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结构以及增压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38770.2

文献号 : CN10783590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采浦宽

申请人 : 株式会社IHI

摘要 :

轴承结构(S)具备:球轴承(7),其配置于形成在增压器(C)的外壳、即轴承外壳(2)内的轴承孔(2b)中,并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减震部(25)的外环(7a);对置部件、即外径侧垫圈(24),其固定于外壳并相对于外环在轴的轴向上对置;形成于外环以及对置部件的一方并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26);以及形成于外环以及对置部件的另一方且相对于突出部在轴的旋转方向上对置的限制部、即内壁(27a)。

权利要求 :

1.一种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

球轴承,其配置于形成在增压器的外壳内的轴承孔中,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减震部的外环;

油孔,其在上述轴承孔中比轴向铅垂上侧开口,并且与上述外环的外周面对置;

对置部件,其具有圆弧状的主体部,固定于上述外壳,并且相对于上述外环在轴的轴向上对置;

突出部,其形成于上述外环,并且向上述对置部件侧突出;以及限制部,其形成于上述对置部件的上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的两端,并且相对于上述突出部在上述轴的旋转方向上对置;

固定槽,其形成于上述轴承孔,在上述旋转方向上延伸,供上述对置部件的主体部的外周面嵌入;以及油槽,其形成于上述外环中的与上述对置部件在上述轴向上对置的面、或者形成于上述对置部件中的与上述外环在上述轴向上对置的面,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轴靠铅垂上侧,上述限制部以及上述突出部位于比上述轴靠铅垂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减震部包括突起,该突起从上述外环的外周面向上述轴的径向突出,并且在上述旋转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球轴承是角接触轴承,

上述对置部件与上述外环的上述轴向的两端面中的、作为厚度在上述轴的径向上大的端面的壁厚侧端面对置,在上述壁厚侧端面形成上述突出部或上述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球轴承在上述轴承孔中以在上述轴向上隔离的方式设置两个,上述对置部件是垫圈,该垫圈配置于两个上述球轴承之间,并且限制两个该球轴承的接近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球轴承在上述轴承孔中以在上述轴向上隔离的方式设置两个,上述对置部件是垫圈,该垫圈配置于两个上述球轴承之间,并且限制两个该球轴承的接近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环以及上述对置部件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上形成油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环以及上述对置部件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上形成油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环以及上述对置部件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上形成油槽。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环以及上述对置部件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上形成油槽。

10.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轴承结构。

说明书 :

轴承结构以及增压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轴支撑轴的轴承结构以及增压器。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所熟知在轴承外壳中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轴的增压器。在轴的一端设置涡轮叶轮,在另一端设置压缩机叶轮。增压器连接于发动机,通过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涡轮叶轮旋转。通过该涡轮叶轮的旋转,通过轴压缩机叶轮旋转。如此,增压器伴随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而压缩空气并向发动机输送。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增压器中,在形成于外壳上的轴承孔中配置环状的外壳部。在外壳部的内侧组装一对球轴承。并且,外壳部的外周面作为通过向与轴承的间隙供给的润滑油抑制轴的振动的减震部而发挥作用。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45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如上述,在外壳部安装球轴承的结构中,抑制轴的振动的同时能轴支撑轴。可是,外壳部的加工、装配作业所需要的成本就会变高。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低成本实现抑制轴的振动以及轴支撑的两种功能的轴承结构以及增压器。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轴承结构具备配置于形成于增压器的外壳内的轴承孔中并具有在外周面形成减震部的外环的球轴承、固定于外壳且相对于外环在轴的轴向上对置的对置部件、形成于外环以及对置部件的一方并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形成于外环以及对置部件的另一方且相对于突出部在轴的旋转方向上对置的限制部。
[0012] 减震部可以包括从外环的外周面向轴的径向突出、且在旋转方向上延伸的突起。
[0013] 球轴承是角接触轴承,对置部件与外环中的轴向的两端面中的、作为在轴的径向上厚度大的端面的壁厚侧端面对置,可以在壁厚侧端面上形成突出部或限制部。
[0014] 球轴承在轴承孔中以在轴向上隔离的方式设置两个,对置部件可以是配置于两个球轴承之间并限制两个球轴承的接近方向的移动的垫圈。
[0015] 在轴承孔中形成在旋转方向上延伸的固定槽,对置部件具有圆弧状的主体部,主体部的外周面被嵌入固定槽,在主体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上可以形成限制部。
[0016] 在外环以及对置部件的任意一方或两方上可以形成油槽。
[0017] 为了解决上述外壳,增压器具备上述轴承结构。
[0018] 发明效果
[0019]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低成本实现抑制轴的振动以及轴支撑的两种功能。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
[0021] 图2是将图1中的单点划线部分抽出的图。
[0022] 图3是第一变形例中对应图2位置的抽出图。
[0023] 图4是用于说明止动轮的说明图。
[0024] 图5是第二变形例中对应图2位置的抽出图。
[0025] 图6是第三变形例中对应图2位置的抽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参照附图关于适当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所表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字等只是为了容易地理解的示例,除了个别不允许的情况外并不限定结构。并且,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关于具有实质性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元件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0027] 图1是增压器C的概略剖面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左侧,将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而构成。该增压器主体1具备轴承外壳2(外壳)。在轴承外壳2的左侧连结通过连结螺栓3连结的涡轮外壳4。另外,在轴承外壳2的右侧连结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的压缩机外壳6。轴承外壳2、涡轮外壳4、压缩机外壳6被一体化。
[0028] 在轴承外壳2的涡轮外壳4附近的外周面上设置向轴承外壳2的径向突出的突起2a。另外,在涡轮外壳4的轴承外壳2附近的外周面上设置向涡轮外壳4的径向突出的突起
4a。轴承外壳2与涡轮外壳4通过连结机构3并利用带连结固定突起2a、4a。连结结构3例如由夹持突起2a、4a的G型环构成。
[0029] 在轴承外壳2上形成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贯通的轴承孔2b。在该轴承孔2b中设置球轴承7。轴8由球轴承7旋转自如地轴支撑。在轴8的左端部一体地固定涡轮叶轮9。该涡轮叶轮9可自由旋转地被收纳于涡轮外壳4内。另外,在轴8的右端部上一体化地固定压缩机叶轮10。该压缩机叶轮10可自由旋转地被收纳于压缩机外壳6内。
[0030] 在压缩机外壳6上形成向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的吸气口11。吸气口11连接于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另外,在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轴承外壳2与压缩机外壳6的状态下,通过这些轴承外壳2与压缩机外壳6的对置面形成使空气增压的扩散流路12。该扩散流路12从轴8的径向内侧向外侧环状地形成。扩散流路12在上述径向内侧通过压缩机叶轮10连通于吸气口11。
[0031] 另外,在压缩机外壳6上设置相比于扩散流路12位于轴8的径向外侧上的环状的压缩机涡旋流路13。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口、扩散流路12连通。若压缩机叶轮10旋转,则从吸气口11向压缩机外壳6内吸入空气。被吸入的空气在流通压缩机叶轮10的叶片间的过程中通过离心力的作用而增速。被增速的空气在扩散流路12以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中增压并被导入发动机的吸气口。
[0032] 在涡轮外壳4上形成向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的排出口14。排出口14连接于未图示的尾气净化装置。另外,在涡轮外壳4上设置流路15。另外,在涡轮外壳4上设置位于比该流路15靠涡轮叶轮9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涡轮涡旋流路16。涡轮涡旋流路16与引导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尾气的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另外,涡轮涡旋流路16也连通于上述流路15。因此,从气体流入口向涡轮涡旋流路16导入的尾气通过流路15以及涡轮叶轮9被引导至排出口14。尾气在其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9旋转。
[0033] 并且,上述涡轮叶轮9的旋转力通过轴8向压缩机叶轮10传递。若压缩机叶轮10旋转,则如上述,空气增压而被引导至发动的机吸气口。
[0034] 图2是将图1中的单点划线部分抽出的图。如图2所示,增压器C具备轴承结构S。在轴承结构S中如上述在轴承孔2b中配置球轴承7。轴8通过球轴承7而被轴支撑。球轴承7在轴承孔2b中在轴8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隔离地配置两个。
[0035] 以下,在区别地称呼两个球轴承7时,将图2中、左侧的(涡轮叶轮9侧)的球轴承7称为涡轮侧轴承20。另外,将图2中、右侧的(压缩机叶轮10侧)的球轴承7称为压缩机侧轴承21。
[0036] 球轴承7在外环7a与内环7b之间配置多个转动体7c。多个转动体7c分别与外环7a、内环7b大致点接触。保持器7d以预定宽度维持多个转动体7c在内环7b的圆周方向上的间隔。
[0037] 球轴承7例如是角接触轴承。将外环7a与转动体7c的接点以及转动体7c与内环7b的接点连结的连结线(图2中用虚线表示)相对于与轴8的轴向垂直的面方向倾斜(具有接触角)。
[0038] 并且,球轴承7除了轴8的径向负载还能够承受推力负载。相对于轴8、图2中向右侧作用的推力负载由涡轮侧轴承20承受。另外,相对于轴8、图2中向左侧作用的推力负载由压缩机侧轴承21承受。
[0039] 如此,为了在球轴承7中具有接触角,外环7a在轴向的两端面壁厚(轴8的径向的厚度)不同。两个球轴承7的外环7a中的、两个球轴承7的接近方向(以下,简称为接近方向)的端面(以下,称为壁厚侧端面7f)比相反侧的端面7g壁厚大。同样,内环7b在轴向的两端面上壁厚也不同。两个球轴承7的内环7b中的、接近方向的端面7h比相反侧的端面7i壁厚薄。
[0040] 在球轴承7(外环7a)的外周面上,在轴向上隔离地形成两个环状突起7e(突起)。环状突起7e在外环7a的外周面上向轴8的径向突出。另外,环状突起7e沿外环7a的外周面的全周环状地延伸。
[0041] 两个环状突起7e与轴承孔2b的内周面2c隔离。在轴承孔2b的内周面2c中的、与两个环状突起7e对置的部位上,在中间开有油孔2d。油孔2d相对于轴8位于铅垂上侧(图2中,上侧)。另外,油孔2d与轴承外壳2的外部连通。从未图示的油泵输送的润滑油从油孔2d向轴承孔2b供给。球轴承7被向轴承孔2b供给的润滑油润滑。
[0042] 另外,在轴8上,在位于轴承孔2b中的、图2中左侧的部位上形成大径部8a。大径部8a的外径比涡轮侧轴承20的内环7b中的端面7i的内径大,比外径小。涡轮侧轴承20的内环
7b通过大径部8a被定位。
[0043] 另外,在轴8上,在位于轴承孔2b中的、图2中右侧的部位上固定挡油部件22。挡油部件22通过使润滑压缩机侧轴承21之后的润滑油向径向外侧飞散而抑制向压缩机叶轮10侧的润滑油的泄漏。
[0044] 挡油部件22中的、图2中左侧的端面22a的外径比压缩机侧轴承21的内环7b中的端面7i的内径大,比外径小。即,压缩机侧轴承21的内环7b与挡油部件22抵接。
[0045] 内径侧垫圈23是环状部件。内径侧垫圈23在轴8插通的状态下设置于两个球轴承7之间。内径侧垫圈23的外径比内环7b的端面7h的内径大,比外径小。
[0046] 并且,两个球轴承7的内环7b与内径侧垫圈23通过作用于轴向的压缩应力(轴力)被固定。详细地说,从轴8的压缩机叶轮10侧的端部,涡轮侧轴承20的内环7b、内环侧垫圈23、压缩机侧轴承21的内环7b、挡油部件22、压缩机叶轮10按照这样的顺序配置。并且,在轴
8的压缩机叶轮10的端部上连结连结螺栓。其结果,各部件被夹持于大径部8a与连结螺栓之间。并且,各部件通过轴力被固定于轴8上并与轴8一体旋转。
[0047] 外径侧垫圈24(对置部件,垫圈)具备环状的主体部24a。在主体部24a上设置从主体部24a的内周面贯通至外周面的贯通孔24b。并且,外径侧垫圈24在轴8插通的状态下配置于两个球轴承7之间且配置于内径侧垫圈23径向外侧。
[0048] 在此,外径侧垫圈24被压入轴承孔2b中并被固定于轴承外壳2上。此时,贯通孔24b相对于轴8配置于铅垂下侧(图2中,下侧)。并且,在轴承外壳2上设置排油口2e。排油口2e在轴承孔2b的内壁从与贯通孔24b对置的位置贯通至铅垂下侧。
[0049] 另外,主体部24a中的轴向两侧的端面24c的内径比球轴承7的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的内径大,比外径小。即,外径侧垫圈24在轴向上与球轴承7的外环7a对置。因此,能限制两个球轴承7各自的外环7a中的接近方向(轴向)的移动,限制轴8的轴向上的位置。在此,外径侧垫圈24的轴向长度仅比两个球轴承7的外环7a的轴向的距离短一点点地设定。即,在球轴承7的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与外径侧垫圈24的主体部24a的端面之间设置间隙。因此,外环7a在轴向上不被限制。外环7a可在轴向上稍微移动地被保持。并且,运转时,若轴8在轴向上移动,则外径侧垫圈24的壁厚侧端面7f与主体部24a的端面接触。如此,能限制轴8在轴向上的移动。在此,外环7a中的、向转动体7c侧(径向内侧)突出的壁厚部7k相对于转动体7c位于两个外环7a的接近方向上。另外,内环7b中的、向转动体7c侧(径向外侧)突出的壁厚部7m相对于转动体7c位于两个外环7a的隔离方向上。壁厚部7k、7m在轴向上与转动体7c对置。可是,也可以替换涡轮侧轴承20、压缩机侧叶轮21而配置。该情况下,外环7a的壁厚部7k相对于转动体7c位于两个外环7a的隔离方向上。另外,内环7b的壁厚部7m相对于转动体
7c位于两个外环7a的接近方向。球轴承7的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为与两个外环7a接近方向相反侧(隔离方向)的端面。壁厚侧端面7f形成于在外环7a中的、作为与两个外环7a的接近方向的相反侧的外侧。另外,例如,相对于两个外环7a各自的壁厚侧端面7f,从外侧对置地设置外径侧垫圈。即,设置两个外径侧垫圈。如此,能限制两个球轴承7各自的外环7a中的隔离方向(轴向)的移动。
[0050] 另外,内环7b被固定于轴8上。若内环7b与轴8一起旋转,则转动体7c从与内环7b的接点承受摩擦力而旋转。此时,在球轴承7上从油孔2d供给润滑油。因此,摩擦系数降低,能抑制从内环7b向转动体7c的旋转力的传递。另外,抑制转动体7c的转动阻尼而能降低机械损失。
[0051] 另外,在球轴承7(外环7a)的外周面上形成减震部25。减震部25成为外环7a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减震部25通过构成外环7a的部件形成。即,外环7a的外周面作为减震部25而发挥功能。减震部25包括上述环状突起7e而构成。通过从油孔2d向减震部25与轴承孔2b的内周面2c之间供给的润滑油抑制轴8的振动。
[0052] 在此,设置环状突起7e是根据下述理由。即,减震部25需要根据抑制对象的振动周期等调整轴向的宽度、径向的内周面的间隔。在设置环状突起7e的情况下,不需要改变外环7a整体的形状。即,通过只变更环状突起7e的形状,能够具有对对象的振动的抑制效果。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设计。另外,不需要提高外环7a的外周面整体的尺寸精度。即,如果使环状突起7e的尺寸精度高,则可实现轴8的振动抑制。其结果,能削减制造成本。
[0053] 并且,在减震部25有助于轴8的振动抑制之后的润滑油以及润滑球轴承7之后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轴承孔2b的两端排出。剩余的润滑油通过贯通孔24b以及排油口2e从轴承孔2b中排出。
[0054] 可是,转动体7c也与外环7a接触。因此,若转动体7c转动,则外环7a通过与转动体7c的接点的摩擦而稍微承受旋转方向的负载。如果将外环7a固定于轴承外壳2上,则能够避免外环7a的旋转。可是,若这样则不会得到由润滑油产生的减震部25的衰减效果,也不能抑制轴8的振动。
[0055] 因此,在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上设置向轴向突出的突出部26。另外,在外径侧垫圈24的端面24c上设置突出部26插入的凹陷部27。突出部26以及凹陷部27配置于轴承孔2b时,相对于轴8位于图2中、下侧(排油口2e侧)。
[0056] 位于凹陷部27中的、轴8的旋转方向两端的内壁27a(限制部)相对于突出部26与轴8的旋转方向对置。另外,内壁27a从突出部26在旋转方向上稍微隔离。通过内壁27a与突出部26的接触,突出部26(即,外环7a)限制与外径侧垫圈24的相对旋转。外径侧垫圈24由于被固定于轴承外壳2上,因此限制外环7a(相对于轴承外壳2)的旋转。在此,与突出部26对应的凹陷部27分别在旋转方向上隔离地设置多个。另外,形成突出部26的在旋转方向上延伸的区域(大小)可以任意。例如,其区域可以是四角形状、圆弧形状等旋转方向的一部分。另外,其区域也可以是整个旋转方向的半周的半圆形状等。
[0057]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轴承结构S中,在球轴承7的外环7a上形成减震部25。并且,通过没有固定外环7a而限制轴向以及旋转方向上的移动,能够抑制轴8的振动并轴支撑轴。因此,相比于设置具备减震部25的其他部件的情况,能够削减其他部件、组装作业所需要的成本。
[0058] 另外,外径侧垫圈24除了限制外环7a旋转方向上的移动,还限制外环7a的轴向上的移动。因此,相比较于各自设置专用的部件的情况可削减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抑制成本。
[0059] 另外,在外径侧垫圈24例如是一部件的情况下,可高精度地执行外环7a在轴向上移动的限制。
[0060] 另外,在外径侧垫圈24的端面24c上设置油槽28。油槽28相对于轴8位于铅垂上侧(油孔2d侧)。在此,油槽28位于使凹陷部27与轴8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通过设置油槽28,可有效地将在减震部25有助于振动抑制之后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转动体7c供给。
[00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具备外径侧垫圈2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可以代替外径侧垫圈24,设置止动轮。
[0062] 图3是第一变形例中对应图2中的位置的抽出图。如图3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在轴承孔2b的内周面2c上形成固定槽2f。固定槽2f在轴向上隔离地设置两个。固定槽2f分别在轴8的旋转方向上延伸。在各个固定槽2f上固定止动轮30(对置部件)。
[0063] 图4是用于说明止动轮30的说明图,是图3中的止动轮30的IV向视图。如图4所示,止动轮30具备圆弧状的主体部30a。主体部30a的隔着圆周方向上的间隙而对置的两端(一端30b、另一端30c)与上述的外径侧垫圈24的内壁27a相同地发挥功能。
[0064] 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止动轮30的主体部30a的外周面30d被压入(嵌入)固定槽2f中,止动轮30固定于轴承外壳2上。固定槽2f位于设置于外环7a的突出部26的径向外侧。止动轮30在圆周方向两端的间隙中,向突出部26所处的方向被压入固定槽2f。此时,止动轮30的一端30b、另一端30c相对于突出部在轴8的旋转方向上对置。一端30b以及另一端30c从突出部26在旋转方向上稍微隔离。
[0065] 如此,止动轮30与外径侧垫圈24相同,在轴向上与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对置,限制外环7a在轴向上的移动。并且,止动轮30限制在轴8的旋转方向上的突出部26的移动。
[0066] 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削减其他部件、装配作业所需要的成本。另外,相比较于分别设置限制外环7a旋转方向的移动的部件、限制外环7a的轴向的移动的部件的情况,可削减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抑制成本。另外,止动轮30由于部件体积小且便宜,因此除了削减成本,还可实现轻量化。
[0067] 图5是第二变形例中对应图2中位置的抽出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中,关于各外环7a分别设置两个环状突起7e的情况进行说明。相对于此,如图5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在外环7a上各设置一个环状突起7e。两个环状突起7e相对于两个油孔2d配置于轴向外侧(与两个球轴承7的接近方向的相反侧)。换而言之,在涡轮叶轮9侧的球轴承7中,环状突起7e相对于油孔2d位于与止动轮30的相反侧(涡轮叶轮9侧)。在压缩机叶轮10侧的球轴承7中,环状突起7e相对于油孔2d位于与止动轮30的相反侧(压缩机叶轮10侧)。
[0068] 该情况下,从油孔2d流出至轴承孔2b的润滑油的大部分通过止动轮30的油槽28流至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侧。因此,向转动体7c供给变得容易。其结果,可稳定地向球轴承7供给润滑油。
[0069] 图6是第三变形例中对应图2中位置的抽出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在外径侧垫圈24的端面24c上设置油槽28的情况进行说明。可是,并不限于此,可以代替在外径侧垫圈24的端面24c上设置油槽28,在外环7a的壁厚侧端面7f设置油槽28。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不设置油槽28,相对于轴8在油孔2d侧配置凹陷部27。
[0070] 另外,在壁厚侧端面7f与外径侧垫圈24的端面24c抵接时,突出部26为从凹陷部27的底面27b隔离的尺寸。因此,在减震部25有助于振动抑制之后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凹陷部27的底面27b与突出部26的间隙向转动体7c侧流出。即,凹陷部27兼具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中的轴8的旋转方向的限制部、油槽28的两种功能。
[0071] 如此,在第三变形例中,能不格外设置油槽28且有效地向转动体7c供给润滑油。因此,可稳定地向球轴承7供给润滑油。
[0072]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关于在外环7a上设置突出部26、在对置部件(外径侧垫圈24、止动轮30)上设置限制部(内壁27a、一端30b、另一端30c)的情况进行说明。可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在外环上设置限制部、在对置部件上设置突出部。
[007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关于减震部25包括环状突起7e的情况进行说明,但环状突起7e并不是必须的结构。
[007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关于在涡轮侧轴承20的内环7b以及压缩机侧轴承21的内环7b中插通轴8的情况进行说明。可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在各自的内环7b中压入轴8。
[007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关于球轴承7是角接触轴承,突出部26设置于壁厚侧端面7f的情况进行说明。可是,球轴承7并不限于角接触轴承。另外,在使球轴承7为角接触轴承的情况下,可以在壁厚侧端面7f上形成限制部。如此,相比较于使球轴承7为角接触轴承、在壁厚侧端面7f上设置突出部、限制部的情况、设置于与壁厚侧端面7f相反侧的端面7g的情况,在以下方向具有优势。即,能够确保突出部与限制部的轴8中的接触面积大,可使面压下降而使对摩擦等的影响变小。
[007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变形例中,关于球轴承7在轴向上隔离并在轴承孔2b中设置两个的情况进行说明。可是,并不限于此,球轴承7既可以只配置一个,也可以配置三个以上。
[007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变形例中,关于外径侧垫圈24是对置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中关于止动轮30是对置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可是,并不限于此,对置部件也可是在轴向上与外环7a对置的其他部件。
[007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中,关于设置油槽28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油槽28并不是必须的结构。
[0079] 以上,参照附图的同时关于适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各结构并不限定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是显而易见的,关于那些也会当然地理解为属于技术性范围内。
[0080] 符号说明
[0081] C—增压器,S—轴承结构,2—轴承外壳(外壳),2b—轴承孔,2f—固定槽,7—球轴承,7a—外环,7e—环状突起(突起),7f—壁厚侧端面,8—轴,20—涡轮侧轴承(球轴承),21—压缩机侧轴承(球轴承),24—外径侧垫圈(对置部件、垫圈),25—减震部,26—突出部,
27a—内壁(限制部),28—油槽,30—止动轮(对置部件),30a—主体部,30b—一端(两端、限制部),30c—另一端(两端,限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