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09787.5

文献号 : CN1074320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原秀哲小原一仁吴文锡中村有延

申请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壳,设有能够顺畅地进行排水且抑制水朝向收容空间内浸入的排水用的流路。外壳(1)具备形成有从成为收容空间(S1)的区域延伸的流路(60)的第一壳体(10),流路(60)包含一端侧与第一出口(71)相连且另一端侧与第二出口(72)相连的第一流路部(61)、以及将第一流路部(61)与收容空间(S1)连接的第二流路部(62),在面朝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流路部(62)的开口缘中,与作为第一流路部(61)的第一出口(71)侧的边缘的一侧开口缘(62a)相比,作为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出口(72)侧的边缘的另一侧开口缘(62b)位于收容空间(S1)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外壳,在收容空间内收容被收容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备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形成有从成为所述收容空间的区域延伸的流路,所述流路包括:第一流路部,一端侧与第一出口相连,另一端侧与第二出口相连;以及第二流路部,将所述第一流路部与所述收容空间连接,在面朝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开口缘中,与作为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一出口侧的边缘的一侧开口缘相比,作为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二出口侧的边缘的另一侧开口缘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备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化,并形成有成为所述第二出口的部分,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面的边界位于比所述第二出口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部在所述第二流路部所连接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包括向所述第二流路部侧弯曲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部中的面朝所述第一流路部的开口的大小小于面朝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部中的面朝所述第一流路部的开口的大小小于面朝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部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部弯曲。

说明书 :

外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排水用的流路的外壳。

背景技术

[0002] 如下述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那样,在收容电气设备的车载用的外壳等在温度变化大的环境下设置的外壳中,有时设有用于排出因水蒸气的凝结而产生的水的流路。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4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在这样的外壳中,需要设置如下构造:确保穿过流路的排水顺畅进行这样的功能的同时,使来自外部的水难以浸入收容有被收容物的收容空间内。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设有能够使排水顺畅进行且抑制水朝向收容空间内的浸入的排水用的流路的外壳。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0]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外壳在收容空间内收容被收容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备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形成有从成为所述收容空间的区域延伸的流路,所述流路包含:第一流路部,一端侧与第一出口相连,另一端侧与第二出口相连;以及第二流路部,将所述第一流路部与所述收容空间连接,在面朝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开口缘中,与作为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一出口侧的边缘的一侧开口缘相比,作为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二出口侧的边缘的另一侧开口缘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侧。
[0011] 可以是,所述外壳具备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化,并形成有成为所述第二出口的部分,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面的边界位于比所述第二出口低的位置。
[0012] 所述第一流路部在所述第二流路部所连接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包含向所述第二流路部侧弯曲的部分。
[0013] 可以是,所述第二流路部的面朝所述第一流路部的开口的大小小于面朝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大小。
[0014] 可以是,所述第二流路部弯曲。
[0015] 发明效果
[0016] 本发明所涉及的外壳中的面朝第一流路部的第二流路部的开口缘中,作为第一流路部的第二出口侧的边缘的另一侧开口缘位于比作为第一流路部的第一出口侧的边缘的一侧开口缘靠收容空间侧的位置,因此从第一出口浸入的水难以浸入第二流路部。换句话说,从第一出口进入的水容易直接从第二出口排出。由此,排水顺畅地进行,抑制水朝向收容空间内浸入。
[0017] 若使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形成有成为第二出口的部分的第二壳体的外壁面的边界位于比第二出口低的位置,则抑制水从第二出口浸入。换句话说,由于从第一出口浸入到第一流路部内的水容易从第二出口排出,水难以从第二出口朝第一流路部内浸入,因此抑制向收容空间内浸入的水的浸入。
[0018] 若将第一流路部构成为在第二流路部所连接的部分与第一出口之间包含向第二流路部侧弯曲的部分,则从第一出口浸入的水的流动因该弯曲的部分而远离第二流路部(第一流路部与第二流路部的边界)。换句话说,从第一出口浸入到第一流路部的水更加难以浸入第二流路部。
[0019] 若采用面朝第一流路部的开口的大小小于面朝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大小的第二流路部,则收容空间内的水容易浸入第二流路部,第一流路部的水难以浸入第二流路部。
[0020] 若第二流路部进行弯曲,则即便水从第一流路部朝第二流路部浸入,该水也难以到达收容空间。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外观的图。
[0022] 图2是示意性表示处于卸下第二壳体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外观的图。
[0023] 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连接构件未图示)。
[0024] 图4是图1的B-B线剖视图(连接构件未图示)。
[0025] 图5是示意性表示图1的C-C线剖面的图。
[0026] 图6是从形成有狭缝的一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侧视图。
[0027] 图7是用于说明形成于第一壳体的流路的图(利用沿着平面方向的面剖切第一壳体而成的剖面的示意图)。
[0028] 图8是放大表示第一流路部与第二流路部相连的部分的图。
[0029]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收容物的一个例子的基板单元的外观图。
[0030] 图10是放大表示基板单元中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一部分的端子与导电构件电连接的部件)的部分(基板以及固定于该基板的导电构件)的图。
[0031] 图11是放大表示基板单元中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一部分的端子与导电构件电连接的部件)的部分(基板以及固定于该基板的导电构件)的剖视图,是沿通过漏极端子以及源极端子的平面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下的说明中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是指,沿着图1等所示的Z轴的方向(将箭头朝向的方向侧设为上),宽度方向是指沿着X轴的方向,前后方向是指沿着Y轴的方向(将箭头朝向的方向侧设为后),平面方向是指沿着XY平面的方向。此外,这些方向并非限定外壳1的设置方向,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1基本上配置为,第一壳体10位于下侧,第二壳体20位于上侧。
[0033]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外壳1是收容车载用的电气设备的外壳,具备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以及第三壳体3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1的被收容物(电气设备)是基板单元40。在第一壳体10中形成容纳被收容物的第一空间S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收容空间)。第一壳体10所形成的第一空间S1的上方被第三壳体30覆盖(参照图3、图4等)。换句话说,第一空间S1也可以说是由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构成的空间。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空间S1是沿平面方向平坦的空间。
[0034] 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20中收容与作为被收容物的基板单元40连接的连接构件5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带端子51的电线52)。第二壳体20所形成的第二空间S2的下方被第一壳体10覆盖。换句话说,第二空间S2也可以说是由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构成的空间。第二空间S2是形成有用于供连接构件50穿过的开口的空间。
[003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空间S1内收容作为被收容物的基板单元40。此外,在各图(除了图1)中由实线图示基板单元40或用于电连接基板单元4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构件50,但基板单元40或连接构件50并不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外壳1。换句话说,基板单元40仅是本实施方式的外壳1的收容物的一个例子。基板单元40的结构如下所述。
[0036] 图9~图11所示的基板单元40具备基板41以及导电构件42。基板41通过在一面41a(上侧的面)形成导电图案而成。该导电图案构成的导电路是控制用的导电路(电路的一部分)与导电构件42构成的导电路(电路的一部分)相比,流动的电流相对较小。
[0037] 导电构件42具有在基板41的另一方的面41b(下侧的面)固定的主体部421以及从主体部421延伸的延伸配置部422。导电构件42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为规定的形状。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构成供相对较大(比由导电图案构成的导电路大)的电流流动的部分、即电力用的导电路。此外,关于导电路的具体结构,省略说明以及图示,但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具有构成导电路的多个部分。各部分以不会短路的方式单独独立,通过固定于基板41而成为一体。多个部分在固定于基板41之前由余长部分连接,通过在固定于基板41后切除该余长部分,成为分别单独独立的状态(没有直接接触的状态)。导电构件42(主体部421)也被称作母线(母线板)等。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例如经由绝缘性的粘合剂或粘合片等固定于基板41的另一方的面41b。由此,使基板41与导电构件42一体化。
[0038] 导电构件42的延伸配置部422是形成为从主体部421立起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延伸配置部422具有从主体部421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基端部422a)、以及从基端部422a的顶端(上端)弯曲并沿着平面方向延伸的部分(顶端部422b)。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电构件42具有多个延伸配置部422。各延伸配置部422与上述的主体部421的单独独立的部分中的任一者成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单独独立的部分与一个延伸配置部422相连。各延伸配置部422的顶端部422b成为用于连接连接构件50的部分(输入端子部或者输出端子部)。经由该连接构件50,将基板单元40(导电构件42)与外部设备电连接。
[0039] 电子元件43具有元件主体431以及端子部。在基板单元40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43。特定的电子元件43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穿过形成于基板41的开口411与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电连接。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部分与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电连接的端子,能够例示晶体管(FET)。晶体管的漏极端子432以及源极端子433与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连接,栅极端子434与基板41的导电图案连接。这样,在电子元件43中的至少一部分中,该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与导电构件42直接电连接。从其它角度来说,也可以存在全部的端子与形成于基板41的导电图案直接电连接的电子元件43(至少一部分的端子没有与导电构件42直接电连接)。
[0040] 这样构成的基板单元40收容在第一空间S1内(参照图3、图4等)。严格来说,基板单元40中的、除延伸配置部422以外的部分收容在第一空间S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空间S1的第一壳体10具备框构件11以及散热构件19。框构件11呈大致方形,其内侧的区域成为第一空间S1。散热构件19是由热传导性高的材料(铜等)形成的平板状的构件,固定于框构件11的下侧。散热构件19固定为覆盖框构件11的下侧的开口。利用这样的框构件11以及散热构件19,形成沿平面方向扩展的平坦的第一空间S1。框构件11也可以说是构成第一空间S1的侧壁的构件,散热构件19也可以说是构成第一空间S1的底壁的构件。上述基板单元40的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的至少一部分与散热构件19接合。由此,从基板单元40产生的热量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散热构件19向外部释放出。此外,导电构件42的主体部421与散热构件19可以经由热传导性高的绝缘材料进行接合。
[0041] 在框构件11设有基座部12以及从该基座部12朝向上方突出的外螺纹部13(参照图2等)。在导电构件42的延伸配置部422的顶端部422b形成有能够供外螺纹部13穿过的贯通孔。通过使外螺纹部13穿过形成于顶端部422b的贯通孔,并且使外螺纹部13穿过形成于连接构件50的端子51的贯通孔,使螺母等与外螺纹部13螺合,由此将顶端部422b与端子51按压于基座部12而使两者紧贴。由此,导电构件42与连接构件50成为电连接的状态(参照图5等)。
[0042] 形成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空间S1的开口被第三壳体30覆盖。换句话说,第三壳体30也可以说构成第一空间S1的上壁。第三壳体30固定于第一壳体10的框构件11。第三壳体
30形成为覆盖除基座部12以外的框构件1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那样的形状。第三壳体30的外壁形成其一部分被切口那样的形状,由于存在该被切口的部分(切口部31),即便在第三壳体30固定于第一壳体10的状态下,也可以确保能够供延伸配置部422穿过的间隙(参照图2等)。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是任意的构造,因此省略说明。
[0043] 在第三壳体30固定于第一壳体10的状态下,在第三壳体30的被切口的部分与第一壳体10之间存在上述间隙,延伸配置部422穿过该间隙。由此,成为延伸配置部422的顶端部422b位于基座部12上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壳体30设有用于电连接基板41与外部设备的连接部32。
[0044] 第二壳体20以覆盖基座部12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0。连接构件50(端子51)的至少一部分与延伸配置部422的顶端部422b都位于基座部12上,因此两者被第二壳体20覆盖。从其它角度来说,延伸配置部422的顶端部422b与连接构件50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由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构成的第二空间S2。
[0045] 第二空间S2是一部分开口的空间,在该开口中穿过连接构件50(电线52)(参照图1、图5等)。第二空间S2的开口也可以说是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壳体20形成有突出部22。该突出部22向缩窄第二空间S2的开口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方)突出。在连接构件50与外螺纹部13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将第二壳体20固定于第一壳体10,可以使该突出部22与连接构件50(电线52)接触(参照图5等)。通过在第二壳体20预先设置这样的突出部22,抑制穿过第二空间S2的开口的水的浸入。
[0046] 在第二壳体20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壳体10固定的锁定片部212。具体来说,在第二壳体20的外壁部21形成有从其顶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11,该狭缝211所夹持的部分成为锁定片部212。换句话说,由于狭缝211的存在而呈能够变形的悬臂状的部分为锁定片部212。在第二壳体20设有四个这样的锁定片部212,通过使各锁定片部212与设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的锁定突起141卡定,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一体化(参照图1、图6等)。具体来说,通过相对于第一壳体10从上方按压第二壳体20,使锁定片部212弹性变形,将锁定突起141嵌入到形成于锁定片部212的贯通孔内。
[0047] 这样,在第一空间S1内收容基板单元40(除去延伸配置部422的一部分),在第二空间S2内收容延伸配置部422的一部分(顶端部422b)与连接构件50的一部分(端子51)。在本实施方式的外壳1设有用于排出在收容有基板单元40的第一空间S1通过凝结等产生的水或从外部进入的水的构造。该排水构造的结构如下所述。此外,作为以下说明的排水构造,说明了设于外壳1的宽度方向右侧前方的构造,但这样的排水构造也可以设于宽度方向左侧前方、宽度方向右侧后方、宽度方向左侧后方。
[0048] 参照图6~图8等说明排水构造。在第一壳体10形成有从第一空间S1延伸的流路60。流路60包含第一流路部61以及第二流路部62。第一流路部61是两端与出口(第一出口
71、第二出口72)相连(向外部开放)的流路。第二流路部62是一端与第一空间S1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流路部61的中途部位(第一出口71与第二出口72之间)相连的流路。
[0049] 第一流路部61的第一出口71设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第一出口71的高度与第一流路部61的一端的高度相同。更具体来说,位于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分界部分相同的高度(参照图1、图2等)。第一流路部61以从第一出口71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右侧)延伸并在中途朝向后方的方式弯曲。换句话说,第一流路部61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611、以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612(参照图7等)。与第二流路部62相连的部分位于第一部分611与第二部分612的分界部、即第一流路部61弯曲的部分的附近。换句话说,与第二流路部62的分界部分存在于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部分612中的第一部分611侧。第一流路部61可以说在第二流路部62所连接的部分与第一出口71之间包含向第二流路部62侧弯曲的部分(第一弯曲部61c)。
[0050] 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出口72设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的前后方向中央侧。第二部分612与形成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的空间部613相连。该空间部613与第二出口72相连(参照图6~图8等)。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流路部61由第一部分611、第二部分612以及空间部613构成。换句话说,流路60只要是能够供水流动的区域,也可以包含并非槽那样的细长形状的部分(也可以包含空间613那样的聚拢区域)。第一部分611以及第二部分
612是上方开口的槽,以覆盖该开口的方式设置第三壳体30。空间部613是被第二壳体20覆盖的部分。
[0051] 如上述那样,空间部613与第二出口72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该第二出口72的孔(空间)形成于第二壳体20。具体来说,形成于第二壳体20的狭缝211的一部分作为该第二出口72发挥功能。换句话说,将为了使锁定片部212设为能够变形(设为悬臂状)而形成的狭缝211用作排水用的第二出口72(参照图6等)。这样,在第二壳体20形成有成为第二出口72的部分。
[0052] 在构成第一壳体10的框构件11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台阶。具体来说,形成有以比第一流路部61的底面(第一部分611、第二部分612、空间部613的底面)降低的方式凹陷而成的台阶部15。另外,在构成第一壳体10的框构件11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起即支撑突起14。该支撑突起14的上表面成为上述基座部12。在支撑突起14的外表面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锁定突起141。支撑突起14的外表面与台阶部1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面为同一平面(共面)。在框构件11上形成有从侧方观察时挖去支撑突起14的根部分的一部分那样的槽(横槽613a)。该横槽613a是空间部613的一部分(参照图2、图6等)。
[0053] 第二壳体20通过使其外壁部21的内侧的面从上述支撑突起14的外表面与台阶部1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面对置而按压于框构件11,由此形成于外壁部21的锁定片部212与锁定突起141接触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当将第二壳体20按压于框构件11时,锁定片部212恢复原始的形状,向形成于锁定片部212的贯通孔嵌入锁定突起141。由此,第二壳体20固定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在第二壳体20固定于第一壳体10的状态下,第二壳体20的外壁部21中的顶端侧的一部分进入台阶部15。换句话说,第二壳体20的外壁部21中的顶端侧的一部分的内侧的面与台阶部1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面紧密接触,第二壳体20的外壁部21的顶端(顶端缘21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框构件11设置的第一流路部61的空间部613(横槽613a)与狭缝211相连的部分、即比第二出口72低的位置。
[0054] 更具体来说,第二壳体20的外壁部21中的形成有狭缝211(锁定片部212)的部分的顶端缘21a位于比第二出口72低的位置。若从另一角度来说,外壳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中的、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分界部分(沿着前后方向的分界线)位于比第二出口72低的位置。狭缝211形成为从第二壳体20的外壁部21的顶端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成为狭缝211的上侧的一部分与第一流路部61的空间部613(横槽613a)重叠的构造(参照图6等)。
[0055] 第一流路部61的第一出口71形成为与第一壳体10和第三壳体30的分界部分相同的高度(参照图1、图2等)。另一方面,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出口72位于比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分界部分高的位置(参照图6等)。更具体来说,从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的分界部分(两外壳的间隙)浸入的水有可能直接从第一出口71向内部浸入,另一方面,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分界部分(两外壳的间隙)浸入的水被台阶部15阻挡。换句话说,水穿过第二出口72浸入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水穿过第一出口71浸入的可能性。
[0056] 第二流路部62是连接第一空间S1与第一流路部61的流路。面朝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流路部62的开口缘中,与第一流路部61的第一出口71侧的边缘即一侧开口缘62a相比,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出口72侧的边缘即另一侧开口缘62b位于第一空间S1侧(参照图7、图8等)。也可以说与另一侧开口缘62b相比,一侧开口缘62a向第一流路部61侧突出。
[0057] 设为这样的结构所引起的作用如下所述。从第一出口71侧朝向第二出口72侧在第一流路部61流动的水在中途通过第二流路部62所连接的位置。此时,由于第二流路部62的一侧开口缘62a比另一侧开口缘62b向第一流路部61侧突出,因此在第一流路部61中流动的水的大部分不进入第二流路部62而是直接通过第二流路部62所连接的位置,并朝向第二出口72。换句话说,成为从第一出口71进入的水难以经由第二流路部62进入第一空间S1内的构造。
[0058]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流路部61在第二流路部62所连接的部分与第一出口71之间,在第二流路部62侧包含第一弯曲部61c。由此,从第一出口71侧朝向第二出口72侧的水的流动通过第一弯曲部61c,由此远离第二流路部62(第一流路部61与第二流路部62的分界)。若从其它角度来说,关于从第一流路部61的第一部分611经由第一弯曲部61c进入第二部分612的水,与向第二部分612中的第二流路部62侧流动的水相比,向其相反侧流动的水增多。换句话说,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一弯曲部61c,能够进一步提高不使水进入第二流路部62内的作用。
[0059] 这样的构造是指,使得从第二出口72侧朝向第一出口71侧在第一流路部61流动的水容易进入第二流路部6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二出口72位于比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分界部分高的位置,水难以浸入。另外,在第二壳体20设有缩窄第二空间S2的开口而成的突出部22,因此水难以浸入第一流路部61的空间部613。换句话说,由于水从第一流路部61的第二出口72侧的浸入受到抑制,因此从该方向流入的水量较少。
[0060]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流路部61与第二流路部62的连结部分的构造预测来自第一出口71侧的一定程度的水的浸入,即便在水从该第一出口71侧浸入的情况下,该水也直接从第二出口72被排出。通过第二出口72的形状或设置突出部22而能够一定程度防止水从第二出口72侧浸入,因此即便不设为以上那样的第一流路部61与第二流路部62的连结部分的构造,也不会成为大问题。
[0061] 另一方面,进入到第一空间S1内的水或因凝结等在第一空间S1内产生的水能够穿过第二流路部62进入第一流路部61,从第一出口71或者第二出口72排出。也存在将外壳1倾斜设置的情况、将外壳1设置在振动环境下的情况等无法预测水的流动方向为哪一方向的情况,因此通过在各种方向上预先设置出口,使水的排出变得顺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出于这样的理由设置多个出口而可能产生的不良情况(水排出用的出口成为促进水的浸入的重要因素),将上述那样的第一流路部61与第二流路部62的连接部分的构造设为第二出口72的构造。
[0062] 另外,第二流路部62需要发挥使第一空间S1内的水顺畅排出的作用,并且发挥抑制水向第一空间S1浸入的作用。由此,将第二流路部62中的面朝第一流路部61的流路侧开口624的大小设定得小于面朝第一空间S1的空间侧开口623的大小(参照图8等)。由此,成为第一空间S1内的水容易浸入第二流路部62、第一流路部61的水难以浸入第二流路部62的构造。
[0063] 另外,第二流路部62进行弯曲。具体来说,包含使从第一流路部61浸入的水笔直流动的第一部分621以及从此弯曲朝向第一空间S1的第二部分622。第一部分621与第二部分622的分界部分进行弯曲(第二弯曲部62c)(参照图7、图8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
621沿着宽度方向,第二部分622沿着前后方向。这样,通过设为从第一流路部61向第二流路部62浸入的水直接笔直地流动而不会到达第一空间S1那样的构造,由此进一步抑制穿过第二流路部62的朝向第一空间S1内的水的浸入。
[0064] 另外,在第二流路部62(第二部分622)形成有随着从第一空间S1侧朝向第一流路部61侧而变窄的部分(锥部62d)(参照图8等)。通过设置这样的锥部62d,由此顺畅地进行水从第一空间S1的排出,并且抑制水从第一流路部61侧的浸入。
[0065]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0066] 例如,说明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1由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这三个壳体构成,但其数量或各壳体的具体形状等能够适当变更。说明了流路60形成于第一壳体10(框构件11),但只要将收容被收容物的第一空间S1与外部(出口)连接,也可以形成为任意的壳体。
[0067] 另外,说明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1收容基板单元40,但收容于第一空间S1的收容物也可以是任意的。另外,收容于第二空间S2的收容物也可以是任意的。也可以构成为未设置第二空间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