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162705.3

文献号 : CN10793272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栋樑张璐余繁显盛景林纪涛郑刚杨科峰

申请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包括加料管、搅拌箱和第二电机,所述搅拌箱下端通过连接柱固定有第一限位转轮,第一限位转轮下端卡设在第一限位凸沿上,第一限位凸沿下端固定在消音板上,消音板固定在装置外壳内部,搅拌箱和消音板之间设有缓冲连接头,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固定罩内部,第二电机下端转动连接转轴,转轴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搅拌桨,所述加料管右侧下端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下端连接有连接软管,加料管内部设有绞龙,绞龙左侧连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本发明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避免直接倒入水泥引起扬尘,可有效进行防尘,消音效果好。

权利要求 :

1.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包括加料管(2)、搅拌箱(9)和第二电机(18),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箱(9)下端通过连接柱(12)固定有第一限位转轮(14),第一限位转轮(14)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转轮(14)下端卡设在第一限位凸沿(15)上,第一限位凸沿(15)下端固定在消音板(8)上,消音板(8)固定在装置外壳(4)内部,装置外壳(4)下端设有支撑垫(13),支撑垫(13)设置有四个,且分别分布在装置外壳(4)下端的四个拐角上,搅拌箱(9)和消音板(8)之间设有缓冲连接头(7),缓冲连接头(7)上设有固定柱(74),固定柱(74)固定在搅拌箱(9)外侧壁上,固定柱(74)右侧上端和下端各设有一个第二限位转轮(75),第二限位转轮(75)卡设在第二限位凸沿(72)上,固定柱(74)右端设有复位弹簧(73),复位弹簧(73)右端固定在消音板(8)上,搅拌箱(9)上端设有进水管(6),进水管(6)左端连通有加水口(5),所述第二电机(18)固定在固定罩(17)内部,固定罩(17)上端固定在搅拌箱(9)顶部内侧,第二电机(18)下端转动连接转轴(10),转轴(10)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搅拌桨(11),搅拌桨(11)通过固定套管(16)固定在转轴(10)上,所述加料管(2)右侧下端设有连接管(21),连接管(21)下端连接有连接软管(20),连接软管(20)下端通过加料口(19)连通搅拌箱(9),加料管(2)内部设有绞龙(22),绞龙(22)左侧连接在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上,加料管(2)上端设有加料斗(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连接头(7)设置有两排,分别分布在搅拌箱(9)的左侧和右侧,且每排设置有三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转轮(75)和第一限位转轮(14)的转轮边缘都设有凸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凸沿(72)和第一限位凸沿(15)都设置成“凸”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6)设置成塑料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口(5)上设有密封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11)设置成双层。

说明书 :

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施工装置,具体是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厂矿道路、林业道路、考试道路、竞赛道路、汽车试验道路、车间通道以及学校道路等,古代中国还有驿道。另外还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
[0003]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搅拌的声音大,同时水泥在直接倒入搅拌机器中会造成大量扬尘飞出,不仅浪费原料还会影响施工员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包括加料管、搅拌箱和第二电机,所述搅拌箱下端通过连接柱固定有第一限位转轮,第一限位转轮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转轮下端卡设在第一限位凸沿上,第一限位凸沿下端固定在消音板上,消音板固定在装置外壳内部,装置外壳下端设有支撑垫,支撑垫设置有四个,且分别分布在装置外壳下端的四个拐角上,搅拌箱和消音板之间设有缓冲连接头,缓冲连接头上设有固定柱,固定柱固定在搅拌箱外侧壁上,固定柱右侧上端和下端各设有一个第二限位转轮,第二限位转轮卡设在第二限位凸沿上,固定柱右端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右端固定在消音板上,搅拌箱上端设有进水管,进水管左端连通有加水口,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固定罩内部,固定罩上端固定在搅拌箱顶部内侧,第二电机下端转动连接转轴,转轴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搅拌桨,搅拌桨通过固定套管固定在转轴上,所述加料管右侧下端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下端连接有连接软管,连接软管下端通过加料口连通搅拌箱,加料管内部设有绞龙,绞龙左侧连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加料管上端设有加料斗。
[0007]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连接头设置有两排,分别分布在搅拌箱的左侧和右侧,且每排设置有三个。
[0008]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限位转轮和第一限位转轮的转轮边缘都设有凸沿。
[0009]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限位凸沿和第一限位凸沿都设置成“凸”型。
[0010]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管设置成塑料软管。
[0011]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水口上设有密封盖。
[0012]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搅拌桨设置成双层。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本发明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道路施工制作混泥土时,将水泥通过加料斗加入利用第一电机带动绞龙推进水泥,避免直接倒入水泥引起扬尘,可有效进行防尘,水泥通过连接软管进入到搅拌箱中,启动第二电机带动搅拌桨搅拌混凝土,搅拌箱可以利用缓冲连接跟随第二电机的震动而左右移动,充分减少混凝土搅拌装置发出的噪音,消音板的设置便于吸收噪音。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中A处放大图。
[0017] 其中:加料斗1、加料管2、第一电机3、装置外壳4、加水口5、进水管6、缓冲连接头7、消音板8、搅拌箱9、转轴10、搅拌桨11、连接柱12、支撑垫13、第一限位转轮14、第一限位凸沿15、固定套管16、固定罩17、第二电机18、加料口19、连接软管20、连接管21、绞龙22、限位板
71、第二限位凸沿72、复位弹簧73、固定柱74、第二限位转轮75、限位柱76。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9]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包括加料管2、搅拌箱9和第二电机18,所述搅拌箱9下端通过连接柱12固定有第一限位转轮14,第一限位转轮14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转轮14下端卡设在第一限位凸沿15上,第一限位凸沿15下端固定在消音板8上,消音板8固定在装置外壳4内部,装置外壳4下端设有支撑垫13,支撑垫13设置有四个,且分别分布在装置外壳4下端的四个拐角上,搅拌箱9和消音板8之间设有缓冲连接头7,缓冲连接头7设置有两排分别分布在搅拌箱9的左侧和右侧,且每排设置有三个,缓冲连接头7上设有固定柱74,固定柱74固定在搅拌箱9外侧壁上,固定柱74右侧上端和下端各设有一个第二限位转轮75,第二限位转轮75和第一限位转轮14的转轮边缘都设有凸沿,第二限位转轮75卡设在第二限位凸沿72上,第二限位凸沿72和第一限位凸沿15都设置成“凸”型,固定柱
74右端设有复位弹簧73,复位弹簧73右端固定在消音板8上,搅拌箱9上端设有进水管6,进水管6设置成塑料软管,进水管6左端连通有加水口5,加水口5上设有密封盖,所述第二电机
18固定在固定罩17内部,固定罩17上端固定在搅拌箱9顶部内侧,第二电机18下端转动连接转轴10,转轴10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搅拌桨11,搅拌桨11设置成双层,搅拌桨11通过固定套管
16固定在转轴10上,所述加料管2右侧下端设有连接管21,连接管21下端连接有连接软管
20,连接软管20下端通过加料口19连通搅拌箱9,加料管2内部设有绞龙22,绞龙22左侧连接在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上,加料管2上端设有加料斗1,道路施工制作混泥土时,将水泥通过加料斗1加入利用第一电机3带动绞龙22推进水泥,避免直接倒入水泥引起扬尘,可有效进行防尘,水泥通过连接软管进入到搅拌箱9中,启动第二电机18带动搅拌桨11搅拌混凝土,搅拌箱9可以利用缓冲连接7跟随第二电机18的震动而左右移动,充分减少混凝土搅拌装置发出的噪音,消音板8的设置便于吸收噪音。
[0020]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降噪防尘的道路施工装置,道路施工制作混泥土时,将水泥通过加料头加入利用第一电机带动绞龙推进水泥,避免直接倒入水泥引起扬尘,可有效进行防尘,水泥通过连接软管进入到搅拌箱中,启动第二电机带动搅拌桨搅拌混凝土,搅拌箱可以利用缓冲连接跟随第二电机的震动而左右移动,充分减少混凝土搅拌装置发出的噪音,消音板的设置便于吸收噪音。
[0021]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