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947321.6

文献号 : CN10794678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桥一荣岩泽英彦仓重圭一郎池部晃一伊藤直树

申请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一种能够对于电线适当压接的压接端子。压接端子包括电线连接部,电线连接部具有:底壁部;以及一对侧壁部(15)、(16),在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电线连接部具有:芯线压接部(12A),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被压接于电线的芯线;以及覆皮压接部(12B),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被压接于电线的覆皮,通过被压接于电线从而将芯线和覆皮一体地覆盖,在被压接于电线之前的芯线压接部中,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覆皮压接部侧的端部(12A2)最宽,在被压接于电线之前的覆皮压接部中,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芯线压接部侧的端部(12B1)最宽。

权利要求 :

1.一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的电线连接部,所述一对侧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芯线压接部,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被压接于电线的芯线;以及覆皮压接部,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被压接于所述电线的覆皮,所述电线连接部通过所述一对侧壁部一边互相重合一边被缠绕于所述电线从而将所述芯线和所述覆皮一体地覆盖,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被形成为U形的所述电线连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根据所述长边方向的位置而不同,在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被形成为U形的所述芯线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端部最宽,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被形成为U形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所述芯线压接部侧的端部最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

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被形成为U形的所述芯线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与所述覆皮压接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而变窄,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被形成为U形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与所述芯线压接部相反侧的端部而变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接端子,

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的长度比另一侧壁部的长度长。

4.一种端子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模具,将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的电线连接部对于电线的芯线和覆皮压接,所述一对侧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所述模具具有:第一模具,其支承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底壁部;以及第二模具,其一边向所述第一模具相对移动一边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并将所述一对侧壁部向内侧弯曲并使其压接于所述电线,所述第二模具被形成为: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开始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并且一边随着靠近所述第一模具而在所述长边方向上扩展与所述外壁面的抵接范围,一边将所述一对侧壁部弯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压接装置,

所述第二模具开始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的位置是与所述电线的覆皮的端部对应的位置。

6.一种端子压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压接工序,利用模具,将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的电线连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和覆皮,所述一对侧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所述模具具有:第一模具,其支承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底壁部;以及第二模具,其一边向所述第一模具相对移动一边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并将所述一对侧壁部向内侧弯曲并使其压接于所述电线,在压接工序中,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开始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并且一边随着靠近所述第一模具而在所述长边方向上扩展与所述外壁面的抵接范围,一边将所述一对侧壁部弯曲。

说明书 :

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有将电线的芯线和覆皮一体覆盖的压接端子。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压接端子的技术:压接端子在宽度方向两侧包括构成压接部的筒片,该压接部将铝芯线的露出部分围绕并压接,压接部用筒片进行压接,使得将从与铝芯线的末端相比靠末端侧的部分起到覆皮电线的末端侧覆皮部分为止一体地围绕。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94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07] 此处,若压接端子相对于电线的压接被不适当地进行,则有可能产生压接强度下降,或产生间隙等不良状况。由于这样的不良状况会导致防水性能下降等,因此是不期望的。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于电线适当压接的压接端子、以及能够使压接端子对于电线适当压接的端子压接装置。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的压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的电线连接部,所述一对侧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芯线压接部,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被压接于电线的芯线;以及覆皮压接部,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被压接于所述电线的覆皮,所述电线连接部通过被压接于所述电线压接从而将所述芯线和所述覆皮一体地覆盖,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所述芯线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端部最宽,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压接之前的所述覆皮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所述芯线压接部侧的端部最宽。
[0011] 在所述压接端子中,优选的是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所述芯线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与所述覆皮压接部相反侧的端部而变窄,在被压接于所述电线之前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中,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与所述芯线压接部相反侧的端部而变窄。
[0012] 在所述压接端子中,优选的是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的长度比另一侧壁部的长度长。
[0013] 本发明的端子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模具,将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的电线连接部对于电线的芯线和覆皮压接,所述一对侧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所述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所述模具具有:第一模具,其支承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底壁部;以及第二模具,其一边向所述第一模具相对移动一边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并将所述一对侧壁部向内侧弯曲并使其压接于所述电线,所述第二模具被形成为: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开始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
[0014] 在所述端子压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模具开始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抵接的位置是与所述电线的覆皮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发明效果
[0015]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包括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的电线连接部,一对侧壁部在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互相对置,且从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电线连接部具有:芯线压接部,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被压接于电线的芯线;以及覆皮压接部,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被压接于电线的覆皮,电线连接部通过被压接于电线从而将芯线和覆皮一体地覆盖。在被压接于电线之前的芯线压接部中,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覆皮压接部侧的端部最宽,在被压接于电线之前的覆皮压接部,一对侧壁部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在芯线压接部侧的端部最宽。
[0016]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从电线连接部的靠近长边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开对于电线的缠绕。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取得的效果是:能够使其适当地压接于电线。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8]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9]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立体图。
[0020]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侧视图。
[0021] 图5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中,进行电线连接部的弯曲加工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 图6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中粘贴有防水部件的状态的平面图。
[0023]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链的平面图。
[0024] 图8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侧视图。
[0025]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主视图。
[0026]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和第二模具的立体图。
[0027]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侧视图。
[0028]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
[0029] 图13是示出电线和压接端子被放置在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0] 图1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连接部的剖视图。
[0031] 图1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连接部的平面图。
[0032] 图16是示出第二模具相对于电线连接部的抵接开始位置的平面图。
[0033] 图17是示出筒片部的变形开始的平面图。
[0034] 图18是示出筒片部的重叠开始的平面图。
[0035] 图19是示出筒片部的重叠的进展的平面图。
[0036] 图20是示出电线连接部的压接完成的平面图。
[0037] 图21是示出比较例的电线连接部的平面图。
[0038] 图22是说明压接时的不良状况的立体图。
[0039] 图2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连接部的变形的形态的立体图。
[0040] 图24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主视图。
[0041] 图2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剖视图。
[0042]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43] 1: 压接端子
[0044] 10: 端子金属件
[0045] 11: 端子连接部
[0046] 11a: 侧壁
[0047] 12: 电线连接部
[0048] 12A: 芯线压接部
[0049] 12B: 覆皮压接部
[0050] 12C: 连结压接部
[0051] 13: 连结部
[0052] 13a: 侧壁
[0053] 14: 底部(底壁部)
[0054] 15: 第一筒片部(侧壁部)
[0055] 15a: 末端
[0056] 15b: 端面
[0057] 15c: 外壁面
[0058] 15d: 弯折部
[0059] 16: 第二筒片部(侧壁部)
[0060] 16a: 末端
[0061] 16b: 端面
[0062] 16c: 外壁面
[0063] 17: 细齿区域
[0064] 17a: 凹部
[0065] 20: 防水部件
[0066] 21: 第一防水部
[0067] 22: 第二防水部
[0068] 23: 第三防水部
[0069] 30: 端子链
[0070] 31: 连结片
[0071] 31a: 端子传送孔
[0072] 32: 相连部
[0073] 50: 电线
[0074] 51: 芯线
[0075] 52: 覆皮
[0076] 100: 端子压接装置
[0077] 101: 端子供给装置
[0078] 101a: 端子传送部件
[0079] 101b: 动力传递机构
[0080] 102: 压接装置
[0081] 103: 驱动装置
[0082] 110: 压接机
[0083] 111: 框架
[0084] 111A: 基座
[0085] 111B: 砧支承体
[0086] 111C: 传递部支承体
[0087] 111C1: 竖直设置部
[0088] 111C2: 压头支承部
[0089] 111D: 支承台
[0090] 112: 第一模具
[0091] 112a: 上表面边缘
[0092] 112A: 第一砧
[0093] 112A1: 凹状面
[0094] 112B: 第二砧
[0095] 112B1: 凹状面
[0096] 113: 第二模具
[0097] 113A: 第一卷缩机
[0098] 113A1: 凹状部
[0099] 113B: 第二卷缩机
[0100] 113B1: 凹状部
[0101] 114: 动力传递机构
[0102] 114A: 压头
[0103] 114B: 压头螺栓
[0104] 114B1: 螺栓头部
[0105] 114C: 柄
[0106] 114C1: 外螺纹部
[0107] 114D: 螺母
[0108] 115: 第一壁面
[0109] 115A: 芯线侧壁面
[0110] 115B: 覆皮侧壁面
[0111] 115C: 连结壁面
[0112] 116: 第二壁面
[0113] 116A: 芯线侧壁面
[0114] 116B: 覆皮侧壁面
[0115] 116C: 连结壁面
[0116] 117: 第三壁面
[0117] 118: 电线按压件
[0118] 118A: 电线保持空间
[0119] 120: 端子切断机构
[0120] 121: 端子切断体
[0121] 121a: 滑动接触面
[0122] 121b: 槽
[0123] 121c: 开口边缘
[0124] 121d: 上表面
[0125] 122: 按下部件
[0126] 123: 弹性部件
[0127] Ct1、Ct2: 抵接部位
[0128] F1: 按压力
[0129] L: 第一方向
[0130] W: 第二方向
[0131] H: 第三方向
[0132] Ln1、Ln2: 筒片部的长度
[0133] Wd: 外壁面彼此的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0134]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
[0135] [第1实施方式]
[0136] 参照图1至图23,说明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此外,图13示出图9的XIII-XIII截面。另外,图14示出图15的XIV-XIV截面。
[0137]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1。图1等所示的压接端子1是对于电线50压接的端子。压接端子1以与电线50成为一体的状态,与对侧端子(未图示)电连接。压接对象的电线50被去除了端部的覆皮52,芯线51以预定的长度露出。芯线51可以是多条线材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同轴缆线那样的单线。压接端子1通过被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与露出的芯线51电连接。
[0138] 压接端子1具有端子金属件10和防水部件20。端子金属件10是压接端子1的主体部分。端子金属件10由作为母材的导电性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铜合金板)形成。端子金属件10利用对母材的冲裁加工、弯曲加工等,被形成为能与对侧端子、电线50连接的预定形状。端子金属件10具有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端子连接部11是与对侧端子电连接的部分。电线连接部12是对电线50压接的部分,与芯线51电连接。在端子连接部1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设置有连结部13。换言之,端子连接部11与电线连接部12经由连结部13连结。连结部
13具有:将端子连接部11的侧壁11a、11a与电线连接部12的侧壁即筒片部15、16相连的侧壁
13a、13a。一个侧壁13a将一个侧壁11a与第一筒片部15相连,另一侧壁13a将另一侧壁11a与第二筒片部16相连。侧壁13a的高度比筒片部15、16、侧壁11a的高度低。更详细而言,侧壁
13a的高度随着从端子连接部11朝向电线连接部12而变低。
[0139] 端子金属件10可以是阳端子,也可以是阴端子。端子连接部11在端子金属件10是阳端子的情况下被成型为阳型,在端子金属件10是阴端子的情况下被成型为阴型。
[0140] 在压接端子1的说明中,将与对侧端子的连接方向,即与对侧端子的插入方向称为第一方向L。第一方向L是压接端子1的长边方向。将压接端子1的并列配置方向称为第二方向W。并列配置方向是如后所述压接端子1在端子链30中被并列配置的方向,是压接端子1的宽度方向。在压接端子1中,将与第一方向L及第二方向W都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H。第三方向H是压接端子1的高度方向。
[0141] 在成型工序中,压接端子1被成型为平板的板状,从该状态起,在端子连接部成型工序中,端子连接部11被形成为图1所示的筒状。在端子连接部成型工序中,对端子连接部11进行弯曲加工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部11被形成为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形。电线连接部12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中被成型为截面形状为U形。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中,对电线连接部12进行弯曲加工等。另外,在粘贴工序中,在电线连接部12粘贴防水部件20。粘贴工序可以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前被执行,也可以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后被执行。
[0142] 如图1和图6所示,电线连接部12具有底部14、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底部14是被形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成为底壁的部位。在底部14,在压接加工时载放电线50的端部。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是被形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成为侧壁的部位。
第一筒片部15及第二筒片部16与底部14的第二方向W的端部相连。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从底部14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在被形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若在底部14载放电线50的端部,则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从第二方向W的两侧将电线50包围。
[0143] 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末端15a、16a的端面的长度可以互相相等,也可以一个长度比另一个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第二筒片部16的从根部到末端16a的长度比第一筒片部15的从根部到末端15a的长度长。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例如一边互相重合一边被缠绕于电线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片部
15的外侧重叠第二筒片部16。此外,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可以被进行称作所谓B卷曲的凿紧。在B卷曲的情况下,以将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分别向底部14侧弯曲并将末端15a、16a向电线50按压的方式进行凿紧。由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设置后述的防水部件20,因此采用前者的凿紧处理。
[0144] 电线50的端部从电线连接部12的U形的开口部即末端15a、16a的间隙,插入到U形的内侧的空间。电线连接部12被形成为电线50的端部易于插入。具体而言,电线连接部12随着从底部14侧朝向末端15a、16a的端面,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在第二方向W的间隔变宽。
[0145] 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如图2至图6所示,在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之间存在连结压接部12C。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分别是压接部12A、12C、12B以该顺序沿着第一方向L连续的一个片部。
[0146] 芯线压接部12A是被压接到电线50的末端的芯线51的部位。芯线压接部12A是各筒片部15、16的最靠近连结部13的部位。覆皮压接部12B是被压接到覆皮52的端部的部位。覆皮压接部12B是各筒片部15、16的位于距连结部13侧最远侧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是将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相连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被压接到电线50的芯线51与覆皮52的边界部分。电线连接部12通过被压接到电线50,从而将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地覆盖。
[0147]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即覆盖电线50这一侧的壁面设置有细齿区域17。细齿区域17是保持芯线51的芯线保持区域。细齿区域17是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中包含被缠绕于芯线51的部分的区域。在细齿区域17配置有多个凹部、多个凸部、或者凹部和凸部的组合。凹部、凸部增加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的紧贴强度。本实施方式的细齿区域17是矩形的区域,在第一方向L的互不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凹部17a。
[0148] 此处,不期望水浸入到芯线51与被压接在芯线51上的电线连接部12之间。例如,在芯线51的金属材料与电线连接部12的金属材料的离子化倾向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有可能腐蚀。作为一个例子,在芯线51的材料是铝,电线连接部12的材料是铜的情况下,芯线51有可能腐蚀。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设置有防水部件20。防水部件20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
[0149] 防水部件20例如是以丙烯酸类黏着剂等黏着剂为主的被形成为片状的部件。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防水部件20,是使黏着剂渗入到片状的无纺布中而形成的黏着片,使用在两面具有黏着效果的类型。
[0150] 防水部件20例如被粘贴在图5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防水部件20如图6所示,被形成为预定形状,具有第一防水部21、第二防水部22和第三防水部23。第一防水部21在压接完成后对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互相重合的部分进行防水。即,第一防水部21被夹入到互相重合的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之间,在筒片部15、16之间形成防水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水部21被配置在第二筒片部16,沿着第一方向L延伸。
[0151] 第二防水部22对与芯线51的末端相比靠端子连接部11侧的部分进行防水。第二防水部22被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端部,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优选的是第二防水部22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载放芯线51的区域。第二防水部22例如被夹入到互相重合的筒片部15、16之间,从而在筒片部15、16的间隙形成防水区域。第二防水部22在压接工序中互相重合,从而也能够塞住与芯线51的末端相比靠端子连接部11侧的间隙。第二防水部22抑制从端子连接部11侧向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的浸水。
[0152] 第三防水部23抑制水从电线连接部12与覆皮52的间隙浸入。第三防水部23被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第三防水部23被夹入到覆皮52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从而在覆皮52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形成防水区域。
[0153] 以上所示的端子金属件10经过对作为母材的一片金属板的加压工序,被加工为具有图5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形态。在之后的防水部件粘贴工序中,在该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粘贴防水部件20。之后,该端子金属件10在弯曲工序中形成端子连接部11,且形成U形的电线连接部12。
[01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加压工序、弯曲工序,形成图7所示的端子链30。端子链30连锁有多个压接端子1,由一片金属板形成。向端子压接装置100供给端子链30。端子压接装置100对端子链30执行压接工序和端子切断工序。压接工序是使端子链30的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凿紧并压接的工序。端子切断工序是将已被凿紧于电线50的压接端子1从端子链30割断的工序。
[0155] 端子链30是压接端子1的集合体。端子链30具有连结片31、多个压接端子1和多个相连部32。连结片31、压接端子1和相连部32由同一母材形成,是一体的。在端子链30中,各压接端子1朝向同一个方向,且被以等间隔并列配置。在端子链30中,各压接端子1的一端部由连结片31互相相连。连结片31的形状例如是矩形的细长的板状。连结片31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电线连接部12经由相连部32与连结片31相连。更详细而言,相连部32将底部14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连结片31相连。
[0156] 在连结片31上形成有多个端子传送孔31a。端子传送孔31a被沿着端子链30的传送方向以等间隔配置。端子传送孔31a是将连结片31在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利用端子传送孔31a,将压接端子1相对于后述的压接装置102进行定位。端子链30在被卷绕为卷筒状的状态下,被放置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上。
[0157] 如图8所示,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端子供给装置101、压接装置102和驱动装置103。端子压接装置100在该技术领域中是被称为施加器(applicator)的装置。端子供给装置101是向预定的压接位置供给压接端子1的装置。压接装置102是在预定的压接位置将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上的装置。驱动装置103是使端子供给装置101和压接装置102动作的装置。
[0158] 端子供给装置101将被卷绕为卷筒状的端子链30从外周侧起依次拉出。端子供给装置101将拉出的端子链30的压接端子1从起始侧起依次供给至压接位置。若起始的压接端子1被压接于电线50,且被从连结片31割断,则端子供给装置101将重新成为起始的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端子供给装置101在每当1个压接端子1的压接工序和切断工序完成时进行供给动作,将接下来的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
[0159] 端子供给装置101具有端子传送部件101a和动力传递机构101b。端子传送部件101a具有被插入到连结片31的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突起部。端子传送部件101a在突起部被插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状态下,使端子链30在传送方向移动。动力传递机构101b与压接装置102所进行的压接动作(后述压头114A等的上下移动)联动,使端子传送部件101a动作。
端子供给装置101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联动,使端子传送部件101a在上下方向和传送方向移动,从而将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
[0160] 压接装置102执行:将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上的压接工序;以及从连结片31割断该压接端子1的切断工序。压接装置102具有压接机110和端子切断机构120。
[0161] 压接机110是通过将压接端子1凿紧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上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压接机110将压接端子1的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以缠绕于电线50的芯线51和覆皮52的方式凿紧,从而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上。压接机110具有框架111、第一模具112、第二模具113和动力传递机构114。
[0162] 框架111具有基座111A、砧支承体111B、传递部支承体111C和支承台111D。基座111A是构成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基础的部件。基座111A被固定于载放有端子压接装置100的载放台。砧支承体111B、传递部支承体111C和支承台111D被固定在基座111A之上。
[0163] 传递部支承体111C相对于砧支承体111B被配置在后方(图8的纸面右方)且上方(图8的纸面上方)。更具体而言,传递部支承体111C具有竖直设置部111C1和压头支承部111C2。竖直设置部111C1被配置在砧支承体111B的后方,从基座111A向上方竖直设置。压头支承部111C2被保持在竖直设置部111C1的上部。压头支承部111C2是支承后述的压头114A的支承部。压头支承部111C2在与砧支承体111B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地被配置在砧支承体111B的上方。支承台111D是支承压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1的台。支承台111D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是与第一模具1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0164] 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成对。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被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模具112和第二模具113通过如图10所示将压接端子1和电线50夹入在其间,从而使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第一模具112是从下方支承压接端子1的模具。第一模具112形成有2个下模,具有作为第一下模的第一砧112A和作为第二下模的第二砧112B。第一砧112A与第二砧112B例如被成型为一体。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2被配置在上方。第二模具113形成有2个上模,具有作为第一上模的第一卷缩机113A和作为第二上模的第二卷缩机113B。
[0165] 第一砧112A与第一卷缩机113A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第一砧112A和第一卷缩机113A对芯线压接部12A进行压接。即,第一砧112A和第一卷缩机113A通过缩窄其相互间的间隔,从而将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缠绕到电线50的芯线51,使其压接在芯线51上。
[0166] 第二砧112B与第二卷缩机113B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第二砧112B和第二卷缩机113B对覆皮压接部12B进行压接。即,第二砧112B和第二卷缩机113B通过缩窄其相互间的间隔,从而将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缠绕到覆皮52,并使其压接在覆皮52上。
[0167] 驱动装置103通过将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114,从而在压接工序中缩窄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的间隔,使电线连接部12压接于电线50。另一方面,驱动装置103在压接工序完成时,使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的间隔变宽。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装置102中,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2上下移动,从而一对模具112、113的间隔变化。
[0168]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模具112中,使第一砧112A与第二砧112B分开,在第二模具113中,使第一卷缩机113A与第二卷缩机113B分开。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103和动力传递机构114也可以被构成为使第一卷缩机113A与第二卷缩机113B分开地上下移动。
[0169] 动力传递机构114将从驱动装置103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如图8所示,动力传递机构114具有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和柄114C。
[0170] 压头114A是可动部件,上下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压头支承部111C2。在压头114A上固定有第二模具113。因此,第一卷缩机113A及第二卷缩机113B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压头114A的形状例如是长方体状。在压头114A上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该内螺纹部被形成于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该上下方向的孔被从压头114A的内侧向上端面形成。
[0171] 压头螺栓114B具有外螺纹部(未图示),该外螺纹部被拧合在压头114A的内螺纹部。因此,压头螺栓114B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另外,压头螺栓114B具有被配置在其外螺纹部的上方的螺栓头部114B1。在螺栓头部114B1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被形成于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该上下方向的孔被从螺栓头部114B1的内侧向上端面形成。
[0172] 柄114C是圆柱状的中空部件,在各端部具有外螺纹部114C1和连接部(未图示)。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被形成于中空部件的下侧,被拧合在压头螺栓114B的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因此,柄114C与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柄114C的连接部与驱动装置103连接。
[0173] 驱动装置103具有:驱动源(未图示);以及将驱动源的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动力的动力转换机构(未图示)。柄114C的连接部与该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轴连结。因此,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利用驱动装置103的输出(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与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及柄114C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作为驱动装置
103的驱动源,能够适用电动机等电动驱动器、液压缸等液压驱动器、气缸等空气压驱动器等。
[0174] 能够通过调整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和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的拧入量,从而使第一卷缩机113A相对于第一砧112A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和第二卷缩机113B相对于第二砧112B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螺母114D在压头螺栓114B的上方被拧合在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因此,螺母114D与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一起形成所谓的锁定螺母的功能。螺母114D在上述相对位置的调整完成后,被紧固到压头螺栓114B侧,从而能够将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固定在该相对位置。
[0175] 如图10所示,在第一砧112A和第二砧112B上,在各自的上侧的末端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状面112A1、112B1。各凹状面112A1、112B1与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和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各自的底部14的形状匹配地,被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弧状。在该压接机110中,各凹状面112A1、112B1成为压接位置。使底部14在下侧地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中,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被载放在第一砧112A的凹状面112A1,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被载放在第二砧112B的凹状面112B1。第一模具112在使凹状面112A1、112B1向上方露出的状态下由砧支承体111B支承。
[0176] 如图10所示,在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上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状部113A1、113B1。各凹状部113A1、113B1被与第一砧112A和第二砧112B的各自的凹状面112A1、112B1在上下方向对置地配置。各凹状部113A1、113B1具有:第一和第二壁面115、116;
以及第三壁面117。第一壁面115与第二壁面116在第二方向W互相对置。第三壁面117将第一和第二壁面115、116的上端相连。各凹状部113A1、113B1在使第一至第三壁面115、116、117与第一筒片部15及第二筒片部16接触的同时,一边将第一筒片部15及第二筒片部16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一边进行凿紧。各凹状部113A1、113B1被形成为能进行这样的凿紧动作。
[0177] 被压接机110压接加工的压接端子1由端子切断机构120从连结片31割断。端子切断机构120用两个端子切断部将被供给到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的相连部32夹入并切断,与压接工序的进展联动进行该割断。如图8所示,端子切断机构120被配置在比第二砧112B靠前侧(图8的纸面左侧)的位置。端子切断机构120包括端子切断体121、按下部件122和弹性部件123。
[0178] 端子切断体121被成型为长方体状,被配置为能沿着第2砧112B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滑动。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端子切断体121上从与第二砧112B的滑动接触面121a向内侧地形成有槽121b。槽121b是端子链30的连结片31的通路。在压接对象的压接端子1被供给到压接位置时,与该压接端子1相连的相连部32的一部分从槽121b突出。被供给至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由第一模具112从下方支承。
[0179] 端子切断体121一边相对于第一模具112和压接端子1相对地上下移动,一边将相连部32切断。此处,将连结片31等能向槽121b插入的位置作为端子切断体121的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如图13所示,相连部32的电线连接部12侧的端部经由槽121b的滑动接触面121a侧(即压接端子1侧)的开口,从槽121b突出。在端子切断体121中,其开口的上侧的边缘部(以下记作“开口边缘”)121c被用作一个端子切断部。另一个端子切断部是第二砧112B的上表面边缘112a。
[0180] 按下部件122被固定在压头114A上,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上下移动。按下部件122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下降并将端子切断体121按下。按下部件122被成型为长方体状。弹性部件123对端子切断体121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由弹簧部件等构成。该弹性部件123在来自按下部件122的按下力被解除了时,使端子切断体121返回到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
[0181] 在该端子切断机构120中,按下部件122随着压接加工时的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而一起下降,按下端子切断体121。通过端子切断体121下降,从而在槽121b的开口边缘121c与第二砧112B的上表面边缘112a(图13)之间夹入相连部32。在该端子切断机构120中,开口边缘121c和上表面边缘112a起到如同剪子那样的作用,对相连部32施加剪断力。通过进一步按下端子切断体121,从而开口边缘121c和上表面边缘112a将相连部32切断,将压接端子1从连结片31割断。此外,为了提高切断性,开口边缘121c在滑动接触面121a上相对于上表面边缘112a倾斜。
[0182] 如图13所示,作为压接对象的电线50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与按下部件122之间的预定位置。具体而言,电线50被载放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因此,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和按下部件122的下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电线50的避让用的空间,使得电线
50在其间不会被压塌。
[0183] 此处,所谓预定位置是指使压接加工前的电线50的端部存在于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上方的位置。另外,预定位置是指能以使得随着压接加工的开始而被按下的芯线51的末端不会从芯线压接部12A露出的方式,将该芯线51载放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位置。芯线51会随着压接加工而在轴向伸长,有时芯线51的末端位置会沿着轴向移动。优选的是将该伸长也考虑在内而决定预定位置。
[0184] 另一方面,电线50的端部(末端的芯线51、覆皮52)由第二模具113按下到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侧。因此,若不进行任何保持,则电线50会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浮起,末端的芯线51、覆皮52有可能在未被载放在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状态下被压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中设置有电线保持机构,该电线保持机构将电线50在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之间保持在预定位置,抑制压接加工中电线50的端部相对于电线连接部12的位置偏离。
[0185] 电线保持机构包括电线按压件118,该电线按压件118将被载放在作为电线载放部的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的电线50向该上表面121d按压并保持(图13)。电线按压件118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且在第二模具113与按下部件122之间。在端子切断体
121的上表面121d与电线按压件118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对电线50的覆皮52进行保持的空间(以下记作“电线保持空间”)118A。电线保持空间118A抑制在压接工序中电线50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浮起,抑制末端的芯线51、覆皮52相对于电线连接部12的位置偏离。电线按压件118能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上下移动,通过下降,从而在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之间形成电线保持空间118A。电线按压件118例如被固定在压头114A上,与该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上下移动。电线50被保持在随着电线按压件118的下降而形成的电线保持空间118A。
[0186] 此处,期望能够抑制利用压接机110将电线连接部12缠绕并压接到电线50时的不良状况。作为设想的不良状况,例如,如参照图22说明的那样,可以例举筒片部15、16的重叠顺序颠倒(附图标记Pr2)、筒片部15、16的干扰(附图标记Pr1)等。若这样的产生不良状况,则有可能使压接强度下降,导致防水部件20的防水性能下降。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如下面说明的那样,具有抑制压接时的不良状况于未然的构成。
[0187] 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如图3所示,被构成为第二筒片部16重叠在第一筒片部15的外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如图14所示,筒片部15、16的长度不同。图14示出与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截面形状。如图14所示,在与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第二筒片部16的长度Ln2比第一筒片部15的长度Ln1长。各筒片部15、16的长度Ln1、Ln2是从底部14起的突出长度。与第二筒片部16的长度Ln2比第一筒片部15的长度Ln1长的情况对应地,第三方向H的第二筒片部16的端面16b的高度位置比第一筒片部15的端面15b的高度位置高。
[0188] 另外,从底部14的最下点14a到第二筒片部16的端面16b的距离R2,比从最下点14a到第一筒片部15的端面15b的距离R1长。由于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的尺寸为这样的关系,因此,在利用第二模具113使筒片部15、16向内侧弯曲时,第二筒片部16重叠在第一筒片部15的外侧。另外,第一筒片部15具有向外侧凸出地弯曲的弯折部15d。在第一筒片部15中,与弯折部15d相比靠末端侧的部分向第二筒片部16侧略微倾斜。因此,第一筒片部15易于向第二筒片部16的内侧倒下。
[018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确保压接完成后的气密性、水密性,从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分开始向电线50的缠绕。本实施方式的电线连接部12由于将电线50的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地覆盖,因此,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分与覆皮52的端部即芯线51的露出部分与覆皮52的边界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连接部12向电线50的缠绕是从与覆皮52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开始的。
[0190] 为了开始这样缠绕,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线连接部12中,如参照图15说明的那样,根据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位置,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不同。图15示出利用弯曲工序形成为U形之后的电线连接部12,且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电线连接部12。如图15所示,筒片部15、16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根据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位置而不同。此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是从第一筒片部15的外壁面15c到第二筒片部16的外壁面16c在第二方向W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某位置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示出各外壁面15c、16c的在第二方向W最突出的部位彼此的距离。换言之,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可以说是从上方观察电线连接部12的情况下的第二方向W的外形尺寸。
[0191] 在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芯线压接部12A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覆皮压接部12B侧的端部12A2(以下称作“第二端部12A2”)最大。另一方面,在芯线压接部12A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与覆皮压接部12B相反侧的端部12A1(以下称作“第一端部12A1”)最小。另外,随着从第二端部12A2朝向第一端部12A1,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减小。此外,在图15中,第一端部12A1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的值Wd1、与第二端部12A2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的值Wd2之差被夸张地示出。
[0192] 在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覆皮压接部12B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芯线压接部12A侧的端部12B1(以下称作“第三端部12B1”)最大。另一方面,在覆皮压接部12B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与芯线压接部12A相反侧的端部12B2(以下称作“第四端部12B2”)最小。另外,随着从第三端部12B1朝向第四端部12B2,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减小。此外,在图15中,第三端部12B1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的值Wd3、与第四端部12B2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的值Wd4之差被夸张地示出。
[0193] 在压接前的状态下,覆皮压接部12B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比芯线压接部12A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大。该面积之差与压接对象即覆皮52的外径与芯线51的外径之差对应。根据内部空间的大小之差,与第二端部12A2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的值Wd2相比,第三端部12B1处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的值Wd3大。即,在连结压接部12C中,随着从芯线压接部12A朝向覆皮压接部12B,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拓宽。
[0194] 在这样构成的电线连接部12由第二模具113压接时,第二模具113在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最初与外壁面15c、16c抵接。换言之,第二模具113与筒片部15、16的外壁面15c、16c最初抵接的位置是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第三端部12B1与覆皮52的端部所对应的位置对应,换言之与在电线50中芯线51开始露出的位置对应。
[0195] 如图16所示,第二模具113在开始电线连接部12的压接时,首先在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与筒片部15、16的外壁面15c、16c抵接。第二模具113一边向下方移动一边对于外壁面15c、16c施加按压力F1。利用按压力F1,如图17所示,筒片部15、16分别以向内侧倒下的方式变形。随着筒片部15、16的变形的发展,第二模具113与外壁面15c、16c的抵接范围沿着第一方向L拓宽。即,第二模具113与外壁面15c、16c的抵接范围从第三端部12B1如箭头Y1所示地向第一端部12A1扩展,并且如箭头Y2所示向第四端部12B2扩展。换言之,第二模具113一边将筒片部15、16向内侧弯曲,一边沿着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依次与筒片部15、16的外壁面
15c、16c抵接。
[0196] 如图18所示,由第二模具113向内侧弯曲的筒片部15、16从某一时间点开始重叠。通过第二筒片部16从第一筒片部15的外侧重叠,从而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筒片部15、16互相重合。若第二模具113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如图19所示,筒片部15、16的互相重合的范围沿着第一方向L向两侧扩展。若第二模具113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在筒片部15、16整体地互相重合的状态下,由第二模具113按压于电线50,如图20所示,压接完成。
[0197]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在对于电线50压接之前的芯线压接部12A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覆皮压接部12B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2A2最大。另外,在对于电线50压接之前的覆皮压接部12B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芯线压接部12A侧的端部即第三端部12B1最大。这样,在电线连接部12中,在靠近长边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最大。因此,从中央部开始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缠绕,在长边方向的两端,缠绕的开始晚。由此,如下面说明的那样,抑制筒片部15、16的干扰、缠绕顺序的颠倒。
[0198] 图21示出比较例的电线连接部200。在比较例的电线连接部200中,与本实施方式的电线连接部12不同,在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哪个位置最大不确定。作为其一个例子,在覆皮压接部12B中,容许在第三端部12B1以外的部分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最大。在该情况下,认为在电线连接部200中开始对于电线50的缠绕的位置即第二模具113最初抵接的位置,是由元件的制造偏差等决定的。根据开始缠绕的位置,筒片部15、16的变形的进展方式不同。其结果是,有可能在压接工序中产生不良状况。
[0199] 例如,如图22的附图标记Pr1所示,第一筒片部15的端面15b与第二筒片部16的端面16b有可能互相撞击。另外,如附图标记Pr2所示,第一筒片部15有可能重叠在第二筒片部16的外侧。作为这样的不良状况产生的一个例子,可以想到在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多个部位开始缠绕,中间部的缠绕开始晚。在该情况下,由于从两端开始的变形的不良影响,有可能在中间部产生筒片部15、16的干扰、缠绕顺序的颠倒。
[0200]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芯线压接部12A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第二端部12A2的位置处最大,覆皮压接部12B的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在第三端部12B1最大。因此,在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中,从电线连接部12的靠近长边方向的中央的端部12A2、12B1开始缠绕。如图23所示,在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分开始筒片部15、16的重叠,向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传播重叠。
[0201]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抑制在与期望位置不同的位置开始缠绕、或者中央部的缠绕开始晚。由此,能够稳定进行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缠绕、压接。因此,抑制产生筒片部15、16的干扰、缠绕顺序的颠倒。通过从预先决定的位置起向两端依次进行缠绕,如图23所示,第一筒片部15向第二筒片部16的内侧顺利倒下。另外,在压接的中途,适当确保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的余隙(附图标记Pr3、Pr4)。通过适当确保余隙,从而抑制第一筒片部15对于电线50的缠绕被阻碍。换言之,在第一筒片部15被紧密缠绕于电线50的状态下,第二筒片部16被缠绕在第一筒片部15的外侧。因此,以适当的强度进行对于电线50的压接,适当发挥防水部件20的防水性能。
[020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具有电线连接部12。电线连接部12具有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芯线压接部12A、和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覆皮压接部12B,通过被压接于电线50从而将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地覆盖。在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芯线压接部12A中,筒片部15、16的外壁面15c、16c彼此的间隔Wd在覆皮压接部12B侧的第二端部12A2最大。另外,在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覆皮压接部12B中,筒片部15、16的外壁面15c、16c彼此的间隔Wd在芯线压接部12A侧的第三端部12B1最大。
[0203]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在电线连接部12的靠近长边方向的中央的部位,开始对于电线50的缠绕。另外,对于电线50的缠绕和压接从电线连接部12的靠近长边方向的中央的部位起向两端进展。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能够对于电线50适当压接。
[020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从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开始缠绕。由此,能够使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的伸长沿着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在两侧均等。通过从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起向两端进行对于电线50的缠绕和压接,从而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的伸长难以被第二模具113阻碍。因此,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压接被适当地进行。
[020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在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芯线压接部12A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随着朝向与覆皮压接部12B相反侧的第一端部12A1而减小。另外,在被压接于电线50之前的覆皮压接部12B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随着朝向与芯线压接部12A相反侧的第四端部12B2而减小。因此,对于电线50的缠绕和压接从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起向两端更顺利地进展。
[020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在与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筒片部15、16中的一个即第二筒片部16的长度Ln2比第一筒片部15的长度Ln1长。即,在第一方向L的相同位置进行比较的情况下,第二筒片部16的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端面16b的长度Ln2比第一筒片部15的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端面15b的长度Ln1长。因此,第一筒片部15易于向第二筒片部16的内侧倒下。由于这样筒片部15、16的长度Ln1、Ln2不同,从而难以产生筒片部15、16对于电线50的缠绕顺序的颠倒。
[020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经由连结压接部12C相连,但也可以但省略连结压接部12C。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压接部12C的部分可以被设置为芯线压接部12A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设置为覆皮压接部12B的一部分。
[020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线压接部12A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为下式(1)的关系,在覆皮压接部12B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为下式(2)的关系。
[0209] Wd1<Wd2…(1)
[0210] Wd4<Wd3…(2)
[0211] 作为代替,在芯线压接部12A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也可以为下式(3)的关系,覆皮压接部12B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也可以为下式(4)的关系。
[0212] Wd1≤Wd2…(3)
[0213] Wd4≤Wd3…(4)
[0214] 此外,电线50的芯线51的材料不限于铝。芯线51例如也可以是铜、铜合金,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压接端子1的材料不限于铜、铜合金,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
[0215] [第2实施方式]
[0216] 参照图24和图25,说明第2实施方式。对于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具有同样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4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主视图;图2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剖视图。图25示出图24的XXV-XXV截面。此外,在图25中省略了电线50。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于,第二模具113被构成为使得与外壁面15c、16c最初抵接的位置成为期望的位置。
[0217] 此外,由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具113压接的压接端子1可以是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被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同样决定的压接端子,也可以是其他压接端子。
[0218] 图25示出通过第二模具113的第一壁面115与第一筒片部15的抵接部位Ct1、以及第二模具113的第二壁面116与第二筒片部16的抵接部位Ct2的截面。如图24所示,在压接工序中下降的第二模具113分别与第一筒片部15的外壁面15c及第二筒片部16的外壁面16c抵接。第二模具113的第一壁面115与第一筒片部15的外壁面15c抵接,将第一筒片部15向第二壁面116侧按压。第一壁面115例如在第一筒片部15的弯折部15d或者弯折部15d的附近开始与外壁面15c抵接。
[0219] 另一方面,第二模具113的第二壁面116与第二筒片部16的外壁面16c抵接,将第二筒片部16向第一壁面115侧按压。第二壁面116例如在第二筒片部16的外壁面16c与端面16b交叉的角部或者该角部的附近,开始与外壁面16c抵接。
[0220] 如图25所示,第二模具113的第一壁面115具有芯线侧壁面115A、覆皮侧壁面115B和连结壁面115C。第二模具113的第二壁面116具有芯线侧壁面116A、覆皮侧壁面116B和连结壁面116C。芯线侧壁面115A、116A是与芯线压接部12A对应的壁面。芯线侧壁面115A、116A与芯线压接部12A抵接,使芯线压接部12A对于芯线51压接。芯线侧壁面115A、116A的间隔沿着第一方向L是一定的。
[0221] 覆皮侧壁面115B、116B是与覆皮压接部12B对应的壁面。覆皮侧壁面115B、116B与覆皮压接部12B抵接,使覆皮压接部12B对于覆皮52压接。覆皮侧壁面115B、116B的间隔沿着第一方向L是一定的。
[0222] 连结壁面115C是将芯线侧壁面115A与覆皮侧壁面115B相连的壁面。连结壁面115C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连结壁面115C随着从芯线侧壁面115A朝向覆皮侧壁面115B而向从第二壁面116远离的方向倾斜。连结壁面116C是将芯线侧壁面116A与覆皮侧壁面116B相连的壁面。连结壁面116C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连结壁面116C随着从芯线侧壁面116A朝向覆皮侧壁面116B而向从第一壁面115远离的方向倾斜。连结壁面115C、116C至少将覆皮压接部12B的第三端部12B1夹着在其间地对置。另外,连结壁面115C、116C将连结压接部12C夹着在其间地对置。
[0223] 第二模具113被形成为在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开始与外壁面15c、16c抵接。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具113被构成为在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中,在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处最初与外壁面15c、16c抵接。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是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与覆皮52的端部对应的位置。
[0224] 连结壁面115C、116C的倾斜被决定为使得连结壁面115C、116C在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最初与外壁面15c、16c抵接地。连结壁面115C、116C相对于第一方向L的倾斜角比连结压接部12C相对于第一方向L的倾斜角小。换言之,连结壁面115C、116C的间隔沿着第一方向L变化的程度,比在连结压接部12C中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沿着第一方向L变化的程度小。因此,连结壁面115C、116C与连结压接部12C的间隙随着从芯线压接部12A朝向覆皮压接部12B而减小。
[0225] 这样构成的第二模具113在压接工序中,在向第一模具112下降时,在第三端部12B1的位置最初与外壁面15c、16c抵接。若第二模具113进一步下降,则第二模具113与外壁面15c、16c抵接的范围从第三端部12B1沿着第一方向L向两侧扩展。第二模具113一边扩展与外壁面15c、16c的抵接范围,一边将筒片部15、16向内侧弯曲并对于电线50缠绕。若第二模具113进一步下降,则第二模具113将已缠绕于电线50的筒片部15、16对于电线50按压。由此,电线连接部12被压接于电线50。
[0226]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使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的缠绕开始先于两端部的缠绕开始。另外,端子压接装置100使中央部的缠绕的进行比两端部的缠绕的进行更快。而且,端子压接装置100使中央部的压接比两端部的压接在先完成。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缠绕从中央部起向两端部依次进展。由此,抑制筒片部15、16的浮起、变形所导致的间隙的产生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适当进行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压接,确保所需的压接强度,抑制防水部件20的防水性能的下降。
[0227]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缠绕在与覆皮52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即第三端部12B1首先开始。在将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地覆盖的压接端子1中,覆皮压接部12B的外径容易比芯线压接部12A的外径大。因此,通过从第三端部12B1开始缠绕,从而缠绕容易向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顺利进展。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适当进行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压接,确保所需的压接强度,抑制防水部件20的防水性能的下降。
[0228]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通过从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开始缠绕,从而能够使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的伸长沿着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在两侧均等。通过缠绕和压接从电线连接部12的中央部起向两端进展,从而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的伸长难以被第二模具113阻碍。因此,电线连接部12对于电线50的压接被适当地进行。
[0229]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具113不限于外壁面彼此的间隔Wd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那样被决定,能够适用于将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覆盖的压接端子。压接对象的电线连接部12具有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通过被压接于电线50从而将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地覆盖。在压接之前的电线连接部12中,优选的是覆皮压接部12B的外径比芯线压接部12A的外径大,但不限于此。
[0230] [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231] 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与电线连接部1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筒片部15、16的长度也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第二模具113被形成为使第一筒片部15向第二筒片部16的内侧倒下。
[0232]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