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40684.5

文献号 : CN1078520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R·S·塔勒法赫大崎敏幸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

摘要 :

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具有:转子支承构件,其能够相对于壳体在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以及支承构件承接件,其安装于所述转子轴和转子铁心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供所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分离,并且在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转子轴和所述转子铁心相对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固定。所述壳体具有第1通孔。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能够供螺栓抵接的抵接承接部,所述抵接承接部配置成与所述第1通孔相向。轴承零件具有从电动机外侧面对所述壳体的凸缘以及设置于所述凸缘的第1螺纹孔,并且以使所述第1螺纹孔与所述第1通孔对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具备:

定子铁心;

转子铁心,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心的内周侧;

转子轴,其固定于所述转子铁心;

壳体,其收容所述定子铁心和所述转子铁心;

轴承零件,其将所述转子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转子支承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由所述壳体从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径向的外周侧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以及支承构件承接件,其安装于所述转子轴和所述转子铁心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供所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分离,并且在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转子轴和所述转子铁心相对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固定,所述壳体具有沿着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的第1通孔,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能够供螺栓抵接的抵接承接部,所述抵接承接部配置成与所述第1通孔相向,所述轴承零件具有在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从电动机外侧面对所述壳体的凸缘以及设置于所述凸缘的第1螺纹孔,并且以使所述第1螺纹孔与所述第1通孔对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且,所述轴承零件具有设置于所述凸缘的第2通孔,并且,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轴承零件的第2通孔对准的第3通孔,并且,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与所述壳体的第3通孔对准的第2螺纹孔,穿过所述第2通孔和所述第3通孔的螺栓能够螺纹接合于所述第2螺纹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在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面对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第1面,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面对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第1面的第2面,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径向的外周侧支承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在从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径向的外周侧观察的情况下,在所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周向的整个圆周上无间断地覆盖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第1面、所述壳体的第2面以及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间隙。

说明书 :

电动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动机。

背景技术

[0002] 在铁路车辆中,在配置于车体下的转向架搭载电动机。该电动机的旋转力经由接头和齿轮装置传递到车轮,从而铁路车辆行驶。
[0003] 一般而言,电动机具有:壳体;收容于壳体的筒状的定子铁心;配置在定子铁心的内周侧的转子铁心;以及固定于转子铁心的转子轴。转子轴由轴承零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0004] 另外,支承转子轴的轴承零件需要定期的保养。一般而言,轴承零件的保养需要进行伴随有将转子铁心从定子铁心抽出的作业的电动机的分解。但是,将转子铁心从定子铁心抽出的作业的作业负担大。因此,提出有不用从定子铁心抽出转子铁心就能够进行轴承零件的保养的非分解轴承更换构造。
[0005] 但是,在以往的非分解轴承更换构造中,若弄错作业步骤,则有时会产生转子铁心相对于定子铁心掉落这样的问题。因此,作业者需要进行充分的确认作业,以防止弄错作业步骤。因此,电动机在实现容易进行保养作业这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6] 在先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99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容易进行保养作业的电动机。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 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具有:定子铁心;转子铁心;转子轴;壳体;轴承零件;转子支承构件;以及支承构件承接件。上述转子铁心配置在上述定子铁心的内周侧。上述转子轴固定于上述转子铁心。上述壳体收容上述定子铁心和上述转子铁心。上述轴承零件将上述转子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转子支承构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由上述壳体从上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径向的外周侧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在上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上述支承构件承接件安装于上述转子轴和上述转子铁心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供上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分离,并且在与上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转子轴和上述转子铁心相对于上述转子支承构件固定。上述壳体具有沿着上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的第1通孔。上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能够供螺栓抵接的抵接承接部,上述抵接承接部配置成与上述第1通孔相向。上述轴承零件具有在上述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从电动机外侧面对上述壳体的凸缘以及设置于上述凸缘的第1螺纹孔,并且以使上述第1螺纹孔与上述第1通孔对准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壳体。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剖视图。
[0014]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电动机的不同于图1的截面的剖视图。
[0015] 图3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动机的框架的端壁的主视图。
[0016] 图4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动机的分解作业的第1阶段的剖视图。
[0017] 图5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动机的分解作业的第2阶段的剖视图。
[0018] 图6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动机的重新组装作业的第1阶段的剖视图。
[0019] 图7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动机的重新组装作业的第2阶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说明。
[0021] 图1至图7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例如,电动机1是搭载于铁路车辆的转向架来驱动铁路车辆的车辆用主电动机。
[0022] 在此,为了方便说明,以电动机1的旋转中心轴C(以下,称为“中心轴C”。)为基准来定义+Z方向、-Z方向、R方向以及θ方向。首先,中心轴C是通过后述的转子轴15的旋转中心的轴线,也能够看作转子轴15的中心轴。+Z方向和-Z方向是转子轴15的中心轴的轴向,是与中心轴C大致平行的方向。例如,+Z方向是转子轴15的驱动侧的端部从电动机1突出的方向。-Z方向是+Z方向的相反方向。R方向是转子轴15的中心轴的径向,是与中心轴C大致正交并且呈放射状地离开中心轴C的方向。θ方向是转子轴15的中心轴的周向,是在将距中心轴C的距离保持为恒定的同时绕中心轴C旋转的方向。
[0023] 图1是表示电动机1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4] 图1是沿着后述的图3的F1-F1线的电动机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动机1具有框架11、轴承架12、定子铁心13、转子铁心14以及转子轴15。
[0025] 框架11是形成电动机1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的轮廓构件。框架11与后述的轴承架12一同形成“壳体10”的一个例子。壳体10收容定子铁心13和转子铁心14。此外,本申请所说的“收容定子铁心和转子铁心”也包括定子铁心的至少一部分和转子铁心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到壳体10的外部的情况。
[0026] 详细地说,框架11包括周壁21和端壁22。
[0027] 周壁21形成为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筒状(例如圆筒状)。此外本申请所说的“筒状”不仅限于圆筒状,也包括多角形状的筒状。本申请所说的“筒状”也可以被称为“中空状”或“环状”等。周壁21作为中心轴C的轴向上的一对端部,具有-Z方向侧的第1端部21a和+Z方向侧的第2端部21b。
[0028] 端壁22从周壁21的第1端部21a朝向中心轴C的R方向的内侧设置。即,端壁22设置在与周壁21交叉的(例如大致正交的)的方向上。端壁22具有圆形的外形,在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与周壁21连接。在端壁22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的第1开口部22a。第1开口部22a在+Z方向上贯通端壁22。
[0029] 轴承架12是形成电动机1的轮廓的另一部分的轮廓构件。轴承架12相对于周壁21位于端壁22的相反侧,安装于周壁21的第2端部21b。轴承架12从周壁21的第2端部21b朝向中心轴C的R方向的内侧设置。即,轴承架12设置在与周壁21交叉的(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轴承架12具有圆形的外形,在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与周壁21连接。在轴承架12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的第2开口部12a。第2开口部12a在-Z方向上贯通轴承架12。
[0030] 定子铁心13形成为筒状(例如圆筒状)。定子铁心13保持于框架11的周壁21的内周面。具体而言,在框架11的周壁21的内周面设置有一对定子铁心压紧件24a、24b。一对定子铁心压紧件24a、24b在+Z方向上在定子铁心13的两侧分开地配置。定子铁心13被夹在一对定子铁心压紧件24a、24b之间,从而固定于框架11的周壁21。在定子铁心13设置有沿着+Z方向的多个槽。在槽中收容线圈25。
[0031] 转子铁心14和转子轴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定子铁心13的内周侧。转子轴15固定于转子铁心14,对转子轴15进行支承。在转子轴15安装有一对转子铁心压紧件26a、26b。一对转子铁心压紧件26a、26b在+Z方向上在转子铁心14的两侧分开地配置。转子铁心
14被夹在一对转子铁心压紧件26a、26b之间,从而固定于转子轴15。
[0032] 转子轴15具有-Z方向侧的第1端部15a和+Z方向侧的第2端部15b。第1端部15a穿过框架11的端壁22的第1开口部22a。第2端部15b是安装用于导出电动机1的旋转力的接头的驱动侧端部。第2端部15b穿过轴承架12的第2开口部12a,朝向电动机1的外部突出。
[0033] 如图1所示,在转子轴15安装有第1分隔板27a和第2分隔板27b。第1分隔板27a设置在框架11的端壁22与转子铁心14之间。第2分隔板27b设置在轴承架12与转子铁心14之间。
[0034] 在端壁22设置有面对第1分隔板27a的第1分隔部28a。第1分隔部28a从端壁22的内表面朝向第1分隔板27a突出。同样,在轴承架12设置有面对第2分隔板27b的第2分隔部28b。第2分隔部28b从轴承架12的内表面朝向第2分隔板27b突出。
[0035] 如图1所示,在第1分隔板27a与第1分隔部28a之间,形成有阻断空气的流动的第1迷宫式密封圈29a。同样,在第2分隔板27b与第2分隔部28b之间,形成有阻断空气的流动的第2迷宫式密封圈29b。
[0036] 第1迷宫式密封圈29a和第2迷宫式密封圈29b将电动机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外部空气能够通过后述的吸气口49(参照图3)流入的空间S1以及实质上与外部空气阻断并且收容重要零件(例如线圈25)的空间S2。另外,第1分隔板27a和第2分隔板27b与从外部流入空间S1的空气接触,从而也具有对收容于空间S2的零件发出的热的一部分进行散热的功能。
[0037] 下面,对支承转子轴15的第1端部15a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8] 如图1所示,电动机1作为对转子轴15的第1端部15a进行支承的结构,具备第1轴承31、第1外壳32、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以及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此外,以下,有时将第1轴承
31和第1外壳32合称为“第1轴承零件35”。
[0039] 转子轴15的第1端部15a在第1轴承31的内周侧穿过。第1轴承31将转子轴15的第1端部1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如图1所示,第1轴承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框架11的端壁22的第1开口部22a的内周侧。
[0040] 第1外壳32具有保持第1轴承31的保持部32a以及用于将该第1外壳32固定于框架11的凸缘32b。此外,本申请所说的“凸缘”不限定于形成为圆形的构件,也可以是形成为扇形或其他形状的构件。
[0041]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32a形成为包围第1轴承31的外周侧的圆筒状。保持部32a与第1轴承31嵌合,保持第1轴承31。保持部32a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框架11的端壁22的第1开口部22a。保持部32a在中心轴C的R方向上与第1开口部22a的内周面接触。即,保持部32a在中心轴C的R方向上被夹在框架11的端壁22与第1轴承31之间。保持部32a被夹在框架11的端壁22与第1轴承31之间,从而相对于框架11的端壁22支承第1轴承31。
[0042] 凸缘32b设置于保持部32a的端部。详细地说,第1外壳32的保持部32a具有从第1开口部22a向框架11的外侧突出的端部。凸缘32b从保持部32a的上述端部向中心轴C的R方向伸出。凸缘32b在+Z方向上从框架11的外侧(即从电动机外侧)面对框架11的端壁22。
[0043] 下面,对第1转子支承构件33进行说明。
[0044] 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是在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时相对于框架11固定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构件。如图1所示,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收容在框架11的端壁22与转子铁心14之间。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具有基部33a、延伸部33b以及固定部33c。
[0045] 基部(嵌合部)33a形成为包围第1外壳32的保持部32a的外周侧的筒状(例如圆筒状)。基部33a沿着框架11的端壁22的+Z方向侧的内表面配置。基部33a从第1外壳32的凸缘32b的相反侧面对框架11的端壁22。
[0046] 如图1所示,在框架11的端壁22的内表面设置有第1支承部36。第1支承部36从端壁22的内表面向+Z方向突出,形成为包围基部33a的外周侧的环状(例如圆环状)。第1支承部
36具有从转子轴15的相反侧与基部33a接触的内周面36a。第1支承部36的内周面36a与中心轴C大致平行地形成。基部33a嵌合于第1支承部36的内周面36a。第1支承部36从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周侧支承第1转子支承构件33。
[0047] 第1支承部36在中心轴C的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覆盖基部33a的至少端壁22侧的端部。详细地说,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具有在-Z方向上面对端壁22的内表面的第1面37(参照图5)。端壁22的内表面具有在+Z方向上面对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面37的第2面38(参照图5)。第1支承部36的内周面36a在从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侧观察的情况下,在中心轴C的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无间断地覆盖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面37、端壁22的第2面38以及第1面37与第2面38之间的间隙Sa2。
[0048] 如图1所示,延伸部33b从基部33a朝向转子轴15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地延伸。即,延伸部33b形成为外径及内径随着趋向转子铁心14而变小的筒状。
[0049] 固定部33c设置于延伸部33b的前端部。固定部33c形成为包围转子轴15的外周侧的筒状。固定部33c具有第1倾斜部33ca。第1倾斜部33ca是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的环状的倾斜部(例如倾斜面)。第1倾斜部33ca随着趋向转子铁心14而向离开转子轴15的方向倾斜。例如,第1倾斜部33ca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大致45度。
[0050] 以上说明的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基部33a、延伸部33b以及固定部33c一体地形成。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在后述的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时能够相对于框架11在+Z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第1转子支承构件33被第1支承部36的内周面36a引导,能够向靠近转子铁心14的方向滑动。如图1所示,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在该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与转子铁心14之间空出使该第1转子支承构件33能够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的间隙Sa0。
[0051] 下面,对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进行说明。
[0052] 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具有固定于转子轴15的安装部34a以及承接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承接部34b。
[0053] 安装部34a形成为具有与转子轴15的外径大致一致的内径的筒状。例如,安装部34a嵌合固定于转子轴15。此外,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也可以安装于转子铁心14来代替转子轴15,或者也可以除转子轴15之外还安装于转子铁心14。
[0054] 承接部34b是从安装部34a向中心轴C的R方向伸出的凸缘。承接部34b在转子轴15的外周侧形成为环状。承接部34b能够供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接触分离。即,承接部34b在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时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的情况下,承接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固定部33c。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在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固定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
[0055] 详细地说,承接部34b具有第2倾斜部34ba。第2倾斜部34ba是与第1倾斜部33ca大致平行地形成的环状的倾斜部(例如倾斜面)。例如,第2倾斜部34ba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大致45度。承接部34b配置在第1倾斜部33ca与转子铁心14之间。换言之,第2倾斜部34ba从与转子铁心14相同的一侧面对第1倾斜部33ca。在第2倾斜部34ba与第1倾斜部33ca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Sa1。
[0056] 下面,对设置于第1外壳32、框架11的端壁22以及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螺纹孔及通孔进行说明。
[0057] 如图1所示,在第1外壳32的凸缘32b设置有第1螺纹孔41。第1螺纹孔41在+Z方向上贯通第1外壳32的凸缘32b。第1螺纹孔41内周面具有螺纹牙。
[0058] 在框架11的端壁22设置有第1通孔42。第1通孔42在+Z方向上贯通框架11的端壁22。第1通孔42是没有螺纹牙的单纯孔。第1通孔42的内径比第1螺纹孔41的内径大一圈。第1外壳32以使第1螺纹孔41与端壁22的第1通孔42对准的方式安装于框架11。
[0059] 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基部33a具有抵接承接部43。抵接承接部43配置成与端壁22的第1通孔42相向。抵接承接部43能够供与第1螺纹孔41螺纹接合并穿过第1通孔42的螺栓抵接。抵接承接部43是例如与中心轴C垂直的垂直面。此外,抵接承接部43也可以是沿着与中心轴C交叉的方向的倾斜面,或者也可以具有槽部等。
[0060] 图2是沿着后述的图3的F2-F2线的电动机1的剖视图。
[0061] 如图2所示,在第1外壳32的凸缘32b设置有第2通孔44。第2通孔44在+Z方向上贯通凸缘32b。第2通孔44是没有螺纹牙的单纯孔。第2通孔44的内径比后述的第2螺纹孔46的内径大一圈。
[0062] 在框架11的端壁22设置有第3通孔45。第3通孔45在+Z方向上贯通框架11的端壁22。第3通孔45是没有螺纹牙的单纯孔。第3通孔45的内径比后述的第2螺纹孔46的内径大一圈。第1外壳32以使第2通孔44与端壁22的第3通孔45对准的方式安装于框架11。
[0063] 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基部33a设置有第2螺纹孔46。第2螺纹孔46在+Z方向上贯通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基部33a。第2螺纹孔46的内周面具有螺纹牙。第2螺纹孔46配置成与端壁22的第3通孔45相向。
[0064] 如图2所示,第1固定螺栓47从框架11的外侧插入到第1外壳32的第2通孔44。第1固定螺栓47穿过第2通孔44和第3通孔45,与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通过使第1固定螺栓47与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第1外壳32和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于框架11的端壁22。即,第1固定螺栓47将第1外壳32、框架11的端壁22以及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共同紧固。
[0065] 图3是表示框架11的端壁22的主视图。
[0066] 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将第1螺纹孔41、第1通孔42以及抵接承接部43合称为“孔组HA”。另一方面,将第2通孔44、第3通孔45以及第2螺纹孔46合称为“孔组HB”。
[0067] 如图3所示,孔组HA和孔组HB分别设置在多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具有4个孔组HA和4个孔组HB。例如,4个孔组HB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以大致等角度的间隔分散地配置。另一方面,2个孔组HA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集中配置在2个孔组HB之间。另外,其他2个孔组HA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集中配置在其他2个孔组HB之间。即,多个孔组HA与多个孔组HB相比,集中配置在特定的区域。
[0068] 换言之,多个孔组HA集中配置在特定的区域,从而多个孔组HB如上述那样能够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以大致等角度的间隔分散地配置。孔组HB包括对框架11、第1外壳32以及第1转子支承构件33进行固定的第1固定螺栓47。因此,若多个孔组HB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以大致等角度的间隔分散地配置,则框架11、第1外壳32以及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固定强度容易提高。
[0069] 如图3所示,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在2个孔组HB之间设置有吸气口49。吸气口49贯通框架11的端壁22,向电动机1内的空间S1开口。外部空气通过吸气口49流入电动机1内的空间S1,从而促进电动机1的散热。
[0070] 下面,对支承转子轴15的第2端部15b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1] 如图1所示,电动机1作为对转子轴15的第2端部15b进行支承的结构,具备第2轴承51、第2外壳52、第2转子支承构件53以及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此外,以下,有时将第2轴承
51和第2外壳52合称为“第2轴承零件55”。
[0072] 转子轴15的第2端部15b在第2轴承51的内周侧穿过。第2轴承51将转子轴15的第2端部15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如图1所示,第2轴承5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轴承架12的第2开口部12a的内周侧。
[0073] 第2外壳52具有保持第2轴承51的保持部52a以及用于将该第2外壳52固定于轴承架12的凸缘52b。
[0074]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52a形成为包围第2轴承51的外周侧的圆筒状。保持部52a与第2轴承51嵌合,保持第2轴承51。保持部52a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轴承架12的第2开口部12a。保持部52a在中心轴C的R方向上与第2开口部12a的内周面接触。即,保持部52a在中心轴C的R方向上被夹在轴承架12与第2轴承51之间。保持部52a被夹在轴承架12与第2轴承51之间,从而相对于轴承架12支承第2轴承51。
[0075] 凸缘52b设置于保持部52a的端部。详细地说,第2外壳52的保持部52a具有从第2开口部12a向轴承架12的外侧突出的端部。凸缘52b从保持部52a的上述端部向中心轴C的R方向伸出。凸缘52b在-Z方向上从轴承架12的外侧(即从电动机外侧)面对轴承架12。
[0076] 下面,对第2转子支承构件53进行说明。
[0077] 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是在从转子轴15拆卸第2轴承零件55时相对于轴承架12固定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构件。如图1所示,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收容在轴承架12与转子铁心14之间。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具有基部53a、延伸部53b以及固定部53c。
[0078] 基部(嵌合部)53a形成为包围第2外壳52的保持部52a的外周侧的筒状(例如圆筒状)。基部53a沿着轴承架12的-Z方向侧的内表面配置。基部53a从第2外壳52的凸缘52b的相反侧面对轴承架12。
[0079] 如图1所示,在轴承架12的内表面设置有第2支承部56。第2支承部56从轴承架12的内表面向-Z方向突出,形成为包围基部53a的外周侧的环状(例如圆环状)。第2支承部56具有从转子轴15的相反侧与基部53a接触的内周面56a。第2支承部56的内周面56a与中心轴C大致平行地形成。基部53a与第2支承部56的内周面56a嵌合。第2支承部56从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周侧支承第2转子支承构件53。
[0080] 第2支承部56在中心轴C的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覆盖基部53a的至少轴承架12侧的端部。详细地说,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具有在+Z方向上面对轴承架12的内表面的第1面57(参照图5)。轴承架的内表面具有在-Z方向上面对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1面57的第2面58(参照图5)。第2支承部56的内周面56a在从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侧观察的情况下,在中心轴C的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无间断地覆盖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1面57、轴承架12的第2面58以及第1面57与第2面58之间的间隙Sb2。
[0081] 如图1所示,延伸部53b从基部53a朝向转子轴15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地延伸。延伸部53b形成为外径及内径随着趋向转子铁心14而变小的筒状。
[0082] 固定部53c设置于延伸部53b的前端部。固定部53c形成为包围转子轴15的外周侧的筒状。固定部53c具有第3倾斜部53ca。第3倾斜部53ca是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的环状的倾斜部(例如倾斜面)。第3倾斜部53ca随着趋向转子铁心14而向离开转子轴15的方向倾斜。例如,第3倾斜部53ca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大致45度。
[0083] 以上说明的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基部53a、延伸部53b以及固定部53c一体地形成。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在后述的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时,能够相对于轴承架12在-Z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第2转子支承构件53被第2支承部56的内周面56a引导,能够向靠近转子铁心14的方向滑动。如图1所示,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在该第2转子支承构件53与转子铁心14之间空出使该第2转子支承构件53能够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的间隙Sb0。
[0084] 下面,对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进行说明。
[0085] 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具有固定于转子轴15的安装部54a以及承接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承接部54b。
[0086] 安装部54a形成为具有与转子轴15的外径大致一致的内径的筒状。例如,安装部54a嵌合固定于转子轴15。此外,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也可以安装于转子铁心14来代替转子轴15,或者也可以除转子轴15之外还安装于转子铁心14。
[0087] 承接部54b是从安装部54a向中心轴C的R方向伸出的凸缘。承接部54b在转子轴15的外周侧形成为环状。承接部54b能够供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接触分离。即,承接部54b在电动机1的分解时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的情况下,承接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固定部53c。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在与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固定于第2转子支承构件53。
[0088] 详细地说,承接部54b具有第4倾斜部54ba。第4倾斜部54ba是与第3倾斜部53ca大致平行地形成的环状的倾斜部(例如倾斜面)。例如,第4倾斜部54ba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大致45度。承接部54b配置在第3倾斜部53ca与转子铁心14之间。换言之,第4倾斜部54ba从与转子铁心14相同的一侧面对第3倾斜部53ca。在第4倾斜部54ba与第3倾斜部53ca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Sb1。
[0089] 下面,对设置于第2外壳52、轴承架12以及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螺纹孔及通孔进行说明。
[0090] 如图1所示,在第2外壳52的凸缘52b设置有第3螺纹孔61。第3螺纹孔61在-Z方向上贯通第2外壳52的凸缘52b。第3螺纹孔61的内周面具有螺纹牙。
[0091] 在轴承架12设置有第4通孔62。第4通孔62在-Z方向上贯通轴承架12。第4通孔62是没有螺纹牙的单纯孔。第4通孔62的内径比第3螺纹孔61的内径大一圈。第2外壳52以使第3螺纹孔61与轴承架12的第4通孔62对准的方式安装于轴承架12。
[0092] 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基部53a具有抵接承接部63。抵接承接部63配置成与轴承架12的第4通孔62相向。抵接承接部63能够供与第3螺纹孔61螺纹接合并穿过第4通孔62的螺栓抵接。抵接承接部63是例如与中心轴C的轴向垂直的垂直面。此外,抵接承接部63也可以是沿着与中心轴C交叉的方向的倾斜面,或者也可以具有槽部等。
[0093] 如图2所示,在第2外壳52的凸缘52b设置有第5通孔64。第5通孔64在-Z方向上贯通凸缘52b。第5通孔64是没有螺纹牙的单纯孔。第5通孔64的内径比后述的第4螺纹孔66的内径大一圈。
[0094] 在轴承架12设置有第6通孔65。第6通孔65在-Z方向上贯通轴承架12。第6通孔65是没有螺纹牙的单纯孔。第6通孔65的内径比后述的第4螺纹孔66的内径大一圈。第2外壳52以使第5通孔64与轴承架12的第6通孔65对准的方式安装于轴承架12。
[0095] 在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基部53a设置有第4螺纹孔66。第4螺纹孔66在-Z方向上贯通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基部53a。第4螺纹孔66的内周面具有螺纹牙。第4螺纹孔66配置成与轴承架12的第6通孔65相向。
[0096] 如图2所示,第2固定螺栓67从轴承架12的外侧插入到第2通孔44。第2固定螺栓67穿过第5通孔64和第6通孔65,与第4螺纹孔66螺纹接合。通过使第2固定螺栓67与第4螺纹孔66螺纹接合,第2外壳52和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固定于轴承架12。即,第2固定螺栓67将第2外壳52、轴承架12以及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共同紧固。
[0097] 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将第3螺纹孔61、第4通孔62、抵接承接部63合称为“孔组HC”。另一方面,将第5通孔64、第6通孔65以及第4螺纹孔66合称为“孔组HD”。
[0098] 孔组HC和孔组HD与孔组HA和孔组HB相同地分别设置在多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具有4个孔组HC和4个孔组HD。4个孔组HC相对于中心轴C配置在与4个孔组HA大致相同的位置。4个孔组HD相对于中心轴C配置在与4个孔组HB大致相同的位置。
[0099] 另外,在2个孔组HD之间设置有与图3所示的吸气口49相同的吸气口49。吸气口49贯通轴承架12,向电动机1内的空间S1开口。外部空气通过吸气口49流入电动机1内的空间S1,从而促进电动机1的散热。
[0100] 下面,参照图4和图5,对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和第2轴承零件55的分解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从定子铁心13中抽出转子铁心14就将第1轴承零件35和第2轴承零件55从转子轴15拆下。此外,在此,首先对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的方法进行说明。
[0101] 作为前提,第1轴承零件35和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在电动机1搭载于转向架的状态下,由第1固定螺栓47(参照图2)固定于框架11的端壁22。因此,在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时,在进行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的作业之前,先拆卸第1固定螺栓47。第1固定螺栓47向松开的方向旋转,从而从第1外壳32、框架11的端壁22以及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拆下。
[0102] 图4表示第1轴承零件35的拆卸作业的第1阶段。
[0103] 如图4所示,在拆卸第1轴承零件35的作业中,首先,第1拆卸螺栓71与第1外壳32的第1螺纹孔41螺纹接合。具体而言,第1拆卸螺栓71从框架11的外侧相对于第1外壳32的第1螺纹孔41螺纹接合。与第1螺纹孔41螺纹接合的第1拆卸螺栓71向拧入的方向旋转,从而朝向框架11的内侧(+Z方向侧)前进,通过框架11的端壁22的第1通孔42,被推碰到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抵接承接部43。
[0104] 然后,在第1拆卸螺栓71的前端部被推碰到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抵接承接部43的状态下,第1拆卸螺栓71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第1拆卸螺栓71向拧入的方向旋转,从而朝向框架11的内侧前进,将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朝向转子铁心14推动。
[0105] 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由第1拆卸螺栓71推动,从而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该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倾斜部33ca被推碰到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的第2倾斜部34ba。
[0106] 当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倾斜部33ca被推碰到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的第2倾斜部34ba时,转子轴15相对于框架11的位置固定。当转子轴15相对于框架11的位置固定时,即使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转子铁心14也不再会相对于定子铁心13掉落。
[0107] 图5表示第1轴承零件35的拆卸作业的第2阶段。
[0108] 如图5所示,在转子轴15相对于框架11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具体而言,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倾斜部33ca被推碰到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的第2倾斜部34ba的状态下,第1拆卸螺栓71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但是,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已被推碰到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无法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因此,当第1拆卸螺栓71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在第1拆卸螺栓71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受到的反作用力下,第1轴承零件35向框架11的外侧移动。由此,第1轴承零件35从转子轴15拆下。当第1轴承零件35从转子轴15拆下时,能够进行第1轴承31的保养、更换。此外,第1拆卸螺栓71通过将第1外壳
32从框架11拆下而与第1轴承零件35一同从框架11拆下。
[0109] 另外,当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时,在端壁22的内表面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之间产生间隙Sa2。该间隙Sa2由第1支承部36从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周侧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无间断地覆盖。
[0110] 下面,同样参照图4和图5,对从转子轴15拆卸第2轴承零件55的方法进行说明。作为前提,第2轴承零件55和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在电动机1搭载于转向架的状态下,由第2固定螺栓67(图2参照)固定于轴承架12。因此,在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时,在进行从转子轴15拆卸第2轴承51的作业之前,先拆卸第2固定螺栓67。第2固定螺栓67向松开的方向旋转,从而从第2外壳52、轴承架12以及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拆下。
[0111] 图4表示第2轴承零件55的拆卸作业的第1阶段。
[0112] 如图4所示,在拆卸第2轴承零件55的作业中,首先,第2拆卸螺栓72与第2外壳52的第3螺纹孔61螺纹接合。具体而言,第2拆卸螺栓72从轴承架12的外侧相对于第2外壳52的第3螺纹孔61螺纹接合。与第3螺纹孔61螺纹接合的第2拆卸螺栓72向拧入的方向旋转,从而朝向框架11的内侧(-Z方向侧)前进,通过轴承架12的第4通孔62,被推碰到第2转子支承构件
53的抵接承接部63。
[0113] 然后,在第2拆卸螺栓72的前端部被推碰到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抵接承接部63的状态下,第2拆卸螺栓72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当第2拆卸螺栓72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第2拆卸螺栓72朝向框架11的内侧前进,将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朝向转子铁心14推动。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由第2拆卸螺栓72推动,从而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该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3倾斜部53ca被推碰到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的第4倾斜部54ba。
[0114] 当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3倾斜部53ca被推碰到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的第4倾斜部54ba时,转子轴15相对于轴承架12的位置固定。当转子轴15相对于轴承架12的位置固定时,即使从转子轴15拆卸第2轴承零件55,转子铁心14也不再会相对于定子铁心13掉落。
[0115] 图5表示第2轴承零件55的拆卸作业的第2阶段。
[0116] 如图5所示,在转子轴15相对于轴承架12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从转子轴15拆卸第2轴承零件55。具体而言,在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3倾斜部53ca被推碰到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的第4倾斜部54ba的状态下,第2拆卸螺栓72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但是,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已被推碰到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无法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因此,当第2拆卸螺栓72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在第2拆卸螺栓72从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受到的反作用力下,第2轴承零件55向轴承架12的外侧移动。由此,第2轴承零件55从转子轴15拆下。当第2轴承零件55从转子轴15拆下时,能够进行第2轴承51的保养、更换。此外,第2拆卸螺栓72通过将第2外壳52从轴承架12拆下而与第2轴承零件55一同从轴承架12拆下。
[0117] 另外,当第2转子支承构件53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时,在轴承架12的内表面与第2转子支承构件53之间产生间隙Sb2。该间隙Sb2由第2支承部56从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周侧在中心轴C的θ方向上无间断地覆盖。
[0118] 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将拆卸第1轴承31的作业和拆卸第2轴承51的作业分别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的分解作业中,拆卸第1轴承零件35的作业和拆卸第2轴承零件55的作业也可以同时进行。
[0119] 下面,参照图6和图7,对在进行了第1轴承零件35和第2轴承零件55的保养、更换之后将第1轴承零件35和第2轴承零件55安装于转子轴15的重新组装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将第1轴承零件35安装于转子轴15的方法进行说明。
[0120] 图6表示第1轴承零件35的安装作业的第1阶段。
[0121] 如图6所示,在安装第1轴承零件35的作业中,首先,将第1轴承31安装于转子轴15,并且使第1外壳32沿着框架11的端壁22。
[0122] 然后,在使第1外壳32沿着框架11的端壁22之后,将第1固定螺栓47插入到第1外壳32的第2通孔44。具体而言,第1固定螺栓47从框架11的外侧相对于第1外壳32的第2通孔44插入。插入到第2通孔44的第1固定螺栓47通过框架11的端壁22的第3通孔45,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
[0123] 图7表示第1轴承零件35的安装作业的第2阶段。
[0124] 如图7所示,第1固定螺栓47在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的状态下,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当第1固定螺栓47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向离开转子铁心14的方向移动。当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向离开转子铁心14的方向移动时,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倾斜部33ca与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的第2倾斜部34ba之间再次空出微小的间隙Sa1。由此,转子轴15相对于框架11的固定被解除,转子轴15变得能够旋转。另外,当第1固定螺栓47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第1轴承零件35和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于框架11的端壁22。由此,第1轴承零件35不再脱离框架11。
[0125] 下面,对将第2轴承零件55安装于转子轴15的方法进行说明。
[0126] 图6表示第2轴承零件55的安装作业的第1阶段。
[0127] 如图6所示,在安装第2轴承零件55的作业中,首先,将第2轴承51安装于转子轴15,并且使第2外壳52沿着轴承架12。
[0128] 然后,在使第2外壳52沿着轴承架12之后,将第2固定螺栓67插入到第2外壳52的第5通孔64。具体而言,第2固定螺栓67从轴承架12的外侧相对于第2外壳52的第5通孔64插入。
插入到第5通孔64的第2固定螺栓67通过轴承架12的第6通孔65,与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
4螺纹孔66螺纹接合。
[0129] 图7表示第2轴承51的安装作业的第2阶段。
[0130] 如图7所示,第2固定螺栓67在与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4螺纹孔66螺纹接合的状态向,再向拧入的方向旋转。当第2固定螺栓67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向离开转子铁心14的方向移动。当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向离开转子铁心14的方向移动时,在第2转子支承构件53的第3倾斜部53ca与第2支承构件承接件54的第4倾斜部54ba之间再次空出微小的间隙Sb1。由此,转子轴15相对于轴承架12的固定被解除,转子轴15变得能够旋转。
另外,当第2固定螺栓67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第2轴承零件55和第2转子支承构件53固定于轴承架12。由此,第2轴承零件55不再从轴承架12脱离。
[0131] 以上,为了方便说明,将安装第1轴承零件35的作业和安装第2轴承零件55的作业分别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的重新组装作业中,安装第1轴承零件35的作业和安装第2轴承零件55的作业也可以同时进行。
[0132]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的电动机1,能够实现容易进行保养作业。
[0133] 在此,为了进行比较,考虑分别进行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转子轴15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从框架11的端壁22拆卸的作业的电动机。在该电动机的分解作业中,需要在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了转子轴15之后将第1轴承零件35从框架11的端壁22拆卸。若弄错该作业步骤,则会在没有固定转子轴15的状态下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转子铁心14有可能会相对于定子铁心13掉落。另外,作为电动机的分解作业,分别进行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转子轴15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从框架11的端壁22拆卸的作业这2个作业,因此分解作业有可能会变得繁杂。
[0134] 并且,在上述电动机的重新组装作业中,分别进行解除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的固定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固定于框架11的端壁22的作业。因此,有可能会误跳过解除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的固定的作业,仅进行将第1轴承零件35固定于框架11的端壁22的作业。若误跳过解除转子轴15的固定的作业,则有可能会在转子轴15被固定的状态下将电动机搭载于转向架。另外,若作为电动机的重新组装作业,分别进行解除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的固定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固定于框架11的端壁22的作业这2个作业,则重新组装作业有可能会变得繁杂。
[0135]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具备:定子铁心13;转子铁心14;转子轴15;壳体10;第1轴承零件35;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以及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转子铁心14配置在定子铁心13的内周侧。转子轴15固定于转子铁心14。壳体10收容定子铁心13和转子铁心14。第1轴承零件35将转子轴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1转子支承构件33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由壳体10从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R方向的外周侧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0在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轴向上移动。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安装于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供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接触分离,并且在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相对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壳体10具有沿着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轴向的第1通孔42。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具有能够供第1拆卸螺栓71抵接的抵接承接部43。抵接承接部43配置成与第1通孔42相向。第1轴承零件35具有在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轴向上从电动机外侧面对壳体10的凸缘32b以及设置于凸缘32b的第1螺纹孔41,并且以使第1螺纹孔41与第1通孔42对准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
[0136] 根据该结构,在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时,使第1拆卸螺栓71与第1轴承零件35的第1螺纹孔41螺纹接合,并使该第1拆卸螺栓71从壳体10的第1通孔42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抵接承接部43抵接。然后,在第1拆卸螺栓71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抵接承接部43抵接的状态下,再使该第1拆卸螺栓71向紧固的方向旋转,从而通过第1拆卸螺栓71使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移动到与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接触的位置。当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移动到与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接触的位置时,通过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和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将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相对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当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相对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时,即使从转子轴15拆卸第1轴承零件35,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也不再会相对于定子铁心13掉落。另外,若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与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接触的状态下,再使第1拆卸螺栓71向紧固的方式旋转,则在从第1拆卸螺栓71受到的反作用力下,第
1轴承零件35向离开转子轴15的方向移动。由此,将第1轴承零件35从转子轴15拆下。
[0137] 即,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从壳体10拆卸的作业以该顺序进行。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结构,不会发生在相对于壳体10固定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之前从壳体10拆卸第1轴承零件35的情况。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注意负担,能够实现容易进行保养作业。
[0138] 并且,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第1拆卸螺栓71旋转的动作,连续地进行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从壳体10拆卸的作业。因此,与分别进行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固定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从壳体10拆卸的作业的电动机相比,电动机1的分解作业变得简单。从该观点来看,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也能够实现容易进行保养作业。此外,这对于第2轴承零件55也一样。
[013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零件35具有设置于凸缘32b的第2通孔44。壳体10具有供第1轴承零件35的第2通孔44对准的第3通孔45。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具有与壳体10的第3通孔45对准的第2螺纹孔46。穿过第2通孔44和第3通孔45的第1固定螺栓47能够与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
[0140]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动机1的组装作业时,使第1固定螺栓47穿过第1轴承零件35的第2通孔44和壳体10的第3通孔45,并使该第1固定螺栓47与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然后,在第1固定螺栓47与第2螺纹孔46螺纹接合的状态下,再使该第1固定螺栓47向紧固的方向旋转,从而通过第1固定螺栓47使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移动到离开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的位置。当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移动到离开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的位置时,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被解除。另外,当再使第1固定螺栓47向紧固的方向旋转时,通过第1固定螺栓47使第1轴承零件35固定于壳体10。由此,第1轴承零件35不再从壳体10脱离。
[0141] 即,根据上述结构,解除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紧固于壳体10的作业以该顺序进行。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结构,不会发生误跳过解除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的作业、在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被固定的状态下就完成电动机1的组装作业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注意负担,能够实现进一步容易进行保养作业。
[0142] 并且,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第1固定螺栓47旋转的动作,连续地进行解除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紧固于壳体10的作业。因此,与分别进行解除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的作业和将第1轴承零件35紧固于壳体10的作业的电动机相比,电动机1的组装作业变得简单。从该观点来看,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也能够实现容易进行保养作业。此外,这对于第2轴承零件55也一样。
[014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具有在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轴向上面对壳体10的内表面的第1面37。壳体10的内表面具有面对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面37的第2面38。壳体10具有从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径向的外周侧支承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支承部36。第1支承部36在从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径向的外周侧观察的情况下,在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无间断地覆盖第1转子支承构件33的第1面37、壳体10的第2面38以及第1面37与第2面38之间的间隙Sa2。
[0144]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Sa2的情况下,该间隙Sa2由壳体10的支承部36在转子轴15的中心轴C的θ方向的整个圆周上无间断地覆盖。
[0145] 即。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朝向转子铁心14移动、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Sa2的情况下,也抑制尘土、粉尘进入该间隙Sa2。若抑制尘土、粉尘进入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Sa2,则能够在解除了利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对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之后,使第1转子支承构件33切实地回到原来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发生在第1转子支承构件33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夹有尘土、粉尘而无法解除转子轴15和转子铁心14的固定的问题。这对于轴承架12的第2支承部56也一样
[0146] 以上,对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无框架构造的电动机。无框架构造的电动机具备:设置有第1定子铁心压紧件的第1托架;设置有第2定子铁心压紧件的第2托架;以及设置在第1定子铁心压紧件与第2定子铁心压紧件之间的圆弧状的瓦板。在这样的结构中,上述第1托架、上述第2托架以及瓦板合起来形成“壳体”的一个例子。
[0147]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第1分隔板27a和第2分隔板27b。
[0148] 在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具有:转子支承构件,其能够相对于壳体在转子轴的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以及支承构件承接件,其安装于上述转子轴和转子铁心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供上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分离,并且在与上述转子支承构件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转子轴和上述转子铁心相对于上述转子支承构件固定。上述壳体具有第1通孔。上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能够供螺栓抵接的抵接承接部,上述抵接承接部配置成与上述第1通孔相向。轴承零件具有从电动机外侧面对上述壳体的凸缘以及设置于上述凸缘的第1螺纹孔,并且以使上述第1螺纹孔与上述第1通孔对准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壳体。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容易进行电动机的保养作业。
[0149]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示出的,并没有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要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0150] 符号说明
[0151] 1…电动机,10…壳体,13…定子铁心,14…转子铁心,15…转子轴,35…第1轴承零件,33…第1转子支承构件,34…第1支承构件承接件34,36…第1支承部,37…第1面,38…第2面,41…第1螺纹孔,42…第1通孔,43…抵接承接部,44…第2通孔,45…第3通孔,46…第2螺纹孔,47…第1固定螺栓,71…第1拆卸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