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原料分离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632777.3

文献号 : CN10738058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潘武刚

申请人 : 桐梓县华美乐享养殖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饲料原料分离装置,涉及饲料生产领域,具体涉及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包括机架、分离筒和出料传送带;分离筒与机架转动连接,机架上滑动连接有分离杆、固定有推动气缸和与推动气缸连通的推动气泵,推动气缸的推杆与分离杆固定连接;分离筒内壁固定有转动气缸,转动气缸的推杆上固定有转动件,分离筒内固定有转动气泵,转动气泵与转动气缸连通,转动件与分离杆螺纹连接;分离筒内固定有摩擦套、凸棱以及分离孔,凸棱和分离孔位于摩擦套远离分离杆一侧;分离筒外套设有收集筒,收集筒下方设有出料孔,收集筒与机架固定连接,出料传送带位于收集筒下方。本方案可以将培养基质和塑料袋分离。

权利要求 :

1.一种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包括机架、分离筒和出料传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筒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机架上滑动连接有分离杆、固定有推动气缸和与推动气缸连通的推动气泵,所述推动气缸的推杆与分离杆固定连接;所述分离筒靠近分离杆一端内壁固定有转动气缸,所述转动气缸的推杆上固定有弧形的转动件,所述分离筒内固定有转动气泵,所述转动气泵与转动气缸连通,所述转动件与分离杆螺纹配合;所述分离筒内固定有摩擦套、螺旋状的凸棱以及贯穿分离筒侧壁的分离孔,所述凸棱和分离孔位于摩擦套远离分离杆一侧;所述分离筒外套设有收集筒,所述收集筒下方设有贯穿收集筒侧壁的出料孔,所述收集筒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出料传送带位于收集筒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套包括与分离筒内壁转动连接的环状的安装座和固定在安装座上的固定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固定在安装座上的环状的气囊,所述机架上固定有风机,所述风机与气囊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菌包接触的侧面固定有磨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筒内壁设有环状的滑槽,安装座位于滑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杆和分离筒之间设有放置台,所述放置台固定在机架上。

说明书 :

一种饲料原料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饲料生产领域,具体涉及饲料原料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犊牛的生长,怀孕的母牛需要给摄入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一些营养物质难以从草料中获得,所以此时还需要给怀孕的母牛供给专门的饲料,以补充营养。目前蘑菇的养殖一般是将玉米芯等有机物粉碎后形成培养基质,培养基质和蘑菇的孢子混合后装入塑料袋内,进行蘑菇的培育,培育结束后菌包内仍残余有大量有机物,直接丢弃会造成浪费,而这些培养基质中含有大量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可保持母牛肠内水分平衡,增强母牛的消化能力,促进母牛进食,从而增加母牛摄入的营养,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培养基质生产饲料。在生产饲料前,需要将蘑菇与塑料袋和培养基质分离。
[0003] 申请号为201410571200.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有机肥生产设备,包括通过传送装置依次相连的菌包分离装置、搅拌发酵装置、 筛选机送料装置、筛选机和造粒机,其中菌包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底座、分离电机、输送电机、分离箱、输送箱、搅拌杆、菌包输送带,分离箱和输送箱一体成型,输送箱和分离箱倾斜设置于分离底座上,分离箱位于输送箱的低部之上,分离箱上分别设有混合物入口和塑料袋出口,混合物入口位于分离箱的低部,塑料袋出口位于分离箱的高部,分离电机和搅拌杆连接,分离电机带动搅拌杆旋转,搅拌杆设置于分离箱内,菌包输送带设置于输送箱内,搅拌杆位于菌包输送带之上,搅拌杆和菌包输送带之间设有隔离网,菌包输送带的两端设有传动轮,输送电机驱动菌包输送带顶部的传动轮,输送箱上设有菌包出口,菌包出口位于菌包输送带顶部的传动轮之下。分离塑料袋和培养基质时,将废菌包送入到菌包分离装置的混合物入口内。弯曲分离杆勾出废菌包中的废弃塑料袋,隔离网对分离箱中的塑料袋进行分离,最后塑料袋从分离箱的顶部分出,而菌包进入下面的输送箱内。
[0004] 但是,由于在整个分离过程中,塑料袋位于装置内,且塑料袋和培养基质混合在一起,而塑料袋并没有被搅碎,所以培养基质会被包覆在塑料袋内,无法从隔离网上落出,所以只能分离出部分培养基质,会造成培养基质浪费。其次,在分离过程中,部分塑料袋会残留在装置内,从而覆在隔离网上,对培养基质的下落造成阻碍。另外,搅拌杆在转动过程中会搅碎蘑菇,使蘑菇与培养基质混合在一起,无法分离。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培养基质和塑料袋的分离装置。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包括机架、分离筒和出料传送带;分离筒与机架转动连接,机架上滑动连接有分离杆、固定有推动气缸和与推动气缸连通的推动气泵,推动气缸的推杆与分离杆固定连接;分离筒靠近分离杆一端内壁固定有转动气缸,转动气缸的推杆上固定有弧形的转动件,分离筒内固定有转动气泵,转动气泵与转动气缸连通,转动件与分离杆螺纹配合;分离筒内固定有摩擦套、螺旋状的凸棱以及贯穿分离筒侧壁的分离孔,凸棱和分离孔位于摩擦套远离分离杆一侧;分离筒外套设有收集筒,收集筒下方设有贯穿收集筒侧壁的出料孔,收集筒与机架固定连接,出料传送带位于收集筒下方。
[0007] 在分离塑料袋和培养基质时,先将菌包一端端部切开,再打开出料传送带,将菌包放入分离筒靠近分离杆一端端部,且菌包被切开一端朝向分离筒内。然后打开推动气泵,推动气泵向推动气缸内充气,推动气缸的推杆推动分离杆向分离筒一侧运动。分离杆推动菌包进入分离筒内,菌包位于环状的摩擦套内,摩擦套与塑料袋接触,并产生摩擦力。再打开转动气泵,转动气泵使转动件滑出,转动件与分离杆侧壁相抵,转动件与分离杆螺纹连接。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的摩擦力使塑料袋无法继续相对摩擦套滑动,此时分离杆继续深入分离筒,分离杆从塑料袋的开口处将培养基质从塑料袋内推出,在此过程中,塑料袋内壁逐渐翻转到外侧,分离杆伸入塑料袋内。塑料袋翻转后,附着有培养基质的内壁与摩擦套和分离筒内壁接触,培养基质隔在摩擦套和塑料袋之间,培养基质使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的摩擦力减小。
[0008] 在分离杆深入分离筒的过程中,分离杆使分离筒转动,所以在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时,塑料袋内侧壁与摩擦套和分离筒内壁发生滑动摩擦,附着在塑料袋上的培养基质脱落。从塑料袋中落出的培养基质落到分离筒内,在分离筒转动的过程中,培养基质在分离筒内滚动,并与分离筒内壁发生撞击,由于培养基质在于菌种混合之前就已经被粉碎成细小的颗粒状,所以在撞击过程中,培养基质逐渐分散,重新成为颗粒状,最后从分离孔进入收集筒内,并落到收集筒底部,从出料孔落到出料传送带上。在分离筒转动过程中,螺旋状的凸棱随之转动,对培养基质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培养基质向远离摩擦套一端运动,避免培养基质堆积。
[0009] 一个菌包分离完毕后,推动气泵将推动气缸内的气体抽出,分离杆逐渐恢复原位,在此过程中,分离筒反转,进一步使分离筒内残留的培养基质从分离孔内落出。然后再使转动气泵将转动气缸内的气体抽出,使转动件恢复原位,然后取出残留的塑料袋。再次放入另一个已经开口的菌包,在菌包开口一端刚开始与摩擦套接触时,上一个菌包内残余的培养基质位于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塑料袋与摩擦套发生相对滑动,在此过程中塑料袋使摩擦套上的培养基质从摩擦套和塑料袋之间脱离,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的摩擦力重新变大,摩擦套固定塑料袋。
[0010]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一)摩擦套与塑料袋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培养基质无法使塑料袋移动,所以塑料袋内壁翻转到外部,培养基质隔在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导致塑料袋与摩擦套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最后使塑料袋与摩擦套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将附着在塑料袋内壁的培养基质刮下,减少培养基质损失。
[0011] (二)分离杆可以推动培养基质进入分离筒,在进入的过程中,培养基质与分离筒侧壁的凸棱摩擦,由于培养基质在混合菌种前就已经被粉碎成细小颗粒,所以培养基质与凸棱摩擦时极易分散,从新成为体积较小的颗粒状,所以在将塑料袋与培养基质分离的同时还可以使培养基质分散,便于饲料的生产。
[0012] (三)分离杆使分离筒转动,粉碎后的培养基质穿过分离孔,进入收集筒内,实现塑料袋和培养基质的分离;分离筒转动,培养基质与分离筒发生撞击,培养基质被逐渐粉碎重新分散成细小的颗粒;凸棱随着分离筒转动,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培养基质堆积在靠近摩擦套一端。
[0013] (四)推杆退出分离筒时,分离筒反向转动,使分离筒内残余的培养基质穿过分离孔,进一步避免培养基质堵塞分离孔。
[0014]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磨擦套包括与分离筒内壁转动连接的环状的安装座和固定在安装座上的固定件。分离杆在推动培养基质时与菌包之间有较大压力,此时分离杆与塑料袋之间产生摩擦力,塑料袋在摩擦力作用下无法相对分离杆转动,而此时塑料袋被固定件固定,塑料袋与固定件和安装座之间无法发生相对滑动;安装座与分离筒转动连接可以使在分离筒转动时,安装座可以相对分离筒转动,避免塑料袋与分离杆以及固定件之间产生扭力,从而避免塑料袋在扭力作用下被扯破,避免碎裂的塑料袋碎片混入培养基质中。
[0015]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固定件为固定在安装座上的环状的气囊,机架上固定有风机,风机与气囊连通。在固定塑料袋时,可以打开风机,风机向气囊内充气,使气囊膨胀,加大对塑料袋的压力,从而增大塑料袋与气囊之间的静摩擦,避免塑料袋滑动。
[0016]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改进,固定件与菌包接触的侧面固定有磨砂层。磨砂层的摩擦系数更大,磨砂层与塑料袋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进一步避免塑料袋滑动。
[0017]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改进,分离筒内壁设有环状的滑槽,安装座位于滑槽内。滑槽可以避免安装座相对分离筒转动时沿着分离筒轴向滑动,从而在塑料袋翻转、塑料袋内壁附着的培养基质落到塑料袋与固定件之间,塑料袋相对固定件滑动时,使安装座和固定件不会随着塑料袋滑动,从而使固定件与塑料袋发生相对滑动,附着在塑料袋上的培养基质被刮下。
[0018]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改进,分离杆和分离筒之间设有放置台,放置台固定在机架上。放入菌包时,可以直接将菌包放在放置台上,将菌包的开口的一端朝向分离筒,比将菌包放入分离筒内更为便捷,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附图标记为:机架1、放置台11、推动气缸2、分离杆21、分离筒3、转动气泵31、转动气缸32、安装座33、固定件34、凸棱35、分离孔36、转动件37、收集筒4、出料孔41、出料传送带5。
[0022] 如图1所示,一种饲料原料分离装置,包括机架1、分离筒3、出料传送带5、分离杆21、推动气缸2和收集筒4。分离筒3与机架1转动连接,机架1上设有分离杆21,分离杆21右端与机架1滑动连接。推动气缸2焊接在机架1上,推动气缸2位于分离杆21下方,且机架1上设有推动气泵,推动气泵包括加压气泵和降压气泵,加压气泵和降压气泵均通过塑料管与推动气缸2连通。推动气缸2的推杆为L形,且与分离杆21左端焊接,分离杆21上一体成型有外螺纹。分离杆21与分离筒3左端端部之间设有放置台11,放置台11焊接在机架1上。分离筒3左端端部内壁焊接两个相对的转动气缸32,以及用螺栓固定有转动气泵31,转动气泵31包括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第一气泵与第二气泵均与两个转动气缸32连通,转动气缸32的推杆远离转动气缸32的活塞一端的端部焊接有转动件37,两转动件37相对的一侧壁均一体成型有与分离杆21上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分离筒3内设有摩擦套,本实施例中的摩擦套包括环状的安装座和胶接在安装座上的环状的固定件。分离筒3靠近左端1/4处一体成型有环状的滑槽,滑槽内设有环状的安装座33,安装座33可相对分离筒3转动,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34为气囊,气囊表面胶接有磨砂层。机架1上用螺栓固定有风机,风机通过另一塑料管与气囊连接。分离筒3内一体成型有螺旋状的凸棱35以及贯穿分离筒3侧壁的分离孔36,凸棱
35和分离孔36位于气囊右侧。分离筒3外套设有收集筒4,收集筒4下方设有贯穿收集筒4侧壁的出料孔41,收集筒4焊接在机架1上,出料传送带5位于出料孔41下方。
[0023] 在分离塑料袋和培养基质时,先将菌包右端部切开、打开出料传送带5,将菌包放在放置台11上,并使菌包右端开口朝右。然后打开加压气泵,加压气泵向推动气缸2内充气,推动气缸2的推杆推动分离杆21右侧运动。分离杆21推动菌包进入分离筒3内,在菌包外的塑料袋与磨砂层接触时,打开风机和第一气泵,固定件34充气膨胀,气囊时磨砂层压在塑料袋外侧,塑料袋与磨砂层之间的摩擦力使塑料袋无法继续相对磨砂层滑动,分离杆21从塑料袋的右端开口处将培养基质从塑料袋内推出,在此过程中,塑料袋内壁逐渐翻转到外侧,分离杆21伸入塑料袋内。塑料袋翻转后,附着有培养基质的内壁与磨砂层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塑料袋相对磨砂层滑动,附着在塑料袋上的培养基质被刮下。
[0024] 打开第一气泵后,转动件37滑出,并与分离杆21螺纹连接,再关闭第一气泵,在分离杆21深入分离筒3的过程中,分离筒3转动。分离杆21推动培养基质,分离杆21右端与塑料袋之间的压力较大,分离杆21与塑料袋之间产生摩擦力,塑料袋无法相对分离杆21转动,所以固定在菌包外的气囊和安装座相对分离筒转动。在分离杆21推出培养基质后,培养基质在分离筒3内滚动,培养基质逐渐分散,并从分离孔36进入收集筒4内,并落到收集筒4底部,从出料孔41落到出料传送带5上。
[0025] 一个菌包分离完毕后,取出塑料袋,关闭加压气泵、打开降压气泵,降压气泵将推动气缸2内的气体抽出,分离杆21逐渐恢复原位,在此过程中,分离筒3反转,进一步使分离筒3内残留的培养基质从分离孔36内落出。然后再打开第二气泵,固定件34恢复原位,再次在放置台11上放入另一已经开口的菌包,在菌包开口一端刚开始与磨砂层接触时,残余的培养基质位于塑料袋与磨砂层之间,塑料袋与磨砂层发生相对滑动,在此过程中塑料袋使磨砂层上的培养基质从磨砂层和塑料袋之间脱离,塑料袋与磨砂层之间的摩擦力重新变大,磨砂层固定塑料袋。
[0026]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