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线、其制造方法及轮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990283.2

文献号 : CN1078246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祥胡自明姚海东

申请人 :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线、其制造方法及轮胎,金属线由单丝经过扭绞而制成,所述单丝的外圆面覆盖有Cu‑M‑Zn合金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丝的外圆面还覆盖有Cu‑Zn合金涂层,制成所述金属线的所述单丝的数目至少为一根,所述Cu‑M‑Zn合金涂层的覆盖面积为所述单丝外圆面面积的10%~90%,其余为所述Cu‑Zn合金涂层;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的M选自钴、镍、锰和钼中的一种或两种金属;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8%~72%,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M的质量分数为0.5%~5%,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余量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使构成金属线的单丝同时具备两种合金涂层,从而使金属线同时具备良好初始粘合力和湿热老化粘合力,特别适用于不含钴的橡胶组分。

权利要求 :

1.一种金属线,由单丝经过扭绞而制成,所述单丝的外圆面覆盖有Cu-M-Zn合金涂层;

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丝的外圆面还覆盖有Cu-Zn合金涂层,制成所述金属线的所述单丝的数目至少为一根,所述Cu-M-Zn合金涂层的覆盖面积为所述单丝外圆面面积的10%~90%,其余为所述Cu-Zn合金涂层;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的M选自钴、镍、锰和钼中的一种或两种金属;

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8%~72%,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M的质量分数为0.5%~5%,所述Cu-M-Zn合金涂层中余量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Cu-M-Zn合金涂层的覆盖面积为所述单丝外圆面面积的4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丝的直径为0.10mm~0.80mm。

4.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对钢丝进行预处理;

S2、对经过S1处理得到的钢丝浸入溶液中分别进行电镀铜、电镀锌和电镀M;

S3、对经过S2处理得到的钢丝进行热处理,通过热扩散方式得到Cu-M-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

S4、对经过S3处理得到的钢丝拉拔成单丝;

S5、对经过S4处理得到的至少一根单丝进行扭绞得到金属线;

其中,S2中,电镀M时,将钢丝的一部分浸没在含有M的溶液中进行,溶液含30g/l~50g/l的M;钢丝在溶液中的浸没深度为钢丝直径的5%~9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电镀铜时,将钢丝完全浸没在Cu2P2O7溶液中进行,溶液含25g/l~30g/l的铜和150g/l~250g/l的焦磷酸盐;

电镀锌时,将钢丝完全浸没在ZnSO4溶液中进行,溶液含40g/l~60g/l的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电镀铜、电镀锌和电镀M顺次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热处理时,将钢丝放入500℃~

600℃的马弗炉中进行5秒~100秒。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热处理时,将钢丝放入200V~

450V的中频炉进行5秒~20秒。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拉拔时,将钢丝放入水箱拉丝机中进行多道次拉拔。

10.一种轮胎,包括金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线。

说明书 :

一种金属线、其制造方法及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橡胶制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线、其制造方法及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包含有黄铜涂层单丝的金属线被广泛用于增强橡胶制品,如轮胎、传送带、液压管等。为了具有良好的粘合性能并降低粘附的劣化速率,特别是在湿热条件下的老化,因而向橡胶化合物中添加钴络合物。
[0003] 现有技术中采用Cu-Co-Zn三元合金涂层来替代黄铜镀层,来保证金属线与无钴橡胶的湿热老化粘合力,并使得胶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例如申请号为“201280043391.4”、名称为“橡胶增强用金属线、其制造方法及轮胎”的发明专利中记载了向包覆层中加入一定量的Cu来提高金属线的拉丝加工性,加入一定量的Co来提高金属线与橡胶组合物的附着性的技术内容。然而钴却是一种氧化物质,它会加快橡胶老化,并加速橡胶的裂纹生长速率。同时它还是一种战略材料、价格相当昂贵,从而导致金属线及轮胎的生产成本显著提高。
[0004] 申请号为“201380039181.2”、名称为“用于增强橡胶制品包含有特定黄铜涂层单丝”的发明专利中记载了通过覆盖有Cu-M-Zn三元或四元合金涂层的单丝制得金属线从而降低Co的用量并保证较好的粘合性能的技术内容。Cu-Co-Zn三元合金涂层中Co会抑制Zn的扩散,防止Zn流失,从而提高湿热老化粘合力,然而由于初始阶段的Zn扩散也会受到抑制,因此导致由覆盖有Cu-Co-Zn三元合金涂层单丝制成的金属线与橡胶的初始粘合力降低。
[0005] 由此可见,目前还尚未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使金属线同时具备良好初始粘合力和湿热老化粘合力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金属线、其制造方法及轮胎,具备良好初始粘合力和湿热老化粘合力。
[0007]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线,由单丝经过扭绞而制成,单丝的外圆面覆盖有Cu-M-Zn合金涂层;单丝的外圆面还覆盖有Cu-Zn合金涂层,制成金属线的单丝的数目至少为一根,Cu-M-Zn合金涂层的覆盖面积为单丝外圆面面积的10%~90%,其余为Cu-Zn合金涂层;Cu-M-Zn合金涂层中的M选自钴、镍、锰和钼中的一种或两种金属;
[0008] Cu-M-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8%~72%,Cu-M-Zn合金涂层中M的质量分数为0.5%~5%,Cu-M-Zn合金涂层中余量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0009] 作为优选方案,Cu-M-Zn合金涂层的覆盖面积为单丝外圆面面积的40%~60%。
[0010] 作为优选方案,单丝的直径为0.10mm~0.80mm。
[0011]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造上述金属线的制造方法,包括:
[0012] S1、对钢丝进行预处理;
[0013] S2、对经过S1处理得到的钢丝浸入溶液中分别进行电镀铜、电镀锌和电镀M;
[0014] S3、对经过S2处理得到的钢丝进行热处理,通过热扩散方式得到Cu-M-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
[0015] S4、对经过S3处理得到的钢丝拉拔成单丝;
[0016] S5、对经过S4处理得到的至少一根单丝进行扭绞得到金属线;
[0017] 其中,S2中,电镀M时,将钢丝的一部分浸没在含有M的溶液中进行,溶液含30g/l~50g/l的M;钢丝在溶液中的浸没深度为钢丝直径的5%~95%。
[0018] 作为优选方案,S2中,电镀铜时,将钢丝完全浸没在Cu2P2O7溶液中进行,溶液含25g/l~30g/l的铜和150g/l~250g/l的焦磷酸盐;
[0019] 电镀锌时,将钢丝完全浸没在ZnSO4溶液中进行,溶液含40g/l~60g/l的锌。
[0020] 作为优选方案,S2中,电镀铜、电镀锌和电镀M顺次进行。
[0021] 作为优选方案,S3中,热处理时,将钢丝放入500℃~600℃的马弗炉中进行5秒~100秒。
[0022] 作为优选方案,S3中,热处理时,将钢丝放入200V~450V的中频炉进行5秒~20秒。
[0023] 作为优选方案,S4中,拉拔时,将钢丝放入水箱拉丝机中进行多道次拉拔。
[0024]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上述金属线制成的轮胎。
[0025]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使构成金属线的单丝同时具备两种合金涂层,从而使金属线同时具备良好初始粘合力和湿热老化粘合力,特别适用于不含钴的橡胶组分。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单丝涂层的分布示意图;
[0027] 图2是图1所示单丝的轴向剖视图;
[0028] 图3是本发明中一种金属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是本发明中另一种金属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1] 一种单丝,其制作方法包括:
[0032] S1、对由钢材延伸得到一定直径的钢丝进行热处理和酸洗预处理;经过预处理使钢丝的机械强度等物理特性得到提高,同时使钢丝外圆面上的杂质进行清除从而为后续加工做准备。
[0033] S2、对经过S1处理得到的钢丝浸入溶液中分别进行电镀铜、电镀锌和电镀M,经过电镀处理使形成Cu-M-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所需的金属以镀层形式覆盖到钢丝的外圆面上。电镀过程分三个过程进行:
[0034] S21、将经过S1处理得到的钢丝完全浸没在Cu2P2O7溶液中进行电镀铜,溶液含25g/l~30g/l的铜和150g/l~250g/l的焦磷酸盐;
[0035] S22、将经过S21处理得到的钢丝完全浸没在ZnSO4溶液中进行电镀锌,溶液含40g/l~60g/l的锌。
[0036] S23、将经过S22处理得到的钢丝的一部分浸没在含有M的溶液中进行,溶液含30g/l~50g/l的M;钢丝在溶液中的浸没深度为钢丝直径的5%~95%。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改变钢丝在溶液中的浸没深度来获得不同占比的合金涂层分布形式,例如图1和2所示的单丝上合金涂层的分布形式,是在钢丝浸没时设定浸没深度为其直接的50%时的情况下制得的,由此使两种合金涂层的占比各为50%。M选自钴、镍、锰和钼中的一种或两种金属元素。
[0037] 值得注意的是,S2中,为了获得覆盖有Cu-M-Zn合金涂层和的Cu-Zn合金涂层的钢丝,采用了完全浸镀(电镀铜和电镀锌)和半浸镀(电镀M)结合的方式逐层生成金属涂层,例如先把钢丝完全浸没在镀液中生成完全包覆的铜涂层,之后把钢丝半浸没在镀液中生成不完全包覆的M涂层,最后把钢丝完全浸没在镀液中生成完全包覆的锌涂层,并进行后续的热扩散处理,从而得到一侧是Cu-M-Zn合金涂层另一侧是Cu-Zn合金涂层的钢丝。但是,公式Cu-M-Zn并不限定各金属涂层的位置,也就是说M涂层并不限定在铜涂层和锌涂层之间,事实上M涂层可以在铜涂层和锌涂层之前或之后生成。电镀铜、电镀锌和电镀M这三个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涂层的要求任意调整电镀顺序。例如,当希望某种金属涂层与钢丝的外圆面接触时就应当首先进行该金属的电镀。
[0038] S3、对经过S2处理得到的钢丝进行热处理,通过热扩散方式得到Cu-M-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热处理方式可以采用将钢丝放入500℃~600℃的马弗炉中进行5秒~100秒,也可以采用将钢丝放入200V~450V的中频炉进行5秒~20秒。
[0039] S4、将经过S3处理得到的钢丝放入水箱拉丝机中,经过多道次拉拔成为直径为0.10mm~0.80mm的单丝。
[0040] 经过S4处理得到的单丝可通过双捻机支撑本发明中的金属线。发明人发现,当把单根或多根单丝扭绞成金属线时,组成金属线的单丝自身也在发生扭转,从而使Cu-M-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形成螺旋交替的形式,进而使该金属线与橡胶接触粘合时,两种合金涂层将提供均匀的良好的粘合性能。
[0041] 实施例1
[0042] 采用直径1.80mm的钢丝电镀得到Cu-Co-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Cu-Co-Zn合金涂层包覆1.80mm钢丝表面的50%,Cu-Zn合金涂层包覆其余部分;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钴的质量分数为1%,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043] 把1.80mm钢丝拉拔成为0.30mm的单丝,如图1和2所示,单丝的一侧外圆面覆盖有Cu-Zn合金涂层11,单丝的另一侧外圆面覆盖有Cu-Co-Zn合金涂层12。
[0044] 把两根0.30mm单丝经过双捻机扭绞后,扭绞后得到规格为2×0.30的金属线,如图3所示,该规格的金属线中,其中一根单丝外圆面上的Cu-Co-Zn合金涂层和另一根单丝外圆面上的Cu-Zn合金涂层位于同一侧,Cu-Co-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形成螺旋交替的形式。
[0045] 对比例1中,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对比例2中,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
[0046] 对于都是相同结构的金属线2×0.30,本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对比例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
[0047] 表1
[0048]
[0049] 从表1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1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下降,而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25%。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2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15.5%,并且湿热老化粘合力没有明显下降,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50] 实施例2
[005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金属线为单根单丝扭绞构成的规格为1×0.40ST的金属线,单丝直径为0.40mm。如图4所示,经过扭绞后,Cu-Co-Zn合金涂层32和Cu-Zn合金涂层31形成螺旋交替地的形式,Cu-Co-Zn合金涂层包覆单丝外圆面的60%,Cu-Zn合金涂层包覆其余部分;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7%。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钴的质量分数为2.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4.6%。
[0052] 对比例3中,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7%,对比例4中,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053]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1×0.40,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0054] 表2
[0055]
[0056] 从表2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3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下降,而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27.6%。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4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23.81%,而湿热老化粘合力没有明显下降,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4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57] 实施例3
[005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金属线为单根单丝扭绞构成的规格为3×0.30ST的金属线,单丝直径为0.30mm。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8%,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8%;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58%,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42%。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8%,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40%。
[0059] 对比例5中,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6.5%,对比例6中,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
[0060]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3×0.30,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61] 初始粘合性能采用初始粘合附胶性评价,即将金属线置于橡胶当中,在温度约150℃下实施30分钟的硫化处理,在室温下冷却3小时,然后将橡胶从金属线剥离,根据附着在金属线上的橡胶状态,分10个等级来评价粘合附胶性能。评价等级越高说明金属线与橡胶的粘合性能越好。
[0062] 湿热老化粘合性能采用湿热老化粘合附胶性评价,即将金属线置于橡胶当中,在温度约150℃下实施30分钟的硫化处理,进一步在温度70℃、湿度96%的高温高湿状态下保存14天,然后将橡胶从金属线剥离,根据附着在金属线上的橡胶状态,分10个等级来评价粘合附胶性能。评价等级越高说明金属线与橡胶的粘合性能越好。
[0063] 表3
[0064]
[0065]
[0066]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差别,但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而湿热老化粘合力没有明显差别,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67] 实施例4
[0068]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1%,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1%,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9%。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1%,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7%。
[0069]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70]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差别,但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同时湿热老化粘合力也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71] 实施例5
[0072]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073]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74]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75] 实施例6
[0076]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8%,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28%;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8%,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2%。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8%,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0%。
[0077]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78]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也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79] 实施例7
[0080]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72%,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24%;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7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28%。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72%,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26%。
[0081]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82]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83] 实施例8
[0084]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4.5%;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0.2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4.75%。
[0085]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86]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但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但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93.75%,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87] 实施例9
[0088]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1%,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4%。
[0089]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90]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75%,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91] 实施例10
[0092]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093]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94]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5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95] 实施例11
[0096]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0%;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2.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2.5%。
[0097]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098]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也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37.5%,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099] 实施例12
[0100]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包覆层为Cu-Ni-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其中,Cu-Ni-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镍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镍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101]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02]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用镍取代了钴,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03] 实施例13
[0104]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包覆层为Cu-Mn-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其中,Cu-Mn-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锰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锰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105]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06]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尤其是用锰取代了钴,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07] 实施例14
[0108]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包覆层为Cu-Mo-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其中,Cu-Mn-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钼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钼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109]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10]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尤其是用钼取代了钴,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11] 实施例15
[0112]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包覆层为Cu-Co-Ni-Zn合金涂层和Cu-Zn合金涂层。其中,Cu-Co-Ni-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和镍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和镍的质量分数为1%,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4%。
[0113]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14]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大幅减少且用镍取代了一部分钴,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15] 实施例16
[0116] 与实施例1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Ni-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和镍的质量分数为3%,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2%;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和镍的质量分数为1.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5%。
[0117]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18]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大幅减少且用镍取代了一部分钴,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19] 实施例17
[0120] 与实施例1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Ni-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和镍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和镍的质量分数为2%,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
[0121]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22]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大幅减少且用镍取代了一部分钴,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23] 实施例18
[0124]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包覆单丝外圆面的10%,Cu-Zn合金涂层包覆其余部分;Cu-Co-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Cu-Zn合金涂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5%。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
0.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4.6%。
[0125]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26]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也提升一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9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27] 实施例19
[0128] 与实施例18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包覆单丝外圆面的40%,Cu-Zn合金涂层包覆其余部分。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1.6%,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3.4%。
[0129]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30]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6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31] 实施例20
[0132] 与实施例18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包覆单丝外圆面的60%,Cu-Zn合金涂层包覆其余部分。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2.4%,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2.6%。
[0133]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34]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4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35] 实施例21
[0136] 与实施例18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Cu-Co-Zn合金涂层包覆单丝外圆面的90%,Cu-Zn合金涂层包覆其余部分。包覆层整体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5%,钴的质量分数为3.6%,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1.4%。
[0137] 对于都是相同规格的金属线,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对比例5和6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0138] 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含钴的Cu-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没有明显区别,但湿热老化粘合力提升两个等级。与完全覆盖Cu-Co-Zn合金涂层的比较例6相比,本实施例中金属线的初始粘合力提升一个等级,湿热老化粘合力也提升一个等级,尤其是钴的用量减少10%,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013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