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625032.4

文献号 : CN107630456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刚

申请人 : 天津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第二桩头部和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进入土体,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第二桩体部沿着重力方向进入土体,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沿待挖基坑边沿的第一方向排列;使第一冠梁分别与第一桩尾部和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

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

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二桩体部沿重力方向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

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角在0-30°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部向基坑内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供第三支护桩,其中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

在沿待挖基坑的边沿且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三位置处使所述第三桩体部沿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三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以及使所述第一冠梁与所述第三桩尾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角的角度为所述第一倾角的1/4-2/3。

6.一种倾斜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

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冠梁的方向伸出,且所述第一桩体部和所述第二桩体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的正投影具有第一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相邻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支护桩;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还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桩尾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上,所述第二桩体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桩体部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桩体部的正投影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桩体部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桩体部的正投影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9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的边长为所述第一支护桩的横截面最大尺寸的2-3倍。

说明书 :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的方法及倾斜桩。

背景技术

[0002] 桩排支护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基坑支护形式之一。桩排结构与地下连续墙相比,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平面布置灵活等诸多优点。间隔排列的桩排式支护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允许坑外降水的情况,当设置止水帷幕或与其他混合式桩组成并排连续墙体时,也可用于软弱含水地层。
[0003] 目前所采用的排桩均为竖直桩,其在进行基坑支护时有诸多缺点,影响了排桩的应用。首先,相同开挖深度的桩顶位移大,内力大,使桩后地面产生较大变形,危及周围环境。其次,当桩的强度不够时容易导致护坡桩折断而使基坑失稳。再次,采用竖直排桩使基坑可能开挖的深度较小,在开挖深度较大时,排桩很容易发生倾覆破坏,因此支护结构需要更大截面和插入深度。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基坑支护。
[0005]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二桩体部沿重力方向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
[000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在0-30°的范围内。
[000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在15-20°的范围内。
[00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桩体部向基坑内侧倾斜。
[0009]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提供第三支护桩,其中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在沿待挖基坑的边沿且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三位置处使所述第三桩体部沿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三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以及使所述第一冠梁与所述第三桩尾部固定连接。
[00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倾角的角度为所述第一倾角的1/4-2/3。
[00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二支护桩相邻,且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
[001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径为300mm-600mm。
[001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为长方体结构,其横截面在重力方向的高度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的0.6倍且宽度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
[00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
[001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的边长为支护桩横截面最大尺寸的2-3倍。
[0016]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倾斜桩,包括: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冠梁的方向伸出,且所述第一桩体部和所述第二桩体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的正投影具有第一夹角。
[001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在0-30°的范围内。
[001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相邻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
[001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径为300mm-600mm。
[00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倾斜桩结构还包括第三支护桩;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还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桩尾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上,所述第二桩体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桩体部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桩体部的正投影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桩体部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桩体部的正投影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
[002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在0-30°的范围内。
[002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在25-30°的范围内,所述第三夹角在10-20°的范围内。
[002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
[002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的边长为所述第一支护桩的横截面最大尺寸的2-3倍。
[0025] 采用本发明的基坑支护方法或倾斜桩,可以改善基坑支护效果。例如可以更好的适用于软土地区超深、超大基坑的支护。

附图说明

[0026]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0027] 图1为基坑支护方法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示意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具有三种不同倾斜方向的支护桩的倾斜桩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在开挖基坑前,通常需要使用支护桩对基坑进行支护,以例如避免基坑发生侧面坍塌,影响基坑的施工。图1为一种常用的基坑支护方法的示意图。参见图1,支护桩结构包括三根竖直的支护桩1,例如,这三根示意的支护桩1可以采用逐个压入的方式进入土体。图中支护桩1深入基坑底部3以下,以获得较高的支撑强度。例如,支护桩1位于基坑底部之下的部分占支护桩1长度的1倍-3倍,以确保对基坑的有效支撑。在将支护桩1(图中示意了三根)例如压入土体后,可以将冠梁2与三个支护桩1的外侧固定连接。该冠梁2的侧面例如可以支撑基坑侧面。
[0033]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图2所示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护方法进行基坑支护的示意图。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4、第二支护桩5以及第一冠梁6。其中第一支护桩4包括第一桩头部41、第一桩尾部42和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第一桩尾部42的第一桩体部43。第二支护桩5包括第二桩头部51、第二桩尾部52和连接第二桩头部51和第二桩尾部52的第二桩体部53。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第一桩体部4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32,其中第一桩头部4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第二桩体部53沿重力方向垂直地进入土体,其中第二桩头部5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使第一冠梁6分别与第一桩尾部42和第二桩尾部52固定连接,且第一冠梁6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图2中的31代表待挖基坑的底部。通过使支护桩倾斜地设置,可以改善支撑效果。另外,由于支护桩均向基坑内侧倾斜,可以降低施工难度,并使对基坑的支护更加均匀。本发明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通过同时设置沿重力方向支护的支护桩以及倾斜设置的支护桩,可以使基坑支护更加稳定。
[0034] 在本发明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中,第一支护桩既可以向基坑内侧倾斜,也可以向基坑外侧倾斜,而第二支护桩与重力方向大致垂直。
[003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支护桩可以采用压入的方式进入相应土体。具体地,例如,在上述第一位置压入预制桩后,可以间隔例如1-2根桩的距离压入下一根预制桩。支护桩的数量可以根据基坑的尺寸、压桩条件、土层结构等来确定,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0036] 在具体操作时,基坑支护可以按如下步骤实施:
[0037] (1)测量定位,确定支护桩的压入位置。
[0038] 在该步骤中,应当根据基坑的实际尺寸在基坑边缘位置压入支护桩,以便在开挖基坑时,支护桩可以对基坑侧面土体进行有效支撑,防止造成基坑侧面的土体坍塌。
[0039] (2)将压桩机就位,调平。
[0040] 在该步骤中,使压桩机到达预定位置,以便能够对支护桩稳定的施加压力,进而更好的保证支护桩稳定的进入土体。
[0041] (3)吊桩喂桩。
[0042] 具体地,在该步骤中,压桩机可以吊起支护桩,例如可以将支护桩预置于土层表面,例如也可以将支护桩进入土体一部分,完成支护桩的初始设置。
[0043] (4)桩体部对中调直。
[0044] 在该步骤中,例如将支护桩定位到预定位置,且定位误差可以小于20mm,以确保支护桩有效支撑基坑。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加快施工速度,可以首先将待压支护桩全部定位到预定位置,在随后的步骤,再将这些已定位的支护桩压入土体。例如,也可以每次操作一根或几根支护桩,其可以根据施工场地和条件确定。以下以每次操作一根桩为例说明。
[0045] 例如,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中相邻两根桩的桩间距可以取2-2.5倍桩径。桩深的倾斜角度可以为0-30°,进一步地,桩深的倾斜角度可以为10-25°。例如,不同桩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不同桩的倾斜方向可以不同。例如,第一支护桩可以向基坑内侧或外侧倾斜,以便根据实际的施工条件,更好的支护基坑。
[0046]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护桩的桩头部(进入土体的前端部分)都朝向基坑内侧倾斜。例如,图2所示意即为第一支护桩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从而简化施工难度,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使周边土体受力一致,改善支护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支护桩与重力方向的夹角例如在30°以内,例如,在10-25°的范围内,以确保更稳定地进行基坑支护,避免因角度过大或过小导致基坑坍塌的情况。
[0047] (5)压桩。
[0048] 每次下压,例如,桩深入土中可以约为1.5~2.0m。然后松夹,上升,再压,再夹。如此反复进行,将一节桩压下。当一节桩压至距地面80~100cm时,可进行接桩或放入送桩器,将桩压至设计标高。桩底深度例如可以为基坑开挖深度的2~2.5倍。
[0049] (6)接桩
[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焊接的方式进行接桩操作。焊接时先将四角点焊接固定,然后对称焊接。焊缝应保证质量和设计尺寸。
[0051] (7)送桩
[0052] 静压桩的送桩作业可采用现场预制的专门送桩器(例如铁包混凝土)来进行。送桩操作中,可以将桩一直下压,直至被压桩的桩顶标高符合终压控制条件为止。
[0053] (8)终止压桩
[0054] (9)压入下一根桩
[0055] 可以采用跳桩施工方法,间隔1~2根桩压入下一根预制桩,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所有桩压入土体。
[0056]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在倾斜排桩施工的同时,例如也可以进行隔水帷幕的施工。施工位置约在基坑边外侧距离倾斜排桩的桩尾部0.5-1m处,(即隔水帷幕的施工位置在支护桩远离基坑外的位置),并且隔水帷幕的搅拌桩桩底的标高与倾斜桩桩底标高相同。
[0057]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隔水帷幕的施工步骤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0058] 1、定位:深层搅拌机到达指定桩位,对中。
[0059] 2、预搅下沉:待深层搅拌机的冷却水循环正常后,启动搅拌机电机,放松搅拌机吊索使搅拌机沿导向架搅拌切土下沉。
[0060] 3、制备水泥浆:待深层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即开始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搅拌水泥浆,待压浆前将水泥浆倒入集料斗中。
[0061] 4、提升喷浆搅拌:深层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地基中,且边喷浆、边旋转,同时严格按照设计确定的提升速度提升深层搅拌机。
[0062] 5、重复上、下搅拌:深层搅拌机提升至设计深度的顶面标高时,集料斗中的水泥浆应正好排空。为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可再次将搅拌机边旋转边沉入土中,至设计加固深度后在将搅拌机提升出地面。
[0063] 6、清洗:清洗全部管路中残存的水泥浆,并将粘附在搅拌头的软土清洗干净。
[0064] 7、移位:将深层搅拌机移至下一桩位,重复上述步骤。
[0065] 通过对各支护桩设置隔水帷幕,可以确保支护桩可靠的工作,在加强支护桩强度的同时,可以避免开挖基坑时可能发生的渗水现象。
[0066]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情况下,可以针对每根支护桩分别进性隔水帷幕的施工。例如,可以是在支护桩全部被压入土体后,统一进性隔水帷幕施工,以提高施工效率。但也可以是在每压入一根支护桩之后,即进性隔水帷幕施工,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0067]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在完成隔水帷幕的施工后,进行冠梁施工。冠梁施工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0068] 1、冠梁土方采用机械分区开挖,例如先开挖第一层土方至支护桩设计桩顶(即前文所述的桩尾部)标高位置,清除余土后开始破除桩浮浆至设计标高。桩芯顶面的混凝土要凿毛处理,清除桩顶浮渣。如设计标高桩头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须继续破除直至砼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不足标高段冠梁砼时一同浇筑成型。
[0069] 2、桩间土例如人工整平至冠梁底标高,并夯填实密实。
[0070] 3、桩尾端破除后即可按冠梁剖面配筋进行钢筋制作。钢筋下料、绑扎误差确保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对冠梁分段浇筑的结合部位例如可以预留钢筋。
[0071] 4、对冠梁标高进行校核并安装模板。模板支护时须确保模板稳定、牢固,以防浇筑砼时模板变形。模板截面尺寸按冠梁剖面制作。
[0072] 5、完成钢筋工程。纵筋最好采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箍筋及拉结筋应采用HPB300级和HRB335级钢筋。侧面纵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顶底面纵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拉结筋直径应采用6~12mm,间距不应大于500mm。
[0073] 6、完成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排桩主筋锚入冠梁不应小于35d(d为钢筋直径)。
[0074] 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隔水帷幕和冠梁的设置方式,但本发明并非旨在限制隔水帷幕和冠梁的施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他的施工方式或对上述施工方式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
[0075] 在基坑支护的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基坑所处的土层特点、周边环境等情况,选择适当的基坑支护方式。以下就支护桩对基坑的几种支护方式进行简要介绍,但并非为了限制本发明。
[0076] 1、悬臂桩支护。当基坑开挖较浅、地质条件较好、环境要求(尤其是变形要求)不高时,可以采用悬臂桩支护形式。在悬臂桩桩身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就可以进行土层的开挖。
[0077] 2、内撑式支护。当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地基软弱、环境要求高时,可以采用内撑式支护。首先将基坑土方开挖至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梁底的垫层底面,然后凿开支护结构与围檩的连接面,并进行钢筋混凝土支撑垫层施工,随后绑扎支撑钢筋,支立侧模板,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时进行拆模和清理工作。
[0078] 3、拉锚式支护。当基坑土层条件较好,达到拉锚条件,并且周边环境要求不高时,可以采用拉锚式支护。当基坑首先土层开挖至第一道锚杆中心线以下一定深度处,利用机械钻孔,按照规定制作锚杆并插送杆件,随后进行注浆形成锚固段,最后当锚固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将其进行张拉及锁定。
[0079] 需要指出,对于分层开挖的基坑,例如,可以针对不同的排桩支护形式,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施工直至开挖至基坑的底部。在基坑挖好后,例如可以对基坑坑底进行清理、整平,并进行随后的工作。
[0080] 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4、第二支护桩5、第三支护桩8以及第一冠梁6。其中第一支护桩4包括第一桩头部41、第一桩尾部42和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第一桩尾部42的第一桩体部43。第二支护桩5包括第二桩头部51、第二桩尾部52和连接第二桩头部51和第二桩尾部52的第二桩体部53。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81、第三桩尾部82和连接第三桩头部81和第三桩尾部82的第三桩体部83。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第一桩体部4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第一桩头部4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方向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第二桩体部53沿重力方向垂直地进入土体,其中第二桩头部5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三位置处使第三桩体部83沿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夹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第三桩头部8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方向倾斜。使第一冠梁6分别与第一桩尾部42、第二桩尾部52和第三桩体部83固定连接,且第一冠梁6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通过使支护桩倾斜地设置,可以改善支撑效果。另外,由于支护桩均向基坑内侧倾斜,可以降低施工难度,并使对基坑的支护更加均匀。本发明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通过同时设置沿重力方向支护的支护桩以及倾斜设置的支护桩,可以使基坑支护更加稳定。
[0081]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冠梁例如可以为长方体结构,其高度(实际使用时的重力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的0.6倍,且宽度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例如可以为正方形,并且第一冠梁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超出支护桩的长度至少为第一冠梁的横截面边长的1/2。通过设置第一冠梁的形状及与支护桩的对应尺寸关系,可以确保倾斜桩结构稳定,从而更好的支护基坑。
[0082] 在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桩头部例如可以为锥尖形。例如,沿支护桩的长度方向上,锥尖的长度例如可以是支护桩长度的1/20-1/10,锥尖的锥角例如为30-45°。通过将桩头部设置为锥尖形,并且设置锥尖的长度和锥角大小,可以使支护桩更容易的进入土体。
[0083] 优选地,围绕桩体部靠近锥尖尾部的位置可以设置环形槽,槽的深度例如为桩径的1/25-1/30,槽的宽度例如可以为1-2cm。通过在桩体部靠近锥尖的位置设置环形槽,可以使支护桩进入土体后与接触的土体彼此咬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支护桩的稳定性。
[0084]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横截面例如可以Ω形,从而可以使支护桩更容易的进入土体,并能够增加其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改善基坑支护效果。
[0085]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横截面可以为梯形。例如,梯形的短边长度在长边的1/2-1/4,从而既可以使支护桩容易地压入土体,又可以使进入土体的支护桩与土体的作用力更强,从而提高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
[0086]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倾斜桩结构。这种倾斜桩例如主要用于基坑挖掘时的土体支撑,特别是用于放置基坑侧面土体坍塌等。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倾斜桩结构支护基坑时的示意图。参见图4,该倾斜桩结构包括:第一支护桩4、第二支护桩5、第三支护桩8以及第一冠梁6。其中第一支护桩4包括第一桩头部41、第一桩尾部42和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桩尾部42的第一桩体部43。第二支护桩5包括第二桩头部51、第二桩尾部52和连接第二桩头部51和第二桩尾部52的第二桩体部53。第三支护桩8包括第三桩头部81、第三桩尾部82和连接第三桩头部81和第三桩尾部82的第三桩体部83。所述第一冠梁6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桩尾部42、第二桩尾部42和第三桩尾部82分别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桩头部41、第二桩头部41和第三桩头部81分别向远离第一冠梁6的方向伸出。在第一冠梁6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支护桩5的正投影落在第一支护桩4的正投影和第三支护桩8的正投影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支护桩4的正投影和第二支护桩8的正投影呈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
[008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倾斜桩结构可以同时沿重力方向及与重力方向呈一定夹角倾斜地(例如向基坑内侧倾斜)支护基坑,且支撑强度大、稳定性好,从而有效避免基坑发生坍塌。
[0088]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第一支护桩与第二支护桩的间隔距离)为第一支护桩4或第二支护桩5桩径的2-2.5倍。为了使支护桩具有较好的支护效果,同时,在支护桩与第一冠梁6固定后,整体结构强度足够大,应当调整支护桩沿冠梁的设置密度。通过选择两个支护桩的间隔距离,可以在保证对基坑支护效果的同时,节约支护桩的数量,降低成本。例如,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的桩径为300mm-600mm,从而相邻两个支护桩之间的距离可以是600mm-1500mm。
[0089]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图中所示的第一冠梁6为线性结构,因此,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也即使第一冠梁6的长度方向。应当理解,对于采用非直线结构的第一冠梁,该连线方向会与冠梁长度方向有所差异。另外,第三连接部可以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之间,也可以位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之外。如前文所述,在使用该实施例的倾斜桩支护时,例如,第三支护梁8可以垂直的进入土体32,而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例如可以向基坑两侧倾斜进入土体。图4中的31示意了基坑底部,32示意了基坑外侧土体。
[0090]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支护桩的倾斜角度,以获得最佳的支护效果,并且能够不增加支护成本。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在0-30°的范围内。例如,第二夹角在25-30°的范围内,第三夹角在20-25°的范围内。即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相对于基坑分别向不同方向倾斜,第三支护桩8垂直设置,并且进一步通过设置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的倾斜角度,使得支护桩分别从内外两侧及垂直方向同时支护基坑,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基坑的支护强度,改善支护效果。
[0091]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冠梁例如可以为长方体结构,其高度(实际使用时的重力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的0.6倍,且宽度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例如可以为正方形,并且第一冠梁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超出支护桩的长度至少为第一冠梁的横截面边长的1/2。通过设置第一冠梁的形状及与支护桩的对应尺寸关系,可以确保倾斜桩结构稳定,从而更好的支护基坑。
[0092]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倾斜桩结构的排桩。显然,该排桩具有以上所述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0093]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