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和能动型防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320082.1

文献号 : CN10740158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谷知宏奥村圭

申请人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防止板簧对内轴部件侧的干扰且还能够容易地确保板簧、线圈部件的组装精度的、新型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在电磁式致动器(10)中,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组装第一盖部件(34)和第二盖部件(36)而构成外壳部件(14),并且,在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小径的中间变细状部(44),利用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对组装于外壳部件(14)的固定件(22)或者可动件(26)的轴向一侧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利用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30)和第一盖部件(34)对板簧(18)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磁式致动器(10),其将基于电磁的激振力作用于彼此间的固定件(22)和可动件(26)分别向外壳部件(14)和内轴部件(24)的一方进行固定组装,并且在轴向两侧利用板簧(18、20)将该内轴部件(24)和该外壳部件(14)弹性连结,所述电磁式致动器(10)的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22)组装于所述外壳部件(14),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组装第一盖部件(34)和第二盖部件(36)而构成所述外壳部件(14),并且,在该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一侧设置有以小径筒状沿轴向延伸的中间变细状部(44),利用该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对组装于该外壳部件(14)的所述固定件(22)的轴向一侧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利用该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和所述第一盖部件(34)对所述板簧(18)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利用所述中间变细状部(44)在所述固定件(22)与所述板簧(18)之间设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按压部件(76),该按压部件(76)从所述外筒部件(28)的轴向另一侧向内周侧突出,并在比该外筒部件(28)的轴向开口部靠轴向内侧的位置对组装于所述外壳部件(14)的所述固定件(22)的轴向另一侧进行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平坦的凸缘状部(30、32),相对于各该凸缘状部(30、32)将所述第一盖部件(34)和所述第二盖部件(36)铆接固定,并且,利用它们的各铆接固定部分而分别对所述板簧(18、20)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22)构成为包括线圈部件(5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部件(28)的所述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所述台阶状壁部(42)设置有弹性间隔件(74),隔着该弹性间隔件(74)并利用该台阶状壁部(42)对所述固定件(22)的轴向一侧进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所述第一盖部件(34)和所述第二盖部件(36)的组装部位,设置有在该外筒部件(28)和该第一盖部件(34)或者第二盖部件(36)的任一侧设置、且向另一侧铆接固定的筒状的铆接固定片(52、97),利用该筒状的铆接固定片(52、97)的内周面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对所述板簧(18、20)的外周端进行定位。

7.一种能动型减振装置(12),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中,所述固定件(22)构成为包括线圈部件(54),并且,构成为包括永久磁铁(88)的所述可动件(26)组装于所述内轴部件(24),另一方面,将具备可动件(26)的该内轴部件(24)容纳配置于由所述第一盖部件(34)以及第二盖部件(36)将所述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覆盖而形成的封闭状内部空间(38),在该外筒部件(28)设置有向减振对象部件安装的装配部。

8.一种能动型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中,所述固定件(22)构成为包括线圈部件(54),并且,构成为包括永久磁铁(88)的所述可动件(26)组装于所述内轴部件(24),另一方面,与该内轴部件(24)一体地设置的输出部件将该外壳部件(14)的所述第一盖部件(34)贯通并朝轴向外侧突出,相对于具备在内部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流体室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主体而安装该外壳部件(14),并且,相对于将压力变动作用于该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主体的该流体室的激振部件而安装该输出部件。

说明书 :

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和能动型防振装置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5月13日提交的名称为“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和能动型防振装置”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9741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与在内轴部件与外筒部件之间产生基于电磁的轴向驱动力的电磁式致动器相关的技术,并涉及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该电磁式致动器的能动型的减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4] 一般情况下,在被称为主动式的能动型的减振装置、防振装置中,为了获得激振驱动力而采用电磁式致动器。例如日本特开2011-109831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电磁式致动器形成为如下构造:相对于外壳部件利用板簧对内轴部件的轴向两侧进行弹性支承并以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对该内轴部件进行组装。而且,相对于内轴部件和外壳部件,使作用于固定件与可动件之间的电磁力发挥作用而获得轴向上的激振驱动力。
[0005] 但是,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中,形成为如下构造:利用有底圆筒形状的外壳金属件,以使得板簧、线圈部件等重叠的方式从外壳金属件的底部进行组装。此时,由于无法目视观察到外壳金属件的底部,因此难以确保板簧、线圈部件的组装精度。
[0006] 而且,若以使板簧和线圈部件重叠的方式向外壳金属件的底部侧进行组装,则激振动作时板簧对内轴部件侧的干扰容易成为问题。因此,需要在板簧与线圈部件之间组装分体的间隔件(spacer)、或者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将线圈侧磁轭部件形成为台阶形状等特殊的形状,构造变得复杂,还难以制造。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98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1]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防止板簧对内轴部件侧的干扰、且还能够容易地确保板簧、线圈部件的组装精度的、新型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等。
[0012]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3]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能够尽可能以任意的组合方式而采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所采用的结构要素。
[0014]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电磁式致动器,其将基于电磁的激振力作用于彼此间的固定件和可动件分别向内轴部件和外壳部件的一方进行固定组装,并且在轴向两侧利用板簧将该内轴部件和该外壳部件弹性连结,所述电磁式致动器的特征在于,相对于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组装第一盖部件和第二盖部件而构成所述外壳部件,并且,在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小径的中间变细状部,利用该中间变细状部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对组装于该外壳部件的所述固定件或者所述可动件的轴向一侧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利用该中间变细状部的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和所述第一盖部件对所述板簧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
[0015] 在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中,采用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外筒部件,在隔着设置于该外筒部件的中间变细状部的轴向两侧配置有固定件和板簧。故此,通过向外筒部件的中间变细状部的重叠,固定件和板簧的轴向上的定位精度均能够得到良好的确保。另外,由于还能够利用中间变细状部确保固定件与板簧之间的空间,因此,还能够避免激振作动时内轴部件、可动件对板簧的干扰而无需其他部件的间隔件等。
[0016] 而且,由于将板簧向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分组装,因此,还能够通过目视等而确认板簧的组装状况。故此,轴方向两侧的板簧的组装变得容易,并且还能够实现组装精度的提高。
[0017]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设置有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从所述外筒部件的轴向另一侧向内周侧突出,并在比该外筒部件的轴向开口部靠轴向内侧的位置对组装于所述外壳部件的所述固定件或者所述可动件的轴向另一侧进行定位。
[0018] 在本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中,利用按压部件而能够容易地确保在外筒部件的轴向开口部组装的板簧与配置于该板簧的轴向内侧的固定件、可动件之间的轴向空间。此外,例如,能够在外筒部件的轴向开口部与第二盖部件之间通过铆接固定等而将按压部件的外周缘部固定,由此,还能够在外筒部件的中间变细状部与按压部件之间在轴向上对固定件或者可动件进行夹持而将其相对于外壳部件牢固地固定。
[0019]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在所述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平坦的凸缘状部,相对于各该凸缘状部将所述第一盖部件和所述第二盖部件铆接固定,并且,利用它们的各铆接固定部分而分别对所述板簧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
[0020] 在本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中,利用外筒部件的凸缘状部和第一及第二盖部件的固定部位而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牢固地对板簧进行支承组装。
[0021]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所述固定件构成为包括线圈部件,相对于所述外壳部件而组装该固定件。
[0022] 在本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中,将线圈部件作为固定件并组装于外壳部件,由此能够避免供电线相对于线圈部件的弯曲变形而容易地确保布设线。特别是在将外壳部件向其他部件固定安装的情况下,还能够避免伴随着激振动作的供电线相对于线圈部件的变形而实现耐久性、可靠性的提高。
[0023]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在所述外筒部件的所述中间变细状部的轴向内侧的所述台阶状壁部设置有弹性间隔件,隔着该弹性间隔件并利用该台阶状壁部对所述固定件或者所述可动件的轴向一侧进行定位。
[0024] 在本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中,能够利用弹性间隔件将由部件的公差等引起的固定件或者可动件的轴向固定部分的尺寸偏差吸收。此外,除了本方式所涉及的轴向的弹性间隔件以外,还可以在外筒部件的内周面设置径向的弹性间隔件,由此实现以内插状态而组装于外筒部件的固定件或者可动件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组装误差的吸收、定心性的提高等。
[0025]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在相对于所述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所述第一盖部件和所述第二盖部件的组装部位,设置有在该外筒部件和该第一盖部件或者第二盖部件的任一侧设置、且向另一侧铆接固定的筒状的铆接固定片,利用该筒状的铆接固定片的内周面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对所述板簧的外周端进行定位。
[0026] 在本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中,通过板簧的外周面对筒状的铆接固定片的内周面的抵接作用,能够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对组装于铆接固定部分的板簧进行定位,并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进行定心而相对于外壳部件组装板簧。
[0027]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涉及依照本发明的能动型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中,所述固定件构成为包括线圈部件、且组装于所述外壳部件,并且,构成为包括永久磁铁的所述可动件组装于所述内轴部件,另一方面,将具备可动件的该内轴部件容纳配置于由所述第一盖部件以及第二盖部件将所述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覆盖而形成的封闭状内部空间,在该外筒部件设置有向减振对象部件安装的装配部。
[0028]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涉及依照本发明的能动型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中,所述固定件构成为包括线圈部件、且组装于所述外壳部件,并且,构成为包括永久磁铁的所述可动件组装于所述内轴部件,另一方面,与该内轴部件一体地设置的输出部件将该外壳部件的所述第一盖部件贯通并朝轴向外侧突出,相对于具备在内部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流体室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主体而安装该外壳部件,并且,相对于将压力变动作用于该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主体的该流体室的激振部件而安装该输出部件。
[0029] 发明效果
[0030]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式致动器中,利用外筒部件的中间变细状部,能够在板簧与固定件或者可动件的彼此之间在轴向上确保规定的空间、且能够相对于外壳部件而高精度组装板簧与固定件或者可动件。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表示利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的能动型减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3] 图1中示出了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汽车用的能动型减振装置12。该能动型减振装置12,相对于固定安装于成为主振动系统的作为减振对象部件的汽车车身等的外壳部件14而以容纳状态配置有配重部件16,并利用板簧18、20将外壳部件14和配重部件16弹性连结,由此构成作为副振动系统的配重-弹性件系统。另外,在外壳部件14安装有固定件22,另一方面,上述配重部件16构成为包括内轴部件24和可动件26,并且将可动件26安装于内轴部件24,相对于固定件22,可动件26以在轴向上能够进行相对移位的状态内外插入配置。在以下说明中,只要未特别记载,则上下方向及轴向是指电磁式致动器10的驱动作用方向,且是指成为由能动型减振装置12发挥能动的减振效果的振动的输入方向的、图1中的上下方向。
[0034] 更详细而言,外壳部件14具备形成为大径的近似圆筒形状的外筒部件28。在外筒部件28的上下的两个开口部,以朝向外周侧扩展的朝向外侧的平坦的形状而一体形成有上下的凸缘状部30、32。而且,具有近似圆板形状的第一盖部件34和第二盖部件36分别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上下的开口部重叠。使上述第一及第二盖部件34、36的外周缘部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上下的开口部固定,由此构成在内部具备作为封闭状内部空间的容纳区域38的外壳部件14。
[0035] 此处,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上部形成为小径,在该外筒部件28的上侧形成有中间变细状部44,该中间变细状部44包括小径筒部40、和从该小径筒部40的轴向两侧朝向外周侧扩展的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以及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
[0036]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以及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分别形成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圆环板形状。而且,由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构成位于外筒部件28的上端开口部的凸缘状部30。
[0037] 另外,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下部形成为大径,并形成有位于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中间部分的台阶部46、以及从该台阶部46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大径筒部48。而且,在大径筒部48的下端形成有位于外筒部件28的下侧开口部的凸缘状部32。另外,在凸缘状部32的外周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朝向下方(第二盖部件36侧)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作为铆接固定片的铆接部52。
[0038] 在这样的外筒部件28中容纳有固定件22。固定件22整体呈厚壁的近似圆筒形状,并以位于外筒部件28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且沿着内周面的方式被固定组装。
[0039] 详细而言,固定件22具备配置为上下二层的线圈部件54、54。线圈部件54形成为相对于将导电性的金属线材卷绕于树脂制成的线轴56而成的线圈58组装有外磁轭60的构造,其整体呈厚壁大径的近似圆筒形状。
[0040] 外磁轭60由铁等铁磁体形成,并具备:第一磁轭62,其以从轴向外表面遍及外周面地将线圈58覆盖的方式重叠;以及第二磁轭64,其以将线圈58的轴向内表面覆盖的方式重叠。
[0041] 另外,与线圈58的轴向两个表面重叠的第一磁轭62和第二磁轭64的各内周缘部,以将线圈58的内周面覆盖的方式从上下两侧分别以规定长度沿轴向延伸。而且,在线圈58的内周面上且在轴向上从上下侧接近的第一磁轭62和第二磁轭64的各端部在轴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对置。
[0042] 由此,在上下的各线圈58、58的周围,由包括第一及第二磁轭62、64在内的外磁轭60形成对通过向线圈58、58通电而产生的磁力线进行引导的磁路。另外,在这样的磁路上,在线圈58、58的内周面侧的位置处,在第一磁轭62与第二磁轭64的轴向对置面之间形成有磁隙66、66。这样的磁隙66、66以大致恒定的间隔遍及周向整周地连续扩展。
[0043] 而且,通过从外部对线圈58、58供电而在线圈58、58的周围产生磁力线,并且利用由外磁轭60、60构成的磁路对产生的磁力线进行引导,由此在磁隙66、66的轴向两侧形成磁极。
[004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的线圈部件54的线圈58、和下侧的线圈部件54的线圈58相对于线轴56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对线材进行卷绕,并通过通电而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力线。这样的上下的线圈部件54、54的线圈58、58可以由相互连续的线材构成。
[00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的线圈部件54、54形成为大致对称的构造,并形成为具有一体形成的线轴56、56的一体构造。进一步,在下侧的线轴56一体形成有在下方且向外周突出的供电用间隔件68。供电用间隔件68形成为大径的圆环形状,并在周向上的一处部位形成有具备用于从外部对上下的线圈58、58供电的端子金属件的连接器部70。
[0046] 而且,具有这样的线圈部件54、54的固定件22相对于外筒部件28从下方内插组装。线圈部件54、54配置于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中间部分,并且供电用间隔件68配置于外筒部件
28的大径筒部48内。
[0047] 另外,使上侧的线圈部件54的上端面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重叠,由此在外筒部件28内设定固定件22的轴向位置。
[0048] 另外,供电用间隔件68与外筒部件28的台阶部46重叠。更进一步,供电用间隔件68的连接器部70插通于在大径筒部48贯通的插通孔72,其前端部分在外筒部件28的外周面上突出。
[0049] 更进一步,在外筒部件28的内周面固接形成有规定厚度的橡胶层,在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的下表面形成有轴向的弹性间隔件7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环状的弹性间隔件74。另外,可以在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中间部分的内周面也形成有径向的弹性间隔件。而且,相对于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经由轴向的弹性间隔件74对固定件22的上侧进行按压而在轴向上进行定位。另外,可以经由径向的弹性间隔件使固定件22与外筒部件28的内周面抵接而在径向上进行定位。
[0050] 进一步,按压部件76从下侧的开口部分嵌入组装于外筒部件28。按压部件76整体形成为带台阶的圆筒形状,并具有与外筒部件28的大径筒部48大致相同的轴向长度。另外,对于按压部件76而言,轴向上位于上端的部分形成为环状的按压板部78,并且,位于轴向下端的部分形成为环状的固定板部80。更进一步,上述按压板部78和固定板部80在各自的内周端部由筒状部82相互连结。
[0051] 使按压部件76的固定板部80与外筒部件28的下方的凸缘状部32重叠,并利用外筒部件28的铆接部52将该固定板部80与第二盖部件36的外周缘部一起铆接固定于凸缘状部32。而且,使按压板部78相对于具有线圈部件54、54的固定件22的轴向下表面重叠,在外壳部件14的轴向上,将固定件22夹持于中间变细状部44的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2与按压板部78之间而使其相对于外壳部件14固定组装。
[0052] 这样,将按压部件76组装于外筒部件28的下侧开口部,由此使得按压部件76相对于外筒部件28在内周侧突出。另外,利用这样的按压部件76的按压板部78在比外筒部件28的下侧开口部靠轴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上对固定件22的下方进行定位。
[0053] 另外,在按压部件76的外周侧配置有供电用间隔件68,并且该供电用间隔件68夹持于按压部件76与外筒部件28的台阶部46、大径筒部48之间,由此利用外壳部件14对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70的基端侧进行支承。
[0054] 此外,在轴向上对固定件22进行夹持支承的台阶状壁部42与按压板部78之间的夹持面间的尺寸误差等由设置于台阶状壁部42上的弹性间隔件74吸收,从而能够发挥针对固定件22的稳定的夹持力。另外,使固定件22的外周面也经由弹性间隔件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内周面抵接定位,由此还能够在吸收部件尺寸误差的同时使固定件22相对于外壳部件14良好地定心组装。
[0055]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筒部件28的台阶部46的内表面也固接形成有环状的弹性间隔件84,并且,在按压部件76的固定板部80的上表面也固接形成有环状的弹性间隔件86。而且,在外筒部件28的台阶部46与按压部件76的固定板部80之间隔着弹性间隔件84、86在轴向上对供电用间隔件68进行夹持,由此确保两部件间的密封性。
[0056] 此外,利用凸缘状部32确定按压部件76相对于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上的组装位置。故此,供电用间隔件68的夹持部分从针对固定件22的轴向上的夹持力的作用路径偏离。因此,能够充分确保针对固定件22的轴向上的夹持固定力,并且能够适当地设定供电用间隔件68的组装部位处的保持力、密封性能等。
[0057] 另一方面,内轴部件24形成为在外壳部件14的中心轴上同轴地向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杆状。而且,在由组装于外壳部件14的固定件22围绕的区域(封闭状内部空间38)配置的可动件26相对于内轴部件24固定组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轴部件24的长度尺寸形成为比第一及第二盖部件34、36的各自的对置面间的轴向尺寸短,内轴部件24的整体容纳于容纳区域(封闭状内部空间)38内。
[0058] 可动件26具备使得作为内磁轭的上磁轭90和下磁轭92在永久磁铁88的上下两侧重叠的构造的电枢。在上述永久磁铁88和上下磁轭90、92形成有在中心轴上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94,内轴部件24插通于贯通孔94。而且,利用螺合装配于内轴部件24的固定螺母96,使得重叠方向上的紧固力作用于永久磁铁88和上下磁轭90、92而将它们固定于内轴部件24。
[0059] 另外,板簧18、20与上下磁轭90、92的各轴向端面重叠。在板簧18、20,内轴部件24在中心轴上贯通,板簧18、20的中央部分相对于上下磁轭90、92的一方分别重叠固定。
[0060] 而且,通过使上述上下的板簧18、20的外周缘部相对于外壳部件14固定,从而具有可动件26的内轴部件24在轴向两端附近经由板簧18、20而被外壳部件14弹性地支承。此外,板簧18、20形成有呈涡旋状延伸的多个贯通窗,从而确保了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较大的弹性刚性、且能对轴向的弹性特性进行调节。
[0061] 具体而言,使上侧的板簧18和第一盖部件34的外周缘部相对于在外筒部件28的上方开口部设置的凸缘状部30重叠,并利用在第一盖部件34的外周端部设置的、后述的铆接部97进行铆接固定。由此,将板簧18固定于外壳部件14。另一方面,使下侧的板簧20和第二盖部件36的外周缘部相对于在外筒部件28的下方开口部设置的凸缘状部32重叠,并利用在凸缘状部32的外周端部设置的铆接部52进行铆接固定。由此,将板簧20固定于外壳部件14。
[0062] 另外,构成可动件26的永久磁铁88具有上下两个表面形成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的近似圆环板形状,通过在轴向上进行磁化而在上下两个表面分别形成N/S的一方的磁极。此外,永久磁铁88还能够采用铁氧体系磁铁、铝镍钴系磁铁等,优选采用稀土类钴系磁铁。
[0063] 上下磁轭90、92由铁等铁磁体形成,并能够使用彼此相同的部件。对于上下磁轭90、92而言,向永久磁铁88的重叠面形成为与永久磁铁88对应的平坦面形状,相对于永久磁铁88以较大的面且以大致密接的状态重叠。
[0064] 此外,上下磁轭90、92形成为朝向轴向外侧而逐渐变为小径的外周面形状,由此避免在轴向上移位时对板簧18、20的干扰。另外,在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组装、且从外侧将上下的板簧18、20覆盖的第一及第二盖部件34、36,形成为中央部分朝轴向外侧鼓出的颠倒盘形或者盘形,由此避免对上下的板簧18、20的干扰、且允许可动件26在外壳部件14内的轴向移位。此外,在第一盖部件34的外周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朝向下方(外筒部件28侧)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作为铆接固定片的铆接部97。另外,各盖部件34、36的内表面可以由较薄的橡胶层覆盖,例如可以在中央部分形成对内轴部件24的轴向移位进行缓冲限制的止动橡胶。
[0065] 进一步,上下磁轭90、92的形成为最大直径的圆环状的最外周部分98、100设置于向永久磁铁88的重叠侧的端部附近。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永久磁铁88的外径尺寸大致相等的外径尺寸而形成最外周部分98、100。通过在这样的永久磁铁88的轴向两端面设定的磁极,针对上下磁轭90、92的最外周部分98、100的外周面分别赋予N/S的一方的磁极。
[0066] 另外,永久磁铁88的轴向厚度尺寸设为与固定件22的上下的磁隙66、66的轴向间距大致相同,在上下磁轭90、92中形成磁极的最外周部分98、100的外周面相对于磁隙66、66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
[0067] 由此,若通过对固定件22的线圈58、58通电而在上下的磁隙66、66产生磁场,则轴向的磁引力作用于上下的一方的磁轭90(92)的最外周部分98(100),并且轴向的磁斥力作用于上下的另一方的磁轭92(90)的最外周部分100(98)。基于上述磁力的作用,与对固定件22的线圈58、58的通电方向相应地使得任意的轴向上的驱动力作用于可动件26,通过控制针对线圈58、58的通电间隔、通电方向,能够使轴向激振力以规定的周期作用于可动件26或者内轴部件24。
[006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下的板簧18、20的弹性而相对于固定件22将可动件26保持于轴向的初始位置,并在将基于来自外部的供电的驱动力解除时使其迅速地恢复至初始位置。
[0069] 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致动器10,相对于成为主振动系统的减振对象部件经由未图示的装配部、或者经由由外筒部件28的一部分构成的装配部而对外壳部件14的外筒部件28进行固定安装装配,由此构成能动型减振装置。而且,在这样的装配状态下,与轴向上的待减振的振动对应地控制对固定件22的线圈58、58的供电,由此能够使构成副振动系统的可动件26以及内轴部件24相对于固定件22以及外壳部件14在轴向上进行激振移位而获得作为目的的减振效果。
[0070]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中,相对于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外筒部件28,从轴向两侧对板簧18、20进行组装并进行铆接固定,因此,与例如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外壳金属件的情况相比,各部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还容易通过目视等确认各部件的组装状态。
[0071] 另外,在外筒部件28的轴向两侧的第一及第二盖部件34、36的组装部位,能够利用作为铆接固定片的铆接部52、97而对上下的板簧18、20进行定位。即,利用进行铆接弯曲加工之前的形成为圆筒形状的铆接部52、97的内周面作为引导面,由此能够容易地对两个盖部件34、36进行定心设定。而且,在存在以定心状态组装后的两盖部件34、36的情况下对铆接部52、97进行铆接加工,由此能够相对于外壳部件14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以良好的位置精度将上下的板簧18、20固定。
[0072]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中,通过巧妙地利用在外筒部件28的上部设置的中间变细状部44,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高精度地实现固定件22朝轴向一侧的定位而无需特殊的其他部件,并且能够在固定件22与轴向一侧的板簧18之间设定出规定的空间。
[0073]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外筒部件28的下部组装按压部件76,在固定件22的轴向另一侧,也能够在其与板簧20之间确保规定的空间、且能够稳定地对固定件22进行定位。另外,在外筒部件28与按压部件76的径向之间能够确保用于配设支承供电用间隔件68的空间,能够利用外壳部件14对连接器部70也稳定地进行保持。
[0074]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的记载。例如构成固定件的线圈部件并不限定于重叠设置为上下两层的构造,可以仅设置一层,也可以在轴向上以三层以上的多层而重叠。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上下的线圈部件54、54中采用了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卷绕的线圈58、58,但也可以采用朝相同的方向卷绕的上下的线圈。
[0075] 另一方面,关于可动件,也可以根据所采用的固定件的构造而采用因通过向线圈部件通电产生的磁力作用而产生轴向驱动力的各种构造。例如,还可以通过使永久磁铁和磁轭重叠为多层而设定多层的磁极。另外,永久磁铁并非必不可少,可以采用由铁磁性材料构成的可动件,并采用利用在线圈部件产生的针对磁极的磁引力而产生轴向驱动力的构造。
[0076]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线圈部件54、54配置于固定件22侧、且将永久磁铁88配置于可动件26侧,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线圈部件配置于可动件侧、且将永久磁铁配置于固定件侧。例如通过采用日本特开2000-234645号公报所示的结构而能够实现这样的构造。
[007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副振动系统的配重部件16而采用了可动件26(永久磁铁88以及上下磁轭90、92)以及内轴部件24,但例如WO2010/116704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可以使内轴部件朝轴向外侧突出、且针对其突出前端部分而装配附加配重件。更进一步,如该公报所示,在上下的板簧的基础上,还可以由橡胶弹性体等构成将内轴部件和外筒部件相互弹性连结的附加弹性件并采用该附加弹性件。
[0078] 更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形成为依照本发明的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10应用于能动型减振装置12的方式,但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作为发动机支架、车身支架等而使用的能动型防振装置。具体而言,例如作为日本特开2000-337427号公报所示的公知的能动型防振装置的致动器,能够通过应用如上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而实现。即,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主体形成为具备将非压缩性流体封入于内部的流体室、且使得压力变动作用于这样的流体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的激振部件。故此,在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10中,例如将外壳部件14向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安装部件固定,由此能够使作用于内轴部件24的轴向上的激振驱动力作用于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激振部件。更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10中,采用了与内轴部件24一体地设置、且沿轴向延伸的输出部件,并使得这样的输出部件将外壳部件14的第一盖部件34贯通、且朝轴向外侧突出而将驱动力导出至外部,由此能够对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主体的激振部件进行激振驱动。
[0079] 除此之外,虽然不一一列举,但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以施加各种变更、修改、改良等的方式而实施本发明,另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这样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80] 符号说明
[0081] 10:电磁式致动器、12:能动型减振装置、14:外壳部件、18、20:板簧、22:固定件、24:内轴部件、26:可动件、28:外筒部件、30:凸缘状部(轴向外侧的台阶状壁部)、32:凸缘状部、34:第一盖部件、36:第二盖部件、38:容纳区域(封闭状内部空间)、42:轴向内侧的台阶状壁部、44:中间变细状部、52、97:铆接部(铆接固定片)、54:线圈部件、74:弹性间隔件、76:
按压部件、88:永久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