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保温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267330.7

文献号 : CN10781348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海林汪卫平訾振发陈春元陈涛郑静风黄先佑张青松谢五一唐子一平伟伟

申请人 : 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成型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具保温结构,包括整体呈管状的模板,模板的两端端面处设有保温板,保温板的板面与模板的端面贴合并构成密封配合。本发明既能显著降低热量损失,提升模具加热效率,又能提升模板表面质量,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品合格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呈管状的模板(10),模板(10)的两端端面处设有保温板(20),保温板(20)的板面与模板(10)的端面贴合并构成密封配合;

模板(10)包括围合成开口管状的第一、二固定板(11、12),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处设有弧形条板状的补偿板(13),补偿板(13)和第一、二固定板(11、12)组合形成完整的圆管状模板,补偿板(13)偏离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布置时,第二固定板(12)向内收缩并与第一固定板(11)围合成管径减小的开口管状模板,设于保温板(20)外板面外侧的驱动单元(30)提供动力驱使补偿板(13)顺延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布置或向模板(10)内侧收缩;

保温板(20)包括第一、二保温板(21、22)和补偿保温板(23),补偿保温板(23)采用柔性保温材料制成且其板面包覆第一、二保温板(21、22)未覆盖的模板(10)端面,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板面分别与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端面相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保温板(21、22)采用硬质保温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补偿保温板(23)的板面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保温板(21、22)未覆盖的模板(10)端面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保温板(21、22)整体呈弓形,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弧形边与模板(10)的端面外边沿相符并与模板(10)的端面相连,第一、二保温板(21、22)直边与补偿保温板(23)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保温板(21、22)与补偿保温板(23)层叠布置,补偿保温板(23)位于第一保温板(21)和/或第二保温板(22)的内侧或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补偿保温板(23)整体呈扇形,其弧形边贴靠在模板(10)的端面上、两直边分别与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直边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模具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模板(10)内设有用于维持其周面形状的筋板(40),伸缩装置(50)的一端与补偿板(13)的内板面相连、另一端与筋板(40)相连,驱动单元(30)提供动力驱使伸缩装置(50)伸长或缩短实现补偿板(13)的开合。

说明书 :

模具保温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成型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具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内径较大的管体或筒状容器通常是采用挤出机挤出带状的熔融原料,将其螺旋式缠绕在预热的模具上,然后由压辊将新缠绕的料带与上一圈料带压实,这样料带连续挤出、模具同时旋转并沿其轴向移动,使得料带连续缠绕为一体,后经冷却脱模,便形成整体成型的无焊缝筒体。由于紧密缠绕在模具外壁上的熔融带料在冷却收缩后常常难以脱模,因而出现了可开合或伸缩的模具,这种模具利用电机驱动模具的部分成型面向模具内侧容腔内位移,使模具向内收缩,进而便于成型筒体的脱模。但是设于模具内部的电机由于长期在高低温交变环境下工作,使得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故障率高,维修与更换不便。同时,为了避免设于模具内部的电机工作环境温度过高,模具内部还需保持通风,因而不能封闭保温,导致模具预热时的热量损失大、耗能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保温结构,能降低热量损失,提升模具的使用寿命。
[0004]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具保温结构,包括整体呈管状的模板,模板的两端端面处设有保温板,保温板的板面与模板的端面贴合并构成密封配合。
[0005]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既能显著降低热量损失,提升模具加热效率,又能提升模板表面质量,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06]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07] 图1是模板未设置保温板时的正视图;
[0008] 图2、3分别为不同实施例的正视图;
[0009] 图4、5、7是图2中A-A剖视图;
[0010] 图6是一种实施例在模板径向的剖视图;
[0011] 图8是图3中B-B剖视图。
[0012] 图中:10.模板,11.第一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3.补偿板,20.保温板,21.第一保温板,22.第二保温板,23.补偿保温板,30.驱动单元,40.筋板,50.伸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 一种模具保温结构,包括整体呈管状的模板10,模板10的两端端面处设有保温板20,保温板20的板面与模板10的端面贴合并构成密封配合。这样模板10与设于其两端的保温板20将围合形成密闭腔室,从而有效降低生产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避免模板
10的内部管腔构成散热通道导致的热量损失不均匀,从而保证模板表面质量,进而提升产品合格率。
[0015] 优选的,模板10包括围合成开口管状的第一、二固定板11、12,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处设有弧形条板状的补偿板13。补偿板13和第一、二固定板11、12组合能形成完整的圆管状模板,补偿板13偏离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布置时,第二固定板12向内收缩并与第一固定板11围合成管径减小的开口管状模板,设于保温板20外板面外侧的驱动单元
30提供动力驱使补偿板13顺延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布置或向模板10内侧收缩。这样通过调节补偿板13便可调节模板10的整体轮廓尺寸,既能保证模板10工作时的圆度,保证产品品质,又便于产品脱模,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合格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管径减小,指的是模具10的最小外径减小,而非模具10各处的外径同时减小。
[0016] 本实施例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板边与第二固定板12转动配合连接、另一侧板边与补偿板13转动配合连接,补偿板13远离铰接端的板边与第二固定板12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补偿板13和固定板12构成转动配合。这样补偿板13顺延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布置时,补偿板13和第一、二固定板11、12组合形成完整的圆管状模板;补偿板13向模板10内侧转动偏离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开口布置时,连接板与补偿板13相连的板边随之向模板10内侧运动,使连接板的板体整体向模板10内侧位移,这样第二固定板12与连接板相连的板边将随连接板一同向内位移,使第二固定板12绕其铰接轴相对第一固定板11转动,从而减小第一、二固定环板21、22的开口大小,实现模板10的收缩。
[0017]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模板10内设有用于维持其周面形状的筋板40,伸缩装置50的一端与补偿板13的内板面相连、另一端与筋板40相连,驱动单元30提供动力驱使伸缩装置50伸长或缩短实现补偿板13的开合。筋板40包括沿模板10周向布置的环状筋板、沿模板10轴向布置的轴向筋板,如图1所示,伸缩装置50的固定安装在环状筋板内侧设置的支撑筋板上,伸缩装置50的伸缩调节端与补偿板13的内板面相连,并在驱动单元30的驱动下实现补偿板13调节,从而实现模板10的展开或收缩。
[0018] 具体的,保温板20包括第一、二保温板21、22和补偿保温板23,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板面分别与第一、二固定板11、12的端面相符,第一、二保温板21、22采用硬质保温材料制成,补偿保温板23采用柔性保温材料制成,且其板面包覆第一、二保温板21、22未覆盖的模板10的端面。也就是说,在模板10的两端端面上,采用硬质保温材料制作的第一、二保温板21、22分别对应第一、二固定板11、12布置,补偿保温板23密封第一、二保温板21、22之间的间隙。这样第一、二保温板21、22之间由柔性的保温材料进行软连接,既能避免保温板20在模板10开合式发生干涉,又能保证模具的保温效果。
[0019] 优选的,补偿保温板23的板面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保温板21、22未覆盖的模板10端面面积。这样能实现补偿保温板23与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可靠连接,从而保证模板
10的密封保温效果。
[0020] 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第一、二保温板21、22整体呈弓形,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弧形边与模板10的端面外边沿相符并与模板10的端面相连,第一、二保温板21、22直边与补偿保温板23相连。
[0021] 当第一、二保温板21、22与补偿保温板23层叠布置时,保温板20的布置可以为以下几种布置方式:
[0022] 1.如图2、4所示结构,即补偿保温板23整体呈与模板10端面相符的圆形,第一、二保温板21、22分别对应第一、二固定板布置并盖设在补偿保温板23外侧,从而将补偿保温板23固定在模板10的端面上,实现保温板20的可靠安装。
[0023] 2.如图2、5所示结构,即补偿保温板23整体呈与第二保温板22互补的弓形,补偿保温板23的直边与第二保温板22的直边相连,第一保温板21盖设在补偿保温板23的外侧并将补偿保温板23的弧形边固定在模板10的端面上。
[0024] 3.图6所示结构与图5相似,补偿保温板23包括与第二保温板22的相连的直边,直边的两端为与模板10的周面相符的弧边,其不同之处在于补偿保温板23盖设在第一保温板21的外侧并与第一保温板21的外板面构成密封配合。
[0025] 在其他实施例中,补偿保温板23也可以为与第一保温板21互补的弓形,其他结构则与图5、6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0026] 4.如图3、8所示结构,即补偿保温板32盖设在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外侧并与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外板面构成密封配合。
[0027] 也就是说,当第一、二保温板21、22与补偿保温板23层叠布置时,补偿保温板23可以位于第一保温板21和/或第二保温板22的内侧或外侧。
[0028] 补偿保温板23也可以采用其他布置形式,如图2、7所示结构,即补偿保温板23整体呈扇形,其两直边分别与第一、二保温板21、22的直边相连,弧边与补偿板13相符并贴合在其端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补偿保温板23还可以夹设于第一、二保温板21、22相对的直边内,以实现柔性保温材料的固定,从而实现模板10端面的密封。
[002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