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09287.1

文献号 : CN1074298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寺田英央钟江亮祐畠中一树

申请人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得若管不位于标准位置则无法对保持件进行压入移动的快速连接器。在该快速连接器中,一对第一腿部(32、32)包括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一对第二腿部(33、33)包括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在管(3)被插入之前的状态下,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限制保持件(30)的压入移动,而在管(3)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不限制保持件(30)的压入移动。在管(3)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限制保持件(30)的压入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快速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主体(10),具有环状突部(3a)的管(3)能够插入于该连接器主体(10);以及保持件(30),在所述管(3)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对该保持件(30)向与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行压入操作,从而使该保持件(30)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该保持件(30)在所述确认位置沿轴线方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部(3a)而防止所述管(3)脱落,其中,所述保持件(30)包括:

基部(31);

一对第一腿部(32、32),该一对第一腿部(32、32)设于所述基部(31)的两端且能够扩开;以及一对第二腿部(33、33),该一对第二腿部(33、33)设于所述基部(31)的两端且相对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独立地设置,该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量小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量,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包括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该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设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顶端侧,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包括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该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设于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顶端侧,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在所述保持件(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且所述管(3)未插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卡定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由此,限制所述保持件(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在所述保持件(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且所述管(3)位于处于比所述标准位置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部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随着与所述环状突部(3a)相抵接而扩开,由此,解除所述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与所述连接器主体(10)之间的卡定,在所述保持件(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且所述管(3)位于所述中途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沿所述保持件(30)的压入方向抵接于所述管(3)的所述环状突部(3a),由此,限制所述保持件(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包括正式防脱部(52),在所述管(3)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所述保持件(30)位于所述确认位置的状态下,该正式防脱部(52)沿轴线方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部(3a)而防止所述管(3)脱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和所述正式防脱部(52)在轴线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且在所述管(3)位于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和所述正式防脱部(52)位于比所述环状突部(3a)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主体(10)还具有相对限制面(21a、22c),该相对限制面(21a、22c)包括在轴线方向彼此相对的面,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30)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轴线方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相对限制面(21a、22c)相对,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被所述相对限制面(21a、22c)限制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主体(10)还具有相对限制面(21a、22c),该相对限制面(21a、22c)包括在轴线方向彼此相对的面,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30)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轴线方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相对限制面(21a、22c)相对,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被所述相对限制面(21a、22c)限制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主体(10)还具有相对限制面(21a、22c),该相对限制面(21a、22c)包括在轴线方向彼此相对的面,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30)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轴线方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相对限制面(21a、22c)相对,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被所述相对限制面(21a、22c)限制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包括临时防脱部(42),在所述保持件(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随着所述临时防脱部(42)与所述环状突部(3a)之间的抵接而使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变形,从而容许所述环状突部(3a)向后侧穿过,在所述管(3)到达所述标准位置时,使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减少,由此,所述临时防脱部(42)沿轴线方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部(3a)而防止所述管(3)脱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能抵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且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能抵接于所述环状突部(3a),且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后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连接器,其中,

所述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能抵接于所述环状突部(3a),且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后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说明书 :

快速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特许第5753284号公报所记载的快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和具有检查功能的保持件(retainer)。在管位于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相对于连接器主体对保持件进行压入操作,从而使保持件卡定于管的环状突部而防止管脱落。
[0003] 该快速连接器包括一对防脱腿部,一对防脱腿部具有临时防脱部和正式防脱部。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随着临时防脱部与管的环状突部之间的抵接而使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从而容许环状突部向内侧穿过,当管到达标准位置时,使一对防脱腿部的扩开变形量减少,由此,该临时防脱部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而防止管脱落。在保持件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正式防脱部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而防止管脱落。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 (第一问题)在以往的快速连接器中,为了在管未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限制保持件被相对于连接器主体压入而设有压入限制突起。压入限制突起设于能够扩开的一对防脱腿部的顶端侧。但是,在管位于处于比标准位置靠轴线方向前侧(连接器主体中的供管插入的一侧)的部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下,环状突部将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在该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未相对于连接器主体卡定,因此,保持件有可能被相对于连接器主体压入移动。
[0006] (第二问题)另外,在以往的快速连接器中,临时防脱部和正式防脱部位于管处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的比环状突部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压入限制突起位于管处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的比环状突部靠轴线方向后侧的位置。因此,若为管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且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则环状突部在轴线方向上隔在临时防脱部与压入限制突起之间,因此,管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量较小。但是,在管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且保持件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环状突部沿轴线方向卡定于正式防脱部,但未沿轴线方向卡定于压入限制突起。因此,在该状态下,管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量变大。因而,要求对管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0007] (第三问题)另外,在以往的快速连接器中,保持件包括姿势用腿部,该姿势用腿部用于限制保持件相对于连接器主体的姿势。在此,姿势用腿部为相对于具有正式防脱部和临时防脱部的一对防脱腿部独立的腿部。并且,在轴线方向上在姿势用腿部与一对防脱腿部之间形成有狭缝。于是,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由于一对防脱腿部与姿势用腿部之间存在狭缝,因此保持件会相对于连接器主体晃动。因而,要求抑制保持件相对于连接器主体晃动。
[0008] (第四问题)另外,在以往的快速连接器中,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临时防脱部卡定于环状突部,由此,也防止管脱落。但是,要求进一步提高基于临时防脱部的防脱力。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至少能够解决第一问题的快速连接器。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得若管不位于标准位置则无法对保持件进行压入移动的快速连接器。
[0010]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 本发明的快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环状突部的管能够插入于该连接器主体;以及保持件,在所述管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对该保持件向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行压入操作,从而使该保持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该保持件在所述确认位置沿轴线方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部而防止所述管脱落。
[0012] 所述保持件包括:基部;一对第一腿部,该一对第一腿部设于所述基部的两端且能够扩开;以及一对第二腿部,该一对第二腿部设于所述基部的两端且相对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独立地设置,该一对第二腿部的扩开量小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的扩开量。
[0013]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包括第一压入限制突起,该第一压入限制突起设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的顶端侧,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所述一对第二腿部包括第二压入限制突起,该第二压入限制突起设于所述一对第二腿部的顶端侧,用于限制所述保持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0014] 在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且所述管未插入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压入限制突起卡定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由此,限制所述保持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0015] 在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且所述管位于处于比所述标准位置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部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一腿部随着与所述环状突部相抵接而扩开,由此,解除所述第一压入限制突起与所述连接器主体之间的卡定。
[0016] 在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且所述管位于所述中途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压入限制突起沿所述保持件的压入方向抵接于所述管的所述环状突部,由此,限制所述保持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0017] 也就是说,一对第一腿部和一对第二腿部分别包括压入限制突起。因而,利用第一压入限制突起和第二压入限制突起,能够在两个状态下对保持件的压入进行限制。详细而言,第一压入限制突起在未插入管的状态下发挥功能。第二压入限制突起在管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发挥功能。因而,在管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也不会被压入移动。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将构成快速连接器1的连接器主体10和保持件30、管3、树脂管4组装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9] 图2是图1的连接器主体10的从后侧观察得到的立体图。
[0020] 图3A是从前下方观察图1的保持件30得到的立体图。
[0021] 图3B是从后下方观察图1的保持件30得到的立体图。
[0022] 图4A是保持件30的主视图。
[0023] 图4B是图4A的保持件30的右视图。
[0024] 图4C是图4A的保持件30的俯视图。
[0025] 图4D是图4A的保持件30的仰视图。
[0026] 图4E是图4A的保持件30的后视图。
[0027] 图4F是图4A的保持件30的“F4F-F4F”放大剖视图。
[0028] 图5A(管插入前状态)是表示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之前的状态,且是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9] 图5B是图5A的“F5B-F5B”剖视图。
[0030] 图5C是图5A的“F5C-F5C”剖视图。
[0031] 图5D是图5A的“F5D-F5D”剖视图。
[0032] 图6A(管插入未完成状态)是表示将管3插入到比快速连接器1的标准位置靠近前侧的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3] 图6B是图6A的“F6B-F6B”剖视图。
[0034] 图6C是图6A的“F6C-F6C”剖视图。
[0035] 图6D是图6A的“F6D-F6D”剖视图。
[0036] 图7A(管插入完成状态)是表示将管3插入到快速连接器1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7] 图7B是图7A的“F7B-F7B”剖视图。
[0038] 图7C是图7A的“F7C-F7C”剖视图。
[0039] 图7D是图7A的“F7D-F7D”剖视图。
[0040] 图7E是图7A的“F7E-F7E”剖视图。
[0041] 图8A(确认状态)是表示使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确认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2] 图8B是图8A的“F8B-F8B”剖视图。
[0043] 图8C是图8A的“F8C-F8C”剖视图。
[0044] 图8D是图8A的“F8D-F8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1.快速连接器1的概要)
[0046] 参照图1和图7E说明快速连接器1的概要。快速连接器1例如构成汽车的燃料配管的一部分,形成供燃料流通的流路。在快速连接器1的一端侧外装有树脂管4的端部,在快速连接器1的另一端侧插入有管3的端部。由此,快速连接器1将树脂管4和管3之间连结起来。
[0047] 在此,如图1所示,管3例如为金属制,且形成为筒状。管3包括:环状突部3a(还称为凸缘部、加强筋),其在从管3的顶端沿轴线方向隔开距离的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顶端部3b,其是比环状突部3a靠顶端侧的小径部位;以及中间部3c,其是比环状突部3a靠与顶端侧相反的那一侧的小径部位。
[0048]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线方向是指在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的状态下的管3的轴线方向。将连接器主体10中的供管3插入的一侧称作轴线方向前侧(相当于管插入侧),将与轴线方向前侧相反的一侧称作轴线方向后侧(相当于与管插入侧相反的一侧)。下方是指从管3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保持件30的压入方向,上方是指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压入相反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在从管3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0049] 快速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主体10、保持件30以及密封单元70(表示在图7E中)。
[0050] 连接器主体10例如为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制,具有贯通的流路。连接器主体10示出以L字状贯通形成的形状,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是以直线状贯通形成的。另外,连接器主体10并不限定于一体成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将多个零件结合起来而形成。
[0051] 如图1所示,连接器主体10包括管连接部11和管插入部12。管连接部11设于连接器主体10的一端侧(图1的后下侧),在管连接部11外装树脂管4。为了使管连接部11在嵌套有树脂管的状态下具有防脱力,管连接部11的外周面在沿着流路的方向上形成为台阶状。
[0052] 管插入部12设于连接器主体10的另一端侧(图1的上侧),能够将管3的顶端部3b和环状突部3a的部位插入于管插入部12。如图7E所示,在管插入部12的内周侧配置有密封单元70。密封单元70例如包括:氟橡胶制的环状密封构件71、72;树脂制的套环73,其在轴线方向上隔在环状密封构件71、72之间;以及树脂制的衬套74,其将环状密封构件71、72和套环73定位于连接器主体10。管3的顶端部3b插入于密封单元70的内周侧。衬套74容许管3的顶端部3b穿过,但不容许环状突部3a穿过。也就是说,衬套74具有限制管3的环状突部3a向轴线方向后侧移动的功能。
[0053] 保持件30例如为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制。保持件30以通过操作人员沿着径向(连接器主体10中的与管插入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的压入操作和拔出操作而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连接器主体10。
[0054] 在管3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30能够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另一方面,在管3未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和管3仅被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处于比标准位置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部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的移动受到限制。因而,操作人员在能够对保持件30进行压入操作的情况下,能够确认管3已经插入到标准位置。
[0055] 并且,在对保持件30向确认位置进行了压入操作的状态下,保持件30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管3的环状突部3a,从而保持件30防止管3脱落。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通过对保持件30进行压入操作,能够确认到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且利用保持件30防止管3脱落。
[0056] (2.连接器主体10的管插入部12的详细结构)
[0057] 参照图1和图2说明管插入部12的详细结构。管插入部12包括筒部21、开口端座构件22,上部连结构件23,下部连结构件24,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以及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
[0058] 筒部21位于管插入部12的后侧部分,在筒部21的端部连结有管连接部11。在筒部21配置有密封单元70,管3的顶端部3b能插入于筒部21。在筒部21的前端面上的开口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引导部21a、21a。
[0059] 开口端座构件22在轴线方向前侧与筒部21隔开距离并配置为与筒部21同轴。在开口端座构件22上形成有圆形的开口孔22a。开口孔22a形成为管3的环状突部3a能够穿过开口孔22a的大小。并且,在开口端座构件22的后侧面上的开口孔22a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轨道槽22b、22b。一对轨道槽22b、22b的槽底和外侧肩部22c、22c在轴线方向上与筒部21的一对引导部21a、21a相对。
[0060] 此外,一对引导部21a、21a和一对外侧肩部22c、22c能够沿上下方向引导保持件30的第一腿部主体41,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叙述。也就是说,筒部21的引导部21a的前表面和外侧肩部22c的后表面作为用于限制后述的保持件30的第一腿部主体41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的相对限制面发挥功能。另外,一对轨道槽22b、22b能够沿上下方向引导第二腿部主体51和插入引导件53。
[0061] 上部连结构件23在轴线方向上将筒部21的上部和开口端座构件22的上部连结起来。下部连结构件24在轴线方向上将筒部21的下部和开口端座构件22的下部连结起来。在此,上部连结构件23和下部连结构件24设于在轴线方向上不与管3的环状突部3a互相干扰的位置。另外,在上部连结构件23与下部连结构件24之间,在左右均开有开口。
[0062] 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以随着朝向下方去而分别远离上部连结构件23的左右端的方式呈大致圆弧状延伸。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设于上部连结构件23中比轴线方向中央靠筒部21侧的部位。也就是说,在轴线方向上在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与开口端座构件22的之间形成有间隙。
[0063] 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以随着朝向上方去而分别远离下部连结构件24的左右端的方式呈大致圆弧状延伸。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设于下部连结构件24中比轴线方向中央靠开口端座构件22侧的部位。也就是说,在轴线方向上在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与筒部21的之间形成有间隙。
[0064] (3.保持件30的详细结构)
[0065] 接下来,参照图3A~图3B和图4A~图4F说明保持件30的详细结构。保持件30形成为倒置的U字状。保持件30包括基部31,一对第一腿部32、32,一对第二腿部33、33以及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
[0066] 基部31位于倒置的U字状的顶部,形成为稍微弯曲了的板状。如图3B所示,在基部31的轴线方向后侧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缺口31a。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缺口
31a在连接器主体10与基部31之间形成间隙。缺口31a例如用于供操作人员插入一字螺丝刀等工具而将保持件30拔出。
[0067] 一对第一腿部32、32以能够扩开的方式设置在基部31的左右两端,容许较大的扩开量。也就是说,一对第一腿部32、32通过扩开变形来容许管3的环状突部3a向后侧穿过。各第一腿部32包括第一腿部主体41、临时防脱部42、引导突起43以及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
[0068] 第一腿部主体41形成为从基部31的左右两侧部分向下方延伸的L字形状。第一腿部主体41形成为下部的前表面位于比上部的前表面靠前侧的部位的L字形状。第一腿部主体41的L字下部伸出到比L字上部靠左右外侧的位置,第一腿部主体41的L字下部的轴线方向宽度与连接器主体10的筒部21的引导部21a和开口端座构件22的外侧肩部22c(轨道槽22b的左右外侧部位)之间的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大致相同程度的大小。
[0069] 临时防脱部42被设置成从各第一腿部主体41的轴线方向前部且是第一腿部主体41的顶端部向内侧(第一腿部主体41、41彼此相对的一侧)伸出。如图4A所示,在临时防脱部
42的轴线方向前侧且是上侧具有缺口42a。缺口42a是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容纳连接器主体10的压入被卡定部26的区域。并且,由于存在缺口42a,因此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小于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
[0070] 如图4F所示,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中的外侧范围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该外侧范围是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与连接器主体10的开口端座构件22的后表面相对且能够抵接于该后表面的范围。
[0071] 另一方面,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中的内侧范围以随着从内侧朝向外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该内侧范围是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与管3的环状突部3a相抵接的范围。
[0072] 如图4F所示,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后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是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抵接于管3的环状突部3a的范围。也就是说,临时防脱部
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能够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管3的环状突部3a。
[0073] 引导突起43被设置成从各第一腿部主体41的轴线方向中央部且是第一腿部主体41的顶端部向内侧(第一腿部主体41、41彼此相对的一侧)伸出。引导突起43形成为越向上侧去越向内侧伸出的形状。引导突起43的下表面形成为与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圆弧凹状。
[0074] 另一方面,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形成为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与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圆弧凹状。其中,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中的内端能沿上下方向卡定于连接器主体10的拔出被卡定部25。另外,引导突起43的轴线方向后表面是隔着极小的间隙与筒部21的轴线方向前表面相对的面。也就是说,临时防脱部42和引导突起43为与筒部21的轴线方向前表面和开口端座构件22的轴线方向后表面之间的宽度大致相同程度的宽度。
[0075] 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设于临时防脱部42的下表面。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在第一腿部32未扩开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卡定于连接器主体10的压入被卡定部26。但是,若第一腿部32为扩开的状态,则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不卡定于压入被卡定部26。
[0076] 一对第二腿部33、33设于基部31的左右两端且相对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独立地设置。与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量相比,一对第二腿部33、33仅容许较小的扩开量。其中,一对第二腿部33、33也可以设成不能扩开。也就是说,即使一对第二腿部33、33进行了扩开变形,管3的环状突部3a也不能穿过。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一对第二腿部33、33与基部31之间的结合面积大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与基部31之间的结合面积,从而限制一对第二腿部33、33较大程度地扩开。
[0077] 各第二腿部33包括第二腿部主体51、正式防脱部52、插入引导件53以及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
[0078] 第二腿部主体51从基部31的左右两侧部分向下方延伸。第二腿部主体51以在轴线方向上与第一腿部主体41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设于第一腿部主体41的前侧。第二腿部主体51的前侧部分能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开口端座构件22的轨道槽22b。也就是说,第二腿部主体51限制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的姿势。尤其是,通过第二腿部主体51与轨道槽
22b之间的卡合,从而限制第二腿部33较大程度地扩开。
[0079] 正式防脱部52被设置成从各第二腿部主体51的靠近基部31的位置向内侧(第二腿部主体51彼此相对的一侧)伸出。正式防脱部52在轴线方向上位于与第一腿部32的临时防脱部42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正式防脱部52位于临时防脱部42的上方。正式防脱部52的内侧面形成为与管3的中间部3c相对应的圆弧凹状。并且,正式防脱部52的各下端彼此之间的左右宽度略小于管3的中间部3c的外径。
[0080] 插入引导件53从第二腿部主体51的前下端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在第二腿部主体51被插入到轨道槽22b之前的状态下,插入引导件53作为向轨道槽22b插入的引导件发挥功能。并且,在第二腿部主体51被插入到轨道槽22b的状态下,与第二腿部主体51同样地,插入引导件53发挥限制第二腿部33扩开的效果。
[0081] 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在正式防脱部5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在管3的环状突部3a位于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的下方的状态下,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抵接于环状突部3a,从而限制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的前表面形成倾斜面,具有通过与环状突部3a相抵接而实现的定心(日文:芯合わせ)功能。
[0082] 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被设置成从基部31的两外表面向外侧伸出。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形成为操作人员能够通过用手指勾住该释放用操作部从而拔出保持件30。
[0083] (4.组装时的动作说明)
[0084] 接下来,说明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直到利用保持件30实现完全卡定的状态的动作。以下,分别说明管插入前状态、管插入未完成状态、管插入完成状态、确认状态以及释放状态。
[0085] (4-1.管插入前状态)
[0086] 参照图5A~图5D说明管插入前状态。管插入前状态是指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被插入连接器主体10之前的状态。
[0087] 从轴线方向上连接器主体10的筒部21与开口端座构件22的之间的位置的上方安装保持件30。也就是说,以跨上部连结构件23的方式将一对第一腿部32、32和一对第二腿部33、33插入。
[0088] 第一腿部主体41插入于轴线方向上筒部21的引导部21a与轨道槽22b的外侧肩部22c之间的位置。因而,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在轴线方向上定位。并且,第二腿部主体51和插入引导件53插入于轨道槽22b。因而,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在左右方向上定位。同时,第二腿部33的扩开量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0089] 并且,如图5B所示,保持件30的引导突起43位于拔出被卡定部25的下方。因而,在施加于保持件30的拔出负荷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沿拔出方向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从而限制保持件30被从初始位置拔出。
[0090] 在对保持件30施加了较大的拔出负荷的情况下,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弯曲,因此,通过引导突起43与拔出被卡定部25之间的抵接,从而使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变形。但是,由于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的内端在拔出被卡定部25的左右外侧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因此,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被限制在规定量内。也就是说,即使对保持件30施加了拔出负荷,也能够防止保持件30被从初始位置拔出。
[0091] 另外,如图5D所示,保持件30的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位于压入被卡定部26的上方。若为一对第一腿部32、32未扩开的状态,则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在压入方向和左右外侧卡定于压入被卡定部26。因而,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受到限制,且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的压入受到限制。
[0092] 在该状态下,如图5C所示,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临时防脱部42、42的前表面中的内侧范围位于管3的环状突部3a的进入位置。也就是说,临时防脱部42、42位于能够抵接于管3的环状突部3a的位置。
[0093] (4-2.管插入未完成状态)
[0094] 参照图6A~图6D说明管插入未完成状态。管插入未完成状态是指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位于处于比标准位置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部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
[0095] 当从图5A~图5D所示的管插入前状态将管3向连接器主体10插入时,管3的顶端部3b穿过保持件30的一对第一腿部32、32之间和一对第二腿部33、33之间。
[0096] 接着,管3的环状突部3a在抵接于第一腿部32、32的临时防脱部42的前表面中的内侧范围的同时抵接于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的前表面。如图6C所示,环状突部3a抵接于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的前表面而使保持件30稍微向上方移动,从而对临时防脱部42与环状突部3a之间进行定心。
[0097] 随着将管3进一步向轴线方向后侧插入,环状突部3a向后侧按压临时防脱部42的前表面。随着该按压,如图6B所示,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变形。此时,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的内端在拔出被卡定部25的左右外侧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因此,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被限制在规定量内,能够维持保持件30保持于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
[0098] 在此,随着环状突部3a对临时防脱部42的按压,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变形,因此,解除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与压入被卡定部26之间的卡定。因而,在该状态下,无法发挥基于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的压入限制效果。
[0099] 但是,在该状态下,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在轴线方向上位于与临时防脱部42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位于环状突部3a的径向外侧。并且,一对第二腿部33、33不会扩开至环状突部3a的最大外径部能够穿过的程度。因而,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在保持件30的压入方向上抵接于环状突部3a,从而限制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压入。
[0100] (4-3.管插入完成状态)
[0101] 参照图7A~图7E说明管插入完成状态。管插入完成状态是指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
[0102] 当从图6A~图6D所示的管插入未完成状态将管3进一步向后侧插入时,如图7A~图7E所示,环状突部3a穿过临时防脱部42,环状突部3a到达引导突起43所处的位置。环状突部3a位于引导突起43的位置的状态下的管3的位置是标准位置。
[0103] 管3到达标准位置,环状突部3a位于引导突起43的下方,从而解除临时防脱部42与环状突部3a之间的卡合,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立刻减少。在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减少的过程中,保持件30不受管3和连接器主体10任何限制。因此,在管3到达标准位置时,会产生伴随着一对第一腿部32、32从扩开变形后的形状复原所产生的声音。
特别是,由于保持件30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会因保持件30的振动而产生高频的声音。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该声音确认管3已插入到标准位置。
[0104] 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引导突起4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环状突部3a与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之间。保持件3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由引导突起43的下表面与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形状之间的关系和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与拔出被卡定部25的下表面之间的关系决定。
[0105] 在该状态下,环状突部3a在轴线方向上隔在临时防脱部42与衬套74之间。也就是说,临时防脱部42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从而临时防脱部42防止管3脱落。
[0106] 在此,在对管3施加拔出负荷的情况下,环状突部3a向前侧按压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进而,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的外侧范围向前侧按压连接器主体10的开口端座构件22。
[0107] 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的外侧范围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随着临时防脱部42对开口端座构件22的按压,沿不扩开的方向变形的力作用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
[0108] 另外,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后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随着环状突部3a对临时防脱部42的按压,沿不扩开的方向变形的力作用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也就是说,通过使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和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倾斜地形成,从而提高临时防脱部42的防止管3脱落的防脱力。
[0109] (4-4.确认状态)
[0110] 参照图8A~图8D说明确认状态。确认状态是指管3位于标准位置且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
[0111] 在图7A~图7E所示的管插入完成状态下,引导突起43位于能够接触于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中的上方部位的位置。当从该状态对保持件30施加向连接器主体10压入的压入负荷时,引导突起43的下表面被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引导,由此,一对第一腿部32、32一边向下方移动一边扩开变形。同时,随着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解除保持件30的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与压入被卡定部26之间的卡定。因而,解除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限制。
[0112] 通过持续对保持件30施加按压负荷,保持件30如图8A~图8D所示那样以第二腿部主体51和插入引导件53被轨道槽22b引导的方式向确认位置移动。此时,随着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对引导突起43的引导消失,一对第一腿部32、32从扩开变形后的形状复原。因此,环状突部3a位于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的上方。因而,引导突起43沿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也就是说,引导突起43限制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上的移动。其结果,在确认状态下,防止保持件30容易被拔出。
[0113] 在此,第二腿部33的正式防脱部52的各下端彼此之间的左右宽度略小于管3的中间部3c的外径。因此,在将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压入时,正式防脱部52被管3的中间部3c引导,由此一对第二腿部33稍微扩开变形。但是,由于第二腿部主体51被轨道槽22b限制,因此,与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量相比,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量非常少。
之后,当管3的中间部3c位于正式防脱部52的内侧面的圆弧凹状部分时,一对第二腿部33从扩开变形后的形状复原。
[01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二腿部33、33仅稍微地扩开变形,但也可以使一对第二腿部33、33完全不扩开变形。在该情况下,只要使正式防脱部52的各下端彼此之间的左右宽度为与管3的中间部3c的外径相同的大小或为大于管3的中间部3c的外径的大小即可。
[0115] 并且,在确认状态下,环状突部3a与正式防脱部5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相对。正式防脱部52形成于被限制了较大的扩开的一对第二腿部33、33。因此,只要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正式防脱部52就沿轴线方向以牢固的力卡定于环状突部3a。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管3脱落。
[0116] 另外,在确认状态下,如图8D所示,压入被卡定部26位于临时防脱部42的缺口42a的区域。并且,压入被卡定部26位于正式防脱部52和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的下方。
[0117] (4-5.释放状态)
[0118] 参照图6B~图6D、图7A~图7E以及图8A~图8D说明释放状态。在维修等时,会存在需要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管3的情形。释放状态是指能够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将管3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的状态。
[0119] 使保持件30从位于图8A~图8D所示的确认位置的状态向图7A~图7D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为此,操作人员将手指勾住保持件30的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并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这样一来,保持件30以引导突起43被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引导的方式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0120] 此外,也可以是,操作人员不勾住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而将一字螺丝刀等工具插入于基部31的缺口31a(表示在图4B中),或者在勾住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的基础上,将一字螺丝刀等工具插入于基部31的缺口31a(表示在图4B中),由此使保持件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0121] 即使保持件30移动到初始位置,如图7C~图7E所示,临时防脱部42也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因此,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将手指勾住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并对保持件30进一步施加拔出负荷。这样一来,保持件30向图6B~图6D所示的位置移动。也就是说,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引导突起43的上表面被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引导,从而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变形。
[0122] 随着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解除临时防脱部42与环状突部3a之间的卡定。在该状态下,操作人员能够将管3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
[0123] (5.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124] 如上所述,快速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主体10和保持件30。具有环状突部3a的管3能够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在管3被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图7A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对保持件30向与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行压入操作,从而使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从初始位置(图7A所示的位置)向确认位置(图8A所示的位置)移动。并且,保持件30在确认位置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由此,防止管3脱落。
[0125] 保持件30包括:基部31;一对第一腿部32、32,该一对第一腿部32、32设于基部31的两端并能够扩开;以及一对第二腿部33、33,该一对第二腿部33、33设于基部31的两端并相对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独立地设置,该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量小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量。
[0126] 在此,一对第一腿部32、32包括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该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设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顶端侧,用于限制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一对第二腿部33、33包括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该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设于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顶端侧,用于限制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0127] 如图5D所示,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未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下,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卡定于连接器主体10,由此,限制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0128] 并且,如图6D所示,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位于处于比标准位置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部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下,一对第一腿部32、32随着与环状突部3a相抵接而扩开,由此,解除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与连接器主体10之间的卡定。
[0129] 如图6D所示,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沿保持件30的压入方向抵接于管3的环状突部3a,由此,限制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0130] 也就是说,一对第一腿部32、32和一对第二腿部33、33分别包括压入限制突起(44、54)。因而,利用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和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能够在两个状态下对保持件
30的压入进行限制。详细而言,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在未插入管3的状态下发挥功能。第二压入限制突起54在管3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发挥功能。因而,在管3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30也不会被压入移动。
[0131] 另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一对第二腿部33、33包括正式防脱部52,在管3被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该正式防脱部52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而防止管3脱落。
[0132] 通过使正式防脱部52形成于扩开量较小的一对第二腿部33、33,从而提高基于正式防脱部52的防脱力。也就是说,在利用正式防脱部52来对环状突部3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抑制管3被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
[0133] 另外,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和正式防脱部52在轴线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且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和正式防脱部52位于比环状突部3a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且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30不存在与环状突部3a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相对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套74位于与环状突部3a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接近的位置。通过使第一压入限制突起44和正式防脱部52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将衬套74配置于接近环状突部3a的位置。其结果,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且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抑制环状突部3a相对于快速连接器1沿轴线方向晃动。进而,抑制管3相对于快速连接器1沿轴线方向晃动。
[0134] 另外,连接器主体10还具有相对限制面(引导部21a的前表面和外侧肩部22c的后表面),该相对限制面包括在轴线方向彼此相对的面,用于限制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轴线方向两端面分别与相对限制面(21a、22c)相对,一对第一腿部32、32被相对限制面(21a、22c)限制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
[0135] 一对第一腿部32、32本身隔在连接器主体10的相对限制面(21a、22c)之间,从而限制保持件30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一对第二腿部33、33不必具有对保持件30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力。也就是说,一对第一腿部32、32单独地隔在连接器主体10的相对限制面(21a、22c)之间,从而抑制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沿轴线方向晃动。
[0136] 另外,一对第一腿部32、32包括临时防脱部42。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随着临时防脱部42与环状突部3a之间的抵接而使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变形,从而容许环状突部3a向后侧穿过。并且,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管3到达标准位置时,使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减少,由此,临时防脱部42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而防止管3脱落。
[0137] 临时防脱部42设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正式防脱部52设于一对第二腿部33、33。这样,通过使临时防脱部42和正式防脱部52分离,能够可靠地且有效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0138] 另外,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能抵接于连接器主体10,且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且从标准位置拔出管3的拔出力作用于管3时,临时防脱部42从环状突部3a承受拔出力。这样一来,临时防脱部42抵接于连接器主体1。此时,如上所述,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倾斜地形成,因此,沿不扩开的方向变形的力作用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因而,通过使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前侧的面42b倾斜地形成,从而提高临时防脱部42的防止管3脱落的防脱力。
[0139] 另外,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能抵接于环状突部3a,且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去而位于靠轴线方向后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随着环状突部3a对临时防脱部42的按压,沿不扩开的方向变形的力作用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也就是说,通过使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后侧的面42c倾斜地形成,从而提高临时防脱部42的防止管3脱落的防脱力。
[0140] 附图标记说明
[0141] 1、快速连接器;3、管;3a、环状突部;3b、顶端部;3c、中间部;4、树脂管;10、连接器主体;11、管连接部;12、管插入部;21、筒部;21a、引导部;22、开口端座构件;22a、开口孔;22b、轨道槽;22c、外侧肩部;23、上部连结构件;24、下部连结构件;25、拔出被卡定部;26、压入被卡定部;30、保持件;31、基部;31a、缺口;32、第一腿部;33、第二腿部;34、释放用操作部;41、第一腿部主体;42、临时防脱部;42a、缺口;42b、临时防脱部的前表面;42c、临时防脱部的后表面;43、引导突起;44、第一压入限制突起;51、第二腿部主体;52、正式防脱部;53、插入引导件;54、第二压入限制突起;70、密封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