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984135.X

文献号 : CN10797530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榎本大亮

申请人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摘要 :

门锁装置包括:内杆;用于通过内杆的旋转将闩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的打开构件;在设定和非设定位置之间平移的儿童杆;和与儿童杆一起平移的衬套。当儿童杆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中时,衬套与内杆接合且将内杆的旋转传输至打开构件,当儿童杆被布置在设定位置中时,衬套与内杆的接合得到释放。儿童杆和衬套的可移动范围被限制在以内杆的旋转轴件为中心且具有与从旋转轴件至内杆的最远点的距离对应的半径的圆的内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门锁装置,其包括:

闩锁机构,所述闩锁机构被构造为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闩锁机构与设置在车体上的锁扣接合以将车门保持在关闭状态;

内杆,所述内杆被构造为响应于所述车门的内把手的用于打开所述车门的操作而旋转;

打开构件,所述打开构件被构造为通过传递所述内杆的旋转以将所述闩锁机构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儿童杆,所述儿童杆包括通过形成在所述车门的面板中的孔而露出的操作部,所述儿童杆被构造为响应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来在设定位置和非设定位置之间平移;和衬套,所述衬套被构造为与所述儿童杆一体地平移,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时,所述衬套与旋转的所述内杆接合并且随后将所述内杆的旋转传输至所述打开构件,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设定位置中时,所述衬套与所述内杆的接合被释放,其中,所述儿童杆和所述衬套的可移动范围被限制在以所述内杆的旋转轴件为中心且具有与从所述旋转轴件至所述内杆的最远点的距离相对应的半径的圆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

其中,与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的所述儿童杆相比,被布置在所述设定位置中的所述儿童杆被布置为更接近于形成有切口部的所述面板的端面中,所述切口部在所述锁扣进入所述闩锁机构的方向上延伸,且其中,与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时的所述衬套相比,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设定位置中时的所述衬套被布置为更接近于所述内杆的所述旋转轴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还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包括杆支撑部,所述杆支撑部支撑所述儿童杆使得所述儿童杆能够平移,其中,所述儿童杆包括被支撑在所述杆支撑部上的被支撑部,且

其中,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被支撑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装置,

其中,所述衬套被支撑在所述儿童杆上从而能够沿着圆弧形轨迹移动,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时所述圆弧形轨迹与所述内杆的所述旋转轴件共轴,所述衬套通过与旋转的所述内杆接合而能够沿着所述圆弧形轨迹移动,其中,所述盖体还包括被构造为引导所述衬套的衬套引导部,且

其中,所述衬套引导部包括引导壁,所述引导壁在所述圆弧形轨迹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衬套的至少一侧重叠,且所述引导壁与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且所述衬套通过与所述内杆接合而沿着所述圆弧形轨迹进行旋转时所述衬套的整体旋转范围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

其中,所述内杆包括能够根据所述内杆的旋转而沿着圆弧形轨迹移动的按压部,所述圆弧形轨迹与所述内杆的所述旋转轴件共轴,且其中,所述衬套包括根据所述儿童杆和所述衬套的整体平移而能够布置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销,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圆弧形轨迹上,所述第二位置偏离所述圆弧形轨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

其中,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且所述销被布置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被构造为根据所述内杆的旋转而与所述销接合,且其中,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设定位置中且所述销被布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按压部被构造为不管所述内杆如何旋转都不与所述销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

其中,所述衬套被支撑在所述儿童杆上以能够沿着第一圆弧形轨迹移动,其中,所述内杆包括按压部,所述按压部根据所述内杆的旋转能够沿着第二圆弧形轨迹移动,所述第二圆弧形轨迹与所述内杆的所述旋转轴件共轴,且其中,当所述儿童杆被布置在所述非设定位置中时,所述第一圆弧形轨迹变得与所述第二圆弧形轨迹共轴,且所述衬套的移动方向变得平行于所述按压部的移动方向。

说明书 :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例如机动车等车辆的车门上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设置在例如机动车等车辆的车门上的门锁装置,包括儿童防护系统的门锁装置是已知的,该儿童防护系统被构造为即使当例如坐在后座上的儿童对后门的内把手进行打开后门的操作时,也能够防止车辆的后门被打开(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第4342502号)。
[0003] 日本专利第4342502号中披露的门锁装置包括内杆和打开构件,内杆响应于对内把手进行的开门操作而旋转,并且当内杆的旋转传输到打开构件时,打开构件能够在门锁的锁定状态得到释放的门解锁方向上移动。此外,儿童防护系统包括儿童防护构件和可移动操作器,儿童防护构件能够在设定位置和非设定位置之间切换,可移动操作器被支撑在儿童防护构件上以便沿着设置在儿童防护构件上的弧形引导平面旋转。
[0004] 当儿童防护构件处于非设定位置时,可移动操作器与旋转的内杆接合从而被按压在儿童防护构件的弧形引导平面上,然后沿着该弧形引导平面旋转。然后,内杆的旋转经由可移动操作器的旋转而被传输至打开构件,从而门锁的锁定状态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当儿童防护构件处于设定位置时,可移动操作器与内杆的接合被解除。由此,内杆的旋转不被传输至打开构件,从而即使操作内把手来打开车辆的后门,后门也被阻止打开。
[0005] 在日本专利第4342502号所述的门锁装置中,当儿童防护构件从非设定位置移动至设定位置时,可移动操作器移动远离内杆的旋转轴。内杆和可移动操作器的可移动范围以内杆的旋转轴为中心,并且扩展到具有与从旋转轴至内杆的最远点的距离相对应的半径的圆的外部,这就导致了这样的问题:扩展至上述程度的可移动范围会阻碍门锁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示意性方面提出了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门锁装置。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方面,提出了一种门锁装置,其包括:闩锁机构,被构造为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下,闩锁机构与设置在车体上的锁扣接合以将车门保持在关闭状态;内杆,被构造为响应于车门的内把手的用于打开车门的操作而旋转;打开构件,被构造为通过传递内杆的旋转以将闩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儿童杆,儿童杆包括通过形成在车门的面板中的孔而露出的操作部,且儿童杆被构造为响应于操作部的操作而在设定位置和非设定位置之间平移;和衬套,被构造为与儿童杆一起平移,其中,当儿童杆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中时,衬套与旋转的内杆接合并且随后将内杆的旋转传递至打开构件,而当儿童杆被布置在设定位置中时,衬套与内杆的接合被释放,且其中,儿童杆和衬套的可移动范围被限定在以内杆的旋转轴件为中心且具有与从该旋转轴件至内杆的最远点的距离相对应的半径的圆的内部。
[0008]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门锁装置。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门锁装置的车辆的示例的立体图;
[0010] 图2是图1中的被虚线绘制的圆II围绕的这部分的放大图;
[0011] 图3是图1中的设置在车门上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0012] 图4是图3所示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其示出了被拆解成闩锁机构、打开构件和锁定及解锁机构的门锁装置;
[0013] 图5是图示了图4所示的闩锁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
[0014] 图6是图示了图4所示的闩锁机构的另一操作的示意图;
[0015] 图7是图示了图4所示的闩锁机构的进一步操作的示意图;
[0016] 图8是图示了图4所示的锁定及解锁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
[0017] 图9是图示了图4所示的锁定及解锁机构的另一操作的示意图;
[0018] 图10是图示了图4所示的锁定及解锁机构的进一步操作的示意图;
[0019] 图11是图4所示的锁定及解锁机构的锁定杆的立体分解图;
[0020] 图12是图示了图11所示的锁定杆的操作的示意图;
[0021] 图13是图示了图3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正视图;
[0022] 图14是图示了从门锁装置拆解下来的图13所示的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0023] 图15是图示了图13所示的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
[0024] 图16是图示了图13所示的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另一操作的示意图;
[0025] 图17是图示了图13所示的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进一步操作的示意图;且[0026] 图18图示了图13所示的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图1图示了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门锁装置的车辆的示例。
[0028] 图1和图2所示的车辆包括车门1,车门1上设置有门锁装置2。车门1绕着在车辆的门前端侧处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X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转动或旋转,以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打开车门。
[0029] 门锁装置2包括闩锁机构和打开构件。
[0030] 闩锁机构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锁定状态下,闩锁机构与设置在车体上的锁扣3接合以将车门1紧固在关闭状态;在解锁状态下,闩锁机构与锁扣3脱离以使车门1能够被打开。
[0031] 当车门1的内把手4或外把手(未示出)被操作用来打开车门1时,打开构件执行解锁操作,以便将闩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0032] 切口部6形成在车门1的内面板5的门后端侧端面5a中以便在锁扣3进入闩锁机构的方向上延伸。门锁装置2使用例如螺栓等紧固工件而被附接至内面板5的门后端侧端面5a。
[0033] 门锁装置2还包括锁定及解锁机构和儿童防护机构。
[0034] 锁定及解锁机构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锁定状态下,锁定及解锁机构使通过操作内把手4或外把手而被触发的打开构件的解锁操作无效,以防止闩锁机构被切换至解锁状态。通过操作车门1上的锁钮7的操作或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员座位附近的位置处的控制开关(未示出),锁定及解锁机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以便使锁定及解锁机构处于锁定或解锁状态下。
[0035] 儿童防护机构能够在设定状态和非设定状态之间切换,在设定状态下,儿童防护机构防止通过操作内把手4而被触发的打开构件的解锁操作,从而防止闩锁机构被切换至解锁状态。通过操作儿童防护机构的经由形成在内面板5中的孔8而露出的控制部93,儿童防护机构在设定状态和非设定状态之间切换。
[0036] 图3图示了门锁装置2的外观。
[0037] 门锁装置2通过将构成闩锁机构、锁定及解锁机构和儿童防护机构的各种构件和打开构件装配在与车门1的内面板5的门后端侧端面5a(以下,被称为门锁附接面)附接的金属盖板10以及由树脂形成且被装配至盖板10的本体11、壳体12和盖体13上而构成的。锁扣进入凹槽14形成在盖板10中以使其被布置为与形成在内面板5(参照图1和图2)中的切口部6重叠,且当车门1关闭时,锁扣3进入锁扣进入凹槽14。
[0038] 以下,将顺序地说明门锁装置2的闩锁机构、打开构件、锁定及解锁机构和儿童防护机构。
[0039] 图4图示了闩锁机构、打开构件和锁定及解锁机构的构造。
[0040] 闩锁机构包括锁20、棘轮30和棘轮杆31。
[0041] 锁20可旋转地被锁轴件21支撑。棘轮30和棘轮杆31可旋转地被棘轮轴件32支撑。锁轴件21和棘轮轴件32被固定至壳体12的背板15支撑。
[0042] 锁20具有被构造为与锁扣3进行接合的锁扣接合凹槽22。锁20被构造为能够在释放位置(参照图5)与完全锁定位置(参照图6)之间旋转,在释放位置处,锁扣接合凹槽22的入口被布置为与盖板10中的锁扣进入凹槽14重叠,在完全锁定位置处,锁扣接合凹槽22的入口被布置为不再与锁扣进入凹槽14对齐。
[0043] 棘轮30具有能够与完全锁定接合部23进行接合的锁定部33。完全锁定接合部23设置在锁20的外圆周部上。棘轮杆31具有与形成在棘轮30中的接合孔34进行接合的接合凸起35。棘轮杆31通过接合凸起35与接合孔34的接合而与棘轮30一起旋转。
[0044] 打开构件40由设置在外杆50的端部的支撑部51支撑。外杆50可旋转地被设置在壳体12上的外杆轴件52支撑。外杆50借助于缆线(未示出)连接至外把手,且外杆50响应于外把手的操作而旋转,从而打开构件40响应于外杆50的旋转而向上移动。
[0045] 打开构件40具有按压部41,按压部41被布置为与设置在棘轮杆31上的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当打开构件40响应于外杆50的旋转而向上移动时,按压部41与被按压部36的下部抵接,从而向上推动被按压部36。
[0046] 图5至图7图示了闩锁机构的操作。顺便提及地,假设车门1是打开的。
[0047] 如图5所示,当车门1关闭时,锁扣3进入盖板10中的锁扣进入凹槽14,然后被容纳在位于释放位置的锁20的锁扣接合凹槽22中。锁20被与锁扣接合凹槽22的侧面抵接的锁扣3按压住从而在图5中的箭头A表示的方向上从释放位置朝着完全锁定位置旋转。
[0048] 图6图示了处于锁定状态的闩锁机构。锁20的完全锁定接合部23与棘轮30的锁定部33接合,且完全锁定接合部23和锁定部33通过在图6中的箭头C表示的方向上被扭转弹簧(未示出)偏置的棘轮30来保持彼此接合。这防止了锁20在图6中的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朝着释放位置旋转,从而将车门1保持在关闭状态。
[0049] 图7图示了切换至解锁状态的闩锁机构。当外杆50响应于外把手的操作而旋转时,打开构件40向上移动,且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被向上移动的打开构件40的按压部41向上推动。
[0050] 然后,由于被按压部36被向上推动,棘轮30和棘轮杆31在图7中的箭头D表示的方向上逆着扭转弹簧旋转从而释放完全锁定接合部23和锁定部33之间的接合。这使锁20能够在图7中的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朝着释放位置旋转,这使得锁扣3能够脱离锁扣进入凹槽14,从而车门1能够被打开。
[0051] 再次参照图4,将说明锁定及解锁机构。
[0052] 锁定及解锁机构包括锁定杆60、电机61、蜗杆62和蜗轮63。
[0053] 锁定杆60可旋转地被设置在壳体12上的锁定杆轴件64支撑。锁定杆60在解锁位置(参照图8)和锁定位置(参照图9)之间旋转。在解锁位置中,用于将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向上推动的打开构件40的解锁操作有效,以将闩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在锁定位置中,打开构件40的解锁操作无效。此外,锁定杆60通过随着锁定杆60的旋转而反转其偏置方向的肘节弹簧(toggle spring)65而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
[0054] 锁定杆60具有与设置在打开构件40上的接合框架42进行接合的接合凸起66。接合框架4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接合凸起66与接合框架42接合,以使得当打开构件40响应于外杆50的旋转而向上移动时,接合凸起66在接合框架42延伸的方向上在接合框架42的内边缘上相对滑动。
[0055] 打开构件40可旋转地被外杆50的支撑部51支撑。打开构件40被构造为响应于锁定杆60的旋转,通过锁定杆60的接合凸起66进行的推动和拉动来摆动。当锁定杆60被布置在解锁位置中时,打开构件40的按压部41被布置为与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而当锁定杆60被布置在锁定位置中,按压部41被布置为不再对齐与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的这一位置。
[0056] 锁定杆60借助于连接至缆线连接部67的缆线16(参照图8)而连接至车门1的锁钮7(参照图1)。锁定杆60根据锁钮7的操作而旋转以锁定或解锁车门1。此外,锁定杆60与蜗轮63啮合,从而例如当根据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员座位附近的控制开关的操作来驱动电机61以锁定或解锁车门1时,通过蜗杆62使蜗轮63旋转,锁定杆60也旋转。
[0057] 图8和图9图示了当锁定杆60根据锁钮7的操作而旋转以锁定或解锁车门1时造成的锁定及解锁机构的操作。
[0058] 图8图示了处于解锁状态的锁定及解锁机构。当锁钮7被操作以解锁车门1从而造成缆线16被拉动时,锁定杆60在图8中的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朝着解锁位置旋转。然后,也导致打开构件40响应于锁定杆60的旋转而摆动,且在锁定杆60布置在解锁位置中的情况下,打开构件40的按压部41被布置为与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
[0059] 当在锁定杆60布置在解锁位置中的情况下操作外把手来打开车门1时,如图7所示,打开构件40通过向上推动被按压部36来进行操作以解锁车门1,从而闩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0060] 图9图示了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及解锁机构。当操作锁钮7以通过拉动缆线16而锁定车门1时,锁定杆60在图9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上朝着锁定位置旋转。在锁定杆60被布置在锁定位置中的情况下,打开构件40的按压部41被布置为不再位于与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的这一位置。
[0061] 当在锁定杆60布置在锁定位置中的情况下操作外把手来打开车门1时,尽管打开构件40向上移动,但是按压部41进行空摆动而不与被按压部36抵接。这使打开构件40的解锁操作(其中,被按压部36被向上推动)无效,从而闩锁机构保持在锁定状态。
[0062] 图10图示了当锁定杆60根据电机61的控制开关的操作而旋转以锁定或解锁车门1时造成的锁定及解锁机构的操作。
[0063] 锁定杆60具有与凸轮68a和68b分别进行接合的凸轮随动器69a和69b,凸轮68a和68b设置在蜗轮63的两个侧面上以从蜗轮63突出。当控制开关被操作以解锁车门1且蜗轮63在图10中的箭头G表示的方向上旋转时,凸轮68b和凸轮随动器69b彼此接合,且因此,锁定杆60在图10中的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朝着锁定杆60的解锁位置旋转。此外,当控制开关被操作以锁定车门1且蜗轮63在图10中的箭头H表示的方向上旋转时,凸轮68a和凸轮随动器69a进行彼此接合,且锁定杆60在
[0064] 图10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上朝着锁定位置旋转。
[0065] 这里,在几乎同时实施用来解锁车门1的锁钮7的操作或电机61的控制开关和用来打开车门1的外把手的操作的情况下,在打开构件40的按压部41被配置为与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之前,打开构件40向上移动,从而产生所谓的慌乱状态(panic state),在慌乱状态下,闲置摇摆的按压部41与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的侧部抵接。
[0066] 在产生慌乱状态的情况下,用来打开车门1的外把手的操作被暂停且打开构件40向下移动,从而按压部41能够被配置为与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然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为了排除对锁钮7执行另一个解锁操作的必要性,锁定杆60包括主杆70、子杆71和扭转弹簧72。
[0067] 图11图示了锁定杆60的构造。
[0068] 主杆70可旋转地被壳体12上的锁定杆轴件64支撑。此外,主杆70具有与锁定杆轴件64共轴地设置的子杆轴件73和从子杆轴件73延伸的主臂74。
[0069] 缆线连接部67设置在主杆70上。缆线16(其将锁钮7与锁定杆60连接)连接至缆线连接部67。此外,与蜗轮63的凸轮68a和68b分别进行接合的凸轮随动器69a和69b也设置在主杆70上。因此,主杆70根据锁钮7的操作或电机61的控制开关而在图中的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朝着解锁位置或在图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上朝着锁定位置直接旋转以解锁或锁定车门1。此外,主杆70通过肘节弹簧65而被偏置,且保持在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
[0070] 子杆71可旋转地被设置在主杆70上的子杆轴件73支撑。子杆71具有叠加在主臂74上的子臂75。接合凸起66(其与打开构件40的接合框架42进行接合)设置在子臂75上。
[0071] 扭转弹簧72在主杆70和子杆71之间周向地围绕子杆轴件73卷绕。扭转弹簧72的一端被锁定在主杆70上,且扭转弹簧72的另一端被锁定在子杆71上。扭转弹簧72使子杆71相对于主杆70在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偏置。
[0072] 被构造为与子臂75的边缘接合的止动器76设置在主臂74的近端部。被构造为与主臂74的边缘接合的止动器77设置在子臂75的远端部。主杆70和子杆71之间的达到子臂75在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超越主臂74的程度的相对旋转受到与子臂75接合的止动器76和与主臂74接合的止动器77的限制,从而主杆70和子杆71总是以主臂74和子臂75重叠的状态一体地转动。
[0073] 图12图示了当产生慌乱状态时的锁定杆60的操作。
[0074] 如图12所示,在慌乱状态下,空闲地摆动的打开构件40的按压部41与棘轮杆31的被按压部36的侧部抵接。因为子臂75的接合凸起66与打开构件40的接合框架42接合,所以防止子杆71在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朝着解锁位置旋转。另一方面,主杆70在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旋转以超越死点(dead point),从而主杆70独自被布置在解锁位置中,在死点处,在扭转弹簧72中产生扭矩的同时,肘节弹簧65使自己的偏置力反向。
[0075] 当用来打开车门1的外把手的操作暂停,以允许打开构件40向下移动时,按压部41与被按压部36的侧部的抵接被解除,从而允许子杆71在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朝着解锁位置旋转。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主杆70已经在解锁位置中,且子杆71(其通过扭转弹簧72而被偏置,使得子臂75叠加在被布置在解锁位置中的主杆70的主臂74上)在箭头E表示的方向上旋转。这使得能够在不需要通过再次操作锁钮7来将主杆70和子杆71移动至解锁位置的情况下使子杆71被布置在解锁位置中。
[0076] 然后,致使打开构件40响应于子杆71的旋转而摆动,且按压部41被布置为与被按压部36的下部相对。其后,打开构件40响应于试图打开车门1的外把手的另一个操作来进行解锁操作,从而闩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0077] 至此已经说明了在操作外把手来打开车门1的情况下被触发而被执行的门锁装置2的操作。此外,当操作内把手4(参照图1)来打开车门1时,门锁装置2也将以基本类似的方式进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打开构件40执行解锁操作以便将闩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然而,用来打开车门1的内把手4的操作借助于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来传输至打开构件40。以下,将说明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
[0078] 图13和图14图示了内杆和儿童防护机构的构造。
[0079] 内杆80可旋转地被设置在壳体12上的内杆轴件81支撑。内杆80借助于与缆线连接部82连接的缆线17连接至内把手4(参照图1),从而响应于内把手4的用来打开车门1的操作而旋转。
[0080] 儿童防护机构包括儿童杆90和衬套100,且能够如上所述地在非设定状态和设定状态之间切换,在非设定状态下,当操作内把手4来打开车门1时,造成打开构件40解锁车门1,在设定状态下,防止打开构件40解锁车门1。
[0081] 儿童杆90被设置在盖体13上的杆支撑部91支撑。杆支撑部91由引导凹槽91a和凹槽边缘部91b、91c构成,引导凹槽91a在内杆轴件81的上侧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凹槽边缘部91b、91c隔着引导凹槽91a彼此相对设置。被杆支撑部91支撑的儿童杆90的被支撑部92具有一对对向片92a、92b和一个连接片,一对对向片92a、92b将杆支撑部91的凹槽边缘部91b、91c支承在它们之间,连接片通过引导凹槽91a将一对对向片92a、92b连接在一起。
[0082] 通过由一对对向片92a、92b支承杆支撑部91的凹槽边缘部91b、91c且允许连接片沿着凹槽边缘部91b、91c滑动,儿童杆90被引导为使其在杆支撑部91的引导凹槽91a延伸的方向上平移。此外,突入引导凹槽91a的弹性片91d设置在凹槽边缘部91c的中心部,且由于连接片骑跨地设置在弹性片91d上方,儿童杆90要么被保持在位于引导凹槽91a的一端侧的非设定位置P1处,要么被保持在位于引导凹槽91a的另一端侧的设定位置P2中。
[0083] 儿童杆90还包括操作部93和衬套支撑部94。
[0084] 操作部93设置在被支撑部92上,且通过形成在车门1的内面板5上的孔8(参照图2)而露出。当操作露出的操作部93时,儿童杆90在非设定位置P1和设定位置P2之间平移。
[0085] 与当操作部93(儿童杆90)位于非设定位置P1时相比,当操作部93(儿童杆90)位于设定位置P2时,操作部93(儿童杆90)被布置为更接近于盖板10。换言之,操作部92(儿童杆90)则被布置为更接近于内面板5的与盖板10附接的门锁附接面5a。
[0086] 由于操作部93设置在被盖体13的杆支撑部91直接支撑的被支撑部92上,所以增强了操作部93的安全性且提高了操作部93的可操作性。
[0087] 衬套支撑部94从被支撑部92延伸成弧形形状,且衬套支撑部94被布置于内杆轴件81的位于与盖板10相反的一侧(即,内面板5的门锁附接面5a的相反侧)并且与内杆轴件81具有在儿童杆90的平移方向上限定的间隔,内杆轴件81在所述平移方向上被保持在衬套支撑部94与盖板10之间。在儿童杆90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P1中的情况下,衬套支撑部94的中心轴线与内杆轴件81一致。
[0088] 衬套100形成为圆柱形状,且儿童杆90的衬套支撑部94穿过衬套100。衬套100被衬套支撑部94支撑以便沿着圆弧形的轨迹T1移动,该轨迹T1由衬套支撑部94调节并且当儿童杆90平移时与儿童杆90一起平移。
[0089] 当衬套100在设定位置P2处时,衬套100被布置在位于非设定位置P1中的衬套100与内杆轴件81之间,且与当衬套100在非设定位置P1处时相比,衬套100被布置为更接近于内杆轴件81。
[0090] 此外,内杆80具有按压衬套100的按压部84。支撑打开构件40的外杆50具有被衬套100按压的被按压部53。衬套100具有与按压部84和被按压部53进行接合的定位销101,且内杆80的旋转借助于衬套100而被传输至外杆50。
[0091] 当儿童杆90和衬套100平移时,定位销101在平移的方向上沿着与按压部84的圆弧形的轨迹T2(参照图15)相交的线移动。当儿童杆90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P1中时,定位销101被布置在按压部84的轨迹T2上。当儿童杆90被布置在设定位置P2中时,定位销101被布置为偏离按压部84的轨迹T2。
[0092] 图15、16和图17、18图示了儿童防护机构的操作。
[0093] 图15和图16图示了处于非设定状态下的儿童防护机构的操作。首先,如图15所示,儿童杆90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P1中,且衬套100的定位销101被布置在内杆80的按压部84的轨迹T2上。
[0094] 如图16所示,当内杆80响应于用来打开车门1的内把手4的操作来旋转时,按压部84与定位销101接合,从而衬套100沿着轨迹T1被向上推动。然后,由于衬套100沿着轨迹T1被向上推动,定位销101与外杆50的被按压部53接合,从而外杆50以与当操作外把手来打开车门1时相同的方式进行旋转。这使打开构件40解锁车门1,且当锁定及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闩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而当锁定及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闩锁机构保持在锁定状态。
[0095] 这里,当儿童杆90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P1中时,圆弧形的衬套支撑部94的中心轴线与内杆轴件81一致。因此,由衬套支撑部94调节的衬套100的圆弧形的轨迹T1变得与按压部84的圆弧形的轨迹T2共轴。由于轨迹T1和轨迹T2彼此共轴,衬套100的移动方向变得平行于按压部84的移动方向,从而能够平滑地移动衬套100。
[0096] 在本示意性实施例中,从使衬套100平滑地移动的观点来看,衬套引导部102设置在盖体13上以便沿着轨迹T1引导衬套100的移动(参照图14和15)。衬套引导部102具有一对引导壁103、104。引导壁104被布置在衬套100的一侧,且引导壁103被布置在衬套100的相对于轨迹T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相反侧。引导壁103、104均被布置为沿着当衬套100沿着轨迹T1移动时衬套100的整体移动范围与衬套100重叠。通过一对引导壁103、104来抑制衬套100倾斜,从而可以使衬套100更平滑地移动。尽管能够通过引导壁103、104中的任一者来抑制衬套100倾斜,但是优选的是,在如图所示的轨迹T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通过一对引导壁103、104来保持衬套100。
[0097] 图17和图18图示了被布置在设定状态下的儿童防护机构的操作。首先,如图17所示,儿童杆90被布置在设定位置P2中,且衬套100的定位销101被布置为不再与内杆80的按压部84的轨迹T2对齐。
[0098] 如图18所示,即使内杆80响应于内把手4的用来打开车门1的操作而旋转,因为定位销101不与按压部84的轨迹T2对齐,所以按压部84不与定位销101接合,且因此,不存在衬套100沿着轨迹T1被向上推动的情况。因此,定位销101不与外杆50的被按压部53接合,且因此,不存在外杆50旋转的情况。因此,防止了打开构件40解锁车门1,且因此,即使在锁定及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闩锁机构也被保持在锁定状态。
[0099] 在至此已经说明的儿童防护机构的操作中,在儿童防护机构被布置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非设定状态下,被布置在非设定位置P1中的儿童杆90停留在以内杆轴件81为中心且具有与从内杆轴件81至构成内杆80的最远点的缆线连接部82的距离对应的半径的圆C的内部,且衬套100也在圆C的内部移动。
[0100] 此外,如上所述,儿童杆90的衬套支撑部94和支撑在衬套支撑部上的衬套100在隔着内杆轴件81与内面板5的门锁附接面5a相对的一侧布置在内杆轴件81的侧方,且儿童杆90从非设定位置P1朝着设定位置P2平移至内面板5的门锁附接面5a。
[0101] 因此,在儿童防护机构被布置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设定状态下,被布置在设定位置P2中的儿童杆90的衬套支撑部94和被支撑在衬套支撑部94上的衬套100被布置在内杆轴件81与当儿童防护机构被布置在非设定状态时的衬套支撑部94和衬套100之间,且与当儿童防护机构被布置在非设定状态时的衬套支撑部94和衬套100相比,此时的衬套支撑部94和衬套100被布置为更接近于内杆轴件81。因此,即使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设定状态时,儿童杆90和衬套100也被布置在圆C的内部。
[0102] 这样,由于儿童杆90和衬套100被限制在圆C内,儿童防护机构的尺寸变小且重量变轻,从而能够使门锁装置2的小型化和轻量化。