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423494.3

文献号 : CN1075167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柯宇丰黄家峰

申请人 :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及多个导电端子。绝缘体包含本体及连接于本体的导引臂。本体自前端面凹设形成有插槽,用来供电路板插设于内,并且本体自后端面凹设形成有连通于插槽的多个端子槽。导引臂竖立地连接于本体的环侧面,用来可滑动地组接于风扇框架。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分别插设且固定于绝缘体的多个所述端子槽内,用来在电路板插设于插槽内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借此,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引导并定位于风扇框架的电连接器。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体,包含:

一本体,具有一前端面、一后端面、及相连于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后端面的一环侧面,所述本体自所述前端面凹设形成有一插槽,用来供一电路板插设于内;所述本体自所述后端面凹设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插槽的多个端子槽;及一导引臂,竖立地连接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环侧面,用来可滑动地组接于一风扇框架;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分别插设且固定于所述绝缘体的多个所述端子槽内,用来在所述电路板插设于所述插槽内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本体呈板状,并且所述环侧面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板面与一第二板面,所述导引臂竖立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板面上;所述导引臂具有一直立柱、一第一横梁、与一第二横梁,所述直立柱连接于所述本体并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并位于所述本体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平行于所述第一板面的所述直立柱的截面,其宽度自所述前端面朝向所述后端面逐渐地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呈L型并具有一横向段与一直立段,所述横向段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立柱并平行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直立段自所述横向段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垂直地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直立段与所述第一板面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板面间的最大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总和在扣除所述第二横梁的顶部面积之后,其相较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比值介于1.1~2.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第二侧面凹设形成有多个凹槽,并且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总和在扣除所述第二横梁的顶部面积之后,其相较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比值介于1.2~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第二侧面凹设形成有多个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自所述第一板面凹设有分别贯穿至多个所述端子槽的多个穿孔,每个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倒刺,并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倒刺分别扣持于多个所述穿孔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在多个所述穿孔与所述前端面间的所述第一板面部位凸设有多个补强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在所述插槽与多个所述补强肋间的所述前端面部位凹设有分别贯穿至多个所述端子槽的多个贯孔。

说明书 :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且还涉及一种适用于风扇框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安装于风扇框架的现有电连接器是在两侧部位形成有螺丝孔,并通过螺丝穿过上述螺丝孔而锁固于风扇框架。然而,现有电连接器仅通过螺丝锁固的方式,并无法使电连接器与风扇框架在组装的过程中有效地相互定位。于是,本发明人认为上述缺陷可改善,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电连接器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0004]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体,包含:一本体,具有一前端面、一后端面、及相连于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后端面的一环侧面,所述本体自所述前端面凹设形成有一插槽,用来供一电路板插设于内;所述本体自所述后端面凹设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插槽的多个端子槽;及一导引臂,竖立地连接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环侧面,用来可滑动地组接于一风扇框架;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分别插设且固定于所述绝缘体的多个所述端子槽内,用来在所述电路板插设于所述插槽内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0005] 优选地,所述本体呈板状,并且所述环侧面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板面与一第二板面,所述导引臂竖立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板面上。
[0006] 优选地,所述导引臂具有一直立柱、一第一横梁、与一第二横梁,所述直立柱连接于所述本体并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并位于所述本体的上方。
[0007] 优选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板面的所述直立柱的截面,其宽度自所述前端面朝向所述后端面逐渐地增加。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呈L型并具有一横向段与一直立段,所述横向段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立柱并平行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直立段自所述横向段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垂直地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直立段与所述第一板面间的最大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板面间的最大距离。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总和相较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比值介于1.1~2.7。
[0010] 优选地,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第二侧面凹设形成有多个凹槽,并且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总和相较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比值介于1.2~1.7。
[0011] 优选地,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第二侧面凹设形成有多个凹槽。
[0012] 优选地,所述本体自所述第一板面凹设有分别贯穿至多个所述端子槽的多个穿孔,每个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倒刺,并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倒刺分别扣持于多个所述穿孔的侧壁。
[0013] 优选地,所述本体在多个所述穿孔与所述前端面间的所述第一板面部位凸设有多个补强肋。
[0014] 优选地,所述本体在所述插槽与多个所述补强肋间的所述前端面部位凹设有分别贯穿至多个所述端子槽的多个贯孔。
[0015]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在与风扇框架集装的过程中,能通过上述导引臂而达到快速且有效的相互引导与定位效果并提升组装稳定性。
[0016]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安装于风扇框架且插接有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9] 图3为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20] 图4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
[0021] 图5为图3的分解示意图。
[0022] 图6A为图5的绝缘体沿VIA-VIA剖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3] 图6B为图5的绝缘体沿VIB-VIB剖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绝缘体变化态样的立体示意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线缆的立体示意图。
[0026] 图9为图8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27] 图10为图3沿X-X剖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8] 图11为图2沿XI-XI剖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9] 图12为图10的电连接器插设有电路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请参阅图1至图6B,为本发明的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附图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形,仅用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非用来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1] 如图1至图3,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100,尤其是安装于一风扇框架200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体1、安装于上述绝缘体1内的多个导电端子2(如图4)、及分别组接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条线缆3。以下将分别说明本实施例电连接器100的各个组件具体构造,而后再适时说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各个组件间的连接关系。
[0032] 如图4至图6B,所述绝缘体1为一体成型的构造,并且绝缘体1包含有大致呈板状的一本体11、连接于上述本体11两侧(如图4中的本体11右后侧与左后侧)的一导引臂12与一锁固片13、及连接于上述本体11后侧的多个扣持片14。其中,所述本体11的外表面具有一前端面111、一后端面112、及相连于所述前端面111与后端面112的一环侧面113,而上述环侧面113包含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板面1131与一第二板面1132、及位于相反侧的两侧缘1133。
[0033] 进一步地说,所述本体11自前端面111凹设形成有一插槽114,用来供一电路板300(如图1及图12)插设于内;并且上述插槽114的一槽底1141相对于前端面111的深度定义为L(如图6A),而所述插槽114的高度定义为W(如图6A)。所述本体11自后端面112凹设形成有连通于上述插槽114的多个端子槽115,并且所述插槽114与每个端子槽115相互连通部位的总高度定义为H(如图6A)。再者,在所述插槽114与每个端子槽115相互连通的部位中,远离所述插槽114的每个端子槽115的两个侧壁部位(如:端子槽115的两侧壁的顶部)各凹设形成有一收容槽1151,并且每个收容槽1151具有邻近于所述前端面111的一止位壁1152。
[0034] 另,所述本体11自第一板面1131凹设有分别贯穿至多个所述端子槽115的多个穿孔116,上述多个穿孔116于本实施例中排成一列。所述本体11在多个所述穿孔116与前端面111间的所述第一板面1131部位(如图4中的第一板面1131前端部位)凸设有多个补强肋
117,上述多个补强肋117于本实施例中排成一列,并且该列补强肋117平行于该列穿孔116。
而所述补强肋117的具体外型可依据设计者需求或是绝缘体1所使用的材料而加以调整,并不局限于图式。
[0035] 所述本体11在所述插槽114与多个补强肋117间的所述前端面111部位(如图4中的前端面111顶侧部位)凹设有分别贯穿至多个所述端子槽115的多个贯孔118,上述多个贯孔118于本实施例中同样排成一列,并且该列贯孔118平行于该列穿孔116。所述本体11在所述插槽114与多个贯孔118的一侧自所述前端面111形成有贯穿状的一导光孔119,用来容置长条状的一导光件400(如图1)。
[0036] 借此,所述穿孔116与贯孔118能用来检视绝缘体1内的导电端子2是否安装在预定位置或者是否有缺少导电端子2,并且能降低设计用于成型绝缘体1的模具困难度。而所述补强肋117则能用来增强绝缘体1的结构强度,并可以在绝缘体1成型的过程中降低插槽114产生形变或翘曲的机率。
[0037] 所述导引臂12竖立地连接于本体11的环侧面113,用来可滑动地组接于一风扇框架200的一定位部201(如图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臂12竖立于本体11的第一板面1131上并切齐于其中一个侧缘1133,而其中另一个侧缘1133则延伸形成有所述锁固片13,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所述锁固片13也可以被具备类似功能的组件取代,或者所述绝缘体1也可以依实际需求而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导引臂12。所述本体11自后端面112朝向远离前端面111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扣持片14,用来扣持于所述风扇框架200的扣接部202(如图1)。
[0038] 借此,所述电连接器100与风扇框架200在组装的过程中,能通过上述导引臂12与定位部201的相互配合,而达到快速且有效的相互定位效果并提升组装稳定性,并且通过所述扣持片14与扣接部202的相互配合,更是能够进一步地增强电连接器100与风扇框架200的定位效果与组装稳定性。
[0039] 更详细地说,所述导引臂12具有一直立柱121、一第一横梁122、与一第二横梁123。其中,所述直立柱121(如:垂直地)连接于所述本体11的第一板面1131并且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侧面1211(如图4中的直立柱121左侧面)与一第二侧面1212(如图4中的直立柱121右侧面)。而平行于所述第一板面1131的直立柱121截面(如图6B)、第一横梁122截面、及第二横梁123截面,其各自的宽度自前端面111朝向后端面112的方向逐渐地增加。
[0040] 所述第一横梁122与第二横梁123分别连接于第一侧面1211并位于所述本体11的第一板面1131上方。其中,所述第一横梁122于本实施例中呈L型并具有一横向段1221与一直立段1222,所述横向段1221一端连接于直立柱121并平行于第一板面1131,所述直立段1222自所述横向段1221的另一端朝远离本体11的方向垂直地延伸所形成。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直立段1222与第一板面1131(或本体11)间的最大距离D1较佳为不大于所述第二横梁123与第一板面1131(或本体11)间的最大距离D2。
[0041] 另,由于导引臂12是通过注塑成型,所以导引臂12能否直立于本体11上,还需考虑到在成型过程中导引臂12相反两侧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在成型过程中,如果导引臂12相反两侧产生显著的冷却速度失衡,则易产生导引臂12相对于本体11倾倒的情况。其中,于直立柱121相反两侧的导引臂12表面积比例是相关于导引臂12冷却速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参数。
[0042] 因此,为了使所述导引臂12的相反两侧维持在合适的冷却速度,并在第一横梁122与第二横梁123结构固定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导引臂12相反两侧的表面积比例,以减少因冷却速度失衡而产生导引臂12倾倒问题。依据实验结果可得知,本实施例导引臂12的构造较佳是符合下述条件:所述第一横梁122、第二横梁123(如图2但不包括顶部面积)、及第一侧面1211的表面积总和相较于(除以)所述第二侧面1212的表面积比值介于1.1~2.7。更详细地说,所述直立柱121的第二侧面1212于本实施例中可凹设形成有多个凹槽1213,借以通过上述凹槽1213增加第二侧面1212的表面积,使所述第一横梁122、第二横梁123(如图2但不包括顶部面积)、及第一侧面1211的表面积总和相较于(除以)所述第二侧面1212(包含凹槽1213的表面积)的表面积比值介于1.2~1.7,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0043] 此外,本实施例的导引臂12能够依据设计者需求而加以改变,并不以图1至图6B所呈现的构造为限。举例来说,所述导引臂12也可形成如图7所示的构造;其中,所述第一横梁122与第二横梁123具备相等的长度并且相互平行,以使所述导引臂12大致呈F型构造。
[0044] 请参阅图8和图9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构造皆大致相同,为便于理解,本段主要就单个导电端子2的构造作一说明。所述导电端子2为一体成型的构造并包括一固定段21以及自上述固定段21依序延伸所形成的一主体段22、一弹力段23、一接触段24与一支撑段25。其中,所述固定段21夹固且电性连接于相对应的线缆3。所述主体段22形成有一切口221,并且邻近弹力段23的所述切口221侧壁朝远离接触段24斜向延伸形成有一倒刺26。远离固定段21的所述主体段22一端(如图8中的主体段22左端缘)形成有两个阶面222,并且位于两个阶面222间的主体段22一端部位延伸形成有所述弹力段23。而所述弹力段23是自主体段22弯曲地延伸所形成,并且弹力段23的至少部分呈圆弧状,其圆弧角较佳为120度~160度并具有大于弹力段23的材料厚度且小于0.5×(H-W)的圆弧半径。所述接触段24自弹力段23朝接近主体段22方向弯曲地延伸所形成,并且接触段24的至少部分呈圆弧状,其圆弧角较佳为120度~160度,所述接触段24具有远离主体段22的一接触点241。所述支撑段25自接触段24朝向所述弹力段23方向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支撑段25与主体段22相互分离。
[0045] 如图10至图12,所述多个导电端子2分别插设且固定于所述绝缘体1的多个端子槽115内,用来在所述电路板300插设于插槽114内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300;并且远离所述前端面111的多个导电端子2一端分别固定所述多条线缆3(如图4)。
[0046] 其中,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主体段22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端子槽115的收容槽1151,并且每个所述阶面222抵顶于相对应的止位壁1152,而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倒刺26分别扣持于多个所述穿孔116的侧壁。进一步地说,每个导电端子2的主体段22两侧部位分别插设于相对应的两个收容槽1151中,而每个倒刺26的自由端则顶抵于相对应穿孔116的侧壁。
[0047] 所述弹力段23与所述插槽114槽底1141间的最大距离L1大致为0.82L±10%。每个接触段24的局部(如:包含接触点241的部位)位于所述插槽114中,并且位于所述插槽114中的接触段24的局部(如:接触点241)能受压迫而缩入相对应的端子槽115中(如图12所示,电路板300插设于所述插槽114中而压迫于位在插槽114中的每个接触段24的局部),以使所述接触点241与插槽114的槽底1141的距离L2大致为0.46L±10%(此时,所述弹力段23与接触点241的距离大致为0.36L±10%),并且使每个阶面222与接触点241的距离L3大致为0.23L±10%(此时,所述弹力段23与相对应阶面222的距离为0.13L±10%)。
[0048] 借此,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导电端子2的结构设计并以绝缘体1的插槽114配合上述导电端子2的结构设计,使得位于预定位置的导电端子2接触点241(如:接触点241分别相较于插槽114槽底1141、导电端子2的弹力段23、导电端子2的阶面222的距离L2、(L1-L2)、L3)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接触力道(如:正向力、插入力、及拔出力等),借以有效地避免受外力影响而产生断讯或瞬断的问题。
[0049] 进一步地说,经过多次实验后可得知,当接触点241相较于插槽114槽底1141的距离大于上述L2时(即接触段24较短),在电路板300进行插拔的过程中,易使接触段24产生弹性疲乏而降伏,造成无法回弹的问题;当接触点241相较于插槽114槽底1141的距离小于上述L2时(即接触段24较长),则接触段24因力臂长使其所具备的弹力过小,易产生接触不良或瞬断等问题;而当接触点241相较于插槽114槽底1141的距离保持在上述L2时,则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0050] 再者,当所述接触点241相较于导电端子2的弹力段23的距离保持在上述L1-L2时,弹力段23的构造能够提供接触段24较佳的机械力(如:正向力、插入力、及拔出力等);当所述接触点241相较于导电端子2阶面222的距离保持在上述L3时,由于L3的两倍大约是所述接触点241相较于插槽114槽底1141的距离,所以能有效地维持导电端子2与电路板300的接触,避免导电端子2朝绝缘体1的前端面111移动或是产生相对旋转,借以使导电端子2产生良好的机构特性。
[0051] 另,当所述电路板300插设于所述插槽114中而使接触段24受压迫而缩入相对应的端子槽115中时,所述支撑段25压抵于主体段22,借以提供接触段24相对应的支撑力,使接触段24的接触点241能够稳定的与电路板300相接。其中,所述接触点241相较于支撑段25压抵于主体段22位置的距离大约是L3的一半(或是L2的1/4)。
[00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来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