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前叉装置及折叠自行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576088.5

文献号 : CN1075546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马臻

申请人 : 周马臻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前叉装置及折叠自行车。所述折叠前叉装置包括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用于与前车轮相连的叉架及用于与车体相连的立架,立架固定在连接架上,第一摆架与第二摆架间隔设置,第一摆架的一端铰接在叉架上,第一摆架的另一端与连接架的一端铰接,第二摆架的一端铰接在叉架上,第二摆架的另一端与连接架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叉架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当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立架与第二摆架抵接以阻止叉架转至第一极限位置;当叉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叉架转至第二极限位置。所述折叠自行车包括上述折叠前叉装置。该折叠前叉装置及折叠自行车,折叠时无需拆卸部件,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权利要求 :

1.一种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用于与前车轮相连的叉架及用于与车体相连的立架,所述立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第一摆架与所述第二摆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摆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叉架上,所述第一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摆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叉架上,所述第二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叉架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所述第二摆架上设有可将所述叉架锁定于使用状态的锁定机构;

当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立架与所述第二摆架抵接以阻止叉架转至第一极限位置;

当叉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叉架转至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摆架在所述第一摆架的带动下转至与所述叉架基本平行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架包括第一铰接杆、第一连杆、第二铰接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第一连杆、第二铰接杆、第二连杆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叉架上设有与第一铰接杆匹配的第一铰接座,所述连接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架包括第三铰接杆、第三连杆、第四铰接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三铰接杆、第三连杆、第四铰接杆、第四连杆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叉架上设有与第三铰接杆匹配的第二铰接座,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四铰接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杆与所述第二铰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铰接杆与所述第四铰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铰接杆与所述第三铰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架上设有避震件,当所述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避震件与所述立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件为避震球或避震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为铰接在所述第二摆架上的扣环,所述立架上设有与所述扣环配合的卡柱。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摆架在叉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一铰接轴线,第一摆架在连接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二铰接轴线,第二摆架在叉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三铰接轴线,第二摆架在连接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四铰接轴线,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的距离为80mm,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三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二铰接轴线与所述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三铰接轴线与所述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

9.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轮、车体、折叠后叉装置、后车轮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叉架相连,所述车体与所述立架相连,所述折叠后叉装置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后车轮与所述折叠后叉装置相连。

说明书 :

折叠前叉装置及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折叠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前叉装置及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普通自行车重量较重,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和停放,因而市面上出现了可折叠的自行车。对于前后叉折叠式的折叠自行车,前后轮分别通过折叠前叉装置和折叠后叉装置往车体中间部分靠拢,从而达到减小体积的目的。然而,一般的折叠前叉装置往往需要拆卸某些部件才能实现折叠,不仅折叠操作繁琐,而且强度不高,多次拆卸会产生磨损,影响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折叠前叉装置及折叠自行车,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0004] 一种折叠前叉装置,包括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用于与前车轮相连的叉架及用于与车体相连的立架,所述立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第一摆架与所述第二摆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摆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叉架上,所述第一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摆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叉架上,所述第二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叉架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
[0005] 当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立架与所述第二摆架抵接以阻止叉架转至第一极限位置;
[0006] 当叉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叉架转至第二极限位置。
[0007] 上述折叠前叉装置,立架固定在由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叉架配合构成的双摇杆机构上。当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前车轮一直上压叉架,立架与第二摆架抵接阻碍了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保证折叠前叉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当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转换为折叠状态时,下压叉架,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二极限位置,实现叉架的折叠。该折叠前叉装置,折叠时无需拆卸部件,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架包括第一铰接杆、第一连杆、第二铰接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第一连杆、第二铰接杆、第二连杆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叉架上设有与第一铰接杆匹配的第一铰接座,所述连接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杆上。通过第一铰接杆与第一铰接座的配合将第一摆架铰接在叉架上,安装方便。第一铰接杆、第一连杆、第二铰接杆、第二连杆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不仅减轻了整体重量,而且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减少了对其它部件的干涉。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架包括第三铰接杆、第三连杆、第四铰接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三铰接杆、第三连杆、第四铰接杆、第四连杆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叉架上设有与第三铰接杆匹配的第二铰接座,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四铰接杆上。通过第三铰接杆与第二铰接座的配合将第二摆架铰接在叉架上,安装方便。第三铰接杆、第三连杆、第四铰接杆、第四连杆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不仅减轻了整体重量,而且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减少了对其它部件的干涉。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杆与所述第二铰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铰接杆与所述第四铰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铰接杆与所述第三铰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平行设置。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摆架和第二摆架的结构强度。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架上设有避震件,当所述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避震件与所述立架抵接。利用避震件可以吸收第二摆架与立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少震动产生。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震件为避震球或避震弹簧。通过形变吸收震动,减震效果好。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架上设有可将所述叉架锁定于使用状态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以将叉架锁定于使用状态,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叉架发生折叠。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为铰接在所述第二摆架上的扣环,所述立架上设有与所述扣环配合的卡柱。利用扣环与卡柱的配合限制叉架的下压运动,结构简单。当需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转换为折叠状态时,转动扣环使之与卡柱分离即可,操作方便。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摆架在叉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一铰接轴线,第一摆架在连接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二铰接轴线,第二摆架在叉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三铰接轴线,第二摆架在连接架上的铰接轴线为第四铰接轴线,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的距离为80mm,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三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二铰接轴线与所述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三铰接轴线与所述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使用以上参数制成的折叠前叉装置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轮、车体、折叠后叉装置、后车轮及上述折叠前叉装置,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叉架相连,所述车体与所述立架相连,所述折叠后叉装置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后车轮与所述折叠后叉装置相连。
[0017] 上述折叠自行车包括了上述折叠前叉装置,立架固定在由第一摆架、第二摆架、连接架、叉架配合构成的双摇杆机构上。当叉架处于使用状态时,前车轮一直上压叉架,立架与第二摆架抵接阻碍了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保证折叠前叉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当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转换为折叠状态时,下压叉架,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二极限位置,实现叉架的折叠。该折叠自行车,折叠该折叠前叉装置时无需拆卸部件,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折叠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0、折叠前叉装置,100、第一摆架,101、第一铰接杆,102、第一连杆,103、第二铰接杆,104、第二连杆,110、第二摆架,111、第三铰接杆,112、第三连杆,113、第四铰接杆,114、第四连杆,120、连接架,130、叉架,131、第一铰接座,132、第二铰接座,140、立架,150、避震件,160、扣环,170、卡柱,20、前车轮,30、车体,40、折叠后叉装置,50、后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 实施例一
[0031] 结合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10,包括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用于与前车轮20相连的叉架130及用于与车体30相连的立架140,所述立架
140固定在所述连接架120上。所述第一摆架100与所述第二摆架11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摆架100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叉架130上,所述第一摆架10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120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摆架110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叉架130上,所述第二摆架11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120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叉架130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
[0032] 当叉架130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立架140与所述第二摆架110抵接以阻止叉架130转至第一极限位置;
[0033] 当叉架13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叉架130转至第二极限位置。
[0034] 上述折叠前叉装置10,立架140固定在由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叉架130配合构成的双摇杆机构上。结合图2所示,当叉架130处于使用状态时,前车轮20一直上压叉架130,立架140与第二摆架110抵接阻碍了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保证折叠前叉装置10能够正常使用。结合图3所示,当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130转换为折叠状态时,下压叉架130,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二极限位置(第一摆架100带动第二摆架110转至与叉架130基本平行的位置处),实现叉架130的折叠。该折叠前叉装置10,折叠时无需拆卸部件,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0035] 其中,第一摆架100在叉架130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一铰接轴线,第一摆架100在连接架120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二铰接轴线,第二摆架110在叉架130上的铰接轴线为第三铰接轴线,第二摆架110在连接架120上的铰接轴线为第四铰接轴线。以第一铰接轴线与第二铰接轴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以第一铰接轴线与第三铰接轴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以第二铰接轴线与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第三距离,以第三铰接轴线与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第四距离。
[0036]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叉架130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的条件可以是:对于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最长距离+最短距离>其它两个距离之和。
[0037] 所述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叉架130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的条件也可以是:对于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最长距离+最短距离≤其它两个距离之和,且第二距离最短。
[0038] 所述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叉架130配合构成双摇杆机构的条件还可以是:对于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最长距离+最短距离≤其它两个距离之和,且第三距离最短。
[0039] 优选地,第一距离及第四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及第三距离,如此可以保证叉架130的折叠角度足够大。
[0040] 另外,所述第二极限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改变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进行调整,不以本实施例所述的为限。
[00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架100包括第一铰接杆101、第一连杆102、第二铰接杆103及第二连杆104,所述第一铰接杆101、第一连杆102、第二铰接杆103、第二连杆104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叉架130上设有与第一铰接杆101匹配的第一铰接座131,所述连接架120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杆103上。通过第一铰接杆101与第一铰接座131的配合将第一摆架100铰接在叉架130上,安装方便。第一铰接杆101、第一连杆102、第二铰接杆
103、第二连杆104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不仅减轻了整体重量,而且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减少了对其它部件的干涉。
[004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架110包括第三铰接杆111、第三连杆112、第四铰接杆113及第四连杆114,所述第三铰接杆111、第三连杆112、第四铰接杆113、第四连杆114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叉架130上设有与第三铰接杆111匹配的第二铰接座132,所述连接架120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四铰接杆113上。通过第三铰接杆111与第二铰接座132的配合将第二摆架110铰接在叉架130上,安装方便。第三铰接杆111、第三连杆112、第四铰接杆113、第四连杆114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框架结构,不仅减轻了整体重量,而且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减少了对其它部件的干涉。
[0043]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杆101与所述第二铰接杆10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02与所述第二连杆104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铰接杆111与所述第四铰接杆113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连杆112与所述第四连杆1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铰接杆101与所述第三铰接杆11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02与所述第三连杆112平行设置。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摆架100和第二摆架110的结构强度。
[0044] 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摆架110上设有避震件150,当所述叉架130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避震件150与所述立架140抵接。利用避震件150可以吸收第二摆架110与立架14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少震动产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杆112与第四连杆114之间连接有安装台,所述避震件150固定在所述安装台上,便于安装。
[0045]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避震件150为避震球。通过形变吸收震动,减震效果好。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避震件150还可以是避震弹簧等。
[004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摆架110上设有可将所述叉架130锁定于使用状态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以将叉架130锁定于使用状态,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叉架130发生折叠。
[0047] 具体地,所述锁定机构为铰接在所述第二摆架110上的扣环160,所述立架140上设有与所述扣环160配合的卡柱170。利用扣环160与卡柱170的配合限制叉架130的下压运动,结构简单。当需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130转换为折叠状态时,转动扣环160使之与卡柱170分离即可,操作方便。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为设在所述第二摆架110上的卡柱
170,所述立架140上铰接有与所述卡柱170配合的扣环160,同样也是可行的方案。
[004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的距离为80mm,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三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二铰接轴线与所述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三铰接轴线与所述第四铰接轴线的距离为60mm。使用以上参数制成的折叠前叉装置10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0049] 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轮20、车体30、折叠后叉装置40、后车轮50及上述折叠前叉装置10,所述前车轮20与所述叉架130相连,所述车体30与所述立架140相连,所述折叠后叉装置40与所述车体30相连,所述后车轮50与所述折叠后叉装置40相连。
[0050] 上述折叠自行车包括了上述折叠前叉装置10,立架140固定在由第一摆架100、第二摆架110、连接架120、叉架130配合构成的双摇杆机构上。当叉架130处于使用状态时,前车轮20一直上压叉架130,立架140与第二摆架110抵接阻碍了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保证折叠前叉装置10能够正常使用。当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130转换为折叠状态时,下压叉架130,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二极限位置,实现叉架130的折叠。该折叠自行车,折叠该折叠前叉装置10时无需拆卸部件,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0051] 实施例二
[0052] 结合图5-7所示,实施例二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10与实施例一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10,两者的区别在于:
[0053] 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摆架100位于所述第二摆架110的上方。
[0054] 在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一摆架100位于所述第二摆架110的下方。
[0055] 对于实施例二所述的折叠前叉装置10,结合图7所示,当要将处于使用状态的叉架130转换为折叠状态时,下压叉架130,双摇杆机构转至第二极限位置(第二摆架110带动第一摆架100转至与叉架130基本平行的位置处),实现叉架130的折叠。该折叠前叉装置10,折叠时无需拆卸部件,折叠操作方便,且结构强度较好。
[0056]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