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14191.4

文献号 : CN10740836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中耕平木村知洋三谷昌弘西山隆之渡边寿史仲西洋平结城龙三兼弘昌行内田诚一柳俊洋

申请人 : 夏普株式会社

摘要 :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11b1);以及多个柔性基板(安装部件)(20),其以在周向上与多个直线状缘部(11b1)对准配置的形式安装于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以及多个安装部件,其以在周向上与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对准配置的形式安装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和依次扫描并选择性地驱动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扫描电路部,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在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连接到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多个数据线,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和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扫描电路部连接的多个扫描连接配线,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数据线的另一端部相比配置于离上述一端部更近的位置,而多个上述扫描连接配线从上述数据线的上述另一端部侧连接到上述扫描电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以及连接到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多个数据线,在用与上述数据线并行的中心线将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第1半区和第2半区时,多个上述安装部件至少包括:第1安装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第1半区,连接到该第1半区的上述数据线;以及第2安装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第2半区,连接到该第2半区的上述数据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上述第1安装部件以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上述第1半区的与上述数据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而上述第2安装部件以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上述第2半区的与上述数据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与上述第1安装部件在上述周向上对准配置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及与上述第2安装部件在上述周向上对准配置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将它们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90度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上述第1安装部件和上述第2安装部件以将它们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180度的方式配置,多个上述数据连接配线包括:连接到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的上述数据连接配线;以及连接到与上述一端部连接于上述数据连接配线的上述数据线相邻配置的上述数据线的另一端部的上述数据连接配线。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安装部件和上述第2安装部件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各安装有2个,并且分散配置于隔着与上述中心线正交的第2中心线的两侧并分别连接到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安装部件和上述第2安装部件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各安装有2个,并且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正交的第2中心线集中配置于单侧并连接到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和连接到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多个数据线,而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多个上述安装部件分散配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隔着与上述数据线正交的中心线的一侧和另一侧,而多个上述数据线为如下构成: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上述中心线配置于一侧的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数据线与另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上述中心线配置于另一侧的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数据线以交替排列的形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的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多,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中的未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分别将其中心、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的中心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

90度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具备:第1基板;第2基板,其贴合到上述第1基板;液晶层,其被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密封部,其以密封上述液晶层的周围的方式沿着上述周向延伸且在其一部分具有构成上述液晶层的液晶材料的注入口;以及注入口密封部,其密封上述注入口,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的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多,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中的未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在上述周向上的位置与上述注入口对准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的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多,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具备功能部件,上述功能部件以与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中的未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俯视时相邻并在其外侧的形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照射光,并且至少具有沿着上述周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的多个光源和多个引导上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多个上述光源以将在上述周向上相邻的光源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与将上述安装部件中的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配置。

说明书 :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将液晶层夹持在基板间的液晶面板,在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文字或图像的显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圆形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包括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基板,其中的第1区域由在切出基板时的切断部位形成的曲线状的露出端面和位于基板内部的曲线状的非露出端面包围,第2区域由非露出端面和3个直线状的露出端面包围。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特许第5177875号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较小地形成液晶面板且较大地形成显示区域。但是,例如当推进显示图像的高精细化、显示区域内的配线数量增加时,基板上的端子部的形成范围变大并且连接到端子部的柔性基板的宽度也大。当端子部的形成范围和连接到该处的柔性基板的宽度变大时,需要相应地扩大第2区域,因此不得不使基板的最大外径随之大型化。在此,若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外形设为与基板的外形相仿的形态,则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箱体等的形状会复杂化,所以有时优选将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设为简单的圆形。然而,在该情况下,不得不使液晶显示装置的直径尺寸设定为与液晶面板的基板的最大外径相等,因此不得不加大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并且不得不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大型化。
[0008]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窄边框化并且抑制大型化。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以及多个安装部件,其以在周向上与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对准配置的形式安装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
[0011] 这样,由于多个安装部件以与将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多个直线状缘部在周向上对准配置的形式安装于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所以能缩小各安装部件各自的大小,并且能缩短各直线状缘部各自的长度。由此,能缩窄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的宽度即边框宽度,因此在实现该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另外,在安装安装部件时,能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来实现多个安装部件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定位。
[0012]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0013] (1)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和依次扫描并选择性地驱动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扫描电路部。这样,若与将扫描电路部配置于包括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的情况相比,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更优选的。
[0014] (2)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在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连接到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多个数据线,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和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扫描电路部连接的多个扫描连接配线,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数据线的另一端部相比配置于离上述一端部更近的位置,而多个上述扫描连接配线从上述数据线的上述另一端部侧连接到上述扫描电路部。这样,在非显示区域中多个数据连接配线和多个扫描连接配线分散配置,因此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更优选的。而且,多个安装部件配置于数据线中的数据连接配线所连接的一端部的附近,因此可以缩短多个数据连接配线的延伸距离,在向数据线传送的信号中不易发生钝化。此外,扫描连接配线与数据连接配线相比虽然延伸距离相对较长,但是通过扫描连接配线传送的信号例如能由扫描电路部放大等,因此不易发生钝化等问题。
[0015] (3)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而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依次扫描并选择性地驱动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扫描电路部。这样,若与扫描电路部配置于显示区域的情况相比,可较大地确保在显示区域中有效地有助于显示的面积,因此显示图像的亮度等提高,因而显示质量高。
[0016] (4)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以及连接到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多个数据线,在用与上述数据线并行的中心线将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第1半区和第2半区时,多个上述安装部件至少包括:第1安装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第1半区,连接到该第1半区的上述数据线;以及第2安装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第2半区,连接到该第2半区的上述数据线。这样,使分别配置于第1半区和第2半区的第1安装部件和第2安装部件分别分担配置于第1半区的显示元件及数据线和配置于第2半区的显示元件及数据线,从而能对显示区域的各显示元件高效地供应用于显示的信号。
[0017] (5)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上述第1安装部件以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上述第1半区的与上述数据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而上述第2安装部件以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上述第2半区的与上述数据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这样,从各安装部件引绕到配置于各半区的各数据线的一端部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以相对于各安装部件的中心在两侧均等化的形式配置。由此,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更为良好。
[0018] (6)与上述第1安装部件在上述周向上对准配置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及与上述第2安装部件在上述周向上对准配置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将它们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90度的方式配置。这样,多个直线状缘部中包括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的周向上与第1安装部件及第2安装部件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但这些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为相互正交的关系。因而,在安装第1安装部件和第2安装部件时,通过利用在周向上与第1安装部件及第2安装部件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能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显示面板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第1安装部件和第2安装部件。
[0019] (7)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上述第1安装部件和上述第2安装部件以将它们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180度的方式配置,多个上述数据连接配线包括:连接到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的上述数据连接配线;以及连接到与上述一端部连接于上述数据连接配线的上述数据线相邻配置的上述数据线的另一端部的上述数据连接配线。这样,在非显示区域中多个数据连接配线分散配置,所以在数据连接配线的数量随着高精细化而变多的情况下,也能较窄地保持非显示区域,因而在实现高精细化和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
[0020] (8)上述第1安装部件和上述第2安装部件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各安装有2个,并且分散配置于隔着与上述中心线正交的第2中心线的两侧并分别连接到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样,至少具备4个安装部件,因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更优选的。而且,由于至少有2个第1安装部件和2个第2安装部件分散配置于隔着与中心线正交的第2中心线的两侧,并且分别连接到多个数据线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所以即使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为至少4个,也能将非显示区域保持为足够窄,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
[0021] (9)上述第1安装部件和上述第2安装部件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各安装有2个,并且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正交的第2中心线集中配置于单侧并连接到多个上述数据线的一端部。这样,至少具备4个安装部件,因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更优选的。而且,由于至少有2个第1安装部件和2个第2安装部件相对于与中心线正交的第2中心线集中配置于单侧并连接到多个数据线的一端部,因此对多个数据线供应的信号的处理变得简单。
[0022] (10)上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包括上述外周侧部分并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其中的上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和连接到多个上述显示元件的多个数据线,而在上述非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上述安装部件与多个上述数据线连接的多个数据连接配线,多个上述安装部件分散配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隔着与上述数据线正交的中心线的一侧和另一侧,而多个上述数据线为如下构成: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上述中心线配置于一侧的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数据线与另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上述中心线配置于另一侧的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数据线以交替排列的形式配置。这样,多个数据线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交替连接到相对于与数据线正交的中心线分散配置于一侧和另一侧的各安装部件,所以在沿着该中心线的方向上的数据连接配线的分布密度低。由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优选的。
[0023] (11)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的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多,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中的未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分别将其中心、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的中心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90度的方式配置。这样,在安装多个安装部件时,通过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能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显示面板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多个安装部件。
[0024] (12)上述显示面板具备:第1基板;第2基板,其贴合到上述第1基板;液晶层,其被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密封部,其以密封上述液晶层的周围的方式沿着上述周向延伸且在其一部分具有构成上述液晶层的液晶材料的注入口;以及注入口密封部,其密封上述注入口,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的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多,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中的未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以在上述周向上的位置与上述注入口对准的方式配置。这样,在将密封部的注入口密封的注入口密封部从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探出到外侧的情况下,实质形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显示面板的外形也不易大型化。
[0025] (13)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的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数量多,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具备功能部件,上述功能部件以与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中的未配置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直线状缘部俯视时相邻并在其外侧的形式配置。这样,功能部件不易探出到实质形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显示面板的外形的外侧,该显示装置不易大型化。
[0026] (14)具备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照射光,并且至少具有沿着上述周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的多个光源和多个引导上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多个上述光源以将在上述周向上相邻的光源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与将上述安装部件中的在上述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和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配置。这样,安装部件以被夹在俯视时在周向上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形式配置。由此,能将多个光源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因此从多个光源入射到导光板的光在周向上均等化,因而不易在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中发生亮度不匀。
[0027] 发明效果
[0028]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窄边框化并且抑制大型化。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截面图。
[0031] 图3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0032] 图4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CF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0033] 图5是液晶面板和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0034] 图6是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35] 图7是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0036] 图8是图6和图7的viii-viii线截面图。
[0037] 图9是图6和图7的ix-ix线截面图。
[0038] 图10是LED基板的仰视图。
[0039] 图11是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控制有关的框图。
[0040] 图12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1] 图13是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控制有关的框图。
[0042] 图14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3] 图15是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控制有关的框图。
[0044] 图16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5] 图17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6] 图18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7] 图19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8] 图20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49] 图2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液晶面板的液晶层和密封部等截断后的俯视截面图。
[0050]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51]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触摸面板和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0052] 图24是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53] 图25是图23和图24的xxv-xxv线截面图。
[0054]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55]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56]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0057]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实施方式1>
[0059] 根据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一部分附图中示出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8和图9为基准,且以该图上侧为表侧并且以该图下侧为里侧。
[0060] 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上形成大致圆形状,如图1所示,至少具备能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和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于里侧并且供应用于在液晶面板11中进行显示的光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此外,虽省略图示,但液晶显示装置10也能设为具备在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保持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的外框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例如优选应用于便携电话(包括智能手机等)、笔记本电脑(包括平板型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型信息终端(包括电子书或PDA等)、电子相框、便携型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未图示),但不一定限于此。因此,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的屏幕尺寸例如为几英寸~几十英寸左右,一般优选设为可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的大小,但不一定限于此。
[0061] 说明液晶面板11。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整体上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11至少具备:一对基板11a、11b,其大致透明并具有优良的透光性,由玻璃制成;液晶层11e,其介于两基板11a、11b之间,包含作为光学特性随着施加电场而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液晶材料);以及密封部11f,其以密封液晶层11e的周围的方式沿着周向延伸,并且将两基板11a、11b以维持液晶层11e的厚度的量的间隙的状态贴合。在该液晶面板11中,通过所谓的滴下注入法使液晶层11e夹持在两基板11a、11b之间。该液晶面板11划分为:显示区域(有源区域)AA,其为大致圆形状,包括屏幕的中央侧部分并显示图像;以及非显示区域(非有源区域)NAA,其包括屏幕外周侧部分,形成包围显示区域AA的大致圆环状(大致圆形的框状、环状)并且不显示图像。液晶面板11能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供应的光在显示区域AA中显示图像,其表侧为出光侧。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贴附有偏振板11c、11d。
[0062] 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11b。在阵列基板11b中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液晶层11e侧、与CF基板11a为相对面的一侧),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显示元件)11g和像素电极11h按矩阵状(行列状)排列设置有多个,并且形成格子状的栅极配线(扫描线)11i和源极配线(数据线)11j以包围的方式配设置于这些TFT11g和像素电极11h的周围。
栅极配线11i和源极配线11j分别连接到TFT11g的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像素电极11h连接到TFT11g的漏极电极。并且,TFT11g基于分别供应到栅极配线11i和源极配线11j的各种信号而被驱动,与该驱动相伴地控制电位向像素电极11h的供应。该TFT11g具有将漏极电极与源极电极连接的沟道部,而作为构成该沟道部的半导体膜,使用了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构成沟道部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与非晶硅材料等相比例如高20倍~50倍左右,因此能将TFT11g容易地小型化并将像素电极11h的透射光量(像素的开口率)极大化,因而在实现高精细化和低耗电化等方面是优选的。像素电极11h配置于由栅极配线11i和源极配线
11j包围的方形的区域,包括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或者ZnO(Zinc Oxide:氧化锌)等透明电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附图中,栅极配线11i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源极配线11j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
[0063]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4所示,在CF基板11a中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在阵列基板11b侧的与各像素电极11h形成相对状的位置以矩阵状排列设置有多个彩色滤光片11k。彩色滤光片11k的R(红色)、G(绿色)、B(蓝色)的三色按规定的顺序反复排列配置。在各彩色滤光片11k之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11l。遮光层11l配置为与上述栅极配线11i和源极配线11j俯视时重叠。在彩色滤光片11k和遮光层11l的表面设置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11h相对的整面状的相对电极11m。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11e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11n、11o。此外,在该液晶面板11中,作为显示单位的1个显示像素包括R、G、B的3色的彩色滤光片11k以及与它们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11h的组。显示像素包括具有R的彩色滤光片11k的红色像素、具有G的彩色滤光片11k的绿色像素以及具有B的彩色滤光片11k的蓝色像素。这些各色的像素通过在液晶面板11的板面中沿着行方向(X轴方向)反复排列配置而构成像素群,该像素群沿着列方向(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
[0064] 在此,如图6和图11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区域AA中设置有通过对各栅极配线11i供应栅极信号(扫描信号)而依次扫描并选择性地驱动各TFT11g的栅极电路部(扫描电路部)GDM。具体地,栅极电路部GDM在显示区域AA中对图6所示的从Y轴方向的上端位置的栅极配线11i到下端位置的栅极配线11i依次供应栅极信号,由此,沿着Y轴方向(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栅极配线11i依次被扫描,并且连接到各栅极配线11i而形成每1个行的TFT11g群依次被一并选择而进行其驱动。此外,栅极电路部GDM对TFT11g的扫描方向与Y轴方向(源极配线11j的延伸方向)一致。栅极电路部GDM以与TFT11g相同的半导体膜(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基底在阵列基板11b上单片地形成,从而具有用于控制输出信号(栅极信号)向TFT11g的供应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将栅极信号按规定的定时输出的电路、用于将栅极信号放大的缓冲电路等。该控制电路所具有的电路元件例如包括将半导体膜用作沟道部的未图示的电路用TFT(电路用开关元件)等。另外,控制电路包括使用与栅极配线11i或源极配线11j相同的金属膜的未图示的电路用配线部等。并且,栅极电路部GDM是通过将控制电路(电路用TFT和电路用配线部等)分散配置于显示区域AA中的在X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带状的范围中存在的各像素来设置的。此外,在图6中,由单点划线包围且设为阴影状的纵长且带状的区域表示栅极电路部GDM的形成范围。具体地,构成栅极电路部GDM的控制电路以在显示区域AA中的上述带状的范围内散布于由栅极配线11i和源极配线11j划分的各色的像素内的形式分散配置。若这样将栅极电路部GDM设置于显示区域AA内,则与将栅极电路部设置于非显示区域NAA的情况相比,能缩窄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由此,能实现液晶面板11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另外,通过将栅极电路部GDM设置于显示区域AA内,在设定液晶面板11的外形上自由度高。
[0065] 构成液晶面板11的CF基板11a和阵列基板11b中,如图1和图5所示,整体上为大致圆形的各自的外周缘部被局部地按直线状切口,从而具有直线状缘部11a1、11b1,CF基板11a与阵列基板11b相比被切口的宽度较大。因而,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以比CF基板11a的直线状缘部11a1在径向上更向外侧突出的形式配置。此外,在CF基板11a和阵列基板11b中被切口的部分分别形成弓形状。并且,在作为阵列基板11b的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在周向上与直线状缘部11b1实质对准配置的位置,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有用于供应与显示有关的各种信号的柔性基板(安装部件)20,并且设置有连接到柔性基板20侧的未图示的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安装部件侧端子部)的面板侧端子部(端子部)28。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柔性基板20的安装区域和面板侧端子部28的形成区域俯视时为被夹在CF基板11a的直线状缘部11a1与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之间的一定宽度的带状的区域。面板侧端子部28包括多个单位端子,上述多个单位端子沿着各直线状缘部
11a1、11b1的延伸方向排列并且相邻的单位端子彼此空开间隔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有:将面板侧端子部28与源极配线11j连接的源极连接配线29;以及将面板侧端子部28与栅极电路部GDM连接的栅极连接配线30。关于这些源极连接配线29和栅极连接配线30的详细构成等将在后面再说明。此外,在图6中,将栅极配线11i、源极配线11j、面板侧端子部28、源极连接配线29、栅极连接配线30等各配线和各端子部简化而进行了图示,其具体的设置数量或配置等除图示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另外,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除上述源极连接配线29和栅极连接配线30以外,例如还以连接到面板侧端子部28的形式设置有用于对相对电极11m供应共用电位的配线等。
[0066] 如图5和图9所示,柔性基板20以其一端侧连接到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在周向上与直线状缘部11b1实质对准(日语原文:整合)的位置、另一端侧连接到配置于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的控制基板(显示控制基板、信号供应源)21的方式整体上以形成大致U字型的形式折回。柔性基板20以其宽度方向与直线状缘部11b1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一致并且其长度方向与直线状缘部11b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形式安装于阵列基板11b的上述位置。柔性基板20至少具有:基材31,其为膜状,包括具有绝缘性和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驱动器(面板驱动部)32,其安装于基材31上;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其布设形成在基材31上;以及一对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其设置于基材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其中,如图11所示,驱动器32具有基于从控制基板21所具有的显示控制电路部输出的信号来生成并输出源极信号(数据信号、图像信号)的源极电路部(数据电路部)。从驱动器32的源极电路部输出的源极信号经由阵列基板11b的面板侧端子部28和源极连接配线29向显示区域AA内的源极配线11j传送。另外,柔性基板20与阵列基板11b的面板侧端子部
28和栅极连接配线30一起传送从控制基板21所具有的显示控制电路部输出并供应到阵列基板11b的栅极电路部GMD的信号。另外,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包括:多个源极用单位端子,其与面板侧端子部28中的连接到源极连接配线29的面板侧端子部28连接;以及多个栅极用单位端子,其与面板侧端子部28中的连接到栅极连接配线30的面板侧端子部28连接,各单位端子沿着柔性基板20的一端部20a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通过这种构成,基于从作为信号供应源的控制基板21所具有的显示控制电路部输出的各种信号来驱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内的TFT11g而控制图像的显示。
[0067] 在此,如上所述,液晶面板11的直线状缘部11a1、11b1与面板侧端子部28设为相互并行的构成,因此作为将柔性基板20安装于阵列基板11b时的对位的基准,能利用直线状缘部11a1、11b1。具体地,例如若安装的柔性基板20的柔性基板侧端子部的、相对于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平行度是一定程度以上,则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和面板侧端子部28会被适当地对位,所以在安装柔性基板20时,若在使未图示的定位销抵接到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而将液晶面板11固定的状态下安置柔性基板20,并在将柔性基板20的阵列基板11b侧的端缘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平行度确保为一定程度以上的状态下进行柔性基板20的安装,则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和面板侧端子部28会在被适当地对位的状态下连接。
[0068] 接着,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背光源装置12整体上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的大致框状。如图1和图7所示,背光源装置12至少具备:底座(箱体)13,其形成朝向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箱型;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17,其为光源;LED基板(光源基板)18,其安装有多个LED17;导光板14,其相对于底座13重叠于表侧并且引导来自LED17的光;多个光学片15,其相对于导光板14重叠于表侧(出光侧)并且用于对来自导光板14的出射光赋予光学作用而使该光向液晶面板11出射;以及反射片
16,其以被夹在底座13与导光板14之间的形式重叠,向导光板14侧反射光。该背光源装置12将来自LED17的光通过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光学作用转换为面状的光且成为从底座13的开口部位向表侧的液晶面板11出射的光。即,对于背光源装置12来说,表侧为出光侧。以下,依次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部件。此外,各附图所示的Z轴方向与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一致,并且与底座13、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
16的重叠方向一致。
[0069] 底座13包括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如图7和图8所示,平面形状形成大致圆形,并且形成向表侧开口的大致箱型(有底大致圆筒形),从而在其内部收纳LED基板18、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底座13整体上与液晶面板11等同样俯视时(从Z轴方向观看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底座13包括大致圆形状的底壁部13a和从底壁部13a的外周端部向表侧立起的侧壁部13b。底壁部13a设为其板面与导光板14、光学片15、反射片16和液晶面板11的各板面并行,从里侧支撑收纳于底座13内的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侧壁部13b以从外周侧包围收纳于底座13内的导光板14、光学片15、反射片16和LED基板18(LED17)的形式配置,从而整体上形成大致圆环状(大致圆形的框状)。另外,在侧壁部13b的前端部固定有用于将液晶面板11固定于背光源装置12的面板固定胶带19的外周端部的里侧的面。该面板固定胶带19设为基材的两面为粘合面的双面胶带,以横跨侧壁部13b和后述的光学片15(具体为后述的第2透镜片15c)的形式固定于这两者和液晶面板11。
[0070] 如图7和图8所示,LED17设为将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芯片(LED元件)利用树脂材料密封到固定于LED基板18的板面的基板部上的构成。该LED17具有未图示的阳极端子和阴极端子,在它们之间流过成为正向偏压的直流电流,由此,LED芯片发光。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1种,具体地,使用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芯片。另一方面,在将LED芯片密封的树脂材料中,分散混合有被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激励而发出规定颜色(例如绿色、红色、黄色等)的光的荧光体,LED17整体上发出大致白色光。该LED17设为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邻的侧面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侧面发光型。该LED17的高度尺寸比后述的导光板14的厚度尺寸小,具体地,例如为0.4mm左右。该LED17的光轴与相对于发光面17a的法线方向并行。此外,此处所说的“光轴”是指从LED17发出的光(配光分布)中的发光强度最高的光的行进方向。
[0071] 如图8和图10所示,LED基板18包括绝缘材料(例如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并且形成具有可挠性的膜状(片状),其板面与底座13的底壁部13a等板面并行,外形形成大致圆形状。LED基板18包括:基板主体18a,其形成沿着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周向延伸的无端环状;以及引出部18b,其从基板主体18a局部地沿着径向引出到外侧。形成无端的圆环状的基板主体18a的内径尺寸比导光板14和反射片16的外径尺寸小且外径尺寸为与反射片16的外径尺寸相同的程度,并且以相对于导光板14的外周端部重叠于表侧的形式配置。基板主体18a经由未图示的固定材料固定到重叠于其表侧的光学片15(具体为后述的扩散片15a)。作为该固定材料,能使用双面胶带或粘合剂。另外,在基板主体18a中图案化有用于对安装的各LED17供电的配线部(未图示)。此外,此处所说的“径向”是形成圆形状或者圆环状的部件(导光板14、LED基板18等)的离中心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而“周向”是离该中心的距离不发生变化的方向。
[0072]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LED基板18的基板主体18a的表里两板面中的里侧的板面安装有多个LED17,各LED17的各端子通过焊接实现了机械连接和电连接。LED17在基板主体18a中沿着其周向以圆环状(环状且曲线状)排列多个并且以在周向上空开间隔的形式排列。具体地,总共12个LED17在周向上空开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于基板主体18a,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角度间隔为约30度左右。这样,多个LED17在周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因此从各LED17入射到导光板14的光在周向上均等化,因而在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不易发生亮度不匀。在将从基板主体18a的外形或者内形的中心位置到LED17的距离即半径设为“r”、将圆周率设为“π”、将LED17的设置数量设为“n”时,在LED基板18的基板主体18a中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距离通过“2πr/n”近似地求出。各LED17设为关于基板主体18a的外形或者内形的中心为点对称的配置。另外,各LED17的各个发光面17a全部指向导光板14的中心(基板主体18a的外形或者内形的中心),各光轴在导光板14的中心交叉。
[0073] 如图10所示,基板主体18a在周向上划分为:安装LED17的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22;未安装LED17并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LED安装部22之间的LED间部(光源间部)23。LED安装部22在周向上的尺寸与LED17的宽度尺寸相等。即,基板主体18a中的在周向上的LED17的安装范围设为LED安装部22。LED间部23在周向上的尺寸与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相等,比LED安装部22在周向上的尺寸大。即,基板主体18a中的在周向上的LED17的非安装区域设为LED间部23。而且,LED间部23在周向上的尺寸比柔性基板20的宽度尺寸稍大。
基板主体18a为LED安装部22与LED间部23在周向上交替地反复相连的构成,LED安装部22和LED间部23的数量分别与LED17的安装数量相等。另外,配线部在基板主体18a中以横跨LED安装部22和LED间部23的形式沿着周向布设形成。
[0074] 如图10所示,引出部18b与基板主体18a中的在周向上特定的LED安装部22相连,设为从与其相连的LED安装部22沿着径向大致笔直地向外侧延伸的形态。在引出部18b设有与基板主体18a的配线部相连的引出配线部(未图示)。另外,与引出配线部相连的端子部(未图示)以露出的形式设置于引出部18b在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该引出部18b经过局部地形成于底座13的底壁部13a的开口部(未图示)而引出到背光源装置12的外部。经过该开口部的引出部18b连接到配置于底座13的里侧的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
[0075] 如图1和图8所示,导光板14为合成树脂制(例如由PMMA等丙烯酸树脂制成),并且与底座13的底壁部13a同样地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其外径尺寸比底座13的底壁部13a小一圈。即,可以说导光板14具有与在LED基板18中按圆环状排列的LED17的排列相仿的外形。导光板14在底座13内以其周围由侧壁部13b包围的形式收纳,并且配置于液晶面板11和光学片15的正下方位置。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划分为与LED17形成相对状的LED相对部(光源相对部)和与LED17不相对的LED非相对部(光源非相对部),但其中的LED相对部构成来自LED17的光直接入射的光入射面14a。而LED非相对部为来自LED17的光几乎不会直接入射的非入光面14d。在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在其周向上光入射面14a和非入光面14d以交替地反复排列的形式配置,它们之间在周向上的角度间隔根据在LED基板18中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角度间隔而定。另外,光入射面14a在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的周向上的形成范围与LED17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并且比非入光面14d的该形成范围窄。另外,该导光板14的厚度尺寸比已述的LED17的高度尺寸大,具体地,例如为0.6mm左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LED非相对部作为“非入光面14d”进行说明,但不意味着光完全不入射,例如在从非入光面14d一度探出到外侧的光被侧壁部13b反射而返回的情况下,该返回的光有时也会入射到非入光面14d。
[0076] 另一方面,导光板14的表里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的板面如图8所示为使光向液晶面板11出射的光出射面14b。而朝向导光板14的里侧(反射片16侧、底壁部13a侧)的板面为与光出射面14b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反射片侧板面)14c。根据这种构成,LED17与导光板14的排列方向和光学片15(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4的排列方向相互正交。并且,导光板14具有将从各LED17发出的光从各光入射面14a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且以朝向光学片15侧(表侧、光出射侧)的方式立起而从作为表侧的板面的光出射面14b出射的功能。在该导光板14的相反板面14c形成有光反射图案(未图示),上述光反射图案包括用于使导光板14内的光朝向光出射面14b反射从而促进从光出射面14b出射的光反射部。构成该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包括多个光反射点,其分布密度根据离光入射面14a(LED17)的距离而变化。具体地,构成光反射部的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是在导光板14的径向上离光入射面14a越远则越高、离光入射面14a越近则越低的倾向,在导光板14的中心位置为最高且在导光板14的外周端位置为最低。而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在导光板14的周向上在导光板
14中的非入光面14d的中央位置(相邻的光入射面14a的中间位置)为最高且在光入射面14a的中央位置(相邻的非入光面14d的中间位置、LED17的发光面17a的垂线上)为最低。通过这样将光反射图案的光学设计最佳化,来自导光板14的光出射面14b的出射光的亮度均匀性良好。
[0077]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光学片15与导光板14同样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其外径尺寸比导光板14稍大。光学片15载置于导光板14的光出射面14b的表侧并介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4之间配置,从而使来自导光板14的出射光透射过并且对该透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而使其向液晶面板11出射。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15总共为3个,包括1个扩散片15a和2个透镜片15b、15c(第1透镜片15b和第2透镜片15c)。其中,扩散片15a设为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中分散混合有多个用于使光扩散的扩散颗粒的构成。扩散片15a重叠于导光板14的正上方,在光学片15之中配置于离导光板14最近的位置。
[0078] 如图1和图8所示,2个透镜片15b、15c是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的一个板面设置多个单位透镜而成的。2个透镜片15b、15c中的重叠于扩散片15a的正上方的透镜片为第1透镜片15b,重叠于第1透镜片15b的正上方并且配置于离液晶面板11最近的位置的透镜片为第2透镜片15c。第1透镜片15b是将沿着与该板面并行的第1方向延伸的单位透镜以沿着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排列多个的形式配置而成的,在作为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对出射光选择性地赋予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第2透镜片15c是将沿着与该板面并行的第2方向延伸的单位透镜以沿着与第2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排列多个的形式配置而成的,在作为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的第1方向上对出射光选择性地赋予聚光作用。这样,第1透镜片15b和第2透镜片15c相互成为单位透镜的延伸方向和排列方向分别正交的关系。另外,在第2透镜片15c的外周端部固定有面板固定胶带19的里侧的面。此外,各附图所示的X轴方向与第1透镜片15b的单位透镜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一致,而Y轴方向与第2透镜片15c的单位透镜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一致,特别是,在图1中利用与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并行的条状的格纹图示出各透镜片15b、15c的各单位透镜。
[0079] 如图1和图8所示,反射片16以覆盖导光板14中的里侧即与光出射面14b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4c的形式配置。该反射片16包括表面呈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因此能使在导光板14内传播而从相反板面14c出射的光向表侧(光出射面14b)高效地立起。反射片16与导光板14和光学片15同样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其外径尺寸比导光板14大。反射片16以其中央侧的大部分被夹在导光板14与底座13的底壁部13a之间的形式配置。反射片16的外周端部比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更向外侧延伸,特别是能利用从光入射面14a向LED17侧延伸的部分使来自LED17的光高效地反射而入射到光入射面14a。
[0080] 然而,近年来,有推进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中显示的显示图像的高精细化且显示区域AA内的配线数量随之增加的倾向,所以有阵列基板11b的面板侧端子部28的形成范围变大并且柔性基板20的宽度也变大的倾向。这样的话,由于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的面板侧端子部28的形成区域和柔性基板20的安装区域也变大,所以不得不增大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并且液晶面板11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不得不大型化。
[008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在作为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的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外周缘部设置有多个直线状缘部11b1,并且以在周向上与各直线状缘部11b1实质对准的形式安装有多个柔性基板20。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状缘部11b1的设置数量与柔性基板20的安装数量为相同数量,具体为2个(偶数)。这样,若与直线状缘部和柔性基板各为1个的情况相比,能将各柔性基板20各自的宽度(大小)减小约一半,并且能将各直线状缘部11b1各自的长度缩短约一半。由此,能缩窄作为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的宽度即边框宽度,因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
[0082]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以利用与源极配线11j(Y轴方向)并行的第1中心线(中心线)CL1将液晶面板11分为两半的形式进行划分时,2个柔性基板20以分散于两侧的区域的形式分别安装,这些各柔性基板20所连接的各面板侧端子部28和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配置也同样。具体地,在利用第1中心线CL1将液晶面板11划分为第1半区HA1和第2半区HA2时,2个柔性基板20包括:安装于第1半区HA1并连接到该第1半区的源极配线11j的第1柔性基板(第1安装部件)20A;以及配置于第2半区HA2并连接到该第2半区的源极配线11j的第2柔性基板(第2安装部件)20B。并且,源极连接配线29包括:配置于第1半区HA1并将该第1半区的源极配线11j与第1柔性基板20A连接的第1源极连接配线(第1源极连接配线)29A;以及配置于第2半区HA2并将该第2半区的源极配线11j与第2柔性基板20B连接的第2源极连接配线(第2源极连接配线)29B。此外,在对柔性基板20和源极连接配线29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第1柔性基板和第1源极连接配线的附图标记附上下标A,对第2柔性基板和第2源极连接配线的附图标记附上下标B,在不进行区别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附上下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面板11中的相对于第1中心线CL1处于图5和图6所示的左侧的区域设为第1半区HA1,而处于图5和图6所示的右侧的区域设为第2半区HA2。
[0083] 这样,使分别配置于第1半区HA1和第2半区HA2的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分别分担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TFT11g和源极配线11j以及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TFT11g和源极配线11j,因此能对显示区域AA的各TFT11g高效地供应用于显示的源极信号。更具体地,第1柔性基板20A分担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TFT11g和源极配线11j并通过第1源极连接配线29A连接到该源极配线11j,而第2柔性基板20B分担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TFT11g和源极配线11j并通过第2源极连接配线29B连接到该源极配线11j,因此若与使第1柔性基板和第2柔性基板分别与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源极配线11j和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源极配线11j不加以区别地进行连接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第1源极连接配线29A和第2源极连接配线29B的延伸距离(日语原文:延面距離),并且其布设路径不易变得复杂。若第1源极连接配线29A和第
2源极连接配线29B的延伸距离短,则向源极配线11j的源极信号的供应会高效化,不易在源极信号中发生钝化等,因而显示质量高。另外,第1源极连接配线29A和第2源极连接配线29B的布设路径不易复杂化,由此在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上也是优选的。
[0084] 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以利用与源极配线11j和第1中心线CL1(Y轴方向)正交的第2中心线(第2中心线)CL2将液晶面板11分为两半的形式进行划分时,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以集中于单侧(图5所示的下侧)的区域的形式配置,这些各柔性基板20A、20B所连接的各面板侧端子部28和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配置也同样。而源极连接配线29均以将源极配线11j的一端部11j1与面板侧端子部28连接的形式配置。源极配线11j中的连接到源极连接配线29的一端部11j1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成为各柔性基板20A、20B侧(图6所示的下侧)的端部11j1。具体地,源极连接配线29从面板侧端子部28以接近显示区域AA的方式延伸后弯曲,沿着显示区域AA的周向以从各柔性基板20A、20B的中心离开的方式向外扩展而形成大致圆弧状并延伸,在X轴方向的配置与成为连接对象的源极配线11j一致的位置弯曲后沿着Y轴方向延伸,连接到作为连接对象的源极配线11j的上述一端部11j1。
并且,栅极连接配线30以将栅极电路部GDM中的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处于与各柔性基板
20A、20B侧相反的一侧(图6所示的上侧)的端部与面板侧端子部28连接的形式配置。即,栅极连接配线30从源极配线11j的另一端部11j2侧(与连接到源极连接配线29侧的端部11j1相反的一侧)连接到栅极电路部GDM。具体地,栅极连接配线30连接到面板侧端子部28所包含的单位端子中的离第1中心线CL1最远的单位端子,从该处沿着显示区域AA的周向以从各柔性基板20A、20B离开的方式延伸而超过第2中心线CL2后以接近第1中心线CL1的方式形成大致圆弧状并延伸,在X轴方向的配置与成为连接对象的栅极电路部GDM一致的位置弯曲后沿着Y轴方向延伸,从源极配线11j的另一端部11j2侧连接到连接对象的栅极电路部GDM。另外,源极连接配线29包括与源极配线11j相同的金属膜,而栅极连接配线30包括与栅极配线
11i相同的金属膜。另外,构成各面板侧端子部28的单位端子的设置数量设为比将源极连接配线29的总数加上栅极连接配线30的个数而得到的数量多的数量。
[0085] 根据这种构成,在非显示区域NAA中源极连接配线29和栅极连接配线30分散配置于隔着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因此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NAA,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进一步优选的。而且,2个柔性基板20A、20B配置于源极配线11j中的源极连接配线29所连接的一端部11j1的附近,因此可以缩短各源极连接配线29的延伸距离,在通过源极配线11j传送的信号中不易发生钝化。此外,栅极连接配线30与源极连接配线29相比虽然延伸距离相对较长,但是通过栅极连接配线30传送的信号例如能由栅极电路部GDM放大等,因此不易发生钝化等问题。
[0086] 接着,说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的更详细的配置。如图5所示,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设为关于第1中心线CL1为线对称的配置。换句话说,第1柔性基板20A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1半区HA1在X轴方向(与源极配线11j和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方向、栅极配线11i和第2中心线CL2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而第2柔性基板20B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2半区HA1在X轴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此外,此处所说的“各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是指包括在各柔性基板20的一端部20a沿着宽度方向排列多个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群的中心。因而,若构成源极用单位端子群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例如是偶数,则相对于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配置于一侧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与相对于该中心配置于另一侧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相同。另外,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设为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各柔性基板20A、20B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大致一致的配置,因此成为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各半区HA1、HA2在X轴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配置。更具体地,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设为,将它们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的线段与第1中心线CL1形成的中心角为约30度左右。这样得到的中心角与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中的与各柔性基板20A、20B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X轴方向)形成的角度(约30度左右)大致相等。另外,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设为,将第1柔性基板20A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第2柔性基板20B在宽度方上的中心以及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约60度左右。这样得到的中心角与将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中的与各柔性基板20A、20B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X轴方向)形成的角度相加而得到的角度大致相等。
[0087] 根据这种构成,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各柔性基板20A、20B的安装位置(面板侧端子部28的位置)成为配置于各半区HA1、HA2的各源极配线11j在X轴方向上的配置范围的大致中央,可避免偏置于单侧,因此从各柔性基板20A、20B引绕到配置于各半区HA1、HA2的各源极配线11j的一端部11j1的多个源极连接配线29以相对于各柔性基板20A、20B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在两侧均等化的形式配置。由此,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NAA,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更为良好。
[0088] 然而,如上配置的2个柔性基板20的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到配置于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侧的控制基板21。因此,若采用柔性基板在背光源装置12的径向上经过LED17的外侧并折回的构成,则存在背光源装置12的边框会按供柔性基板通过的空间的量局部地变大的问题。因此,如图5、图7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所具备的LED基板18以将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和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与将柔性基板20中的在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和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周向上与柔性基板20和直线状缘部11a1、11b1对准配置的LED间部23为外缘部被选择性地切口的切口LED间部(切口光源间部)24。并且,在该切口LED间部24与底座13的侧壁部13b之间具有供柔性基板20通过的柔性基板插通空间(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LED基板18中的LED间部23与LED安装部22相比,由于未安装LED17而在空间上相应地具有富余,因此,能将外缘部切口而在与侧壁部13b之间确保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若将该切口LED间部24在径向上的尺寸与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在径向上的尺寸相加,则与切口LED间部24以外的LED间部23在径向上的尺寸或LED安装部22在径向上的尺寸大致相等。这样,若与在LED安装部22与侧壁部13b之间配置柔性基板插通空间的情况、在外缘部未被切口的LED间部23与侧壁部13b之间配置柔性基板插通空间的情况相比,可避免边框在周向上局部地变大,可在整周上保持为窄边框。此外,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出柔性基板20。
[0089] 更具体地,将在LED基板18中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和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如图10所示为约30度左右,而将柔性基板20中的在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和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如图5所示为小于30度的程度。即,柔性基板20设为,其宽度尺寸(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比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距离小,即比LED间部23在周向上的尺寸稍小。如图10所示,LED基板18的基板主体18a中在周向上间断排列的多个LED间部23中的、与2个柔性基板20俯视时重叠的2个LED间部23成为外缘部分别按直线状切口的切口LED间部24。切口LED间部24的数量与柔性基板20的数量相同。2个切口LED间部24以与重叠于第1中心线CL1的LED间部23在周向上相邻并位于其两侧的形式分别配置。切口LED间部24的外缘部以与液晶面板11的直线状缘部11a1、11b1(柔性基板20的板面)并行的形式按直线状切口,该被切口的部分形成弓形状。因而,切口LED间部24在径向上的尺寸越接近在周向上相邻的LED安装部22则越大,相反地越远离该LED安装部22则越小,在周向上的中央位置为最小。在切口LED间部24与底座13的侧壁部13b之间具有的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俯视时形成弓形状。切口LED间部24的外缘部的切口范围(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在周向上的形成范围)、即形成直线状的切口缘部24a的长度尺寸比柔性基板20的宽度尺寸大,由此,不用将柔性基板20在其宽度方向上折弯就能使其从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通过。如图9所示,插通于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的柔性基板20经过底座13的底壁部13a中的、在与柔性基板插通空间25俯视时重叠的部分开口形成的底座侧开口部26而连接到其里侧的控制基板21。
[0090] 如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11a1、11b1;以及多个柔性基板(安装部件)20,其以在周向上与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实质对准配置的形式安装于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
[0091] 这样,多个柔性基板20以与将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形式安装于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所以能缩小各柔性基板20各自的大小,并且能缩短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各自的长度。由此,能缩窄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的宽度即边框宽度,因此在实现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另外,在安装柔性基板20时,能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实现多个柔性基板20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定位。
[0092] 另外,液晶面板11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和包括外周侧部分并包围显示区域AA的非显示区域NAA,在其中的显示区域AA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TFT(显示元件)11g和依次扫描并选择性地驱动多个TFT11g的栅极电路部(扫描电路部)GDM。这样,若与将栅极电路部配置于包括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的情况相比,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NAA,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更优选的。
[0093] 另外,在液晶面板11中,在显示区域AA中至少设置有连接到多个TFT11g的多个源极配线(数据线)11j,在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柔性基板20与多个源极配线11j的一端部11j1连接的多个源极连接配线(数据连接配线)29;以及将多个柔性基板20与栅极电路部GDM连接的多个栅极连接配线(扫描连接配线)30,多个柔性基板20与源极配线
11j的另一个端部11j2相比配置于离一个端部11j1更近的位置,而多个栅极连接配线30从源极配线11j的另一端部11j2侧连接到栅极电路部GDM。这样,多个源极连接配线29和多个栅极连接配线30分散配置于非显示区域NAA,因此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NAA,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进一步优选的。而且,多个柔性基板20配置于源极配线11j中的源极连接配线29所连接的一端部11j1的附近,因此可以缩短多个源极连接配线29的延伸距离,在向源极配线11j传送的信号中不易发生钝化。此外,栅极连接配线30与源极连接配线29相比虽然延伸距离相对长,但是通过栅极连接配线30传送的信号例如能由栅极电路部GDM放大等,因此不易发生钝化等问题。
[0094] 另外,液晶面板11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和包括外周侧部分并包围显示区域AA的非显示区域NAA,在其中的显示区域AA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TFT11g和连接到多个TFT11g的多个源极配线11j,在利用与源极配线11j并行的第1中心线(中心线)CL1将液晶面板11划分为第1半区HA1和第2半区HA1时,多个柔性基板20至少包括:第1柔性基板20A,其配置于第1半区HA1,连接到该第1半区的源极配线11j;以及第2柔性基板20B,其配置于第2半区HA1,连接到该第2半区的源极配线11j。这样,通过使分别配置于第
1半区HA1和第2半区HA1的第1柔性基板20A和第2柔性基板20B分别分担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TFT11g和源极配线11j以及配置于第2半区HA1的TFT11g和源极配线11j,能对显示区域AA的各TFT11g高效地供应用于显示的信号。
[0095] 另外,在液晶面板11中,在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柔性基板20与多个源极配线11j的一端部11j1连接的多个源极连接配线29,第1柔性基板20A以在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第1半区HA1的与源极配线11j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而第2柔性基板20B以在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第2半区HA1的与源极配线11j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实质对准的形式配置。这样,从各柔性基板
20引绕到配置于各半区HA1、HA2的各源极配线11j的一端部11j1的多个源极连接配线29以相对于各柔性基板20的中心在两侧均等化的形式配置。由此,能进一步缩窄非显示区域NAA,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更为良好。
[0096] 另外,具备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其对液晶面板11照射光,上述背光源装置12至少具有:多个LED(光源)17,其沿着周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以及导光板14,其引导多个LED17的光,多个LED17以将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和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与将柔性基板20中的在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和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配置。这样,柔性基板20以夹在俯视时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形式配置。由此,能将多个LED17在周向上按等间隔配置,因此从多个LED17入射到导光板14的光在周向上均等化,因而不易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发生亮度不匀。
[0097] <实施方式2>
[0098] 根据图12或者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将栅极电路部GDM的配置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9]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栅极电路部GDM设置于液晶面板111的阵列基板111b中的非显示区域NAA。构成栅极电路部GDM的控制电路(电路用TFT和电路用配线部等)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遮光性,所以其全部配置于非显示区域NAA,由此,显示区域AA中的光的透射率和各像素的开口率高。栅极电路部GDM通过在非显示区域NAA中与显示区域AA的外形相仿地延伸而形成大致半圆环状,在Y轴方向上具有涵盖配置有栅极配线111i的范围的长度。栅极电路部GDM隔着第1中心线CL1设置有一对,分别是一个配置于第1半区HA1,另一个配置于第2半区HA2。各栅极配线111i的端部延长到非显示区域NAA从而连接到各栅极电路部GDM,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栅极配线111i连接到不同的栅极电路部GDM。具体地,在Y轴方向上从图12所示的上端侧数第奇数个栅极配线111i的图12所示的右侧的端部连接到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栅极电路部GDM,在Y轴方向上从图12所示的上端侧数第偶数个栅极配线111i的图12所示的左侧的端部连接到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栅极电路部GDM。即,可以说栅极配线
111i的在Y轴方向上交替地不同的端部连接到不同的栅极电路部GDM。另外,栅极电路部GDM的一部分与源极连接配线129重叠。另外,栅极连接配线130连接到栅极电路部GDM的长度方向的中途的部分。
[0100]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液晶面板111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和包括外周侧部分并包围显示区域AA的非显示区域NAA,在其中的显示区域AA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TFT,而在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设置有依次扫描并选择性地驱动多个TFT的栅极电路部GDM。这样,与栅极电路部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情况相比,可较大地确保在显示区域AA中有效地有助于显示的面积,因此显示图像的亮度等提高,因而显示质量高。
[0101] <实施方式3>
[0102] 根据图14或者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驱动器232的配置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03]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232设置于液晶面板211的阵列基板211b中的非显示区域NAA。因此,在柔性基板220中未安装驱动器232。驱动器232直接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2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被夹在面板侧端子部228与显示区域AA之间的区域。在阵列基板2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驱动器232的安装区域中,设置有连接到驱动器232侧的端子部的驱动器用端子部(未图示),并且设置有将驱动器用端子部与面板侧端子部228连接的中继配线(未图示)。因而,通过柔性基板220传送的信号会经由面板侧端子部228、中继配线和驱动器用端子部供应到驱动器232。并且,由驱动器232的源极电路部生成的源极信号经由源极连接配线229供应到源极配线211j。根据这种构成,能通过以COG方式安装的驱动器232输出更多的源极信号,所以在液晶面板211高精细化的情况下是特别有用的。
[0104] <实施方式4>
[0105] 根据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320的配置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06]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320以将第1柔性基板320A在宽度方向(直线状缘部3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第2柔性基板320B在宽度方向(直线状缘部3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90度左右(大致直角)的方式配置。并且,与第1柔性基板320A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第1直线状缘部)311b1以及与第2柔性基板320B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第2直线状缘部)311b1以将它们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90度的方式配置。因而,配置于液晶面板311的外周缘部中的、与各柔性基板320A、320B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311b1彼此形成的角度、将各直线状缘部311b1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形成的角度相加而得到的角度分别为大致90度左右。此外,在图16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出将阵列基板311b的各直线状缘部311b1延长而成的延长线。根据这种构成,液晶面板311的非显示区域NAA的在周向上的配置与各柔性基板320A、320B实质对准的2个直线状缘部311b1的延伸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关系。因而,在安装各柔性基板320A、320B时,通过利用在周向上的配置与各柔性基板320A、320B实质对准的直线状缘部311b1,能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311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各柔性基板320A、320B。另外,阵列基板3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各柔性基板320A、320B的安装位置(面板侧端子部328的位置)比配置于由第1中心线CL1划分的各半区HA1、HA2的各源极配线311j在X轴方向上的配置范围的大致中央偏置而靠端部。
[0107]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柔性基板320A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311b1以及与第2柔性基板320B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311b1以将它们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90度的方式配置。这样,多个直线状缘部311b1包括液晶面板31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在周向上的配置与第1柔性基板320A和第2柔性基板320B实质对准的直线状缘部311b1,但这些直线状缘部311b1的延伸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关系。因而,在安装第1柔性基板320A和第2柔性基板320B时,通过利用在周向上的配置与第1柔性基板320A和第2柔性基板320B实质对准的直线状缘部311b1,能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311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第1柔性基板320A和第2柔性基板320B。
[0108] <实施方式5>
[0109] 根据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420的配置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0]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420以将第1柔性基板420A在宽度方向(直线状缘部4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第2柔性基板420B在宽度方向(直线状缘部4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4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180度左右的方式配置,这3个中心彼此由第2中心线CL2连接。即,各柔性基板420A、420B相互以长度方向并行的形式安装。因而,配置于液晶面板411的外周缘部中的、与各柔性基板420A、420B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411b1设为相互并行并且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正交的关系。并且,源极连接配线429包括:连接到源极配线411j的一端部411j1的源极连接配线429;以及连接到与一端部411j1连接于上述源极连接配线429的源极配线411j相邻配置的源极配线411j的另一端部411j2的源极连接配线429。
[0111] 具体地,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第1源极连接配线429A包括:连接到在X轴方向上从第1中心线CL1侧数起第奇数个源极配线411j的一端部411j1的第1源极连接配线429A;以及连接到在X轴方向上从第1中心线CL1侧数起第偶数个源极配线411j的另一端部411j2的第1源极连接配线429A。同样地,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第2源极连接配线429A包括:连接到在X轴方向上从第1中心线CL1侧数起第奇数个源极配线411j的一端部411j1的第2源极连接配线429A;以及连接到在X轴方向上从第1中心线CL1侧数起第偶数个源极配线411j的另一端部
411j2的第2源极连接配线429A。另外,关于栅极连接配线430,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栅极连接配线430与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栅极连接配线430分散配置于隔着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的区域。这样,由于源极连接配线429和栅极连接配线430在阵列基板4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分散配置于隔着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的区域,因此在源极连接配线429的数量随着高精细化而变多的情况下,也能较窄地保持非显示区域NAA,因而在实现高精细化和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
[0112]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液晶面板411中,在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柔性基板420与多个源极配线411j连接的多个源极连接配线429,第1柔性基板420A和第2柔性基板420B以将它们在直线状缘部411b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和液晶面板4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大致180度的方式配置,多个源极连接配线429包括:连接到源极配线411j的一端部411j1的源极连接配线429;以及连接到与一端部411j1连接于源极连接配线429的源极配线411j相邻配置的源极配线411j的另一端部411j2的源极连接配线
429。这样,在非显示区域NAA中多个源极连接配线429分散配置,所以在源极连接配线429的数量随着高精细化而变多的情况下,也能较窄地保持非显示区域NAA,因而在实现高精细化和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
[0113] <实施方式6>
[0114] 根据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5将柔性基板520的配置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5]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520在液晶面板511的阵列基板5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分散配置于隔着与源极配线511j正交的第2中心线(中心线)CL2的两侧。2个柔性基板520以在彼此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511的中心C由第1中心线CL1连接的形式配置。即,可以说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520是使上述实施方式5中记载的2个柔性基板420旋转了90度的形式的配置。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而言,液晶面板511中的、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处于图18所示的下侧的区域设为第1半区HA1,而处于图18所示的上侧的区域设为第2半区HA2,而且,柔性基板520和源极连接配线529中的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设为第1柔性基板520A和第1源极连接配线529A,而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设为第2柔性基板520B和第2源极连接配线529B。
[0116] 第1柔性基板520A通过第1源极连接配线529A连接到源极配线511j的一端部511j1,而第2柔性基板520B通过第2源极连接配线529B连接到源极配线511j的另一端部
511j2。并且,一端部511j1连接到第1柔性基板520A的源极配线511j与另一端部511j2连接到第2柔性基板520B的源极配线511j为在X轴方向上相互相邻的配置、即交替地排列的配置。源极连接配线529包括:连接到源极配线511j的一端部511j1的源极连接配线529;以及连接到与一端部511j1连接于上述源极连接配线529的源极配线511j相邻配置的源极配线
511j的另一端部511j2的源极连接配线529。具体地,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第1源极连接配线
529A连接到在X轴方向上从图18所示的左端数起第奇数个(从该图所示的右端数起第偶数个)源极配线511j的一端部511j1,而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第2源极连接配线529B连接到在X轴方向上从图18所示的左端数起第偶数个(从该图所示的右端数起第奇数个)源极配线
511j的另一端部511j2。另外,栅极连接配线530连接到面板侧端子部528的中央的单位端子,并且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连接到栅极电路部GDM。根据如上构成,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源极配线511j通过各源极连接配线529A、529B交替地连接到第1柔性基板520A和第2柔性基板520B,所以在沿着上述第2中心线CL2的方向上的源极连接配线529的分布密度低。由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优选的。
[0117]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液晶面板511划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和包括外周侧部分并包围显示区域AA的非显示区域NAA,在其中的显示区域AA中,至少设置有以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TFT和连接到多个TFT的多个源极配线511j,而在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设置有将多个柔性基板520与多个源极配线511j连接的多个源极连接配线529,多个柔性基板520分散配置于液晶面板511的隔着与源极配线511j正交的第2中心线(中心线)CL2的一侧和另一侧,而多个源极配线511j为如下构成:一端部511j1连接到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一侧的柔性基板520的源极配线511j与另一端部511j2连接到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另一侧的柔性基板520的源极配线511j以交替排列的形式配置。这样,多个源极配线511j的一端部511j1和另一端部511j2会交替地连接到相对于与源极配线511j正交的第2中心线CL2分散配置于一侧和另一侧的各柔性基板520,所以在沿着该第2中心线CL2的方向上的源极连接配线529的分布密度低。由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优选的。
[0118] <实施方式7>
[0119] 根据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620的设置数量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0]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620在液晶面板611中安装有总共4个,包括:配置于由第1中心线CL1划分的第1半区HA1的2个第1柔性基板620A;以及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2个第2柔性基板620B。并且,2个第1柔性基板6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620B分散配置于隔着与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即,可以说总共4个柔性基板620分别单独地配置于由相互正交的2个中心线CL1、CL2划分的4个区域。2个第1柔性基板6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620B配置于关于第2中心线CL2成为对称的位置。因而,将液晶面板611的外周缘部局部切口而形成的直线状缘部611b1总共设置有4个,并且其在周向上的配置成为与2个第1柔性基板6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620B实质对准而关于第2中心线CL2对称的配置。根据这种构成,第1柔性基板620A和第2柔性基板620B的宽度尺寸和这些阵列基板611b在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安装区域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成为约一半,在阵列基板6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于安装各柔性基板620的部分的各面板侧端子部628的形成范围和单位端子的数量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成为约一半,而且,连接到各柔性基板620的源极连接配线629的数量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也成为约一半,所以即使高精细化进一步推进,也能较窄地保持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
[0121] 具体地,2个第1柔性基板620A各连接有配置于第1半区HA1的源极配线611j的约一半,而2个第2柔性基板620B各连接有配置于第2半区HA2的源极配线611j的约一半。具体地,2个第1柔性基板620A包括:一个第1柔性基板620A,其在第1半区HA1中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一侧,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611j的一端部611j1;以及另一个第1柔性基板620A,其在第1半区HA1中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另一侧,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611j的另一端部
611j2。并且,一端部611j1连接到一个第1柔性基板620A的源极配线611j与另一端部611j2连接到另一个第1柔性基板620A的源极配线611j设为在X轴方向上相互相邻的配置、即交替地排列的配置。同样地,2个第2柔性基板620B包括:一个第2柔性基板620B,其在第2半区HA2中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一侧,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611j的一端部611j1;以及另一个第2柔性基板620B,其在第1半区HA1中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另一侧,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611j的另一端部611j2。并且,一端部611j1连接到一个第2柔性基板620B的源极配线
611j与另一端部611j2连接到另一个第2柔性基板620B的源极配线611j设为在X轴方向上相互相邻的配置、即交替地排列的配置。这样,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源极配线611j中的相邻的源极配线611j连接到分别配置于隔着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的区域的各柔性基板620。
由此,源极连接配线629在周向上的分布密度低,因此在实现进一步的高精细化上是优选的。另外,栅极连接配线630将各柔性基板620与栅极电路部GDM单独地连接,并且分别连接到各面板侧端子部628中的离第1中心线CL1最近的单位端子。
[0122]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柔性基板620A和第2柔性基板620B在液晶面板61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各安装有2个,并且分散配置于隔着与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第2中心线(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而分别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611j的一端部611j1和另一端部611j2。这样,至少具备4个柔性基板620,因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更优选的。而且,由于至少有2个第1柔性基板6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620B分散配置于隔着与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第2中心线CL2的两侧,并且分别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611j的一端部611j1和另一端部611j2,所以即使柔性基板620的安装数量为至少4个,也能将非显示区域NAA保持为足够窄,因而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
[0123] <实施方式8>
[0124] 根据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7将柔性基板720的配置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5]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4个柔性基板720以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集中于单侧的区域的形式配置。4个柔性基板720包括:2个第1柔性基板720A,其配置于由第1中心线CL1划分的第1半区HA1;以及2个第2柔性基板720B,其配置于第2半区HA2,它们均相对于中心线CL2配置于一侧(图20所示的下侧)区域,并且通过源极连接配线729连接到各源极配线711j的一端部711j1。2个第1柔性基板7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720B包括:配置于第1中心线CL1的附近的第1柔性基板720A和第2柔性基板720B;以及配置于离第1中心线CL1远的位置的第1柔性基板720A和第2柔性基板720B,分担配置于将各半区HA1、HA2在X轴方向上分别进一步分为两半而成的各区域的多个源极配线711j。根据这种构成,对各源极配线711j供应的源极信号所涉及的处理变得简单。
[0126]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柔性基板720A和第2柔性基板720B在液晶面板71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至少各安装有2个,并且相对于与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第2中心线CL2集中配置于单侧并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711j的一端部711j1。这样,至少具备4个柔性基板720,因此在实现高精细化上是更优选的。而且,由于至少有2个第1柔性基板7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720B相对于与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第2中心线CL2集中配置于单侧并连接到多个源极配线711j的一端部711j1,因此对多个源极配线711j供应的信号所涉及的处理变得简单。
[0127] <实施方式9>
[0128] 根据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液晶材料的注入方法变更并且将直线状缘部811b1的设置数量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9]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811通过真空注入法注入构成液晶层811e的液晶材料。在液晶面板811中密封液晶层811e的密封部811f形成比显示区域AA大一圈的有端环状,其在周向上的一部分朝向外部开口从而成为用于以真空方式注入液晶材料的注入口811f1。在液晶面板811中设置有用于密封上述注入口811f1而防止液晶材料泄漏的注入口密封部33。注入口密封部33以从外侧塞住注入口811f1的形式设置。另外,注入口811f1和注入口密封部33设为在液晶面板811的周向上与各柔性基板820不对准(不重叠)的配置。
[0130] 并且,在液晶面板811的外周缘部,在周向上与2个柔性基板820实质对准的位置设置有2个直线状缘部811b1,而且在周向上与注入口811gf1和注入口密封部33实质对准的位置还设置有1个直线状缘部811b1。即,在液晶面板811的外周缘部设置有比柔性基板820的安装数量多的数量(3个)的直线状缘部811b1。在此,注入口密封部33以从外侧塞住注入口811f1的形式设置,因此有时以从液晶面板811的外周缘部在径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形式配置。在该情况下,注入口密封部33连接到比液晶面板811的实质的正圆状的外形(在图20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外形)在径向上更向内侧凹陷的直线状缘部811b1,并且以沿着直线状缘部811b1延伸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从直线状缘部811b1在径向上向外侧突出,也不易从液晶面板811的实质的正圆状的外形探出。由此,能将收纳液晶面板811的箱体(未图示)的外形设为正圆形状,因而能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保证高的设计性。此外,在图
21中,仅图示出构成液晶面板811的一对基板中的阵列基板811b,但在未图示的CF基板侧,在周向上与注入口811f1和注入口密封部33实质对准的位置也设置有直线状缘部。
[0131]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液晶面板811具备:CF基板(第1基板);阵列基板(第2基板)811b,其与CF基板贴合;液晶层811e,其被夹在CF基板与阵列基板811b之间;密封部811f,其以密封液晶层811e的周围的方式沿着周向延伸且在其一部分具有构成液晶层811e的液晶材料的注入口811f1;以及注入口密封部33,其密封注入口811f1,多个直线状缘部811b1的设置于液晶面板811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柔性基板820的安装数量多,多个直线状缘部811b1中的未配置柔性基板820的直线状缘部811b1以在周向上的位置与注入口
811f1实质对准的方式配置。这样,在将密封部811f的注入口811f1密封的注入口密封部33从液晶面板811的外周缘部探出到外侧的情况下,实质形成圆形的液晶面板811的外形也不易大型化。
[0132] <实施方式10>
[0133] 根据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直线状缘部911b1的设置数量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34]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911的外周缘部,在周向上与2个柔性基板920实质对准的位置设置有2个直线状缘部911b1,而且在周向上与2个柔性基板920不对准(不重叠)的位置设置有2个直线状缘部911b1。后2个直线状缘部911b1为如下配置:未配置柔性基板920,并且相对于前2个直线状缘部911b1(配置柔性基板920的直线状缘部911b1)分别在周向上空开约90度的角度范围。
[0135] 具体地,在液晶面板911中的、由第1中心线CL1划分的第1半区HA1的外周缘部,设置有配置第1柔性基板920A的直线状缘部911b1和未配置第1柔性基板920A的直线状缘部911b1,将这些各直线状缘部911b1的中心和液晶面板9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约
90度左右(大致直角)。另外,配置第1柔性基板920A的直线状缘部911b1与未配置第1柔性基板920A的直线状缘部911b1形成的角度为约90度左右。同样地,在液晶面板911中的、由第1中心线CL1划分的第2半区HA2的外周缘部,设置有配置第2柔性基板920B的直线状缘部
911b1和未配置第2柔性基板920B的直线状缘部911b1,将这些各直线状缘部911b1的中心和液晶面板9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约90度左右(大致直角)。另外,配置第2柔性基板920B的直线状缘部911b1与未配置第2柔性基板920B的直线状缘部911b1形成的角度为约
90度左右。此外,在图22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出将阵列基板911b的各直线状缘部911b1延长而成的延长线。
[0136] 根据这种构成,在安装第1柔性基板920A时,在第1半区HA1中,能在使未图示的定位销抵接到配置第1柔性基板920A的直线状缘部911b1和未配置第1柔性基板920A的直线状缘部911b1而911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进行第1柔性基板920A的安装。同样地,在安装第2柔性基板920B时,在第2半区HA2中,能在使未图示的定位销抵接到配置第2柔性基板920B的直线状缘部911b1和未配置第2柔性基板920B的直线状缘部911b1而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911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进行第2柔性基板920B的安装。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各柔性基板920A、920B。
[0137]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直线状缘部911b1的设置于液晶面板911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柔性基板920的安装数量多,多个直线状缘部911b1中的、未配置柔性基板920的直线状缘部911b1以分别将其中心、配置柔性基板920的直线状缘部911b1的中心与液晶面板9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中心角为90度的方式配置。这样,在安装多个柔性基板920时,通过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911b1,能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911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多个柔性基板920。
[0138] <实施方式11>
[0139] 根据图23至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在该实施方式11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直线状缘部1011b1的设置数量变更并且追加了触摸面板34和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0] 如图23和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10中具备:触摸面板(位置输入装置)34,使用者能基于在液晶面板1011中显示的图像对其输入位置信息;以及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功能部件、位置输入装置用安装部件)35,其连接到触摸面板34。触摸面板34以相对于液晶面板1011重叠于表侧、即重叠于与背光源装置1012侧相反的一侧的形式配置。触摸面板34具有:基板,其例如由玻璃制成,与液晶面板1011的外形相仿地形成大致圆形状;以及触摸面板图案,其设置于该基板的板面,用于检测使用者的输入位置。触摸面板图案设为所谓的投影型静电电容方式,在检测出多点触摸上是优选的。触摸面板34的基板的外周缘部被局部地按直线状切口,在该直线状的切口缘部34a设置有端子部(未图示),上述端子部连接(安装)用于传送用来检测位置的各种信号的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的一端侧,并且连接到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侧的端子部。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构成为具备包括具有绝缘性和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的基材,在该基材上形成有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整体上以形成大致U字型的形式折回,从而分别使一端侧连接到触摸面板34的上述切口缘部34a,另一端侧连接到配置于背光源装置1012的里侧的控制基板(触摸面板控制基板)1021。从控制基板1021输出的各种信号经由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传送到触摸面板34,由此进行检测使用者的输入位置的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
1021既进行液晶面板1011的控制,又进行触摸面板34的控制。
[0141] 如图23和图24所示,上述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配置为与连接到液晶面板1011的各柔性基板1020在周向上不对准(不重叠)。并且,在液晶面板1011的外周缘部,在周向上与2个柔性基板1020实质对准的位置设置有2个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而且在周向上与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实质对准的位置还设置有1个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即,在液晶面板1011的外周缘部设置有比柔性基板1020的安装数量多的数量(3个)的直线状缘部
1011a1、1011b1。如图25所示,一端侧连接到触摸面板34的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以如下形式配置:其另一端侧在背光源装置1012内通过而连接到控制基板1021,而其中途的部分与液晶面板1011中的未配置柔性基板1020的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在径向上相邻并在外侧。由此,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不易从液晶面板1011的实质的正圆状的外形探出,因此能将收纳液晶面板1011的箱体(未图示)的外形设为正圆形状,因而能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010的大型化,并且能保证高的设计性。而且,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与各柔性基板1020在周向上分散配置,可避免成为与相互的板面彼此重叠的配置,所以可避免通过各柔性基板35、
1020传送的信号彼此干扰,因而在传送的信号中不易发生钝化等。此外,在构成背光源装置
1012的LED基板1018和底座1013中分别设置有用于供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通过的切口或开口部。而且,触摸面板34以其切口缘部34a比液晶面板1011的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在径向上更向内侧凹陷的形式配置,因此在为了与控制基板1021连接而将安装于该切口缘部34a的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向里侧折回时,能将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的折弯部位的曲率设为小的曲率(将曲率半径设为大的曲率半径),换句话说,能使该折弯部位的折弯角度变得平缓。由此,能缓和可能作用于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的折弯部位的应力,因而能提高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的连接可靠性。
[0142]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的设置于液晶面板1011的外周缘部的数量比多个柔性基板1020的安装数量多,并具备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功能部件)35,上述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以与多个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中的未配置柔性基板1020的直线状缘部1011a1、1011b1俯视时相邻并在其外侧的形式配置。这样,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35不易探出到实质形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液晶面板1011的外形的外侧,该液晶显示装置1010不易大型化。
[0143] <实施方式12>
[0144] 根据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该实施方式1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直线状缘部1111b1的设置数量变更并且追加了作为功能部件的照相机36和照度传感器37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5]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110具备作为功能部件的照相机(摄像元件)36和照度传感器37,能将由照相机36拍摄的图像显示于液晶面板1111,或者能根据由照度传感器37检测出的外部环境的亮度来调整显示于液晶面板1111的图像的亮度。这些照相机36和照度传感器37配置为在周向上与各柔性基板1120不对准(不重叠)。并且,在液晶面板1111的外周缘部,在周向上与2个柔性基板1120实质对准的位置设置有2个直线状缘部1111b1,而且在周向上与照相机36和照度传感器37实质对准的位置还设置有1个直线状缘部1111b1。即,在液晶面板1111的外周缘部设置有比柔性基板1120的安装数量多的数量(3个)的直线状缘部1111b1。照相机36和照度传感器37以与液晶面板1111中的未配置柔性基板1120的直线状缘部1111b1在径向上相邻并在其外侧的形式配置。由此,照相机36和照度传感器37不易从液晶面板1111的实质的正圆状的外形探出,因此能将收纳液晶面板1111的箱体38的外形设为正圆形状,因而能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110的大型化,并且能保证高的设计性。此外,在图26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出箱体38的外形。
[0146] <实施方式13>
[0147] 根据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该实施方式1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液晶显示装置1210和液晶面板1211的外形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8]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210和液晶面板1211的平面形状形成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状。根据这种构成,显示区域AA的横向宽度即源极配线1211j的形成范围比显示区域AA的纵向宽度即栅极配线1211i的形成范围大,所以优选将各柔性基板1220以在横向即长轴方向上分散的形式配置。
[0149] <实施方式14>
[0150] 根据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在该实施方式1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1320的设置数量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51]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1320总共具备3个,包括分别配置于由第1中心线CL1划分的2个半区HA1、HA2的柔性基板1320;以及横跨2个半区HA1、HA2配置的柔性基板1320。分别配置于2个半区HA1、HA2的2个柔性基板1320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一侧(图28所示的下侧)的区域。而横跨2个半区HA1、HA2配置的柔性基板1320设为相对于第2中心线CL2配置于另一侧(图28所示的上侧)的区域并且在X轴方向上被夹在上述2个柔性基板1320之间的配置。更具体地,横跨2个半区HA1、HA2配置的柔性基板1420设为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1中心线CL1形成同心的配置。并且,横跨2个半区HA1、HA2配置的柔性基板
1320经由源极连接配线1329连接到显示区域AA中的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中央侧部分的源极配线1311j,而分别配置于2个半区HA1、HA2的2个柔性基板1320经由源极连接配线1329分别连接到显示区域AA中的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两端侧部分的源极配线1311j。另外,横跨2个半区HA1、HA2配置的柔性基板1320连接有与栅极电路部GDM连接的2个栅极连接配线1330。另外,在液晶面板1311的外周缘部,在周向上与上述3个柔性基板1320实质对准的位置设置有
3个直线状缘部1311b1。在这种构成中,即使推进高精细化,也能较窄地保持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
[0152] <实施方式15>
[0153] 根据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在该实施方式1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液晶面板1411的外形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54] 如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411为如下构成:外周缘部局部地在径向上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该突出部分39设置有面板侧端子部1428(柔性基板1420的安装区域)和直线状缘部1411b。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缩小各柔性基板1420各自的宽度(大小),并且缩短各直线状缘部1411b各自的长度,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
[0155] <其它实施方式>
[0156]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0157] (1)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其中,除实施方式7、8、14以外)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2个柔性基板中的两者或者任一者以分散于由第1中心线划分的两个半区且分散于由第2中心线划分的两侧的区域的形式配置。此外,还能随着变更柔性基板的配置而变更直线状缘部等的配置。
[0158] (2)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其中,除实施方式6、14以外)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多个柔性基板中的1个以横跨由第1中心线划分的两个半区的形式配置。此外,还能随着变更柔性基板的配置而变更直线状缘部等的配置。
[0159] (3)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其中,除实施方式5以外)的变形例,例如可以是多个柔性基板中的1个以横跨由第2中心线划分的两侧的区域的形式配置。此外,还能随着变更柔性基板的配置而变更直线状缘部等的配置。
[0160]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个柔性基板设为关于第1中心线成为线对称的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柔性基板设为关于第1中心线成为非线对称的配置。此外,还能随着变更柔性基板的配置而变更直线状缘部等的配置。
[0161] (5)在上述实施方式5~7中,示出了多个柔性基板设为关于第2中心线成为线对称的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柔性基板设为关于第2中心线成为非线对称的配置。此外,还能随着变更柔性基板的配置而变更直线状缘部等的配置。
[0162]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柔性基板的安装数量(配置柔性基板的直线状缘部的数量)设为2~4个的情况,但也能将柔性基板的安装数量设为5个以上。在该情况下,柔性基板的安装数量既可以是偶数也可以是奇数。此外,还能随着变更柔性基板的设置数量而变更配置柔性基板的直线状缘部等的设置数量。
[0163]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直线状缘部设置于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和CF基板这两者的情况,但也能设为将直线状缘部仅设置于阵列基板而不设置于CF基板。
[0164] (8)在上述实施方式9~12中,示出了将未配置柔性基板的直线状缘部的数量设为1或者2个的情况,但也能将未配置柔性基板的直线状缘部的数量设为3个以上。另外,还能适当地变更未配置柔性基板的直线状缘部在周向上的配置。
[0165]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作为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的LED基板和底座中形成有用于供柔性基板通过的切口或开口部的情况,但例如在LED基板的外缘部与柔性基板成为不重叠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能设为在LED基板的外缘部不设置切口的构成,另外,在柔性基板按不贯通底座的底壁部的路径引绕的构成的情况下,能设为在底座的底壁部中不设置开口部的构成。相反地,在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中的反射片的外缘部成为与柔性基板重叠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优选在反射片的外缘部设置用于供柔性基板通过的切口。
[0166] (10)能适当地变更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示出的源极连接配线和栅极连接配线的具体的配置或布设路径等。
[0167]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源极连接配线包括与源极配线相同的金属膜、栅极连接配线包括与栅极配线相同的金属膜的情况,但也可以是源极连接配线包括与栅极配线相同的金属膜、栅极连接配线包括与源极配线相同的金属膜的构成。另外,也可以是源极连接配线或栅极连接配线由包括与栅极配线相同的金属膜的部分和包括与源极配线相同的金属膜的部分构成。
[0168]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各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大致一致的形式安装各柔性基板的构成,但也能采用各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不一致的配置(位置偏离的配置)。
[0169] (1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各直线状缘部在延伸方向(各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各半区的与源极配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构成,但只要这些中心彼此实质对准,则中心彼此也可以稍有位置偏离。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各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源极用单位端子群的中心一致的情况,但它们也可以不一定一致。具体地,在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源极用单位端子群的中心不一致的构成中,也能设为如下配置:在将源极用单位端子群所包含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设为“2n+1(n为正的整数)”时,相对于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配置于一侧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成为“n”,相对于上述中心配置于另一侧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成为“n+1”。总之,相对于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于一侧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与配置于另一侧的源极用单位端子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0170] (14)能将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将栅极电路部配置于非显示区域的构成与实施方式3~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1] (15)能将上述实施方式3中记载的将驱动器直接安装于阵列基板的构成与实施方式4~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2] (16)能将上述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柔性基板的配置与实施方式7~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3] (17)能将上述实施方式5中记载的柔性基板的配置与实施方式7~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4] (18)能将上述实施方式6中记载的柔性基板的配置与实施方式7~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5] (19)能将上述实施方式7中记载的柔性基板的配置与实施方式9~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6] (20)能将上述实施方式8中记载的柔性基板的配置与实施方式9~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77] (21)能将上述实施方式9中记载的与注入口密封部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与实施方式10~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特别是能与实施方式10组合而将直线状缘部用于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进行定位。另外,虽然取决于注入口密封部的厚度,但是也能与实施方式11组合而设为使直线状缘部与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配置。另外,虽然取决于注入口密封部的厚度,但是也能与实施方式12组合而设为使直线状缘部与照相机或照度传感器等功能部件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配置。
[0178] (22)能将在上述实施方式10中记载的未配置柔性基板且用于定位的直线状缘部与实施方式11~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特别是能与实施方式11组合而利用与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对液晶面板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进行定位。另外,能与实施方式12组合而利用与照相机或照度传感器等功能部件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对液晶面板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进行定位。
[0179] (23)能将在上述实施方式11中记载的与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与实施方式12~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特别是还能与实施方式12组合而设为使直线状缘部与照相机或照度传感器等功能部件在周向上实质对准的配置。
[0180] (24)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1的变形例,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也可以分割为多个。在该情况下,能根据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的分割数量来变更液晶面板中的直线状缘部的设置数量和配置。
[0181] (25)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2中记载的与照相机或照度传感器等功能部件在周向上实质对准配置的直线状缘部与实施方式13~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82] (26)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例示了具备作为功能部件的照相机或照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但在具备作为功能部件的照相机或照度传感器以外的功能部件(开关、连接器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0183] (27)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3中记载的大致椭圆形的液晶面板与实施方式14、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84] (28)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将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面板的平面形状设为横长的椭圆形状的情况,但也能将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面板的平面形状设为纵长的椭圆形状。
[0185] (29)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4中记载的柔性基板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5中记载的构成适当地组合。
[0186]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的外形和显示区域均设为大致圆形状或者大致椭圆形状的情况,但在液晶面板的外形设为大致圆形状或者大致椭圆形状而显示区域为方形等多边形的构成中也能应用本发明。另外,也可以是液晶面板的外形为大致圆形状(大致椭圆形状),而显示区域为大致椭圆形状(大致圆形状)的构成。
[0187]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其中,除实施方式2以外)中,示出了设置于显示区域内的栅极电路部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中央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是栅极电路部在X轴方向上在隔着第1中心线的两侧分散配置有多个的构成。另外,栅极电路部也可以包括与第1中心线重叠的栅极电路部以及与第1中心线不重叠的栅极电路部。此外,能适当地变更栅极电路部的具体的设置数量、显示区域内的配置等。
[0188]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栅极电路部配置于显示区域的情况和栅极电路部配置于非显示区域的情况,但也可以是栅极电路部以跨域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形式配置的构成。
[0189] (3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构成背光源装置的导光板的厚度、LED的高度等具体的数值。
[0190]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TFT的沟道部的半导体膜的材料示出了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但作为其具体材料,优选使用例如包含铟(In)、镓(Ga)、锌(Zn)、氧(O)的In-Ga-Zn-O系半导体(氧化铟镓锌)。在此,In-Ga-Zn-O系半导体是In(铟)、Ga(镓)、Zn(锌)的三元氧化物,并且In、Ga和Zn的比例(组成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In:Ga:Zn=2:2:1、In:Ga:Zn=1:1:1、In:Ga:Zn=1:1:2等。其中,使用按1:1:1的比例包含In、Ga和Zn的In-Ga-Zn-O系半导体是特别优选的。这种氧化物半导体(In-Ga-Zn-O系半导体)可以是非晶质的,但优选为包含结晶质部分的具有结晶性的物质。作为具有结晶性的氧化物半导体,优选例如c轴与层面大致垂直取向的结晶质In-Ga-Zn-O系半导体。这种氧化物半导体(In-Ga-Zn-O系半导体)的结晶结构例如已在特开2012-134475号公报中公开。为了参考,在本说明书中引用特开2012-134475号公报的全部公开内容。
[0191] (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TFT的沟道部的半导体膜包括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情况,但除此以外,也能使用例如作为多晶硅(多结晶化的硅(多结晶硅)的一种的CG硅(Continuous Grain Silicon:连续晶粒硅))或非晶硅作为半导体膜的材料。
[0192] (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LED基板固定于光学片(扩散片)的情况,但也能使LED基板不固定于光学片。
[0193] (3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基板以相对于导光板重叠于表侧的形式配置的构成,但也能在LED基板以相对于导光板和反射片重叠于里侧的形式配置的构成中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LED安装于LED基板表侧的板面。
[0194] (3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为侧面发光型的情况,但也能使用顶面发光型的LED。另外,关于在LED基板中沿着周向排列的LED之间的间隔,既可以是全部不相等,也可以是LED以非等间隔排列。另外,能适当地变更安装于LED基板的LED的数量或在周向上相邻的LED之间的间隔等。
[0195] (3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基板包括膜状基材的情况,但LED基板的基材也能设为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的构成。
[0196] (4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例示了LED,但作为光源也可以使用有机EL等。
[0197] (4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液晶面板具有的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设为R、G、B的3色的情况,但也能将着色部设为4色以上。
[0198] (4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在具备视差屏障面板、罩玻璃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0199] (4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以外也能在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0200] (4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能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0201] (4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侧配置像素电极并且在CF基板侧配置相对电极的情况,但也能使用像素电极和相对电极均配置于阵列基板侧的构成的液晶面板。这种液晶面板优选设为IPS(In-Plane 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或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
[0202] (4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液晶面板的情况,例如也能使用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光显示图像的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显示面板。该MEMS显示面板的构成显示像素的微小的机械式快门按矩阵状平面配置有多个,通过单独地控制各机械式快门的打开、关闭,能按每一显示像素调整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光的透射光量,从而能显示规定灰度级的图像。
[0203] 附图标记说明
[0204] 10、1010、1110、12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1311、14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a:CF基板(第1基板);
11a1、1011a1:直线状缘部;11b、111b、211b、311b、411b、511b、611b、811b、911b、1011b、
1111b:阵列基板(第2基板);11b1、311b1、411b1、611b1、811b1、911b1、1011b1、1111b1、
1311b1、1411b1:直线状缘部;11e、811e:液晶层;11f、811f:密封部;11g:TFT(显示元件);
11i、111i、1211i:栅极配线(扫描线);11j、211j、311j、411j、511j、611j、711j、1211j:源极配线(数据线);11j1、411j1、511j1、611j1、711j1、1311j1:一端部;11j2、411j2、511j2、
611j2:另一端部;12、10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导光板;17:LED(光源);20、220、
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1420:柔性基板(安装部件);20A、
320A、420A、520A、620A、720A、920A:第1柔性基板(第1安装部件);20B、320B、420B、520B、
620B、720B、920B:第2柔性基板(第2安装部件);29、129、229、429、529、629、729、1329:源极连接配线(数据连接配线);30、130、430、530、630、1330:栅极连接配线(扫描连接配线);32、
232:驱动器(数据电路部);33:注入口密封部;35:触摸面板用柔性基板(功能部件);36:照相机(功能部件);37:照度传感器(功能部件);711f1:注入口;AA:显示区域;C:中心;CL1:第
1中心线(中心线);CL2:第2中心线(中心线、第2中心线);GDM:栅极电路部(扫描电路部);
HA1:第1半区;HA2:第2半区;NAA:非显示区域(外周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