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及支撑体系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753179.1

文献号 : CN1075587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侯凯旗李厚波杨鼎邹翔杨晓宇龚煌森

申请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及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拼装梁底模板;在梁侧模板外侧安装主龙骨;提供支撑架,将所述支撑架对称地顶撑于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并与所述主龙骨和对应的梁侧模板紧固连接;提供可调顶撑,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提供对拉调节杆,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的长度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以及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以使得所述梁侧模板垂直设置。本发明对梁侧模板提供有效的支撑,能够承受混凝土对梁侧模板的压力,且能够方便调节梁侧模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拼装梁底模板和梁侧模板;

提供主龙骨,将所述主龙骨安装于所述梁侧模板的外侧;

提供支撑架,将所述支撑架对称地顶撑于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并与所述主龙骨和对应的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提供可调顶撑,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

提供对拉调节杆,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的长度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以及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以使得所述梁侧模板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架呈直角三角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斜向支撑连接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和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的斜撑杆;

将所述支撑架顶撑于主龙骨的外侧时,将所述第一支撑杆贴设于对应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并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主龙骨和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时,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调整所述梁侧模板的垂直度;

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支撑架时,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垂直连接的端部处,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供加固凸块,将所述加固凸块的一端顶撑于所述梁侧模板上与所述梁底模板连接的端部处,并将所述加固凸块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调节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以及螺合连接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调节套筒;

连接所述对拉调节杆时,将所述第一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二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另一支撑架的第一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时,旋转所述调节套筒使得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同时旋入或旋出所述调节套筒,从而实现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包括: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竖向插接头;

支设所述可调顶撑,并将所述竖向插接头插入至所述可调顶撑的顶部内,从而实现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处。

5.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用于支撑连接在梁底模板两侧的梁侧模板,所述梁侧模板的外侧安装有主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系包括:对称地顶撑于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主龙骨和对应的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底部的可调顶撑,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从而使得所述梁侧模板垂直设置;以及对拉连接于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的对拉调节杆,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从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

所述支撑架呈直角三角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斜向支撑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端部的斜撑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贴设于对应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主龙骨和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顶撑有所述可调顶撑,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调整所述梁侧模板的垂直度;

所述第一支撑杆上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垂直连接的底端连接有所述对拉调节杆,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凸块,所述加固凸块的一端顶撑于所述梁侧模板上与所述梁底模板连接的端部处,所述加固凸块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调节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以及螺合连接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调节套筒;

所述第一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一侧的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另一侧的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通过旋转所述调节套筒使得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同时旋入或旋出所述调节套筒,从而实现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固设有竖向插接头,所述竖向插接头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可调顶撑的顶部内。

说明书 :

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及支撑体系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及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0002]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常用到框架和核心筒结构,其中的框架部分包括劲型型钢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梁或钢梁的形式。型钢混凝土梁截面大,钢筋密,且内部型钢梁与剪力墙钢柱、水平结构钢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多,导致了该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难度较大。
[0003] 一般结构梁施工时的模板支撑包括:梁底模板设置立杆进行顶撑支撑,而梁侧模板设置对拉螺杆拉紧连接。然而对于型钢混凝土梁来讲,由于内部设置的钢梁阻碍了对拉螺杆的使用,所以梁侧模板的支撑就很难用对拉螺杆进行加固了,造成了梁侧模板的加固困难。若使用构件在梁侧模板的外侧搭设支撑架体形成支撑平台,再利用支撑平台设置斜向支撑来顶撑梁侧模板,则存在构件使用数量多,成本高,且施工速度慢等问题。
[0004] 因此,研究型钢混凝土梁目标的支撑加固方法,在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有着一定意义与价值。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及支撑体系,解决现有技术中型钢混凝土梁的梁侧模板难以使用对拉螺杆加固而造成了加固困难和构件搭设支撑架体进行梁侧模板支撑时存在的构件使用数量多,成本高且施工速度慢等的问题。
[0006]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 拼装梁底模板和梁侧模板;
[0009] 提供主龙骨,将所述主龙骨安装于所述梁侧模板的外侧;
[0010] 提供支撑架,将所述支撑架对称地顶撑于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并与所述主龙骨和对应的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0011] 提供可调顶撑,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
[0012] 提供对拉调节杆,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的长度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以及
[0013] 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以使得所述梁侧模板垂直设置。
[0014] 本发明通过设置支撑架、可调顶撑以及对拉调节杆形成了稳定的加固支撑体系,对梁侧模板提供有效的支撑,能够承受混凝土对梁侧模板的压力,且可调顶撑和对拉调节杆的配合,能够方便调节梁侧模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在调节好梁侧模板的垂直度并且两侧的支撑架实现了夹紧梁侧模板的效果后,浇筑的混凝土对梁侧模板施加的侧向压力,通过支撑架转化为水平拉力和竖向压力,其中的水平拉力通过对拉调节杆来平衡,竖向压力通过可调顶撑来平衡,从而整体支撑体系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0015]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呈直角三角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斜向支撑连接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和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的斜撑杆;
[0016] 将所述支撑架顶撑于主龙骨的外侧时,将所述第一支撑杆贴设于对应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并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主龙骨和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0017] 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时,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调整所述梁侧模板的垂直度;
[0018] 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支撑架时,将所述对拉调节杆对拉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垂直连接的端部处,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
[0019]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20] 提供加固凸块,将所述加固凸块的一端顶撑于所述梁侧模板上与所述梁底模板连接的端部处,并将所述加固凸块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0021]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对拉调节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以及螺合连接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调节套筒;
[0022] 连接所述对拉调节杆时,将所述第一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二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另一支撑架的第一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0023] 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时,旋转所述调节套筒使得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同时旋入或旋出所述调节套筒,从而实现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
[0024]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包括:
[0025] 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竖向插接头;
[0026] 支设所述可调顶撑,并将所述竖向插接头插入至所述可调顶撑的顶部内,从而实现将所述可调顶撑支撑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处。
[0027]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用于支撑连接在梁底模板两侧的梁侧模板,所述梁侧模板的外侧安装有主龙骨,所述支撑体系包括:
[0028] 安装于所述梁侧模板外侧的主龙骨;
[0029] 对称地顶撑于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主龙骨和对应的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0030] 顶撑支撑于所述支撑架底部的可调顶撑,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从而使得所述梁侧模板垂直设置;以及
[0031] 对拉连接于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的对拉调节杆,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从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
[0032]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呈直角三角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斜向支撑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端部的斜撑杆;
[0033] 所述第一支撑杆贴设于对应的所述主龙骨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主龙骨和梁侧模板紧固连接;
[0034] 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顶撑有所述可调顶撑,调节所述可调顶撑的支撑高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调整所述梁侧模板的垂直度;
[0035] 所述第一支撑杆上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垂直连接的底端连接有所述对拉调节杆,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向所述梁侧模板的方向倾斜,从而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
[0036]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加固凸块,所述加固凸块的一端顶撑于所述梁侧模板上与所述梁底模板连接的端部处,所述加固凸块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0037]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对拉调节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以及螺合连接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调节套筒;
[0038] 所述第一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一侧的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0039] 所述第二螺杆上位于所述调节套筒外侧的端部与位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梁另一侧的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0040] 通过旋转所述调节套筒使得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同时旋入或旋出所述调节套筒,从而实现调节所述对拉调节杆的长度。
[0041] 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处固设有竖向插接头,所述竖向插接头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可调顶撑的顶部内。

附图说明

[0042] 图1为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2为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的顶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45] 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及支撑方法,适用于超高层中型钢混凝土梁的铝合金模板或钢模板加固。本发明的支撑体系通过设置三角支撑架,不必使用对拉螺杆进行梁侧模板的加固,通过可调顶撑和对拉调节杆将两个对称设置的三角支撑架连接形成一个支撑体系,承受浇筑的混凝土对梁侧模板的压力,并且能够方便调节模板垂直度和平整度,施工便捷。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及支撑方法进行说明。
[0046] 参阅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模板支撑体系的顶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提供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进行说明。
[0047]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体系20用于支撑连接在梁底模板122两侧的梁侧模板123,在梁侧模板123的外侧安装有主龙骨124,在拼装梁底模板122和梁侧模板123之前,于型钢混凝土梁12所要形成的位置处设置型钢121并绑扎梁钢筋,在支设梁底模板122时,调整好梁底模板122的标高和平整度。本发明的支撑体系20包括支撑架21、可调顶撑22以及对拉调节杆23,支撑架21对称地顶撑于待形成的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主龙骨124的外侧,支撑架21与主龙骨124和对应的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可调顶撑22顶撑支撑在支撑架21的底部,该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可调,通过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从而使得梁侧模板123垂直设置,利用可调顶撑22的高度调节来实现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调节,确保梁侧模板的垂直度。对拉调节杆23对拉连接于位于待形成的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1,该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从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1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123。
[0048] 支撑架21支设在梁侧模板123的外侧,支撑架21部分凸伸出梁底模板122的底部,对拉调节杆23位于梁底模板122的下方,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使得两个对称的支撑架21紧紧地夹设在梁侧模板123的外侧,进而再配合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实现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调节,从而使得整个梁侧模板123处于垂直平整的状态。通过可调顶撑22、支撑架21以及对拉调节杆23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将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梁侧模板123夹紧固定,在梁侧模板123内浇筑的混凝土对梁侧模板123施加侧向压力,该侧向压力通过支撑架21转化为水平拉力和竖向压力,水平拉力通过对拉调节杆23的对拉平衡抵消,竖向压力通过可调顶撑来平衡,整个整体体系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0049]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支撑架21呈直角三角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以及斜向支撑连接第一支撑杆211端部和第二支撑杆212端部的斜撑杆213。第一支撑杆211贴设在对应的主龙骨124的外侧,且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与主龙骨124和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该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紧固连接在梁侧模板123的上部处,靠近梁侧模板123和楼板模板的连接处;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凸伸出梁底模板122并位于梁底模板122的下方,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与第二支撑杆212垂直连接,该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连接对拉调节杆23,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1的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之间对拉连接对拉调节杆23,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使得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向梁侧模板123的方向倾斜,从而可带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夹紧梁侧模板123。第二支撑杆212上远离第一支撑杆211的端部处顶撑有可调顶撑22,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向梁侧模板123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调整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使得两侧对称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123,而后配合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使得整个梁侧模板123垂直、平整,保证型钢混凝土梁12的成型质量。
[0050]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为防止型钢混凝土梁12底部出现漏浆和涨模的现象,本发明的支撑体系20还包括加固凸块24,该加固凸块24的一端顶撑于梁侧模板123上与梁底模板122连接的端部处,加固凸块24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杆211固定连接。该加固凸块24设置在第一支撑杆211和梁侧模板123的底部处,梁侧模板123的底部和梁底模板122通过阳角模块连接,通过设置的加固凸块24来顶紧梁侧模板123的底部,使得梁侧模板123、梁底模板122和阳角模块连接更加紧密,从而防止了侧压力最大的梁侧模板123底部出现漏浆和涨模等的问题,提高了型钢混凝土梁12的成型质量。
[0051]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对拉调节杆23包括第一螺杆231、第二螺杆232以及螺合连接第一螺杆231和第二螺杆232的调节套筒233,第一螺杆231上位于调节套筒233外侧的端部与位于型钢混凝土梁12一侧的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二螺杆上位于调节套筒233外侧的端部与位于型钢混凝土梁12的另一侧的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旋转调节套筒233使得第一螺杆231和第二螺杆232同时旋入或旋出该调节套筒,从而实现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在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处固设有连接板,用于连接第一螺杆231或第二螺杆232,第一螺杆231的端部通过销轴与第一支撑杆211底端处的连接板紧固连接,第二螺杆232的端部通过销轴与另一第一支撑杆211处的连接板紧固连接。
为方便转动调节套筒233,在调节套筒233上固设有把手234,把手234为U型结构,通过把手
234方便调节套筒233的转动调节。较佳地,该对拉调节杆23位于梁底模板122下方一设定距离处,该设定距离较佳为360mm。
[0052]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二支撑杆212上远离第一支撑杆211的端部处固设有竖向插接头2121,该竖向插接头2121插设在对应的可调顶撑22的顶部内,可调顶撑22为管体结构,内部中空,通过竖向插接头2121插入到可调顶撑22内,使得支撑架21更加稳固,还方便调整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方便梁侧模板123的垂直调整。
[0053]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可调顶撑22包括立设于基础面11之上的第一立杆221、插设于第一立杆221内的第二立杆222以及连接第一立杆221和第二立杆222的连接件223,在第二立杆22上间隔开设有连接孔,通过调节第二立杆22插入至第一立杆221内的深度来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连接件223固定在第一立杆221的顶端处,在第二立杆22的位置调整好后,通过连接件223穿过第二立杆22上对应的连接孔从而将第二立杆22与第一立杆221固定连接。其中的基础面11可以为楼面。
[0054] 本发明的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通过紧固组件25与主龙骨124和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该紧固组件25包括顶撑螺杆251和紧固螺母252,在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处设置贯穿孔,将顶撑螺杆251从该贯穿孔穿过并且从两个主龙骨124之间穿过,进而端部固定于梁侧模板123的外侧,紧固螺母252螺合在顶撑螺杆251上位于第一支撑杆211外侧的端部并拧紧紧固螺母252使其抵靠在第一支撑211的外侧面,从而将第一支撑杆211和主龙骨124及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
[0055] 本发明提供的支撑体系20包括夹设在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梁侧模板123外侧的支撑架21,该两个支撑架21的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通过紧固组件25与主龙骨124和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第一支撑杆211的中部处通过加固凸块24紧顶于梁侧模板123的底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通过对拉调节杆23对拉连接,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使得两个第一支撑杆211紧紧地夹设在两个梁侧模板123的外侧,实现了梁侧模板123的夹固;第二支撑杆212的端部的底部处顶撑有可调顶撑22,通过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向梁侧模板123方向倾斜,从而调节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本发明的支撑体系20通过支撑架21、可调顶撑22以及对拉调节杆23形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且受力结构合理,提高了整个支撑体系20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支撑架将梁侧模板123所受到的侧向压力转化为水平拉力和竖向压力,通过对拉调节杆23平衡水平拉力,通过可调顶撑22平衡竖向压力,保证梁侧模板123的支撑稳定性及牢固性。梁底模板122的底部顶撑设置有多个可调顶撑,在梁侧模板123的顶部处连接楼板模板,而后在浇筑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梁12和现浇楼板13,两者为一体结构。
[0056]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进行说明。
[0057] 本发明提供的超高层型钢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8] 如图1和图2所示,拼装梁底模板122和梁侧模板123;
[0059] 提供主龙骨124,将主龙骨124安装于梁侧模板123的外侧;
[0060] 提供支撑架21,将支撑架21对称地顶撑于待形成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主龙骨124的外侧并与主龙骨124和对应的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
[0061] 提供可调顶撑22,将可调顶撑22支撑于支撑架21的底部;
[0062] 提供对拉调节杆23,将对拉调节杆23对拉连接位于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1,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而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1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123;以及
[0063] 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以使得梁侧模板123垂直设置。
[0064] 支撑架21支设在梁侧模板123的外侧,支撑架21部分凸伸出梁底模板122的底部,对拉调节杆23位于梁底模板122的下方,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使得两个对称的支撑架21紧紧地夹设在梁侧模板123的外侧,进而再配合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实现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调节,从而使得整个梁侧模板123处于垂直平整的状态。通过可调顶撑22、支撑架21以及对拉调节杆23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将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梁侧模板123夹紧固定,在梁侧模板123内浇筑的混凝土对梁侧模板123施加侧向压力,该侧向压力通过支撑架21转化为水平拉力和竖向压力,水平拉力通过对拉调节杆23的对拉平衡抵消,竖向压力通过可调顶撑来平衡,整个整体体系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0065]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支撑架21呈直角三角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杆211和第二支撑杆212以及斜向支撑连接第一支撑杆211的端部和第二支撑杆212的端部的斜撑杆213;
[0066] 将支撑架21顶撑于主龙骨124的外侧时,将第一支撑杆211贴设于对应的主龙骨124的外侧,并将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与主龙骨124和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该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紧固连接在梁侧模板123的上部处,靠近梁侧模板123和楼板模板的连接处;
[0067] 将可调顶撑22支撑于支撑架21的底部时,将可调顶撑22支撑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12上远离第一支撑杆211的端部处,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向梁侧模板123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调整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
[0068] 将对拉调节杆23对拉连接支撑架21时,将对拉调节杆23对拉连接于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处,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凸伸出梁底模板122并位于梁底模板122的下方,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与第二支撑杆212垂直连接,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使得第一支撑杆
211的底端向梁侧模板123的方向倾斜,从而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123。
[0069] 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使得两侧对称的支撑架夹紧两侧的梁侧模板123,而后配合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使得整个梁侧模板123垂直、平整,保证型钢混凝土梁12的成型质量。
[0070]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还包括:
[0071] 提供加固凸块24,将加固凸块24的一端顶撑于梁侧模板123上与梁底模板122连接的端部处,并将加固凸块24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杆211固定连接。该加固凸块24设置在第一支撑杆211和梁侧模板123的底部处,梁侧模板123的底部和梁底模板122通过阳角模块连接,通过设置的加固凸块24来顶紧梁侧模板123的底部,使得梁侧模板123、梁底模板122和阳角模块连接更加紧密,从而防止了侧压力最大的梁侧模板123底部出现漏浆和涨模等的问题,提高了型钢混凝土梁12的成型质量。
[0072]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对拉调节杆23包括第一螺杆231、第二螺杆232以及螺合连接第一螺杆231和第二螺杆232的调节套筒233;
[0073] 连接对拉调节杆23时,将第一螺杆231上位于调节套筒233外侧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固定连接;将第二螺杆232上位于调节套筒233外侧的端部与另一支撑架21的第一支撑杆211的底部固定连接;
[0074] 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时,旋转调节套筒233使得第一螺杆231和第二螺杆232同时旋入或旋出调节套筒233,从而实现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在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处固设有连接板,用于连接第一螺杆231或第二螺杆232,第一螺杆231的端部通过销轴与第一支撑杆211底端处的连接板紧固连接,第二螺杆232的端部通过销轴与另一第一支撑杆211处的连接板紧固连接。为方便转动调节套筒233,在调节套筒233上固设有把手234,把手
234为U型结构,通过把手234方便调节套筒233的转动调节。较佳地,该对拉调节杆23位于梁底模板122下方一设定距离处,该设定距离较佳为360mm。
[0075]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方式,将可调顶撑22支撑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12上远离第一支撑杆211的端部处,包括:
[0076] 于第二支撑杆212上远离第一支撑杆211的端部固定连接竖向插接头2121;
[0077] 支设可调顶撑22,并将竖向插接头2121插入至可调顶撑22的顶部内,从而实现将可调顶撑22支撑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12的端部处。可调顶撑22为管体结构,内部中空,通过竖向插接头2121插入到可调顶撑22内,使得支撑架21更加稳固,还方便调整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方便梁侧模板123的垂直调整。
[0078]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可调顶撑22包括立设于基础面11之上的第一立杆221、插设于第一立杆221内的第二立杆222以及连接第一立杆221和第二立杆222的连接件223,在第二立杆22上间隔开设有连接孔,通过调节第二立杆22插入至第一立杆221内的深度来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连接件223固定在第一立杆221的顶端处,在第二立杆22的位置调整好后,通过连接件223穿过第二立杆22上对应的连接孔从而将第二立杆22与第一立杆221固定连接。其中的基础面11可以为楼面。
[0079] 本发明的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通过紧固组件25与主龙骨124和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该紧固组件25包括顶撑螺杆251和紧固螺母252,在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处设置贯穿孔,将顶撑螺杆251从该贯穿孔穿过并且从两个主龙骨124之间穿过,进而端部固定于梁侧模板123的外侧,紧固螺母252螺合在顶撑螺杆251上位于第一支撑杆211外侧的端部并拧紧紧固螺母252使其抵靠在第一支撑211的外侧面,从而将第一支撑杆211和主龙骨124及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
[0080] 本发明提供的支撑方法形成了夹设在型钢混凝土梁12两侧的梁侧模板123外侧的支撑架21,该两个支撑架21的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通过紧固组件25与主龙骨124和梁侧模板123紧固连接,第一支撑杆211的中部处通过加固凸块24紧顶于梁侧模板123的底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的底端通过对拉调节杆23对拉连接,通过调节对拉调节杆23的长度使得两个第一支撑杆211紧紧地夹设在两个梁侧模板123的外侧,实现了梁侧模板123的夹固;第二支撑杆212的端部的底部处顶撑有可调顶撑22,通过调节可调顶撑22的支撑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211的顶端向梁侧模板123方向倾斜,从而调节梁侧模板123的垂直度。本发明的支撑体系20通过支撑架21、可调顶撑22以及对拉调节杆23形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且受力结构合理,提高了整个支撑体系20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支撑架将梁侧模板123所受到的侧向压力转化为水平拉力和竖向压力,通过对拉调节杆23平衡水平拉力,通过可调顶撑22平衡竖向压力,保证梁侧模板123的支撑稳定性及牢固性。梁底模板122的底部顶撑设置有多个可调顶撑,在梁侧模板123的顶部处连接楼板模板,而后在浇筑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梁12和现浇楼板13,两者为一体结构。
[0081]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