置在非显示区的扇出走线区,扇出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多条第二扇出走线和若干电检测端子;显示区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扇出走线区的第一扇出走线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显示区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扇出走线区的第二扇出走线与绑定区的导电衬垫电连接,第一扇出走线和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膜层。如此,第一扇出走线和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层,将扇出走线区进行二次利用,即使绑定区的宽度增加也不会影响电检测端子的放置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条信号引线;

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绑定区,所述绑定区包括多个导电衬垫;

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扇出走线区,所述扇出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多条第二扇出走线和若干电检测端子;

所述显示区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所述扇出走线区的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与所述电检测端子电连接,所述显示区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所述扇出走线区的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与所述绑定区的所述导电衬垫电连接,所述第一扇出走线和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膜层;

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第三金属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所述电检测端子通过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的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与所述显示区中的部分所述信号引线电连接;

所述电检测端子用于在画面检测时向所述显示面板传输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

所述电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三金属层同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导电衬垫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与所述显示区中的部分所述信号引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引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信号线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栅极线,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金属层,所述数据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引线还包括触控电极引线,所述触控电极引线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触控电极引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三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绑定区中的所述导电衬垫绑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集成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

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6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说明书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面板显示屏运用越来越广泛,宽屏技术成为其中的重要技术项,与此同时,显示面板窄下边框的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先进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携式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小尺寸化。COF(chip on flexible,柔性芯片)技术是实现电子产品小尺寸化的重要技术。所谓COF技术是指将控制芯片IC固定在柔性电路板上,是运用软质附加电路板作封装芯片载体,将控制芯片与软性附加电路板的电路结合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将柔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上的绑定区进行绑定,然后将集成有控制芯片的柔性电路板反折到显示面板的背面,从而实现整个显示装置的小尺寸化。
[0003]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参见图1和图2,显示面板300的绑定区301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电衬垫302,该导电衬垫302用于与柔性电路板304绑定,在绑定区301的两侧设置有电检测端子303。考虑到对显示面板300的控制都集中在控制芯片305,而COF技术将控制芯片305集成在一块附加的柔性电路板304上时,这就需要在柔性电路板304上制作更多的连接引脚来实现控制芯片305与显示面板300中的相关信号引线的电连接,对应地,在显示面板
300的绑定区301就需对应制作更多的导电衬垫302,如此便会增大显示面板300绑定区301的宽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提升显示面板300的生产良率,会在显示面板300上绑定柔性电路板304之前,通过电检测端子303对显示面板300进行电检测,电检测端子303通常位于绑定区301的两侧,采用COF技术时,绑定区301变宽会占用到原有电检测端子303的位置,导致电检测端子303放置空间不足而无法在原有位置放置。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和与绑定区的导电衬垫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层,并将电检测端子置于扇出走线区,将扇出走线区进行二次利用,即使绑定区的宽度增加也不会影响电检测端子的放置位置。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 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条信号引线;
[0008] 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绑定区,所述绑定区包括多个导电衬垫;
[0009] 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扇出走线区,所述扇出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多条第二扇出走线和若干电检测端子;
[0010] 所述显示区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所述扇出走线区的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与所述电检测端子电连接,所述显示区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所述扇出走线区的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与所述绑定区的所述导电衬垫电连接,所述第一扇出走线和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膜层。
[0011] 可选地,其中:
[0012] 所述电检测端子用于在画面检测时向所述显示面板传输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
[0013] 可选地,其中:
[0014]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第三金属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
[0015] 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所述电检测端子通过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的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与所述显示区中的部分所述信号引线电连接。
[0016] 可选地,其中:
[0017] 所述电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三金属层同层设置。
[0018] 可选地,其中:
[0019] 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导电衬垫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与所述显示区中的部分所述信号引线电连接。
[0020] 可选地,其中:
[0021] 所述信号引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信号线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栅极线,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金属层,所述数据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0022] 可选地,其中:
[0023] 所述信号引线还包括触控电极引线,所述触控电极引线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触控电极引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三金属层。
[0024] 可选地,其中:
[0025]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绑定区中的所述导电衬垫绑定。
[0026] 可选地,其中:
[0027]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集成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
[0028]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0030]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将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和与绑定区的导电衬垫电连接的扇出走线置于不同的膜层,这样就能将电检测端子设置在绑定区两侧以外的区域,本申请将电检测端子设置在扇出走线区,对扇出走线区进行二次利用,而不占用现有技术中绑定区两侧的空间,即使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采用COF技术增大绑定区的宽度时,也不会影响本申请中电检测端子的放置位置。

附图说明

[0031]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2]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0033]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0034] 图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0035] 图4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0036] 图5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0037] 图6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一种剖面图;
[0038] 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0039] 图8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
[0040] 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
[0041] 图10所示为图9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图;
[0042] 图1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0044] 图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以下结合图3对显示面板100的构成做简要介绍。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该第一基板10由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制成,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在第一基板10上设置有缓冲层30,通常缓冲层30覆盖第一基板10的整个上表面。在缓冲层30的上表面设置有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的上方设置有发光功能层40、在发光功能层40上设置有薄膜封装层50。通常,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包括:
[0045] 位于缓冲层30上的半导体有源层25,半导体有源层25包括通过掺杂N型杂质离子或P型杂质离子而形成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在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区域是其中不掺杂杂质的沟道区域,半导体有源层25可通过非晶硅的结晶使非晶硅改变为多晶硅而形成,为了使非晶硅结晶,可以利用诸如快速热退火(RTA)法、固相结晶(SPC)法、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法、金属诱导结晶(MIC)法、金属诱导横向结晶(MILC)法或连续横向固化(SLS)法等各种方法;
[0046] 位于半导体有源层25上方的栅极绝缘层26,栅极绝缘层26包括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或金属氧化物的无机层,并且可以包括单层或多层;
[0047] 位于栅极绝缘层26上特定区域中的第一金属层21,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栅极可包括金(Au)、银(Ag)、铜(Cu)、镍(Ni)、铂(Pt)、钯(Pd)、铝(Al)、钼(Mo)或铬(Cr)的单层或多层,或者诸如铝(Al):钕(Nd)合金、钼(Mo):钨(W)合金的合金;
[0048] 位于第一金属层21上方的层间绝缘层24,层间绝缘层24可以由氧化硅或氮化硅等的绝缘无机层形成,也可以由绝缘有机层形成;
[0049] 位于层间绝缘层24上的第二金属层22,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27和漏电极28,源电极27和漏电极28分别通过接触孔29电连接到源极区与和漏极区域,接触孔是通过选择性地去除栅极绝缘层26和层间绝缘层24形成的;以及
[0050] 位于第二金属层上的钝化层23,钝化层23可以由氧化硅或氮化硅等无机层形成,也可由有机层形成。
[0051] 当显示面板为触摸显示面板时,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金属层31,第三金属层位于钝化层23上,显示区中的第三金属层通常作为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引线。
[0052] 图4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结合图3-图5可看出,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包括:
[0053] 第一基板10,包括显示区101和围绕显示区101的非显示区102,显示区101包括多条信号引线103;
[0054] 设置在非显示区102的绑定区104,绑定区104包括多个导电衬垫108;
[0055] 设置在非显示区102的扇出走线区105,扇出走线区105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71、多条第二扇出走线72和若干电检测端子106;
[0056] 显示区101的部分信号引线103通过扇出走线区105的第一扇出走线71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显示区101的部分信号引线103通过扇出走线区105的第二扇出走线72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第一扇出走线71和第二扇出走线72位于不同膜层。
[0057]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4,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10上设置有显示区101和围绕显示区101的非显示区102,在显示区101同一侧的非显示区102依次设置有扇出走线区105和绑定区104,在扇出走线区105还设置有电检测端子106,显示区101中的部分信号引线103通过扇出走线区105与绑定区104电连接,部分信号引线103通过扇出走线区105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请继续参见图5,本申请中的扇出走线区105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71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72,多条第一扇出走线71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多条第二扇出走线72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特别是,本申请中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71和与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72位于不同膜层,而且电检测端子
106也和第二扇出走线72位于不同膜层。本申请将第一扇出走线71和第二扇出走线72设为不同膜层,同时将电检测端子106与第二扇出走线72设为不同膜层,如此,第一扇出走线71即可在绑定区104以外以及绑定区104两侧之外的区域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无需再如现有技术一样将电检测端子106置于绑定区104两侧,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106不占用绑定区104两侧的区域时,即使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采用COF技术需增大绑定区104的宽度时,也不会影响本申请中电检测端子106的放置位置。而且,本申请将电检测端子106置于扇出走线区105,不仅能将扇出走线区105进行二次利用,还不会增加本申请中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0058]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106用于在画面检测时向显示面板传输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
[0059] 具体地,请参见图5,本申请将位于电检测端子106置于扇出走线区105,在画面检测的过程中,可依次通过电检测端子106和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71向显示面板内的信号引线103传输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在完成绑定区104中各导电衬垫108的制作后,对显示面板进行绑定前,可通过电检测端子106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1发送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画面检测,通过画面检测可判断显示面板是否存在显示异常,若存在显示异常则可及时查找显示异常的原因并能够在绑定前对异常进行处理,显示正常后再进行绑定,以确保绑定完成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为正常的,如此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若在绑定后再进行检测,在显示出现异常时再进行返工处理的工作量较大,还会大大降低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在实际画面检测的过程中,为避免检测过程中出现显示面板上的器件被划伤的现象,通常会采用探针的方式进行画面检测,将探针与电检测端子106接触,通过探针向电检测端子106发送检测用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
[0060] 可选地,请参见图3,本申请中的第一基板1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金属层21、第二金属层22和第三金属层31,第一金属层21与第二金属层22之间、以及第二金属层22和第三金属层31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第一扇出走线71位于第三金属层31,电检测端子106通过位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与显示区101中的部分信号引线103电连接。
[0061] 具体地,图6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一种剖面图,结合图3和图6,本申请中的第一基板10包括依次设置的半导体有源层25、栅极绝缘层26、第一金属层21、层间绝缘层24、第二金属层22、钝化层23和第三金属层31。可见,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设置有层间绝缘层24,第二金属层22和第三金属层31之间设置有钝化层23,钝化层23也为绝缘层的一种。本申请中显示面板非显示区102的膜层结构参见图6,在扇出走线区105,本申请中的第一扇出走线71位于最上端的第三金属层31,位于扇出走线区105的电检测端子106直接通过该第一扇出走线71即可与显示区101中的部分信号引线103电连接,而且电检测端子106与位于第三金属层31下端的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处于不同的膜层。在进行画面检测的过程中,电检测端子106通过位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即可向显示区101中的部分信号引线103发送检测所需的数字信号和/或时钟信号,并未与非显示区102中的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电接触,也不会占用绑定区104及绑定区104两侧的位置。
[0062] 在实际应用时,电检测端子106可以为设置于扇出走线区105的若干个金属导电端子,若干个金属导电端子分别通过过孔与处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电连接。除此种方式外,可选地,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106还可与第三金属层31同层设置。
[0063] 具体地,本申请直接将电检测端子106与第三金属层31同层设置,电检测端子106即可直接与位于第三金属层31中的第一扇出走线71电连接,采用此种方式,无需在扇出走线区105的表面单独设置导电端子作为电检测端子106,也无需再通过挖孔的方式使得位于扇出走线区105表面的导电端子与第三金属层31电连接,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进行画面检测的过程中,直接通过探针与位于第三金属层31的电检测端子106电接触,利用该电检测端子106通过与该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的位于第三金属层的第一扇出走线71即可向显示区101发送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从而能够在对显示面板进行绑定之前完成画面检测。
[0064] 可选地,参见图6,本申请中的第二扇出走线72位于第一金属层21和/或第二金属层22,导电衬垫108通过位于第一金属层21和/或第二金属层22的第二扇出走线72与显示区101中的部分信号引线103电连接。
[0065] 具体地,请参见图5和图6,本申请将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71和与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72设置在不同的膜层,可使得电检测端子106不占用绑定区104及绑定区104两侧区域。本申请与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71设置在第三金属层31,那么与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72即可设置在于第三金属层31不同的膜层,例如可将第二扇出走线72设置于第二金属层22,或者将第二扇出走线72设置于第一金属层21,或者,考虑到第二扇出走线72有多条,还可将第二扇出走线72中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金属层21,将第二扇出走线72中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金属层22,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当将与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72设置在第一金属层21和/或第二金属层22时,在绑定区104,各导电衬垫108分别与处于第一金属层21和/或第二金属层
22的第二扇出走线72电连接,由于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106位于扇出走线区105,而不再占用绑定区104两侧的位置,当采用COF技术时,需要增加导电衬垫108的数量,这样绑定区
104就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两侧延伸变宽,满足COF技术对导电衬垫108的数量需求以及绑定区104的宽度需求。而且,由于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106是位于扇出走线区105的,并且与处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电连接,考虑到第一扇出走线71位于第三金属层
31,而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72是位于第一金属层21和/或第二金属层22的,二者处于不同膜层,而且电检测端子106与第二扇出走线72也是位于不同膜层的,因此在扇出走线区105设置电检测端子106的方式并不会影响到扇出走线区105与第一扇出走线71处于不同膜层的第二扇出走线72的正常连接。
[0066]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信号引线103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信号线73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栅极线74,栅极线74位于显示区101中的第一金属层21,数据信号线73位于显示区101中的第二金属层22,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
[0067] 具体地,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从图7可看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1包括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57,还包括交错排布的若干数据信号线73和栅极线74,数据信号线73在显示区101中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栅极线74在显示区101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栅极线74和数据信号线73绝缘。结合图6,本申请中的数据信号线73位于显示区101的第二金属层22,栅极线74位于显示区101中的第一金属层21。本申请中的数据信号线73和栅极线74可通过过孔与处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电检测端子106的电连接;本申请中的数据信号线73可直接与处于第二金属层22的第二扇出走线72电连接,或通过过孔与处于第一金属层21的第二扇出走线72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本申请中的栅极线74可直接与处于第一金属层21的第二扇出走线72电连接,或通过过孔与处于第二金属层22的第二扇出走线72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从图7可看出,相邻两条数据信号线73和相邻两条栅极线74限定的区域为子像素区域75,每个子像素区域75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57。同一行薄膜晶体管57的栅极63连接到同一条栅极线74,同一列薄膜晶体管57的源极62连接到同一条数据信号线73,每个薄膜晶体管57的漏极61连接到发光结构81。在通过本申请的电检测端子106对显示面板进行画面检测时,通过电检测端子106向与位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发送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第一扇出走线71与显示区101中的栅极线74或数据信号线73线通过过孔进行连接,数据信号和/或时钟信号能够通过第一扇出走线71发送至显示区101的栅极线74和/或数据信号线
73,进而发送至与栅极线74和数据信号线73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57,再通过薄膜晶体管57控制各子像素区域75的画面显示。
[0068]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信号引线103还包括触控电极引线82,触控电极引线82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触控电极引线82位于显示区101中的第三金属层31。
[0069] 具体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从图8可看出,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若干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80,每个触控电极80与一条触控电极引线82电连接。触控电极引线82的排布方式与数据信号线73的排布方式相同,且触控电极引线82与数据信号线73绝缘,本申请中的触控电极引线82位于显示区101中的第三金属层31。本申请中的触控电极引线82可直接通过处于第三金属层31的第一扇出走线71与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106电连接,还可通过过孔与处于第一金属层21和/或第二金属层22的第二扇出走线72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在对显示面板进行绑定前,可通过电检测端子106向显示区101中的触控电极引线82发送检测信号,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检测。在实际应用时,可通过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向显示区101中的触控电极引线82发送触控信号,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常触控功能。
[0070]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90,柔性电路板90与绑定区104中的导电衬垫108绑定。
[0071] 具体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图10所示为图9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图。参见图4和图9,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绑定区104上绑定柔性电路板90,使柔性电路板90与绑定区104的导电衬垫108电连接,进而通过第二扇出走线72实现与显示区101的数据信号线73和/或触控电极引线82的电连接,如此柔性电路板90就能通过数据信号线73向显示区101发送数据信号,对显示区101进行显示控制,还能通过触控电极引线82向触控电极80发送控制信号,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触摸控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弯折特定区域,可将柔性电路板90反折到显示面板的背面,参见图10,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缩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同时还能实现显示面板的小尺寸化设计。从图10可看出,本申请第一基板10背离缓冲层的表面(即显示面板100的背面)还设置有保护膜86,以对本申请的第一基板10进行保护。
[0072]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芯片91,控制芯片91集成在柔性电路板90上。
[0073]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9,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芯片91,控制芯片91集成在柔性电路板90上,与柔性电路板90电连接。考虑到本申请中的柔性电路板90依次通过绑定区104和扇出走线区105与显示区101中的数据信号线73和/或触控电极引线82电连接,因此,控制芯片91可依次通过柔性电路板90、绑定区104和扇出走线区105向显示区101发送信号,例如可通过数据信号线73向显示区101发送数据信号,以实现对显示区101的显示控制,还可通过触控电极引线82向触控电极80发送触控信号,以实现对显示区101的触摸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集成有控制芯片91的柔性电路板90会通过弯折区反折到显示面板100背面,参见图10,如此有利于缩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
[0074]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本申请中的显示装置200还包括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本申请所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中柔性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柔性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0075]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0076]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上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在显示区同一侧的非显示区依次设置有扇出走线区和绑定区,在扇出走线区还设置有电检测端子,显示区中的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扇出走线区与绑定区电连接,部分信号引线通过扇出走线区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本申请中的扇出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多条第一扇出走线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多条第二扇出走线与绑定区的导电衬垫电连接。特别是,本申请中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的第一扇出走线和与导电衬垫电连接的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膜层,而且电检测端子也和第二扇出走线位于不同膜层,本申请将第一扇出走线和第二扇出走线设为不同膜层,同时将电检测端子与第二扇出走线设为不同膜层,如此,第一扇出走线即可在绑定区以外以及绑定区两侧之外的区域与电检测端子电连接,无需再如现有技术一样将电检测端子置于绑定区两侧,本申请中的电检测端子不占用绑定区两侧的区域时,即使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采用COF技术需增大绑定区的宽度时,也不会影响本申请中电检测端子的放置位置。而且,本申请将电检测端子置于扇出走线区,不仅能将扇出走线区进行二次利用,还不会增加本申请中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0077]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