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以及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058342.9

文献号 : CN1078628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俊林改涛

申请人 : 湖北楚天蕙兰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以及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涉及白蚁监测技术领域。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限定出第一容纳腔,外壳的侧壁形成多个适于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外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为开口端,第二端形成沿外壳的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容纳腔连通;诱木,诱木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诱木的一端抵持于第二端内且由第二端对其限位;第一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可滑动的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沿外壳的轴向布置,诱木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动件的远离诱木的一端相抵;和弹性件,弹性件压缩于第一滑动件的远离诱木的一侧。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制造成本低、监测效果好。

权利要求 :

1.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外壳的侧壁形成多个适于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第二端形成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诱木,所述诱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诱木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端内且由所述第二端对其限位;

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布置,所述诱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远离所述诱木的一端相抵;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压缩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远离所述诱木的一侧;

所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具有所述诱木作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以将所述弹性件压缩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滑动件朝向所述第二通孔移动以释放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外壳,所述弹性件压缩在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远离所述诱木的一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呈T型,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分布,所述第一部与所述弹性件接触;和第二部,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木呈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结构,其轴向中部的两端之间形成相互贯通的通道,所述第二部的至少部分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分布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适配;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分布,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还包括: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部的远离所述第一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滑动件适于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内形成内螺纹,所述盖体的一端形成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外壳的开口端与所述盖体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0.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

说明书 :

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以及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白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以及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个体虽小,其危害却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用无不遭受其害,对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山林果园、通讯设备等的危害尤为严重。白蚁危害物体都是隐蔽进行的,不易被人发现,被危害物体的表面形似完好,里面却是千疮百孔,一旦发现已造成重大损失。
[0003] 因此,对于周边环境是否存在白蚁的监测尤为重要,相关技术中,白蚁监测装置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且对于白蚁活动的监测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制造成本低,方便对白蚁活动进行监测。
[000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具有上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全部功能。
[0006]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7] 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包括:
[0008] 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外壳的侧壁形成多个适于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第二端形成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0009] 诱木,所述诱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诱木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端内且由所述第二端对其限位;
[0010] 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布置,所述诱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远离所述诱木的一端相抵;和
[0011]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压缩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远离所述诱木的一侧;
[0012] 所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具有所述诱木作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以将所述弹性件压缩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滑动件朝向所述第二通孔移动以释放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状态。
[0013]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4]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还包括:
[0015] 盖体,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外壳,所述弹性件压缩在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远离所述诱木的一侧之间。
[0016]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呈T型,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
[0017] 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分布,所述第一部与所述弹性件接触;和[0018] 第二部,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分布。
[0019]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逐渐减小。
[0020]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诱木呈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结构,其轴向中部的两端之间形成相互贯通的通道,所述第二部的至少部分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通道。
[0021]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诱木包括:
[0022]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分布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适配;和
[0023]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分布,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相抵。
[0024]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还包括:
[0025] 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部的远离所述第一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滑动件适于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0026]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开口端内形成内螺纹,所述盖体的一端形成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外壳的开口端与所述盖体螺纹连接。
[0027] 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0028]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包括上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
[0029]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结构合理、制造成本低,其通过诱木的被啃食,使得第二滑动件能够相对滑出外壳,从而直观地监测是否有白蚁进入外壳内对诱木进行啃食,其监测效果好,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第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0033] 图3为图2中诱木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第二种结构的剖视图;
[0035] 图5为图4中诱木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6为图4中诱木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为诱木被啃食后第二滑动件伸出外壳的状态示意图;
[0038]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标:100-外壳;102-第一端;101-第二端;103-第一通孔;104-第二通孔;110-诱木;111-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0-第一滑动件;130-弹性件;140-第二滑动件;150-底板;20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41]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2]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4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4] 此外,术语“水平”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4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6]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7] 实施例1
[0048] 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包括底板150、外壳100、诱木110、第一滑动件120、弹性件130、第二滑动件140和盖体200。
[0049] 其中,底板150为板状结构,其设置在外壳100的一端,底板150用于将外壳100放置在地面或者建筑物上,从而有利于外壳100相对地面或者建筑物固定,此外,还可在底板150上开设垂直于底板150板面的连接孔,通过螺栓或者销钉将底板150相对地面或者建筑物固定,从而增强外壳100相对地面或者建筑物的牢固性,此外底板150也可以与外壳100之间为一体成型。
[0050] 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形状大致呈柱状结构,外壳100包括第一端102和第二端101,其第二端101呈锥形,第一端102大致呈圆柱形,第一端102与第二端101之间的部分也呈圆柱形。
[0051]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被白蚁啃食,优选采用金属材质制成该外壳100和底板150。
[0052] 参阅图1,同时,外壳100的内部限定出第一容纳腔,外壳100的侧壁上形成多个适于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103,第一通孔103的作用在于方便白蚁进入外壳100内,因此,第一通孔103最好分布在外壳100的周向侧壁,在第一通孔103的轴向上,分布有多列第一通孔103,为方便白蚁进入外壳100内,第一通孔103的形状最好为矩形,以便多只白蚁能够同时从一个第一通孔103中进入。
[0053] 参阅图2,此外,在第二端101形成沿外壳100的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104。
[0054] 第二通孔104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第二通孔104为变径孔,且设置于外壳100轴向的中部,且在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1的方向上,第二通孔104的直径逐渐减小。
[0055] 本实施例中,诱木110主要用于白蚁啃食,因此,其采用一般的木材即可。具体地,诱木11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诱木110的一端抵持于第二端101内并由第二端101对其限位,可以理解,由于第二通孔104为变径孔,因此,诱木110由于尺寸原因,其无法通过第二通孔104直至外壳100的外部,而是被第二通孔104限制其朝向外壳100的外部移动。
[0056] 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诱木110可以为至少两种结构,第一种:诱木11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结构,其轴向的中部形成相互贯通的通道,换言之,以图1的状态为例,此时,诱木110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即为环形。
[0057] 参阅图4、图5和图6,第二种:诱木110的形状有所区别,具体为,该诱木1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
[0058] 其中,第一连接部111为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111沿外壳100的径向分布且与第一容纳腔相适配,以第一容纳腔为圆柱状为例,则第一连接部111的形状也为圆柱状,且第一连接部111的外径大小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径大小相当,此外,第一连接部111的中部形成通孔。
[0059] 第二连接部112为柱状结构,第二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部111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部112沿外壳100的轴向分布。其中,当诱木110为第二种结构时,其更加便于白蚁对诱木110的快速啃食,从而缩短监测周期。
[0060] 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120呈T型,第一滑动件120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
[0061] 其中,第一部沿外壳100的径向分布,第二部与第一部固定连接,且第二部沿外壳100的轴向分布,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部的外径大于第二部的外径,此外,第二部与第一连接部111上的通孔相适配,即第二部的至少部分位于该通孔内且能够相对该通孔滑动。
[0062]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被白蚁啃食,第一滑动件12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0063] 相应地,诱木110的其中一端与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一部相抵。
[0064]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0为弹簧,其设置在第一滑动件120的远离诱木110的一侧,由于诱木110作用于第一滑动件120上,使得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一部能够对弹性件130产生作用力。
[0065] 安装时,可首先将诱木110由外壳100的第一端102装入,再将第一滑动件120装入,并使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二部与诱木110的通道或者通孔相对应,而使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一部靠近第一端102,然后将弹性件130装入第一容纳腔中,并用盖体200对弹性件130进行压紧,从而使弹性件130处于压缩状态。
[0066] 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还包括第二滑动件140。
[0067] 第二滑动件140为杆状结构,且第二滑动件140连接于第二部的远离第一部的一端,第二滑动件140适于穿过第二通孔104,以第二滑动件140为圆柱状为例,则第二滑动件140的外径大小小于第二通孔104的最小内径,从而使得第二滑动件14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在第二通孔104内滑动。
[0068]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被白蚁啃食,第二滑动件140也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0069] 本实施例中,盖体200可拆卸地设置于外壳100的开口端以打开或者关闭外壳100的开口端。
[0070] 盖体200限定出具有一端为开口端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连通,同时,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相似,二者均为圆柱状结,构盖体200与外壳100之间的连接方式较多,为方便加工和组装,可在外壳100的开口端内设置内螺纹,而在盖体200的一端设置与该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得外壳100的开口端与盖体200螺纹连接,进而方便二者之间的安装。
[0071] 参阅图7,由此可知,工作时,可将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埋设于地面之下,而将第一端102的部分裸露于地面,白蚁可由外壳100的第一通孔103进入外壳100的内部,并对诱木110进行啃食,当诱木110的部分被啃食后,由于无诱木110对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一部进行限位,在弹性件130的回复力作用下,第一滑动件120将朝向第二通孔104处移动,并使得第二滑动件140的部分伸出至外壳100的外部,由此,通过对第二滑动件140位置的辨识,即可确认是否此处有白蚁,以及白蚁是否对外壳100内的诱木110进行啃食。
[0072] 综上,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结构合理、制造成本低、安装方便、监测效果好。
[0073] 实施例2
[0074] 本发明实施例2还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中的各部件与上述实施例1中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各部分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各部件的布置位置不同,以及外壳的第二端101并未设置第二通孔104。
[0075] 参阅图8,具体为,弹性件130设置于外壳100内的第二端101处,且弹性件130处于压缩状态。而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一部仍然与弹性件130的靠近第一端102的一端相抵接,诱木110套设在第一滑动件120的第二部的外周,诱木110位于第一部与盖体200之间,且诱木110的一端与第一部的靠近第二端101的一侧抵接,诱木110的另一端与盖体200的抵接,其中,第二滑动件140仍然设置于第一滑动件120的远离弹性件130的一端,在盖体200上开设有与第二滑动件140同轴且适配的孔。当白蚁由外壳100的第一通孔103进入外壳100内时,对诱木110进行啃食,待诱木110无法支撑第一滑动件120时,在弹性件130回复力的作用下,弹性件130将推动第二滑动件140由盖体200上的孔伸出至外壳100的外部,从而便于工作人员监测。
[0076]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时,将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安装于地面至下,而使底板150裸露于地面上。
[0077] 实施例3
[0078] 本发明实施例3还提供一种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包括上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
[0079] 该智能白蚁监测报警系统具有上述的智能白蚁监测报警器的全部效果。
[008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