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35236.6

文献号 : CN10770917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宫崎哲人吉弘宪司染谷英明三泽规子矶部武志杉山尚渡部笃

申请人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即便在容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以及填充了更高温度的内容物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密封性。容器主体(1)的容器口部(10)从开口端(10a)侧依次具有:向容器口部(10)的外周侧伸出且与盖体(2)的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抵接的第一外周部(11);向容器口部(10)的内周侧伸出且与盖体(2)的内圆筒部(35)的外表面(35a)的整周紧贴地形成密封部(S)的内周部(13);以及向容器口部(10)的外周侧伸出且与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抵接的第二外周部(12),第二外周部(12)在开口端(10a)侧的相反侧具有与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的第一突起部(37)卡合的台阶部(12a),从第一外周部(11)经由内周部(13)而到达第二外周部(12)的容器口部(10)的部分(U)在容器口部(10)的包含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向容器口部(10)的内周侧弯曲的U字形状,以使内周部(13)对内圆筒部(35)的外表面(35a)进行按压。

权利要求 :

1.一种容器口部结构,是在具有内圆筒部及带内表面突起部的外圆筒部的盖体向合成树脂制的容器主体推入而与容器主体嵌合时向所述盖体的所述外圆筒部与所述内圆筒部之间的环状槽嵌入的所述容器主体的容器口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容器口部的开口端侧依次具有:

第一外周部,其以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

内周部,其以与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的整周紧贴地形成密封部的方式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伸出;以及第二外周部,其以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所述第二外周部在所述开口端侧的相反侧具有台阶部,以使该台阶部与所述外圆筒部的所述内表面的第一突起部卡合,从所述第一外周部经由所述内周部而到达所述第二外周部的部分在所述容器口部的包含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形状,以使所述内周部对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按压。

2.一种容器,是由合成树脂制的容器主体和向所述容器主体推入而与所述容器主体嵌合的盖体构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具有外圆筒部和内圆筒部,且在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一突起部,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容器口部,该容器口部嵌入到所述盖体的所述外圆筒部与所述内圆筒部之间的环状槽,所述容器口部从开口端侧依次具有:

第一外周部,其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且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

内周部,其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伸出,且与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的整周紧贴地形成密封部;以及第二外周部,其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且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外周部在所述开口端侧的相反侧具有与所述第一突起部卡合的台阶部,从所述第一外周部经由所述内周部而到达所述第二外周部的所述容器口部的部分在所述容器口部的包含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形状,以使所述内周部对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在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开口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周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在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三突起部,该第三突起部从所述开口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周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容器口部的所述开口端起算的2.25~5.70mm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容器口部的所述开口端起算的2.25~5.70mm的范围内。

说明书 :

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与盖体嵌合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主体的容器口部结构、以及由具有上述容器口部结构的容器主体与盖体构成的容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广泛利用了将食品等内容物填充并密封的瓶子形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该容器在开栓后能够再次密封。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例这样的容器。
[0003] 图5示出现有例的容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所示的容器100b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容器主体101;以及与该容器主体101嵌合的盖体102,盖体102包括:中栓103;以及经由铰链105以开闭自如的方式与中栓103连结的上盖104。
[0004] 在容器100b的开栓时,通过拉拽中栓103的拉环130而去除分隔部131的中央的被刻痕131a包围的开栓部分131b,使中栓103开口。另外,在去除开栓部分131b之后,也能够通过关闭上盖104而使容器100b再次密封。当关闭上盖104后,从上盖104的顶棚部141的周围向下方延伸的周壁部142与中栓103的环状卡定部132卡合,并且,从顶棚部141向下方延伸的内环143与从中栓103的分隔部131向上方延伸的注出筒133在整周的范围内紧贴。
[0005] 盖体102以推入的方式嵌合于容器主体101,在从盖体102的中栓103的分隔部131向下方延伸的外圆筒部134与内圆筒部135之间的环状槽136中嵌入有容器主体101的容器口部110。容器口部110在开口端110a的附近具有向容器口部110的外周侧伸出的外周部111,该外周部111与在中栓103的外圆筒部134的内表面134a形成的突起部(咬边)134b卡合。由此,外周部111卡定于外圆筒部134而保持嵌合状态。
[0006] 在容器口部110的外周部111的下侧形成有向容器口部110的内周侧伸出的内周部112。当容器口部110嵌入到盖体102的环状槽136时,该内周部112沿着整周对内圆筒部135的外表面135a进行按压,从而与外表面135a的整周紧贴。该紧贴的部分形成密封部(S)而将容器100b密封。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相互重叠地图示出容器口部110及内圆筒部135。
[0007] 在向上述容器填充食品等内容物并进行密封时,通常,向容器主体填充了加热至例如接近70℃的温度的内容物之后,以推入的方式使盖体嵌合于容器主体的容器口部并进行密封,接着,使容器倒转并由内容物充满容器口部内,由此,也对成为顶部空间的容器口部内及盖体内表面进行加热杀菌。
[0008] 在先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270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 然而,在图5所示的现有例中,仅仅是与形成密封部的内周部112相比位于环状槽136的进深处的外周部111被突起部(咬边)134b卡定。因此,在对内容物填充后的容器施加了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可能对盖体的内圆筒部135进行按压而使形成密封部(S)的内周部
112的位置在环状槽136内暂时地偏移。其结果是,容器口部暂时发生变形,密封部(S)的密封性有可能降低。因此,期望开发一种即便在容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更高的密封性的容器。
[0013] 另外,为了彻底进行加热杀菌而使食品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期望进一步提高填充于容器的内容物的加热温度。但是,当填充被加热至更高温度(例如接近80℃的温度)的内容物并进行密封时,内容物冷却后的容器内外的压力差进一步变大,在容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密封部(S)的密封性降低的可能性进一步变大。因此,期望开发一种即便在填充了更高温度的内容物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密封性的容器。
[0014]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容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以及在填充了更高温度的内容物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更高的密封性的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
[0015] 解决方案
[0016]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容器口部结构是向具有内圆筒部及带内表面突起部的外圆筒部的盖体的所述外圆筒部与所述内圆筒部之间的环状槽嵌入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口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容器口部的开口端侧依次具有:第一外周部,其以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内周部,其以与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的整周紧贴地形成密封部的方式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伸出;以及第二外周部,其以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所述第二外周部在所述开口端侧的相反侧具有台阶部,以使该台阶部与所述外圆筒部的所述内表面的第一突起部卡合,从所述第一外周部经由所述内周部而到达所述第二外周部的部分在所述容器口部的包含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形状,以使所述内周部对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按压。
[0017]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容器口部结构,从第一外周部经由内周部而到达第二外周部的容器口部的部分的剖面具有向容器口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形状(例如U字形状、C字形状或V字形状)。而且,当容器口部向盖体的外圆筒部与内圆筒部之间的环状槽嵌入时,容器口部的第一外周部及第二外周部这两个部位与盖体的外圆筒部内接而实质上被固定,此外,位于这两个部位之间的弯曲形状的顶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按压盖体的内圆筒部而在三点被固定,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的较高的密封性。
[0018] 而且,在将容器口部嵌入到环状槽时,与形成密封部的内周部相比位于环状槽的较浅的位置的第二外周部的台阶部与外圆筒部的内表面的内表面突起部(咬边)卡合,第二外周部被该内表面突起部卡定。因此,即便在容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二外周部向从环状槽出来的方向移动,防止盖体发生松动。其结果是,在冲击时也能够维持三点固定,使形成密封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持续按压于盖体的内圆筒部,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的较高的密封性。
[0019]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容器口部结构,在嵌入时形成密封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按压于盖体的内圆筒部。因此,即便在进行更高温度(例如接近80℃的温度)的内容物的填充而使得在冷却后容器内外的压力差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密封部的密封性。
[0020] 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在嵌入时在内周部与内圆筒部的紧贴部形成的密封部的较高的密封性。
[0021] 另外,本发明的容器是由相互嵌合的盖体与合成树脂制的容器主体构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外圆筒部和内圆筒部,且在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一突起部,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容器口部,该容器口部嵌入到所述盖体的所述外圆筒部与所述内圆筒部之间的环状槽,所述容器口部从开口端侧依次具有:第一外周部,其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且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内周部,其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伸出,且与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的整周紧贴地形成密封部;以及第二外周部,其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外周侧伸出,且在嵌入时与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外周部在所述开口端侧的相反侧具有与所述第一突起部卡合的台阶部,从所述第一外周部经由所述内周部而到达所述第二外周部的所述容器口部的部分在所述容器口部的包含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向所述容器口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形状,以使所述内周部对所述内圆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按压。
[0022] 根据本发明的容器,从第一外周部经由内周部而到达第二外周部的容器口部的部分的剖面具有向容器口部的内周侧弯曲的U字弯曲形状(例如U字形状、C字形状或V字形状)。因此,将与盖体的外圆筒部内接的第一外周部及第二外周部这两个部位固定,位于该两个部位间的弯曲形状的部分的顶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按压盖体的内圆筒部而在三点被固定,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的较高的密封性。
[0023] 而且,与形成密封部的内周部相比位于环状槽的较浅的位置的第二外周部的台阶部与盖体的外圆筒部的内表面的第一突起部(咬边)卡合,第二外周部被第一突起部卡定。因此,即便在容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二外周部向从环状槽出来的方向移动,防止盖体发生松动。其结果是,在冲击时也能够维持三点固定,使形成密封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持续按压于盖体的内圆筒部,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的较高的密封性。
[0024]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容器,位于容器口部的弯曲形状的顶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按压于盖体的内圆筒部,因此,即便在进行更高温度(例如接近80℃的温度)的内容物的填充而使得在冷却后容器内外的压力差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密封部的密封性。
[0025]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盖体在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开口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周部卡合。
[0026] 由此,第二外周部被第二突起部从开口端侧卡定。尤其是第二外周部被第一突起部及第二突起部这两方卡定,由此第二外周部牢固地固定于外圆筒部。因此,即便在容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二外周部的移动,防止盖体发生松动。
[0027]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盖体在所述外圆筒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三突起部,该第三突起部从所述开口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周部卡合。
[0028] 若在盖体的外圆筒部的内表面设置从开口端侧相对于第一外周部卡合的第三突起部,则第一外周部的尤其是肩部与第三突起部卡合,第一外周部被第三突起部卡定。因此,即便在容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一外周部向环状槽的进深处移动,防止盖体发生松动。其结果是,在冲击时也能够维持弯曲形状,使位于弯曲形状的顶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持续按压于盖体的内圆筒部,确保了密封部的密封性。
[0029] 尤其是若第一外周部被第三突起部卡定且第二外周部的台阶部被第一突起部卡定,则在冲击时也进一步牢固地维持弯曲形状。其结果是,位于弯曲形状的顶部的内周部强力地持续按压于盖体的内圆筒部,更进一步确保了密封部的密封性。
[0030]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容器口部的所述开口端起算的2.25~5.70mm的范围内,更优选形成在3.65~4.35mm的范围内。
[0031] 若将密封部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则内周部在盖体的内圆筒部的根部附近对内圆筒部进行按压。其结果是,与内周部按压内圆筒部的前端附近的情况相比内圆筒部的变形量变小,容器口部的内周部更加强力地按压盖体的内圆筒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部的密封性。
[0032] 发明效果
[0033] 根据本发明的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即便在容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以及在填充了更高温度的内容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容器口部的内周部与盖体的内圆筒部紧贴的部分处形成的密封部确保较高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口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0035] 图2(a)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打开状态下的铰链式的盖体的俯视图,图2(b)是(a)的b-b剖视图,(c)是仰视图。
[0036]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37]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0038] 图5是示出现有例的容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参照附图,一并说明本发明的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的实施方式。
[0040] (第一实施方式)
[0041] 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由铰链式的盖体和容器主体构成。
[0042] 首先,参照图1对容器主体的容器口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容器口部10的局部剖切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1是由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这样的合成树脂材料通过直吹式成形而得到的,容器口部10如图1的左侧的剖视图所示那样具有大致恒定的壁厚。
[0043] 在容器主体1的容器口部10,从容器口部10的开口端10a侧依次设置有向容器口部10的外周侧伸出的第一外周部11、向容器口部10的内周侧伸出的内周部13、以及向容器口部10的外周侧伸出的第二外周部12。而且,如图1的左侧的剖视图所示,从第一外周部11经由内周部13而到达第二外周部12的部分(U)在容器口部的包含中心轴线A的剖面中具有向容器口部10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U字形状。此外,在第二外周部12的与开口端10a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台阶部12a。
[0044] 接着,参照图2,示出向容器主体1推入而与容器主体1嵌合的盖体2。图2(a)是打开状态下的铰链式的盖体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b-b剖视图,图2(c)是仰视图。
[0045] 盖体2由中栓3以及经由铰链5而以开闭自如的方式与中栓3连结的上盖4构成。通过拉拽中栓3的拉环30来去除分隔部31的中央的被刻痕31a包围的开栓部分31b,使中栓3开口。另外,当关闭上盖4时,从上盖4的顶棚部41的周围向下方延伸的周壁部42与中栓3的环状卡定部32卡合,并且,从顶棚部41向下方延伸的内环43的外表面与从中栓3的分隔部31向上方延伸的注出筒33的内表面在整周范围内紧贴。因此,在去除开栓部分31b之后,还能够通过关闭上盖4而将容器100再次密封。
[0046] 在盖体2的中栓3形成有从分隔部31向下方延伸的外圆筒部34和内圆筒部35。外圆筒部34在内表面34a具有第一突起部(内表面突起部)37,内圆筒部35具有沿着外表面35a垂下的直面。而且,在盖体2以推入的方式嵌合于容器主体1时,向盖体2的外圆筒部34与内圆筒部35之间的环状槽36嵌入容器主体1的容器口部10。
[0047]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外圆筒部34在内表面34a具有第二突起部38和第三突起部39。
[0048] 以下,参照图3,对将容器主体1和盖体2嵌合后的容器100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49] 嵌入到环状槽36的容器口部10的第一外周部11及第二外周部12与盖体2的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抵接,并且,容器口部10的内周部13与内圆筒部35的外表面35a的整周紧贴,其结果是,容器口部10、外圆筒部34及内圆筒部35相互按压。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图示出容器口部10、外圆筒部34及内圆筒部35。
[0051] 而且,从第一外周部11经由内周部13而到达第二外周部12的弯曲的U字形状的部分(U)强力地按压内圆筒部35的外表面35a。由此,在内周部13与内圆筒部35的紧贴部形成有密封性高的密封部(S)。
[0052] 另外,第二外周部12的台阶部12a与在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的整周形成的第一突起部(咬边)37卡合,第二外周部12从开口端10a侧的相反侧被卡定,因此,阻止了第二外周部12向从环状槽36出来的方向(图3的下方向)移动的情况。
[0053] 第二外周部12还与在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形成的第二突起部38卡合。由此,第二外周部12也从开口端10a侧被卡定,还阻止了第二外周部12向环状槽36的进深处(图3的上方向)移动的情况。
[0054]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突起部38可以在外圆筒部34的整周范围内连续地设置,也可以一部分间断地设置。
[0055] 这样,通过使第二外周部12被第一突起部37及第二突起部38这两方卡定,从而将第二外周部12牢固地固定于外圆筒部34。因此,即便在容器100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二外周部12的移动,防止盖体2发生松动。这样,通过将容器口部10中的、与形成密封部(S)的内周部13相比位于环状槽36的较浅的位置的第二外周部12卡定,从而在冲击时也能够维持U字形状的部分(U)。其结果是,位于U字形状的顶部的内周部13被强力地持续按压于盖体2的内圆筒部35,从而确保密封部(S)的密封性。
[0056] 另外,由于内周部13强力地按压内圆筒部35的外表面35a,在内周部13与内圆筒部35的紧贴部形成有密封性高的密封部(S),因此,即便在以更高的温度(例如接近80℃的温度)填充于容器100的内容物冷却之后而使容器100内外的压力差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密封部(S)的较高的密封性。
[0057] 此外,第一外周部11还通过与在外圆筒部34的内表面34a形成的第三突起部39卡合而从开口端10a侧被卡定。由此,阻止了第一外周部11向环状槽36的进深处(图3的上方向)移动的情况。其结果是,即便在容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一外周部11向环状槽36的进深处移动的情况,从而防止盖体2发生松动。
[005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突起部39可以在外圆筒部34的整周范围内连续地设置,也可以一部分间断地设置。
[0059] 这样,与盖体2的外圆筒部34内接的第一外周部11及第二外周部12这两个部位被牢固地卡定,这两个部位间的U字形状的部分(U)强力地按压于盖体2的内圆筒部35。其结果是,在冲击时也能够维持U字形状的部分(U),位于U字形状的顶部的内周部13强力地持续按压于盖体2的内圆筒部35,更进一步确保了密封部(S)的密封性。
[0060] 另外,容器口部10的内周部13与盖体2的内圆筒部35的外表面35a紧贴的部分越靠近内圆筒部35的根部,即越靠近中栓3的分隔部31,则内圆筒部35越难以发生变形,对内周部13的按压力越高。因此,密封部(S)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全部)优选形成在从容器主体1的容器口部10的开口端10a起算的2.25~5.70mm的范围内,更优选形成在3.65~4.35mm的范围内。由此,内周部13对内圆筒部35的根部附近进行按压。其结果是,对内周部13的按压力变高,密封部(S)的密封性提高。尤其在填充更高温度(例如接近80℃的温度)的内容物时,即便在盖体2的内圆筒部35因高温而软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确保密封部(S)的密封性。
[0061] (第二实施方式)
[0062] 接着,参照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进行说明。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0063] 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100a由容器主体1和螺旋式的盖体2a构成。容器主体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中栓3a的结构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也省略说明。
[0064] 盖体2a由中栓3a和上盖(螺帽)6构成。上盖(螺帽)6具有包括顶棚部61和从顶棚部61的周围向下方延伸的周壁部62的有底圆筒形状。通过将上盖(螺帽)6拧入中栓3a,上盖(螺帽)6的周壁部62的内周的螺纹槽62a与中栓3a的螺合筒部32a的螺纹螺合,并且,从上盖(螺帽)6的顶棚部61向下方延伸的内环63与从中栓3的分隔部31向上方延伸的注出筒33a在整周范围内紧贴。由此,在容器100a开栓后,也能够通过关闭上盖(螺帽)6而将容器100a再次密封。
[0065]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向从盖体2a的中栓3a的分隔部31朝下方延伸的外圆筒部34与内圆筒部35之间的环状槽36嵌入容器口部10而使容器主体1与盖体2a嵌合。其结果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密封性高的密封部(S)。
[0066]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以容器口部的剖面的弯曲形状为U字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弯曲形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C字形状或V字形状。
[006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由上盖和中栓构成的盖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构成容器的盖体不局限于此,只要是与容器嵌合的结构即可。
[006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将容器口部形成于容器主体的顶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容器口部不局限于形成于容器主体的顶部,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容器主体的侧面。
[0069] 另外,容器内填充的内容物不局限于食品,也可以是食品以外的流体、半固体、颗粒体或粉体。
[0070] 工业实用性
[0071] 本发明的容器口部结构及容器除了能够利用于对酱油、酱汁、调味汁、色拉汁等调味料或食用油进行收容的容器之外,还适合利用于饮料或医药品等所使用的各种容器等。
[0072] 在此,该说明书所记载的文献以及作为本发明的优先权基础的日本申请说明书的内容全部援引于此。
[0073] 附图标记说明:
[0074] 1 容器主体;
[0075] 2、2a 盖体;
[0076] 3、3a 中栓;
[0077] 4 上盖;
[0078] 5 铰链;
[0079] 6 上盖(螺帽);
[0080] 10 容器口部;
[0081] 10a 开口端;
[0082] 11 第一外周部;
[0083] 12 第二外周部;
[0084] 12a 台阶部;
[0085] 13 内周部;
[0086] 30 拉环;
[0087] 31 分隔部;
[0088] 31a 刻痕;
[0089] 31b 开栓部分;
[0090] 32 环状卡定部;
[0091] 32a 螺合筒部;
[0092] 33、33a 注出筒;
[0093] 34 外圆筒部;
[0094] 34a 外圆筒部的内表面;
[0095] 35 内圆筒部;
[0096] 35a 内圆筒部的外表面;
[0097] 36 环状槽;
[0098] 37 第一突起部(内表面突起部);
[0099] 38 第二突起部;
[0100] 39 第三突起部;
[0101] 41、61 顶棚部;
[0102] 42、62 周壁部;
[0103] 43、63 内环;
[0104] 62a 螺纹槽;
[0105] 100、100a、100b 容器;
[0106] U U字形状的部分;
[0107] S 密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