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103469.8

文献号 : CN1076310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艳艳

申请人 : 江苏四达重工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阀套,阀套设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及阀口;阀套内设有主阀芯,主阀芯的外周锥面与阀口配合,主阀芯内有控制腔和安装腔,主阀芯的侧壁上开有第一阻尼孔,主阀芯的内部设有第二阻尼孔,第一阻尼孔的孔径小于第二阻尼孔的孔径;控制腔内设有先导阀芯,先导阀芯由比例电磁铁结构控制而能上下移动,先导阀芯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配合;安装腔内安装有衬套和阀座,衬套内具有第一通流孔、第二通流孔和节流孔,阀座内设有节流阀芯,节流阀芯的下方支承有第一弹簧,节流阀芯克服第一弹簧作用向下运动时,节流阀芯将逐渐减小节流孔的开口。其是一种结构更为合理、成本低的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阀体(1)的下端螺纹连接有具有轴向贯穿的阶梯孔(21)的阀套,阀套(2)的下端开口形成第一油口(A),阀套(2)的侧壁上开有与阶梯孔连通的第二油口(B),阶梯孔(21)的小孔部的进口端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的阀口(22);阀套(2)内设有呈阶梯状的主阀芯(3),主阀芯(3)的外周锥面与阀口(22)配合,以使主阀芯(3)的上下移动能启闭阀口(22),主阀芯(3)内的上部形成控制腔(31),主阀芯(3)内的下部形成与第一油口(A)相通的安装腔(32),主阀芯(3)的侧壁上开有连通第二油口(B)和控制腔(31)的第一阻尼孔(4a),主阀芯(3)的内部设有用以连通控制腔(31)与安装腔(32)的第二阻尼孔(4b),且第一阻尼孔(4a)的孔径小于第二阻尼孔(4b)的孔径;所述控制腔(31)内设有能上下移动的先导阀芯(5),先导阀芯(5)由安装在阀体(1)上端的比例电磁铁结构(6)控制而能上下移动,先导阀芯(5)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4b)配合,以使先导阀芯(5)的上下移动能控制第二阻尼孔(4b)的开启程度;所述安装腔(32)内安装有衬套(7)和阀座(8),阀座(8)位于衬套(7)下方,阀座(8)的下端开孔以与第一油口(A)相通,衬套(7)外周与安装腔(32)内孔形成有环形流道(33),衬套(7)内具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71)、沿径向的第二通流孔(72)和节流孔(73),所述第二通流孔(72)和节流孔(73)均与环形流道(33)相通,所述阀座(8)内设有节流阀芯(9),节流阀芯(9)的上端凸肩(91)与第一通流孔(71)滑动配合并将其隔断为上下两腔,所述第二通流孔(72)与第一通流孔(71)的上腔相通,所述节流孔(73)与第一通流孔(71)的下腔相通,节流阀芯(9)的下端开有连通第一油口(A)和第一通流孔(71)下腔的通油孔(93),节流阀芯(91)的下方支承有第一弹簧(10),该第一弹簧(10)使节流阀芯(9)保持打开节流孔(73)的状态,当节流阀芯(9)克服第一弹簧(10)作用力向下运动时,所述凸肩(91)将逐渐减小节流孔(73)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芯(9)的上端与第一通流孔(71)配合部分由上至下包括凸肩(91)和第二圆柱(92),所述凸肩(91)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92)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电磁铁结构(6)包括定铁部分(61)、衔铁部分(62)、第二弹簧(63)和线圈部分(64),所述定铁部分(61)插设并焊接固定在阀体(1)内的上端,衔铁部分(62)设于阀体(1)内并能上下移动,所述先导阀芯(5)的上端连接在衔铁部分(62)的下端而能随衔铁部分(62)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63)支撑在定铁部分(61)和衔铁部分(62)之间,所述线圈部分(64)套设在并约束在阀体(1)上部以能对定铁部分(61)形成感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部分(62)的下端设有T形槽(621),所述先导阀芯的(5)上端设有T形连接柱(51),所述T形连接柱(51)嵌入所述T形槽(621)内形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导阀芯(5)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4b)之间配合的表面为锥面。

说明书 :

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液压阀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比例单向流量阀在随车吊、高空作业车、拖拉机旋耕犁、电动叉车等升降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多。在设备停止时,比例单向流量阀起到保压的作用,防止液压缸下滑;当设备需要下降时,比例单向流量阀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大小,控制开口大小,调节液压缸输出的流量,进而控制升降设备的下降速度。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比例单向流量阀,有以下缺点:
[0003] 1.比例单向流量阀的流量控制是通过比例电磁铁带动先导阀芯,调节先导回油节流面积,进而改变主阀芯控制腔压力的大小,主阀芯在负载压力与控制腔压力压差的作用下跟随先导阀芯开启。在实际实用中因为负载的变化造成主阀芯负载腔压力变化的范围可能为0.3~25MPa,例如当电动叉车满载运行时负载压力可能为25MPA,而当空载时,负载压力就低于1MPa。为了防止负载太大时主阀芯开启过大,一般先导阀芯控制的节流孔的节流面积较小,这样当负载压力为1~25MPa时,主阀芯上因压差产生的力可以使主阀芯达到需要开度,当负载压力低于1MPa时,由先导阀芯调节过流面积,主阀芯控制腔的压力和负载压力的差值很小,这样就造成阀芯开度很小甚至不开,达不到需求的流量,影响比例单向流量阀的应用。
[0004] 综上所述,现有比例单向流量阀还可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成本低、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阀体的下端螺纹连接有具有轴向贯穿的阶梯孔的阀套,阀套的下端开口形成第一油口,阀套的侧壁上开有与阶梯孔连通的第二油口,阶梯孔的小孔部的进口端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的阀口;阀套内设有呈阶梯状的主阀芯,主阀芯的外周锥面与阀口配合,以使主阀芯的上下移动能启闭阀口,所述主阀芯内的上部形成控制腔,主阀芯内的下部形成与第一油口相通的安装腔,主阀芯的侧壁上开有连通第二油口和控制腔的第一阻尼孔,主阀芯的内部设有用以连通控制腔与安装腔的第二阻尼孔,且第一阻尼孔的孔径小于第二阻尼孔的孔径;所述控制腔内设有能上下移动的先导阀芯,先导阀芯由安装在阀体上端的比例电磁铁结构控制而能上下移动,先导阀芯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配合,以使先导阀芯的上下移动能控制第二阻尼孔的开启程度;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衬套和阀座,阀座位于衬套下方,阀座的下端开孔以与第一油口相通,衬套外周与安装腔内孔形成有环形流道,衬套内具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沿径向的第二通流孔和节流孔,第二通流孔和节流孔均与环形流道相通,阀座内设有节流阀芯,节流阀芯的上端凸肩与第一通流孔滑动配合并将其隔断为上下两腔,第二通流孔与第一通流孔的上腔相通,节流孔与第一通流孔的下腔相通,节流阀芯的下端开有连通第一油口和第一通流孔下腔的通油孔,节流阀芯的下方支承有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使节流阀芯保持打开节流孔的状态,当节流阀芯克服第一弹簧作用力向下运动时,节流阀芯将逐渐减小节流孔的开度。
[0007]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节流阀芯的的上端与第一通流孔配合部分由上至下包括凸肩和第一圆柱,凸肩的直径大于第一圆柱的直径,这样可以使凸肩与第一圆柱形成足够大的环形通流面积。
[0008]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上述比例电磁铁结构包括定铁部分、衔铁部分、第二弹簧和线圈部分,所述定铁部分插设并焊接固定在阀体内的上端,衔铁部分设于阀体内并能上下移动,所述先导阀芯的上端连接在衔铁部分的下端而能随衔铁部分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支撑在定铁部分和衔铁部分之间,所述线圈部分套设在并约束在阀体上部以能对定铁部分形成感应。以上为比例电磁铁结构的一种具体结构,当然还可采用现有其它结构。
[0009] 作为优选,上述衔铁部分的下端设有T形槽,所述先导阀芯的上端设有T形连接柱,所述T形连接柱嵌入所述T形槽内形成连接。该连接方式便于两者之间的连接组装。
[0010] 作为优选,上述先导阀芯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之间配合的表面为锥面。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比例单向流量阀可满足低负载使用。具体的,当第二油口进油,使比例电磁铁结构给定一定的电压时,比例电磁铁结构产生一定的吸力,衔铁部分克服第二弹簧的力产生一定向上的位移,带动先导阀芯脱离开第二阻尼孔,此时控制腔内的压力将下降,第二油口的压力和控制腔中的压力有压差,此压差作用在主阀芯上(主阀芯呈阶梯形状,产生面积差),但此时合力还不足以推动主阀芯上移;继续加大比例电磁铁结构上的电压,第二油口的压力和控制腔中的压差增大,主阀芯开始向上移动,第二油口的油液流到第一油口。给比例电磁铁结构的电压继续增大,第二阻尼孔与先导阀芯之间的过流面积达到最大,此时主阀芯完全开启。若第二油口的压力比较大,控制腔中的油液经过第二阻尼孔后,推动节流阀芯克服第一弹簧的压缩力向下运动,使节流阀芯上端凸肩逐渐遮盖住节流孔,减小节流孔的过流面积,这样不会使控制腔中的压力降低过大,从而使主阀芯开口过大;而当第二油口的压力比较低,油液经第二阻尼孔后不足以克服第一弹簧的压缩力时,节流阀芯处于完全打开节流孔的位置,过流面积最大,因此控制腔的压力可以得到较大的释放,第二油口的压力和控制腔的压差可以得到保障,使主阀芯在第二油口的压力较低的时候也能达到较大开口。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14] 图3为图2的I处放大图;
[0015] 图4为本发明的机能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0018] 一种可用于低负载的比例单向流量阀,包括阀体1,阀体1的下端螺纹连接有具有轴向贯穿的阶梯孔21的阀套,阀套2的下端开口形成第一油口A,阀套2的侧壁上开有与阶梯孔连通的第二油口B,阶梯孔21的小孔部的进口端形成连通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的阀口22。
[0019] 阀套2内设有呈阶梯状的主阀芯3,主阀芯3的外周锥面与阀口22配合,以使主阀芯3的上下移动能启闭阀口22,主阀芯3内的上部形成控制腔31,主阀芯3内的下部形成与第一油口A相通的安装腔32,主阀芯3的侧壁上开有连通第二油口B和控制腔31的第一阻尼孔4a,主阀芯3的内部设有用以连通控制腔31与安装腔32的第二阻尼孔4b,且第一阻尼孔4a的孔径小于第二阻尼孔4b的孔径。
[0020] 控制腔31内设有能上下移动的先导阀芯5,先导阀芯5由安装在阀体1上端的比例电磁铁结构6控制而能上下移动,先导阀芯5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4b配合,以使先导阀芯5的上下移动能控制第二阻尼孔4b的开启程度,先导阀芯5的下端与第二阻尼孔4b之间配合的表面为锥面,先导阀芯5的下端能向下穿出第二阻尼孔4b。
[0021] 比例电磁铁结构6包括定铁部分61、衔铁部分62、第二弹簧63和线圈部分64,所述定铁部分61插设并焊接固定在阀体1内的上端,衔铁部分62设于阀体1内并能上下移动,先导阀芯5的上端连接在衔铁部分62的下端而能随衔铁部分62上下移动,第二弹簧63支撑在定铁部分61和衔铁部分62之间,所述线圈部分64套设在并约束在阀体1上部以能对定铁部分61形成感应。衔铁部分62的下端设有T形槽621,所述先导阀芯的5上端设有T形连接柱51,所述T形连接柱51嵌入所述T形槽621内形成连接。
[0022] 安装腔32内安装有衬套7和阀座8,阀座8位于衬套7下方,阀座8的下端开孔以与第一油口A相通,衬套7外周与安装腔32内孔形成有环形流道33,衬套7内具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71、沿径向的第二通流孔72和节流孔73,第二通流孔72和节流孔73均与环形流道33相通,阀座8内设有节流阀芯9,节流阀芯9的上端凸肩91与第一通流孔71滑动配合并将其隔断为上下两腔,第二通流孔72与第一通流孔71的上腔相通,节流孔73与第一通流孔71的下腔相通,节流阀芯9的下端开有连通第一油口A和第一通流孔71下腔的通油孔93,节流阀芯91的下方支承有第一弹簧10,该第一弹簧10使节流阀芯9保持打开节流孔73状态,当节流阀芯9克服第一弹簧10作用力向下运动时,节流阀芯9将逐渐减小节流孔73的开度。
[0023]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0024] 若第二油口B进油,当比例电磁铁结构6给定一定的电压时,比例电磁铁结构6产生一定的吸力,衔铁部分62克服第二弹簧63的力产生一定向上的位移,带动先导阀芯5脱离开第二阻尼孔4b,此时控制腔31内的压力将下降,第二油口B的压力和控制腔31中的压力有压差,此压差作用在主阀芯3上(主阀芯3呈阶梯形状,产生面积差),但此时合力还不足以推动主阀芯3上移;继续加大比例电磁铁结构上的电压,第二油口B的压力和控制腔31中的压差增大,主阀芯3开始向上移动,第二油口B的油液流到第一油口A。给比例电磁铁结构6的电压继续增大,第二阻尼孔4b与先导阀芯5之间的过流面积达到最大,此时主阀芯3完全开启。若第二油口B的压力比较大,控制腔31中的油液经过第二阻尼孔4b后,推动节流阀芯9克服第一弹簧10的压缩力向下运动,使节流阀芯9的凸肩91逐步遮盖住节流孔73,减小节流孔73的过流面积,油液经第一通流孔71的上腔流入第二通流孔72,再进入环形流道33后经节流孔73流出,这样不会使控制腔31中的压力降低过大,导致使主阀芯3开口过大;而当第二油口B的压力比较低,油液经第二阻尼孔4b后不足以克服第一弹簧10的压缩力时,节流阀芯9处于将节流孔73完全打开的状态,节流孔73的过流面积最大,因此控制腔31的压力可以得到较大的释放,第二油口B的压力和控制腔31的压差可以得到保障,使主阀芯3在第二油口B的压力较低的时候也能达到较大开口。
[0025]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