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79783.X

文献号 : CN1075327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关根繁明

申请人 : 明和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接头,能够在提高管体彼此连接作业操作性的同时简便地进行连接时和维护时发生了破损的结构零部件的修理作业。管接头包括与第1管体(1)连接的第1套筒(10)、与第2管体(2)连接且具有能容纳第1套筒(10)的开口的第2套筒(20)。第1套筒(10)包括第1管口(11)、第2管口(12)和第3管口(13),第3管口(13)具有比第2管口(12)的外径(D12)大的内径(d13),且被由第1、第2管口(11、12)等形成的槽部(12t)的两壁(12tw)支撑在外周向上自由地旋转。第3管口(13)包括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1个第1凸部(14)。另一方面,第2套筒(20)包括缺口部(21)和第1凹部(22),缺口部(21)能接受第1凸部(14),第1凹部(22)从缺口部(21)接受第1凸部(14)并在第2套筒(20)的内周向引导第1凸部(14)自由地旋转。

权利要求 :

1.一种管接头,包括:

第1套筒(10),其与第1管体(1)连接;和

第2套筒(20),其与第2管体(2)连接且具有能容纳第1套筒(10)的开口,其特征在于,

第1套筒(10)包括:

第1管口(11),其具有第1外径(D11);

第2管口(12),其比第1管口(11)配置在靠第1管体(1)的一侧,且具有第2外径(D12),该第2外径比第1管体(1)的外径(D1)及第1外径(D11)小,在第1套筒(10)的外周上形成有槽部(12t);以及第3管口(13),其具有比第2管口(12)的第2外径(D12)大的内径(d13),且由于上述槽部(12t)的两壁(12tw)而不会从第1套筒(10)脱落,可在外周向自由旋转,第3管口(13)包括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1个第1凸部(14),第2套筒(20)包括:

内周面(20i),其具有比第1管口(11)的第1外径(D11)和第3管口(13)的第3外径(D13)大的内径(d20),将第1套筒(10)自开口端(23)向内侧内部引导;

缺口部(21),其设于开口端(23)的一部分上,接受第1凸部(14),且能将第1套筒(10)进一步向第2套筒(20)的内侧内部引导;以及第1凹部(22),其与上述缺口部(21)连接,从上述缺口部(21)接受第1凸部(14),在第2套筒(20)的内周向上使第1凸部(14)自由旋转而引导,第2套筒(20)上装卸自由地安装有防脱部件(30a,30b),在第1凸部(14)被导入第1凹部(22)时,堵住上述缺口部(21)及第1凹部(22)的一部分,同时防止第1凸部(14)从上述缺口部(21)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第2套筒(20)的上述缺口部(21)附近的周面形成有第2凹部(24),上述防脱部件(30a)具有槽(31),上述槽(31)截面形成为U字状,具有与上述缺口部(21)附近的第2套筒(20)的壁厚相对应的厚度,该槽(31)的至少1个侧面上设有第2凸部(32),在将上述防脱部件(30a)配置于上述缺口部(21)时能与第2凹部(24)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第2套筒(20)的上述缺口部(21)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凹部(24),上述防脱部件(30b)的截面形成为L字状,该L字的一片(33)的一端与第3管口(13)连接使得该一片(33)立设于第3管口(13)的外周上,且该L字的另一片(34)从该一片(33)的另一端向第1管口(11)侧延伸地悬梁状支撑,为了组装第1套筒(10)与第2套筒(20),第1凸部(14)通过上述缺口部(21)沿着第1凹部(22)在内周向移动后,将上述防脱部件(30b)的周向位置配置在上述缺口部(21)的周向位置,使得上述防脱部件(30b)相对于第1凸部(14)在周向上具备相位差地安装于第3管口(13)的外周面,与第3管口(13)相面对的上述另一片(34)的内侧面上,设有第2凸部(32),与上述缺口部(21)对应地配置上述防脱部件(30b)时上述第2凸部(32)能与第2凹部(24)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第3管口(13)上,比第1凸部(14)靠长边方向后方且与第1凸部(14)隔开设有帮助第1凸部(14)旋转操作的操纵件(15,33)。

说明书 :

管接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上下水道工程、燃气工程或者工厂内的配管更换工程中用于代替配管而临时设置的临时配管路线中,用于形成管路的管接头。

背景技术

[0002] 在进行上述配管工程时,通常希望某管(第1管体)的端部能与其它管(第2管体)的端部简便且可靠地连接(能够根据需要拆卸)。例如,作为现有的管接头,以下列举专利文献1~2为例,概述各文献公开的内容。
[0003] 专利文献1、2的管接头中、为了与某管(第1管体)连接,在其它管(第2管体)上安装有具有能容纳第1管体端部的开口的套筒。第1管体上设置(例如焊接)有在其直径方向向外侧突出的至少1个凸部。另一方面,在第2管体的端部设置的其它套筒上,在其开口端的一部分上设有容纳凸部并使其能进一步向内侧内部方向引导的缺口部。进一步地,该其它套筒中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与缺口部连接,从缺口部接受凸部,并在限制在套筒长边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自由地引导其在内侧周向上的旋转。
[0004] 专利文献1公开的接头结构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在套筒上自由装卸地安装有防脱部件(例如、树脂制的安装件),该防脱部件在第1管体的凸部被导向第2管体的凹部时,堵住缺口部及凹部的一部分,同时防止凸部从缺口部脱落(进而,防止第1管体从第2管体脱落)。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由螺钉及螺母结构的脱离防止装置,来代替树脂制的安装件。
[0005] (连接时处理中的问题)
[0006] 但是,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接头结构中,作为与第2管体侧的套筒相接合的重要部件之一的凸部被直接焊接在第1管体上。因此,在将凸部向套筒的开口插入(水平移动)或使其沿着套筒内的凹部旋转时或者对凸部位置进行微调时,除了凸部之外,还必须移动、旋转整个第1管体。特别在第1管体的尺寸(长度、直径)、重量极重的情况下,管接头处管体彼此的连接作业相当困难,还有可能危及操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0007] (连接作业和维护作业中的问题)
[0008] 管体连接作业和连接后的维护作业中,也存在第1管体的凸部等零部件发生破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上述接头结构中,为了修复破损部分,需要整体卸下第1管体,也需要为此付出劳动。因此,为了使修复作业更容易进行,希望能有一种结构,仅简单地移动(优选水平移动、旋转)与第2管体直接接合的部件及其附近的部分。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33254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50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3]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即提供一种管接头,提高管体彼此连接作业中操作性(操控性)的同时,容易地进行连接时和维护时发生破损的结构零部件的修理作业。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 本发明人经过潜心研究,最终完成本发明。发明人想到一种结构,即能够仅使与相互接合的管体本体中的一方通常直接焊接的凸部(及凸部附近部件)相对于该本体回旋的结构,并且发现如果采用该结构,仅通过回旋凸部就能容易地将上述管体与其它管体相接合,或即便凸部等零部件发生破损也能简单地执行修复作业。
[0016] 即,本发明的管接头至少具备如下的特征和结构。
[0017] (实施方式1)
[0018] 一种管接头,包括:第1套筒(10),其与第1管体(1)连接;和第2套筒(20),其与第2管体(2)连接且具有能容纳第1套筒(10)的开口,其特征在于,第1套筒(10)包括:第1管口(11),其具有第1外径(D11);第2管口(12),其比第1管口(11)配置在靠第1管体(1)的一侧,且具有第2外径(D12),该第2外径比第1管体(1)的外径(D1)及第1外径(D11)小,在第1套筒(10)的外周上形成有槽部(12t);以及第3管口(13),其具有比第2管口(12)的第2外径(D12)大的内径(d13),且由于上述槽部(12t)的两壁(12tw)而不会从第1套筒(10)脱落,可在外周向自由旋转,第3管口(13)包括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1个第1凸部(14),第2套筒(20)包括:内周面(20i),其具有比第1管口(11)的第1外径(D11)和第3管口(13)的第3外径(D13)大的内径(d20),将第1套筒(10)自开口端(23)向内侧内部引导;缺口部(21),其设于开口端(23)的一部分上,接受第1凸部(14),且能将第1套筒(10)进一步向第2套筒(20)的内侧内部引导;以及第1凹部(22),其与上述缺口部(21)连接,从上述缺口部(21)接受第1凸部(14),在第2套筒(20)的内周向上引导第1凸部(14)自由旋转,第2套筒(20)上装卸自由地安装有防脱部件(30a,30b),在第1凸部(14)被导入第1凹部(22)时,堵住上述缺口部(21)及第1凹部(22)的一部分,同时防止第1凸部(14)从上述缺口部(21)脱落。
[0019] (实施方式2)
[0020] 如实施方式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第2套筒(20)的上述缺口部(21)附近的周面形成有第2凹部(24),上述防脱部件(30a)具有槽(31),其截面形成为U字状,具有与上述缺口部(21)附近的第2套筒(20)的壁厚相对应的厚度,该槽(31)的至少1个侧面上设有第2凸部(32),在将上述防脱部件(30a)配置于上述缺口部(21)时能与第2凹部(24)接合。
[0021] (实施方式3)
[0022] 如实施方式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第2套筒(20)的上述缺口部(21)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凹部(24),上述防脱部件(30b)的截面形成为L字状,该L字的一片(33)的一端与第3管口(13)连接使得该一片(33)立设于第3管口(13)的外周,且该L字的另一片(34)从该一片(33)的另一端向第1管口(11)侧延伸地悬梁状支撑,为了组装第1套筒(10)与第2套筒(20),上述防脱部件(30b)相对于第1凸部(14)在周向上具备相位差地安装于第3管口(13)的外周面,使得第1凸部(14)通过上述缺口部(21)沿着第1凹部(22)在内周向移动后,将上述防脱部件(30b)的周向位置配置在上述缺口部(21)的周向位置,在与第3管口(13)相面对的上述另一片(34)的内侧面上,设有与上述缺口部(21)对应地配置上述防脱部件(30b)时可与第2凹部(24)接合的第2凸部(32)。
[0023] (实施方式4)
[0024] 如实施方式1~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第3管口(13)上,比第1凸部(14)靠长边方向后方且与第1凸部14隔开设有帮助第1凸部(14)旋转操作的操纵件(15,33)。
[0025] 发明效果
[0026] 根据本发明的管接头,其包括相对于第1管体在其外周向自由旋转的第3管口,由于该第3管口包括第1凸部,其可与设在第2管体内周面的第1凹部相接合,因此仅活动该带有第1凸部的第3管口,即可轻松地将第1管体装卸于第2管体。而且,在使用本发明的管接头进行的连接作业中,由于无需像以前那样在连接作业中必须将第1管体本体旋转,因此操作人员无需使大力气,可期待使得工作更安全、简便且省时。
[0027]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管接头,第1管体和第2管体连接后安装的防脱部件形成为截面L字状。更具体地,将该L字的一片的端部与第3管口连接使得该一片立设于第3管口的外周上,该L字的另一片以悬梁臂状向第1管口侧延伸。根据这样结构的防脱部件,仅通过旋转和平行移动第3管口,不仅可连接第1管体和第2管体,还可以固定管体。另外,防脱部件总是连于第1本体侧的第3管口,因此不会存在管接头的操作时、维护时防脱部件意外丢失的情况,可以更容易地在短时间内完成管体的连接作业。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组装前的管接头的立体图。
[0029] 图2中,(A)及(B)是示出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第1套筒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3中,(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2套筒的主视图,(B)是示出其长边方向截面图。
[0031] 图4中,(A)是示出实施例1的管接头(组装前)的长边方向的截面图,(B)及(C)是示出刚刚将实施例1的第1套筒插入第2套筒的状态的主视图及截面图,(D)及(E)是进一步示出将第1凸部及操纵件旋转90°的状态的主视图及截面图。此外,由于实施例1的管接头形成轴对象的结构,仅示出从轴开始一半的结构。
[0032] 图5中,(A)及(B)是示出刚刚将实施例2的第1套筒插入第2套筒的状态的主视图及截面图,(C)及(D)是进一步示出将第1凸部及防脱部件旋转90°的状态的主视图及截面图。此外,由于实施例2的管接头也形成轴对象的结构,仅示出从轴开始一半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在图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说明本发明。而且,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0034] 实施例1
[0035] 本发明的管接头用于连接一个配管(以下称为第1管体1。图1中以双点划线示出。)和另一个配管(以下称为第2管体2。同样以双点划线示出。)。
[0036] 图1~4(除图2的(B)之外)示出实施例1的管接头。该管接头主要包括与第1管体1连接的第1套筒10和与第2管体2连接且具有能容纳第1套筒10的开口的第2套筒20。而且,第1和第2套筒10、20与第1和第2管体1、2的连接例如用焊接、粘接或其它公知的连接方法实现。
[0037] 第1套筒10如图4的(A)所示,也可以包括多个圆筒体(本实施例中第1、第2、第3管口11、12、13)。而且,图2的(A)是示出包括这些结构要素的实施例1的第1套筒10的分解立体图。另一方面,图2的(B)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套筒10的分解立体图。此处,第1管口11位于第1管体1最远端的位置,也可以具有第1外径D11。第2管口12配置于相对于第1管口11靠第1管体1的一侧,且其具有比第1管体1的外径D1及第1管口11的第1外径D11小的第2外径D12。由此,第2管口12的外周上形成有槽部12t。另外,第3管口13具有比第2管口12的第2外径D12大的内径d13(参照图2的(A)),借由槽部12t的两壁12tw、12tw的存在,使其不会从第1套筒10脱落,支持其在槽部12t内且其外周向上自由旋转。
[0038] 如图2的(A)所示,第3管口13上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1个(图示为两个)第1凸部14。另外,第3管口13上,帮助第3管口13(即第1凸部14)相对于静止的第1、第2管口11、12旋转操作的操纵件15优选设置在比第1凸部14靠长边方向的后方(即比第1管体1近的位置)与第1凸部14分离的位置。由此,后述的第2套筒20的缺口部21、第1凸部14向第1凹部22的导入和旋转操作变得容易。
[0039] 进一步地,更优选从轴向观察第3管口13时,使操纵件15位于第1凸部14的后方(摆正插入方向),距离该第1凸部14规定距离(第1凸部14从第2套筒20的开口端23到第1凹部22在长边方向上可移动的距离),且设置为向第3管口13的外周突出。特别地,操纵件15优选将以第3管口13的轴O为基点的周向位置设置在与第1凸部14的周向位置对应的位置(更为优选是完全相同)。由此,第1凸部14可在第2套筒20的第1凹部22内容纳和旋转,即使第1凸部14不向外部露出,也能视觉确认位于与第1凸部14周向相同位置的操纵件15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掌握第1凸部14的容纳位置,提高操作性。
[0040] 另一方面,连接于第2管体2的第2套筒20具有比第1管口11的第1外径D11和第3管口13的第3外径D13大的内径d20,比开口端23靠内侧内部处有引导第1套筒10的内周面20i(参照图3的(A))。
[0041] 进一步地,开口端23的一部分(图示示例中有2处)上设有缺口部21。由于缺口部21接受第1凸部14,因此能够进一步将第1套筒10导入第2套筒20的内侧内部方向。第2套筒20中上设有第1凹部22,其与缺口部21连接,能从缺口部21滑过并容纳第1凸部14。第1凹部22刻设于第2套筒20的内周向上,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长边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在内周向上旋转的方式引导第1凸部14。
[0042] 第1凸部14通过缺口部21突出到第1凹部22(参照图4的(B)及(C)),其后,当在第1凹部22的内周向上引导(旋转)时,缺口部21及与其连接的第1凹部22的一部分形成开放空间(参照图4的(D)及(E))。为了在堵住该空间的同时防止第1凸部14(即第1套筒10)从缺口部21脱落,实施例1中如图1及图4的(E)所示,可以在第2套筒20上自由装卸地安装防脱部件30a(例如,树脂制造部件)。通过该部件30a,不仅可以限制第1凸部14沿第1凹部22自由旋转,还可以禁止其回到通向外部的缺口部21。因此,不用担心发生第1套筒10(即第1管体1)从第2套筒20(即第2管体2)脱落的意外情况。
[0043] 接下来,详细说明实施例1的防脱部件30a向第2套筒20的安装。第2套筒20的缺口部21附近的周面(实施例1虽然是外周面,但内周面亦可)上,还可以形成第2凹部24。
[0044] 例如,如图4的(E)所示,防脱部件30a具有形成为截面U字状且宽度与缺口部21附近的第2套筒20的壁厚对应的槽31。优选在该槽31的至少1个侧面上,设置有在缺口部21上配置防脱部件30a时能与第2凹部24接合的第2凸部32。
[0045] 第2套筒20在比第1凹部22更靠内侧(离第2管体2侧更近位置)的内周面上安装第3凹部25(参照图3的(B))和尺寸与其对应的密封环26(参照图4的(A)),由此,可以确保管接头的密封性。
[0046] 实施例2
[0047] 图5的(A)~(D)示出实施例2的管接头。实施例2的管接头也与实施例1一样,具有与第1管体1连接的第1套筒10和与第2管体2连接的第2套筒20。实施例2的第1套筒10和第2套筒20的结构与实施例1采用的各零部件10、2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再重复说明。这里,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防脱部件30b的结构和第3管口13的外周面设有的操纵件的位置,下面重点说明这两点。而且,图2的(B)是实施例2的第3管口13及包含其上设有的防脱部件30b的第1套筒10的立体图。
[0048] 例如,如图2的(B)所示,实施例2的防脱部件30b也可以形成为包括一片33和另一片34的截面L字状。具体地,该一片33的一端与第3管口13垂直抵接,使得该L字的一片33立设于第3管口13的外周。而且,L字的另一片34从该一片33的另一端向第1管口11侧方向水平延伸地被悬梁状支撑。而且,优选一片33的长度(从第3管口突出的高度)被设定成对应第2套筒20的外径(特别是,设有第2凹部24附近的外径)的大小。例如,图5的(D)中,设定为距离轴O的第3管口13的外径与一片33的高度的合计(距离之和)与第2套筒20的外径大致相同。由此,设于第3管口13的防脱部件30b便容易安装于从第2套筒20。
[0049] 另外,与第3管口13相面对的另一片34的内侧面上也可以设置有第2凸部32,该第2凸部32在缺口部21中配置防脱部件30b时能够与第2套筒20的第2凹部24接合。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确保压入缺口部21的防脱部件30a的接合。
[0050] 虽然没有图示,但优选另一片34的顶端形成稍微向下悬垂的结构(详细来说,相比其底端更接近第3管口13的外周面那样的稍微倾斜)。由此,将第3管口13插入第2套筒内20时,防脱部件30a的另一片34的顶端处于轻压第3管口13的外周面的状态,由此第1套筒10不易从第2套筒20脱出,同时第2凸部32一旦与第2凹部24接合,也不易卸下。毋庸置疑,通过操作者的手等施加外力的话,能够卸下。
[0051] 防脱部件30b以相对于第1凸部14在周向上具有“相位差”(图中示例为90°)的方式,安装在第3管口13的外周面上。换句话说,在第3管口13在轴向上投影的情况下,防脱部件30b设成使防脱部件30b的投影面积与第1凸部14的投影面积不相重合地设于第3管口13上即可。
[0052] 根据该相位差(部件30b、14的不同周向配置)设置的不同,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将防脱部件30b安装在第2套筒20上。为了组装第1套筒10和第2套筒20,首先,通过缺口部21将第1凸部14导入第1凹部22(参照图5的(A)及(B))。此时,防脱部件30b位于与缺口部21的周向位置不同的周向位置。接下来,沿着第1凹部22在内周向移动(旋转)第3管口13(即,第1凸部14)。由此,如图5的(C)及(D)所示,当第1凸部14到达规定位置(例如,旋转90°),设于第3管口13上且与第1凸部14同时旋转的防脱部件30b配置于与缺口部21对应的周向位置。这时,防脱部件30b的第2凸部32与第2套筒20外周上且在缺口部21附近设置的第2凹部24接合,第1套筒10便牢固地固定在第2套筒20上。
[0053] 另外,优选第2管口12的槽部12t的宽度设成比第3管口13的长度(轴向长度)大。具体地,优选槽部12t的宽度为第3管口13的长度加上能使第3管口13在槽部12t内仅在轴向前后移动(位移)一定程度的距离(余量)。更为优选的是,该位移距离设为缺口部21的轴向长度和第1凹部22的轴向长度(即宽度)之和。由此,第1套筒10插入第2套筒20后,即使是在这些套筒10、20静止的状态下,也能够仅使设置有防脱部件30b的第3管口13在第1套筒10上和缺口部21内水平滑动,通过该移动自由度,还能使在第3管口13上设置的第1凸部14和第1凹部22接合或轻松解除接合关系。
[0054] 但是,实施例2的防脱部件30b的一片33也起到实施例1的操纵件15的作用。第1凸部14和防脱部件30b的相位差也规定为规定值(图示例中为90°)时,即便第1凸部14容纳在第2套筒20内且不露出,也能基于防脱部件30b的位置,简单地预测到第1凸部14的位置,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管接头的操作性。
[0055] 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实施例所示结构进行改变和追加等。例如,只要防脱部件30b和第1凸部14在轴向上投影的情况下不相互重叠,相互之间在周向上相位差不限于90°,可以采用任意角度。另外,虽然图示例中第1管口11和第2管口12开始就做成一体化的部件(例如,将一根圆管的一部分切削加工形成外径小的部分(即第2管口
12))来使用,但也可以分别准备第1管口11和第2管口12,事后再在轴向上连接(例如焊接)。
[0056] 产业上利用可能性
[0057] 使用本发明的管接头进行连接作业时,可以仅仅旋转上述第3管口部分,而没有必要像以前的连接作业中必须旋转沉重又宽大的第1管体本体的自身。因此,在进行该连接作业时,操作人员不用费力也不要求姿势,期待可以更安全、更容易且更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因此,本发明具有很高的产业利用价值及能够在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58] 1 第1管体;2 第2管体;10 第1套筒;11 第1管口;12 第2管口;12t 第2管口的外周面形成的槽部;12tw 槽部的壁;13 第3管口;14 第1凸部;15 操纵件;20 第2套筒;20i 内周面;21 缺口部;22 第1凹部;23 第2套筒的开口端;24 第2凹部;25 第3凹部;26 密封环;30a,30b 防脱部件;31 防脱部件的槽;32 防脱部件上设的第2凸部;33,34 结构防脱部件的一片(操纵件),另一片;D1 第1管体的外径;D11 第1管口的第1外径;D12 第2管口的第2外径;D13 第3管口的第3外径;d13 第3管口的内径;d20 第2套筒的内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