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866413.1

文献号 : CN1075056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彦军邓立广翟明刘宇飞姚金明

申请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源,包括背板、安装于背板的胶框、位于胶框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的导光板以及位于导光板背离背板一侧且与导光板叠置的光学膜材,导光板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入光面,其余的侧面为非入光面,其中,至少一个非入光面与胶框之间配合形成消光结构,以消除至少一部分从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源通过消光结构,形成对导光板的非出光面发出光线一定程度上地消除作用,可较好地消除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权利要求 :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安装于所述背板的胶框、位于所述胶框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的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背板一侧且与所述导光板叠置的光学膜材,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入光面,其余的侧面为非入光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非入光面与所述胶框之间配合形成消光结构,以消除至少一部分从所述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

所述消光结构包括:

所述非入光面形成的凸向所述胶框的凸起,所述凸起中朝向所述背板的表面与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胶框的一侧表面、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凸起的表面中的一部分以及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中的一部分配合形成一个遮光槽,其中,所述凸起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一吸光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朝向所述非入光面的表面与所述非入光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所述胶框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有用于覆盖所述间隙的第二吸光层,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为斜面,且所述斜面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之间所成角度为钝角,以将所述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中的一部分反射向所述第二吸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为14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层为遮光胶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设有第三吸光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设有第四吸光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光层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所述第三吸光层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所述第四吸光层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涂层为聚四氟乙烯薄膜。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

说明书 :

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背光源是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在侧发光式的背光源结构中,一般会在出光侧有亮线产生。而亮线产生原因为:从导光板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经过胶框反射,反射回导光板后与导光板内部的光线产生交叠,导致光线集中,再经过导光板的网点散射到导光板的出光面,即使得单位面积光线射出量提高,导致局部区域亮度明显加强,给人眼造成视觉上的明亮效果,从而形成亮线现象。
[0003] 在现有技术中,为避免亮线的发生,通常在设计时增大遮光胶带的尺寸,即增大遮光胶带与膜材、导光板的交叠量来遮蔽住亮线的发生区域。虽然该方法改善亮线的效果较好,但是由于交叠量增大,至少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0004] 1.无法满足手机窄边框设计要求;
[0005] 2.减少了手机有效显示面积。
[0006] 因此,提供一种既能保证液晶模组实际显示区域面积,又可有效消除液晶模组边缘亮线、提升画面品质的背光源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上述背光源通过改善自身结构,减少导光板的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通过胶框反射回导光板内部的可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光线交叠形成光线集中现象,从而利于在保证有效显示区域面积的基础上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显示品质。
[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9] 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安装于所述背板的胶框、位于所述胶框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的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背板一侧且与所述导光板叠置的光学膜材,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入光面,其余的侧面为非入光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非入光面与所述胶框之间配合形成消光结构,以消除至少一部分从所述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
[0010] 上述背光源中,叠置的导光板和光学膜材置于胶框的容纳空间内,由于导光板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入光面,其余的侧面为非入光面,其中,至少一个非入光面与胶框之间配合形成消光结构,则当导光板内的光线从非光面射出后,形成于导光板与胶框的消光结构可消除至少一部分上述光线,从而优化上述光线在胶框反射后再次进入导光板内的情况,从而缓解反射回导光板内的光线与导光板内部的光线发生交叠产生光线集中的现象,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11]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源通过消光结构,形成对导光板的非出光面发出光线一定程度上地消除作用,可较好地消除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12] 因此,上述背光源通过改善自身结构,减少导光板的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通过胶框反射回导光板内部的可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光线交叠形成光线集中现象,从而利于在保证有效显示区域面积的基础上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显示品质。
[0013] 优选地,所述消光结构包括:
[0014] 所述非入光面形成的凸向所述胶框的凸起,所述凸起中朝向所述背板的表面与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胶框的一侧表面、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凸起的表面中的一部分以及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中的一部分配合形成一个遮光槽,其中,所述凸起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一吸光层。
[0015] 优选地,所述胶框朝向所述非入光面的表面与所述非入光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所述胶框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有用于覆盖所述间隙的第二吸光层,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为斜面,且所述斜面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之间所成角度为钝角,以将所述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中的一部分反射向所述第二吸光层。
[0016] 优选地,所述钝角为145°。
[0017] 优选地,所述第二吸光层为遮光胶带。
[0018] 优选地,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设有第三吸光层。
[0019] 优选地,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所述遮光槽的部分设有第四吸光层。
[0020] 优选地,所述第一吸光层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所述第三吸光层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所述第四吸光层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
[0021] 优选地,所述吸光涂层为聚四氟乙烯薄膜。
[002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背光源。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6] 图标:1-背板;2-胶框;21-斜面;3-导光板;4-光学膜材;5-第一吸光层;6-第二吸光层;7-第三吸光层;8-第四吸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1、安装于背板1的胶框2、位于胶框2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的导光板3以及位于导光板3背离背板1一侧且与导光板3叠置的光学膜材4,导光板3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入光面,其余的侧面为非入光面,其中,至少一个非入光面与胶框2之间配合形成消光结构,以消除至少一部分从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
[0029] 上述背光源中,叠置的导光板3和光学膜材4置于胶框2的容纳空间内,由于导光板3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入光面,其余的侧面为非入光面,其中,至少一个非入光面与胶框2之间配合形成消光结构,则当导光板3内的光线从非光面射出后,形成于导光板3与胶框2的消光结构可消除至少一部分上述光线,从而优化上述光线在胶框2反射后再次进入导光板3内的情况,从而缓解反射回导光板3内的光线与导光板3内部的光线发生交叠产生光线集中的现象,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30]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源通过消光结构,形成对导光板3的非出光面发出光线一定程度上地消除作用,可较好地消除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31] 因此,上述背光源通过改善自身结构,减少导光板3的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通过胶框2反射回导光板3内部的可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光线交叠形成光线集中现象,从而利于在保证有效显示区域面积的基础上削弱甚至消除亮线,提升显示品质。
[003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消光结构包括:
[0033] 非入光面形成的凸向胶框2的凸起,凸起中朝向背板1的表面与导光板3朝向胶框2的一侧表面、背板1朝向凸起的表面中的一部分以及胶框2朝向导光板3的表面中的一部分配合形成一个遮光槽,其中,凸起朝向背板1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一吸光层5。
[003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通过遮光槽中的胶框2朝向导光板3的表面中的一部分把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大部分反射到位于遮光槽的第一吸光层5上,使其被第一吸光层5吸收,从而减少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在胶框2处反射形成的反射光线回到导光板3内部的数量,削弱回到导光板3内部的反射光线和导光板3内部的光线交叠形成光线集中的可能性,从而达到消除亮线的目的。
[003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胶框2朝向非入光面的表面与非入光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胶框2背离背板1的一侧设有用于覆盖间隙的第二吸光层6,胶框2朝向导光板3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为斜面21,且斜面21与背板1朝向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之间所成角度为钝角,以将非入光面射出的光线中的一部分反射向第二吸光层6。
[0036]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胶框2朝向导光板3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为斜面21,则胶框2朝向导光板3的一侧的斜面21可改变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在胶框2处形成的反射光线的出射角度,使得一部分反射光线自斜面21平行胶框2的侧壁射出,从而可从胶框2与导光板3间间隙垂直射向第二吸光层6,被第二吸光层6吸收。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回到导光板3内部的反射光线的数量,从而可以更好地达到消除亮线的目的。
[0037]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请继续参考图1,斜面21与背板1朝向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之间所成的钝角为145°。
[0038] 需要说明的是,从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与导光板3的非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一般在80-100°范围内,则当上述钝角呈145°夹角时,可以最大程度的将在胶框2处反射形成的反射光线改变为与非出光面垂直,即平行于胶框2的内壁,从而使得该部分反射光线可从胶框2与导光板3间间隙垂直射向第二吸光层6,被第二吸光层6吸收,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亮线”光学不良的改善,提高模组画面品质。
[0039]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二吸光层6为遮光胶带。
[004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2,胶框2朝向导光板3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设有第三吸光层7。
[0041] 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使得从导光板3的非出光面发出的光线到达胶框2的斜面21后直接被第三吸光层7吸收,不会产生反射光线,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源对“亮线”这一光学不良现象的改善效果。
[004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3,背板1朝向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设有第四吸光层8。
[0043] 需要说明的是,从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部分光线会照射到背板1朝向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并经该部分反射后照射至胶框2。在背板1朝向凸起的表面中用于配合形成遮光槽的部分设置第四吸光层8,可使从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部分光线在照射至该部分时,被设于该部分的第四吸光层8吸收,从而减少导光板3非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在胶框2处反射形成的反射光线回到导光板3内部的数量,减小回到导光板3内部的反射光线和导光板3内部的光线交叠形成光线集中的可能性,从而达到消除亮线的目的。
[0044]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一吸光层5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第三吸光层7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第四吸光层8为遮光胶带或者吸光涂层。
[004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吸光涂层为聚四氟乙烯薄膜。
[004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背光源。
[0047]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