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444806.3

文献号 : CN1074769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日野祐子刘胜伸塚本智幸莳田昭彦

申请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具有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的送风部;使送风部旋转的马达部;以及容纳送风部以及马达部的外壳。外壳具有:在送风部的上部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以及在送风部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开口的送风口。平板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内环状部;配置于内环状部的外侧的外环状部;连接内环状部与外环状部的肋;以及被内环状部、外环状部以及肋包围的通气孔。在送风部旋转时,通过平板表面的粘性阻力以及离心力,在平板之间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通过利用肋连接内环状部与在通气孔的外侧进行送风的外环状部,能够增大内环状部与外环状部之间的通气孔的开口面积。因此,提高吸气效率,进而提高送风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送风部,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马达部,其使所述送风部旋转;以及外壳,其容纳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马达部,所述外壳具有:

吸气口,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部的上部,沿轴向贯通;以及送风口,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部的径向外侧,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径向开口,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部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所述平板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

环状的外环状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外侧;

多个肋,它们连接所述内环状部与所述外环状部;以及多个通气孔,它们被所述内环状部、所述外环状部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肋包围,沿轴向贯通,各个所述通气孔与所述送风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经由所述轴向间隙而连通,所述平板所具有的多个所述肋在周向上的间隔不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平板所具有的所述肋的数量相同,并且为质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所具有的所述肋的数量分别与所述马达部的槽数以及极数互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的所述肋各自的周向位置与在轴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的所述肋各自的周向位置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平板包含:

第一平板组,其由多个所述肋的周向位置是规定的第一位置的所述平板构成;以及第二平板组,其由多个所述肋的周向位置是周向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的所述平板构成,所述第一平板组中所包含的所述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组中所包含的所述平板在轴向上交替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部通过所述马达部朝向周向一侧旋转,多个所述平板包含:

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

配置于最下方的下侧平板;以及

配置于所述上侧平板与所述下侧平板之间的多个中间平板,所述上侧平板以及多个所述中间平板分别具有所述内环状部、所述外环状部以及所述肋,所述中间平板的各个所述肋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在上方相邻的所述平板的所述肋重叠,比在上方相邻的所述平板的所述肋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在周向一侧的边缘部具有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的中心与所述中心轴线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部具有:

静止部,其具有电枢和轴承外壳;以及旋转部,其具有磁铁、轴以及轴承部件,所述磁铁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所述电枢相对的位置处,在所述轴承外壳与所述轴以及所述轴承部件之间存在润滑流体,所述润滑流体的界面配置于作为所述轴承外壳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中,在所述密封部中,随着远离所述界面,所述轴承外壳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距离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部具有:

静止部,其具有电枢和轴承外壳;

旋转部,其具有磁铁和轴,所述磁铁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所述电枢相对的位置处;以及球轴承,其将所述旋转部连接成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处具有所述送风口。

12.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送风部,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马达部,其使所述送风部旋转;以及外壳,其容纳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马达部,所述外壳具有:

吸气口,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部的上部,沿轴向贯通;以及送风口,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部的径向外侧,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径向开口,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部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所述平板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

环状的外环状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外侧;

多个肋,它们连接所述内环状部与所述外环状部;以及多个通气孔,它们被所述内环状部、所述外环状部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肋包围,沿轴向贯通,各个所述通气孔与所述送风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经由所述轴向间隙而连通,所述平板的所述肋各自的周向位置与在轴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的所述肋各自的周向位置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平板所具有的所述肋的数量相同,并且为质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所具有的所述肋的数量分别与所述马达部的槽数以及极数互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平板包含:

第一平板组,其由多个所述肋的周向位置是规定的第一位置的所述平板构成;以及第二平板组,其由多个所述肋的周向位置是周向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的所述平板构成,所述第一平板组中所包含的所述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组中所包含的所述平板在轴向上交替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部通过所述马达部朝向周向一侧旋转,多个所述平板包含:

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

配置于最下方的下侧平板;以及

配置于所述上侧平板与所述下侧平板之间的多个中间平板,所述上侧平板以及多个所述中间平板分别具有所述内环状部、所述外环状部以及所述肋,所述中间平板的各个所述肋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在上方相邻的所述平板的所述肋重叠,比在上方相邻的所述平板的所述肋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在周向一侧的边缘部具有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倾斜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的中心与所述中心轴线一致。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部具有:

静止部,其具有电枢和轴承外壳;以及旋转部,其具有磁铁、轴以及轴承部件,所述磁铁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所述电枢相对的位置处,在所述轴承外壳与所述轴以及所述轴承部件之间存在润滑流体,所述润滑流体的界面配置于作为所述轴承外壳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中,在所述密封部中,随着远离所述界面,所述轴承外壳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距离增大。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部具有:

静止部,其具有电枢和轴承外壳;

旋转部,其具有磁铁和轴,所述磁铁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所述电枢相对的位置处;以及球轴承,其将所述旋转部连接成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处具有所述送风口。

说明书 :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通过使具有多个叶片的叶轮旋转而朝向径向外侧产生气流的离心型送风装置。关于具有叶轮的以往的送风装置,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2008-88985号中有记载。
[0003] 在日本公开公报2008-88985号中记载的送风装置中,通过被称为风扇叶片的多个叶片挤出周围的气体,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
[0004] 近年来,不断要求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因此,对于在电子设备内的冷却中使用的送风装置也要求薄型化。
[0005] 在此,如日本公开公报2008-88985号中记载的送风装置,在利用叶轮产生气流的情况下,在旋转时,叶片所挤出的气流从叶片的轴向上下端部泄漏。由此,叶片的轴向上下端部中的风压变得小于叶片的轴向中央附近的风压。因此,若使送风装置薄型化而使叶轮的轴向长度变小,则产生无法获得充分的送风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良好的离心型送风装置的技术。
[0007]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的送风装置具有:送风部,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马达部,其使所述送风部旋转;以及外壳,其容纳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马达部。所述外壳具有:吸气口,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部的上部,沿轴向贯通;以及送风口,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部的径向外侧,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径向开口。所述送风部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所述平板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环状的外环状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外侧;多个肋,它们连接所述内环状部与所述外环状部;以及多个通气孔,它们被所述内环状部、所述外环状部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肋包围,沿轴向贯通。各个所述通气孔隔着所述轴向间隙而与所述送风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
[0008]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在送风部旋转时,通过平板表面的粘性阻力以及离心力,在平板之间的轴向间隙中产生朝向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由此,经由吸气口以及通气孔供给的气体朝向送风部的径向外侧。由于在平板之间产生气流,因此该气流不易沿着上下方向泄漏,从而能够提高送风效率。并且,通过利用肋连接内环状部与外环状部的结构,能够增大通气孔的开口面积。由此,提高吸气效率,从而能够更加提高送风效率。因此,即使在薄型化了的情况下,也不易导致送风效率下降。并且,与具有叶轮的离心风扇相比,静音性优异。
[0009]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0011]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0012]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0013]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4]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15]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分解立体图。
[0016]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俯视图。
[0017]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俯视图。
[0018]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俯视图。
[0020]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分解立体图。
[0021] 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俯视图。
[0022]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局部剖视图。
[0023]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的局部剖视图。
[0024]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25]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公开送风装置的例。另外,在本公开中,相对于下板部,以上板部为上,对各部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并非意图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来限定送风装置在制造时以及使用时的朝向。
[0027] <1.第一实施方式>
[0028] <1-1.送风装置的结构>
[0029]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送风装置1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A-A截面的送风装置1的剖视图。图4是送风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送风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该送风装置1是通过送风部40旋转而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的离心型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1例如装设于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用于冷却其内部。另外,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也可以使用于其他目的。
[0030] 如图1~图4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外壳20、马达部30以及送风部40。
[0031] 外壳20是容纳马达部30以及送风部40的壳体。外壳20具有下板部21、侧壁部22以及上板部23。
[0032] 下板部21构成外壳20的底部。下板部21在送风部40的下方沿着径向扩展,覆盖送风部40的下侧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下板部21支承马达部30。
[0033] 侧壁部22从下板部21朝向上方延伸。侧壁部22在下板部21与上板部23之间覆盖送风部40的侧方。并且,侧壁部22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具有朝向径向开口的送风口201。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板部21和侧壁部22形成为一体。但是,下板部21和侧壁部22也可以是分体部件。
[0034] 上板部23构成外壳20的盖部。上板部23在下板部21的上方沿着径向扩展。并且,上板部23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202。即,上板部23具有构成吸气口202的内缘部231。俯视观察时的吸气口202的形状例如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的圆形。
[0035] 马达部30是使送风部40旋转的驱动部。如图5所示,马达部30具有静止部31和旋转部32。静止部31固定于下板部21。由此,静止部31相对于外壳20相对静止。旋转部3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31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0036] 静止部31具有定子固定部311、定子312以及轴承外壳313。
[0037] 定子固定部311嵌入于固定孔211中,该固定孔211设置于下板部21。由此,定子固定部311固定于下板部21。定子固定部311从与固定孔211之间的固定部朝向上方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呈圆筒状延伸。在定子固定部311的上部的外周部上固定有定子312。
[0038] 定子312是根据从外部供给的驱动电流产生磁通的电枢。定子312呈环状包围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9的周围。定子312具有例如由层叠钢板构成的环状的定子铁芯和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导线。
[0039] 轴承外壳313是有底圆筒状的部件。即,轴承外壳313具有圆板状的底部和从底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部。轴承外壳313固定于定子固定部311的内周面。
[0040] 旋转部32具有轴321、轮毂322、轴承部件323以及磁铁324。
[0041] 轴321是沿着中心轴线9配置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轴321具有:配置于后述第一圆筒部512的内部,并且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位;以及从该圆柱状的部位的下端部沿着径向延伸的圆板状的部位。
[0042] 轮毂322固定于轴321。轮毂322由轮毂主体部件51和凸缘部件52构成。
[0043] 轮毂主体部件51具有第一顶板部511、第一圆筒部512、第二圆筒部513以及磁铁保持部514。
[0044] 第一顶板部511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沿着径向扩展的圆板状的部位。第一顶板部511配置于定子312的上方。第一顶板部511在其外缘部具有从上表面凹陷的凹部515。
[0045] 第一圆筒部512从顶板部511朝向下方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呈圆筒状延伸。在第一圆筒部512的内部容纳有轴321的圆柱状的部位。而且,轴321固定于第一圆筒部512。
[0046] 第二圆筒部513从第一顶板部511朝向下方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呈圆筒状延伸。第二圆筒部513的内径大于第一圆筒部512的外径。即,第二圆筒部513配置于第一圆筒部512的径向外侧。
[0047] 磁铁保持部514从第一顶板部511的径向外端朝向下方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呈圆筒状延伸。磁铁保持部514配置于定子312的径向外侧。在磁铁保持部514的内周面固定有磁铁324。
[0048] 凸缘部件52具有外壁部521、第二顶板部522以及平板保持部523。
[0049] 外壁部521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上下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位。外壁部521沿着轮毂主体部件51的磁铁保持部514的外周面配置。
[0050] 第二顶板部522从外壁部52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呈圆环状延伸。第二顶板部522配置于凹部515内,该凹部515设置于轮毂主体部件51的第一顶板部511的上表面。并且,第一顶板部511的上表面和第二顶板部522的上表面的轴向位置相同。
[0051] 平板保持部523从外壁部52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平板保持部523在轮毂主体部件的磁铁保持部514的径向外侧保持送风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部40载置于平板保持部523的上表面。由此,平板保持部523保持送风部40所具有的多个平板410。
[0052] 轴承部件323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上下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轴承部件323沿着轮毂主体部件51的第一圆筒部512的外周面配置。并且,轴承部件323固定于第一圆筒部512的外周面。在轴承部件323的径向外侧且轮毂主体部件51的第二圆筒部513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配置有轴承外壳313的圆筒状部。
[0053] 磁铁324固定于轮毂主体部件51的磁铁保持部514的内周面。并且,磁铁324配置于定子312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圆环状的磁铁324。磁铁324的径向内侧的面在径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与定子312相对。并且,在磁铁324的内周面的周向上交替磁化出了N极和S极。另外,也可以使用多个磁铁来代替圆环状的磁铁324。在使用多个磁铁的情况下,只要在周向上以N极的磁铁和S极的磁铁交替排列的方式排列多个磁铁即可。
[0054] 如图5中放大所示,在轴承外壳313与轴321、轴承部件323以及轮毂主体部件51之间存在润滑流体300。润滑流体300例如使用了多元醇酯类油或二酯类油。轴321、轮毂322以及轴承部件323被支承为能够隔着润滑流体300相对于轴承外壳313旋转。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作为静止部31的构成要素的轴承外壳313、作为旋转部32的构成要素的轴321、轴承部件323以及轮毂主体部件51以及润滑流体300构成了流体动压轴承。
[0055] 润滑流体300的界面配置于密封部301,该密封部301是轴承外壳313的外周面与轮毂主体部件51的第二圆筒部51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在密封部301中,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轴承外壳313的外周面与第二圆筒部513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增大。即,在密封部301中,随着远离润滑流体300的界面,轴承外壳313的外周面与第二圆筒部513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增大。如此,通过使密封部301的径向宽度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增大,润滑流体300在界面附近被向上方吸引。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流体300向密封部301的外部漏出。
[0056] 如此,通过将流体动压轴承用作连接静止部31与旋转部32的轴承机构,能够使旋转部32稳定地旋转。因此,能够抑制从马达部30产生异音。
[0057] 在这样的马达部30中,若向定子312供给驱动电流,则在定子312产生磁通。而且,通过定子312与磁铁324之间的磁通作用,在静止部31与旋转部32之间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2相对于静止部31绕中心轴线9旋转。保持于旋转部32的平板保持部523的送风部40与旋转部32一同绕中心轴线9旋转。
[0058] 如图4以及图5所示,送风部40具有多个平板410和多个垫圈420。平板410和垫圈420在轴向上交替排列。并且,相邻的平板410以及垫圈420通过粘接等固定。
[0059]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平板410包含: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411;配置于最下方的下侧平板412;以及配置于上侧平板411的下方且下侧平板412的上方的位置处的四个中间平板413。即,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部40具有六个平板410。多个平板410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400而排列。
[0060] 各平板410例如利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各平板410例如也可以利用纸形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植物纤维中含有玻璃纤维或金属线等的纸。若利用金属材料形成平板410,则与利用树脂材料形成平板41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平板410的尺寸精度。
[006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平板411与四个中间平板413为相同的形状。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分别具有内环状部61、外环状部62、多个肋63以及多个通气孔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平板410所具有的肋63的数量以及通气孔60的数量分别为五个。各个通气孔60与送风部40的径向外侧的空间经由与具有该通气孔60的平板410上下相邻的轴向间隙400连通。另外,在从轴向观察时,通气孔60分别配置于与外壳20的吸气口202重叠的位置处。
[0062] 下侧平板412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配置的环状且板状的部件。下侧平板412在其中央具有上下贯通的中央孔65。另外,关于各平板410的形状,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0063] 如图4所示,垫圈420分别为圆环状的部件。通过将垫圈420配置于平板410之间,在平板410之间确保了轴向间隙400。垫圈420分别在其中央具有上下贯通的中央孔429。在各平板410的后述中央孔65和各垫圈420的中央孔429的内部配置有马达部30。
[0064] 垫圈420配置于在轴向上与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的内环状部61重叠的位置处。如此,垫圈420只配置于轴向间隙400内的径向的一部分区域内。
[0065] 在马达部30驱动时,送风部40与旋转部32一同旋转。由此,通过各平板410表面的粘性阻力以及离心力,在各平板410的表面附近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因此,在平板410之间的轴向间隙400中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于是,外壳20的上部的气体经由外壳20的吸气口202和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的通气孔60朝向各轴向间隙400供给,从设置于外壳20的侧部的送风口201向送风装置1的外部排出。
[0066] 在此,各平板410的轴向厚度为约0.1mm。另一方面,各轴向间隙400的轴向长度为约0.3mm。优选轴向间隙400的轴向长度为0.2mm~0.5mm。若轴向间隙400的轴向长度大,则在送风部40旋转时,在上侧的平板410的下表面产生的气流与在下侧的平板410的上表面产生的气流之间空出间隔。于是,轴向间隙400内的静压不会变大,有可能无法排出充分的风量。并且,若轴向间隙400的轴向长度大,则很难缩小送风装置1在轴向上的体积。因此,在该送风装置1中,将轴向间隙400的轴向长度设为0.2mm~0.5mm的范围内。由此,提高轴向间隙400内的静压而能够获得充分的排出风量,并且能够使送风装置1更加薄型化。
[0067] 并且,如图2所示,吸气口20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配置。即,吸气口202的中心与中心轴线9一致。另一方面,送风部40也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配置。由此,在送风部40中,不易在周向上产生压力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另外,“一致”不仅包括完全一致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大致一致的情况。
[0068] <1-2.平板的形状>
[0069] 接下来,参照图6以及图7对各平板410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多个平板41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多个平板410的俯视图。
[00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侧平板411和四个中间平板413的形状相同。如上所述,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分别具有内环状部61、外环状部62、多个肋63以及多个通气孔60。
[0071] 内环状部61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配置的环状的部位。内环状部61在其中央具有上下贯通的中央孔65。外环状部62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配置于内环状部6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部位。肋63分别连接内环状部61与外环状部62。通气孔60沿轴向贯通平板410。通气孔60被内环状部61、外环状部62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肋63包围。
[0072] 在使具有多个叶片的叶轮旋转来产生气流的以往的送风装置中,通过叶轮产生的气流在叶轮的上下端部泄漏。并且,该气流的泄漏的产生与送风装置的轴向长度无关。因此,若使送风装置薄型化,则该泄漏在送风装置整体中的影响变大,因此送风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由于在平板410的表面附近产生气流,因此该气流不易沿着上下方向泄漏。因此,即使在缩小产生气流的送风部40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也不易因气流的泄漏而导致送风效率下降。即,即使在使送风装置1薄型化了的情况下,也不易导致送风效率下降。
[0073] 肋63的周向宽度小于肋63的径向长度。通过利用这样的肋63连接内环状部61与外环状部62,能够增大通气孔60的周向长度。因此,无需增大通气孔60的径向长度,便能够增大通气孔60的开口面积。由此,提高吸气效率,因此能够更加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0074] 并且,在具有叶轮的送风装置中,根据叶片的形状、片数、配置等而产生周期性的噪音。然而,该送风装置1通过平板410的表面的粘性阻力以及离心力产生气流,因此与具有叶轮的送风装置相比,静音性优异。
[0075] 并且,从PQ特性(风量-静压特性)的观点考虑,与具有叶轮的送风装置相比,具有多个平板410的送风装置1在低风量区域中的静压大。因此,送风装置1适合在只能排出相比于具有叶轮的送风装置比较低的风量的高密度壳体内使用。作为这样的壳体,例如列举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
[007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平板411以及所有中间平板413具有通气孔60。由此,所有轴向间隙400在轴向上经由吸气口202以及通气孔60与外壳20的上方的空间连通。
[0077] 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具有通气孔60。因此,在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中,配置于通气孔60的外侧的外环状部62成为在表面附近产生气流的送风区域。另一方面,下侧平板412不具有通气孔60。因此,在下侧平板412的上表面侧,比与垫圈420接触的部分靠外侧的区域整体成为送风区域。即,在下侧平板412的上表面侧,在轴向上与上侧平板
411以及中间平板413的通气孔60以及肋63重叠的区域和在轴向上与外环状部62重叠的区域成为送风区域。并且,在下侧平板412的下表面侧,比与平板保持部523接触的部分靠外侧的区域整体成为送风区域。另外,在平板保持部523的下表面也产生气流。
[0078] 如此,下侧平板412的送风区域比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的送风区域大。因此,在配置于最下侧的中间平板413与下侧平板412之间的轴向间隙400中,能够比其他轴向间隙400提高静压。
[0079] 朝向下方通过吸气口202以及多个通气孔60的气流在各轴向间隙400中被向径向外侧吸引。因此,通过通气孔60的气流随着朝向下方而减弱。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下侧平板412中的送风区域设成大于上侧平板411以及中间平板413中的送风区域,在配置于最下方的轴向间隙400中产生比其他轴向间隙400强的气流,吸引向下方通过通气孔60的气流。由此,也向配置于最下方的轴向间隙400供给足够量的气体。其结果是,更加提高送风部40中的送风效率。
[0080] 在该送风装置1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上侧平板411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3各自所具有的多个肋63在周向上的位置相同。即,上侧平板411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3各自所具有的肋63配置于在轴向上与其他平板410的肋63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在各平板410中,多个肋63在周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由此,各平板410中的周向的重量平衡良好。因此,具有肋63以及通气孔60的平板410能够稳定地旋转。
[0081] 并且,如上所述,上侧平板411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3所具有的肋63的数量分别为五个。即,上侧平板411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3各自所具有的肋63的数量相同,并且是质数。根据肋63的个数,与其固有频率对应的频率产生噪音的峰。在肋63的数量为非质数的情况下,与所有约数对应的频率产生噪音的峰。在该送风装置1中,由于肋63的数量是质数,因此只在与其数量对应的频率产生峰,因此能够降低所产生的峰的数量。即,能够降低噪音。各平板410所具有的肋63的数量例如也可以是七个、十一个或十三个等其他质数。
[0082] 在该送风装置1中,马达部30使用了12极9槽的马达。因此,各平板410所具有的肋63的数量分别与马达部30的槽数以及极数互质。由此,可以抑制因肋63产生的噪音与因马达部30产生的噪音共振。因此,能够更加降低噪音。
[0083] 并且,在该送风装置1中,多个平板410通过马达部30朝向周向一侧旋转。如图7所示,各个肋63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弯曲地延伸。由此,肋63沿着在平板410的表面附近流动的气流的朝向。由此,肋63不易妨碍平板410的周围的气流。因此,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另外,肋63可以沿着径向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呈直线状延伸。
[0084] <2.变形例>
[0085]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0086] 图8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410A的俯视图。在图8的例的送风装置中,送风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410A。多个平板410A包含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411A。包含上侧平板411A的至少一部分平板
410A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61A;环状的外环状部62A;连接内环状部61A与外环状部62A的多个肋63A;以及多个通气孔60A。
[0087] 在图8的例的送风装置中,平板410A所具有的多个肋63A在周向上的间隔不均匀。假如在周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肋63A,则与取决于肋63A的个数的固有频率对应的频率产生噪音的峰。在图8的例的送风装置中,能够通过使肋63A的间隔不均匀来抑制产生噪音的峰。
因此,能够降低噪音。
[0088] 图9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410B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9的例的多个平板410B的俯视图。在图9以及图10的例的送风装置中,送风部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410B。多个平板410B包含: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411B;配置于最下方的下侧平板412B;以及配置于上侧平板411B的下方且下侧平板412B的上方的位置处的四个中间平板414B~417B。将四个中间平板414B~417B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称作第一中间平板414B、第二中间平板415B、第三中间平板416B以及第四中间平板417B。上侧平板411B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4B~417B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61B、环状的外环状部62B、多个通气孔60B以及连接内环状部61B与外环状部62B的多个肋63B。
[0089] 在图9以及图10的例的送风装置中,这些平板410B所具有的肋63B各自的周向位置与在轴向上相邻的平板410B的肋63B各自的周向位置不同。具体地说,在由上侧平板411B、第二中间平板415B以及第四中间平板417B构成的第一平板组431B中,各平板410B所具有的多个肋63B配置于规定的第一位置。在由第一中间平板414B以及第三中间平板416B构成的第二平板组432B中,各平板410B所具有的多个肋63B配置于规定的第二位置。并且,第一平板组431B中所包含的平板410B与第二平板组432B中所包含的平板410B交替配置。如上所述,配置于第一位置的五个肋63B的周向位置与配置于第二位置的五个肋63B周向位置不同。即,第一平板组431B中所包含的平板410B的肋63B与第二平板组432B中所包含的平板410B的肋63B在轴向上不重叠。
[0090] 如图10所示,在俯视观察时,第一平板组431B中所包含的平板410B具有的肋63B与第二平板组432B中所包含的平板410B具有的肋63B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若为了使送风装置薄型化而减小平板410B的厚度,则平板410B的刚性变低。在平板410B中的未配置有肋63B的周向位置处的刚性尤其低。因此,通过将肋63B的位置配置于相邻的平板410B彼此之间不重叠的位置,平板410B中的刚性较弱的部分彼此之间在轴向上不会相邻。因此,能够抑制刚性较弱的部分大幅振动而与在轴向上相邻的平板410B接触。
[0091] 图11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410C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例的多个平板410C的俯视图。图13是图11的例的平板410C的B-B剖视图。在图11~图13的例的送风装置中,送风部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410C。多个平板410C包含: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411C;配置于最下方的下侧平板412C;以及配置于上侧平板411C的下方且下侧平板412C的上方的位置处的四个中间平板414C~417C。将四个中间平板414C~417C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称作第一中间平板414C、第二中间平板415C、第三中间平板416C以及第四中间平板417C。上侧平板411C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4C~417C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61C、环状的外环状部62C、通气孔60C以及连接内环状部61C与外环状部62C的多个肋63C。
[0092] 在图11~图13的例的送风装置中,如图12中箭头所示,多个平板410C通过马达部朝向周向一侧旋转。即,具有多个平板410C的送风部朝向周向一侧旋转。并且,中间平板414C~417C的各个肋63C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在上方相邻的平板410C的肋63C重叠,并且比在上方相邻的平板410C的肋63C朝向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
[0093] 具体地说,第一中间平板414C的各个肋63C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上侧平板411C的肋63C重叠,并且比上侧平板411C的肋63C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第二中间平板415C的各个肋63C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一中间平板414C的肋63C重叠,并且比第一中间平板414C的肋63C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第三中间平板416C的各个肋63C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二中间平板415C的肋63C重叠,并且比第二中间平板415C的肋63C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并且,第四中间平板417C的各个肋63C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三中间平板416C的肋63重叠,并且比第三中间平板416C的肋63C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
[0094] 如上所述,多个平板410C朝向周向一侧旋转。由此,如图13中箭头所示,通过各平板410C的通气孔60C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相对于多个平板410C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因此,由于肋63C从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偏离,因此通过通气孔60C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被向下方且周向另一侧引导,能够抑制与肋63C碰撞。因此,能够抑制该气流变弱。其结果是,向所有轴向间隙供给足够量的气体,因此提高送风部40中的送风效率。
[0095] 图14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多个平板410D的剖视图。另外,图14的剖视图是与图13的剖视图相同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多个平板410D包含:配置于最上方的上侧平板411D;配置于最下方的下侧平板412D;以及配置于上侧平板411D的下方且下侧平板412D的上方的位置处的四个中间平板414D~417D。将四个中间平板414D~417D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称作第一中间平板414D、第二中间平板415D、第三中间平板416D以及第四中间平板417D。
[0096] 与图11~图13的例的多个平板410C相同地,上侧平板411D以及四个中间平板414D~417D分别具有环状的内环状部、环状的外环状部、通气孔60D以及连接内环状部与外环状部的肋63D。并且,多个平板410D通过马达部朝向周向一侧旋转。并且,中间平板414D~417D的肋63D分别比在上方相邻的平板410D的肋63D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
[0097] 具体地说,第一中间平板414D的各个肋63D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上侧平板411D的肋63D重叠,并且比上侧平板411D的肋63D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第二中间平板415D的各个肋63D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一中间平板414D的肋63D重叠,并且比第一中间平板414D的肋63D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第三中间平板416D的各个肋63D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二中间平板415D的肋63D重叠,并且比第二中间平板415D的肋63D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并且,第四中间平板417D的各个肋63D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三中间平板416D的肋63D重叠,并且比第三中间平板416D的肋63D靠周向另一侧偏离而配置。
[0098] 如上所述,多个平板410D朝向周向一侧旋转。由此,如图14中箭头所示,通过各平板410D的通气孔60D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相对于多个平板410D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因此,由于肋63D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向周向另一侧偏离,通过通气孔60D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被向下方且周向另一侧引导,能够抑制与肋63D碰撞。因此,能够抑制该气流变弱。
[0099] 并且,在图14的例中,各肋63D在周向一侧的边缘部具有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倾斜面630D。由此,通过通气孔60D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更顺畅地被向下方且周向另一侧引导。从而,向所有轴向间隙供给足够量的气体,因此提高送风部40中的送风效率。
[0100] 图15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E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5的例的送风装置1E中,马达部30E具有静止部31E、旋转部32E以及两个球轴承33E。
[0101] 静止部31E具有定子固定部311E和定子312E。定子固定部311E是固定于外壳20E的有底圆筒状的部件。定子312E是固定于定子固定部311E的外周面的电枢。
[0102] 旋转部32E具有轴321E、轮毂322E以及磁铁324E。轴321E的至少下端部配置于定子固定部311E的内部。并且,轴321E的上端部固定于轮毂322E。磁铁324E固定于轮毂322E。磁铁324E在径向上与定子312E相对配置。
[0103] 球轴承33E分别将旋转部32E连接成能够相对于静止部31E旋转。具体地说,球轴承33E的外圈固定于静止部31E的定子固定部311E的内周面。并且,球轴承33E的内圈固定于旋转部32E的轴321E的外周面。而且,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存在作为多个球状的转动体的球。如此,作为马达部30E的轴承结构,也可以使用球轴承等滚动轴承(bearing)来代替流体动压轴承。
[0104] 在图15的例中,马达部30E具有两个球轴承33E。而且,在定子固定部311E的内周面与轴321E相对的轴向区域的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配置有球轴承33E。由此,能够抑制轴321E相对于中心轴线9E倾斜。
[0105] 图16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F的俯视图。在图16的例的送风装置1F中,外壳20F具有多个送风口201F。具体地说,侧壁部22F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处具有朝向径向开口的送风口201F。外壳20F在各送风口201F的周围具有舌部203F。并且,送风部40F具有在轴向上隔着轴向间隙而排列的多个平板410F。
[0106] 在具有叶轮的离心风扇中,根据叶片的形状、片数、配置等而产生周期性的噪音。并且,该噪音容易在舌部周边产生。因此,若欲向多个方向进行排气,则舌部会增加,因此导致噪音特性进一步恶化。然而,在该送风装置1F中,由于通过平板410F的旋转而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因此与具有叶轮的离心风扇相比,能够减小周期性的噪音。因此,即使在如该送风装置1F那样向多个方向进行了排气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噪音特性因与舌部203F之间的关系而恶化。
[0107]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送风部所具有的平板的数量为六个,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平板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五个,也可以是七个以上。
[0108]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轮毂由轮毂主体部件和凸缘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轮毂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0109] 并且,关于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例如,外壳、送风部或马达部的形状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不同。并且,也可以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各要素。
[0110]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送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