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13469.6

文献号 : CN10740750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长野阳平西嶋春幸横山佳之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电装

摘要 :

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备压缩机(11)、散热器(12)、喷射器(13、20)、回旋流产生部(30a、20d)、蒸发器(14)以及油分离部(15)。压缩机将混入有与液相制冷剂具有相溶性的冷冻机油的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所述高压制冷剂,喷射器具有喷嘴(32、20a)和主体(30、20b)。喷嘴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以高速度喷射该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在主体形成有: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来吸引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引口(31b、20e);以及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且升压的升压部(13c、20f)。回旋流产生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产生绕喷嘴的中心轴回旋的回旋流且向喷嘴流入。油分离部从由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且使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流出,油分离部使向回旋流产生部流入的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的浓度降低,以便促进回旋流产生部中的制冷剂的减压沸腾。

权利要求 :

1.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将混入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所述高压制冷剂,该冷冻机油与液相制冷剂具有相溶性;

散热器(12),该散热器(12)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所述高压制冷剂散热直到变成过冷却液相制冷剂;

喷射器(13、20),该喷射器(13、20)具有喷嘴(32、20a)和主体(30、20b),所述喷嘴(32、

20a)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以高速度喷射该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所述主体(30、20b)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31b、20e)和升压部(13c、20f),所述制冷剂吸引口(31b、20e)通过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来吸引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所述升压部(13c、20f)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所述吸引制冷剂混合且升压;

回旋流产生部(30a、20d),该回旋流产生部(30a、20d)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产生绕所述喷嘴(32、20a)的中心轴回旋的回旋流,由此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沸腾且向所述喷嘴(32、20a)流入;

蒸发器(14),该蒸发器(14)使制冷剂蒸发,并向所述制冷剂吸引口(31b、20e)流出;以及油分离部(15),该油分离部(15)从所述高压制冷剂中分离所述冷冻机油,且使分离出的所述冷冻机油向所述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流出,在所述油分离部(15)中,使向所述回旋流产生部(30a、20d)流入的制冷剂中的所述冷冻机油的浓度降低,以便促进所述回旋流产生部(30a、20d)中的制冷剂的减压沸腾,所述油分离部(15)经由毛细管(15a)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30)形成有对从所述升压部(13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空间(30f),使由所述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向所述蒸发器(14)的流入口侧流出,使由所述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气液分离部(21),该气液分离部(21)对从所述喷射器(20)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21)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向所述蒸发器(14)的流入口侧流出,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21)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排出能力控制部(50a),该排出能力控制部(50a)控制所述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所述排出能力控制部(50a)控制所述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以使所述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e)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O)。

说明书 :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0001]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 本申请基于2015年3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59091号,并且将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喷射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背景技术

[0004] 以往,已知一种作为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具备喷射器作为制冷剂减压部。
[0005] 在应用于该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喷射器中,通过从喷嘴内的制冷剂通路(喷嘴通路)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而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在升压部(扩散通路)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此外,使由扩散通路升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
[0006] 由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和被吸入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的压力大致相同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使吸入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与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使压缩机的动力消耗降低且使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提高。
[0007] 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喷射器,具备在向喷嘴通路流入的制冷剂中产生回旋流的回旋流产生部(回旋空间)。在该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在回旋空间,通过使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回旋而使回旋中心侧的制冷剂减压沸腾,使气相制冷剂偏在于回旋中心侧的二相分离状态的制冷剂向喷嘴通路流入。
[0008] 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促进喷嘴通路中的制冷剂的沸腾,使在喷嘴通路中将制冷剂的压力能转换为动能时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并且,通过该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使扩散通路中的制冷剂的升压量增加,使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COP进一步有效地提高。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879号公报
[0012] 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在制冷剂中混入用于润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作为这种冷冻机油,一般采用具有与液相制冷剂相溶性的物质。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能够使性能系数(COP)充分地提高,且溶入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内部循环。
[0014] 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备压缩机、散热器、喷射器、回旋流产生部、蒸发器以及油分离部。
[0015] 压缩机将混入有与液相制冷剂具有相溶性的冷冻机油的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所述高压制冷剂。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散热直到变成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喷射器具有喷嘴和主体。喷嘴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以高速度喷射该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在主体形成有: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来吸引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引口;以及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且升压的升压部。回旋流产生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产生绕喷嘴的中心轴回旋的回旋流,从而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沸腾且向喷嘴流入。蒸发器使制冷剂蒸发并向制冷剂吸引口流出。油分离部从高压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且使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流出,油分离部使向回旋流产生部流入的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的浓度降低,以便促进回旋流产生部中的制冷剂的减压沸腾。
[0016] 由此,在回旋流产生部中,能够使回旋中心侧的制冷剂减压沸腾。并且,能够将通过该减压沸腾而产生的气相制冷剂作为沸腾核供给至在喷嘴内的制冷剂通路流通的制冷剂。由此,能够促进在喷嘴内的制冷剂通路流通的制冷剂的沸腾,能够使在喷嘴中将制冷剂的压力能转换为动能时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
[0017] 此外,在油分离部中,能够从向回旋流产生部流入的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由此,能够抑制向回旋流产生部流入的制冷剂的蒸气压力降低,能够使喷嘴内的制冷剂通路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充分地提高。
[0018] 其结果是,能够使溶入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循环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充分地提高。
[0019] 在此,本发明中的“由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不限定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例如,不限定于从压缩机的排出口至回旋流产生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内的制冷剂,也指包含压缩机的内部的高压制冷剂。
[0020] 另外,“压缩机的吸入口侧”不限定于向压缩机吸入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例如,不限定于从升压部的出口侧至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制冷剂流路,也指包含供压缩机的内部的压缩前的低压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

附图说明

[0021] 一边参照添加的附图一边通过下述的详细的记述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更加明确。
[0022]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0023]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
[0024]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的变化的曲线图。
[0025]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在仅对各方式中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对结构的其他部分应用先前进行了说明的其他方式。不光能够将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明示的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特别妨碍组合,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
[0027] (第一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利用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的整体结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被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对向空调对象空间即车室内(室内空间)吹送的空气进行冷却。因此,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冷却对象流体是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
[0029] 另外,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作为制冷剂,采用HFC类制冷剂(具体而言,R134a),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另外,在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对压缩机11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作为该冷冻机油,采用与液相制冷剂具有相溶性的物质。
[0030] 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压缩机11吸入制冷剂并使制冷剂升压至高压制冷剂且排出。压缩机11与输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未图示的内燃机(发动机)共同配置于发动机室内。并且,压缩机11经由未图示的带轮、带等通过从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驱动。
[0031]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缩机11,采用构成为通过使排出容量变化而能够调节制冷剂排出能力的斜板式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该压缩机11中,具有用于使排出容量变化的未图示的排出容量控制阀。排出容量控制阀的动作通过从后述的空调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电流来控制。
[0032] 在压缩机11的排出口连接有分油器15的入口侧,该分油器15从压缩机11所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分油器15是从由压缩机11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且使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流出的油分离部。
[0033]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油器15是通过离心力的作用而将气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的离心分离方式。具体而言,分油器15具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在形成于该筒状部件的内部的圆柱状的空间内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回旋,而将气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
[0034] 在分油器15的上方侧设有使分离出冷冻机油的气相制冷剂流出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在该气相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的制冷剂入口侧。
[0035] 另一方面,在分油器15的下方侧设有贮存从气相制冷剂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的贮油部以及使贮存于贮油部的冷冻机油流出的冷冻机油流出口。该冷冻机油流出口经由固定节流孔即毛细管15a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
[0036] 散热器12是如下散热用热交换器: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通过冷却风扇12d吹送的车室外空气(外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高压制冷剂散热且冷却。
[0037] 更具体而言,散热器12是具有冷凝部12a、接收部12b以及过冷却部12c的所谓的过冷型冷凝器。冷凝器12a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气相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使高压气相制冷剂散热且冷凝。接收部12b对从冷凝部12a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且储存剩余液相制冷剂。过冷却部12c使从接收部12b流出的液相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对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0038] 冷却风扇12d是通过从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吹送的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
[0039] 在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的制冷剂流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1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喷射器13发挥作为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状态的高压液相制冷剂减压且向下游侧流出的制冷剂减压部的功能。喷射器13也发挥作为通过以高速度喷射的制冷剂流的吸引作用而吸引(输送)从后述的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且使其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部(制冷剂输送部)的功能。
[004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也发挥作为对减压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部的功能。即,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构成为带有气液分离功能的喷射器(喷射器组件)。
[0041] 此外,图1中的上下的各箭头表示将喷射器13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各方向。因此,将其他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构成设备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各方向不限定于此。另外,在图1中,对喷射器13的轴向剖视图进行图示。
[0042]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具备主体30,该主体30通过组合多个构成部件而构成。主体30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为棱柱状或者圆柱状。在该主体30形成有多个制冷剂流入口、多个制冷剂流出口以及多个内部空间等。
[0043] 作为形成于主体30的多个制冷剂流入出口及制冷剂流出口,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31a、制冷剂吸引口31b、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以及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等。制冷剂流入口
31a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向主体30的内部流入。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使在形成于主体30的内部的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流出。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使在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压缩机11的吸入侧流出。
[0044] 作为在主体30的内部形成的内部空间,形成有回旋空间30a、减压空间30b、升压空间30e以及气液分离空间30f等。回旋空间30a使从制冷剂流入口31a流入的制冷剂回旋。减压空间30b使从回旋空间30a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升压空间30e使从减压空间30b流出的制冷剂升压。气液分离空间30f对从升压空间30e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0045] 回旋空间30a以及气液分离空间30f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旋转体形状。减压空间30b以及升压空间30e形成为从回旋空间30a侧向气液分离空间30f侧逐渐地扩大的大致圆锥台状的旋转体形状。这些空间的中心轴均配置于同一轴上。此外,旋转体形状是使平面图形绕同一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中心轴)旋转时形成的立体形状。
[0046] 另外,在主体30的内部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有喷嘴32。喷嘴32由沿制冷剂流动方向而顶端变细的大致圆锥形状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合金)的筒状部件形成。并且,回旋空间30a配置于喷嘴32的上方侧,减压空间30b配置于喷嘴32的内部。
[0047] 在从回旋空间30a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将制冷剂流入口31a和回旋空间30a连接的制冷剂流入通路31e在回旋空间30a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由此,从制冷剂流入通路31e向回旋空间30a流入的制冷剂沿着回旋空间30a的内壁面流动,绕回旋空间30a的中心轴回旋。
[0048] 在此,离心力作用于在回旋空间30a内回旋的制冷剂,因此在回旋空间30a内,中心轴侧的制冷剂压力与外周侧的制冷剂压力相比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通常运转时,使回旋空间30a内的中心轴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至变成饱和液相制冷剂的压力、或者制冷剂减压沸腾的(产生气蚀的)压力的方式,设定回旋空间30a等的各种尺寸。
[0049] 这样的回旋空间30a内的中心轴侧的制冷剂压力的调节能够通过调节在回旋空间30a内回旋的制冷剂的回旋流速来实现。此外,回旋流速的调节,例如,能够通过对制冷剂流入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和与回旋空间30a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的截面积的面积比等各种尺寸进行调节等而进行。此外,回旋流速是指回旋空间30a的最外周部附近的制冷剂的回旋方向的流速。
[0050]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30、喷嘴32中的形成回旋空间30a的部位以及回旋空间30a构成回旋流产生部,该回旋流产生部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产生回旋流,并使其向形成于喷嘴32的内部的制冷剂通路流入。形成于喷嘴32的内部的制冷剂通路是后述的喷嘴通路13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13与回旋流产生部一体地构成。
[0051] 此外,在主体30的内部形成有吸引用通路13b,该吸引用通路13b将从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制冷剂引导向减压空间30b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且升压空间30e的制冷剂流上游侧。
[0052] 另外,在减压空间30b以及升压空间30e的内部配置有树脂制的通路形成部件35。通路形成部件35形成为伴随着远离减压空间30b而向外周侧扩大的大致圆锥形状,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中心轴也配置于与减压空间30b等的中心轴同一轴上。
[0053] 并且,在主体30的形成减压空间30b以及升压空间30e的部位的内周面与垂直于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的方向上的侧面(圆锥状侧面)之间形成有制冷剂通路。制冷剂通路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的形状是圆环状。圆环状是例如从圆形状除去配置于同一轴上的小径的圆形状而得到的环形状。即,制冷剂通路是通过主体30的该内周面和通路形成部件35的侧面而划分的,且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为圆环状(环形状)。
[0054] 在该制冷剂通路中,在形成喷嘴32的减压空间30b的部位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侧面的顶部侧的部位之间形成有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而使通路截面积小幅缩径的形状。根据该形状,该制冷剂通路形成喷嘴通路13a,该喷嘴通路13a发挥使制冷剂等熵地减压且喷射的喷嘴的功能。
[0055]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喷嘴通路13a形成为如下形状:从喷嘴通路13a的入口侧向最小截面积部(最小通路面积部)使通路截面积逐渐地缩小,从最小截面积部向喷嘴通路13a的出口侧使通路截面积逐渐地扩大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嘴通路13a中,通路截面积(制冷剂通路截面积)与所谓的拉瓦尔喷嘴同样地变化。
[0056] 在主体30的形成升压空间30e的部位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侧面的下游侧的部位之间形成有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形成为向制冷剂流下游侧而使通路截面积逐渐扩大的形状。根据该形状,该制冷剂通路形成扩散通路13c,该扩散通路13c作为使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且升压的扩散器部(升压部)发挥功能。
[0057] 另外,在主体30的内部配置有作为驱动部(驱动机构)的元件37,该驱动部使通路形成部件35位移而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变化。更具体而言,元件37具有膜片37a,该膜片37a根据在吸引用通路13b流通的制冷剂(即,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以及压力而位移。
[0058] 膜片37a伴随着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上升,向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扩大的方向(铅直方向下方侧)位移,且伴随着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降低,向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缩小的方向(铅直方向上方侧)位移。该膜片37a的位移经由动作棒37b向通路形成部件35传递。
[0059] 另外,通路形成部件35承受来自弹性部件即盘簧40的负荷。盘簧40对通路形成部件35施加向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缩小的一侧施力的负荷。
[0060] 因此,通路形成部件35位移以平衡如下负荷:因回旋空间30a侧的高压制冷剂(喷嘴通路13a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而承受的入口侧负荷;因气液分离空间30f侧的低压制冷剂(扩散通路13c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而承受的出口侧负荷;经由动作棒37b从元件37承受的元件负荷;以及从盘簧40承受的弹性部件侧的负荷。
[0061] 更具体而言,通路形成部件35以伴随着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上升而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扩大的方式位移。另一方面,通路形成部件35以伴随着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降低而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缩小的方式位移。
[006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根据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而使通路形成部件35位移,从而调节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以使蒸发器14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SH接近预定的基准过热度KSH。
[0063] 接着,气液分离空间30f配置于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下方侧。该气液分离装置构成离心分离方式的气液分离部,该离心分离方式的气液分离部使从扩散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绕中心轴回旋,通过离心力的作用而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0064] 此外,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内容积设为如下程度的内容积:即使在循环中产生负载变动且在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循环流量变动,实质上也几乎不能积存剩余制冷剂。另外,在将气液分离空间30f和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连接的液相制冷剂通路配置有作为减压部的节流孔31i,该减压部使向蒸发器14流入的制冷剂减压。
[0065] 在喷射器1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连接有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入口侧。蒸发器14是如下吸热用热交换器:通过使在喷射器13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与从送风风扇14a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低压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此外,送风风扇14a是通过从空调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吹送的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
[0066] 在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引口31b侧。另外,在喷射器13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
[0067] 此外,如上所述,由分油器15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经由毛细管15a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返回。具体而言,该冷冻机油经由毛细管15a向从喷射器13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至压缩机11的吸入口的制冷剂通路返回。
[0068] 即,分油器15以使向喷射器13的回旋空间30a流入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浓度降低的方式连接。换言之,油分离部配置于回旋流产生部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且以使向回旋流产生部流入的液相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浓度降低的方式连接。
[0069]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控制部的概要进行说明。空调控制装置50由包含CPU、ROM以及RAM等的周知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和其周边电路构成。该空调控制装置50基于存储于该ROM内的空调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且对使压缩机11、冷却风扇12d以及送风风扇14a等动作的上述的各种电气式促动器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0070] 另外,在空调控制装置50连接有内气温传感器、外气温传感器、日射传感器、蒸发器温度传感器以及排出制冷剂压力传感器等的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且输入这些传感器组的检测值。内气温传感器对车室内温度(内气温)Tr进行检测。外气温传感器对外气温Tam进行检测。日射传感器对车室内的日射量As进行检测。蒸发器温度传感器对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蒸发器温度)Te进行检测。排出制冷剂压力传感器对压缩机11排出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制冷剂压力)Pd进行检测。
[007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蒸发器温度传感器,采用对蒸发器14的热交换翅片温度进行检测的结构。然而,作为蒸发器温度传感器,也可以采用对蒸发器14的其他部位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也可以采用对在蒸发器14流通的制冷剂或者蒸发器1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
[0072] 此外,在空调控制装置50的输入侧连接有配置于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的未图示的操作板,向空调控制装置50输入来自设于该操作板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作为设于操作板的各种操作开关,设有要求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车室内空调的空调动作开关以及对车室内温度Tset进行设定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
[007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控制装置50与控制部一体地构成,该控制部对连接于该空调控制装置50的输出侧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在空调控制装置50中,对各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硬件以及软件)构成各控制对象设备的控制部。
[0074]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的结构构成排出能力控制部50a。也可以由与空调控制装置50分体的控制装置构成排出能力控制部50a。
[0075]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操作板的空调动作开关接通(闭合)时,空调控制装置50执行预先存储的空调控制程序。
[0076] 在该空调控制程序中,读入上述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板的操作信号。并且,基于读入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来算出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目标温度即目标吹出温度TAO。
[0077] 目标吹出温度TAO基于以下数学式F1算出。
[0078] TAO=Kset×Tset-Kr×Tr-Kam×Tam-Ks×As+C…(F1)
[0079] 此外,Tset是通过温度设定开关设定的车室内设定温度。Tr是通过内气温传感器检测的内气温。Tam是通过外气温传感器检测的外气温。As是通过日射传感器检测的日射量。另外,Kset、Kr、Kam、Ks是控制增益,C是校正用的常数。
[0080] 此外,在空调控制程序中,基于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TAO及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来决定连接于空调控制装置50的输出侧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状态。换言之,来决定向各种控制对象设备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电压、控制电流以及控制脉冲等。
[0081] 例如,以如下方式决定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即决定输入至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控制电流。首先,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参照预先存储于空调控制装置50的控制电路的控制图,来决定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的目标蒸发温度TEO。
[0082] 并且,基于目标蒸发温度TEO与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e的偏差(TEO-Te),用反馈控制手法决定输出至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控制电流,以使制冷剂蒸发温度Te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O。
[0083]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控制程序中,排出能力控制部50a以如下方式控制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制冷剂排出能力):伴随着目标蒸发温度TEO与制冷剂蒸发温度Te的温度差扩大,即伴随着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热负载增高,使在循环中循环的循环制冷剂流量增加。
[0084] 另外,对于送风风扇14a的送风能力、即向送风风扇14a输出的控制电压,是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且参照预先存储于空调控制装置50的存储电路的控制图而决定的。
[0085] 更具体而言,在该控制图中,以目标吹出温度TAO为极低温区域或者极高温区域时,送风风扇14a的送风能力为大致最大值的方式决定控制电压。此外,以伴随着目标吹出温度TAO从极低温区域或者极高温区域向中间温度区域靠近,而送风风扇14a的送风能力从大致最大值逐渐减少的方式决定控制电压。
[0086] 并且,空调控制装置50将决定了的控制信号等向各种控制对象设备输入。之后,直到要求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停止为止,在每个规定的控制周期,重复如下控制程序:上述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的读入→目标吹出温度TAO的算出→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控制状态的决定→控制信号等的输出。
[0087] 由此,在通常运转时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制冷剂如图1的粗实线箭头那样地流动。并且,制冷剂的状态如图2的莫里尔图所示那样地变化。
[0088] 更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图2的a点)向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流入,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散热且冷凝。在冷凝部12a冷凝后的制冷剂在接收部12b被气液分离。在接收部12b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在过冷却部12c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散热变成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图2的a点→b点)。
[0089] 从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流出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在喷射器13的喷嘴通路13a等熵地减压且喷射(图2的b点→c点)。此时,喷射器13的元件37使通路形成部件35位移,以使蒸发器14出口侧的制冷剂(图2的h点)的过热度SH接近预定的基准过热度KSH。
[0090] 并且,通过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图2的h点)被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以及从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向扩散通路13c流入且合流(图2的c点→d点、h2点→d点)。
[0091]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吸引用通路13b形成为通路截面积向制冷剂流动方向逐渐缩小的形状。因此,通过吸引用通路13b的吸引制冷剂一边降低其压力(图2的h点→h2点)一边使流速增加。由此,使吸引制冷剂与喷射制冷剂的速度差缩小,且使在扩散通路13c吸引制冷剂与喷射制冷剂混合时的能量损失(混合损失)减小。
[0092] 在扩散通路13c中,通过扩大通路截面积(制冷剂通路截面积),从而制冷剂的动能转换为压力能。由此,一边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一边使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图2的d点→e点)。从扩散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空间30f被气液分离(图2的e点→f点、e点→g点)。
[0093] 在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在喷射器13的节流孔30i减压(图2的g点→g2点),从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从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的制冷剂向蒸发器14流入,且从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空气吸热且蒸发(图2的g2点→h点)。由此,该空气被冷却。
[0094] 另一方面,在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压缩机11吸入且被再次压缩(图2的f点→a点)。
[0095] 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如上那样地动作,而能够对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冷却。
[0096]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使在喷射器13的扩散通路13c升压后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1吸入。因此,根据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和压缩机吸入制冷剂的压力大致相同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使压缩机11的动力消耗降低,且能够使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提高。
[009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能够通过元件37等的作用使通路形成部件35位移,因此能够根据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负载变动来调节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根据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负载变动使喷射器13适当地动作。
[0098]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能够通过在回旋流产生部即回旋空间30a使制冷剂回旋,从而将回旋空间30a内的回旋中心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至变为饱和液相制冷剂的压力、或者制冷剂减压沸腾的(产生气蚀的)压力。
[0099] 由此,在回旋中心轴的内周侧存在柱状的气相制冷剂(气柱),而能够成为在回旋空间30a内的回旋中心线附近为气体单相、其附近为液体单相的二相分离状态。
[0100] 并且,在回旋空间30a内成为二相分离状态的制冷剂向喷嘴通路13a流入。其结果是,在喷嘴通路13a内,通过壁面沸腾及界面沸腾来促进制冷剂的沸腾,其中,在制冷剂从圆环状的制冷剂通路的外周侧壁面剥离时产生壁面沸腾,通过圆环状的制冷剂通路的中心轴侧的制冷剂的气蚀而产生的沸腾核导致界面沸腾。
[0101] 由此,向喷嘴通路13a的最小截面积部流入的制冷剂成为气相和液相均匀地混合的气液混合状态。并且,在最小截面积部的附近在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流中产生阻塞(扼流),通过该扼流而达到音速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在宽尾部加速且喷射。
[0102] 这样一来,通过由壁面沸腾及界面沸腾的双方产生的沸腾促进,从而能够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高效地加速至音速以上,从而能够使喷嘴通路13a中的能量转换率提高。并且,通过该能量转换率的提高,能够使扩散通路13c中的制冷剂的升压量增加,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COP。
[0103] 然而,根据拉乌尔定律,溶入有冷冻机油(不挥发性的溶质)的液相制冷剂(溶剂)的蒸气压与未溶入有冷冻机油的液相制冷剂的蒸气压相比降低。即,溶入有冷冻机油的液相制冷剂开始沸腾的饱和压力与未溶入有冷冻机油的液相制冷剂开始沸腾的饱和压力相比降低。
[0104] 本发明的发明人详细的研究的结果发现如下课题:如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那样,在液相制冷剂溶入冷冻机油时,不能在回旋空间30a使液相制冷剂减压沸腾,且不能够充分地促进在喷嘴通路13a流通的制冷剂的沸腾。反之,也发现了如下课题:为了充分地促进在喷嘴通路13a流通的制冷剂的沸腾,使回旋空间30a内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则在喷嘴通路13a中用于将制冷剂加速到音速以上而能够利用的制冷剂的压力能减少。
[0105] 即,在如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那样地在制冷剂中溶入冷冻机油时,根据拉乌尔定律,产生液相制冷剂开始沸腾的饱和压力降低的蒸气压降低。
[0106] 存在如下担忧:在产生液相制冷剂的蒸气压降低时,难以使喷嘴通路13a中的能量转换率充分地提高,不能使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COP充分地提高。
[010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具备分油器15,因此能够从向喷射器13的回旋空间30a流入的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换言之,至少能够使向喷射器13的回旋空间30a流入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浓度降低。
[0108] 由此,能够抑制向回旋空间30a流入的制冷剂的蒸气压降低,且能够使喷嘴通路13a中的能量转换率充分地提高。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即使在制冷剂中溶入冷冻机油,也能够使COP充分地提高。
[010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空调控制装置50的排出能力控制部50a控制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以使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e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O。由此,如图3所示,能够使制冷剂蒸发温度Te快速地靠近目标蒸发温度TEO。
[0110] 在此,图3的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起动时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e的变化。另外,图3的虚线表示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起动时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e的变化,在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连接为环状,且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与向压缩机吸入的吸入制冷剂的压力大致相同同等。此外,该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也具备与本实施方式的分油器15相同的油分离部。
[0111]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具备分油器15,因此即使在刚起动之后也能够使喷嘴通路13a中的能量转换率快速地提高。并且,能够使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e快速地降低。其结果是,能够快速地缩小制冷剂蒸发温度Te与目标蒸发温度TEO的偏差(TEO-Te),能够进一步降低压缩机11的动力消耗。
[01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中,在主体30的内部形成有气液分离空间30f,从而喷射器13和气液分离部一体地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喷射器式制冷循环整体的小型化。
[0113] (第二实施方式)
[0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整体结构图所示,对具备作为彼此不同的结构部件而构成的喷射器20以及气液分离器2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进行说明。此外,在图4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0115]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20中,作为喷嘴20a采用拉瓦尔喷嘴,拉瓦尔喷嘴设定为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的通常运转时,从制冷剂喷射口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流速在音速以上。当然,作为喷嘴20a,也可以采用通路截面积(制冷剂通路截面积)逐渐缩小的顶端变细喷嘴。
[0116] 另外,在喷嘴20a的制冷剂流上游侧设置有筒状部20c,该筒状部20c在喷嘴20a的轴线方向上与喷嘴20a同一轴上延伸。在该筒状部20c的内部形成有使向喷嘴20a的内部流入的制冷剂回旋的回旋空间20d。回旋空间20d是在与喷嘴20a的轴线方向同一轴上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
[0117] 此外,在从回旋空间20d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使制冷剂从喷射器20的外部向回旋空间20d流入的制冷剂流入通路沿着回旋空间20d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延伸。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流出且向回旋空间20d流入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沿着回旋空间20d的内壁面流动,绕回旋空间20d的中心轴回旋。
[0118]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20c以及回旋空间20d构成使向喷嘴20a流入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绕喷嘴20a的轴回旋的回旋流产生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20(具体而言,喷嘴20a)和回旋流产生部一体地构成。
[0119] 主体20b由大致圆筒状的金属(例如,铝)或者树脂形成,作为将喷嘴20a支承固定于内部的固定部件发挥功能,并且形成喷射器20的外壳。更具体而言,喷嘴20a以收容于主体20b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内部的方式被压入固定。因此,制冷剂不会从喷嘴20a与主体20b的固定部(压入部)泄漏。
[0120] 另外,在主体20b的外周面中,在与喷嘴20a的外周侧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20e,该制冷剂吸引口20e以贯通该部位的内外且与喷嘴20a的制冷剂喷射口连通的方式设置。该制冷剂吸引口20e是通过从喷嘴20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将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从喷射器20的外部向内部吸引的贯通孔。
[0121] 此外,在主体20b的内部形成有吸引通路以及扩散器部20f。吸引通路将从制冷剂吸引口20e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向喷嘴20a的制冷剂喷射口侧引导。扩散器部20f是使从制冷剂吸引口20e向喷射器20的内部流入的吸引制冷剂与喷射制冷剂混合且升压的升压部。
[0122] 扩散器部20f以与吸引通路的出口连续的方式配置,由使通路截面积(制冷剂通路截面积)逐渐扩大的空间形成。由此,发挥如下功能:一边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一边使其流速减低而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即将混合制冷剂的动能转换为压力能。
[0123] 在扩散器部20f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气液分离器21的制冷剂入口侧。气液分离器21是对从喷射器20的扩散器部20f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部。气液分离器
21发挥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气液分离空间30f相同功能。
[012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气液分离器21,采用不储存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而使该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内容积比较小的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具有作为储存循环内的剩余液相制冷剂的贮液部的功能的结构。
[0125] 在气液分离器21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气液分离器21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固定节流孔22连接有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固定节流孔22发挥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已说明的节流孔31i相同的功能。作为固定节流孔22,具体而言,能够采用节流孔、毛细管等。
[012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中,在从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的出口侧至喷射器2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配置有作为制冷剂流量调节部的电气式的流量调节阀23。流量调节阀23具有电动促动器,该电动促动器构成为能够变更通路截面积(制冷剂通路截面积)的阀芯以及使该阀芯位移而使通路截面积变化。
[0127] 该流量调节阀23的通路截面积(制冷剂通路截面积)相对于喷射器20的喷嘴20a的制冷剂通路(节流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充分地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流量调节阀23中,几乎不发挥制冷剂减压作用,而能够调节向喷嘴20a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此外,流量调节阀23的动作通过从空调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0128] 另外,作为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控制装置50的输入侧连接有作为对蒸发器1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检测的过热度检测部的过热度传感器51。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过热度传感器51对在从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至喷射器20的制冷剂吸引口20e的制冷剂通路流通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检测。
[0129] 此外,作为过热度检测部,代替过热度传感器51,也可以采用对蒸发器1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蒸发器出口侧温度传感器、以及对蒸发器1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的蒸发器出口侧压力传感器。并且,空调控制装置50也可以基于蒸发器出口侧温度传感器以及蒸发器出口侧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来算出过热度。
[013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控制装置50控制流量调节阀23的动作,以使过热度传感器51的检测值、具体而言蒸发器1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接近基准过热度KSH。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控制装置50中,控制流量调节阀23的动作的结构(硬件以及软件)构成过热度控制部50b。
[0131] 其他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的结构及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相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已说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在实质上为相同的循环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动作。
[0132]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a,即使在制冷剂溶入冷冻机油,由于具备分油器15,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使COP充分地提高。
[0133] (其他实施方式)
[0134]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如下各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不过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这些记载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包含在与本发明中的记载等同的思想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0135]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油分离部而采用离心分离方式的分油器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油分离部不限定于该例。
[0136] 例如,也可以采用碰撞式的气液分离器,使由压缩机11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与碰撞板碰撞而使流速降低,进而,通过重力的作用使比重比气相制冷剂高的冷冻机油向下方侧落下且被贮存。此外,也可以采用表面张力式的气液分离器,除了具有使高压制冷剂碰撞的碰撞板之外,还具有通过液相制冷剂的表面张力而使液相制冷剂附着的附着板。
[0137]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与压缩机11或散热器12分体的部件构成的分油器15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使油分离部与压缩机11或者散热器12一体化。
[0138] 例如,也可以通过将油分离部收容于形成压缩机11的外壳的壳体的内部,而一体地构成油分离部和压缩机11。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油分离部经由托架等接合于压缩机11的壳体,从而一体地构成油分离部和压缩机11。
[0139] 此外,作为散热器12,也可以采用箱管型的热交换器构造。在该情况下,使油分离部接合于保护箱或热交换部的保护部件即侧板等,从而一体地构成油分离部和压缩机11。
[0140] (2)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由气液分离器21对从喷射器20的扩散器部20f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减压部向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入口侧流出,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流出。然而,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循环结构不限定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循环结构。
[0141] 例如,也可以设置对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进行分支的分支部。在该情况下,使由分支部分支的一方的制冷剂向喷射器20的喷嘴20a流入,使分支的另一方的制冷剂经由固定节流口(减压部)以及蒸发器14向喷射器20的制冷剂吸引口20e侧流出。
[0142] 即,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也可具备压缩机、散热器、分支部、喷射器、回旋流产生部、减压部、蒸发器以及油分离部。
[0143] 压缩机对混入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且排出。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散热直到变成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分支部对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流进行分支。喷射器具有喷嘴以及主体。喷嘴使由分支部分支的一方的制冷剂减压。在主体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以及升压部,其中,制冷剂吸引口通过从喷嘴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来吸引制冷剂,升压部使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且升压。回旋流产生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产生绕喷嘴的中心轴回旋的回旋流且向喷嘴流入。减压部使由分支部分支的另一方的制冷剂减压。蒸发器使由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并向制冷剂吸引口侧流出。油分离部从由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中分离冷冻机油,且使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流出。
[0144] (3)构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10a的各构成设备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
[0145]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压缩机11而采用发动机驱动式的压缩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压缩机11,也可以采用具备固定容量型压缩机构和电动机且通过供给电力而动作的电动压缩机。在电动压缩机中,能够通过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来控制制冷剂排出能力。
[0146]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散热器12而采用过冷型热交换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仅由冷凝部12a构成的通常的散热器。此外,也可以采用使通常的散热器和对在该散热器散热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且储存剩余液相制冷剂的储液器(接收器)一体化的接收器一体型的冷凝器。
[0147]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制冷剂而能够采用R134a或者R1234yf等进行了说明,但是制冷剂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R600a、R410A、R404A、R32、R1234yf、R1234yfxf、R407C等。另外,也可以采用使这些制冷剂中的多种混合的混合制冷剂等。
[0148]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喷射器20而采用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不变化的固定喷嘴的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作为喷射器20,也可以采用具有构成为能够变更最小截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的可变喷嘴的结构。
[0149] 作为这样的可变喷嘴,在喷嘴内的制冷剂通路(喷嘴通路)内配置有从扩散器部侧向喷嘴侧而顶端变细的针状或者圆锥状的阀芯。通过电动式的促动器等使该阀芯位移,从而调整通路截面积即可。
[0150] 另外,也可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10a追加内部热交换器,该内部热交换器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侧制冷剂与向压缩机11吸入的低压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0151]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10a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10a的应用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10a应用于固定型空调装置、冷温保存库、自动贩卖机用冷却加热装置等。
[0152]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10a的散热器12作为使制冷剂和外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侧热交换器,将蒸发器14作为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相对于此,也可以将蒸发器14用作从外气等热源吸热的室外侧热交换器,将散热器12用作对空气或者水等被加热流体进行加热的利用侧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