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041241.0

文献号 : CN107630743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韦永龙

申请人 : 山东五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包括主轴,后盖、主动板和前盖依次装配在主轴上,所述前盖和后盖密封相连,在后盖和前盖之间设有工作腔,在工作腔内设有一竖向布置的隔盘,在隔盘和后盖之间设有啮合仓,在隔板和前盖之间设有储油仓;所述主动板设在啮合仓内,在主动板端部设有若干连接储油仓和啮合仓的回油循环油路,在隔板上设有进油孔,在储油仓内设有控制进油孔开闭的温控开关。本发明系统设计合理,利用感温片和弹簧片配合布置进行阀片的控制,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强;将回油循环油路设在端部,便于更好的完成硅油循环过程,啮合仓内硅油量过渡非常平滑;冷却过程自动控制,通过感温片的随温度自动动作的特性,实现了风冷节能的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后盖、主动板和前盖依次装配在主轴上,所述前盖和后盖密封相连,在后盖和前盖之间设有工作腔,在工作腔内设有一竖向布置的隔盘,在隔盘和后盖之间设有啮合仓,在隔板和前盖之间设有储油仓;所述主动板设在啮合仓内,在主动板端部设有若干连接储油仓和啮合仓的回油循环油路,在隔盘上设有进油孔,在储油仓内设有控制进油孔开闭的温控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开关包括与进油孔配合设置的阀片,所述阀片与一感温组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包括顶针,顶针的一端与阀片抵接,顶针的另外一端与一感温片抵接,所述感温片的端部固设在一U形支架内,U形支架固设在前盖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感温片下还设有一弹簧片,弹簧片设在U形支架内,所述顶针依次穿过前盖、U形支架底座、弹簧片与感温片抵接,所述弹簧片的端部与U形支架的内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支架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弹簧片配合设置的弹簧片凸块、与感温片配合设置的感温片凸块,在弹簧片的端部设有与弹簧片凸块配合卡接相连的凹槽,在感温片的端部设有与感温片凸块配合卡接相连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一端与隔盘相连,阀片的另一端与进油孔配合设置,阀片的中部与顶针抵接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主动板的端部设有与后盖、前盖配合设置的迷宫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前盖的端部朝向后盖一侧设有连接槽,后盖密封插接在连接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槽内设有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和后盖通过旋铆机铆接相连。

说明书 :

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背景技术:
[0002]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状态下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性能,需要用风扇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但是风扇的使用会大大增大油耗,尤其是风扇若维持高转速的情况下,油耗增加更加显著。现阶段,控制转速一般采用风扇离合器装置,有温度感应型、外部控制型等。采用温度感应型的风扇,一般是采用感温片来控制离合器内硅油通道的开关,但是现有设计采用的油路控制方式以及油路通道设计都十分不合理,在啮合仓内硅油含量的过渡并不顺畅。现有技术对此并没有解决之策。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它结构设计合理,油路控制方式以及油路通道设计合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4]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包括主轴,后盖、主动板和前盖依次装配在主轴上,所述前盖和后盖密封相连,在后盖和前盖之间设有工作腔,在工作腔内设有一竖向布置的隔盘,在隔盘和后盖之间设有啮合仓,在隔板和前盖之间设有储油仓;所述主动板设在啮合仓内,在主动板端部设有若干连接储油仓和啮合仓的回油循环油路,在隔板上设有进油孔,在储油仓内设有控制进油孔开闭的温控开关。
[0006] 优选的,所述温控开关包括与进油孔配合设置的阀片,所述阀片与一感温组件相连。
[0007] 优选的,所述感温组件包括顶针,顶针的一端与阀片抵接,另外一端与一感温片抵接,所述感温片的端部固设在一U形支架内,U形支架与前盖外侧固连。
[0008] 优选的,在感温片下还设有一弹簧片,弹簧片设在U形支架内,所述顶针依次穿过前盖、U形支架底座、弹簧片与感温片抵接,所述弹簧片的端部与U形支架的内壁相连。
[0009] 优选的,所述U形支架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弹簧片配合设置的弹簧片凸块、与感温片配合设置的感温片凸块,在弹簧片的端部设有与弹簧片凸块配合卡接相连的凹槽,在感温片的端部设有与感温片凸块配合卡接相连的凹槽。
[0010] 优选的,所述阀片一端与隔盘相连,阀片的另一端与进油孔配合设置,阀片的中部与顶针抵接相连。
[0011] 优选的,在主动板的端部设有与后盖、前盖配合设置的迷宫槽。
[0012] 优选的,在前盖的端部朝向后盖一侧设有连接槽,后盖密封插接在连接槽内。
[0013] 优选的,在连接槽内设有密封圈。
[0014] 优选的,所述前盖和后盖通过旋铆机铆接相连。
[0015]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案,系统设计合理,利用感温片和弹簧片配合布置进行阀片的控制,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强;感温片和弹簧片利用凸块凹槽的连接方式卡接在U形支架上,装配方便,组装可靠;将回油循环油路设在端部,便于更好的完成硅油循环过程,啮合仓内硅油量过渡非常平滑;冷却过程自动控制,通过感温片的随温度自动动作的特性,实施冷却作业,实现了风冷节能的目的。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进油孔开启的示意图。
[0017] 图2是进油孔关闭的示意图。
[0018] 图3是隔盘和阀片的示意图。
[0019] 图中,1、主轴,2、后盖,3、主动板,4、前盖,5、隔盘,6、啮合仓,7、储油仓,8、回油循环油路,9、进油孔,10、阀片,11、顶针,12、感温片,13、U形支架,14、弹簧片,15、弹簧片凸块,16、迷宫槽,17、连接槽,18、密封圈,19、感温片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0021] 如图1-3所示,一种恒温温控风扇离合器,包括主轴1,后盖2、主动板3和前盖4依次装配在主轴1上,所述前盖4和后盖2密封相连,在后盖2和前盖4之间设有工作腔,在工作腔内设有一竖向布置的隔盘5,在隔盘5和后盖2之间设有啮合仓6,在隔板和前盖4之间设有储油仓7;所述主动板3设在啮合仓6内,在主动板3端部设有若干连接储油仓7和啮合仓6的回油循环油路8,在隔板上设有进油孔9,在储油仓7内设有控制进油孔9开闭的温控开关。温控开关可采用现有的电控式或者机械控制的温控开关。
[0022] 所述温控开关包括与进油孔9配合设置的阀片10,所述阀片10与一感温组件相连。
[0023] 所述感温组件包括顶针11,顶针11的一端与阀片10抵接,另外一端与一感温片12抵接,所述感温片12的端部固设在一U形支架13内,U形支架13与前盖4外侧固连。由于感温片12由于根据温度自动完成弹起动作,因此其作为顶针11动作的动力源,顶针11又带动阀片10完成动作。感温片12的种类非常多,需要根据适用场合进行选择。
[0024] 在感温片12下还设有一弹簧片14,弹簧片14设在U形支架13内,所述顶针11依次穿过前盖4、U形支架底座、弹簧片14与感温片12抵接,所述弹簧片14的端部与U形支架13的内壁相连。弹簧片14能够保证U形支架13本体结构的稳定,而且能够避免感温片12过度变形产生误操作。
[0025] 所述U形支架13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弹簧片14配合设置的弹簧片凸块15、与感温片12配合设置的感温片凸块19,在弹簧片14的端部设有与弹簧片凸块15配合卡接相连的凹槽,在感温片12的端部设有与感温片凸块19配合卡接相连的凹槽。感温片12和弹簧片14利用凸块凹槽的连接方式卡接在U形支架13上,装配方便,组装可靠。
[0026] 所述阀片10一端与隔盘5相连,阀片10的另一端与进油孔9配合设置,阀片10的中部与顶针11抵接相连。提供足够的装配空间,并且提高进油孔9开闭操作的灵活性。
[0027] 在主动板3的端部设有与后盖2、前盖4配合设置的迷宫槽16。
[0028] 在前盖4的端部朝向后盖2一侧设有连接槽17,后盖2密封插接在连接槽17内。
[0029] 在连接槽17内设有密封圈18。
[0030] 所述前盖4和后盖2通过旋铆机铆接相连。提高前盖4和后盖2装配和使用时的可靠性。
[0031] 使用时,如图1所示,感温片12在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膨胀成圆弧状,阀片10靠自身弹力推动顶针11打开、这时储油仓7里的硅油通过进油孔9进入啮合仓6,这时离合器满负荷工作滑差小于10%,由于离心力的原理,啮合仓6里的硅油经过回油循环油路8进入储油仓7完成循环;感温片12在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如图2所示,回缩成平板状态,这时感温片12推动顶针11压制阀片10封闭进油孔9,这时啮合仓6内的硅油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通过回油循环油路8逐步回到储油仓7内,但在此过程中,啮合仓6内还有少量的硅油,离合器低速运转。
[0032]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33]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